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 秋原

共:💬89 🌺4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二月下旬,到一所高校参加一见面会,主谈大陆的小片——低投资的文艺电影,也包括这几年投资更低的数字电影,中间说到了电影的票价。

因为当天是周日晚上,返校的学生很多,场面十分热闹。期间我讲过了安战军执导的《看车人的七月》,这是典型的低成本文艺小片。下面学生给我两个出乎意料的反应:

一是当学生会小头目客串的女主持人问台下:“这个电影你们看过没有?”底下一片积极普遍的反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我原以为这种上映时没有经过强力宣传的小片是不会有多少年轻学生知道呢~

二是如今学生们的坦诚,接下来问到他们是怎么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回答上来是异口同声的“盗版”,声音响亮、干脆,绕梁余音之后还紧跟着一片爽朗痛快的嘻笑~~

关于讲范伟在此片中出色的表演我不赘述了,但后面有人问到如今的电影票价问题,立刻引起共鸣,我朝大学生们的质问高度一致:

“怎么这么贵?!”

05年底,我一朋友两口子烧了一回包,赶集似的在《无极》上映后第一个周末去消费,两张票钱二百,散了场已经是凌晨,只能从城里打车回到位于我国不可分割那一部分的家,车钱又花了二十,这还是临时跟人家拼车呢,在匆忙中他老婆还把什么值钱的东西落车里了,“高高兴兴进京城,骂骂咧咧回通县”。这几年张、陈两位导演的商业大片,我就参与过这一部,居然就是口碑最恶劣的那个,居然他就自己掏钱看去了,居然他还认识我。此人事后骂了小一个月的街,弄的我灰头土脸的,电话上显示是他的号我都不敢接。

如今无论是三大导演的商业大片还是如《看》这种文艺片,或者06年《疯狂的石头》那种数字片,上映初的票价都在40元以上,普遍价格是50~60元,如果是首映日当天或首映后的第一周末,还要高到80~100元。以帝都和魔都而论,这两年有不少装修豪华的新影院建成营业,这些影院的首映日午夜场票价甚至超过100元了。而象美国,大片上映时的票价十几美元,如果耐心等到上映三~四周再后去,还能买到4~5美元的低价票。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票价的确显的有些昂贵的。

一场电影的成本,包括电影院的运营支出,拷贝的磨损,给发行商的比例分成等等,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体现在票价上,20元不仅绰绰有余,还有赢利的富裕,而且这还是在上座率80%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相对高票价,纯粹是制作、发行和院线三方共同制造的商业行为。有人看到这就说了,这不是废话么,谁还不知道是商业行为,无利不起早么~

那么今天,俺就说说这个“商业行为”是如何操作的。

噢喉,演出又要开始了……

现在这个动辄50元的票价,风气是从1994年引进十部大片开始。至少在93到95年夏天,我还看过五元钱/票的《霸王别姬》和十块钱/票的《阳光灿烂的的日子》。等到施瓦辛格主演《真实的谎言》上映那会儿,全北京就已经很难找到20块一场的电影院了。

说到票价,就必须要说到发行,而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分帐。这种按比例瓜分票房金额的方式是现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中的通用标准。1994年中美谈到大片引进问题时,美国片商、负责外片发行的中影集团发行公司、院线三家协商的分帐比例大致是三三四。也就是说,一张票钱卖50元,电影院自己留下20块,剩下的30打回中影,后者再分一半给外商。从94年引进一直到98年初《泰坦尼克号》创造中国电影票房记录,一直执行这个分帐比例。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要自己做拷贝,自己掏钱搞映前造势;电影院也有反映成本,只有美国人只需要出让大陆发行权,不需掏一分钱,如假保换的零风险~

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就和当时我共和国的年纪相似,到了四十多岁的更年期了,这一年,《活着》没有通过审查,国内禁映,靠香港投资、打成港片的身份去嘎纳参展的。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美国大片引进两年之后,中国电影届就该想如何对付了。1996~1997,可以看做是中国电影转型的一个分水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三个:陈凯歌《刺秦》、谢晋《鸦片战争》、冯小刚和《甲方乙方》。在本篇中,我不展开关于这三位导演和他们的作品的相关评论,而仅仅讲述就他们在开拓票房市场方面作出的种种积极行动。

今天我们说到国产“大片”的时候,很多人总是说到由张艺谋执导、在02年年末上映的《英雄》,似乎这才是纯粹大投资大制作商业作品的开始。这个观点是错的(对于张艺谋本人来说的确如此),实际开创者是陈凯歌导演的《刺秦》,比如提前点映,造势包装,人民大会堂豪华首映式,主创人员多站宣传等等现在这些屡见不鲜的商业噱头,都是从《刺秦》开始的。05年《无极》上映后引发了很大争议,坊间评说这片子是老陈经历过的第一个麦城和滑铁卢,这个说法也是错了。《无极》、《英雄》这等“大片”,没赢了口碑但赚了票房,甭管网上如何叫骂,照样过了亿;而96年的《刺秦》则是市场口碑双连败:专家观众媒体三方都是褒贬不一,大陆票房尚不足千万。到是本片最大投资的日本人拿到本国去发行,成绩喜人,票房数字居然是其投资额的四倍。

“馒头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这中间陈导在民间的口碑似乎已经跌到与中国足球并列的档次。网上一提他,总有人笑骂一句“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网上的言论,宣泄声讨有余而理智评述不足,对于陈凯歌,不能因一部影片的失败、只言片语的失口而一概而论。通观过他从90年代初《霸王别姬》开始到去年《梅兰芳》这十多年的发展线路来看,依然是成就远大过失误的。至于《无极》上映前后引起的那些是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毕竟要走的路还长,不应该抓住一点就追究不放。

元宝推荐:王外马甲,张七公子,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搞错了

感觉这帖应该放在影视区去~

家园 错了不要紧,改了就好。

  也算是沉宝吧。

家园 票价不是有点贵,是非常非常贵

满怀深情地回忆儿时端个小板凳地上划个圈儿免费看电影的好时光。免费哎~~

家园 【原创】续篇2

2篇

看了前面诸位的回帖,嗯,天下人想法都是一样的,都很怀念物美价廉的时代么~

别说你们了,其实我也挺怀念的。我小时候去单位礼堂看电影,仗着年纪小,又是本单位子弟,白看了近十年。九几年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又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军转民,就把这种以吃白食为美的机会改没了——单位礼党突然被承包出去,变成了歌厅夜总会,不放电影了,消费水平也不是我等可以接受的了。

这些年因为从事职业的便利性,从一声叹息不见不散直到投名状集结号,又吃了将近十年的白食,而且更加恶劣,不仅白吃,还经常说三道四的,间接让我养成了“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掏钱”的反动心理。结果去年的《赤壁》制作中没我参与,上映时又没发我请柬,我至今都没看过。一想到我走到电影院门口,不是吴宇森小跑着上来和我握手,而是检票的一把把我推出去,我心头就特来气,有一种老地主遭到土改的悲愤感,暗中把这片咒了无数边,现在《赤壁》在网络上果然已经被骂臭了,看来老吴的确中了我的祥瑞~

废话少说,继续我们的话题~

现在电影发行中,对分帐比例有一个专用词,叫点数。譬如说“合同里写的明白,这片子你们(影院)拿65个点,剩下35个是我们的。”

前面我讲了一票房分帐比例:三三四,这是十多年前大片引进时期的规矩了。最近几年上映的国产大片的分帐比例,大致是六四开——影院拿六成,余下四成给电影公司。可能有人会对这个分帐比例感到吃惊,这个现状和出版界有些相似,写书的没有出书的赚的多。知足吧诸位,这还得是张陈冯这类一线导演的大片才能分到的比例,如果是张杨、宁浩这些年轻导演和文艺小片,还要再匀给影院几个点~

这种拍电影的拿小,电影院吃大的江湖规矩,就是在大约十二年前正式确定下来的。说到这里,已故的谢晋导演该出场了。

1996年,也就是引进大片政策施行两年之后,谢晋筹拍电影《鸦片战争》。剧组拍摄经费紧张时,还传出他把自己在上海的的私宅抵押给银行的消息,尽管事后有说法表示这是借题发挥的一种吵作手段,但他对此片不可谓不上心。核计该片的投资成本,普遍说法是超过一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大陆除了《大决战》、《开国大典》这些主旋律作品外的第一部制作成本以亿计的影片。

问题是,《大决战》是国家投资、带有献礼性质的影片,这类片子的制片人其实是政府,更看重的是宣扬意识形态和纪念意义,而不仅是经济回报;而《鸦片战争》尽管搭上了为配合第二年香港回归组织的的各种舆论宣传,也得到来自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但采取的仍然是商业发行的套路。因此当时就有人质疑该片是否能收回投资成本。

作为导演,谢晋本人一度对该片票房前景十分看好。当时在引进片的冲击下,电影界里宣称“中国电影要改良”的声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声音有,行动也有。其中动静最大的一块就是对电影发行的改良,宣称国产片也要采用制作、发行、院线三方分帐的方式。当时就有人认为,只要是高投资,精心制作,中国自产的大片也可以象美国电影一样受到欢迎。

第二年,《鸦片战争》如期上映,观者如潮,好评不断,单日、单周、双周……各种累积票房统计数字不断刷新国产片纪录,看上去形式一片大好,就如同正值一雪百年国耻的那个夏天般火热。

热闹看完了,最终数字也出来了,敢情赔了~

(未完待续)

家园 那个年代看过的片子分正反版 - 幕布两面都有观众
家园 有趣:6/4在西西河是显示不出来的

看报来西西河也有不少关键字啊

家园 【原创】续篇3

书接上文。

97年夏天,谢晋导演倾心忙乎两年多的国产大片《鸦片战争》借着香港回归的东风,轰轰烈烈地全国上映了,最后一算帐,赔了,缺口还不少。事后追问原因,谢晋曾发恨说过这么一句话:“……查他们的帐!”

“他们”是指电影院,“帐”就是票房数字,谢导耿耿于怀的原因是当时一些电影院做过隐瞒票房实际数字的事。作假瞒帐是90年代大陆电影发行与放映院线之间曾经长期存在的问题,直到02年年底《英雄》上映时,新画面的老总张伟平还为票房帐本较过真,宣称如果院线想在头一轮拿到《英雄》的拷贝,双方先签诚信条款,必要的情况下还得接受新画面派去的监督人员。

现在电影的衍生产业也不少,譬如出让音音像产品发行权,电视播出版权等等,已经不必单靠票房收入保本赢利,票房但仍然是主要的收入。对于商业片来讲,票房数字就如同电视剧的收视率,显示器的TCO标准,是体现一部电影的价值根本、衡量发行是否成功的唯一认证;在拍卖音像产品发行权、海外发行谈判等方面,还是用来作为参考的重要筹码和依据。同样是做假,对于电影公司的发行人员来说,他们宁肯鼓励电影院在票房成绩上多放卫星。

九十年代这十年,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漫长的转型期,“诚信”俩字被反复强调、呼吁,本身就说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并非完全恪守公正和诚实原则的环境。既然《鸦片战争》的发行工作已经参考了当时中影发行引进大片的模式,那么出现这么一个结果,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讲到这里就得说下电影发行方式了。这几年国内电影发行采用的是全国发行+合作院线的方式,影片通过审查后,由拥有电影发行许可权的发行公司负责,直接与各地院线签定放映协议。这个方式是在02年广电总局实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之后成为主流的。在这之前,是以行政区划+国家垄断发行的模式。一方面,只有中影等少数国营企业有全国发行权,另一方面,是各省、各国营电影厂有各自的发行公司和发行权。以进口大片为例,根据中美两国的协议,好莱坞的片商将影片的中国大陆发行权授予中影,如果是现在,那中影直接找到各地院线,联系看片会,安排档期,分帐比例/拷贝数量等等,以上问题一一谈妥,就可以造势上映了;如果是在九十年代,中影先得把各地分销商找来,什么A省电影公司,B影集团发行公司,通过转让、竞拍方式把区域发行权发下去,再由这些区域发行机构继续往下联络到各地的电影院。九十年代末,这些独立区域发行单位至少能凑够三十家,基本是一省轮到一个,其中还有一个区域有多家发行机构同时存在的情况,譬如陕西省,既有西影,还有一个陕西电影发行公司,两家互不统属,都拥有本省内的发行权。

从事销售的人看了我前面的话,听着很熟吧。这个改革不就是由“全国总代理—区域代理—零售—消费者”变成“全国总经销—连锁加盟店—消费者”么,中间少一两道环节而已。

说的没错,就是这么回事。我没从事过行销工作,但也知道流通环节越短、倒手次数越少就越容易控制成本。譬如我去中关村买硬件,经常有攒机商指着自己鼻子对我说“师傅,就挨我这攒吧,我是某某牌的代理,从我这拿货比别人便宜”云云。

《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混乱繁琐的渠道下发行,若是电影院(零售商)与地区发行(区域代理)之间有什么猫腻,全国总代理是很难了解真相的。

就是这么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按理说早改加以推广了,之前也搞过多年的“试点”,但在某些拖拉的官僚作风影响下,直到02年才正式批准全面施行。

家园 原来如此
家园 电影票什么时候能便宜下来呢?看来盗版力度还是不够啊
家园 【原创】续篇4

关于有关部门在审查和规范制度方面的一篇闲话,先来说下最近几年的大致气候走势

一、03年。电视剧《林海雪原》和《新小兵张嘎》播出后遭到来自民间和官方的批评,广电总局下的文件,原稿我找不到了,大概意思是“禁止不负责地重遍、新拍红色经典题材作品”。

二、05年。从这一年起,选秀类节目蜂拥而起,有些电视和网络媒体机构为了博取眼球,挖空心思搞了许多涉及社会边缘问题的节目,譬如05~06年在电视和网上炒起来的“二环十三妹”,“男性同志话题”,这些节目在策划中故意制造噱头,追求低俗风格,没有采取正确引导观众的方式,对同性恋问题、在城市主干道飙车,在选秀节目中故意制造人为事故(例如在某选秀类节目被戏称为“红花教主”的评委杨二车纳姆和苛以敏)加以片面失实的宣扬。

广电总局事后就下达文件,禁止这类节目播出。特别是“红花教主”和柯以敏因其在节目录制中不雅行为,以及重庆卫视组织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因为过分炒做,受到广电总局直接、公开的点名批评,前两人被封杀,重庆台的节目被勒令即刻停办。

我在直接公开四个字上盖使用红色,就是想说明这个处罚力度的强弱。不等下面有反应而即刻作出处罚决定,而且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这可以说是最严厉的处罚手段了。

三、07年。《关于在广播电视工作中加强无神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的意见》,当时在网上还热闹了一阵,有人发帖反驳:是不是连《西游记》都得禁掉?

对于影视界从业人员来说,首先应该从广电总局打下文件的用词语气上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广电总局和国家电影局下达的各种文件,分条例,规定、通知、通告、意见。

条例——相当于法律,也就是游戏规则,是从业人员在本行业内混饭吃要恪守和参照的守则;

规定——也可以说是新法,是影视界在发展中遇到各种新问题后,作为全行业管理机构的广电总局进行引导、规范和解释的说明文件,也可以说他是变法。

也就是说,条例相当于宪法,而规定是适用各自相关问题的普通法律。

举两个这几年对电影界影响比较大的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18号令)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号令)

通知、通告——俗话说,政策赶不上发展形式。何况现在的文艺界本来就是个多事的地方,而"规定"的制定过程又不是那么简单迅速的事,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监控力量也做不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如今娱乐圈充斥着各种炒作行为容,在公开吆喝和暗箱操作的双重推动下,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从哪个犄角旮旯刮起一股风,等“规定”制定出来,其风气早就呈燎原之势,始作佣者都开始策划下一个翻炒菜系了。对于这种事前无法预料,事发后也无法控制发展形式的问题,就用通知和通告加以管理和制约。

象上面我说到的“红花教主”和“第一次心动”事件,就是以通知通告的形式解决的。可见无论在何时何地,“行政命令都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不同的通知通告也是有些区别的,象对上述两人一事的处理方式是公开通知,其涵义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杀一儆百,惩前毖后,搞个天下皆知让对方知道这事已经没有商量和姑息的余地了。还有一种就是内部的通知通告,谁要是上榜了,不必过于惊慌,说明领导看你年轻,还是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的,表现的好还可以减刑哩。

四、意见——这两个字听起来就缓和许多,不那么冷酷逼人了。毛主席说过“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说明这俩字是带有反馈和尚可商榷色彩的词汇,“意见”的使用和传达,说明甲方希望乙方朝着甲方认为正确的方向或表态或行动,尽量避免向甲方不愿意看到的方向渐行逐远,而不是完全要求乙方必须丝毫不差的依照甲方的意志采取行动。在实际行动中,允许乙方在一定条件和前提下的讨价还价(当然,态度必须要放端正),甚至允许提出疑问和反驳。

拿《关于在广播电视工作中加强无神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的意见》来说,用大白话里的涵义就是领导希望影视行业的工作者们:同志们,你们以后创作的作品啊,少弄一些装神弄鬼的东西,小朋友们不小心看到了要影响身心发育,很不好嘛。当然啦,搞的完全没有也不大可能,底下有些年轻的同志要有意见咧,我看这样吧,咱们尽量少弄这些不好的东西,有那么一星半点的非主流,我们也不会为难你们地~

最后于本篇结束前,讲个题外话:以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说类似《窃明》这种架空题材的网络小说能不能改编成影视作品?

《窃明》我从来没读过,只是以前听说在网上炒的挺热闹,还引起了对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阵营分明的论战。要我说就两个字:“够戗~”

去年我写了一篇书评《出来混,迟早要还》,名字挺唬人,其实是讲马伯庸的架空题材小说《风起陇西》。到了年底伯庸对我说,《风起陇西》的影视改编权已经被收购,有望改成长篇电视连续剧了。《风起陇西》的特点是属于软架空,既在不改变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前提下,作者尝试在那些书写历史的秦椟汉简的间隙里为他们的小说寻找立足安身的空间。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历史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但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这些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并不显的突兀生硬;同时,小说中涉及到的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风起陇西》里的孔明和蜀汉北伐),其行为和发展也基本符合史实,没有明显的悖行在这样的前提下,在从小说改编成剧本和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只要相关创作人员忠于原著的风格思想,这个作品就相对容易通过审查。

而《窃明》属于影架空,即网上所说的“穿越”,生生把一个居住在现代社会人通过时空通道回到历史中去,并且明显改编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方向。这个审查难度就太大了。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审察电影电视,难道对历史问题也这么在乎?没错,的确如此,现在对文艺作品的审查还不光是广电总局和电影局两家的事,象陆川的《南京南京》,因为涉及到中日两国关系,剧本申备过程中就有经外交部送审这一过程;07年吕乐的执导、反应现在高中生的电影《是三颗泡桐》就是因为教育部提出意见而没有过审的~

现在网上一提广电总局,很多人都是颇有意见,叫什么“剪刀手”。其实诸位大可不必如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么。拿电影局来说,自打童大人上任以来,在扶植青年导演,开拓市场方面做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剪刀再快也没抡到你们的头上,我这种被修了N次的都没说话呢,你们这帮鸟人胡乱聒噪个啥?!何况凡是也要分正反,对于广电总局封杀“红花教主”和“第一次心动”这种低俗节目的行为,我本人不仅不反对,还坚决赞同哩~

至于审查方式、审查过程和审查条件的松紧是否可以跟踪揣度,这个我就肯定没戏了。说实话,审查制度也是时紧时松,时左时右,总体上是在中间路线,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略偏向某一方向了。从表面上看,要看前后时期的风气,譬如前年年底《色戒》经过大手笔删减后过审了,那么为了杜绝之后有人跟风,那么对影视剧中床戏尺度就会严格起来;这几年战争、军人题材的影视剧又开始热起来,从《亮剑》、《士兵突击》,到《集结号》是个即有口碑又有市场的高峰,现在已经是大规模的跟风了,一旦这股风气出现变味和过分盲从的趋势,引起了争议,那么很快就有新的“通知”下达了~

我看距离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家园 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有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帮秋老师转过去?
家园 也好

那就烦劳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