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9) -- 江南水

共:💬92 🌺5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格言警局,记入小本本

            规定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3)

      流血的变法

      说到改变,谈何容易。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无知者的大喊大叫!

      这是鲁迅先生说的。

      任何新措施的实施必然伴随着既得利者的大喊大叫。

      这是我说的。

      政治上每实施一项新的措施,就是对奶酪的重新分配,那些拿着大头的奶酪持有者肯定会大喊大叫,急了还会对主持重新分配的人动刀子,吴起的下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就让这些大喊大叫者把反对的理由说出来,即使没什么道理,也算是给他们一个发泄的时间和空间嘛,省得到时候他们说自己被侵犯了人权,对重大事务没有发言权。

      最好的办法就是开会。

      普通人家里有个什么比较重要的事儿,还需要开个家庭会议讨论一下,统一一下各方面的认识(主要是两口子)。

      一个国家要出台新的措施,那是要惊动数以万计人的,指望领导人一声令下,上下就毫无疑义的立刻执行,也是没什么戏的。

      开会不仅是一个讨论问题,统一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造势的过程,通过开会为下一步的行动造势。

      变法前,秦国也召开了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主张变法的商鞅强调,为了能够强国利民,改变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

      反对变法的甘龙、杜挚则强调,现有的规章制度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依旧可以指导未来的工作,并且指出,照过去方针办总不会出大错的。

      针对甘龙、杜挚的说法,商鞅提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应该因势利导,与时俱进。

      最后,领导人秦孝公决定任命商鞅为改革总设计师,主持秦国的变法工作。

      会议在很多不满的怨声中胜利(商鞅胜利了)闭幕,这是一次分裂的大会。

      以上是借用新华体,从这种四平八稳的文字中,只能读出一个关键词“分裂”,具体是怎么个“分裂”法儿,还得靠索隐派来努力。

      我也来给自己索隐一下。

      二十来岁的秦孝公有改革的动机,但是也有改革的顾虑,国内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就不用多说了,他还要考虑一下国际上的观瞻。

      如今,国际主流就不怎么待见秦国,要是自己标新立异,会不会给秦国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啊。

      此时的秦孝公面临的局面跟当年的秦穆公有点相似,主要目标还是谋求国际主流的承认。

      商鞅首要的目标是坚定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同时要打消他的顾虑,于是强调,如果要想强国,就要放弃老掉牙的那一套。

      秦孝公原则上也同意了商鞅的看法。

      但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甘龙是不怎么愿意放弃老一套的,他从如何方便治国这个角度出发,强调按部就班的来,从上到下都方便。

      说俗一点就是,好好的有个房子住着,干吗要拆了他,重新盖一座啊,瞎折腾嘛。

      商鞅从根本上否认了甘龙的说法,所谓的“方便”不“方便”,压根儿就是个没谱的事儿,现在这一套看上去是很方便,我来整一套,将更方便。

      你这座房子已经是危房了,再凑合下去会出人命的,我拆了,重新建一座更豪华的不是更好吗?

      商鞅的这个论断有一个致命的漏洞,杜挚也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漏洞。

      商鞅的做法存在着巨大风险。

      于是,杜挚从风险角度否认了商鞅的说法,没有百分百的好处,最好还是按照原来的方针办。

      你拆旧房子,倒是痛快了,要是盖的是座烂尾楼,我们住哪儿啊。

      这一点,商鞅实在没法辩驳,他也不敢肯定自己一定能够给秦国带来辉煌。

      幸好,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帮商鞅解决了这个难题。

      商鞅从历史上给秦孝公找到了榜样,那些因循守旧的都被KO了,豁出去改变的,都捞了个好结果。

      拆了旧房子,不一定就能住上新房子,但是,在危房里凑合,肯定会出人命。

      商鞅把一个轮盘摆在了秦孝公面前,赌还是不赌,就看你的了。

      秦孝公没有更多的选择。

      赌了!

      秦孝公背后操盘,商鞅冲上一线,两人联手,开始了中国政治史上最刺激的一次赌博。

      在当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个赌局的结果竟然左右了中国两千多年。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获得了老板授权的商鞅立刻就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之旅。

      商鞅颁布的法令大致就是两部分:经济上,鼓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

      这两部分几乎触及了秦国的所有领域,经济、政治、军事都要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我说过,法家是一把刀。

      商鞅手中的刀不是一把对秦国现状修修补补的手术刀,而是一把彻底结束现状的屠刀。

      这一刀下去,一个旧时代彻底结束,商鞅的法令将在旧时代的血泊中为秦国建设一个新时代。

      不管新时代还是旧时代,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经济基础,都是扯淡。

      要建设一个新的时代,就要给这个时代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是国家GDP的支柱,这个支柱足够粗壮,国家才能够足够强大。

      相应的农业在国家经济中也具有崇高的地位,号称“本业”,国家的根本大业。

      为了动员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商鞅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下手,采取了各种措施,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商君书·垦令第二》,那真的是事无巨细啊。

      多说一句,法家在当时就能够成就辉煌,固然可以说是因为他的实用性,但是他的可操作性也是其他各家所没法比拟的。

      商鞅的这一系列措施只是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不去种地。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商鞅还规定,免除优秀农业生产者的徭役。

      变“要我种”为“我要种”。

      通宝推: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哈,花到一个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可操作性的观点很好

        可操作性关乎成败啊

        • 家园 我个人认为

          政治理论没有可操作性,那就是空谈,你弄八个宪章也没用。

          用李敖的话说就是,你不但要有主张,还得有办法。

          自从先秦法家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主张太多,办法太少(几乎没有),成了一群空想家。

          今天的知识分子一说起法家,就是血腥,没有人权概念,那你学学人家的可操作性,拿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啊,对不起,他们还是没有。

          • 家园 可操作性也是推销成功的关键

            孟老夫子周游列国结果没大国愿意采用他的做法。

      • 家园 【讨论】离开河里快半年了,回来就见到水大的新作,十分开心

        一直有个疑惑,东周的诸侯按理说都是公侯伯子男之类的爵位,啥时候就都改称王了呢?

        除了楚国早早把自己择出周天子的管辖范围,这个俺倒是知道,其他的王都是啥时候开始叫的呢?周天子对这么多王是啥个说法?

        俺不是色盲,俺是史盲,还请解惑一二。

        • 家园 中原诸侯老早就开始打“王”的主意了

          还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88年,齐顷公就想尊晋景公为王,晋景公拒绝了。

          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连橡皮图章都不是了,大国想干吗就干吗,没他说话的份儿。

          公元前334年,齐国的领导人齐威王和魏国的领导人梁惠王在徐州(今山东藤县)互相承认对方是“王”,拉开了诸侯称王的序幕。

          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到了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至此,差不多的大国都是“王”了。

          后来秦国感觉“王”还不过瘾,秦昭王自称“西帝”,尊奉齐湣王为“东帝”。

          到了秦始皇,就不用说了,那是“皇帝”了。

          • 家园 【原创】谢水大解惑

            这王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再拜

            • 家园 呵呵,担不起这个“大”字

              像萨军门那样的才称得起一个“大”字呢

              我就是一滴水。

              正是因为“王”不值钱了,一统六国后,秦始皇才会把自己的称号当做头等大事来交给手下讨论。

              最后还是人家自己乾纲独断,弄出了一个“皇帝”的称号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2)

      风云际会

      自从秦穆公以后,秦国的实力一落千丈,丢掉了好不容易从晋国得到的河西地区,版图又回到了跟异族杂处的地区。

      中原诸侯也把秦人当作异族蛮夷,中原地区有什么集体活动(会盟)也不带他玩儿,在中原地区再也没有了秦国的声音。

      为了改变目前秦国在中原地区失声的状况,秦国必须做出改变,让中原各国重新意识到秦国的存在,让秦国在中原地区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拿到话语的主导权。

      改变,必须的!

      即使不谈那么远大的理想,只是眼前的问题,也迫使秦国不得不做出改变。

      秦献公带领着秦人连战连捷,这其中固然有秦人骁勇善战的因素,也少不了魏国大难之后元气大伤的缘故。

      假如魏国恢复了元气,河西地区鹿死谁手还很难讲。

      如果不增强国力,单凭人民的勇敢,独力抵抗一个有相当历史底蕴和家底的强大魏国,到底能支撑多久,这个谁也没底。

      上任后,秦孝公发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更像是一份招聘启事。

      这份招聘启事跟今天某些公司的招聘启事有点不一样,今天公司的招聘启事大都炫耀自己的历史有多么光荣,自己的现状有多么美好,自己的前途有多么远大,关于薪金待遇,对不起,保密,面谈。

      在秦国的这份招聘启事中,秦孝公回顾了秦国在秦穆公时代的辉煌历史(也就这点子辉煌),同时也实事求是的说明了秦国有些不堪的现状(主流国家不承认他的存在),没有展示自己的未来,未来需要招来的人才去建设,但是明确了薪金待遇:高官(薪金)、分给土地(诸侯级的待遇,这个最诱人,今天不是也有人在琢磨实现土地私有化吗)。

      那年头虽然没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也没有互联网,但是这份招聘启事还是传到了黄河以东。

      看到秦国的招聘启事,商鞅收拾了一下行李,怀着对魏国复杂的心情(估计怨恨的成分更多),离开了魏国,来到秦国。

      人是来到了秦国,但是怎样才能让秦国的领导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呢?

      今天人们找工作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把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各种经历不厌其烦的写下来,还要准备好各种证书,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东西送到老板们的案头。

      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好歹还有个渠道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

      那时候,没有人才交流市场,没有互联网,商鞅就是把简历写的再完美也没法送出去;没有座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视频会议,要想跟老板直接展示才华,也是个很大的事儿。

      总之,商鞅要想让领导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并且要证明自己还很牛,的确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儿。

      中原各国假装不知道秦国的存在是他们歧视秦国,秦孝公不知道商鞅的存在,是他真的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没有歧视的成分。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想接近领导,就要先接近领导身边的人,比如老婆(老公)、孩子,这些人也不容易接近的话就去找领导的秘书、司机。

      两千多年前,商鞅走的也是这么一条捷径,他也找到了秦孝公身边的人,一个宦官,景监。

      说宦官,可能会有人不清楚这是什么东东,但要说太监,估计中国人都知道是什么了。

      太监是宦官,宦官不一定是太监。

      这不是逻辑混乱。

      举个自然界的例子,猩猩是灵长目动物,灵长目动物不一定是猩猩,人类也是灵长目动物哟。

      说到底,就是一个整体和部分的问题,太监是宦官中的一部分,比较牛的一部分,是宦官中的成功人士。

      当然这是清朝以前的事儿了,到了清朝,太监、宦官合二为一,太监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监,没有整体部分之分了。

      景监这种人经常出现在秦孝公左右,当然能跟秦孝公说得上话,也就能够迅速把商鞅推到秦孝公面前。

      事实上,景监不仅能跟秦孝公说上话,还跟秦孝公关系很铁,是秦孝公的宠臣。

      一看到“宠臣”这俩字,都会觉得这种人不是好东西,都是电视剧中的和珅。虽然宠臣大多数时候不怎么干好事,凡事都有例外,宠臣也有干大事的,例如郑和,他要是跟明成祖关系不好,下西洋这么大的工程明成祖能放心交给他吗。

      景监是宦官,是宠臣,但不妨碍他向秦孝公推荐人才啊。

      有了景监这条绿色通道,商鞅很快就见到了秦孝公,但是第一次见面的谈话双方都不愉快,至少秦孝公很不愉快,非但不愉快,甚至很愤怒。

      见完商鞅后秦孝公也不管景监是不是宠臣了,上来就是一通脾气:你找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一点儿用也没有!(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相信商鞅也不会很愉快,秦孝公在跟他谈话的时候竟然打起了瞌睡。

      任何人面对一个打瞌睡的谈话对象都不会太愉快。

      看来秦国闭塞太久了,这对他的知名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并且他的现状也不让人乐观,对中原地区的人吸引力不大,来应聘的人并不多。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找个来自中原地区的人聊聊天也好啊,秦孝公给了商鞅第二次机会。

      这一次比第一次情况好一点,至少秦孝公没有打瞌睡,多少还听进去了一些,但是离秦孝公自己的需要还差很远。

      过了几天,还是没有多少来应聘的,秦孝公决定再找商鞅聊聊,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解解闷儿也行啊。

      如果那时候就有了网络聊天,估计商鞅真的就没机会了。

      第三次,成功来的不简单!

      第三次会谈后,秦孝公见到景监时的态度跟前两次有了不同,他对景监说:你找的这个人还行,值得继续找他谈谈。(汝客善,可与语矣。

      既然值得谈谈,那就再谈谈吧,

      这一谈不要紧,一谈就是好几天,秦孝公越谈越精神。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看到前后如此大的反差,景监也很纳闷,找了个机会问商鞅:你是怎么打动老板的,看他高兴得那个样。(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商鞅淡淡的回道:前两次我劝他慢慢来,打好基础,总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他嫌周期太长,见效太慢(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我就跟他讲如何快速的富国强兵,他立刻就高兴了。

      通过多次会谈,秦孝公确信商鞅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只有他才能够改变秦国的现状,给秦国一个伟大的未来。

      秦孝公决定,就让商鞅来改变秦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请教下江南大,三次说秦王的帝道、王道、霸道各是何物?
        • 家园 最早出于孟子,冯友兰有解释,

          简单说就是,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出处是中国哲学简史。帝道没看到过。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

          怖和暴力。

        • 家园 不敢,担不起这个“大”字

          潜恒兄才是“大”呢,阁下一系列的国内认识文章,实在让在下佩服。

          在我看来,所谓的“帝道、王道、霸道”就是治理天下的不同手段。

          帝道,大概是指五帝时期的治理手段,以调和为主,制裁为辅。

          当时天下的大小部落尊奉一个超级部落,这个超级部落的领导人更多的是一个仲裁者,站在仲裁的位置上调和各个部落的矛盾,只有在实在没法调和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制裁手段。

          这种调和和制裁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时因事因人,随时变化。

          看上去很温情,很和谐。

          这个跟今天的联合国有点相似。

          王道,大概是指夏、商、周初年那段时期的治理手段,调和和制裁并重。

          严格说来,夏商跟五帝时期的治理手段没有太大差别,夏商这两个部落的领导人还是仲裁者,调和和制裁还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他们已经大量使用制裁手段了,从启斩杀有扈氏到商纣王囚禁周文王,都没离开制裁。

          到了周初分封后,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有了完善的调和和制裁机制,周天子再调和或者制裁的时候,就有法可依了,避免了随机性。

          同时,周天子掌握了唯一的动武决定权,能够有效的实施制裁手段。

          从帝道到王道,治理手段的变化,反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越发达,利益矛盾就越多,单纯的调和已经没法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制裁的比重逐渐上升。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利益矛盾更加尖锐,干脆就不怎么调和了,更多的使用制裁,简单方便有效。

          霸道,应运而生,制裁为主,调和为辅。

          没人会喜欢制裁,所以“霸道”这个词,在中文词典里始终是个略带贬义的词语。

          不过就治理天下来说,这三种手段不好说哪一种更高尚,借用总设计师的话来说,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天下,王霸道杂之,就揭示了整个帝国时代的治理技巧。

          即使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离不开法律制裁做后盾,王霸道杂之还是依旧有效的。

          注:我说的一切只是自己的推测,没有什么证据,我也没法拿出证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谢!这样看,帝道即人情,王道即规则,霸道即手段

            但王道的规则,也须要强力来维持,所以太甲没有强力维持规则时,就被伊尹放于桐宫了,那么当其实力恢复,规则也就又恢复了。

            太甲,名至。

            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如果规则长期不能恢复,国家就会进入霸道时代。

            似乎生产力能决定规则的新陈代谢。比如现代史上,中国的枪支大量增加,持枪的小民也增加了。这也许决定了必须要有一支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队伍才能建设新规则。

            那么在秦汉时期,要摆平哪些利益才能建立新规则呢?期待江南兄大作的继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