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 wqnsihs

共:💬1801 🌺5377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专业吊车公司有,不过这种活用专业的不上算

              专业吊车公司通常都是做那些短活,小活。真正的工地用吊车公司就太贵了。短活,小活用吊车都是几天,所以用专业的吊车公司就比较经济。大型工程工期长,一台吊车安装好了以后就是几个月,用专业的吊车公司就太贵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平衡点是一周左右。少于这个时间,用专业吊车公司就比较经济。比这个时间长,租吊车就比较好。我讲的这个工程是个特例。通常都不会这么严丝合缝。一般来说,工地上用吊车都不会这么紧。因为吊车的臂长有限,只用一台吊车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多数情况下,用两台吊车都不是因为运力的问题,而是一台吊车不能复盖整个工地。

          • 家园 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差异很大,1个好程序员可以顶30个庸手。
          • 家园 租吊车这么便宜?

            除了加了一个开吊车的,按安全生产规章还得加两个安全员。租吊车,加上安装,加上增加的人手合起来是五倍原来开吊车的那个人的工资。

            租吊车这么便宜?只值两个人的工资?

      • 家园 说得非常好,我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就是由:专有技术,

        运营流程,文化,品牌和成熟技工组成,其中技工最重要。至于设备厂房之类花钱就可以得到。实际上企业成功需要积累,做成百年老店需要积累。但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太急功近利,不是琢磨挖国企墙角,就是琢磨怎么样投机一把,赚钱就走。有开百年老店意识的人很少。所以才会有大量的企业早上在生产精密模具,下午就开始养殖鲍鱼,第二天就开始炒房地产。所以就业结构出问题很正常。我们民营企业这种积累模式,就算搞100年,仍然是这个德性,所以还是得把产业升级期望寄托在央企身上。

        • 家园 呵呵,有了这些一定会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吗?

          从这里就能看出忙总确实是管理型人才不是创业型人才,是个将才不是帅才!

          任何一个企业除了上面的要素以外,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您没说,就是一个企业负责团队对市场的把握和如何赢得市场的战略决策。

          你说的那些民营企业家们急功近利的工作“不是琢磨挖国企墙角,就是琢磨怎么样投机一把,赚钱就走”,这些不一定是最好的战略决策,但是确实是战略决策中的一种,这种东西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和长远发展的,如果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战略决策做的更长远,那自然就符合百年老店的特征了。

          其实什么是百年老店的长远战略,私营企业主们往往比国营企业主们想得长远的多,因为现实压力摆在那里。而国营企业主们往往是萧规曹随,即使有个别人想到了长远发展的战略,但是也会因为这样做面临的各种风险、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问题,在反正也不是自家企业的心态下继续因循下去。

          记得我以前跟你探讨过国营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除了以公务员继续升官以外,我没有得到其它的解释,因此我说国营企业只要这样继续下去,私营企业取代国营企业就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垄断行业或者政策壁垒很高的领域)。即使那些垄断行业,也由于主管人将国营企业的利润通过向与自己有瓜葛的私营企业转包的模式,慢慢地把它的利润蛀空,国家只能留下一副副没有活力的空壳。

        • 家园 【讨论】国企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虽然很多人, 包括您, 在这里说的是核心制造技术. 但看一些回帖, 他们把企业对核心(制造)技术的追求和产业升级有点等同, 进而混淆了. 显然产业升级不能等同于核心制造技术升级. 摆在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面前的最大任务, 是产业升级.

          按照郎咸平的归纳, 中国制造业除了产品制造以外, 在产品设计, 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都不占优势. 那么产业升级也必须从这个六个方面入手.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rocket science这样极端困难的核心技术, 也可能是有一定资金/人力/时间就能攻克的一般性技术, 甚至可能是管理和整合的问题 -- 虽然在广义上它们被称归为提高了企业生产率的"技术", 但显然与这里许多河友讲的核心制造技术不是一回事.

          私营企业确实较少长远目光, 较多短期行为, 但他们很可能只是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已. 最近有人对江苏出口私营企业进行调查问卷, 发现出口渠道是影响出口的最关键因素. 由此想象, 私营企业如此看重营销, 销售, 渠道未必就不是理智的行为. 尤其是近两三年货币政策失误和金融危机, 造成大量私营企业倒闭, 生存危机下朝不保夕的私营企业对技术投入不足, 也就不难理解.

          后面您举了一些国企进行技术升级的例子, 不过其中涉及的很多行业, 或者是对私营有所限制的行业, 或者是中国整体性的缺乏出口竞争力的行业. 私营企业是为了生存和挣钱, 不会仅仅为了"填补空白"而投入大量资源. 还可以继续问下去, 这些成功开发出关键技术的国企, 是弥补了和国外顶尖技术的差距, 还是籍此建立了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如果多数是前者,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私营企业不愿意对核心技术加大投入.

          所以, 如果私营企业主要是出自市场行为, 政府在无法强制, 扭曲其商业行为的情况下, 只能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其中, 国企完全可以对技术溢出起到不可替代的促成作用. 溢出来源在理论上可以是任何国外先进技术, 自主原创.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带来的技术, 曾经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最为重要的技术溢出来源.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有一些研究认为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已经很小, 甚至消失了. 那么国企就更应该并借自己的特殊优势, 肩负这个重担, 而不仅仅是凭借自己在技术溢出过程中的"二传手"地位, 坐享市场份额和滚滚而来的利润, 那样和没有长远规划的私营也就区别不大了.

          不知道以上观点, 和大家的观察有多少符合, 多少矛盾. 无论如何都欢迎批评砸蛋, 只是希望不要上纲上线. 我既不是国企控, 也不是民营控, 不支持国退民进.

          • 家园 产业升级的本质含义是系统升级,就是整个产业链一起升级

            把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部分控制住。目前制造业产业链我们已经是全球参与者,但是全部参加的是低附加值的部分。产业链高附加值部分包括三点:设计和研发(包括产品,产品标准和制造流程);品牌(包括市场标准,质量标准);供应链控制系统。这三点我们几乎都没能参与。加入上述三点的竞争行列,这是所谓产业升级的含义。

            但是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全面展开,只能选择重点突破。目前的策略是先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例如我比较熟悉的物流业,选择的就是联合调度系统技术作为突破口,而化工选择的是制造流程和核心装备为突破口,材料选择的是稀土材料和特种材料(包括热缩之类)为突破口,机械选择数控系统,精密模具等等作为突破口(以上情况是10前的设想,最近是否有变化,还需要核实调整)总之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我们的系统性的产业升级应该在20年后才有可能成功。

            目前是一个点一个点在突破,慢慢才会形成产业链升级。所以现在讲产业升级还为时过早。只要看看机床业从低端世界第一向中端过度,就把德国人、日本人、瑞士人吓死了,就可知道我们道路选择是对的。

            • 家园 产业升级是国企一直在做的

              还是自身举例,管中窥豹吧。我所在的企业是国企在九十年代转制上市,兜兜转转成为央企下属。所在行业是一个专业壁垒很强的细分市场,国内整体市场容量一年也不过100亿左右。技术的引领者、市场的垄断者都是跨国巨头、欧美企业,日企也不过是分羹而已。在很多小国甚至都没有这类制造厂。

              近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努力提高(可以认为是国家引导+老产业工人的使命使然,也可以认为是竞争使然),合资、代工……经历着许多其他行业一样的故事。从完全进口配件+外方的技术指导组装/贴牌,到进口关键零部件+自主整机设计/自主品牌,再到自主科技公关关键零部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品牌。走的是学习、消化、仿制的路子,虽然无法撼动欧美日企的地位,但还是成为了业内其他国内企业的引路人。主要就是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质量标准、配套供应上来影响的。如果说我们是对国际水平的学习消化,国内其他企业就是对我们赤裸裸的抄袭。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只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也没有什么多元化啊之类的折腾,到今天,也算是奇葩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国家也一直有政策扶持,制造业的诟病也是通病,还是有一部分国企是在踏踏实实地低头埋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的。随着工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能力也就逐渐上去了。就怕唯利润最大化来指导企业发展啊,很多民企就是这样的。

              总体而言我感觉还是国企既有责任心又有使命感。所以,还是谨慎乐观吧,道路曲折多险滩,希望在前方,我们一直在路上!

              另:很多时候,民营企业对行业、产品的投入真的让人无语。不要说研发投入了,连售后、质量控制这一类都做不好。产能多少根本不考虑,就敢参与国家项目投标。中了标就找业内同行一起凑出产品,还美其名曰外包、合作,完全是草台班子。产品标准寿命是十年,十年中的维护、保养谁来做?客户还是得找老国企帮忙,真的是帮忙(那些非标的备件,我们哪里有,还得尽量找或定制,如果真的商业化收费,客户直接换新的吧)

              补二:说一个事。前两年有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策,涉及多个部委,国家需要调研,有些细节分派给几个二线及退休官员。他们跟关系密切往来多多跨国巨头们沟通,全推了。最后找到我们想试试看,公司的反应是义不容辞啊。我们出调研方案、调动全国网络的人力物力,市场、研发、战略等部门的一把手和骨干放下工作全部陪同,分赴东中西部,时间跨度有半年。为了客观和独立,我们没有一丝露脸和表现的场合。完完全全地是奉献(当然,我们也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这样大的投入,搁平时,企业都不会主动去做的)。

              最后,官员们感慨,有事了,还是要找国企。可是事情结束后呢,热火朝天的还是跨国巨头们,他们的高层公关直接享受着成果。我们能不心酸?虽然如此,企业上下依然无怨无悔。我们觉得挺好,因为没让垄断者们把国家蒙蔽了,挺好。

              这就是国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的事情,除了国企,谁会来做?

              通宝推:arron,乌柏,PenPen,乌金沙,wqnsihs,
              • 家园 大哥您说的真对。

                我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在古代,国企和民企,就相当于农民和流民。不是贬低,在农业社会,这两个词,不是贬义。

                民企里,能做到像华为那样的,有几个???何况,任正非那样的豪杰,也是从部队里训练出来的。

                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攒下来的文化和性格,与形成一个强大的工程制造企业的规律,是相背的。因此,即便有好的民企,大多都是不需要太多“积累”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本。

                中国大多数的民企,都定位于商业公司,而非制造业。就算有很多沿海制造业,也只不过是最不起眼的一个环节,而且要开这样一家公司,赖昌星的经验,肯定比爱迪生的经验更有用。

                因此,重大工程项目,关系国计民生,还有战略安全问题的东西,还是靠国企。

                国企想强大,关键是优秀的管理。在这点上,我很赞同郎咸平,尽管这家伙有时候也爱满嘴跑火车,但当时他提出的职业经理人治理国企,而不是把国企赶紧打包送人的观点,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也希望您和您的企业,为我们国家做更多的贡献。祝福您。

              • 家园 看到倒数第二段,不禁有些感慨

                似乎很多行业有这样,跨国企业走高层关系,把国内市场最丰厚利润的那块拿走了,为什么我们的高层会出这么多吃里爬外的东西呢?无外乎利益使然,子女留学、移民、做买卖人家都出力了,国家利益算什么?那就是拿来卖的!

                • 家园 这事不能说太细

                  跨国公司没最肥的那块肉吃,你国内市场也别想安生。现在是全球化。

                • 家园 【讨论】这就是竞争

                  现代社会的竞争可谓不择手段,政府公关也是营销的内容之一,而国内的企业或实力弱,或短视……目前能全面与跨国巨头有竞争的屈指可数。

                  巨头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从战略到执行,从技术储备到学术引领,不一而足,都是属于国企仰望且学习的。

                  竞争不可怕,叹只叹倾销……谁能想到,现在的我们其实仍然是倾销地?

                  我们的产业保护、我们的法律法规……要做的太多了。

              • 家园 为国家的中坚献花!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国家的脊梁,不外如是。

              • 家园 你说的非常好,我一说民营企业急功近利,就有人跳出来

                实际我说的都是大实话,不知那些人是完全不了解现实还是本身就是民营企业的。个别民营企业有好的,兢兢业业,但是一般都活得不舒服,获得光鲜亮丽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土匪企业。所以产业升级绝对是指望不上他们的。这就是事实。你提供的又是一个例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