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亦是风花一代愁—谈谈媚俗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88 🌺7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娥眉淡扫和浓眉大眼的区别

          就在于你想出定盦的诗来回复,我想出洛宾王的打油来做回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笑:)

      • 家园 说一点米兰昆德拉的题外话

        说起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贯穿其一生作品的媚俗,大概还要从米兰昆德拉本人的背景谈起。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流亡生涯,定居法国。从早期的作品(《玩笑》)开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1989年11月天鹅绒革命之前,“布拉格之春”始终是米兰昆德拉作品最重要的背景。在这些作品中,“媚俗”的政治意味是非常明显的。其所指向的自然是东欧的社会主义。

        这里还要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前三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同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仅限于斯大林死后)本质上是分别有很大不同的。简单的把三者混为一谈是很不妥当的。东欧的社会主义是“被选择”的,这种“不情愿”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自上而下的高压,伴随着东欧的群众的“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的是不可少的秘密警察与阴暗的色调。苏联的社会主义是苏联人民自己选择的,但是在斯大林之后,更多的是充满了官僚主义的刻板与无可奈何,伴随着苏联的群众的“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的回忆更多的是赫鲁晓夫楼与呆板枯燥的灰色。而中国的社会主义虽然同苏联一样也是自己选择的,同苏联不同,反官僚主义又穿插其中,伴随着群众的“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又多了些激情。这可以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得到暗示:带着明亮的色彩,荒诞中又不失激情。

        从这里,可能对中国人来说就能理解为什么米兰昆德拉在天鹅绒革命之前的的作品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同布拉格之春/“被选择”的社会主义的背景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虽然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成就是无可置疑的,但由于无法避免的政治倾向,在80--90年代米兰昆德拉更加受到西方世界的推崇,这一时期经常听到的是米兰昆德拉同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的消息。不过,不能不提到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确实是米兰昆德拉作品的一个转折。在这部书中,小说的政治性因素让位与在更广阔的哲学语境中的思考。媚俗不再特指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而是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当“反媚俗”被政治化以后,“反媚俗”本身就成为了米兰昆德拉笔下媚俗的一部分。

        德国一个政治组织曾为萨宾娜举办过一次画展。她打开目录,第一张图就是自己的照片,上面添画了一些铁丝网。她在照片旁边,还发现了一份读上去象某位圣女或某位烈士的小传;她遭受过极大的痛苦,为反对非义而斗争,被迫放弃了正在流血的家园,却继续在斗争着。“她的画作是争取幸福的斗争”,文章以这句话而告结束。她抗议,但他们不能理解她。

        你是说共产主义不迫害现代艺术吗?

        “我的敌人是媚俗,不是共产主义!”她愤怒地回答。 那以后,她开始在自己的小传中故弄玄虚,到美国后,甚至设法隐瞒自己是个捷克人的事实。唯一的目的,就是不顾一切地试图逃离人们要强加在她生活中的媚俗。

        在这里,“她的画作是争取幸福的斗争”,“共产主义迫害现代艺术”,同“社会主义就是好”,还有“英雄母亲的一天”是何其的相似,以至于作者“不得不逃离人们要强加在她生活中的媚俗”。

        天鹅绒革命以后,捷克脱离了“被选择”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自然成了落水狗。当年的哈维尔不但更加积极投身与政治,对落水狗也毫不吝惜。在东欧的推动下,欧盟通过的法律正逐步将共产主义简单的等同于希特勒并成为禁忌的符号。与之相反的,米兰昆德拉从天鹅绒革命得到解脱,其作品中的政治性一步步的消失,这从《不朽》以及以后可见一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西方的主流语境中,由于政治性的消失,米兰昆德拉被贴上了失去锐气,落伍等的标签。诺贝尔奖同米兰昆德拉联系起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从现在看起来,米兰昆德拉在去世之前得到诺贝尔奖已经很困难了。显而易见的,诺贝尔文学奖更愿意发给丘吉尔作为政治补偿,或是发给贴近形势的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到底有多么高的文学成就一直是让人迷惑困扰的问题),而不是离“主旋律”越来越远的米兰昆德拉。而在中国,由于“痛打落水狗”(共产主义)的“不给力”,中国的“自由派”也不再推崇米兰昆德拉而转而赞扬哈维尔。这些,在198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米兰昆德拉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不得不逃离人们要强加在她生活中的媚俗”)。

        再回到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媚俗”,同作品的背景变化相似,“媚俗”的定义似乎也是在转变的。早期米兰昆德拉的“媚俗”,自然指的是“社会主义就是好”,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似乎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广义意义上的,脸谱化的,标签化的强加于个体之上的媚俗(“她的画作是争取幸福的斗争”,“共产主义迫害现代艺术”)。另一个方向,则是个体强加于自身的媚俗(“当她看到伤感影片中忘思负义的女儿终于拥抱无人关心的苍苍老父,每当她看到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就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对前者的质疑是明显的:

        参议员怎么知道孩子就意昧着幸福?他能看透他们的灵魂?如果此刻他们都不见了,其中三个向第四个扑过去并狠狠揍他,那又意味着什么?

        而对后者的质疑却有些模糊:

        非如此不可!

        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当年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还是不合时宜的青春期少年,那时候的感觉是一方面红耳赤,小心肝怦怦直跳,另一方面又惊异于作者的深刻与尖锐。等到后来看到了《布拉格之恋》,反而感到导演对“媚俗”理解的肤浅,与原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甚至电影本身,似乎就是“媚俗”的一部分。也许正如米兰昆德拉所提到的:“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宝推:胡丹青,九霄环珮,
        • 家园 抽刀断水水更流, 米兰昆德拉没有参透。

          “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为什么要鄙视呢? 对着镜子说,你不是真正的我,然后得出我已经看透世界的感觉?

          “需要凝视美丽谎言的镜子,对某人自己映像留下心满意足的泪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看起来也很媚俗地反媚俗的。他和米兰昆德拉都缺的是当头一棒。

          • 家园 慧能也没有参透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通篇都是无--有无相生,各执一端的都是执.按改下:

            菩提是何树?明镜为何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是尘埃?

            • 家园 两人去坐船,同访欧阳修

              一休,一休。

              • 家园 不明白

                请教楼上,前面是说问道于盲,后一句什么意思呢?谢谢。

                • 家园 姑且

                  以我等之心度六祖,之差异大于君子小人。

                  六祖成事,固然有当时大环境的因果(其实神秀更得一时之势),更有六祖个人的能力。

                  若套用一下,神秀主张血统论,慧能主张出身论。血统论是小众的,出身论是大众的。

                  比出身论更大众的是人性论。

                  若按楼上大哥那么扯O,咱啥也不说了,吃好喝好,马上2012了么,论个鸟啊。

                  在一个体系才能辩论。若是没有体系,辩论个X。佛祖说,不信我,死后下地狱;耶稣说,不信我,马上下地狱。信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起来玄谈:

              菩提是何树?明镜为何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是尘埃?

              ----慧能消解了范畴和所属,你却又引入了概念和定义。你这四句通篇都是“是(为)”,执念更深。

              细究起来,一说就错,只好拈花微笑。但再想一想,真透了,又何必笑?那什么是透呢?吃喝拉撒,好好活着,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便是透。

              • 家园 菩提非树,明镜非台

                尘埃当然也非尘非埃。

                不知道这样是否算较透?

                • 家园 呵呵

                  人世间的事就是不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遇到新问题---直到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两脚一伸我去也....

                  透于不透,那是老天的事情,凡人没有决定权.你以为透的人家未必以为透,大家都以为透的,老天未必以为透.媚俗/慧能的问题在于用一种想法去消解/解构他人的所思所想,那么,焉知自己的想法是否是今后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所以,透于不透的论断,还是留给老天来干比较好-我们凡人不必汲汲于此.

                  凡人有决定权的是:面对问题你将做如何选择--因此,人之能力/品格有高下,人之所处有优劣.

                • 家园 从世间法的角度看

                  尘埃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有个核,在它周围不同的轨道上有一些电子在围绕它高速运动,那么,这个原子就是在刹那变化。

                  一个刹那变化的东西,从本体意义上讲,那它就没有存在过。

                  因此,“尘埃当然也非尘非埃”就是对的。

                  但我们为什么有看到了这个真真切切的尘埃了呢?

                  即于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此影相显现。

                  所以,认识到“尘埃当然也非尘非埃”还只是第一步。

              • 家园 哈哈,继续玄谈

                菩提是何树者,植物家眼里门纲目科属种;木匠眼里大材小材;行人眼里遮荫能否。。。

                再比如7和8,8比7大1是种解释;8为合数,7为素数又是一种解释。。。

                故菩提到底是什么?值得追问是“执”,answer不会唯一是“不执”。按不能学神秀限于唯一之解释,亦不能学慧能否认解释的可能。。。

                故,人本质是上要有“是(为)”的,就比如一定要“吃喝拉撒”,但,吃喝啥,拉撒哪?何为“是”,如何“为”?却又无统一标准--是为重估一切价值。。。

                按对“菩提是何树?明镜为何台?”还是满意的,后面的按还一时想8好如何改。。。。先这样凑活着吧。

                • 家园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乌贼问:“菩提是何树?”

                  答曰:菩提是个1

                  乌贼问:“明镜为何台?”

                  答曰:明镜是个0

                  乌贼问:“本是无一物,何处是尘埃?”

                  答曰:尘埃色声香,复归又复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