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淺談美國金融危機引爆經濟危機的途徑 -- 燕青

共:💬26 🌺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淺談美國金融危機引爆經濟危機的途徑

    美國中實體經濟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確實有影響,但現在這個階段恐怕還沒有達道從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那種程度。

    金融危機確實會最終引爆經濟危機,但是,我估計經濟危機會首先爆發在其他國家,然后,再從其他國家倒卷回美國。

    這是由美國現在的經濟構成和其他國家對美國金融及需求需要所決定的。

    因此,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我猜測會更多的停留在信心和預期以及未來的消費支出層面上面,但是,對其他向美國朝貢的國家的經濟打擊則會更加嚴重一些,畢竟,金融危機炸毀的是美元債權,所以,真正的買單者不會是美國,而是那些曾經如癡如醉、迷戀美元霸權的傻蛋國家。

    換言之,美國的神話雖然會被戳破,但是,付出代價的則是其他實體經濟占主要成分的國家。當然了,長遠來看,我認為美國會在一二十年后走下坡路,因為,其他國家在這樣的危機中付出的是實物,而美國在利用次貸危機削減自己的債務的同時,也付出了是信譽和信任被削減的代價,而這動搖的是美國金融霸權的基石。

    純粹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呵呵。

    [SIZE=3]吴敬琏称被说成是卖国者:干硬苦力活当美国的债主危险性很大[/SIZE]

    要保护有提升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批中小企业转移甚至倒闭,会损伤地方经济的元气,伤了元气以后要恢复,就有很大难度了。

    “不能仅仅因为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就要求它转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9月22日,在东莞参加本报“广东再出发———从东莞突围看珠江东岸经济带升级”论坛的吴敬琏,谈及产业升级转移是否一定要以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利益作为代价时,他认为首先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升级,要保护有提升潜力的中小企业。

    南都:产业升级和转移是否一定要以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利益作为代价?

    吴敬琏:这就要具体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小企业,什么利益。前面我已经说过,首先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升级,而且不仅是中小企业,大企业也存在提升的问题啊。不能仅仅因为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就要求它转移。这就需要社会共同呼吁,要保护有提升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批中小企业转移甚至倒闭,会损伤地方经济的元气,伤了元气以后要恢复,就有很大难度了。

    南都:美国近期连续出现的金融事件,我们都想知道您对这两年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怎么看?

    吴敬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问题是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问题,现在叫做“碰头”,它的后果都暴露出来了。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格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美元变成唯一的世界储备货币。美国自身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储蓄率太低,超前花钱。美国就利用这样一个货币格局向世界借钱,因为美国发行这么一张纸,大家都承认是一张钱。所以就发生了美元超发,流动性泛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国家要善于利用,同时要保护自己。我们这些年来开始是利用它,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凭借干硬苦力活借给美国钱,当美国的债主,国内通胀和抵御外来风险的危险性很大。但问题就在于,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危险性,而且还认为好得不得了。几年前就有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存在很大危险,主张人民币升值。但是在舆论上,我们总是少数,而且被说成是屈服于外国压力的卖国者。

    南都: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或者是全球化的危机。

    吴敬琏:会有一段时间,就像1929年大危机以后。1929年以后,凯恩斯主义就抬头了,所以这种对于市场的怀疑也会加强。

    南都:可能美国相关措施的出台和当年凯恩斯主义都有很相似之处。

    吴敬琏:是的。所以现在值得去读一读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这本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批共产主义,它实际是批凯恩斯主义。

    南都:现在很多外国人,也包括有些国内群众对“Made in China”普遍存在不信任感。这种看法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影响吗?

    吴敬琏:这些误解不是今年才存在的。比如前几年的玩具出口,美国人一看到中国人生产的玩具就害怕,担心含有很多有毒成分,因为小孩经常会放到嘴里咬。

    南都:您的看法呢?您一直在说,中国需要完善法治,另外一个是诚信的缺失。

    吴敬琏:关于诚信缺失的问题我曾经讲过,怎么才能有诚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建立法治。但是我们往往偏重或者希望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说教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南都:有种观点认为,因为中国缺乏广泛的宗教,对生命没有敬畏感,导致大家什么都不怕。

    吴敬琏:这不是宗教能够解决的问题。昨天我参加一个论坛,许小年教授在论坛上发言,说中国人不敬畏市场,而总是想驾驭市场。

    南都:那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吴敬琏:同意。市场运行具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只能发现规律,顺应规律,而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去试图“驾驭”它。要对客观世界和自然心存敬畏,因为在它们面前,人是很渺小的。有些人觉得有了权力就可以凭自己的想法去干,而且认为可以干成。

    以上摘自: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810/1003_2201_814789.shtm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关于产业升级

      南都和吴敬琏两个在胡扯 吴还是经济学家

      关于产业升级看我另发的一个帖子

      ------------

      经济有规律的

      就拿改革开放以后 89 98 现在是08 经济都会放缓

      而放缓的时候正是产业升级的时候 89是纺织 98是机电 08明显是汽车

      平均主义好是好 但一平均就谁也不愿意进步了 只有收入拉开 才有动力向上 没有竞争技术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下岗是不能避免的 tg能做的就是调节分配 至少那些下岗工人是有最低生活保障的 其中很多人做生意还发了财 贫富差距大不是富人拿的多 是穷人拿的少 中国的富人不比其他国家富人富 社会是竞争的 你要不许有能力的人收入与国际接轨 那人才就会被其他国家吸走 至于为什么穷人拿的少

      毕竟我们现在二年级吗 还没升到汽车工业这个级别 比收入中国的穷人当然不能和美国4年级信息工业比,如果没有改革开放 搞平均主义 那我国到现在连纺织工业都建立不起来 没有国家会愿意进口我国改革前的工业品 那我国只能关起门来种种地 倒真的回到封建社会了 没出口就没进口 要出口只能是资源 那岂不变成了殖民地

      我们在说政府拿走了太多的钱 人民很穷

      但是要产业升级那是要投入大量资金的

      搞汽车工业 就要有石化工业 钢铁工业 要有公路 要有零部件产业链

      政府拿了人民那么多钱 但是这些配套毕竟政府给我们作出来了

      汽车工业可是非同小可的

      大家成天骂政府 拿市场换技术 市场交出去了 搞了20年技术没换到 提起中国的汽车业就是失败

      觉得几个民营企业几年就把自主品牌搞出来了 但是想想如果没有当初那些合资企业 没有这20年辛苦建起的石化 零部件 钢铁等产业链 没有建造那么多公路 奇瑞 吉利等可能自己把汽车弄出来吗。

      其实我相信再耐心等两三年 就会看到中国的汽车就像以前我们的机电 纺织一样占领全世界绝大部分市场。

      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以前运十为什么下马 这就是经济的规律 汽车都搞不出直接搞飞机是自杀,很多人想当然 战斗机 飞船都行 为什么大飞机不行 觉得政府决策层被买办收买。

      但是就没想过战斗机可以掉下来 客机如果掉下来十年内你这个行业不要发展

      要想贫富差距减小 只有把饼做大 政府只要再稳定20年 十年拿下汽车 十年拿下信息

      20年后关起国门我们就是世界 打开国门 世界就是我们的

      我国是一开始出口石油 拿这原始资本

      发展了纺织业 赚了第一桶金

      再发展了机电业 赚了第二桶金

      现在发展汽车业

      十年后再攻信息技术

      其他行业和这四个行业比都是小产业

      升到汽车行业我国就是发达国家了

      升到四年级就是超级大国

      • 家园 信息技术还是要根植于实体产业的。

        归根到底,它只是“工具”,与实体产业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十年之后?不知道IT还是不是热门词汇了。

      • 家园 花这段。

        我国是一开始出口石油

        拿这原始资本

        发展了纺织业

        赚了第一桶金再发展了机电业

        赚了第二桶金

        现在发展汽车业

        十年后再攻信息技术

      • 家园 你高看汽车产业了

        汽车产业对中国不是问题,中国政府目前是因为要保护几大汽车工业集团的利益,同时,汽车产业带来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凸显(高能耗、高资源),所以,没有允许其他资本进入、放开大搞,搞得不明究理的人以为那是个天堑鸿沟似的。但实际上如果不是政府限制,很多家电企业集团都是很高兴组织起来打垮原有的汽车垄断寡头的。

        但飞机产业对于中国工业来恰恰真是个坎儿,不但加工制造技术和材料工程能力不足,更主要的是必须有长期的经验数据积累才行,所以,你转发来得帖子基本立论已经错误。

        • 家园 燕青

          你太小看汽车行业

          政府目标很明确 下一个超过机电的出口增长点是汽车

          政府是保护汽车这整个产业链 中国汽车的重点是电动汽车 十年前就开始研究了 现在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先了

          不要站在国内市场看中国的产业发展

          中国政府发展一个产业制定战略目标从来都是着眼于占领世界市场

          像现在大飞机 龙芯这些又开始起步研究了就像十年前起步研究清洁能源一样

          这是为十年后的产业升级打基础

      • 家园 产业升级是扩大内需的基础

        升级以后出口压力就不大了(同时进口压力也不大了)。

    • 家园 【文摘】谢国忠:只有减息是不够的 提防历史上最大的强盗

      世界各主要央行联合减息企图产生最大的心理效应。但我认为这个影响确实只存在于心理层面。市场可能很快上演一个重大的反弹。如果这轮减息力度不够,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反弹的话,各央行的后续措施就会跟进,他们的目标就是股价。短期内,他们会成功的。

      但是,央行根治不了危机。全球经济的硬着陆就在我们眼前上演。理由当然是信用紧缩。信用体系不起作用了,因为在所有构成西方经济体的要素里,股权资本是不足的。家庭消费者,至少欧洲人靠借钱造成了房产的泡沫。现在,房价正在下跌,他们必须借助杠杆去阻止破产,而不会借更多的钱去维持原有的消费。

      西方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靠存在泡沫的房价的支撑。房产泡沫的破裂摧垮了他们的资金基础。西方政府通过股份扩展或者是买入膨胀下的高价位有害资产向他们注资。这个过程目前正在进行中。但是除非消费者重新获得股本金,并足以弥补他们在房价下所跌造成的损失,否则他们是不会从银行借钱的,甚至是他们想借,银行也不会借钱给他们去弥补亏空。

      西方的商业部门所受影响最少,但是他们也不会借钱去投资,在此消费萎靡的时候。除此之外,另外的一个商业部门却受到较高影响,那就是私募资金的融资买卖。这些高杠杆作用的商业部门易于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我认为融资买入部门的主要危机很快会来临。它将消减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

      西方国家现在全部在依靠政府的注资来调整他们的财务系统。我认为他们造成股票资产上升的作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也仅仅是把债务从经济的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问题是,到最后政府怎么去偿还他们所有的债务呢?

      我想西方国家是在走向通货膨胀的解决之路。当债务转移给政府之后,央行就不停地印钱,于是通货膨胀就发生了。债务会被冲走。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在抢夺这些国家的财富,而这些国家即那些在过去几十年里靠贸易赚取顺差并以国外的有价证券持有其外汇储备的国家。提防历史上最大的强盗。

      过全球化即意味着西方国家面临工资压力。西方国家的中低家庭的生活水平的下降是必须的。这种压力隐藏于他们靠借贷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正是需要财产连带信用及衍生出来的泡沫危机的发生来揭开真相。

      当泡沫破裂时,我们需要面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果,无论如何,西方国家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对大多数民众而言,生活水平必须下降。他们和中国及印度的相对竞争力不足以维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

      从政治上对生活水平下降的抗力只会导致通胀。西方政府将积累越来越多的债务来维持不现实的生活水平。他们的偿付问题只会导致货币扩展和通胀。

      文章摘自: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101663967.html

    • 家园 【文摘】华尔街传高盛操纵股价致贝尔斯登和雷曼垮台

      贝尔斯登倒塌前,Alan Schwartz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华尔街日报》上周引用知情人士的话称,Schwartz最近给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打电话,询问高盛在伦敦的交易员是否在贝尔斯登倒闭前操纵该公司股票。

      雷曼兄弟的首席执行官Richard Fuld也给Blankfein打了电话,“你不会喜欢这样的对话的”,Fuld开头就说。

      Fuld称自己最近听到了“很多杂音”,说一些高盛的交易员在散布关于雷曼兄弟的“谣言”。为此,Fuld最近还专门接触了不少他认为可能散布了“谣言”的交易员。

      致命邮件

      但事实上,在3月份,高盛的一封电子邮件确实对贝尔斯登造成了重大打击。

      《财富》杂志曾报道,3月11日,高盛的信贷衍生产品业务部在向其客户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高盛将不再就贝尔斯登的衍生产品交易为他们提供担保。

      而在此前几周,高盛等银行都还在积极开展业务,同意对担心贝尔斯登这样无力履行其利率互换交易义务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并从中收取不菲的佣金。

      尽管高盛发言人当时声称该邮件不构成全面的拒绝,但资金管理公司Hayman Capital首席执行官Kyle Bass收到这邮件时还是感到异常震惊。Bass让同事给高盛打电话确认一下,问是不是搞错了。

      “没有错,”Bass说,“高盛告知华尔街说,他们和贝尔斯登的关系完了,风险太大了。这是他们关系的终结。”

      高盛的这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泄露以后,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其他客户开始撤资,最后撤资者多达上百家,加速了贝尔斯登的崩溃。

      在贝尔斯登倒塌后,有关该公司的种种调查一直在进行之中。而高盛在其倒塌过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则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血腥的华尔街”

      7月15日,SEC主席考克斯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SEC已与其他证券监管机构共同开展了全行业的检查,以避免有意放出不实谣言操纵证券价格的情况发生。

      他特别提到了贝尔斯登的案例,SEC希望了解,是否有人故意制造和散播不利于贝尔斯登的谣言。按照美国法律,在交易者中转述负面消息并不违法,但编造谣言以有意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则是违法行为。

      考克斯说,在贝尔斯登崩溃后的几周之内,SEC就发现一名交易人员用即时通讯软件传播未经决定的收购谣言。这一谣言传出之后,贝尔斯登的股票开盘30分钟就狂跌17%,市值损失10亿美元。

      为此,SEC不仅对该交易人员处以罚款等制裁措施,也终身禁止此人涉足证券交易。

      “要想追溯谣言流传的源头是十分困难的”,但SEC主席考克斯表示:“(我们)现在正在利用市场谣言流传的技术手段寻找谣言的源头”。

      目前SEC正在收集贝尔斯登崩溃前几周内的交易文件,以调查是否存在内部交易和操纵股价、期权以及其他证券的行为。

      SEC收集到的一份交易文件显示,在3月16日贝尔斯登由大摩接管之前的几周内,高盛十分频繁地交易从贝尔斯登买入或向贝尔斯登售出的名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的证券,比贝尔斯登其他交易伙伴的交易活动都要活跃。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类似对债务违约进行保险的私人合约。受保对象可以是一家大公司,也可以是一种抵押贷款证券。如果受保对象出现债务违规,那么互换出售者将向购买者支付一笔钱。互换合约有效期通常可持续多年,因此互换有效期之内出售者和购买者都安然无恙十分重要。

      3月10日那一周,正当贝尔斯登陷入现金困境时,由贝尔斯登前高管John Paulson管理的纽约的对冲基金Paulson 基金退出了40项交易。该公司高层人士透露,在那一周进行的互换交易中绝大多数都转让给了高盛。

      上文摘录于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80722/162367.shtml

    • 家园 【文摘】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引发中国的经济危机?

      听了个段子,华尔街人讲,我们美国投行都是世界小姐,饿极了见个农民揣着馒头,抛个媚眼骗点吃喝。按这个逻辑,就算是强行结婚了,这日子能过得下去吗?更何况投行是不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还是一堆垃圾,如果是垃圾,还有什么“抄底”的问题?黑石作PE的自己都要上市考虑变现退出了,明摆着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LIANG JINSONG这种大嘴巴现在又在乱讲,能不能信?次贷说白了就是中产阶级和外国资本买单,给华尔街投机商发了奖金,资助美国骗子和流氓无产者进行了一把超前消费。转篇文章,发人深思。

      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发展。在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减弱以后,美国将什么作为它的经济继续前进的火车头呢?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先生,将目光瞄向了房地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房地产为龙头,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现在,用“马后炮”的眼光去回顾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奇迹”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是含有大量泡沫的。但在当时,格林斯潘却被许多人看成是“神仙”,甚至有不少美国人说:我不在乎谁当总统,我只在乎格林斯潘是否还当局长。

      格林斯潘的政策就是贷款条件的大幅度放宽和一系列所谓“金融衍生物”的产生。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左右,在美国买房子突然变得很容易了。过去个人信用不合格的人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拿到贷款,过去普遍要求的20%首付,也可以因人而异地减免。我当时有一个作一年级住院医生(Resident)的美国朋友,就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买房了。我很清楚此兄不仅有一大笔上学的贷款未还,而且日常生活一贯大手大脚。其经济窘迫地不时常做点moonlight(业余时间到其它医院作临时医生),连水电费有时都付不上。我很惊讶他居然能拿到贷款,他得意地说:“When your name is followed by those two letters, a mortgage becomes very easy(如果你的名字后面有MD(医学博士)这两个字母,按揭就易如反掌)。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求大于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是这位朋友,五年后作完住院医生离开时,卖了房子后一算帐:扣去利息、房地产税和买卖房子的手续费,他等于白住了五年房子还有剩余。这样的高额“利润”,显然比租房子住要划算得多。就这样,房子在突然之间成了“投资”热门。这时,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物----次级贷款应运而生了。所谓“次级贷款”,就是某人或某公司先从银行贷一笔款,然后再以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息,将钱贷给银行不愿意贷的人,赚取差价。这些次贷公司的一部分确实有比较厚实的资金保障,而另一部分则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可以想象,在房价普遍看涨的时候,这样的公司可以一夜暴富,而一旦房价大跌,他们也很容易一夜破产。为了帮助银行和次贷公司招徕更多的顾客,又一种金融衍生物----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国内有人将此翻译成“信用掉期违约”)产生了。它的职能是什么呢?是为那些缴不起首付的人提供“保险”。具体地说,如果你口袋里的现款不够缴20%的首付,你可以向CDS买保险。CDS并不贵,一年只要能缴得起一千美元左右这样的保险,你就可以拿到二、三十万美元的房贷。当你的财政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地缴纳本息时,如果你的房子拍卖得到的钱不够还贷款,CDS就可以替你补上不足的部分。当然了,如果你没有出问题,这笔钱也就成了CDS的利润。于是,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许多纯粹为了投机而买房子的人),房价也越炒越高。飞涨的房价又进一步刺激了开发商的欲望,向银行贷来更多的钱开发新的住宅区。

      就这样,在这些政策和金融衍生物的推动下,美国的房地产业犹如奔腾的快马,将美国的经济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拉向前进。许多处于“中产阶层”的美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百万富翁。这样说,有人会不理解:除了有两套以上房子的人,房价的升降怎么会改变居住者的财产多寡呢?换句话说,即使你的房价在五年之内从二十万猛增到一百万,只要你继续住在里面,它就仍然还是那个房子,“赚来”的八十万不过是笔虚钱,不卖房子是拿不到的。即使高价卖了房子,接下来买新的房子同样也要付高价,这等于是不赔不赚。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的思维就还是中国人的思维,美国人不是这样想、也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可以在继续住在房子里的同时,提前使用房子替他们“赚来”的利润,这个利润,就是住房抵押贷款。具体地说,当你的房子从二十万“升值”到一百万时,你可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贷款公司,拿来一百万的现金。除去缴还第一次的贷款,你至少还剩八十万。这八十万,你愿意花在什么地方,就可以花在什么地方。有人用它为子女缴学费,有人买名贵的跑车和首饰,也有人用它周游世界。对于想炒房子的人,他们就可以不断地抵押已有的房产,买进新的房子,形成“雪球效应”。

      如此高的房地产利润,无疑将藐视其它所有行业的微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投资其它行业呢?可是,美国人也是要吃穿的,这种虚拟的经济膨胀背后的实物是从哪里来的?说来令人感叹,这些年来,美国的两亿多人,基本上是靠别的国家的人养活的,其中主要是靠中国人养活的。美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制造业了,即使那些老牌的关乎民生的产品,也大多是在外国的土地上、由外国工人生产的。也就是说,当许许多多美国人在房价的飞涨中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自己财富的增量时,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们正在日夜加班为他们制造生活必需品。他们用那些绿色的纸,换来中国工人的血汗;而中国政府又将这些换来的绿纸以美国国债或美国公司股票的形式,还给美国去支持他们的房地产经济。当中国手里的绿纸多到美国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美元贬值来赖掉它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中国不存在一条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说,当改革走向私有化的那一刻,中国就注定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方向走去。

      泡沫不会无限大,它总有一天要破灭。当许多美国人为自己的发财而高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感到,自己支付房贷本息越来越吃力了。人人都知道,一百万和二十万房贷的月息是不一样的。于是,在疯狂地膨胀了十多年后,美国房地产这个大泡沫开始破裂。先是少部分人还不起贷款,他们将房子扔给贷款公司,一走了之。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时候,卖房的人开始超过了买房的人,于是房价开始下跌。这种跌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投机为目的购房人开始迅速出售手里的存货,这就使已经变冷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地雪上加霜。许多次贷公司发现,他们收回来的房子已经大大贬值,已经资不抵债,于是,破产就成了必然。跟着,CDS破产,住房抵押公司也面临破产。这有点象生物体内神经递质的级联放大效应,昨天看起来还好好的大公司,一夜之间纷纷告急。不仅如此,与房地产相关的股票也开始贬值,社会的大量“财富”,就象高温下的水,莫名其妙地就从人间“蒸发”了,一场被人形容为“海啸”的金融危机,就这样好象跟人开玩笑似地从天而降。

      现在,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了据说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有人嘲笑美国政府的做法是“社会主义”行为。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在调侃,就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政府介入经济吗?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谁说资本主义政府不介入经济?在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其实就是大资本的代理,他们根本就是合二而一的。政府不仅在必要时会以经济手段来维护大资本的利益,而且在有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以战争手段来达到同样目的。那些用美国政府的行为,来嘲笑中国“精英”的自由主义经济论调的人,实在是太天真了。

      现在,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究竟会有多大效果还很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还不是经济危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经济危机所具有的社会产品大量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和工人大量失业的现象,在现在的美国并不存在。是的,一些大的金融公司是倒闭了,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些公司“ 倒闭”时发给员工、特别是高层员工的“红利”,大概是一个普通中产阶层的人一生都不一定能挣到的。那么,金融危机会不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好象并不大。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美国今天已经没有多少制造业了,因此也就不存在产品过剩的问题;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就业在第三产业,因产品过剩而导致的劳动力过剩也不太可能。房价贬值自然使美国人的财富减少,但只要房子还在,它的居住功能就没有消失。房子被银行收回,肯定会使房主破产,但也许房子本身的价值早已被房主消费了,他们可能并没有失去什么,只要还有工作,他们在公寓里也可以过得不错。股市的缩水当然会造成损失,但是,美国的股市不同于中国。中国的股市散户是拿了生活节省下来的钱去“钱生钱”的,股市的瞬息变化都关系到许多股民的生家性命。而美国的股市却是大量地由退休金和保险金支撑的,绝大多数股市里的钱不是用来投机,而是用来投资的。对于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的人来说,股值减少仅仅只有帐面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即使现在股市好到天上,这些退休金也拿不出来。如前所说,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并没有多少“余钱”炒股,他们根本就是子用卯粮、超前消费的。因此,虽然现在美国的股市很糟,许多人也在议论,但普通美国人却很少因此恐慌。

      不管美国政府此番救市成功与否,谈论美国经济的崩溃都为时过早。世界历史上,老牌的帝国主义衰退,新兴的帝国主义称霸,可谓“你登场罢我登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帝国主义终究是要灭亡的,但是,只要我们客观地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不经过战争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指望一场金融危机就让美国垮台和中国“崛起”的想法,虽然令人感到鼓舞,却很难令人信服。美国的金融霸权和美元强势,是它盘剥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在手段而不是它的内在实力。美国的真正实力是它的军事、粮食武器和它对世界能源的控制。一场金融危机不管对美国的打击多大,都不会使它伤筋动骨,况且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批高度依赖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国家。它们也许会比美国政府还积极地去救美国的金融。我说过,帝国主义一定会灭亡的,但一定不会在殖民地消失之前灭亡。

      虽然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的经济危机的可能却令人忧心忡忡。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谈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但他们注意的似乎更多的是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金融虽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可能并不严重,因为中国的金融大体上还是相对独立的,还没有完全“与世界接轨”。这还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不彻底、感谢计划经济的“弊病”、感谢前些年“解放思想”的不完全。但是,金融的相对安全并不等于经济的安全。郎咸平经过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经济“二元化”的结论,对这个结论,我是认同的。这个“二元经济”具体表现在制造业过冷和基本建设及房地产过热,尤其是房地产业,大有步美国后尘泡沫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制造业由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在今天美国人收紧消费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倒闭潮。一方面就业率很低的房地产大量的吸纳流动资金,并因为地产商为抬高房价人为空置而捆绑的银行贷款,一方面能够容纳就业的制造业出现萧条,大量解雇工人,中国经济出现了高GDP、低就业的分裂现象。目前,中国政府试图通过适当放松银根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在我看来,这是治标不治本。制造业缺乏活力,并不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而是因为定货减少、市场疲乏。这就有可能使拿到贷款的制造商不是将钱投入到制造业,而是投入到他们认为能保值增值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加剧经济“二元化”。许多人,包括我这个经济门外汉都十分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启动内需。

      在今天的中国,启动内需这个人人都清楚的办法大概没有任何人能办到。三十年的改革分裂了中国社会。在造就了“改革家”引以自豪的一小批富可敌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亿万工农大众被彻底沦为“弱势群体”。富人们除了声色犬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消费的了,而穷人们则什么都需要,却没有多少能力去消费。还有一批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人,他们是政府普通工作人员、公司“白领”、教育科研人员、小的私人业主和计划经济体系的离退休人员等。他们好象类似西方社会的“中产阶层”,本来应该是内需的主力军,但是很遗憾,他们实质上和中产阶层并无共同之处。因为中国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系统的大规模破坏,这批人丝毫没有西方 “中产阶层”的消费热情,他们有的只有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对父母健康的担忧和对自身未来的恐惧。因此,不管你将消费的理由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们中的多数也会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其原因就在这里。

      内需的疲软又碰上了信任危机。如果说,婴儿奶粉是无论如何都要消费的“铁杆”内需的话,一场“三鹿奶粉事件”将这根“铁杆”也拦腰折断了。现在那些亿万享受不到“特供”的普通百姓,还敢消费什么呢?对社会商品的信任危机,还不是最大的信任危机,最大的危机是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不久前,在一次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老百姓听说他们就要有“财产性收入”了,于是就将节衣缩食省下的一点钱投入到了股市,结果呢?只能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一个对自身腐败束手无策的政府,一个对群众言而无信的政府能“启动”什么呢?

      中国老百姓这头“骆驼”就差一根稻草了。今天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不至于摧毁中国政府的金融系统,但会不会因为对中国股市的冲击,变成压垮老百姓最后承受力的稻草呢?一场产品过剩、社会人口大量失业、进而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从过去描述资本主义的课本里走进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呢?我没有答案,但我企盼历史对我的同胞不要太残忍。 ...

      上文摘錄于

      http://hi.baidu.com/21791/blog/item/962dd2434c70651573f05d9e.htm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