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浅谈二战中苏联潜艇使用情况(一) -- 忘情

共:💬21 🌺1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浅谈二战中苏联潜艇使用情况(一)

    本文发表在《舰载武器》2008年第12期上。以下是正文:

      (一)战前苏联潜艇发展概况

    十月革命后,经过艰苦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器干涉时期,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实际上已经没有海军了。从红色海军建立伊始,潜艇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在1922-1927年的恢复时期,苏联海军大修沙俄遗留的舰艇并完成了一些革命的前投建的舰艇,其中就包括13艘潜艇。

      初创时的苏联海军急需国外的技术援助。1926年,以德国海军少将阿诺.斯宾德勒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对德国潜艇深感兴趣的苏联海军提出希望德国能提供潜艇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帮助,不久,4艘德国潜艇的设计图纸被完整地送到了莫斯科。

      1928~1933年,苏联展开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图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基础。

    苏联潜艇计划始于1925年。1927年开始建的“十二月党人级”大型潜艇,设计时吸收一次大战时期俄国“雪豹”艇的经验,并引进国外最新技术。。该级艇水面排水量为924吨,水下排水量1354吨。推进装置为柴电机组,水面航速14节,水下航速9节。艇上装备有6具533毫米艏鱼雷发射管和2具533毫米艉鱼雷发射管,备雷14枚。在结构上该艇采用的是双壳体,耐压壳体内分为7个舱室。这样的结构形式后来逐渐成为苏联常规动力潜艇的标准设计。首艇“十二月党人”号于1930年底交付波罗的海舰队,卫国战争爆发时,6艘潜艇分配给北方舰队和黑海舰队各3艘。

      1928年,当该艇正在建造时,苏联海军在芬兰湾中打捞起1919年武装干涉时沉没的英国L-55潜艇,两年后,修复入役并与苏制艇进行对比试验。接着,苏联开始研制JI级(列宁主义者级)大型潜艇。JI级为半复壳构造,具有布雷能力。JI级分为I-IV型(1321-1399吨),从1933-1943年共造25艘。战争爆发时完成的19艘中,在黑海,波罗的海各有3艘,太平洋舰队有13艘。

    1936年,苏联开始建造4艘双壳构造的II级(真理级)远洋潜艇(1670吨),II级的设计有重大缺陷,当艇在水面航行时,由于螺旋浆接近水面而影响推进效率,故不宜承担作战任务。

    II级的改进型为1940年投建的K级(巡洋级)大型远洋潜艇(2095吨)。K级又称卡秋莎级,水面排水量为1480吨,水下排水量为2095吨。潜艇的推进装置为柴电机组,最高水上航速为21节,最高水下航速为10节。潜艇的武器装备主要为6具艏鱼雷发射管和2具艉鱼雷发射管以及2具轻外壳内的可回转鱼雷发射管,共携鱼雷24枚,水雷20枚。另外在上甲板上还设置有2座100毫米炮和2座45毫米炮。它最初计划用机库搭载小型水上飞机,但不实用而放弃装备飞机的打算。由于艇型大,航海能力增强,这个级别被认为建造的很成功,但由于建造复杂费时,战争期间生产被削减,总共只生产13艘。战争爆发时完工的6艘,后来全部交给北方舰队。

    由马利宁领导设计,单壳构造的M级(小家伙级)沿岸小型潜艇和III级(狗鱼级)中型潜艇几乎是同步研制。M级是苏联第一次采用分段式建造的潜艇,在设计时考虑到能够比较方便地利用铁路和内河航运送往各海军舰队。它水面排水量仅有160吨,水下排水量202吨,艇员也仅有17人。该级艇的鱼雷装填方式可谓独具匠心。因为艇体积很小,所以艇上并没有设计鱼雷装填口,鱼雷是在潜艇尾倾时从艏部的2具鱼雷发射管装进去。该级又分为I-V型。M-I型(220顿)到1934年在北德文斯克建造30艘,可在铁路上运输。1935-1936年生产的20艘M-II型主要在列宁格勒建造。排水量增大的M-II型(256顿)只造5艘。从1939年起生产的M-IV,V型(420型吨)采用电熔焊的耐压壳,安全潜深达90米。M级在战争爆发时已交付北方舰队6艘,波罗的海舰队7艘,黑海舰队14艘,太平洋舰队37艘,共计78艘。

    比M级大,航海性能较强的III级有4个型别。III-I型生产业4艘,III-II,III型共生产39艘,III-IV型(705吨)生产61艘,它在近海活动日数可达40天。III级在战争爆发时有77艘服役(北方7艘,波罗的海20艘,黑海15艘,太平洋35艘)。

    1936年,建造的C型中型潜艇(1070吨)在设计时以德国U-IA型图纸为样本,单壳构造,从第4艘起采用全熔焊高强度钢耐压壳,蓄电池容量增强。C型共生产51艘,战争爆发时完成17艘,其中10艘在波罗的海舰队。

    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拥有218艘各型潜艇,仅从数量上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潜艇部队。

    (未完,待续)

    (二)链接出处

    (三)链接出处

    (四)链接出处

    元宝推荐:MacArthur,逸云三洲,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古斯特洛夫號的最後旅程

    • 家园 问个小问题,德国那个时候为啥要援助苏联 潜艇图纸
    • 家园 【原创】浅谈二战中苏联潜艇使用情况(四)

      (续三)[URL=][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9048/URL]

      综观二战中的苏联潜艇战,其作战效果较差原因为:

      缺乏良好素质的指挥人员。

      战前大清洗期间,海军总司令奥尔洛夫,穆克列维奇,黑海舰队司令科谢诺夫,白海舰队司令杜什卡诺夫,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齐夫科夫,海军学院的三名领导人斯塔什克维奇,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大罗夫,阿穆尔河区舰队司令卡多茨基,海军参谋长卢德里上将都被清洗。许多舰长和海军基地司令,数以千计的军官就此失踪。由于这样一大批领导人被清洗,所以他们的职位由一些非常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来填补空缺。

      新提拔起来的许多高级将领,缺乏指挥经验,军事思想比较保守,习惯于听从上级领导安排,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情况。

      使用潜艇的指导思想落后

      战前苏联军事思想给海军规定的任务是:支持陆军作战,保卫军事基地和沿岸政治经济中心。而携带鱼雷的潜艇被苏军认为是在近岸海域袭击敌军大型舰船的最重要武器。潜艇战术比较单调,主要是用阵地待机守候敌人,缺乏集群使用潜艇的思想和战术。

      面对二战开始来的新鲜军事经验,苏联海军对此反应迟钝,思想固执。这只能导致战术上的保守落后,在潜艇作战方面,更为复杂的机动动作,发明和理论都是苏联海军所陌生的。

      从二战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来看,潜艇集群行动作战效果最大。这是因为集群行动的潜艇能够集中火力从不同方向实施连续攻击,给敌船队以大量杀伤,并且艇能相互支持,既便于对抗敌人的防潜兵力,又便于撕开警戒幕乘隙而入。比如,德国潜艇不少都是在英美警戒兵力发现并追击某一艘潜艇时,趁警戒幕出现空隙,其它潜艇乘虚而入奋力攻击的。

        反观苏联潜艇,在战争中没有集群作战的意识,这里固然有物质条件,作战条件的种种限制,但在战争中居然对大西洋上德国狼群的辉煌战绩和成功经验熟视无睹,从头至尾都没有这方面的改进尝试,就不能不说是军事思想的保守落后了。

      装备、训练落后

      苏联潜用鱼雷性能不佳,声纳性能差,没有磁性水雷,没有消磁设备,没有雷达,不懂得如何扫除磁性和音响水雷。战前强调沿岸防御,多在近海活动,缺乏适于远洋活动的经验,更没有进行集群行动和空潜协同的训练。

      缺乏良好基地,后勤工作不力。

      苏联海军四大舰队所在的战区的地理环境都不太好,缺乏通往公海的航道。黑海是一个内海,黑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多数被德军占领,潜艇被迫停泊在某些渔港、河叉中,维护、补给,训练都极为困难;波罗的海的列宁格勒和喀琅斯塔得长期被围困,且每年都有冰冻期,潜艇出海困难。北方舰队驻地离战区太远,且气候条件恶劣,潜艇作战时间大部分消耗在出、返航上,大多只能在挪威沿岸一带活动。沿海一带领土基本被德国占领,作战物资储备极端不足,鱼雷、弹药供给比较困难。

      潜艇部队没有和其它兵种进行良好的配合

        二战的经验表明,潜艇与海军其它兵力协同行动,尤其是与航空兵协同行动是致胜的关键因素。有了航空兵的支持,潜艇就能及时获得情报,了解目标位置、动向和掌握战区的整个情况。同时航空兵还能掩护潜艇的充电和转移,便于潜艇保持隐蔽性。特别是实施合同攻击时,能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使敌人顾此失彼,防不胜防,从而增大潜艇作战效果。例如,德国潜艇在1940年至1941年上半年,因有航空兵和水面舰艇的支持,尽管同时在海上活动的潜艇数量较少,但仍能取得较大战果。到1943年,同时在海上活动的德国潜艇虽然超过了100艘,但因英美反潜力量的加强和失去了空中掩护,致使德国潜艇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搜索和攻击目标都很困难,终于导致“狼群战术”的失败。

      反观苏联,在战争中基本上都是让潜艇部队单独出击,鲜有与其它兵种统筹配合的战例。

        6、对方反潜力量相对强大及对海上运输线的依赖程度较小

      众所周知,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国大规模使用潜艇破坏对方的海上交通线,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也运用了这种战略,集中主要潜艇兵力,用于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协同其它兵种,消灭了日方90%以上的商船,使日本不能从国外输入燃油和工业原料,对打败日本起了重要作用。二战中,潜艇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就是破交。

        然而,二战时苏联海军面对的德军是以陆上交通线为主要补给手段,海上运输仅仅是个辅助手段。且对于德国来说至关重要的几条海运线又在苏联海军的作战能力范围之外。在苏德战争上,德军并没有拥有象美、英在大西洋上那样规模庞大的船团,苏联潜艇即使想破交作战,也很难找到理想的作战对象。由于敌方运输船数量相对少,所以其护航反潜力量就相对强大得多。由于在大多数时间内,德国空军在作战海域上空掌握了制空权,苏联潜艇要在这种海域生存非常不易,要想取得良好的攻击效果那就更难了。

                               2008年8月31日

      参考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外国军事学术》

      《1939~1945年潜艇作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苏联武装力量后方勤务》

      《走向胜利》

      《俄国和苏联海上力量史》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