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 秋原

共:💬89 🌺4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续篇2

      2篇

      看了前面诸位的回帖,嗯,天下人想法都是一样的,都很怀念物美价廉的时代么~

      别说你们了,其实我也挺怀念的。我小时候去单位礼堂看电影,仗着年纪小,又是本单位子弟,白看了近十年。九几年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又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军转民,就把这种以吃白食为美的机会改没了——单位礼党突然被承包出去,变成了歌厅夜总会,不放电影了,消费水平也不是我等可以接受的了。

      这些年因为从事职业的便利性,从一声叹息不见不散直到投名状集结号,又吃了将近十年的白食,而且更加恶劣,不仅白吃,还经常说三道四的,间接让我养成了“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掏钱”的反动心理。结果去年的《赤壁》制作中没我参与,上映时又没发我请柬,我至今都没看过。一想到我走到电影院门口,不是吴宇森小跑着上来和我握手,而是检票的一把把我推出去,我心头就特来气,有一种老地主遭到土改的悲愤感,暗中把这片咒了无数边,现在《赤壁》在网络上果然已经被骂臭了,看来老吴的确中了我的祥瑞~

      废话少说,继续我们的话题~

      现在电影发行中,对分帐比例有一个专用词,叫点数。譬如说“合同里写的明白,这片子你们(影院)拿65个点,剩下35个是我们的。”

      前面我讲了一票房分帐比例:三三四,这是十多年前大片引进时期的规矩了。最近几年上映的国产大片的分帐比例,大致是六四开——影院拿六成,余下四成给电影公司。可能有人会对这个分帐比例感到吃惊,这个现状和出版界有些相似,写书的没有出书的赚的多。知足吧诸位,这还得是张陈冯这类一线导演的大片才能分到的比例,如果是张杨、宁浩这些年轻导演和文艺小片,还要再匀给影院几个点~

      这种拍电影的拿小,电影院吃大的江湖规矩,就是在大约十二年前正式确定下来的。说到这里,已故的谢晋导演该出场了。

      1996年,也就是引进大片政策施行两年之后,谢晋筹拍电影《鸦片战争》。剧组拍摄经费紧张时,还传出他把自己在上海的的私宅抵押给银行的消息,尽管事后有说法表示这是借题发挥的一种吵作手段,但他对此片不可谓不上心。核计该片的投资成本,普遍说法是超过一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大陆除了《大决战》、《开国大典》这些主旋律作品外的第一部制作成本以亿计的影片。

      问题是,《大决战》是国家投资、带有献礼性质的影片,这类片子的制片人其实是政府,更看重的是宣扬意识形态和纪念意义,而不仅是经济回报;而《鸦片战争》尽管搭上了为配合第二年香港回归组织的的各种舆论宣传,也得到来自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但采取的仍然是商业发行的套路。因此当时就有人质疑该片是否能收回投资成本。

      作为导演,谢晋本人一度对该片票房前景十分看好。当时在引进片的冲击下,电影界里宣称“中国电影要改良”的声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声音有,行动也有。其中动静最大的一块就是对电影发行的改良,宣称国产片也要采用制作、发行、院线三方分帐的方式。当时就有人认为,只要是高投资,精心制作,中国自产的大片也可以象美国电影一样受到欢迎。

      第二年,《鸦片战争》如期上映,观者如潮,好评不断,单日、单周、双周……各种累积票房统计数字不断刷新国产片纪录,看上去形式一片大好,就如同正值一雪百年国耻的那个夏天般火热。

      热闹看完了,最终数字也出来了,敢情赔了~

      (未完待续)

      • 家园 横竖我是为国产电影做了不少贡献

        没事儿我就去看电影儿

        专挑周二和周三去,周二全城所有影院都是半价,周三用信用卡刷还是半价,顺带将信用卡一年六次免年费的事儿给专了

        零六年至今的所有电影票专门整了个盒子留着,黑黑,改天算一下,看看看了多少钱的电影儿了。

      • 家园 有趣:6/4在西西河是显示不出来的

        看报来西西河也有不少关键字啊

    • 家园 票价不是有点贵,是非常非常贵

      满怀深情地回忆儿时端个小板凳地上划个圈儿免费看电影的好时光。免费哎~~

    • 家园 搞错了

      感觉这帖应该放在影视区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