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试论汉字的科学性(二) -- 大西洋14

共:💬68 🌺1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试论汉字的科学性(二)

    很高兴(自我感觉良好)看到自己的主题帖引起这么多学术性(有点儿太大了)的讨论(是讨论不是争论,喜欢讨论),增加了不少知识,也给我继续填坑增加了不少信心。有些东西正好是要往坑里填的,就没回复。填到坑里的都是砖头,目的自然是引玉了。

    现在从汉字的简洁性与稳定性看科学性。

    先说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联合国有五种大会语言,(中、英、法、俄、西班牙,大会发言可以用),六种工作用语(前五种加上阿拉伯语)每一份文件,按规定都要翻译成六种文字。有一位华裔职员到散发文件处,指着最矮(想了半天,只有用这个“矮”字了,也可以用薄,好像不太形像)的一摞文件(文件是按不同文字的文本摆放的)说“请给我一本中文的(某文件)”。工作人员拿了一本给她同时很惊奇的说,你怎么知道那是中文?那位华裔职员一楞,她只是下意识的指着那摞书,并没有想为什么?回来细想,才发现,六种文字的文件并排摆在那里,最薄的准是汉字本。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同样的词汇量,汉语包含的信息量最大。在信息社会,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优势。可以说省时省力,甚至节省能源。仅纸张就可以节省多少啊!

    汉字是象形文字,自身就拥有丰富的信息量,很少有拼音文字能够象汉字这样用少量的字就可以表达大量的信息。这就是汉字简洁性的体现。

    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素为主的语言,一个汉字作为一个符号,既表示一个音节,又表示一个语素,还表示一个意思,汉字就成了形、音、义的结合体。这样,汉字就与汉语简短明确的优点相适应,使之与拼音文字相比,不仅无多词之难,且书写简明。无多词之难,是指单字可以组成词,不用造新字、新词(这方面以后还会往坑里填)。

    还要指出的是,古汉语中的文言文是与口语有一定区别的书面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极短的文字,往往包含极丰富的内容。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古文注释部分的文字往往比古文本身的文字要多的多。当然,当代再写文言文也无必要,经过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为代表各位大师推动“白话文”,文言文已经是“明日黄花”了。不过,本人也挺喜欢读些文言文,真是言简意赅,令人赏心悦目。

    好了,上面说的是汉字的简洁性,再说说汉字的稳定性。

    开场白已经说了,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学家及语言学家推断,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就开始有了文字。当然,比较成熟的文字出现在夏商之后,距今也有四千年之久。历经沧海桑田、千年变迁,汉字除了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对自身进行的不断改进之外,一直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它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改变。这就是汉字的稳定性。

    还是让我们用数字说明,再次引用列宁的话“如果你能用数字说明一个问题,就说明你对那个问题很了解了”(不是原话,大意了)。从古今用字情况看,中国古籍精典《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累计用字589283个,其中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个。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古代用字的最高约数。

    (别问我出处,还是想不起来。实际上也很简单,如果有毅力,在网上搜出这几本书,打开,点击“数字统计”就行了)。

    现代,北京新华印刷厂等单位曾编辑了一本《汉字频度表》,根据86本书、104本期刊、7074篇文章的统计,共用字21629272字,不重复的单字也只有6335个。这基本上可以代表现代文章用字的最高约数。

    从这两个材料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今汉字的实际用字的数量基本相当。足以说明汉字的稳定性。

    顺便说一句,在本系列开场白中曾说过,在十几万片甲骨中,不重复的单字有四千六百多个,确认的只有一千七百多个,就是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字和五千年前老祖宗使用的字相差无几。

    正因为如此,一位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诂研究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对汉字有过一段生动的论述。他说:一个中国人一旦掌握了它,他所读的一首诗无论是在基督时代(公元一世纪),或公元一千年以后,或是昨天写的,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对他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时代写的,他都能够理解并欣赏它。可是在别的国家,书写文字随着口语的演变,在很少几个世纪中就可形成一种实际上完全新的文字。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四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一个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他都能了解。

    斯言不谬,据说(只是据说,还望在英国的河友们考证)现代英国人已经很难看懂莎士比亚的原著了,但是一个上过学的中国人,看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八个字,就算不知道如何解释,但肯定知道大概什么意思。

    • 家园 稍有不同意见

      古代所用的几千汉字与现代所用的几千汉字未必是同样那些字,而且即使是同样那些字其中有不少字其含义也有很大变化。我倒觉得之所以是几千字,应该与每个人的记忆力以及所有互相交流的人的集体记忆力有关,超过了这个数大家就会无法交流,或者说大家会自动忽略那些更多的字。不知您意下如何。

      • 家园 有一定道理

        但我觉得个人的记忆力不可能记住六千个字,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能够认得三千字已属不易,不信你看看字典,很多字是不认识的。

        古代精典著作所用六千多字和现代文章所用六千多字应该差不多是一样的,差别除不少字义变化之外,还有就是组合词意义的不同。

        一管之见。

    • 家园 干嘛不用文言,更薄。
    • 家园 中文本比其他文本薄的原因

      中文是象形文字,其他语种是拼音文字,而且每个字(单词)是多音节,占的格子比中文多。这可能是中文本比其他文本薄的主要原因吧?另一个原因可能如其他河友所述,是其他文字(如日尔曼语系和罗曼语系)的“严谨性”,什么冠词啦,什么介词啦,什么阴阳性啦,什么时态啦,等等,拉拉杂杂就把篇幅加长了。

      BTW,我学过法语,对这个阴阳性特别讨厌,简直是画蛇添足,其根据在我看来就是匪夷所思。背起单词来还得记着是“公的”还是“母的”(un ou une)?哪位河友知道个中道理和来源?

    • 家园 总算有了收获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再没有进账就要成“负婆”了。

    • 家园 谈谈我自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

      事先声明我的英语不好,汉语学的也不怎么样,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多担待

      读和写:

      个人理解英语同汉语相比较的话,英语更有逻辑性,更简洁。而中文是暗示性,双关兴或者说不确定性,联想性更强。有人总结说英语学得好的中国人往往数学能力强,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

      你举的联合国的例子,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我觉得有可能是某种思想性方向性的概述,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中文表达有力一些。从我工作中看,要是把一份很明确的文件比如说合同或者法律条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话,要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需要很多中文才能阐述清楚。

      听与说

      全世界的人很多人都说英语,不同国家的人说英语口音很多不一样,对于我来说听起来很费劲,但是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人,我发现他们都能听懂。而中国话来里方言众多,很多方言对我来说跟外语一样。

      中文的传承

      普通话是一门很新的语言,也就是从清朝开始产生,我看过一些文章,唐朝以前的人可能说的都是广东话,晋朝的时候汉人说的都是客家话。另外中国在70年代进行了汉字简化,简体字不像繁体字那样传神了。

      • 家园 中文很多时候是很简洁的但往往很含糊

        从我工作中看,要是把一份很明确的文件比如说合同或者法律条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话,要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需要很多中文才能阐述清楚。

        确实,中文很多时候是很简洁的,但其实中文一个很大问题是在描述事情的时候往往比较含糊的。所以很多人在比较中英文文献的时候会觉得中文文章往往好写,就是因为经常能够含糊过去,掩盖缺陷……

        所以要想很准确的表达同一句话,往往用的描述并不比英文少

        有很多中国或者华裔科学家也提过,中文写科技文章,往往不如英文的描述准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