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来说说邓小平的功过 -- 达雅

共:💬1329 🌺7870 🌵1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国内对基布兹的节水灌溉很感兴趣

            派了多少人去学习参观了,也没学出个啥来。

            其实道理很简单,橘生淮南还是淮北?中国的小农散户承担不起节水灌溉设备的成本,还不如疯狂地打机井把地下水采干。

        • 家园 我觉得你把一些时代性政策与公社等同起来了

          高积累、低收入、压低生活水平=人民公社,可能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

          但我认为不是,因为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政策,城市工人也是如此,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积累投资搞工业化的政策。这种政策并非必然与公社联系起来。

          公社存在的前提下,能否让农民增收、增长生活水平?我认为是可以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一些,国家和集体提取的部分减少一些就可以了。

          为什么公社解散那几年,农民会突然日子过好了呢?首要原因是那几年农产品价格提高了而不是别的。

          反过来看,就是因为解散了公社,把政社合一的不脱产、半脱产组织变成了乡政府、乡党委这样的全脱产的党政机构,才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个问题直到21世纪才逐渐解决。在税费改革之前,乡村的财政负担都是由农民承担的。

          90年代,因为顾及城市稳定农产品价格无法上涨,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的负担就格外地重,种田甚至无法维持生活,这才有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谋生的情况。

          所谓搞承包激发农民积极性的说法,纯粹忽悠。种田积极性再高,在这种价格变化面前都没用。如果种田积极性高就能致富,那么多人出去打工干嘛,在家打起十二分积极性种田不就行了?

          通宝推:金色阳光,花开糜荼,
          • 家园 当年的人民公社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

            不过呢,这集体化的问题是通过深化集体化来解决呢?还是打碎了事呢?嘿嘿,不知道。

            • 家园 我认为公社的问题不是集体化的问题

              老毛修订的人民公社六十条还是应该看看的,里面把所有制问题、民主化管理等基本的框架都树立了。但公社本身,作为一个个实体来看,必然会有各种各样问题的,比如种什么作物,怎么修水利,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归结到集体化。包括像大食堂这样形左实右的问题,是上面瞎指挥而不是集体化带来的。

              这就好比国企。以前的国企是小社会,养老医疗福利都得自己承担很大一部分,社会负担远比外企重,利润率不高,这种情况下要技术升级、产品研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要竞争的话,首先应该把国企的包袱去掉,和外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行。

              结果呢,拨改贷之后才利改税,包袱还迟迟不卸掉,外企还有两免三减半,这种情况下能比得过外企才怪了。

        • 家园 不能仅凭你们村一个样本来推断全国

          问阁下两个问题:

          1、从每家每人年终分红两分钱到家家翻盖瓦房,你们村用了多长时间?这个变化的模式,在全国可推广性如何?

          2、人民公社时期,每家每人年终分红两分钱的公社,即使在当时的中国,也是很差的,至少有70%的公社比你那个公社强的。你们村家家翻盖瓦房那年,如果中国有70%的村也做到了你们村那个水平,说明解散公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麻烦你对此提供一些数据来论证,不能仅凭你们村一个样本来推断全国吧?

          • 家园 我们村也变好了

            说说我们大家庭的例子吧,真正的贫农之家。

            我父亲兄弟四人,在毛时代分别住稻草房,很小的破房或借亲戚的房子住,但是他们在八十年代各自盖了瓦房。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堂姐都是文盲,堂兄顶多小学毕业。七十年代出生的堂兄弟姐妹基本初中毕业,大学一人,高中专一人。

            七十年代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大米不够吃,母亲产前产后最渴望吃六毛四一斤的猪肉,买不起也吃不到。土地承包后吃饱就从来不是问题了,吃肉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也不是问题。

            还有,86年我们那里通电。八十年代的时候,机耕路(石子铺成的)逐渐被水泥路取代。

        • 家园 开个帖子说说你们村的变化吧

          我对农村情况真是不熟悉,只能看别人的二手材料,你这样的一手材料很珍贵的说。

          • 家园 这个农村的日子改开后确实比以前强多了,我感觉经过

            六七十年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必须劳动力需求量越来越少,而农村的人口却是急速扩大,而当时的政策却是压制这些劳动力的,因为不需要那么多工人。在农村对新中国几十年的认识其实很有意思,比如在我家,我爷爷活着的时候那是不准任何人在他面前对太祖不敬的,因为他解放前有三次差点死掉:一次赶集路上遇上刀客,不过人家看他太穷只吓唬了下他;第二次日本人打到我家那,他去围观鬼子汽车被当八路,自己反应快居然撒腿跑掉了;第三次被前党国抓壮丁夜里自己溜了。而到了我爸爸伯伯这辈人就不同了,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受的教育跟城里人按说也一样,但经济地位确实相差很大,而且基本不受个人努力影响,那时工人啊,教师啊基本是世袭的(现在这种类似的现象也没多大改观,只不过换了几个职业),想进入没有关系基本是不可能的,而邓小平的政策满足了这些人当时的意愿,让他们可以自己可以通过劳动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我看来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部分,跟农业没啥大关系,80年代主要靠乡镇企业的兴起,九十年代主要靠去发达地区打工。我家那一各人才六分地,靠种粮食致富就是美丽的扯)。所以我的父辈对邓比较有好感,一跟爷爷讨论起太祖太宗就开始争吵。。。

          • 家园 说实话,你对农村的情况可能真的不是很熟悉

            人民公社时期的很多事和现在的一些事一样,宣传出来的东西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比如农村医保,当时的医保是村级统筹,大部分地方的医保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土霉素都发不起,实际效果还不如传统的家族互济。

            比如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这个肯定比解放前强,乡级有了卫生院、村里有了诊所和赤脚医生。但实际保障能力并不强,应付个发烧感冒和皮肉伤还可以。很多乡级医院连X光机都没有,打吊针用的生理盐水是医院自己用铁皮锅蒸馏出来的,这样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治什么大病。

            说改开后农村基础医疗体系解体了,农民没地方看病,这个也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是,乡级卫生院半死不活的很多,县级医院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发展的都很快,乡村的私人诊所大大增加了。乡级卫生院的衰落是有原因的,农民感冒之类的小毛病在私人诊所就解决了,大点儿病直接就去县城的医院了。原因是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农民去县城比原来方便很多。

            说人民公社通过组织起来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博弈能力,这个我觉得你多少是个人想象了。据我所知,人民公社时期的很多工程建设征地给的补偿是很少的,甚至不补偿。给你个链接外链出处,这里面说的事情在很多地区都存在,我们这里就有。现在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恰恰说明农民有了发言权。而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和民兵很多时候不是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而是压制了农民的意见。

            • 家园 乡级医院的X光

              我的家乡是大别山地区的,目前我们乡卫生院的x光机还是76年以前的,不过不能够用了。

            • 家园 现在乡级卫生院有多少有X光机的?

              太搞了吧,我曾挂职的县里,一个乡卫生院都没X光机。改开之前,县城也不是所有的医院有X光机。这些东西普及总是有过程的。

              至于补偿不补偿,过去是真正的“集体化”,土地是集体的,个人收入只与劳动有关,土地改变用途跟个人无关;公社解体后,有个承包权问题,所以必须补偿,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前30年征地不用补偿,还因为农民出路有保障,钱用处不大。现在征地不补偿是把人往死里逼。

              你把这两种情况比较,不要忘记里面权益的变化。

              • 家园 有些事不要太想当然了

                X光机的事不细说了,看看这个外链出处,这种机器也是分大型小型的,我的一个亲戚80年代时就在乡镇卫生院操作那种小型的X光机。我要说的重点不在于这件事本身,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把过去想象的那么美好。

                我在农村做过费改税方面的工作,对于集体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中的这个“集体”,实际上是很小的,最小的集体还不是村一级,而是村民小组(也就是原来所说的生产队)一级。在一定的时期内,单位土地的产出基本上是固定的,影响农民收益的多少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均土地面积。人民公社时代同样如此,不同的生产队人均土地面积是不同的,年终分得的实物和现金也是不同的,征地对农民利益的影响一样巨大。而且,那个时代农民是没有其他收益的。

                • 家园 不知道谁在想当然

                  你给我举姜堰的例子,根本不具有代表性,姜堰在苏中算条件还不错的地方,你给的链接也只是说“部分卫生院开始拥有X光机”,能具有代表性?

                  所谓农村的私人医生,很多人就是在城里收过期药品坑农民的,打了不知道多少次,屡打不尽,我自己就带队打过。

                  这么说,你家亲人,敢给这种“私人医生”看吗?敢吃他的药吗?

                  而毛时代的赤脚医生,乡村合作医疗,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作为先进经验向世界介绍的。

                  农村土地的问题我清楚,以前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家园 你这个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

                    农村的私人医生不是改开后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原来杀猪的就能改行当医生(巫医除外),农民又不傻,不是谁开诊所他们都去的。

                    农村的私人医生有几个来源,一是原来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医院的退休医生,三是县乡医院里在职的医生偷偷跑出来挣外快的,四是近几年各类卫校和三流医学院的毕业生,城里找不到工作回到家乡来行医。这里面当然有你说的用过期药品坑害农民的,不过大多数都是正常靠本领吃饭的。农村和城里不一样,一个村子的人互相都认识,甚至都能扯上或远或近的亲戚,这些私人医生在本乡本土是没办法长期卖假药坑人的。

                    你当年带队去打的是什么,我大概都能猜出来。卫生局积极下乡去打击游医和假药,背后实际上是利益。农村私人医生用的药大多是从省城直接进货,这让县级的医药公司很不爽。私人医生看病时不用挂号、能上门服务、态度又好,甚至还可以赊账,这大大挤占了乡镇卫生院的市场。在农民最看重的药品价格上,乡镇卫生院因为要养一大批行政人员,只能不断加价,所以也竞争不过私人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卫生局打着清理非法行医和整顿农村医药市场的名义,到农村去找私人医生的麻烦就很自然了。口头上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你这个挂职干部不会是被下属蒙骗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