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人物】 【帝后传奇】_________【西方篇】 -- 走走看看

共:💬28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帝后传奇之霸王别姬

        帝后传奇之霸王别姬

        很多时,一提起“霸王别姬”,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京剧里的名戏。然而,楚霸王项羽跟虞姬两人之间的事,最早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里。其中关于垓下(现今安徽灵壁县东南)之围,描写如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注,莫能仰视。

        对于《史记》中“歌数阕,美人和之”的内容,《楚汉春秋》的补充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最后,虞姬在明知楚霸王一死的处境下,在爱人面前徇情自杀,不愿身死于楚霸王之后。这时,死亡对虞姬已经不足为惧。此美人的心事,在“霸王别姬”的一段戏词里,有部分描述:

        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

        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

        何日里,方得免,兵戈扰乱?

        消却了,众百姓。困苦颠连。

        按照《湖州名胜志》里面的说法,青铜江边青铜门石梁上,有一个手印,此手印,就是楚霸王火中救美的遗迹,也是项羽跟虞姬两人在火中曾共生死的见证。当时两人都能幸存下来,到最后,来幕生死恋――美人愿的是“先你而死”。

        (说到这,插句题外话,虞姬比起那只会整天指天笃地发假誓赌假咒的伪君子唐明王真的好上何止千万倍,一个是血性儿女,一个却是“在天愿作比翼鸟”之类的誓言发不少,结果,到头来还不是“江山情重美人轻”,自己逃生要紧。我不明白后人为什么要歌颂“长恨歌”,这样一个伪君子,还为什么传诵他)。

        在虞姬徇情后,楚霸王带了八百名追随者突围南下。走到了长江西岸的乌江。于是,就有“乌江之战”。死前,把骑了5年“不忍杀之”的爱马送给危难中够朋友的亭长,改用步行,对付追兵。最后,被“若非吾故人乎?”(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吗?)的吕马童率兵重重围困。结果,吕马童把脸转过去,不肯看他。楚霸王继续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我听说刘邦买我脑袋,谁拿到,就赏谁一千斤黄金,封万户侯,我就做个人情送你吧!)就这样,他自杀了,把自己的头送给了敌人,为的是敌人曾是他的朋友。死亡,此时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自他二十四岁起投身战斗,到死时,才年仅三十一。

        如今,虞美人长眠定远荒冢,楚霸王饮恨乌江古渡,一切的楚河、一切的汉界,都在世棋起落之中,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两人的故事供人怀缅。“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 家园 帝后传奇之郎心似铁

          帝后传奇之郎心似铁

          自父系社会以来,从古至今,从民家到皇室,历来是母以子贵,可到了西汉武帝时,却有一位如花似玉的钩弋夫人,因为为他生了儿子,且将被立为太子,招致杀身之祸。

          西汉武帝刘彻,是个风流人物,毛主席词“秦皇汉武”指的就是他,在位时功绩彪炳,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就是出自本朝,刘彻宠爱过的女子也着实不少,先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再有出身贫贱的卫子夫,美得“倾城倾国”的李夫人,钩弋夫人得宠之时,刘彻已到晚年,前面的几位夫人除李夫人因病故去外,皆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得善终,史书上关于钩弋夫人的记载非常少,只记载她姓赵,是个破落户的女儿,幼年一直患病卧床不起,生有异疾,右手拳握不能伸展,然而天赋美貌,不能自弃,公元前96年或95年,有巫师说将有奇女出现,于是发现了如花似玉的美女赵钩弋,武帝亲自去看,竟然出现奇事,赵钩弋一直拳握的右手经武帝轻轻一掰,竟然伸展而开,里面藏有玉钩一个,武帝大喜,将这美女赐名为“钩弋夫人”(杀伐气好重的名字),纳入宫中,倍加宠爱,时年,刘彻53岁,赵钩弋年约17,不久赵钩弋怀胎14个月,生下一子,即刘弗陵,很受刘彻喜爱。刘彻共有六子,刘弗陵最幼,长子刘据为皇后卫子夫所生,本已立为太子,随着一场宫廷政变,与其母卫子夫双双自杀,中间的几个皇子因种种原因不得刘彻喜爱,四子刘髀,是他最宠爱的李夫人所生,因几位大臣想拥立他为太子,被武帝杀了个血流成河,此事说来话长,暂且不表,总之皇位的继承人堪堪落到小娃刘弗陵身上,刘彻年事渐高,想到一个问题,不觉寝食难安,钩弋夫人年纪尚轻,将来儿子刘弗陵登上帝位,她便是顺理成章的皇太后,孩子还小,国家大权势必要落到她手中,倒时候作威作福,依稀可见吕雎前车之鉴,渐渐对钩弋夫人动了杀机,公元前88年,刘彻60岁,钩弋夫人约25、6岁,刘弗陵7岁,因一点小过,刘彻对钩弋夫人大发雷霆,钩弋夫人做梦也没想到,竟会因这一点小过招致杀身之祸,她被押送到皇家特别监狱,当夜就死了,具体死因搞不清楚,班固的《汉书》说她“有过见谴,忧死”,总之定是被谋杀无疑。公元前86年,刘彻立刘弗陵为皇太子,第二天刘彻就死了,后来刘弗陵追封钩弋夫人为皇太后,扩建了生母的陵墓,然死者已矣,身后尊荣,又有何益?

          其实宫廷内权利斗争,因子嗣问题而死的女子不计其数,但如此公然的谋杀还是第一次,钩弋夫人死后,刘彻自承她其实无辜,为了免除将来的祸患,才不得不害她性命,钩弋夫人出身贫寒,天真烂漫,全无政治野心,死得何其无辜?这一段故事,竟被后世皇家奉为典故,类似的故事还有,不过手头没有资料,无法一一历数,以下这段不知是否纯属野史,清咸丰帝年间,懿贵妃生子载恬(是不是叫这个名字?),被立为太子,正宫皇后无所出,咸丰帝壮年身死,临死前已看出懿贵妃野心勃勃,深恐日后会酿成祸患,想起了这段典故,本欲找个因头治她死罪,消祸饵于无形,懿贵妃十分警惕,谨小慎微,始终抓不住她的错处,咸丰帝念起从前情分,一时心软,放过了她,却秘密留下遗诏给皇后,要她以此牵制懿贵妃,咸丰帝死,皇后与懿贵妃被尊为东、西太后,这位西太后果然垂帘听政,遗祸无穷。说来也巧,西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清入关前与爱新觉罗氏族是世仇,曾有过叶赫那拉氏的女儿永远不许入宫之说,这两个氏族的爱恨情仇纠缠已久,最后爱新觉罗的江山衰败在叶赫那拉的手中,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吧。再说这个故事并不恰当,西太后和钩弋夫人不能相提并论,我只想说明,皇家中权利永远是第一位的,保住皇族的血统和江山比什么都重要,在权利面前,夫妻之情堪比纸薄,伴君如伴虎,翻脸即是无情,真是郎心似铁啊。

          • 家园 帝后传奇之娶妻当娶阴丽华

            帝后传奇之娶妻当娶阴丽华

            其实一开始帝后传奇这个题目,我第一个想写的就是这个东汉光武帝与阴皇后的故事。也许并不特别美,可是我却特别喜欢这个故事。

            后汉书记载,话说当年刘秀在京师太学念书时,听说新野一位阴家的小姐阴丽华温柔美丽,便生爱慕。地皇三年,刘秀在宛县起兵,接连打败王莽军队,并取得刘玄的信任,被封为破虏大将军,拜武信侯。不久,刘秀去阴家求婚,真的如愿以偿,婚后夫妻恩爱,如胶似漆。无奈刘秀尚有重任在身,只得告别爱妻而去。之后,刘秀到河北一带受降,但北方刘氏宗室多不承认刘玄的更始政权,将他赶跑,搞得刘秀十分狼狈。后来有个叫刘植的刘氏宗室久慕刘秀大名,带兵数万,投刘秀门下,使得刘秀总算有了落脚之处。但是真定恭王刘扬拥兵十余万,一直不愿依附刘秀,给他造成很大威胁。后来刘扬传过话来,说他有一个外甥女郭圣通,年已及笄,愿将她许配给刘秀。刘秀得知,刘扬人多势广,独据一方,如果答应了这门婚事,就可以利用刘扬的势力平定河北。虽然,他心中家中已有爱妻阴丽华,但是为了帝王霸业,他权衡再三(也许根本没有考虑),答应了与郭圣通成婚。如此一来,刘秀称雄天下便有了坚实的依靠。

            刘秀称帝后,由于这桩重大的政治原因,他在册立皇后的天平上,将砝码偏向了郭圣通,以便继续笼络郭圣通背后的北方刘氏势力。因此,郭圣通被册为皇后。不过刘秀也没有遗忘阴丽华,一待稳定下来后,他很快将丽华母子接回宫中,恩爱一如当年。建武十七年,刘秀见到北方刘氏集团已被征服,换句话说,对他已无威胁,遂废掉郭圣通,册阴丽华为后,并立丽华子为嗣,终于不负当年“娶妻当娶阴丽华”之语。(以上部分摘自“中国皇帝的婚媾”,章用秀著)

            不晓得大家对这个故事有没有一点失望。而它之所以能感动我在于刘秀在多年之后尚能够不改初衷。老实说,前半部分,与所谓的“凤求鸾”风流轶事也没多大区别。但是刘秀在多年后还能记得当年的话,多多少少让我感动。毕竟在那时,他已经非吴下阿蒙,而有太多选择了。很遗憾,我没有找到史料记载阴皇后的想法,实在很想知道当她得知丈夫另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体谅刘秀以国事为先而默默守候,我知道她是这样做的,但又是心里怎样想的?是不是也有悲有怨有不甘?当刘秀废郭后而册己,她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小小补充,史载郭后骄横,刘秀不喜。而阴后温婉。由于“上天台”和这个故事,我对刘秀一向有相当的好感,可悲的是,对帝王而言,当爱情与帝业相矛盾时,似乎总是爱情让步。

            • 家园 帝后传奇之铜雀生黄尘

              帝后传奇之铜雀生黄尘

              这是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建安九年,曹丕攻下邺城,俘虏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此女秉稀世之容貌,虽蓬头垢面亦不掩国色。曹操之子,多有文才,最具盛名者便是曹植。所谓郎才女貌,二人各自有情,可是天妒多情,曹操竟将甄女配给曹丕,从此是咫尺天涯,情怀暗伤。曹操死后,曹丕篡汉,是为魏文帝,曾经和他强力争位的曹植便被一贬再贬。几年后,甄氏死,曹植回京,曹丕将甄氏生前用过的一个枕头赐给曹植。曹植在洛川之滨,一夜卧枕而睡,梦到洛水之神宓妃,写下那篇传颂千古的<洛神赋>,为这个不幸的爱情故事画上句号。

              传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演绎,然而往往未必正确。在这里,便有个常理问题。谁会把自己妻子的私物送给自己的弟弟?中国人最重礼,这般行为,岂非惊世骇俗?退一步讲,就算曹植真曾与甄氏彼此有情,曹丕怕也无不知之理,那么这赠枕一事,就更加匪疑所思。事实上,此事无史可考,第一个讲这个故事的人,是李善。他在注<文选>时写下这赠枕的天外一笔,却又不标明出处。到了李商隐,那一曲“贾氏窥帘韩寿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更将这一无中生有点染得绚烂多姿,日后以讹化讹,便成就了一段爱情悲剧。

              再看曹植的<洛神赋>,全篇文采飞扬,气贯始终,其缠绵悱恻处,无关乎哀悼逝去之人,顶多顶多就是暗伤不遇而已。若说洛神是甄氏之魂假托,实在纯为空穴来风之辞。

              后人对三曹的态度,多贬曹操、曹丕而重曹植,其实对操、丕实为不公。那一首著名的<七步诗>,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世说新语>中记载,曹丕继魏王位后,召曹植作诗,七步内不成,便要将之杀掉。曹植未踱满七步即吟“煮豆燃豆萁”云云,丕愧而遣之。其实,此诗虽为曹植所做,但这个故事,实在大有可议之处。曹丕是否会是个杀弟的冷心肠人,都尚可商量。而且就算他动了杀机,也断断不会被“相煎何太急”当头棒喝的。再者,这种方法,实在只有蠢字可言。倘若曹丕真要杀曹植,罗织个罪名有何困难,哪里会把他叫到跟前让他做诗呢?

              再看看真实的甄氏。她初嫁曹丕时,甚是受宠,称甄夫人,有一子一女,儿子曹睿,就是日后的魏明帝。曹丕称帝后,宠幸郭夫人(日后立为后),甄氏不满,常有怨言,激怒了曹丕,将之赐死。可怜翠翘无人收,也曾美丽过,也曾得意过,现如今只落得死不得其所。以色事人,岂不哀哉?有意思的是,魏史中记载,甄氏贤良恭顺,极得曹丕之宠,后因病死,曹丕大痛,追赠皇后。此说后人早有驳斥,<三国志>中便已还原成赐死之说,不欲为曹丕隐恶;而甄氏的文昭皇后之名,是明帝继位后才追封的。关于明帝继位,也有一个颇有趣的故事。曹睿与曹丕打猎,遇子母鹿,丕猎杀母鹿,睿跪而泣曰:您已杀了母亲,我何忍再杀孩子?曹丕大叹,立睿为太子。

              • 家园 帝后传奇之我见犹怜汝

                帝后传奇之我见犹怜汝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记载晋时宣武候桓温平蜀之后,娶了李势的妹妹(一说为李势女儿)为妾。桓温的妻子是明帝南康长公主,素以厉害见称,桓温娶妾,自然不敢告诉妻子,令李势的妹妹住在别馆。但是纸里毕竟包不住火,公主还是知道了,于是带上几十个婢女,扛着菜刀就杀向别馆。当时李势的妹妹正在梳头,长发黑如锦缎,如云垂地,见了气势汹汹的一群人竟然毫不惊慌,绾了头发走向公主,跪下去说,我是国破家亡,本来无心来此,如果今日能死,也是得偿所愿。南康公主一声长叹,反抱住她道,我见了你都心生怜惜,何况是桓温那个老东西呢?从此善待于她。以后,“我见犹怜”便被用来形容女子美貌。

                <世说新语>把这个故事放在“贤媛”类中,原是从妒与不妒来说的。后世吟咏此事,也多赞叹李势之美,将南康公主说成妒妇。最记得梅圣俞的诗<桓妒妻>:昔闻桓司马,娶妾貌甚都。其妻南郡主,悍妒谁与俱。......(中间就是描写妻妾见面的情形,我不重复了)......主乃掷刃前,抱持一长吁。曰我见犹怜,何况是老奴。盛怒反为喜,哀矜非始图。嫉忌尚服美,伤哉今亦无。这最后两句,便是伤心人另有所指,感的怨的,怕是当时的社会,是诗人借题发挥,读之倒不由得让人叹起气来。只是单从故事而言,我想,美貌女子,令男子欣赏,是极易的事,让女子也欣赏,就不容易了,想来是要极美的方成。可是我总不明白,即使南康公主服膺李女之美,今后又如何能善待于她呢?

                类似的故事,<史记>中也有记载。汉武帝有两个宠姬,刑夫人和尹夫人。但是武帝不许她们相见。后来尹夫人请求武帝允许自己见一见刑夫人,结果真的见到,便低头自泣,懊痛自己比不上人家。在这里,尹夫人虽承认自己不如,但没有自后与之交好云云,倒是真实得多。

                于是想起来李笠翁的一本传奇<怜香伴>,就是讲两个女子如何的惺惺相惜,便让那其中一人的丈夫捡了个大便宜,得了两美在侧。我对这等情事,最是嗤之以鼻,怕都是文人胡乱编了出来骗人的。能够欣赏别人的好是一回事,卧榻之侧多容下一人可是另一回事。象那位南康长公主,那般的爽利人物,却也在一时间变了心肠。只不知那李氏,是真的从容就死呢,还是懂得以柔克刚之道?

                • 家园 帝后传奇之地厚与天高

                  帝后传奇之地厚与天高

                  在中国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向来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只是这几千年下来,也有比较稀少的例外,隋高祖杨坚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杨坚宠幸过的女子并不只皇后独孤一人,但他后宫无妃,只有几个嫔,也是难得一幸,而且他的孩子也俱是独孤所出,说起来在中国帝王中也是稀少而珍贵的了。

                  独孤皇后是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女。当杨坚还未发迹之时,独孤信便看中了他日后必有作为,将14岁的女儿嫁与杨坚。他二人的感情是相当好的,杨坚甚至发誓,终生不会和其他女人生子,并作<地厚>、<天高>二曲以托言夫妻之义。后来牛弘修皇后房内曲,取之为用,宫内妇人因而习之。

                  <隋书>记载,独孤皇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这言下之意,是说她日后便张扬跋扈,于妇道有违了。事实上,<隋书>记她性甚妒忌,气势颇有压过杨坚之处,自是言多责怪。当她因为杀了被杨坚宠幸的尉迟迥孙女而惹得杨坚大怒后,行为方才有所收敛。但平心而论,独孤皇后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有主见也有胆气。当她那贵为周宣帝皇后的长女获罪待杀并牵连家人时,是她独自进宫说服宣帝救了女儿并全家;杨坚称帝后,她地位虽尊崇无拟,却又懂得不过份干政,而每与杨坚论及政事,意见又不谋而合。常常有道,女子太强,反而得不到幸福,很不幸的,独孤竟似此言的又一个注解。年轻时那曾发下的唯一的誓言,终于在雕梁画栋中一点点淡去,<地厚>、<天高>托言的毕竟只是夫妻之义,而非夫妻之情。虽然杨坚不曾有过其他孩子,却也未尝间断过对其他人的宠幸。当独孤死后,他生活放纵,竟似在弥补那许多年中都不曾享受过的荒唐,独孤在地下怕也要伤心。当杨坚病笃,终于悔悟,哀叹着说:“若使独孤在此,吾必不及此。”可是这个时候,也是悔之莫及了。如此看来,得不到幸福不在于女子太强,而是没有遇到真正能够与之并肩的男子。

                  史书责独孤性妒,仔细想想,她对唯一的要求,只怕不是追求爱情那么简单的。事实上,她对有小妾的朝臣,都无好感,特别是那些小妾生了儿子的人,更加厌恶。她不喜欢太子杨勇,也是因为杨勇生活荒唐,姬妾成群,当太子妃元氏暴毙,她认为是小妾云氏所害,竟由此劝杨坚废了杨勇,改立次子晋王广为太子。(有人责备独孤,若无此太子废立,隋又焉得亡于杨广之手?可是杨广毕竟果断坚忍,比之杨勇,的确更适合帝王之位,他后期的荒淫暴政,要独孤预见在先,也忒难为了她些。)如此看来,独孤对这妻子地位的看重,不管混杂了多少爱情成份在里面,政治目的是非常强烈的。

                  基本上,社会的进步是由无阶级到有阶级。北朝才入中原时,仍保留鲜卑族的婚姻习俗,多妻而无妾,丈夫死后,各房所出之子往往为夺嫡子之位而争夺惨烈,这比之中原人的妻妾制定,其实是相当落后的。时人也渐渐意识到这种情形造成的问题,所以到北齐时候,“天下殆皆一妻”。隋的建立,容纳了北方少数民族,而这在长期社会发展中被他们所意识到的地位问题,自然也牢固建立在独孤心中。事实上,当时北方妇女,有此一妻意识的并不在少数,而独孤更进一步,不但要求一妻,而且要求无异生子,这样就保证了自己和儿子们的绝对地位。只是,当杨坚信誓旦旦的时候,当<地厚><天高>初试乐谱的时候,谁能说这只是政治,而没有两心如一的美好呢?

                  --------------------------------------------------------------------------------

                  .。lavender 。. 2001/07/10-18:32..No.[694]

                  不过我记得在杨坚死的时候知道杨广调戏自己的宠姬并发现他的真面目的时候,大喊"独孤误我"后而死.不过就算是杨勇承继帝位,但以他优柔寡断的性子,想来当不了几年皇帝就会被自己的兄弟赶下台吧.

                  p.s. :鸿,你好些天不在,这里静悄悄的.今天看的你的新帖,真是高兴啊!!!

                  --------------------------------------------------------------------------------

                  .。鸿 。. 2001/07/11-09:38..No.[700]

                  那个宠姬是宣华夫人,是陈王遗女,本是个嫔,孤独死后有宠,杨坚遗召封为夫人。杨坚生病时,有一次她被杨广所戏,告诉了杨坚,他自然大怒,说出了“独孤误我”的话。杨坚死后,杨广迫宣华夫人做了自己的姬妾。杨广似乎颇有点喜欢她,她死后,还写了篇文章怀念她。史书对她略有同情,不过,我是不喜欢她的。就算她可怜罢,可是,很多事情实在是自找的。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她人微言轻,却给杨广做谋夺太子之位的眼目,这为的能是什么呢?如果日后不是杨坚开始宠幸她,她又怎么会一副被杨广轻薄的委屈样子?至于杨勇,我和你的看法相似。独孤一生好强,其实杨广很象她呢。

                  --------------------------------------------------------------------------------

                  .。rei 。. 2001/07/11-16:52..No.[703]

                  独孤完全是个政治人物,有手段,有眼光,心也够狠,不过有时候觉得气量小了点。

                  其实杨广并没有那么坏吧,无论正史野史对他的劣迹都有点夸大,隋朝灭亡也不能全归咎于他,毕竟隋朝刚统一天下,政局本来就不稳。独孤会选择他也不是没眼光,只是她喜欢杨广却也不是因为杨广个性像她,而是杨广投其所好,优待妻子,在两兄弟的夺权之争上独孤总是受了杨广的利用。若她知道杨广日后荒淫行为犹胜杨勇,恐怕会死不瞑目。

                  • 家园 帝后传奇之千古一爱

                    帝后传奇之千古一爱

                    .。阿紫 。. 2001/03/28-11:25..No.[474]

                    --------------------------------------------------------------------------------

                    根据清汤若望<回忆录>中记:董鄂氏,父亲鄂硕,隶正白旗,满洲世族,(其部落位于今辽宁省恒仁县附近。)顺冶十年入选秀女,因其生母是南蛮(满人当时对汉人的贬称)而未能入宫为嫔,被指配给顺冶帝的同父异母弟襄昭亲王博穆果尔为妻,时年董鄂氏年十六,比丈夫大两岁,而亲王经常随军出征,而且性情古怪,所以夫妻生活并不美满。清制,朝中凡有吉凶礼典,在京达官贵人的命妇皆得入朝。顺冶初年更有各宗室及亲郡王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定制。因而董鄂氏得以经常出入宫禁。她自幼颖慧过人,知书达礼,雍容适度,颇有大家闺范。不知哪日起,董鄂氏的脱俗不凡,引起了顺冶帝的注意。这时,顺冶帝为新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性情不和而郁郁寡欢,董鄂氏也为少情的丈夫而痛苦,所以两人一见钟情热恋上了,并很快难舍难分了。

                    顺冶帝十一年四月,孝庄皇太后察觉到这一异常情况,赶紧下令停止命妇入侍后妃之例,声称为了"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博穆果尔为此申斥董鄂氏,顺冶听说后,竟打了弟弟一记极其怪异的耳光。顺冶十三年七月,博穆果尔因怨恨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顺冶毫无引咎自责的意思,反而只让董鄂氏为丈夫守了二十七天丧,即匆匆忙忙地将这位如花似玉的"未亡人"接入宫中,立为"贤妃"。为平息朝廷内外汹汹非议,顺冶帝在册立"贤妃"的同一天,遣官祭襄亲王。八月下旬,他在拟封董鄂妃为皇贵妃的前三天,再次遗官祭奠胞弟。同年十二月,董鄂妃正式册立为皇贵妃,而且按照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这种异乎寻常的典礼,是顺冶帝对自己母亲的第一次宣战,他准备要再度废后而改立董鄂妃!因为自从清太宗连娶了五宫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后妃以后,朝廷虽称满族权贵柄政,而后宫却是蒙古血统的贵妇人执牛耳。而现在,顺冶帝的矛头所向,直指以亲生母亲孝庄皇太后为首的蒙话姻党,攻势咄咄逼。顺冶十四年元月,董鄂皇贵妃的册封大典告成。十九天后,顺冶帝公然下令:"太庙牌匾停书蒙文,只书满汉文。"

                    这场宫廷的斗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场真正的以爱情为主导的。并不象常见的政治争斗,爱情只是一个傀儡或配角。从何种历史角度考证都不能否定顺冶是真心挚爱董鄂妃而一心要把她立为皇后才引发这场错综复杂,明枪暗剑的宫廷斗争的。而此中承受了最大重负与打击的却正是柔弱的董鄂妃。她既有端庄秀丽的天生丽质,又熟谙宫中各种繁杂礼数,进止有度,言行得体,使孝庄皇太后难以挑剔。而且董鄂妃平时衣饰绝去华彩,自然朴素。三千宠爱在一身却宽仁待人,从不说他人的坏话,宫闱眷属无不倾心交好,蔼然相视。所以顺冶帝的真爱也不是一厢情愿,董鄂妃也在与宫廷中各种势力的斡旋和斗争中,保护和巩固着她与顺冶帝的爱情。他们在后宫中形影不离,相濡以沫。董鄂妃善言劝行,让顺冶帝勤于政务与课业,顺冶帝都是洗耳恭听,她却从来不轻言政事。顺冶十四年十月,董鄂妃喜生麟儿,排辈皇四子。顺冶帝满心喜悦,他一心想将董鄂妃扶立为正宫,于名于情,两全其美。朝内外也一致认为皇帝将会定新皇子为太子。但是老谋深算的孝庄皇太后却绝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在此,对博尔济吉特氏族荣耀的维护超过了母子的亲情。宫廷争斗变的更凶险残酷。三个月后,新生的皇四子不明不白的死去,产后体虚的董鄂妃因奉诏"伺微恙太后圣体"而一蹶不振。董鄂妃失掉了爱子与半条命,当时自知不久于人世时,也无法理解积善为何不得善报,总是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入安身立命?"顺冶十七年八月,于承乾宫薨逝,年仅二十二岁。董鄂妃初丧的几天,顺冶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下人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 他不得自杀。哀痛稍定,顺冶帝亲自组织了一场清代历史上罕见的豪华丧礼,并追封亡妻为"端敬皇后"。为此,他已经心灰意冷,十月,他命和尚为其削发,决心出家,并起了"行痴"的法名。但他出家未成,终日郁郁寡欢。于顺冶十八年正月,回患天花死于养心殿,终年二十四岁。

                    为写照这段爱情,清诗人吴梅村写就著名的“清凉赞佛诗“。文式廷“纯常子技经“中评梅村诗当以“清凉赞佛诗“四道为压卷,凄沁心脾,衣感顽艳,古人“哀蝉落叶“之遗单也,非白香山“长恨歌“所及。“如果各位有兴趣,阿紫会贴上此诗。现匆匆别过。

                    --------------------------------------------------------------------------------

                    .。鸿 。. 2001/03/28-12:28..No.[475]

                    吴梅村此人怪异的紧,一组<清凉山赞佛>直指顺治为董鄂妃出家,<梅村家记事>又附会什么董晓宛被逼入宫,给后世留下无数口舌。梅村之诗,于清季是个提携,尤其在古体诗上,的确比较有成就。不过清凉寺四首,未必当得文廷式之评。好虽好矣,到底有些轻夺,够不得力量。清人评诗,往往有出人意表之语,也算是别出心裁。梅村大节有亏,死时虽有悔,毕竟已经晚了。

                    很奇怪,一直就不能被顺治和董额妃所感动。不晓得为什么,总当成故事看,缺少实际的触动。

                    --------------------------------------------------------------------------------

                    .。阿紫 。. 2001/03/29-15:34..No.[480]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宫廷帝后之间竟然有这样比平凡夫妻更执着的爱,更坚贞的情,让人在感动之余当然就去怀疑它的真实。但是不论顺冶有没有为董鄂妃出家也不能抹杀他的确是因爱而逝的事实,这段千古爱情经得起,也经起了一切的考证。这样发生在平常人家尚且要被人称道的事,出在帝王家更是比童话更传奇。不被触动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拒绝相信。只有拒绝相信真正的传奇,才可以支撑自己找不到真爱那种潜伏在内心深处很难觉察的伤痛.这是世间许多人都有的.你我皆同.

                    PS:楼下的lychee70看过来,这一对应该算是宫廷中的真爱吧.

                    --------------------------------------------------------------------------------

                    .。田田 。. 2001/03/29-17:15..No.[483]

                    无论如何,夺弟之妻,也不应抬得太高,用爱情来粉饰一切不好不道德的行为。鸿,握手吧。我也是不喜欢顺治和董鄂妃的,一个太感性,不适合当皇帝;一个太柔弱,不适合在宫庭,就象我也不喜欢光绪和珍妃一样,还是庄妃比较坚强。

                    --------------------------------------------------------------------------------

                    .。阿紫 。. 2001/03/29-17:41..No.[484]

                    田田,你应该去看看“少年天子”,并不是让你去看顺冶与董鄂妃的爱情而是其中有一段话。是有人将董鄂氏被顺冶册立为妃的消息告诉了她曾经的老师吕之悦,吕之悦也是斥之,认为兄承弟妻有违伦理。但是来人反问,唐玄宗是父占子媳,且是完全的抢占豪夺为什么要咏之长恨歌了?吕之悦是无言以对的。而且顺冶帝也比唐玄宗要好的多了,董鄂氏最多是改嫁而已。庄妃不也改嫁过吗?正如你所说一个感性,一个柔弱还把这条越发艰苦的路走到最后不是不值得称道的吧?不过你不喜欢不要紧千万别让他们与光绪珍妃相提并论,那一对实在是乏味不提也罢了。

                    --------------------------------------------------------------------------------

                    .。lansi 。. 2001/03/29-21:13..No.[486]

                    庄妃改嫁?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孝庄皇后》。写的就是那个庄妃,书中并没有说庄妃改嫁呀。书中还说,改嫁摄政王的是一个亲王的一个小福晋,那个小福晋刚好和庄妃是同宗姐妹,所以后人以为改嫁的是庄妃。

                    --------------------------------------------------------------------------------

                    .。lychee70 。. 2001/03/29-23:36..No.[487]

                    《少年天子》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看了许多遍,每每被他们感动。我说过,满情的宫廷是个异数,出了好几起能称得上爱情的事情,可是还是逃不掉悲剧的下场,身为皇帝,不能保护视做妻子的心爱女子,这皇帝,这丈夫,当得称职么?

                    但,不管如何,这样爱一回,也毕生无憾了。

                    另外,当时的蒙古和满族,兄弟死后接纳其妻妾,是传统习俗,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能用儒家文化去要求和判断。

                    --------------------------------------------------------------------------------

                    .。鸿 。. 2001/03/30-11:14..No.[488]

                    lansi,庄妃改嫁算是野史罢。以前大家讨论过这个人物。你如果感兴趣,不妨翻翻前面的帖子。

                    不是不相信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而是不同情他们。其实我很同情顺治的皇后。后宫中的女子,都把希望放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纵有深情,也是负尽卿卿了。中国帝王的感情,从来就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的,所以我总不能被真正感动,总会想到那些被牺牲掉的人。象顺治和董鄂妃,象光绪和珍妃,其实我觉得这两对倒有异曲同功之妙,同样有一时的钟情,同样不被理解和支持,只是后者更加的无奈罢了。而孝庄文皇后和顺治的那一场斗争,我倒是觉得,前者的眼光更远一些。虽然两个人都有为了私利,可是就象田田说的,顺治不是非常适合当皇帝的人,满足了他的私欲,天下却未必就好。

                    满人虽有自己的习俗,但是顺治此例,却非接受,而是抢夺,纵不去批评他如何如何,也无须讳言。其实唐明皇和杨贵妃,那一首<长恨歌>虽然流传千古,我亦很喜欢,只是依然当成故事,难以相信当时的两个人真有那样的深情。唐人讳言父夺子妻,连新、旧唐书都并无记载。事总可咏,议总可议的。

                    --------------------------------------------------------------------------------

                    .。敏敏 。. 2001/04/01-16:54..No.[503]

                    鸿和田田,发现跟你们的观点实在很一致。我就不多说了,总之一句话,我也不喜欢那一对,纯粹像是看别人的故事,可以说从来没有被他们感动过。当初说帝后传奇,也没有想到顺治这一对。嗯,倒也没有细想过这背后的原因。不过,我们大家一致的不喜欢这两人的故事,是不是故事中有什么让我们的心都不能软化下来的东西呢?

                    --------------------------------------------------------------------------------

                    .。lg 。. 2001/04/03-15:22..No.[507]

                    阿紫,我们是亲密伙伴,我十分喜欢顺治与董鄂妃,不管顺治为人如何,做为一名男人,能如此专情,世上恐怕独一无二啦!

                    --------------------------------------------------------------------------------

                    .。elecom 。. 2001/04/05-11:17..No.[513]

                    我看过《少年天子》写得很感人,但我仍然对顺治和董鄂极为厌恶!

                    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爱中有太多的自私及对别人的伤害吧,他们的一场爱情,不但伤害了没有选择权的女配角(后、妃),也伤害了孝庄太后,辜负了她和朝臣们的期望,甚至他的猝死,留下老母幼子,多年苦受战争之累的百姓们,致使主少国疑,民不聊生。

                    这,也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吧!

                    也许年纪渐长,总是对这种纯冲动不负责任的人有着本能的厌恶,或许这也是我不喜欢这一对的原因!

                    • 家园 帝后传奇之沧海遗“珠”

                      帝后传奇之沧海遗“珠”

                      不知道大家有谁还记得当年的那部电视剧“珍珠传奇”。今天我要讲的便是那一段故事。

                      沈珍珠此人,决非杜撰,新旧唐书上均有传。《旧唐书?后妃传》中记载:“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世为冠族,父易直,秘书监。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太子男广平王。天宝元年,生德宗皇帝。”这也就是电视中所说的“吴兴才女沈珍珠”了。“太子男广平王”,便是代宗皇帝李豫。

                      天宝中,遇安史之乱,除了玄宗自己的部分妃嫔,皇子皇孙,公主们之外,其余人等全都被丢在了长安,陷于叛军之手。沈氏被拘于东都洛阳,与丈夫儿子失去了联系。其后,李豫任兵马大元帅,亲自收复了东都,在洛阳皇宫之中,曾与沈珍珠意外相逢。夫妻俩人悲喜交集。可是由于李豫行军之中,行色匆忙,竟没有来得及将妻子送回长安,便又经略北征。不久,史思明再犯洛阳。等到李豫再次打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收复洛阳时,沈珍珠却已不知去向。代宗急痛万分,派出大量人手寻找。可是,这一次分别便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代宗在位一十七年,便寻找了失散的妻子一十七年,却一直没有下落。多情的李豫始终不相信沈氏已死,临死都期盼着有夫妻重聚的一天,最终却是失望。除了遥尊沈氏为后,他一生没有册立过其他皇后,中宫的位子永远为沈珍珠而保留。

                      代宗与沈珍珠之子李适(即德宗皇帝)即位后,同样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生身母亲,并遥尊沈氏为皇太后。当时,由于皇室多年寻找沈珍珠不遗余力,竟有不少人冒充沈太后。曾有一个自称沈太后的老妪,与沈氏面貌接近,又能说出宫中情形,德宗正要接她进宫时,高力士的养子高承悦入朝上奏:此人乃是高力士养女,当年曾陪伴过沈氏。李适失望万分之余竟没有杀此老妪,说道:“朕宁受百欺,欲求得一真,倘若降罪于高氏女,天下人谁敢为朕求访太后?”

                      有其父必有其子,代宗心系发妻,德宗不忘生母,父子两人虽算不上是多么开明的君主,却算得上是有情有义的人。可是,对于恐怕早已死于乱军之手的沈珍珠而言,这身后尊荣,也只是个虚名罢了。如果李豫当初在出逃之时,能想到为沈氏安排保护,如果李豫在第一次收复洛阳时,能够及时把妻子送到安全的地方,又何至于生离死别,痛悔末及?相比起鸿笔下那些因爱妻早夭而心痛万分的帝王,李豫那种因为自己的过失,没有能保护好心爱的女人而导致生离的痛和悔,只怕更是清晰而刻骨。所以,当爱情安然握在你手中的时候,千万记得好生珍惜。

                      --------------------------------------------------------------------------------

                      .。peta 。. 2001/04/26-02:16..No.[555]

                      看完以后,实在不待见那个李豫。弃妻一次不够,要再弃一次,纵有千般借口也是该死的。按理说他失去了妻子一次,应该已经尝到了失妻之痛,不小心保护又再次弃之而去。纵然为珍珠后位高悬一十七年,那又如何?后宫三千,还少了让他享受的女人了不成?

                      --------------------------------------------------------------------------------

                      .。田田 。. 2001/04/26-09:03..No.[557]

                      我记得看《珍珠传奇》的时候,李豫身边还有一个魏芙蓉,珍珠和他的离散也有很大原因是“玉洁又冰清,那堪流言袭”,虽然我不知道史实如何,但总觉得李豫的有情有义也是有限的吧。在不危及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在不冒犯自己帝王的尊严下的有情有义,也不过如此罢了。平心而论,这根本是人性的弱点,李豫作为一个帝王我们也不用太过苛求。

                      --------------------------------------------------------------------------------

                      .。lavender 。. 2001/04/26-11:40..No.[558]

                      当年我看这部剧时也十分迷剧中的人物,记得沈珍珠是台湾的施思演的,那个喜欢她的安禄山手下大将是寇世勋演的,不过施思据说后来是嫁入台湾豪门,此后外界很少她的信息.当时片中李豫是三个妃子,除正妃沈珍珠外,在逃离长安途中以为珍珠以死,不得已纳了侧妃,好象就是魏芙蓉,是杨贵妃的外甥女.后来明了误会,回到长安,虽想与沈珍珠重归于好,但为时以晚,沈珍珠另僻宅地,不居东宫.后来由于魏芙蓉母女意欲加害李适,李豫将其废之,但沈珍珠仍不回到他身边.后又有将领献上戚女侍奉左右,此女后亦为妃.李豫登基后一直虚后位以待,沈珍珠还是不入宫,片尾是让她见过李豫父子后翩然而去,而寇世勋则是下定决心要走遍天下寻她的踪迹.

                      --------------------------------------------------------------------------------

                      .。rarrxr 。. 2001/04/26-18:46..No.[560]

                      这部片子是好多年以前的了,我还记得当时班里同学都很喜欢看,遗憾的是我从来没看全过(我们那里放了3遍),加上那会理解力不高,所以最记得的就是施思有一双大的不得了的眼睛。李豫和沈珍珠的感情事纠纠缠缠了好多集,那个将军名叫冯立,沈珍珠后来好像真的喜欢了他。我当时看的最大的感慨是,原来离婚早在那个时代就开始了。不过我记得当时电视报上讲述这段史实时似乎是沈氏失宠后因安史之乱流落民间,也许我记错了。

                      --------------------------------------------------------------------------------

                      .。peta 。. 2001/04/27-09:05..No.[564]

                      RARRXR~我记性不好,可是隐约有印象好象在哪里看到唐朝是很开放的。虽无女子休夫,但男女之间可以协议离婚。好象还有古书里记载过这样的事情。是这样的吗??

                      --------------------------------------------------------------------------------

                      .。rarrxr 。. 2001/04/28-20:41..No.[565]

                      peta啊,我对那个历史的了解不比你多,珍珠传奇上的确是沈珍珠离开她老公的,所以,那时我会有那种联想。不过前一段时间看的某本言情小说中的确提到和离,而且如果没记错的话,李清照也是离婚的,还因此坐牢。至于是否从唐朝开始,还是请鸿,田田那几位高人来说把。

                      --------------------------------------------------------------------------------

                      .。鸿 。. 2001/04/28-22:42..No.[566]

                      呵呵,李清照不是离婚的,是赵明诚自己死掉的。这个应该不会错的。至于唐朝,的确有“和离”一说。其实古代各朝都有法律规定,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官府可判男女离婚,女子可改嫁等等。

                      --------------------------------------------------------------------------------

                      .。敏敏 。. 2001/04/29-11:18..No.[571]

                      55,楼上的诸位,我们说的是历史不是电视好不好?我真是给它有点无力哎!

                      --------------------------------------------------------------------------------

                      .。风铃 。. 2001/04/30-08:31..No.[577]

                      好象是李清照揭发第二个丈夫有罪,然后坐的牢吧。

                      --------------------------------------------------------------------------------

                      .。rei 。. 2001/06/04-22:33..No.[652]

                      记得当年看《珍珠传奇》的时候,我是个标准的“拥李派”,感动于李豫的情深,认为他应该和珍珠破镜重圆;十分讨厌冯立,简直就是第三者插足,后来甚至对李适很有意见,觉得他很没有原则,居然背叛父亲偏向冯立。因此结局让我怅惘不已。

                      后来看了真实的历史,才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历史上的沈氏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似乎并非广平王正妃,跟安禄山、史夫人更没有关系(看电视的时候觉得沈珍珠是员可媲美韦小宝的福将,在当时的几大势力中都很吃得开……),甚至连真实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她能在历史中留下痕迹完全是因为有个登上帝位的儿子,而台湾的编剧会将史书上短短的几句话扩充成一部连续剧,应该是看中了那段安史之乱的背景,想塑造一个唐代的“乱世佳人”。

                      历史上的李豫对沈氏是否有电视中那么深的爱情呢?我很怀疑。若说李豫爱她,证据无非就是他为她后位虚悬十七年,可是这后位真是为了沈氏而虚悬吗?事实上在唐朝后位虚悬似乎是一件挺平常的事,李渊登基并未立新后,只是追封发妻;李世民自长孙皇后去世后也未再立皇后;睿宗李旦只是追谥两位死去的妃子为后;风流的李隆基只立过一位皇后;德宗李适直至贞元二年(即位六年后)方立太子之母,而这位王皇后在数日后驾崩,册立之举和追谥也没什么不同了;宪宗(即沈珍珠的孙子)在位时并未立后,直到退位成上皇,才由他的儿子顺宗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似乎在唐朝并没有“国不可一日无后”这回事。而且,李豫虽未另外册封皇后,却也没有给沈氏什么封号,沈氏的皇后封号是直到顺宗年间才追谥的。我猜测李豫一直未立皇后可能是为了巩固李适的地位,李适身为长子,在代宗即位后立刻代替了父亲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位,立有军功,过几年就被封为太子,显然深得父亲宠爱。曾有大臣进言要求李豫封独孤氏为后,改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被李豫拒绝了。

                      楼上的似乎对李豫两次“弃妻”都颇有微辞,我倒想为他说几句话。历史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美好,李豫在唐皇室中的地位并非那么稳固。安史之乱以前,李林甫几次上书改立寿王(杨玉环的前夫)为太子,李亨的太子地位十分不稳,更别说他的儿子李豫了;而李亨即位后,张良娣(后封为皇后)十分得宠,她与李辅国勾结,视李豫兄弟为眼中盯。自建宁王被害后,李豫一直惶惶不可终日,既悲弟弟冤死又怕厄运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在这种处境之下,只怕有些事也是身不由己吧。其实作为一个皇帝,他也算是有情有义了。他宠爱的贵妃独孤氏(即《珍珠传奇》中独孤琴的原型)于大历十年十月去世,却直到十三年八月方才正式下葬,原因是“悼念不已,殡于内殿,累年不忍葬”。

                      不管真相如何,最最令我感动的其实并非李豫的后位虚悬,而是李适终其一生的寻访,尤其是高氏女事件后那句“吾宁受百欺,遮几得之。”实是可感可佩。

                      还有关于离婚,魏晋时是可以离婚的,那时社会风气极其开放,女子也较有地位,只要有族中长辈(最好是有权有势的)愿意做主,女方完全可以提出离婚。而正如鸿所说,唐朝是有“和离”一说的,好象依稀记得有某位公主就曾经奏请皇帝要求合离。

                      --------------------------------------------------------------------------------

                      .。妖言 。. 2001/06/18-20:14..No.[683]

                      古时贵族男女结合就是为了双方家族势力的结合,既然结因此,分亦因此。不明白的话可以翻阅一下三联版的家庭史,最恐怖的莫过于古罗马,简直是朝秦暮楚。

                      --------------------------------------------------------------------------------

                      .。冰堂月涩 。. 2001/07/18-19:33..No.[704]

                      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兰心斯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多姿多彩蝶飞舞,红袖碧竹人艳慕。

                      --------------------------------------------------------------------------------

                      .。lacey 。. 2001/08/09-11:35..No.[720]

                      风云起,波澜急,珍珠泪悲泣,玉洁又冰清,哪堪流言袭?遥望西京柳传奇!

                      • 家园 帝后传奇之无才是德?

                        帝后传奇之无才是德?

                        不知道是因为清朝是时间最近现代的一个封建王朝,还是因为无孔不入的电影电视爱拿“格格阿哥”大做文章,大家似乎对清朝的历史、人物都特别熟悉,尤其对皇帝后妃的逸闻更是如数家珍。太后下嫁、雍正夺嗣、乾隆下江南、垂帘听政等等不足而一,但嘉庆、道光两帝似乎少人提及。这两帝在位时间共有54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清朝国势由盛转衰,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时代。只是我们主题是帝后传奇,在此我也不准备讨论清朝的历史,只想和大家讲一个有才却遭抨的皇后的故事。

                        1820年,嘉庆次子?F宁即位,是为道光帝。道光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在他即位两年前便已经病逝,只是被追封为孝穆成皇后。继嫡福晋佟佳氏于1822年立为皇后,在大清国江河日下之际,也只做了11年的皇后便病逝,谥为孝慎成皇后。道光便有了第三位皇后,也是钮祜禄氏,一般称为小钮祜禄氏皇后。这位皇后是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幼时随父亲上任江南而成长在苏州,江南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深深地陶冶了她,养成了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她改进了当时女子中流行的兰闺清玩――七巧板拼字,斫木片若干方,使得随字可以拼凑,成为宫中新年玩具。清宫词就赞道:“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人人都传说她的才貌双全,聪明灵敏,一时名闻遐迩,而这名声也传到了道光皇帝的耳中。

                        道光初年,小钮祜禄氏才13岁便因为道光皇帝的下诏求选而入宫,而此时道光皇帝已经39岁,比她足足大了26岁。在我想来,江南女子的明慧温柔,和北国女子的开朗爽健是大异其趣的,也许道光也是这么认为。所以,小钮祜禄氏独蒙帝眷,还因为才、智、貌样样全优,被赐予“全”字的封号,先后被封为全嫔、全妃、全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她生下了后即位为咸丰的皇四子奕札,于是更得宠幸。1833年,孝慎成皇后去世,全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她被封为皇后,此时,她也不过27岁。

                        可是,在封建社会里,作一个皇后作一个女人,要求的是妇德,并不需要什么聪明什么才华,年轻的皇后并不知道这一点。1836年,是孝和睿皇太后的六十大寿。道光皇帝亲制皇太后六旬寿颁十章。小钮祜禄氏,向来冰雪聪明,诗词歌赋,无一不能。她为了讨皇太后欢心,填词制诗,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上。可皇太后并不领情,还告戒道光,“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恐非福相。”此话传到皇后耳里,从此太后与皇后之间渐生嫌隙。1839年,皇后喝了皇太后赐的一瓶酒后暴毙,死时,才33岁,谥为孝全成皇后。至于死因,有说是婆媳不和被太后赐死的,有说是企图毒害六皇子奕

                        • 家园 帝后传奇之父子一妻

                          帝后传奇之父子一妻

                          先说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出塞,千古传唱。不过要不是画工毛延寿因她不贿以金银珠宝而将她画丑,她也许就会成为汉宫中默默无闻的嫔妃之一吧。嫁于单于之后,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塞外,也慢慢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在匈奴有母嫂为妻的习俗,虽说中原讲的是“三从四德”、“烈女不嫁二夫”,但她在单于死后还是不能免俗地嫁给了单于的长子,继为阏氏。不过这个长子是单于前妻所出,与昭君年纪相差无己,或许这样的结局比起苦苦守节要好写吧!当时汉高祖刘邦也与匈奴单于结为兄弟,在刘邦死后,单于向吕后求亲,吕后大怒,欲出兵讨之,幸得大臣劝住,告知匈奴习俗,才免去了一场兵灾之祸。

                          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皇后是以贤德著称的长孙氏,不过长孙死后他也纳了不少新宠,最著名的就是晚年所纳的武才人了。晚年的李世民急着为儿子巩固江山,为了“女主武氏”的预言到处查访相似的对象,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女主’已经在宫里了。借唐太宗病弱,在榻前侍奉的时机,武媚娘勾引上了李治,但不料唐太宗归天之后被送入感业寺为尼。野史都说她就是在这个时候勾上那个后来著名的白马寺主持冯小宝的。李治对武媚娘不能忘怀,常密到感业寺与其幽会,而这时宫中萧淑妃得宠,王皇后为了自己的地位,亲到感业寺引武则天入宫,武则天表面上虽恭敬有加,其实心中另有计量。王皇后虽借武氏入宫消除了萧淑妃的隐患,但前门打狼,后门进虎,随着武氏的进一步得宠,王皇后的地位危矣!最后还是被武氏打下去了。李治只是一个守成之君,没有太大的魄力来统治一个国家。而此时,武则天的政治魄力就开始显露了,开始参与中国的政治舞台,从“二圣”并进而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在武则天的几个子女里,长子虽有能力,但早亡(史疑为武后鸩杀);次子是被废为庶人,后被迫自杀;三子为中宗李显,四子则是睿宗李旦,即后来唐明皇之父;女儿太平公主虽有她的野心,却没有她的能力,最终在政治舞台上失败,被赐死。

                          本标题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了。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啖之女,先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在进京觐见时被唐玄宗看中,本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见到如此佳丽,就想占为己有,但毕竟是儿子之妃,不好明占,只得先想办法让她出家,赐号“太真”,将人留在宫中,我想应该是这时开始与杨玉环暗通款曲的吧,不久之后就册立杨玉环为贵妃,虽说拐了个弯,但天下人谁不知道他抢了自己儿子的妻子。而杨太真从此专宠一身,“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人在宫中纵欲行乐,沉迷酒色歌舞。爱屋及乌,唐玄宗对杨氏一族也是极度宠爱,“姐妹弟兄皆列土”。这时安禄山已现出狼子野心,但唐玄宗并不太防,就这样把本来好端端的一个大唐的“开元盛世”,引出了“安史之乱”。在仓皇出逃后,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最终“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弯弯 。. 2001/03/17-04:36..No.[416]

                            皇帝虽大,但皇帝说到底也是男人,如唐玄宗、如李治,当初说穿了是见色起意。

                            王昭君的故事倒让人不禁想到“文姬归汉”的故事,话说那匈奴左贤王情深意重,文姬对他却有些无可无不可,归汉途中,虽有胡笳十八拍的悲鸣,却声声掩抑皆是对稚儿的难舍之情!文姬一咬牙、忍心抛下数载恩情、抛夫弃子返回故乡,其情何堪。但后来再嫁董祀,前尘付于一梦。历史毕竟有别于言情,如君绮罗,终追随耶律烈去,从此后生死以之。

                            在杨玉环之外,尚有一位堪怜的女子,梅妃失宠、君王薄情,让人齿冷,可见以色事人是悲剧的开始,寂寂宫墙,原锁着孽海情天,一篇长门赋,也不过唤回片刻好景,要求君王的忠贞,不如问问鱼儿能不能少沾些腥儿。万花丛中过,如何片叶不沾身呢?倾国倾城如何?也不过湮没在几蓬衰草之中、一坯黄土之中。

                          --------------------------------------------------------------------------------

                          .。弯弯 。. 2001/03/17-04:39..No.[417]

                            皇帝虽大,但皇帝说到底也是男人,如唐玄宗、如李治,当初说穿了是见色起意。

                            王昭君的故事倒让人不禁想到“文姬归汉”的故事,话说那匈奴左贤王情深意重,文姬对他却有些无可无不可,归汉途中,虽有胡笳十八拍的悲鸣,却声声掩抑皆是对稚儿的难舍之情!文姬一咬牙、忍心抛下数载恩情、抛夫弃子返回故乡,其情何堪。但后来再嫁董祀,前尘付于一梦。历史毕竟有别于言情,如君绮罗,终追随耶律烈去,生死以之,从此后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在杨玉环之外,尚有一位堪怜的女子,梅妃失宠、君王薄情,让人齿冷,可见以色事人是悲剧的开始,寂寂宫墙,原锁着孽海情天,一篇长门赋,也不过唤回片刻好景,要求君王的忠贞,不如问问鱼儿能不能少沾些腥儿。万花丛中过,如何片叶不沾身呢?倾国倾城如何?也不过湮没在几蓬衰草之中、一坯黄土之中。

                          • 家园 帝后传奇之红颜祸水

                            帝后传奇之红颜祸水

                            史书上一般将改朝换代中出现的起了反面作用的女子一般都称为“红颜祸水”,下面列出几位比较典型的。

                            妲已,对她的印象完全是来自于《封神演义》。话说商纣王前往女娲庙进香,看到墙上女娲的绝世姿貌,心起色心,不顾臣下劝阻,仍在墙上题艳诗一首“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伺君王”。女娲回宫后大怒,本想立即报应,却为纣王二子气运所阻,一算之下,知道成汤尚有二十八年运势,遂召轩辕坟三妖下山迷惑纣王,动摇王朝的根本,坏他运势,并许诺将来事成之后可使其成果。纣王在见到女娲神像后朝思慕想,不理后宫,此时便有佞臣献计广选天下美女,于是千年狐狸精(好象以色媚人的差不多全是狐狸精)化为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已进入宫中,纣王一见喜之,从此专宠一身。

                            妲已在宫中立住脚后,纣王对其言听计从,她确实是不遗余力的“坏其根本”。先将纣王后宫三妃除去,让他杀妻诛子,炮烙大臣,造酒池肉林,逼反武成王黄飞虎,建鹿台以取天下之财。又将四方诸侯召至京中,囚禁周文王。还敲骨取髓、剖腹验胎,做尽一切不可为之事。在武王伐商后又联系四方妖孽来助,最后是被二郎神等追赶,此时女娲献身将三妖擒住,交于姜子牙发落。纣王见大势已去,在摘星楼自焚身亡,此时身边只剩下一个宦官。此谓“看身前多少显赫,俱为红尘一场空”。

                            褒姒来自于最早看的一套小人书《东周列国志》的第一本就是‘烽火戏诸侯’,话说有臣子献一个美女于周宣王,宣王万般宠爱,但她总是不笑,听说她喜欢听丝绸撕裂的声音,就从后宫运来大批的绸缎来撕开,但美人还是不为所动。于是带她来到烽火台上,点燃在紧急情况时用来召唤诸侯兵马的烽火,各国诸侯以为京城危急,纷纷举兵来救,但来到之后,只见城墙前面空无一人,褒姒看到此景随之大笑,而周幽王只是对各国诸侯说,“无事,寡人只是想看看各位。”《史记》上这样记载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此后幽王沉溺女色,并任用佞臣,废原王后及太子,改立褒姒及其所生之子。王后的父亲申候闻之大怒,联合了其他诸侯过及一个少数民族犬戎起兵,共讨幽王。犬戎率先攻进国都,杀幽王于郦山之下,掠走褒姒及尽取周室财帛。关于褒姒,有说犬戎首领将她掠走之后,也是对她的美貌所动,专宠一身,但有大将认她为‘祸水’,闯入营帐将其斩杀。此后幽王长子在外祖父申侯的拥立下登基,但由于国都被毁,遂东迁都城,此君即为周平王,此后东周开始,但周室由此衰败,诸侯国中强者胜出,吞并弱国,战国时代开始。

                            下面我还想为两位一直被称为“红颜祸水’的美女平一下反。

                            西施也是被称为“红颜祸水” 的,她本是一个浣纱的越女,由于美貌被越王选中,送到宫中加以各种训练,再送至吴国迷惑夫差。关于她的结局,也又众说纷纭,最好的是与此后化为陶朱公的范蠡远走,共同遨游于天下;也有一说是在吴国灭亡之后,勾践想要接收西施,但越后认为她美貌太甚,难免将来乱了勾践的心智,加之妒其美貌,故将其身上绑以石块,沉溺水底。

                            陈圆圆,‘秦淮八艳’之一,也是当时著名的美女。从小是在勾栏院中长大,艳名远扬。后被郑相国选入府中,想用她来笼络君主。进宫后确有一段专宠,后有一日崇祯来看她,说自己不能为她误了江山,将她送回郑相国府中,为了笼络当时的将领,郑相国让她出来献舞,见吴三桂为其惊艳,又将她送了出去。吴三桂驻兵在外,家小留在京中,李闯王攻入后将她掠去。吴三桂在关外知后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开了山海关,引清兵入关,自此紫禁城的金銮殿上又换了一个主人。李自成被打跑以后,她又被送回吴三桂那里。我觉得为她平反的句子里属韦小宝说得最精彩,“他们打仗,关你什么事。”乱世之中,战事频繁,一个弱女子在众人之间转来转去,确是不得已呀!

                            --------------------------------------------------------------------------------

                            .。非红 。. 2001/04/30-00:08..No.[573]

                            “秦淮八艳”,似乎人人都有一段故事,依《鹿鼎记》的描写,当数陈圆圆最为美貌,另有李香君的“桃花扇”,柳如是,董小宛等人,这几位好象还是很有气节的,并非“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人物,我对陈圆圆,实在没什么好感。

                            --------------------------------------------------------------------------------

                            .。鸿 。. 2001/04/30-02:16..No.[575]

                            记得和77、非红都谈过红颜祸水的问题,也都有提到褒姒。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是不喜的。基本上,我不以为这些个女子该承担亡国的责任。国家已经千疮百孔,并不是她们出现才这样,也并不是她们直接参与了政事决策,就好象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振作、也有能力振作,毕竟已经是晚了。再有,这些女子也是适逢其时,好色的君主,并不一定要碰到她们,没有褒姒,也会有张三李四。可是呢,如果说这些个“祸水”一点错都没有,那也说不通。比如褒姒,但凡有一点责任感,好歹应该明白举烽火是何等大事。又比如那位“玉体横陈”的冯小怜,敌军压境的时候还要请君王再猎一围。如果是长孙皇后生逢末世,败国亡家的命运或者会缓得一缓。只能说,“祸水”虽是后人苛责,但她们若生为男子,也必是奸臣的。亡国的责任在于君主和朝廷,“祸水”却是个推波助澜的人物。忽然想到,李商隐曾经有两句咏杨贵妃的诗说得极刻薄:“未免被她褒女笑,只教君王暂蒙尘”。

                            至于西施,便又不同。我一直喜欢王维那首<西施咏>,虽于她本人并无批评,却将情形写得绝妙,且明咏美人,暗有才士之叹: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在我眼中,西施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村姑而已,不过容颜美丽,得亲天子。勾践将她送入吴宫时,未必就真有暗授机宜,即便有,她也未必懂得其中利害重大。后人骂西施的,最严厉的有清人这么两句:“荒江浮不得,中有子胥魂”,只怕西施纵无心倾国,听了这两句也要羞愧欲死。但晚唐人最喜欢给人翻案,尤其是罗隐。他曾说:“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的结局,我总觉得,不管夫差当她是玩具还是花瓶(她也未必懂得要求夫差平等待她),总算是有恩有义的,她若果眉头不皱看着吴灭王死,至不济也是凉薄。至于西施和范蠡的情事,我以为也都是后人编纂附会出来的。<史记>中陶朱公列传,还是那一个无拘无束洋洋洒洒的江湖散人。

                            至于陈圆圆,她其实不是秦淮八艳之一。她甚至都不曾在秦淮河真正卖过艺。我亦不喜欢她。“冲冠一怒为红颜”,当然只是吴梅村讽刺吴三桂的话罢了,其实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难不成真的为了陈圆圆?只是虽然她也不过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烟花女子,但也正因为这份软弱和无知,在国破家往之时,只会逆来顺受,比起八艳中人,且不要说柳如是和李香君,便是顾眉和卞赛,也是远远不如的。其实秦淮八艳,我并不喜欢,尤其董小宛,因为后人的附会,倒让我倒足胃口,再看了<影梅庵忆语>后,就更加对她不屑。倒是柳如是,倒有两根铁骨,可惜识人不明,钱谦益竟是那等反复小人,最终又死不得其所,可叹。最有骨气见识的,当属李香君,提得起放得下。<桃花扇>当然有许多修饰,可是基本事情还是对的。但候方域文集中,虽专有一文给李香君立传,却是语焉不详,没有半点情怀思念,不知是不是如王维那般的心有所愧,还是本来只逢场作戏罢了?

                            --------------------------------------------------------------------------------

                            .。田田 。. 2001/04/30-09:13..No.[578]

                            鸿,放肆了,李香君我也是不喜的,其实所谓“秦淮八艳”我没有一个喜欢的。虽然我能够理解也能够接受李香君的行为,但我总觉得拘泥于民族情仇,前朝后朝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就如韦小宝说的“不管满人汉人谁当皇帝,只要他是好皇帝就行了”。当然,当时的人未必有这样的思想未必能放弃所谓国恨家愁。钱益谦这个怕死鬼不说,但侯方域的选择我觉得也没有好谴责的。他和李香君之后道不同志不合,分手是必然的。他虽然心中有愧,但我认为他对李香君还是有感情的。

                            --------------------------------------------------------------------------------

                            .。鸿 。. 2001/04/30-10:40..No.[579]

                            我不以为拘泥于民族情仇、前朝后朝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在我们今天看来,只是朝廷的更替,但是在当时情况而言,却是异国的侵略。当时的人当然不能放弃国仇家恨。清朝的前几个皇帝的确不错,但是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你身处一个大家庭,关系复杂,矛盾也多,但是财富亦是惊人;倘若来了个外人,杀了你的父母兄弟,然后接手这个家庭中的所有财富,却将之好好经营,也善待未被杀死的其他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你该如何看待他?

                            中国的读书人最讲气节,尤其经过宋儒以后,更是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且不论这句话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对的,只说在国破家亡之时,能否守住这种气节,就是关系到人的一生的立身立名。否则象元遗山那等的学问功绩,仍然被时人、后人骂来骂去,他自己、他的弟子尚不敢为之多辩,也是缘于这一个气节。当然,古人的忠,许多情况下是为了忠于君,但是并不是说,他们就不懂得忠于国,至少不是每一个人都不懂得忠于国的。在古代,朝廷是国家的代表,君王是国家的灵魂,忠于国在很大情况下就是忠于君,特别是当异国入侵的时候,不屈于新朝廷,就是对故国的一种爱。有人殉了故国,有人啸隐山林,有人积极复国,虽然其立旨、后果高下有别,但是光是那一份信念和勇气,就足够敬佩。

                            秦淮八艳跟的人,基本上都降了清廷,只有冒辟疆守住寂寞。我不以为候方域的降清就和其他人不同,<桃花扇>是为李香君作传,其实也顺便美化了候、李之事。降清真的是要为国为民吗?不是的。怕死是第一原因,为了生计则是另一个无可奈何。而候对李,说实在除了<桃花扇>中,我并没有看到其它任何关于他们之间情意的文字。明末复社的那些个人,虽空有大志,也有盛名,其实个个都不得志,不然后来也不会巴这个扶不起南明小朝廷,所以躲入青楼风流场中,未必是为情,也许只是找点安慰。所以若是候对李并无真情,我是不会惊讶的。其实钱谦益和吴梅村日后都是后悔了的,前者便以资助复国行为来表达后悔,后者呢,整日价风言风语的,搞得自己上不得上、下不得下。“恨当年,草间偷活”,如果不是他们一直的想法,也该是时有的后悔了。

                            --------------------------------------------------------------------------------

                            .。田田 。. 2001/04/30-11:36..No.[580]

                            鸿可能误会了,偶不是要替侯某钱某等翻案。我只是认为他们也没什么好骂滴。在国破家亡之际,一介文弱书生,既不能做岳少保,又不能做文天祥,再加上怕死随波逐流是人性的弱点,除了投诚,这些所谓才子名士还能干什么?其实,近代不少著名文人不也如此?之后不也照样做人?

                            对于我说侯某对李香君应该是有感情的,那是源于我的记忆。我记得侯某中了乡试后不忘觅李,我想或多或少总是有些真感情的。否则以他明知李香君的性子,还来自讨没趣,也是指望俩人间的感情能够让李香君放下包袱吧。当然如果这段记忆不准确的话,那我就此打住。

                            鸿的比喻我是不敢苟同滴,我觉得不能用一个家庭来做比喻。因为家族的血脉亲情是不能忽视的。我认为可以比做一个大村庄好了,关系复杂,矛盾众多,财富惊人;来了个外人,杀了村长和若干反对他的人,然后自己做了村长,好好经营,善待未被杀死的其他人。对于这样一个人,我觉得如果没有亲族被他杀害的话,其实也没什么,他做村长后我的生活水准还提高了呢;当然如果是被杀害的人的亲友,那当然很可能会一直牢记仇恨。――所以,在清初,反清复明的总是一撮遗老遗少之流,真正的老百姓只会关系自己是否吃饱穿暖。

                            --------------------------------------------------------------------------------

                            .。鸿 。. 2001/05/01-08:35..No.[581]

                            所谓“礼后乎”,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仪”,普通百姓,先要顾生计,才能辨廉耻。可是,读书人又不同。因为自小就已接受教育,心目中“理”应高于“利”的。而且普通老百姓最大的问题只是填饱肚子,没有突出的降与不降之说,但读书人、尤其有些名气的,会被点名征招,也算是树大招风罢?有些人是因为生计所迫,不接受新朝征招就要全家饿死,总算有可悯之处;有些人因为躲也躲不过,索性出来尽己力为百姓谋福;可是钱、吴等人可不是。他们的文章虽好,但也顶多就是个赵子昂罢了。尤其钱谦益,本来领袖江东文坛,竟然也领先投降,连个犹豫的时间都没有。正因为人性有弱点,所以做人才有高下。不能做文天祥,还可以做周密和郑思肖。虽然降了的人日后照常做人,但品格已低,声气已无。

                            至于以家庭比喻,我想,从广义而言,一国之内,便是一家。亡国与破家原是一个道理。即使入侵者日后会好好经营,这好好经营的条件便是你的屈服啊。虽然说“仓廪足而后知礼仪”,但当一个国家的概念形成之后,人民便再也不是彼此不相干的杂众了。再者,每一次异族入侵,兵祸之下,被牺牲、被影响的哪里只是那些个有官位的人?真正最受祸害的还是老百姓啊,哪一次不是死伤无数?要说没有被杀害的亲友,可说是凤毛翎角。所以,不管是金初、元初还是清初,复国行为总是有相当的社会基础的,而之所以渐渐成为读书人之间的事,却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当事的一代过去以后,老百姓最首要的任务还是填饱肚子。从这一点上来说,普及教育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

                            .。cloud 。. 2001/05/02-10:05..No.[582]

                            我是十分赞同鸿的话的,我们今天看以往的种种历史进程是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只是觉得有利与社会的进步便是好的(且不提清兵入关实是阻碍了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处于当时的人们又怎能用这样历史的观点来看待这样一种入侵呢?就象当年拿破伦称霸欧洲一样,现在我们说他的一系列强权政策是有利与在欧洲推行资本主义的,但在当时,只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吧,人人想的只是怎样抵抗入侵,恢复家园。我是很喜欢拿破伦的,但若我生在那时的英国,只怕是喜欢不起来的。我们称赞那些有民族气节的人,与其说是敬佩他们的忠君,不如说是敬佩他们的忠于国,忠于民(就象史可法)。我们更是希望借对他们的宣扬,在民众中树立一中强烈的爱国意识,而这对于今天各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谈到清兵入关后的较为英明的领导及之后的大谈满汉一家(其实并没做到),我觉得这只是统治者借鉴元朝失败经验后的无奈之举,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已。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在的国家被异族侵犯的,现在对清兵入关没有太大的反感,可能是因为满人已被同化了吧。其实打个很简单的比方,现在如果现在美国入侵中国,我们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抵抗!但是,后人(当没有美国与中国的区别的时候)会认为这是无意义的。 我相信,无论是中国胜或美国胜,都会很好的对待对方的人民,但对方仍是无法接受,仍然会有有反抗,会有复国!对那些有骨气的人,我是不遗余力地称赞的,对那些变节的人,若他们真是为民而降,那我也不置可否,但变节的更多的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对这种人(或许他们也为人名做了些贡献),我是相当不以为然的。

                            还要多说一句,我是很喜欢董小宛,李香君,柳如是她们的,这种喜欢已算是根深地固了,已很难说出具体的原因了。

                            好象偏题了,见谅哦

                            --------------------------------------------------------------------------------

                            .。鸿 。. 2001/05/03-11:40..No.[583]

                            天啊,cloud,你简直字字都说到我的心里去了。甚至那个中美的例子,我原本也是那么想的,但是因为不想牵扯到政治和时事,所以没说出口,结果竟然被你说了。

                            拿破仑的例子,其实当时连他自己都自认为是在解放欧洲,可是谁会真的领他的情?比较奇怪你会点英国出来,毕竟受到他影响最小的怕就是英国了,而一直坚定的挡住了他的进攻的也只有英国了。啊,我喜欢威灵顿,可是奈尔森就一般般。对拿破仑其实我感情上一直不是很喜欢,可他确是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我倒是比较同情他的儿子。难得你喜欢拿破仑,有没有兴趣聊一聊拿破仑战争?不如到武侠版去罢。田田曾经和我谈到过,可以扩展武侠版的兴趣,但凡和军事相关的都可以放过去。至于秦淮八艳,我小时候比较喜欢那几个人,现在呢,仍然欣赏李香君和柳如是的骨气而已,至于其他人,就不喜欢了。特别董小宛,很烦的感觉。其实原因很清楚,只是说下去就更离题万里了。如果想聊,我们可以另开主题,或者移到情感版去。呵呵。

                            --------------------------------------------------------------------------------

                            .。sisi 。. 2001/05/04-00:04..No.[584]

                            对于cloud的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你说:“无论是中国胜或美国胜,都会很好的对待对方的人民,但对方仍是无法接受,仍然会有有反抗,会有复国!”

                            什么叫很好的对待对方的人民?

                            既然是入侵,必有所图。不外乎金钱,土地和霸主地位。我想,现在各国还没有高尚到单纯的是为他国人民的利益而去入侵他国。

                            如果是为金钱,那么被占国的经济必然会受到沉重的打击;被占国人民的生活就会无法想象。比如说鸦片战争后,各国对我国的欺凌,虽然在客观上打击了封建经济,促使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当时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是如何凄惨,真是不敢去想。

                            如果是为土地,那么为了长久的统治下去,就必须对被占国进行同化政策,如在文化上就会采取奴化教育。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在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就强迫当地的学校国文改成日文。日本侵占朝鲜后,就强迫朝鲜人民改姓日姓,改说日语。就算是清兵入关后,不也强迫汉人剃头。窃以为让被占国人民生活的好,并不是仅仅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不虞,也要使他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否则,本国政府能做好的事,为什么要让外国政府代劳呢?我想,中美两个文化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融为一体的――即使两国的经济一体化了。

                            如果是为了争霸主地位,那就更谈不上“很好的对待对方的人民”了。拿破仑称霸欧洲,也许他主观上是为了解放欧洲,但实际上,为了维持他和他亲族们奢侈的生活,以及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他在被占国横征赋敛,使被占国人民苦不堪言,那么他们的反抗便是必然的了,而不仅仅是为了民族气节。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不认为被占人民的反抗是无意义的。他们的反抗有是为了民族气节,但同时也是为了保全他们自己的生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Sparkle 。. 2001/05/04-03:40..No.[585]

                            sisi,握个手,说到我心里去了。不过对于经济一体化,我倒是不那么认为,那说穿了只是富国对弱国的哄骗伎俩罢了――挂羊头卖狗肉。要是真的能够一体化,那岂不是意味着富国应该有责任无条件拿出金钱援助穷国,就像中国里面每年总要拨些钱给穷困的省份一样,力求做到共同富裕。但大家想想都知道,所谓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能做到这样?才怪!

                            --------------------------------------------------------------------------------

                            .。丁当 。. 2001/05/04-15:14..No.[586]

                            可以从女子扯到国家问题,大家也够能说的了。

                            就我而言,历史上太多的小女子承当了政治的牺牲品。西施就是一个,杨贵妃也是一个。她们要的,其实也许不过是属于女人的爱情而已。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两国相争,百姓除了受苦之外没有任何好处。任何战争都只是政治家的手腕和利益得失。大国和小国之间,永远无法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唯一的道路就是国家的自我奋斗吧。

                            --------------------------------------------------------------------------------

                            .。田田 。. 2001/05/08-09:27..No.[594]

                            似乎每个朝代每段历史中都有爱国忠君之士,也有屈膝事敌之辈,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社会所认可的价值道德观也不一样。伯夷叔齐的不食周栗,现代人可能就会认为愚;方孝儒对建文帝的忠心,看过来也不过是帝王的内部夺权。鸿,你的观点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我呢,想来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对于投降派,偶也看过去就算了,也不会口诛笔伐。当然对于外族入侵,我的态度是很鲜明的,但我想说的和丁当说的类似,只有自己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得到发展后才能够不被人欺负,光有气节是不够的。

                            • 家园 帝后传奇之姐妹同归

                              田田:帝后传奇之姐妹同归 

                              偶与敏敏和鸿谈起写帝后传奇,我心里最先浮起来竟不是开国帝王绝代佳人,而是娥皇女英,这一对我印象中最早二女共侍一夫的姐妹花。而娥皇女英后来也竟成为了二女一夫的代名词。在过去的历史中,帝王三宫六院,成千上万的女子的青春就在宫廷中等待那唯一男子的恩赐,其中你死我活的争斗其中色衰爱弛的辛酸肯定是不为人足道,但我好奇的是亲姐妹在那种环境下是怎么样平衡亲情和自己切身的利益,就让我从娥皇女英开始说起吧。

                              娥皇女英是尧帝的女儿,嫁给了舜,但我一直不知道,舜之前有没有结发妻。神话中的大舜(《山海经》内)被称为"帝俊",他的一个妻子名羲和,生了10个太阳。另一个妻子名常羲,生了12个月亮,然后第三个妻子才轮到娥皇。而根据娥皇女英最后殉节,被称为“湘妃”或者“湘夫人”,我估计,她俩都可能不是皇后,只是妃子。这样的话,姐妹俩有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史载三人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倒是有理由的了。娥皇女英毕竟资料太少,我很难想象她们的心理,只是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姐妹和睦相处共侍一夫的典范,也成为无数男人的梦想。

                              双胞胎姐妹花赵飞燕和赵合德一个苗条秀丽,一个丰腴娇艳,大抵也是男人的梦想吧。她俩是江都亲王刘建孙女姑苏郡主的私生女,幼年贫困,两姐妹相依为命。后飞燕于阳阿公主府中被汉成帝刘骜看中进宫,接着又把自己的妹妹引进。姐妹同心,开始对皇后宝座发起战斗。许皇后罢黜,并于稍后被毒死;班婕妤也激流勇退,匿居长信宫;赵飞燕于永始元年册立为后,赵合德为昭仪。可是赵氏姐妹一直没法怀孕,再加上皇帝更宠合德,于是飞燕私通宫奴,被皇帝察觉后,幸得合德倾心翊护,我本以为姐妹感情真的是无懈可击了。可是冒出个“燕赤凤”,姐妹为之争风,最后合德泣曰:“姊宁忘共被夜长,苦寒不成寐,使合德雍姊背邪?今日垂得贵,皆胜人,且无外搏。我姊弟其忍内相搏乎?”总算又和好如初。最后,其实姐姐赵飞燕已不重要,反而妹妹赵合德始终把刘骜置于完全控制之下。逼着刘骜两年之内连杀二子,可看出她的魅力和恶毒。我想赵飞燕幸亏是嫡亲的同胞姐姐,否则的话,即使对合德有引荐之恩,也得死在合德的手上,皇后位置难保。赵飞燕假装怀孕不成被合德大骂后,收敛形迹,进行一种自我流放式的幽居生活;而赵合德与刘骜纵情声色,终于使得刘骜于绥和二年驾崩,合德自尽。六年后,飞燕亦自尽。在这里,两姐妹的命运和利益都连在了一起,以亲情为基础,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而姐妹的争宠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是当姐妹没有这种利益结合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历史著名的大小周后偏偏也叫娥皇女英,而她们的命运也象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一样。后周显德元年,李煜十八岁,纳昭惠,是谓大周后。《南唐书》载:“后主昭惠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大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 李煜才气横溢,大周后亦绝代名姝,帝后情爱甚敦。可是十年后呢,大周后病重,老母携妹探视,结果成就了一段“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隈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的缘分。我不知道,此时的姐姐心里怎么想,是不是觉得被世上最亲爱的人背叛,或者也能够原谅自己所爱的人。《南唐书?昭惠传》记载“十年后,大周后病重,一日,见小周后在宫中,“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那么,她是至死也没有原谅她的丈夫和妹妹吧。这是一个被背叛而不能原谅的故事。

                              被姊妹夺宠的人又如何?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女人辅佐三个皇帝,历经四个朝代,把一个刚刚建立的朝代推向了鼎升时期。她就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庄妃。庄妃的一生是神奇的一生,她给人留下了很多神秘的故事。但我所说的只是那一小部分,关于庄妃和姐姐宸妃和姑姑姑侄三人同嫁给皇太极的那一点。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一后二妃分别为清宁中宫大福晋即皇后;东关睢宫宸妃;西永福宫庄妃。年龄最小的庄妃曾经也受过皇帝的百般宠爱,但姐姐虽然比自己后入宫,而皇帝一见倾心,从此宠冠后宫,自己失宠。庄妃会怎么想,会痛恨抢走丈夫的姐姐吗?会从此一蹶不振吗?她是庄妃,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的生命中除了爱情家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崇德六年宸妃病重,皇太极竟不顾前方与明军在松山、宁远大战,撇下诸将赶回盛京。宸妃去世,皇太极哭得数次昏迷,迅速憔悴衰弱。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中风病死。皇太极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继承人,大清帝国历史上最具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拉开了序幕。庄妃笼络多尔衮终于将六岁的福临推上了皇位,也从此将开始自己的传奇,否则终其一生,也不过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帝王的一个妃子罢了。

                              庄妃的失宠从某一种意义上成就了她的传奇,而珍妃的得宠却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在光绪的一生中,他所真正爱过的女人只有一个,便是珍妃。珍妃是满洲镶红旗人,祖父曾做过湖广总督,父亲长叙官居侍郎,大伯父长善是广州将军,珍妃自幼就和后来做了瑾妃的姐姐寄住在广州的大伯父家中。广州是当时最大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新思潮不断涌现,后来与康有为一起发起组织强学会的文廷式,当时在广州正好做还是小姑娘的珍妃的老师,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珍妃进宫和光绪思想相近,因而备受宠爱,看起来比她那个外号叫“木头”的姐姐瑾妃要好的多。可惜光绪并不是一个能保护自己所爱的女人的帝王,珍妃从贬降,杖责,禁锢到最后被逼跳井,红颜早逝;反而她的姐姐瑾妃倒是能平安终老。两姐妹,一样的开始,却不一样的结局,恰好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如秋叶般绚丽而短暂,一种是庸俗的平凡,你我会选择哪一种?

                              • 家园 帝后传奇之三代萧后

                                帝后传奇之三代萧后

                                在辽国历史上,连续有三代皇后都姓萧,彼此间都有着亲属关系,她们不但美丽,而且都拥有着不亚于汉族女子的聪慧,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了少数民族女子的才气和智慧,还有那伴随她们虽然富贵荣华但也坎坷不平的命运。

                                “神机智略”的萧后――萧燕燕,汉名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之后。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但由于他长期患病,军国大事一直由萧后代理。而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才12岁,是为圣宗。萧太后摄行国政。她重用汉人,稳定政局。986年,大败大宋伐辽的曹彬、潘美、杨继业三路大军(没错,她就是《杨家将》中的那个萧太后)。1004年,与宋朝签定了极为有利的“澶渊之盟”,将辽的国势发挥到了全盛。史称她“习知军政,赏罚信明,指麾三军,将士用命”,实在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心灵手巧的萧后――接下来的这位萧后,名菩萨哥,是萧燕燕的弟弟萧隗的女儿,被册为圣宗耶律隆绪的“齐天皇后”。她姿色明艳,聪颖巧慧,而且擅长手工艺,用草编织的清风、天祥、八方三殿,成为营建中京的模型;还发明制造了龙首鸱尾白金宝塔装饰的九龙辂诸子车。圣宗精通音律,萧后擅长琵琶,两人夫唱妇随,倒也伉俪情深。奈何深宫多争斗,齐天后没有儿子,而另一位不那么得宠深深嫉恨着齐天后的妃子却生了一个儿子木不孤,这位妃子也姓萧叫萧耨斤。1031年圣宗去世,虽然遗诏是说由齐天后为皇太后,萧耨斤为皇太妃。可即位的木不孤(即兴宗耶律宗真)毕竟是萧耨斤的儿子。萧耨斤扣下遗诏,自立为皇太后,独揽军政大权。先将齐天后迁到上京囚禁,后来又派人加害,最后,齐天后自缢身亡,结束了她被迫害的命运。

                                才气横溢的萧后――她是辽代著名的女诗人,她也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但她同时也是最为红颜薄命的一代萧后。她就是萧观音,萧耨斤弟弟萧惠的女儿。萧观音不但姿容俏丽,而且才华出众。她饱览史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随道宗狩猎时咏下“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叫猛虎不投降。”这等气势不凡的诗歌,被道宗赞为“女才子”,从此有专房之宠。可道宗性格乖戾,刚愎自用,喜谀恶直,萧观音直言劝谏,反而失宠。萧观音也就填下了著名的“回心院”词十首,如“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做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这些词辞藻华丽,寓意凄婉,哀而不怨,表达了萧观音对丈夫的深情。可惜明珠暗投,萧观音一腔真情却付诸流水。耶律乙辛为了打倒太子,而诬告萧后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证据竟然只是萧后写过的一首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中有“赵惟一”三个字。皇帝昏庸,郎心似铁,萧后最后还是落得个自缢而死的结局。

                                三代帝王,三位萧后,她们都有着不凡的才华,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深宫里面,所拥有的身份地位,才华巧思也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平安和幸福。古代的女子,似乎总是以不幸的命运居多。我为她们感叹的同时,不禁开始庆幸自己投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