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官僚的僵化与民间的活力(1) -- fullerene

共:💬57 🌺2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官僚的僵化与民间的活力(1)

    前三十年

    建国前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勿庸置疑。工业化,几乎是从无到有,到1979年已经基本门类齐全,还具备了某些高级技术能力,比如卫星,比如远程导弹,以及核潜艇。农业方面,农村的水利设施前所未有的完备,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到1979年差不多已经可以自给,有了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条件。官方的宣传口径对于这些经济成就也是肯定的,只是有些人似乎不满于“文革时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说法。近几年看到一些言论,说后三十年基本没有技术成就,是在吃前三十年老本,甚至是在破坏毛主席前三十年建立的工业基础云云,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工业化之前的中国,大多数痛苦都来自因为技术落后而导致的低劳动生产率加上过度增长的人口。满清末年,农业劳动力相对于土地已经明显过饱和,就是说一块只需要一个人耕种的土地,当时恐怕有三四个人在耕;丰年尚可温饱,一有灾荒,一点储蓄都没有,就只能流亡乞食了。这一点与汉唐宋明是绝大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满清在所谓“康亁盛世”时仍然四处有农民暴动。人口太多了,生产力太低了,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平衡之中,平衡一破,人民必流离失所,填于沟壑。

    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人均劳动剩余极少,整个社会对于上层阶级的过度消费,承受能力是很低的。从有产者的角度看,就是积累太少,水平太低,“地主家也没余粮”,民间要搞工业化也就很难搞得起来。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的政治混乱更是雪上加霜,要让民间自主却搞“产业升级”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虽然民间有张骞,有范旭东,但是做到最后还是进入不了高层次的工业。

    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在于成功地把中国人民组织了起来。上层阶级的过度消费被抑制住,而底层劳动人民的温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保障,起初的劳动生产率虽然依旧很低,但由于天下大定,人人可以致力于生产,虽然人均劳动剩余依然很少,但可以有效地集中组织起来,放到一起也比较可观,能做一些事了。有了这些劳动剩余,我们可以五年计划一个一个地搞,工业从无到有,门类也渐渐齐全了起来。全民的教育也可以渐次展开,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对工业技术的掌握能力也逐渐增强。而组织起来的人民,力量也让人不敢小看,帝国主义者终究也没敢大规模入侵以打断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回头看看,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的这工业化之路,应该就是落后国家想要翻身的唯一路径。想到这里,由衷地喊一句:毛主席万岁

    但是就在毛主席还在世的最后几年,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建国后毛主席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构造和改造官僚系统,他是很反对以“党八股”为表现形式的僵化的,而且非常痛恨官僚系统的特权化,为此甚至采用了最为极端的改造手法。但是事实证明,基本上没有用。人民群众大民主,搞掉当权派,但是新上来的“革委会”马上变成官僚。最基层的,生产队的队长,多小的干部啊,分粮食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的族人多分一些;对于下乡的漂亮女知青,这些小干部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占有的。根本没办法避免。依我看有管理层就会有特权,这个是改造不了的东西。毛主席搞文革,搞到最后官僚的特权依旧,我想这也就是他老人家为什么说他“只改变了北京周边一小块地方”吧。

    但对于中国,这种改造的尝试代价就比较大了。虽然很多人说文革时经济是持续增长的,但是在文革中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能力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我说的是教育和科技方面。文革中有科研成果,但那些做事的人是文革前,甚至解放前培养的。文革中都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呢?这个断代很明显,许多人都说过,自己学校里的那些55岁上下的人,学术水平不行,还特爱搞政治斗争。比他们年纪大的,和比他们年纪小的,在学术上都会好很多。高科技要靠的是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在文革中显然是荒芜了。基础工业化所需要的基础教育显然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据前辈说,他们当时上中学,基本不怎么学数理化,过半的时候在修家具,糊纸盒,大搞全民健身之类。去年我岳母来瑞士,看到一处风光秀美处,非常想表达一下,却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形容。这就是被文革害的,基础语文都没学好。对教育的破坏是文革最大的恶果。

    从工业发展本身的规律看,从无到有亦总是比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要容易的,越往上走越需要全面的科技基础和高水平的教育,这就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所能解决的了,因为问题太多,细节太细,非要全社会的能力都跟上来不可。到这个层次,就需要更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而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不管毛主席喜不喜欢,其中最关键的执行人是官僚,而不是泛泛的“人民群众”。

    而官僚最容易僵化了。

    讲个故事。我在瑞士的AG州办往返签证,AG州的人说因为我在ZH州工作,所以需要ZH州的移民局出示一份工作证明。于是我花两个小时跑到ZH州移民局,排了一个小时的队,ZH州移民局的却告诉我,他们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不给我工作证明。第二天我再去一次AG州移民局,告诉他们ZH州的人不给我开证明,于是他们就给我办了往返签证。

    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大家,拖延、推委是官僚的本性,不分中外,大体如此。1970年代时中国的官僚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文化技术水平普遍低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能怪他们。但是在他们的管治之下,效率可能就很成问题了。80年代有反映改革的电影,工厂的一个女领导做报告,全厂职工都得参加,女领导说:“下面我讲一下,第二大点的第三小点的第四条。”我虽然是80后,但旧国企员工的松松垮垮还是有直接的印象的。我记得我家附近有个国营轧钢厂,总是一个人在慢条斯理地做着什么,三五个人坐在一边发呆。反映在产品上,就是一个产品定型后能生产十年二十年,没有修改,更没有创新。比如解放牌汽车,到改开前是不是只有那一代?

    在农业方面,这种僵化更是严重压抑了农村的活力。中央要求“以粮为纲”,基层就有干部强令农民砍光经济作物,比如我们村的竹子、芒果、荔枝、龙眼全被砍掉,山坡地上种粮食;种了几年没产量,只好改种地瓜。从这个角度看,我是相信大包干初期,农民的生活是会有明显改善的。

    这种僵化的状态,如果没有严重的外来威胁,硬要维持下去也不是不可以。朝鲜不就维持到现在了么?但是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显然不允许了。从1979年算起,再过不到20年就要东欧局变,再过22年苏联就要玩完;而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经历一个辉煌时期,其公司运作效率之高,从感观上正在把中国这初具规模的工业越拉越远。1980年代初,据说德国大众的人考查上海汽车后说上汽用的设备都是他们爷爷辈用的东西,中国能配套生产的只有车载收音机。1960年代设计的强5,离世界先进水平并不远,但在此以后一直没有后续机型,到1980年代强5已经落后得快不能要了。

    既然有了基础,就要考虑在这个基础上更有效率地进一步改进。不改是不行的,活不下去。

    (2)改革的必然性链接出处

    通宝推:兰之子,唵啊吽,西瓜子,不远攸高,白杨,
    • 家园 关于强5,据说有个笑话,801年代有一次

      美帝侵犯我东海领空,国际惯例我战机升空拦截驱逐,老美看见中国飞机,一下子就跑没影了,老美怕死也不至于成这样啊?后来据说截获美军情报,飞行员对指挥员通话说,中国人把靶机升空了,搞不好是要射导弹,以假演习的名义把他们揍下来。

      此笑话道听途说,但绝非本人杜撰!

    • 家园 其实就是僵化的体制要改

      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这是最好的

      如果高层什么也不管,那下面都要放羊了

      如果高层什么都管,那完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把他累死,什么都管就等于什么管不好。

      什么事情就是个度的问题。而这个度怎么把握就要靠制度。

      另外强烈赞同楼下的比较优势。发挥本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解决就业,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很多人动不动就高精尖,大谈科技优势,我只说这么几个数字。1979年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才16万。而现在的惠普中国就有超过1万人。招聘过程中还要保证10取1的录取比。就算搞高精尖,哪招的到这么多人?

      很多人认为高精尖就是实验室几个人鼓鼓倒倒,论文搞出来了就完了。实际上现在都是协作体系,从研发到产品全都需要人,然后维护也需要人。

      1979年外汇储备余额才多少,8.4亿美元。而去年甲骨文收购升阳,交易总值74亿美元。当然1979年和2009年的美元不是一回事。但是这巨大的悬殊也表明,从人力财力而言,投入高精尖好比让小学生去钻研大学课本。投入巨大但回报甚微。

      所以我觉得比起刷盘子和打工,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比较恰当

      其实可以读读吴晓波的激荡人生。里面写了30年中的30位企业家。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鲁冠球,比忙总还牛逼的人物。他开口不要钱,就要大学生。

    • 家园 【原创】官僚的僵化与民间的活力(2)

      改革的必然性

      有些人认为改开之后中国加入资本主义分工,乃是大错一条,是背叛了毛主席的路线之类。但是在当时的情景之下,不加入资本主义分工,对中国来说可能吗?

      先定义一下“加入资本主义分工”。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如林毅夫所言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去揽一些低端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初级工业的活儿。“刷盘子和打工”这个话题政委谈得很多,很深入了,这里不需多言。我也不想评判林毅夫是不是美国人布下的棋子,只来谈谈中国有没有别的选择,别的路能不能走得通。

      先看一下国内的时代背景。

      如前所述,三十年来国内的工业建设颇有成就,工农业的积累量增加了;虽经文革,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也上来了。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的胃口也大了,不是那么好糊弄了。我上中学时,政治教科书上说,“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我国落后的生活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民群众有了一定的追求更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有了主动追求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个时候官僚的僵化和低效,在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眼里就渐渐变得难以忍受。

      上文说到前三十年中国的经济运作基本上是由官僚系统在管制的。这里我避免使用“计划经济”这样的名称,因为三十年中相当多年份的经济运作未必真有“计划”,但是官僚负责运作却是一直没有改变的。部长、局长、县长是干部,生产队长、革委会主任、厂长、车间主任也是干部。整个经济的运行,都是大大小小的干部说了算的。同时,毛主席去世之后,官僚系统失去可以震慑其食欲的伟大人物,执政者对于党内大佬,不得不采用买通、拉拢的手法,而下层在僵化之外更增添了不少特权意识,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前面洒家已经说过,管理阶层为自己谋利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下文就只讨论这个系统的僵化和低效。

      上一篇提到的国营企业之低效过于感性,现在来点数字。天津经济学会1986年的《论文选》提到,80年代初中国的一家引进“现代化装置”的电厂有职工1112人,其中实际操作人员只有193人,其他83%以上的人全是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80年代初的大庆化肥厂有职工1520人,搞一次“专业协作”的改革之后居然能精减到315人,多出来的那一千多人是在搞什么?匪夷所思。大家都知道1990年代之前中国的国营企业都是在企业办社会,达雅等人对此还心向往之,但是看到这样的数字也会吓一跳吧?再怎么办社会,企业就算有幼儿园,有医院,有小学,中学,技术学校,怎么也不可能把附属人员搞到七成以上!这里面显然有大量是吃干饭不干活儿的,也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那种看一下午报纸,屁股不离座椅的行政人员。达雅说这些人能享受到这种不干活白拿钱的生活,农民终日辛苦却只能吃地瓜干,是因为组织化的工业生产效率远高于小农经济。好嘛,可这种效率上的“优势”看起来多数是被这些企业里的冗员自己享受掉了。难怪80年代的小青年挤破脑袋要进国营企业,这样的组织集团已经有点社会寄生集团的意味了。指望这些低效的企业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看很不现实。

      还有人说,国营企业其时刻意地维持巨量冗员而保持低效,是为了保障就业。但事实上这些国企根本没能解决多数人的就业问题。1980年非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4%(出处:外链出处),国营企业能解决的就业比例绝对不到一成。另外需要说明的是,1980年的非农业人口比例相对于1961年(16.1%)是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工业人口的相对减少,恰恰说明了官僚管制的工业化道路差不多走到头了。时人将国营企业里的职工称作“公有制贵族”,这些人劳动强度远低于农民,却享受着农民想都不敢想的福利,比如达雅说的单位幼儿园。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达雅要怀念80年代了。当过贵族的人,现在是平民了,怎能不怀念那段当贵族的日子?很可惜,我家在1980年代属于另外那86%,我对那段极不公平的时期一点都不怀念。我光记得爹妈舍不得吃肉,一周吃一次还全给我吃了。

      所以说要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这些国营企业根本指望不上。下图是1984年四川德阳县城的一条街道。农民们是来看热闹的。震撼。要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须解决农民们的生计问题。要解决农民的生计,只能放开对民间创业的限制,也就是对毛时代经济系统进行大改革。官僚们反正是指不上的。

      点看全图

      再看一下国际背景。

      苏联在1979年扩张达到了最顶峰,但是内部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东欧国家原来的计划经济失去活力,开始进行改革尝试,一些国家(如南斯拉夫)开始引进外资搞一些外向型经济。以TG领导人之斗争经验,或许多数人未能料到这些国家会在十年之后纷纷嗝屁,但是肯定能意识到官僚经济前景大为不妙。东西欧的生活水平已经拉得很开,中国大陆人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台湾、东南亚亦已经低到吓人的地步,广东不断有逃港潮,要捂是难以捂住了。

      我一向相信TG是有灵魂的,就算有再多恶劣的官僚,她的灵魂还是为了中国而存在的。过去三十年,TG已经成功完成了把中华民族拉出火坑的历史使命,接下来的历史使命该是让中国人民能活得体面一些了。

      通宝推:西瓜子,天狼星,Parsifa,none空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周吃一次还全给我吃了”俺小时候可是一月一吃,那年月

        农民活的什么日子呀

      • 家园 现在的国企效率不是提高了很多了么?

        搞国企没有错,正确的做法是想方设法提高国企的效率。

        民营企业和中国商人的问题也不少。赚了钱不去搞产业升级,不是炒房就是移民,相比炒房还是移民好一点,没见民营企业有什么高科技,倒是国企搞出很多高科技,尤其是军工企业。

        如果要提高就业,那是民企好;如果要搞高科技,目前看还是国企可靠些。而且国企的利润大部分还是留在国内,民企不是流失海外,就是炒房、炒煤、炒粮食。民企再优胜劣汰一百年或许才能出一些优秀的企业。

        不要老盯着国企的污点不放,还不如帮国企多想点增加效率的办法。目前国企民企混合的形式我看最好。

        • 家园 公司一大,效率都低的

          这点不论是国企还是国外的跨国公司,都一样,效率低下,福利优越,

          而且最僵化的也是官僚/管理层。

          所以,当要骂某家大公司的时候,说人家官僚效率低,那是一骂一个准的。

          这是系统性缺陷,但是否小型化就是好的呢?那也不是。

          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度”的问题,像那种附属人员和工作人员比例严重失衡,福利在支出中占用比例过大,管理层特权收益比例过高等,才是需要改的。

        • 家园 华为、BYD、尚德不是民企吗?

          他们做的也是高科技啊。近年来靠高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打拼的中国民企也越来越多了。

          当然国企依然很重要,这个我在下文中会说到。

      • 家园 改革开放对中国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放到

        更广阔的时间框架下去看呢?对中华文明是否又是正确的?纵观中国历史,其实会得出一个悖论,很多对国家有利的政策对文明是不利的,而对国家不利的政策恰恰对文明却是有利的。

      • 家园 没有免费的午餐

        时人将国营企业里的职工称作“公有制贵族”,这些人劳动强度远低于农民,却享受着农民想都不敢想的福利,比如达雅说的单位幼儿园。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达雅要怀念80年代了。当过贵族的人,现在是平民了,怎能不怀念那段当贵族的日子?很可惜,我家在1980年代属于另外那86%,我对那段极不公平的时期一点都不怀念。我光记得爹妈舍不得吃肉,一周吃一次还全给我吃了。

        现在拼命想回去的都是这些公有制贵族

      • 家园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也没有白送的花儿,送花有宝。

        =====================================================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中国社会的推动力是什么

        中国曾经在原地打转长达2千年之久,是因为封建官僚体制的僵化和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禁锢。

        解放后的前三十年,改革的三十年,TG分两步走的把中华民族拉出了火坑,不但从经济上、也从思想上。

        有个疑问是,改革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是体制内部的机制必然会孕育出邓公,是体制自身有完善和改良的能力,还是偶然出现了毛、邓这样的伟人推动了体制的完善?

        接下来谁会推动社会进步?民智已开的人民,开始官僚化的TG,伟人,还是目前的社会体制?

        上学时,政治课上讲的马克思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但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这个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真是大啊,几乎在一定时间内决定了经济基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