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关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在人民日报数据库检索结果 -- 双石

共:💬65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只是说用这种方法核史不准,没别的意思。

                文革十年不是一成不变,中国这么大也不是各地都一样,许多地方说的和做的也不一样。

                就拿我71年到79年工作的小工程队来说,两三百人(人员经常在段内来回调动),五六个工班,做法都不同。当时口头上是实行左的套,但各工班实施的不同,有的完全按当时口头上的要求做,有的在实际上用利益刺激的办法。有意思的是能评上先进工班的基本上都是说与做不同的。

                关于割尾巴的事,具体做法(收回自留地、不让搞家庭副业)在文革前半段时间经常能看到,有的是内部文件传达。但“割资本主义尾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类词是在文革后才看到。

                当时学大寨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收回自留地,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实行的怎么样,但在我插队的地方牧民还是有自留羊的。理论上当时牧民的副产品(酥油、奶渣等)自己吃不完的只能卖给供销社,但我们到牧民家买也没人管。在苏北农村有的地方家里养猪养鸡是允许的,我有一位同学还专门负责看庄稼,不让猪、鸡糟蹋。有的地方不让养,但更多的理由是会跑出来糟蹋庄稼,而社员又因为情面问题不愿管。据我的见闻,不让养的地方很少,因为社员的零花钱就指望着这个了。

                相对来说当时农村比较实际,严格执行左的政策的地方比较少。城里就比较严格,工人用业余时间做生意(不光是买卖)是被严格禁止的,这个一直延续到八0年前后。七七年文革后第一次涨工资,记得是30%的比例,我们工程队就有一位老工人,已经进人名单,只是因为有人揭发他有过“投机倒把”行为被刷下来了。

            • 家园 十年的事情不能简单概括

              67、68年是夺权,天下大乱;69年开始重建秩序——这是针对刘少奇的;

              70年争端再起,71年出事,72年批林整风——这是针对林彪的;

              73年邓复出,74年邓重掌大权,75年治理整顿,76年邓下台三伟人逝世四人帮被擒。

              否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基本都是出在周和邓主持工作的时期。实际上,76年邓下台后,还有一次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动。只是那时基层早已没有文革初期的热情冲动,只是走走形势糊弄上边,就和批邓一样,到了地方上就全无肃杀气氛可言了。

              • 家园 现检索出的有关数据库内容与先生的说法不能互洽……

                一、反对割尾巴在邓出山之前;

                二、1976年再掀“割尾巴”有关检索并不支撑——而本人的个体经验是吻合的。

                • 家园 邓复出前反对“割尾巴”

                  是在周主持日常工作“纠左”的时期。

                  • 家园 也就是说,至少是在1972年以后,喉舌上没有大张旗鼓……

                    宣传和鼓动“割尾巴”了,而且还是时有批评之?

                    有朋友说,这种办法核史不准,介个俺同意!

                    至少可以作为参考吧?作为参考之一吧?怎么着也比红口白牙自说自话好吧?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名片,反映农村改革的,老演员张雁演的主角,极传神!其中就有大量的“割尾巴”,当时兄弟就很疑惑,也向诸多知青和乡亲们问过……

                    不过哩,相较之下,电影这类文学作品,要高度概括滴东东,好象更不足以“核实”。

                    一笔烂账,存疑待考吧!

                    • 家园 76年的割尾巴,家母亲历

                      至于是否是全国一盘棋就不知道了,反正在她在的那个县是搞了。

                      怎么搞呢,就是让知青(包括本地的和外来插队后来上调到县里的)去农村查查有没有私自养家禽之类的现象。

                      后来的结果是,下去查的知青都被农民送的鸡蛋腐蚀了

                      • 家园 嗯,跟俺的个体经验类型相似。

                        至于反对割尾巴者都为谁,政策制定于何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再没有更充分的证据之前,似不必急于给谁谁谁加罪名……

                        反正,俺是越弄越胆儿小鸟。

    • 家园 有个想法

      虽然中央定调了,但各地的做法似乎不大一样,有一直“割尾巴”的,有断断续续“割尾巴”的,也有不割尾巴的。

      主要还是看各地干部的政策水平,而文革派对地方干部的掌握是很差的。

      “割尾巴”的也未必是文革派,有些老干部主政的地方搞得很厉害。

      • 家园 应该就是这样的

        我母亲就一直念叨,77年左右,养的一头老大的猪被生产队长牵走充公。

      • 家园 这倒是很普遍的现象,现在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卖超购粮,当时政策从来就是“留足口粮后的自愿”,但俺下乡的时候可不是介个样子,秋收前,工作组就下来了,层层摊派下指标,生产队长们就一通哭穷,啥花活儿都玩儿,就是想糊弄过去……

        那会儿俺们年轻气盛,拿着一本《六十条》就鼓动着队长上县城找县太爷论理,县太爷倒是客气,端茶倒水也安排饭,可就是不松口。最后还是土政策当家,该咋的咋的……

        不过俺们也有对策,卖粮时跟粮站玩儿花活,靠人多玩儿障眼法,把过了磅的粮又偷偷掂回来重过,呵呵……

        • 家园 关于卖余粮。

            俺插队的地方是牧区,粮食要靠国家供应,自然没有卖余粮一说。不过当时有个口号,叫做实现牧区粮食自给。于是各个大队(牧区人少是大队结算,经济上相当于内地的小队)都组织了一个水利队,专门种粮食,种出的粮也不够吃的,国家就规定你自产粮够几个月吃就少供应几个月的粮,也就等于卖了这几个月的余粮。

            不过各大队都瞒报产量,私下留些粮食。

        • 家园 还有一个事例就是农贸市场

          我印象中,老家的农贸市场70年代初期就有,那时候还叫“自由市场”,市民可以购买活鸡、鸡蛋、鲜鱼、蔬菜等,补充票证供应的不足,还可以用粮票换(不过猪肉只能去国营菜场买,因为禁止私屠)。

          结果后来不知道怎么说成78年之后才出现的新鲜事了。

          • 家园 这个农贸市场

              除了六十年代初期短暂的开放过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前在城市里一直是非法的,五十年代的事不清楚。

              但在非法期间自由市场一直没断过,地位就象现在小贩不进菜市场而在马路边卖菜,有习惯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地段,管理人员(那时没有正规的城管,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人)来了就逃,逃不掉菜就被没收。只是很少见到管理人员,同样也是有形势紧和不紧的时候,抓的紧时只有跑到城乡结合部才能找到。

              至于农村集市可以说没禁过,因为农民离了它就太不方便了,不过那时也有过“社会主义大集”的提倡。

            • 家园 我老家城里的农贸市场一直有

              我家住在城里,记得很清楚小时候跟我妈去买菜,买新鲜的菜就去自由市场,但是稍微贵一些,一般的就去国营菜场,但是要排队、凭票。

              当时的观念,似乎是农贸市场的东西质量还不如国营菜场,但有时候为了省下点副食票才去买(比如豆制品,菜场是要凭副食票的)。

              要说合法非法,不是说文革时期法制破坏了嘛,哪里来非法之说呢。可以管的人,估计也就是街道办或者居委会的,但我们那里没见管过。

          • 家园 不过有一个东东是改开搞以后的新生事物……

            长途贩运——文革中叫“投机倒把”,要打击的。

            嘿嘿,介个词儿,好象一直没变过,就是要打击。

            70年代虽然有自由市场集市贸易,但并不发达,短缺经济就是短缺经济。80年代初俺在西北服役,市场上的鸡很便宜,就是买不到新鲜疏菜。大概是83年左右,长途贩运放开了,西安、兰州这些地方,竟然能买到新鲜的碗豆尖儿!这都是长途贩运的功劳啊!

            从那以后,市场上高度丰富,再没短缺经济的模样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