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 江城孤舟
最近文化百家里,有一个话题很受欢迎,如本文题目所示,河友们正在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汉语(包括汉字)比起其他语言(特指英语)是否更加优秀(或更科学)?
对语言相关知识感兴趣,很好;热烈参加相关讨论,非常好。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学术气氛。然而,当我们下结论的时候,就必须斟酌再斟酌,因为这个论断已经不完全是语言问题了。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感性很难设想:思维能不靠语言进行。因此,认为汉语比起其他语言更优秀,更加科学,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比起外国人更优秀,更科学。由此推广开去,还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结论。
季羡林老先生在为《东方文化集成》撰写的总序中认为:西方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我们东方民族不会白吃白拿,总要投桃报李,也要把自己的文化带给西方。西方文化注定会如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预言的那样没落,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
当然,季羡林老先生是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的角度,而非语言学的角度下这个论断的。这个论断看起来的确十分提气,但是我们东方要投什么桃子给西方呢?是不是要把我们科学的汉语送给人家呢?
汉语到底是否比其他语言优越且科学?这个问题连语言学家也很难回答,语言是一个太复杂的概念,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词汇、修辞、文字等种种内涵,而且又是一个在不停发展变化的变量。假设汉语比英语优秀,那到底是语音方面优秀,还是词汇方面优秀,抑或是语法比对方优秀?这三者之间如何比较?整体又如何比较?
事实上,河友也没有整体比,而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面,那么我也只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经常有人认为汉语比起其他语言简洁,包含的信息量大,“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四个字,在中文看来是很自然简单的一个词,但英文翻译过去就是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n,繁复得很”。当然河友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证明这观点,我只借用来分析一下。
在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简洁”、“简单”是个怎样的标准。“齐天大圣”是四个字,“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n”也是四个词,为什么说前者救比后者繁复呢?因为后者字母多?字母和汉字是对等的单位吗?
在弄懂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知识。在语音学中,将一个发音动作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称为“音素”。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但说“音标”,各位就明白了。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一一对应。很明显的,在这个词中,英语所用的音素的确比汉语多,意味着表达这个意思的英语发音更长。但这是普遍现象吗?一个外来词可以作为有说服力的证明吗?比如说bus,与之对应的最简单汉语词汇表达是“公车”(但已经出现歧义了),谁的发音更长些呢?
从理论上讲,音素的数量无限多,但实际上,每一种语言的音素数目都是有限的。英语有48个音素,汉语普通话中能区别意义的音素有元音音素10个,辅音音素22个。这就是说,英语比起汉语普通话来可用的基本发音更多。
语音包含的信息量就是语义,与音素相仿,一个意义分解成最小的语义特征称为义素。不过和我们讨论的话题关系不大,略去不提。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结合单位称为语素。“齐天大圣”就是4个语素组成的词,每个单字都已经无可再分;而“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n”却是5个语素,“Equaling”并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单位,还可以分成“equal”+“ing”。在这个例子中,汉语更简洁,英语信息量却更大。但在“bus”和“公车”的比较中,英语只有一个语素,而汉语却可以分成两个,结论相反。
字母并不是比较简洁或者信息量的有效单位,语素才是有意义的单位。在没有对双方的基本词汇进行普遍的对比前,我们很难说某种语言是一定简洁或者信息量大的。
了解了音素、词素等基本概念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它们不光关系到语音学、语法学,还关系到文字学。文字的类型有许多种,最原始的文字是语段文字。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原始岩画,部分古印第安部落的通信等都是这种类型。语段文字是整体表达所需的含义,书写上是不分为词的。文字画等都是语段文字,如阿拉善岩画:
某些河友强调汉字的形象化,可是语段文字更形象化。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用这种文字交际呢?
语段文字的意义是很不明确的,也不稳定。为了更准确的反映语言,出现了词符文字,就是以特定的符号来表达词义和语音。比如说“妈”这个字,“女”是表意符,“马”是表音符,结合后各自失去了原义。古埃及文字、古汉字等都是词符文字。当然,随着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增加,汉字已经向词素文字转变。比如说“人”是个基本词,但它也是“工人”这个词中的词素,在“工人”这个词中也没有失去“人”的本义。
日文假名是音节文字,音节就是声母、韵母、声调(许多语言没有这一项)的组合体。这种文字只表示语言的音节,而不管它们是否与词素相符。
英文、阿拉伯文等字母文字实际上都是音素文字,它们的书写符号表达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音素。阿拉伯字母只表达辅音,英文则是元辅音都可以表达。
了解了这些,就能理解许多东西。汉语的简单之处在于不需要补充音素与音节符号,也容易表达众多同音词素的意义。这是所有词符词素文字的特征,而非汉语独有的特征。汉语也有复杂之处,基本符号比拉丁字母多几百倍,不认识的词符就难以发音,这也是所有词符词素文字的缺陷。
而且词符词素文字的保守性强,从正面说这是传统性,从反面说,这是顽固性。对语言中出现的新成分,汉语不能迅速吸收。要不然就同音假借,如“坦克”;要不然只好新造符号,如钐、镤、锎、镧等字,既不好写也不好认。汉语引进拼音这一手段,正是要取长补短;而汉语拼音的普及,证明它是符合我国语言使用习惯的。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只强调汉语的优点,而忽视它的缺点。更何况优点并不是先进性,也不是科学性。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符合产生地使用者思维的,是没有先进落后之分的。
另外补充一点:
由于汉语中存在着声调这一区别意义的语音手段,而英语没有,看上去汉语在语音表意上强于英语,如河友所说:
英语中的确没有声调,但英语中也一样有着其他区分意义的语音手段。如下面这个例子:
an ice man(一个卖冰的人)
a blackbird's nest(乌鸫的窝)
a black bird's nest(黑鸟的窝)
a black birdsnest(黑色的鸟窝)
两个语段中包含的音素完全相同,但由于在语音过渡之间的界限差别,造成了语义的差别。由于汉语是断奏音,音节之间不易衔接,每个音节发音相对独立且清晰。因此在利用音渡产生不同意义方面,英语要强于汉语。
英语还可以利用长短元音来区别语义,这也是汉语所没有的,如feel和fill,seat和sit等。阿拉伯语、日语也有类似的用法。
我的观点是,在现阶段,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已经足够使用了,并且各有所长。
然而问题是,将来如何?
且待将来吧。
我不看好英语。当然我是外行。
另外,“树上有鸟”那句,英语翻译出来了吗?
有没有英语独有的“句子”,汉语翻译不出来的?不算英语文化中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科技名词。诗歌也不算。
另外:
就说“树上有鸟”这个例子,There were birds in the tree.这里用过去时,但没说明是什么时候,用复数,但没说明到底有多少,没有上下文语境,汉语没法翻的。
我写欧洲中世纪离婚时,consummation of marriage这个词我想半天想不出汉语中对应的说法是什么,因此就直接用了英语。你能帮我想出汉语合适的翻译吗?
恐怕不是长短的问题,发音位置也不一样
呵呵,我说了,不要就英文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新出现的科技名词等等来寻找汉语翻译。要找像“树上有鸟”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汉语、英语中都有对应的情境,但汉语可以表达出一层英语表达不出的意思。英语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那个短语,我先读读文章之后再看看怎么翻译吧。我估计我翻译不出来。
先百度,再读原文,似乎,consummation是圆房的意思
你将consummation of marriage翻译成圆房试试,marriage is consummated翻译成已经圆房。
百度词典里,consummate的一个词义就是圆房、完婚。
wiki上的解释:“consummation of a marriage, in many traditions and statutes of civil or religious law, is the first (or first officially credited) act of sexual intercourse between a man and woman, following their marriage to each other.”
婚后夫妻首次同房,领证上岗,这不就是“圆房”嘛。
“圆房”这个词在中原一带一直在用,不过N年之后,恐怕也跟对应的英文一样成为历史词汇。
我的看法,阳光底下新鲜事不多,就是得仔细找找。
“圆房”这个词在中原一带一直在用,不过N年之后,恐怕也跟对应的英文一样成为历史词汇。
marriage is consummated 在英语里是个非常正式的法律术语。圆房这个词太informal了。完婚这个词在口气上是对的,但在意思上不确切,consummation of marriage特指双方发生了性关系,完婚没有将这一点明确表示出来。
小弟忍不住掺和下,作为拼音文字,英文的好处:
1. 音素分开,意义具体。一个词单独在口语里出现,其意义也很明确,不像中文,一个字说出口,没有上下文,意义基本没有办法猜测,因为同音词太多了。一个俄罗斯大哥指着一篇文章上的‘ting’说,这是不是中文里的hydrocarbon(烃),我说没错,但是在这里,这是个人名,可能是'亭'‘婷'’葶'‘忊’大哥直接傻了
2.中文在抽象意义上的表达能力不如英文,这一点在科技论文写作翻译中感受很深。很常见的一个词, ‘available’用中文表达那叫一个别扭。
我注意到小朋友在学习阅读英语的时候,只需要学会字母的发音规则,就可以读出以前没有见过的单词。所以好像用英语的小孩比较早,大概在5岁,就可以开始自己读书了。使用中文的话,因为没有字和音的必然联系,开始读书时会难一些。不知道以上的观察是否正确。
The Adventure of English by Melvyn Bragg
英语的词汇量大,是外国人学英语的困难之一。但是书里提到正是因为现代英语里包括了古英语和法语两套词汇,因此非常有表现力,能够把shades of meanings 表达出来。
比如ask来自古英语,demand来自法语,表面上意思很接近,但是在现代英语里,"I ask you for ten pounds"和"I demand ten pounds" 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我不知道汉语怎么把这些细微的区别表达出来。
别的例子(前面来自古英语,后面来自法语):
bit 和 morsel
wish 和 desire
room 和 chamber
answer 和 respond
freedom 和 liberty
这些例子,尤其是像freedom 和 liberty之间的细微区别,我觉得汉语是很难表达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比汉语要精确,能更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含义。
抄一段书中对英语的评论
The extensive range of what I call "almost synonyms" became one of the glor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giving it astonishing precision and flexibility, allowing its speakers and writers over the centuries to discover what seemed to be exactly the right word. Rather than replace English, French was being brought into service to help enrich and equip it for the role it was on its way to reassuming.
"圆房"是很正式的译法。伊斯兰教对夫妻首次性生活很重视,视为认定婚姻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相关典籍中该词屡见不鲜。中文翻译和经典阐释中通用“圆房”一词。译自Philip Hitti的History Of The Arabs的《阿拉伯通史》马坚译本,即采用“圆房”一词,如
欧麦尔二世的弟弟曾与素凯奈订婚,但未圆房。
对应的原文应该就是“consummation of marriage”。马坚教授兼通阿拉伯语和英语,还是《古兰经》的翻译者,他的用法应该是标准的。
对于一个词汇,似乎不宜因为它出现在口语中就断定它不登大雅之堂。“房事”、“房中”都是中医上的正式用语,“圆房”用字也很雅,并不低俗,反过来可以说是中国人语言修养好。
中文还有一个更古雅的说法,“成礼”。《后汉书·列女传》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也。字伦。伦少有才辩。融家世丰豪,装遣甚盛。及初成礼隗问之曰:“妇奉箕帚而已,何乃过珍丽乎?”对曰:“慈亲垂爱,不敢逆命。君若欲慕鲍宣、梁鸿之高者,妾亦请从少君、孟光之事矣。”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辞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
大致是女方陪嫁过多,男方感到压力大,“及初成礼”,就问:“老婆嘛,做饭扫地就算了,搞这么多花头干什么?”随后就是他媳妇给他上了堂思想品德课,顺带着教育了“帐外听者”。这个“成礼”之后男方的嚣张态度和帐外听者的存在足以说明“成礼”到底是什么回事。
我对中文翻译的困难也有些体会:
既然中文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像二战以后日本人和韩国人用音译代替意译,那么找出合适的意译不也是一件有意译的事吗?
很钦佩你做的原创性译介,希望看到更多佳作。
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