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旧文】假设以秦军代替清军对抗英法联军,圆明园会被烧吗 -- 唐鸢

共:💬83 🌺6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那个五六弹的公差有多少?

                      没找到可靠的数字,这里有一段

                      外链出处

                      秦兵马俑出土四万多支箭镞,制造非常标准,误差仅0、8毫米。秦弩机机械板机也与现代枪支板机原理相同,射程达300多米,杀伤力150米

                      0.8毫米的确已经是古代很优秀的水平了,令人吃惊不足为奇。不过,你是说五六弹的公差有将近1毫米?那还怎么玩呢?手工加工的子弹也没这么糟糕吧?

                      • 家园 我在CCTV的<复活的军团>里,

                        数据是0.15个毫米!这个数据和今天中国子弹的公差差不多!

                        而同样是CCTV的节目,它的箭镞长度差才是0.8,那可能是批次的问题.

                        • 家园 讨论一下箭簇和子弹的公差

                          首先声明,我对箭簇和弹头都不熟悉。此处所随便说说,并不保证正确。

                          秦代箭簇,不知是铸造的还是打造的,但肯定一点,箭簇是大量使用的,也就是大批量制造的。这一点上与五六子弹相同。

                          箭簇形状虽然相对简单,然而也至少有五六个尺寸。不大不小一个工件,要控制几个尺寸都在公差范围之内,并不容易。换句话说,生产效率下降,成本大大提高。如果秦国的工匠把这么一个杀人工具按艺术品来制造,秦国历代国王皇帝肯定要发疯了!

                          奥运会射箭冠军能不能分辨出箭头长或短0.8mm在使用上的区别?这个公差引起的偏移有没有三级以上风力对射箭精度的影响大?我都有疑问。打仗风力3级以上应该很正常。个人感觉箭簇不需要那么高的精度,只要能在几十米内能杀人即可,杀的是敌国姓张还是姓王的士兵,秦王肯定不care。

                          秦国箭簇应该还是青铜制造,虽然耐腐蚀,但不是不腐蚀。两千年的腐蚀也能有不少吧?

                          子弹不一样,枪管和子弹都是自动化半自动化制造,即使手工制造,也有相当先进的加工工具在车间里摆着。如果手枪子弹的公差达到0.15mm左右,那就是说,这个公差已经够精确了,再精确就是浪费。在实际结果上没有值得重视的差别。

                          您还记得萨苏最近的一个帖子吗?说的是某少爷在很近的距离,用加拿大造手枪硬是打不着一条狗。

                          萨苏:【原创】十八里店飞毛腿外一篇 獒兽 下

                          我想,步枪子弹的公差控制应该是比手枪子弹高的多。

                          再多句话吧,在飞机零部件图纸上,最常见的公差是正负0.030英寸,基本上就是0.8毫米的样子。这都需要用到游标卡尺了。中国古代工匠精巧不假,但是大规模生产是另一回事儿,精巧的工匠绝对没有很多,大部分的工作还是普通人用普通工具、量具生产的。游标卡尺还一个人一个读数呢!

                          没有见到箭簇和子弹的尺寸规格,就不多写了。

                          • 家园 子弹的公差,中国标准是0.03MM,

                            但实际上各厂做起来很多时候达不到.而欧洲的公差一般在0.01MM左右.

                            秦箭镞的的外型除长度差是0.15MM,长度最大差是0.8MM,这不是一两个数据的,而是几万个数据.而箭镞的三棱型,如何保证其那么高的外型精度目前还是迷.考古学家,包括李学勤在内的大家认为是秦汉间应该是简单的机械,要不你是做不出来.

                            兵马俑出土的兵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是箭镞还是剑或者是戈矛,其尺寸都是高度标准化的,甚至连矛座这样无关的配件都高度的通用化.秦人是如何实现的?

                            而这些实物在那里.还有国际的学者参加研究,不是中国人造假搞出来的.但问题是秦人如何制造出来的,为什么要制造那么精密的消耗性的东西今天仍然是个迷.

                            当然今天的子弹的公差等方面,当然要好一些.而今天有很多精密的机械.而秦朝最多也就有些简单的机械.是如何实现的.

                            《吕市春秋》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如有不当,则兴其罪,究其情的说法。

                            而兵马俑出土的四万多兵器上,都刻有从相邦到制造者的名字。这可能就是秦人兵器的完美的一个体制上的原因吧。

                            还有就是弩的射程问题,肯定不少于百米。因为百米的冲击时间不超过十五秒。而弩的射速低于弓,十五秒的时候发不了两三箭。所以它必须有更大的射程。特别是秦人对匈奴,则需要更远的精度射击才能对抗匈奴的骑兵,因为马在十秒的时间就可以跑出至少一百五十米。要是不在这个距离上拒敌。秦军连机会也没有。所以远程和精度射击才是对抗匈奴的办法。

                            兵马俑的箭镞数据,和一百多年后的广州南越王墓里的秦箭镞的数据对比,竟然又和兵马俑出土的数据一致。而湖北出土的战国早期的秦剑外型尺寸也和兵马俑的秦剑一样。虽然剑戈等兵器的公差比箭镞要大。但也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而秦箭镞的外型,基本上达到了气动上的最优化的完美设计。它的三个面是弧型的,而且三个面的角度完全一致。三个边之间的长度差异在0.15MM之间。而重量的差别极其微小。而三个弧面的弧度,也高度一致。这不是手工能制造的。至少在欧洲工业化以后,机械才可以达到的。

                            今天,我们只有从龙山时期的玉料加工的坯料中推断出可能在原始时代就有机械的方式去加工玉。从而推断出秦汉间可能有某些机械。

                            如果没有机械,加工这样精度级别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而且秦国六百万人支持六十万大军在长平作战两年。这不是简单就做到的。而兵器的消耗。根本就不是手工就能保障的。

                            秦朝讲求的是高度的统一和公平。保证任何人拿到的某种武器它的技术性能是一致的。保证在任何战场上的东西都通用。

                            比如,兵马俑出土的兵器至少有几间兵工厂的产品。而并没有因为厂不同而不同,而是统一的标准。

                            今天中国的武器生产,精度等当然比那个时候好的多,但今天的社会这个样子,兵工厂的出路靠的是公关,而不是质量。所以虽然技术数据好看,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当然,子弹的公差绝对没有低到0.15这个级别。我在上面是比喻一下。

                            而秦人的武器的精度。那样的技术条件下和今天的中国武器工业的技术条件比较,产品的比较,是不是和秦人有很大的差别?

                            关于箭镞的作战问题上,考虑的要不是精度瞄准,那两翼的箭镞更容易生产。要是考虑短距离杀伤,那重量估计要加大。但秦的箭镞都不这样,三弧面的外型比今天的子弹更复杂!更难加工。而也有更优的气动效果。箭的风偏问题,这个有经验或者有数据来修正的。如果不考虑到风偏等问题,箭就根本不需要做的那么精密。

                        • 家园 不过怎么说的

                          你认为秦弩的杀伤力能够在300米距离上超过1860年英军配备的步枪,还是令人怀疑的。不过,本来就是瞎猜么。

                          我不大相信秦的时候能达到0.15毫米的加工精度,这个也无所谓。

                          现在的中国子弹这么差么?这倒真得没想到。

        • 家园 看看和清军同时代的祖鲁人

          真是汗颜

        • 家园 燕国的青铜箭簇可以深入人骨2-3cm,这还是西周的

          看后甚是恐怖。

          这是首博里的展品,东厅4楼,展出的时候箭头就卡在骨头里。

          要是秦弩,杀伤力还会上升。

          若是秦军,可以赢得一场战斗,不一定会赢的一场战役,赢一场战争的可能性会再降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