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歪解三国之武圣关羽(一) -- wild007

共:💬40 🌺2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歪解三国之武圣关羽(一)

    本文的构思来源于文化中国中的一期,所以很多地方取材于电视内容。由于本人一向很懒,所以也就主要靠记忆来书写,如果出现常识性错误,还请不吝赐教。

    话说关羽的走麦城,是本人从小的一个心结,大抵看到这章,三国演义这本书也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残酷的事物有了足够的免疫力,所以渐渐的就不再对这一问题过分纠结了。但有一个疑问却一直存在于心头,那就是,关羽何以成为武圣?从汉室正统的观念来说,五虎上将张飞匹夫之勇,马黄赵均为降将,自然只能矮子里面拔高个,把关羽推了出来。可是这种说法着实很牵强,尤其是之后魏晋南北朝,成王败寇思想严重,统治者有着足够的时间和动机消灭这么个失败的英雄。这里面玄机很深,本文就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试着解读一下武圣的诞生。

    对于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真假其实已经无所谓了。“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是令很多中国人热血沸腾的一句话。但是或许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烂漫,真实的世界总是有着太多的残酷,说着这些话的人,真正能做到的却并不多。作为源头的刘关张,他们真的就做得完美了吗?其实就象那个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基本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让我们回到那个纷争的三国时代。在关羽走麦城之前,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樊城水淹七军,天下震动,光复汉室形势一片大好。但接下来的蹊跷事却是一件跟着一件。关羽倾力进攻时,兵力将领不足之势已很明显,此时刘备那边汉中战役已经结束,就算士卒需要休整,派出几员大将领亲兵策应关羽之后亦当轻而易举。之后关羽悉调荆州兵北上加紧攻取樊城,作为主公的刘备怎么着也该想到引兵准备接防,可是这依然没有发生。更怪异的事是荆州之失,就算吕蒙奇计迭出,作为关羽大本营的荆州,在这么多年的经营下,怎么可能就完全没有反抗?关羽为何不敢倾兵回攻荆州?吕蒙有何可能短时间内肃清城内暗藏的忠于关羽的势力?如果这些都可以用荆州易守难攻解释的话,糜芳和傅士仁的反叛就更加匪夷所思,这两人很明显是刘备留在关羽身边负责平衡并监视的将领,糜芳更是刘备的小舅子,一起出生入死,投降东吴无疑是下下之选,就算不能坚守,也当逃往西川。同样怪异的还有刘封,他就算再怎么有私怨,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怎么有胆子敢不出兵相救?从后来刘备怪罪就束手被杀看,刘封根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不过与这些相比,最最奇怪的莫过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反应,按正常逻辑,刘备在荆州不可能没有眼线,此时就算没有飞鸽传书,用驿站也肯定会比廖化早到成都。当他二人得知关羽兵败后,本应当立即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迅速制定应急方案,此时关羽生死未卜,就算用兵无着也当立刻派出使者和东吴媾和。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刘备除了“呕血”“昏厥”外,什么也没做,是的,什么也没做!?从后来麦城诸葛瑾数度劝降关羽看,孙权根本就不想要关羽的命,而从曹操的示例看,想让关羽为孙权卖命,这恐怕是傻子都不敢想的事。疑问是如此之多,而还有一个更加狗血的疑问,貌似和关羽之死无关,却恰恰点醒了整个事件的题眼,那就是三国中,唯有蜀国是没有正式修史的,以至于后来陈寿写三国志,不得不写得非常简略。可以想象吗?处处以汉室正统自居的蜀国却连自己的历史都不写?他可有的是修史的人才,陈寿自己可就是蜀国人啊。那时民间志史也极为盛行,中国的野史向来多如牛毛,甚至三国志本身如果不是因为写得好,也就变成野史了。可蜀汉政权连野史都没多少,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看到这一串又一串的疑问,有没有办法把一切都串联起来呢?我们需要一个脉络。很显然,从上面的疑问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结论,那就是真正想要关羽死的,是刘备。乃至于孙权捉住了关羽,不仅没能卖得好价钱,还只能无奈杀之而为天下人所唾弃。我曾经把这些问题抛给我的同学,结果他脱口而出:《投名状》!(原来他一直没看懂电影《投名状》,想不通李连杰演的大哥为何要杀刘德华演的二哥)这个问题一揭示,我上面的那些疑问的确一下子全部迎刃而解。刘备根本不可能给关羽一兵一卒,荆州之失甚至不排除就是刘备默许孙权做的。糜芳傅士仁恐怕就是其中的关键人,所以他二人根本懒得跑回成都去述职,而是直接去东吴走走亲戚。刘封则更简单了,或许刘封都已经准备起兵了,只是突然接到刘备的密信才中途变卦的。一切都得到了圆满解释,但是一连串更大的疑问产生了,刘备为什么要杀关羽,真的仅仅是类似于投名状里的理由?之后的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关羽一个败军之将何以成圣?

    且听下回分解。

    通宝推:fride,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被阴谋论影响过度的头脑

      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不管这些破烂的“世家大族”有多强,事实上,他们并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面对强大的政府和权力,他们尽可以在桌子底下运作,但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权力最直接的支撑,就是武力,尤其是在那个尚不发达的时代里。

      面对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今天还是世家大族,貂衣白马,前呼后拥;明天他们就是一堆死尸,或是锅里的一堆熟肉。

      而他们的财产,会有无数支持君主的人等着分呢。

      在乱世,人命不如狗的现状悬挂在所有人头上。忘了这一现实而乱发评述,注定是胡言乱语

    • 家园 没填坑啊。补充和反对意见各加一点。

      江东士族繁衍之长,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江南顾氏、陆氏,都是从三国到明朝直至民国仍维持豪门大户的家族。

      至于刘备去汉中而无力取长安,原因很简单也很不常见:张鲁投降后把他的五斗米道的教众都带走了,留给刘备的差不多算空城。从汉中往关中的道路,缺少补给想帅疲兵突击是不现实的。

    • 家园 【原创】解答分析一些问题

      看来必须对本文的预设前提多作一些解释,否则下篇都很难继续了。

      1.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可中山靖王刘胜有120多个子女,更与刘备差了300年,就算真有这回事,血缘也淡到找不到了。所以汉献帝说查家谱查到刘备,那家谱估计得堆成山样高,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1年内能查到都稀罕了。因此刘备的这个皇叔身份,在当时也就骗骗小老百姓,荆州的名门望族是瞧不上眼的。说武力,刘备一路败逃,鲜有胜绩,更是投奔谁谁倒霉,别说当时,就算今天,就冲这股霉劲,谁敢用他?当年陶谦倒的确想让徐州,但是个人都知道,那根本是在找替死鬼。

      2.刘表也是名门之后,受过良好教育,政治手腕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刘备这种草莽英雄,拿来当护院正合适,根本没必要让他来介入荆州的权力斗争。玩政治,此时的刘备怎么死都不知道。刘备得诸葛亮,最大的好处就是从此对政治斗争上手了,不过要精通,这辈子他是做不到了,此亦无他,文化水平太低了......

      3.诸葛亮何以对荆益两地的情况如此了解?请注意,诸葛亮也是个正常人,按当时的教育条件和智商水平,今天河里能力见识上超过猪哥的没有1000也有800。那么换作是你,需要什么条件才可以具备随时了解到千里之外的情况(在没电视电话的情况下)。今天让你去异地取得当地人的信赖,你该如何做到?所以,诸葛亮手上必然掌握了荆益两地官方渠道的准确信息,换言之,“他上面有人”。否则一个书生对着喷一个掌管一州之地的诸侯,怎么看怎么象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所以,所谓的“刘璋暗弱”,那只能代表某些人对刘璋很不满意,也就是刘璋很不上路,不太替某些人办事,他们很想换马了。同样的情况还针对庞统,“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其实有很大的学问。这是两个书生,书生能力再强,那也得人家配合你才能做成事。今天你上街吹嘘自己出口成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试试,有多少人鸟你?这两个书生都很狂,但确确实实都能做成事,甚至从未上过阵,也能视对方兵丁如无物,乖乖,换成你,你怎么做到?今天让你带一个团去攻打另一个团,就算知道对方不强,可你怎么知道自己强不强呢?这种事,还是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依然是“我上头有人”。所谓的“卧龙凤雏”,说白了就是这两人在荆益吴三地有很好的人脉,可以动用这三地很多资源。因此只要诸葛亮一活动,荆吴两地都对刘备刮目相看;庞统一出山,所有人都对攻取益州信心百倍。至于猪哥和庞统是军事天才云云,听听就可以,打仗如果靠读书能解决,那么赵括早平反了。因此,这里已经基本证明了荆益吴三地背后有一股互相串联的势力,然后结合实际考虑一下,这股势力的来龙去脉,自然不难猜到。

      4.庞统之死极富有戏剧性。他为什么要骑白马?因为那是保命符,刀枪无眼,万一被误击可不是闹着玩的。庞统这么做是因为一切都已经搞定了,条件都已谈妥,他只是负责走下过场,顺带捞点军功。可是偏偏事情有变,刘璋可不会坐以待毙,作出一些重大让步后,益州的某些人反悔了,而刘璋要的定自然就是庞统的人头,所以保命符变成了催命符,于是在落凤坡上演了一出杯具。随后猪哥跑来救场,谈了一年终于又给谈成了,刘璋无奈只得退位。

      5.诸葛亮死保吴蜀联盟,诸葛瑾东吴地位稳固,这两条的疑点已经足够大了。还是吴刘联盟时,孙权有足够的实力和理由吞并荆州,既然刘璋暗弱,为啥还非要你个外来户刘备去取?事实上后来吴蜀翻脸,东吴尽取荆州,也一样守得好好地,所以吴蜀联盟或者吴刘联盟对东吴意义很大?对刘备意义很大倒是真的。孙吴早点拿到荆州,还可以更早乘着赤壁的东风北伐,哪里需要刘备那几杆破枪撑场面。

      6.刘备的发迹史和今天某些政治明星人物的发迹史几乎如出一辄。接触过政治的人我想这一点都应该能够看出来的。刘备入川就是给刘璋施加压力,潜台词就是“再不同意,我们可就要换马了,你看马都过来了”。

      • 家园 很难想像那种乱世能有独立于军事势力的

        地方势力存在,就是有地方势力 存在,也必定是以军事力量的存在为基础的但是三国不论那国似乎都不曾存在比较独立的军事势力。 这个看近代中的乱世 军阀混战世纪时期就可以清楚。

        而且那个时候交通如此不方便,很难想像从江东到西川的地方势力能有什么联系。

        • 家园 当然不是独立于军事势力之外的

          但是统军之人很关键,孙权是很后面才真正拿到兵权的,仔细看三国志就会明白。荆州刘表也没兵权,兵权在蔡瑁手里,蔡瑁是什么家族呢?刘璋嘛,倒是有部分兵权的,看他儿子就知道。

          兵权的根基是钱粮,能供得上饭,发得起饷,自然就有兵,而非有兵才有钱粮,后者一般都是极端情况,那不叫兵,叫匪。谁有钱有粮呢?是君主还是名门望族呢?

          • 家园 别TJ啊,这篇写得多好啊

            继续更新啊。至少得把兵权说清楚,不说清楚下面就会有人说在军队面前,神马都是浮云了。

            兵权包括:招募兵员、组织训练、装备粮草供给、军令指挥调度。大Boss怎么掌握兵权,怎么运用兵权,你必须说清楚啊。

            • 家园 恩,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关键

              今天的人都把军队视作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仿佛“虎符”一至,军队就会指哪打哪。其实各层军官和士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屁股”,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在椎杀晋鄙后,依然是有非常凶险的博弈的。因为副将听不听命还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信陵君往日人望不够,那么这些副将在听命也死,不听命也死的情况下,出于避免家人被株连的情况也很有可能选择抗命,毕竟信陵君单车换帅还击杀原主帅,是个人都看出问题不对,虎符的威力事实上是没传说中那么大的(信陵君可以因自己的身份保命,军官们怎么能逃过魏王的雷霆一怒?)。

              在三国时代,士族拥有着大量田地和雇农,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私兵,作为地方的诸侯,从士族征收钱粮必然需要付出一些对价,这个对价大体就是让族中亲信出任军队和行政职务。因此象孙权的军队中,中上级军官和幕僚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士族。各个士族为关键的位置而博弈,而孙家自己也在这场博弈中努力安插自己的族亲。只是显然孙家的根基在赤壁时并不深,三国时还没有科举让王族迅速招揽人才,孙权要和当地士族拼家族人才,自然是要落下风的。

              从历任大都督的人选上,周瑜显然是偏孙家的,结果死得不明不白,吕蒙则显然是偏士族的,也死得不明不白,此后大都督一职就空悬,这其实就代表孙权拿到兵权了,因为此后战役都是孙权直接指挥的。后来虽然又出了陆逊,可是一等战役结束,陆逊就忙不迭地挂印而去,江东谁掌权也就很明晰了。

              • 家园 嗯啊,兄弟果然有见识

                说得大有道理。我没法说得更好,只能补充几点。

                士族不但控制了大量土地、人口,而且由于土地和人口在握,士族自然而然地控制了工农业物资生产和商业流通。运用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士族兴办书院,控制舆论,渗透帝国官僚的选拔和任用体系。士族还组织规模庞大的部曲,这些私兵只忠于家族,不听命于国家政权。

                曹、刘、孙三家,曹操最能耐,也最不讨士族欢心,所以曹操的统一之路也充满坎坷。士族更喜欢袁绍。不过曹操自己也是大宗族,曹家和夏侯家人才济济,勇猛善战,还能压在阵脚。士族一直扯老曹后腿,逼得逆天老曹发求贤令。士族发现老曹不好搞定,回过头去做小曹的工作,发现这位是个草包,用扶植小曹上位的条件达成协议。

                孙家跟士族关系不好,也不太讨士族喜欢,但是孙策勇武刚烈,就连曹操都说:“狮儿难与争锋”。士族也只能或被杀、或暂时低头服从,但是后来找了个机会把孙策给阴了。这个事孙权是不是知情不好说,但是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不过孙权不是孙策,自己的铁杆班底也薄,权柄旁落大约也是有的。周瑜跟孙策关系铁,但是跟孙权关系不铁,周瑜比较倾向孙家应该是有的,但是两个人未必能齐心协力。孙权的个性跟孙策相反,能忍,看准时机再出手。后面也就慢慢能操纵政局了。

                刘备一开始最不受待见,但是到了荆州之后扶摇直上,判若两人,说明他背后的支持力量已经完全不同了。

      • 家园 比较另类,但是推理的也很有道理

        看着挺有意思。

        庞统之死的确是比较奇怪,白马那么扎眼的,庞统又不是赵云。

        对了,你这个系列是根据三国演义,还是根据正史?我经常搞混。

        • 家园 卧龙凤雏明显来源于演义,不过并非没有道理

          罗贯中时代,三国很多事应该有定论了,不排除很多有关蜀汉和江南士族的一些野史都“解密”了。因此罗根据这些带点传说性质的材料进行合理推敲后进行加工创作,所反应的情景未必没有真实性。本文着重从合理性方面来推导三国时的整个江南政局,由于“士族统治”其实是本文的立论基础,故而不得不尽量先让这个立论拥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就算这个立论从后面的推演可以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和传统英雄史观作个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贴近历史真实。

          另补充有关取西川的推导。庞统死后,换马派缺少了一个关键的联络人和担保人,诸葛亮不得不入川来收拾残局。但诸葛亮在益州的人脉明显没有庞统那么好,再加上刘璋一定给了中间派足够的蛋糕,所以换马派此时不再占据优势了。不过此时西川的局势已经骑虎难下,刘备和刘璋势同水火,这件事必然要有个了断。因此,最后各方大致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以雒城得失为最终裁决,时效大概为一年。如果刘备攻下雒城,刘璋滚蛋;反之,刘备退回荆州。这个协定一定下来,其实刘璋就输定了。因为刘璋输了,无性命之虞,生活也有着落。而刘备输了,难道真的可以退回荆州?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是有时效的,刘备被扶持的关键作用是取益州而不是守荆州,如果刘备拿不下益州,那么荆州怎么可能留给你个外人?所以在攻雒城的最后一刻,刘备肯定会启动金手指,把自己的利益压到底限,纯粹和刘璋“打价格战”了,而这是刘璋无论如何拼不过的,刘备可以在“拿下”益州后分文不取,把利益通通留给士族们,刘璋要这样的益州何用?所以雒城血战,的确很残酷,因为靠自己实力打下来的话,刘备就对益州有足够的话语权,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刘备最后表面上赢了,实际却输了。这从他入川后几乎“皆大欢喜”就可以看得出来。也因此,雒城之战结束后,成都就算还有三万兵,刘璋也不打了。

      • 家园 赞最后一段

        而且都是入川。。。就是不知道背后的利益集团是谁了。也不知道诸葛亮是谁。

        • 家园 真实情况比较复杂

          先设计个场景,估计兄台就有些明白了

          某方代表:田赋七成归我,三成归你。

          刘璋:NO!七成归我,三成归你。

          代表:那五五分成,但税官必须是XXX。

          刘璋:我已委派XX

          代表:XX?那个奸佞小人?

          刘璋:我知道他是小人,但他听我的话!

          代表:......

          刘璋:......

          代表:刘璋暗弱啊。刘璋暗弱啊。

          总的来说,刘璋智力水准不高,性情比较温和是肯定的,所以他斗不过法正这些人,但他又不甘心任人摆布。而法正是促成刘备入川的关键人物,基本可以肯定他就是益州“换马派”的代表,也是实权相对较大的一派。至于刘璋屡屡不听的那些个所谓“忠言”,想听你也要先有能力听才行。“忠言”如果拿不到自己的话语权,那不就是废话啊。刘璋如果不是被逼到墙角,那是不可能让刘备入川的,从他后来对刘备在关键处处处提防可以佐证。只是刘备入川对保守派和中间派的利益触动极大,所以此时“忠言”鼎沸是可想而知的。

    • 家园 【原创】歪解三国之樊城之战

      在刘备顺利取了西川,并超计划地得到了汉中,下一步自然就是进取中原了。但这时江南士族集团就不干了。中原物产丰富,人才辈出,更有经历过种种战乱的“正统”士族,他们是瞧不上那些贪生怕死的江南士族的,假以时日,刘备必然会脱离控制。更何况一旦刘备统一全国,中央集权迟早会恢复,那时地方豪强的苦日子可就要来了。与其那样,还不如当初直接投降曹操呢。因此,无论如何,士族是不愿意刘备兴复汉室的。而名士集团对兴复汉室却相对是比较热衷的,毕竟才学是真材实料的,不会变了地方就贬值。跟着刘备打下江山,更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甚至后面完全可以撇开刘备这个土包子,顺带也把当初靠裙带关系从江南士族那里获取实权的底给洗白,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实际上,诸葛亮对于兴复汉室的期望比刘备要高。但可惜这两人都被江南士族给制得死死的,钱粮民心这三者都不在自己的掌控内(荆州西川这么易取不是没有代价的),甚至不排除刘备和诸葛亮的一些人生污点也被掌握在某些人手中。因此,不志史乃至焚史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但此时,却有一个人,虽身处士族统治的核心区,却全然不买士族的帐,这个人自然就是关羽。关羽在三国中实在是个异数,他不屑于结交权贵,对东吴实际的CEO鲁肃毫不客气,对名义的统治者孙权更是嗤之以鼻,就算是名士集团的佼佼者诸葛亮,他其实也是不买帐的。这是那个时代的平民英雄,全凭个人能力和操守封侯拜将,这在东汉那种历史背景下,对普通人来说就相当于是一种神话了。因为汉朝还是主要以血统定功名的时代,平民的上升路线基本是堵死的,曹操虽然也提拔了一批平民将领,但那多少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便,自然也就不太服众。不过这里着重需要指出的是,曹操这个人是三国时代打破权贵统治的先锋,唯才是举仅仅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他突破了有汉以来成事必然依靠士族的路数,但也因此使得其前半程道路走得过分艰辛(打吕布时被城中大户所骗几乎丧命不是没有原因的)。只是可惜这条路毕竟超越了时代,曹操后来还是被迫依靠士族来巩固其统治。这样再来看那段曹操义释关羽的故事,自然就会别有一番洞天,两人的价值观在当时可谓高度一致,惺惺相惜下默然相送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若真有华容道的故事,那也是非常合理的。

      在刘备的阵营里,其他人不可考,关羽无疑是最坚决的兴复汉室派,他不屑于呆在荆州这个地方和一群贪生怕死的士族为伍。或许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回汉室江山,为天下黎民仗义直言。虽然真相如何无人得知,但是我想这才是关羽之所以被民间自发祭祀的主因吧。如果关羽只是个爱惜羽毛之徒,他必然在平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平民的不屑。只是关羽实在不太懂得政治,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刘备已经不想兴复汉室了,而且也无力起兵。诸葛亮此时也并无实权,真正的大权掌握在以法正为首的蜀中集团手中。所以无论刘备诸葛亮对荆州知不知情,他们都爱莫能助。如果此时,关羽在进攻樊城时失利,被打得大败而回,这反而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士族可以乘机削关羽的权,并逼迫他低头;曹操顺利度过危机,天下三分之势重新稳固;刘备可以放心地在成都过上逍遥的土皇帝生活。但是偏偏关羽就胜了,而且胜得非常漂亮,襄樊风雨飘摇,曹操不得不让主力南下。此时连傻子都能看得出西北空虚,刘备很快就将失去一切借口,再若不发檄不出兵,那么“兴复汉室”这块牌子就要倒了,而且会狠狠地砸在刘备自己身上。士族慌了手脚,为了解救“危局”,他们不仅向曹仁告密以坚曹军之心,还让孙权与曹操密谋以挫败关羽。可惜曹军并不争气,在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下,依然只能和关羽打成胶着状态,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将给成都方面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士族逼不得已,只好在赤壁之战后又一次把兵权放了出来,可这一次这个兵权可就没有这么容易收回了。领兵的吕蒙应该是最听士族话的人选,而他也是东吴历史上死得相当蹊跷的一个大都督(周瑜其实也死得很蹊跷)。新版三国对这一段有很好的演绎,吕蒙的确最有可能死在孙权手里,孙权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兵权。这样我们再来看吕蒙的“奇袭荆州”,以及关羽麾下荆州兵的溃散,自然也就心中有数了。樊城下的关羽,他的对手不是一个人啊......

      关羽不出意外地失败了,但如何处置关羽,又变成了一个大难题。孙权不想关羽死,因为有关羽在,他就算再次失去兵权,还是有机会拿回来;名士集团也不想关羽死,因为他们还是希望“兴复汉室”的,因此才会有诸葛瑾的数次麦城劝降;曹操也不太想关羽死,毕竟人生知己难求。最想杀关羽的,莫过于士族。关羽搅黄了士族设计的完美局面,不仅丧失了好不容易获得的对中原的优势态势,还把孙权这只猛虎给放了出来。假以时日,手握兵权,拥有荆吴的孙权就可以利用荆吴间士族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终将中央集权强化。事实的确就如士族预料的那样发生了,只不过过程却又曲折了不少,因为他们想出了一条毒计,那就是让孙权亲手杀了关羽。这让孙权的民望顷刻间下降了一大截,谁杀这么一位获得汉室封侯且失败于兴复汉室征途上的平民大英雄,都会背上千古骂名,更何况自己还就是那个背后捅刀子的人呢。可以想见,孙权那时候的局面会有多被动,只是士族能让孙权接受这么一个苛刻的条件,自然也付出了足够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如果猜想没错那就是认可孙权暂时保有兵权。

      在整个事件中,有一个人还始终未露面,那就是刘备。虽然我心里更希望是刘备一直被蒙在骨里,直到关羽死后才得到消息,但这不太符合推理,士族不太可能冒这么大的险让刘备这么一个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人充满对自己的怨恨。更大的可能是,刘备一直处于犹豫中,在内心的激烈斗争中最终错过了救下关羽的关键时机。由于内心始终在煎熬,寝食难安,所以终于在确知关羽被害后,身体崩溃,吐血昏厥。当然《投名状》中的解释也非常合理,但是那个解释更为残酷,相对来说,我更接受刘备难得昏庸了一次。

      不过当关羽死后,他的故事却仿佛才刚刚开始,而现在我们才可以一点一点跟着历史的脚步去看看他如何走上成圣之路。不过在此之前,还必须把一个疑点解释清楚,那就是夷陵之战。

      且听下回分解。

      通宝推: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