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 江城孤舟

共:💬118 🌺4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最近文化百家里,有一个话题很受欢迎,如本文题目所示,河友们正在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汉语(包括汉字)比起其他语言(特指英语)是否更加优秀(或更科学)?

    对语言相关知识感兴趣,很好;热烈参加相关讨论,非常好。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学术气氛。然而,当我们下结论的时候,就必须斟酌再斟酌,因为这个论断已经不完全是语言问题了。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感性很难设想:思维能不靠语言进行。因此,认为汉语比起其他语言更优秀,更加科学,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比起外国人更优秀,更科学。由此推广开去,还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结论。

    季羡林老先生在为《东方文化集成》撰写的总序中认为:西方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我们东方民族不会白吃白拿,总要投桃报李,也要把自己的文化带给西方。西方文化注定会如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预言的那样没落,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

    当然,季羡林老先生是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的角度,而非语言学的角度下这个论断的。这个论断看起来的确十分提气,但是我们东方要投什么桃子给西方呢?是不是要把我们科学的汉语送给人家呢?

    汉语到底是否比其他语言优越且科学?这个问题连语言学家也很难回答,语言是一个太复杂的概念,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词汇、修辞、文字等种种内涵,而且又是一个在不停发展变化的变量。假设汉语比英语优秀,那到底是语音方面优秀,还是词汇方面优秀,抑或是语法比对方优秀?这三者之间如何比较?整体又如何比较?

    事实上,河友也没有整体比,而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面,那么我也只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经常有人认为汉语比起其他语言简洁,包含的信息量大,“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四个字,在中文看来是很自然简单的一个词,但英文翻译过去就是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n,繁复得很”。当然河友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证明这观点,我只借用来分析一下。

    在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简洁”、“简单”是个怎样的标准。“齐天大圣”是四个字,“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n”也是四个词,为什么说前者救比后者繁复呢?因为后者字母多?字母和汉字是对等的单位吗?

    在弄懂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知识。在语音学中,将一个发音动作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称为“音素”。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但说“音标”,各位就明白了。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一一对应。很明显的,在这个词中,英语所用的音素的确比汉语多,意味着表达这个意思的英语发音更长。但这是普遍现象吗?一个外来词可以作为有说服力的证明吗?比如说bus,与之对应的最简单汉语词汇表达是“公车”(但已经出现歧义了),谁的发音更长些呢?

    从理论上讲,音素的数量无限多,但实际上,每一种语言的音素数目都是有限的。英语有48个音素,汉语普通话中能区别意义的音素有元音音素10个,辅音音素22个。这就是说,英语比起汉语普通话来可用的基本发音更多。

    语音包含的信息量就是语义,与音素相仿,一个意义分解成最小的语义特征称为义素。不过和我们讨论的话题关系不大,略去不提。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结合单位称为语素。“齐天大圣”就是4个语素组成的词,每个单字都已经无可再分;而“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n”却是5个语素,“Equaling”并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单位,还可以分成“equal”+“ing”。在这个例子中,汉语更简洁,英语信息量却更大。但在“bus”和“公车”的比较中,英语只有一个语素,而汉语却可以分成两个,结论相反。

    字母并不是比较简洁或者信息量的有效单位,语素才是有意义的单位。在没有对双方的基本词汇进行普遍的对比前,我们很难说某种语言是一定简洁或者信息量大的。

    了解了音素、词素等基本概念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它们不光关系到语音学、语法学,还关系到文字学。文字的类型有许多种,最原始的文字是语段文字。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原始岩画,部分古印第安部落的通信等都是这种类型。语段文字是整体表达所需的含义,书写上是不分为词的。文字画等都是语段文字,如阿拉善岩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某些河友强调汉字的形象化,可是语段文字更形象化。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用这种文字交际呢?

    语段文字的意义是很不明确的,也不稳定。为了更准确的反映语言,出现了词符文字,就是以特定的符号来表达词义和语音。比如说“妈”这个字,“女”是表意符,“马”是表音符,结合后各自失去了原义。古埃及文字、古汉字等都是词符文字。当然,随着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增加,汉字已经向词素文字转变。比如说“人”是个基本词,但它也是“工人”这个词中的词素,在“工人”这个词中也没有失去“人”的本义。

    日文假名是音节文字,音节就是声母、韵母、声调(许多语言没有这一项)的组合体。这种文字只表示语言的音节,而不管它们是否与词素相符。

    英文、阿拉伯文等字母文字实际上都是音素文字,它们的书写符号表达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音素。阿拉伯字母只表达辅音,英文则是元辅音都可以表达。

    了解了这些,就能理解许多东西。汉语的简单之处在于不需要补充音素与音节符号,也容易表达众多同音词素的意义。这是所有词符词素文字的特征,而非汉语独有的特征。汉语也有复杂之处,基本符号比拉丁字母多几百倍,不认识的词符就难以发音,这也是所有词符词素文字的缺陷。

    而且词符词素文字的保守性强,从正面说这是传统性,从反面说,这是顽固性。对语言中出现的新成分,汉语不能迅速吸收。要不然就同音假借,如“坦克”;要不然只好新造符号,如钐、镤、锎、镧等字,既不好写也不好认。汉语引进拼音这一手段,正是要取长补短;而汉语拼音的普及,证明它是符合我国语言使用习惯的。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只强调汉语的优点,而忽视它的缺点。更何况优点并不是先进性,也不是科学性。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符合产生地使用者思维的,是没有先进落后之分的。

    另外补充一点:

    由于汉语中存在着声调这一区别意义的语音手段,而英语没有,看上去汉语在语音表意上强于英语,如河友所说:

    我举个例子,祝贺别人的时候,中文说“祝贺!”英文说“Congratulation!”如果想放大这种情感的表达,中文可以轻松地达到音量的最大值,而且可以任意修饰音调,用以传递丰富的感情。而英文这时就显示出了某些不方便。因为英文这个词有5个音节,还有音节之间的联系和轻重,所以无法将情感完整地加在上面,有一种“有劲使不出来”的感觉。

    英语中的确没有声调,但英语中也一样有着其他区分意义的语音手段。如下面这个例子:

    a nice man(一个好人)

    an ice man(一个卖冰的人)

    a blackbird's nest(乌鸫的窝)

    a black bird's nest(黑鸟的窝)

    a black birdsnest(黑色的鸟窝)

    两个语段中包含的音素完全相同,但由于在语音过渡之间的界限差别,造成了语义的差别。由于汉语是断奏音,音节之间不易衔接,每个音节发音相对独立且清晰。因此在利用音渡产生不同意义方面,英语要强于汉语。

    英语还可以利用长短元音来区别语义,这也是汉语所没有的,如feel和fill,seat和sit等。阿拉伯语、日语也有类似的用法。

    关键词(Tags): #语言学通宝推:大眼,南寒,
    • 家园 我的那段文字被引了出来,

      说明我抛的砖起到了引玉的效果。

      我文中通篇其实没有试图比较语言文字的“描述事物”的功能,而是试图比较“表达情感”的功能。我不是业内人士,不知道这样划分功能是否正确,所有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体会。

      之所以回避了“描述事物”功能的比较,是因为对于比较成熟的语言如中英,这一功能应当是比较完备的。些许差异,可以看做是不同语言的特色,硬要分个高下没有必要,恐怕也不可能。

      举个例子,现代科学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英语关于数学定理的描述精确且流畅自然。中文的译文同样精确但是就极为生硬晦涩。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英好于中的结论。但是相反的例子也存在,中文的成语一般使用四音四字可以准确生动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同一内容如果用英语来说就比较困难。

      其他的例子还有,回帖中以及几个相关主题里包含了大量精彩的表述。但我以为,这些都是在比较语言的“描述事物”这个功能。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 家园 汉语还是优于英语

      盖因孤立语代表了语言的发展方向

    • 家园 判断语言优势的标准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所以比较两个语言的优劣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是它们所承载的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反映在知识活动/学术活动(intellectual activities)的水平上。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判断英语对汉语的确实具有优势,其优势基于西方文明近五百年来的飞越式发展;而汉语的复兴,也只能基于中华文明的反超。

      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英语,那个语言更优秀?处于不同时代的西方学者(intellectual)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中世纪以降至文艺复兴,经典文献大多为希腊语和拉丁语,所以虽然这两个语言是死语言,但没有人会质疑他们优于各国的俗语(vernacular languages)。路易十四的文治武功,和随后的启蒙运动,使法语成为西方学者的共同语言。拿破仑战争是英法两国国势的转折点,也遥遥奠定了英语对法语的优势。德国在十九世纪快速崛起,德语也一度成为西方学者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语言。而当今英语的强势,更是和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全面霸权分不开的。

      汉语在历史上毫无疑议是东亚的优势语言,是古代日本,朝鲜,越南学者的语言。东亚文明接受西方语言的强势,是一个痛苦而且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翻译运动,我们可以说正处于其尾声。这一轮百年翻译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且影响到了语言本身。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拼音化。这一点在汉语中反映在五四之后一轮轮的拼音化运动。更进一步,日文专有名词翻译,由早期的汉字意译转为假名音译,而朝鲜文和越南文,则彻底拼音化。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个人认为,汉语在这方面的惰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是一个文化要求对另外一个文化充分的吸收和整合。事实上,对专有名词的谨慎翻译,凝聚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学者的心血,其功莫大焉。

      关键词(Tags): #语言通宝推:煮酒正熟,
      • 家园 拼音化对汉语本身没有改变

        仅仅增加了标注读音的工具。 过去标注读音采用汉字切分等方法,现在的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的方法, 显得更加成熟和规范,但本质没有丝毫改变。

      • 家园 越南韩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当代人无法读自己国家古籍的问题

        因为这两个国家刻意的去中华化,导致过去用汉语写的本国古籍,今人识者不多的窘境。这和我们国家的文言文的境遇是根本区别的。

      • 家园 送花。切中肯綮的评论!
    • 家园 脱离了文化,历史,来谈语言太空洞了。

      首先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所要表达就是现实社会各种有形的无形的东西。所以说是先有了实物,才有了与之相应的语言。是先有了电脑,才有了“IT”这个词,而不是反之。社会需要什么样子的语言,就会有什么语言。社会需要“dark meat”或是“人比黄花瘦”,就会有出现的词。而所谓的精确度,也完全是应社会需要而生。比方说中国古代以孝制天下,所以家族成员的称谓很多,也很清楚,要不得半点马虎。

      其次,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像生命一样是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被使用的越久,换句话说有历史而且一直在使用的语言必然很完善。语言和其他任何工具一样,必然是越用越精。大部分人感觉科技文的表达是英文比中文好,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现代科技对于中文来说本来就是进口货,人家的东西当然用人家的语言来描述最准确。先辈们也都是通过人家的语言来学习人家的科技。现在中文科技语言的历史还是太短了,或者说我们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还是不如人家。

      就语言谈语言,是无本之木,无缘之水。

      通宝推:何求,
      • 家园 nod

        其次,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像生命一样是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被使用的越久,换句话说有历史而且一直在使用的语言必然很完善。语言和其他任何工具一样,必然是越用越精。大部分人感觉科技文的表达是英文比中文好,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现代科技对于中文来说本来就是进口货,人家的东西当然用人家的语言来描述最准确。先辈们也都是通过人家的语言来学习人家的科技。现在中文科技语言的历史还是太短了,或者说我们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还是不如人家。

        是的,比如对于‘气’,‘道’这样的词汇,国外都是不翻译而直接用拼音字母的,因为这些在中国发展更深的东西没法翻译到此类领域不发达的语种的。

      • 家园 赞同“就语言谈语言,是无本之木,无缘之水。”

        语言不仅是沟通表达工具,也是思维过程工具,思维肯定受文化背景制约。

        语言与思维是相克相生的。

        • 家园 其实,通过语言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

          可惜的是,真正精通一门语言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任何一个社会当中,当某种事物,行为或是状态反复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相应的表达方式,或是词汇或是句型。当该事务变得越来越重要,或是反复被提及,就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精确的界定这个定义。当表达某件事物的词汇有很多时,就说明该事物在其文化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从词汇,可以看出历史,文化。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一开始只是叫毛泽东,后来叫主席,再后来叫红太阳,现如今就更多了,“太祖”,“老毛”,什么都有。每一种称谓都代表这每个时代的特点。

          再举个例子,德语当中女人叫 Frau,我的妻子叫,meine Frau (汉语直译就是我女人),妻子叫Ehefrau。妻子在德语中再无别的称谓,这和中文中关于妻子的称谓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这说明1,德国历史很短,2,德国地理面积不是很大。3,女人地位很低。(Frau已经属于尊称,而且是近代才开始使用,以前叫 Weib,直译为雌性,现为蔑称。)

          • 家园 德语的例子值得商榷

            首先德语里面,妻子的表达方式有Frau,Ehefrau, Gattin和Gemahlin等。Frau最普遍,也最口语化。Ehefrau有突出婚姻关系的意味,Ehe就是婚姻的意思。但是Gattin和Gemahlin在正式报道里也经常出现。所以德语里妻子的说法不止Frau和Ehefrau。

            其后的三个推论也值得商榷。现代统一的德国的历史是很短,从俾斯麦统一德国到现在不到150年。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到现在可超过千年了(否则希特勒也不会管他的帝国叫第三帝国了),可比大英帝国的历史长。而古德语也早就存在,是现代德语,现代英语,现代荷兰语等语言的源头(之一)。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大国,原来的德意志邦国都是小国。但是从俾斯麦统一德国到二战后德国割让奥得河以东地区,德国的国土面积在欧洲算很大了。

            历史上各国妇女的地位彼此彼此。Frau本身不算尊称,加上不同修饰词可以加重尊称的程度。Weib直接对应的中文是女人,而雌性对应的是Weibchen。

          • 家园 以前叫 Weib,直译为雌性,眼神不好,差点看成web了

      • 家园 岂止如此

        脱离了国家的军事经济政治实力来分析语言的优势,毫无用处。

        枪杆子里不止是出政权,还能出语言,出文化,出政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