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孩子的教育 -- 紫色风信子

共:💬38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孩子的教育

    第一个疑问:到底孩子几岁上幼儿园最合适?

    当儿子两岁时,就不断的有人问:上幼儿园了吗?每当听到我说:还没呢,就不免听到热心的说教:不行啊,你这样惯他不行的,要让他过过集体生活,学会独立,云云。

    及至儿子到了四岁,我仍未送幼儿园,热心的朋友们每次提起都跟我急赤白脸的了:你这样是害他啊!

    本来心中很笃定,让他们这说得多了,心里也开始打鼓。究竟我的想法是对是错?

    我看过很多育儿的书,好象基本的理念是说,孩子在六岁之前在家庭中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在这个阶段里应该是充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让父母家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标准根植孩子心中。

    在这个阶段孩子比较重要的能力应该是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应该家里的条件比幼儿园好得多。但唯一的弊处是他比较孤独。

    再说说国内幼儿园的教育,基本上是比较重视孩子的一些技能。比如说,学写字,学算术,学英语,学唱歌等等。

    这个教育方式我私底下很不认同。

    幼儿园的教育基本上是不系统的,不科学的,不符合孩子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而且到了上小学时,存在着与学校教育的一个接轨问题,这就不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适应得快些,好些。

    河里有很多人在国外,这一点我很想听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的建议。

    第二个疑问:孔融是否应该让梨。

    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到现在我们这一代依然习惯于将温良恭谦让做为一种良好的品质来评价。那么我们也就会将自己认为良好的品质来塑造孩子。

    问题是我看到的现象令我越来越疑惑。

    我常常在游乐场里看到小孩子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手里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抢去,看到孩子伤心委屈的摸样,他们往往就会亲自动手去帮孩子抢回玩具。

    周围所见的孩子,不论父母是什么样的学历和素质,孩子无一例外地都从不考虑他人感受。比如说,自己在玩沙时,从不会因为扬起的沙子会落在下风处小朋友的头上脸上而换个位置。当然,我接触的都是两岁到五岁的孩子。

    再谈到孩子的父母,几乎大部分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而最后往往选择放弃谦让,他们认为谦让会导致孩子懦弱,会令孩子在竞争的环境中吃亏,受伤。

    孔融是否还应该让梨呢?

    第三个疑问:到底要如何把握挫折教育的度。

    孩子生长的环境,是一个充满了呵护宠爱的环境,这就令我们格外担心。怕他的逆境商不够,怕他面对不一样的态度时心理无法接受。

    于是我照本宣科,要进行挫折教育。

    何谓挫折教育?书上定义:适度的饥饿感、适度的拒绝、让孩子学会等待,这就是挫折教育的内容。至于如何操作?很难!什么难呢?我觉得这个度很难把握。

    适度的饥饿感,这个容易,小家伙本就对吃东西没什么兴趣,饿得狠了也不过就抓到什么就塞几口,自己搞掂!

    适度的拒绝,这个有点儿难度。小家伙是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事过一小时他仍然在坚持,往往坚持拒绝的结果就是以他和他爸爸两人之间的战争来结束。

    学会等待,这个最顺利。他现在基本明白,越想得到好的东西,付出的努力和等待就会越多。

    有没有哪位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体会可以交流的吗?

    育儿,真是一项大工程啊!~

    元宝推荐:懒厨,
    • 家园 前些日子没上网。今天看了。我的一些看法。

      今天看了一下,我觉得咱俩有很多看法不太一样,呵呵。

      不过要申明一点,我还没有成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所以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辞,还在忙别的,简单说几句。

      但很奇怪,我个人觉得你在国内的话,为甚么要听在国外的人的意见呢?这些意见对你生活的现实情况能有多大帮助呢?因为国情不同,方式方法必然也有很大的不同的。

      第一个疑问:到底孩子几岁上幼儿园最合适?

      答:在我看来,国内的孩子所上的幼儿园有好几种。我曾经去过朋友的贵价的所谓双语幼儿园,我觉得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国内的小孩子我觉得不够快乐,没有太多时间去玩,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做家长的不得不牺牲了孩子的童年。这个我不赞成,但表示理解。中国国情如此,竞争太厉害。其实最主要的是家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可能不受社会舆论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心理承受能力够强,不勉强自己的孩子去学自己没兴趣的东西,让他们自由的成长的前提下,又是否能够提供让他们自由成长的外在环境条件???

      我是在英语国家做幼儿园老师,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我每次回国看到的小孩和我在国外看到的小孩比较的话,老实说,我总觉得国内的小孩子普遍来说,天真的时候不够国外的小孩时间长。

      曾经有个朋友带着她5岁的儿子是来坐移民监的,孩子叫松松。松松在这里开始上小学一年纪,非常喜欢上学,最喜欢上课的时候大家爱怎么坐怎么坐,回来做家庭作业总是积极得不得了,一星期的作业一次就做完了。还有次一回来跟妈妈说,今天在上课时候睡着了,老师还叫旁边的同学不要吵醒他:)这里的孩子们都很热爱上学,因为觉得学校很好玩。我回国的时候问过的小孩,99%说不喜欢上学。

      但朋友仍然说,以后要让松松回国读书的,因为国内三年级就把这里小学全部的数学都学完了,现在学校里学的,松松在幼儿园就都学完了。。。。。

      所以这个该不该上幼儿园,见仁见智。其实越操心才会导致越多需要操心的东西出现

      在我的角度上来看,如果将来我的孩子是在国内,我会让TA上幼儿园,但我会对幼儿园有选择性。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是,在幼儿园里,小孩子能逐渐学会如何与同龄人相处。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孤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受损源自他生命的最初5年。这种受损有的时候会影响一生。

      虽然有点理想化,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不应该让孩子去适应幼儿园,应该让幼儿园去适应孩子。

      第二个疑问:孔融是否应该让梨。

      第三个疑问:到底要如何把握挫折教育的度。

      答:这两个问题都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当时还长篇大论的写了好多。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有个朋友的小孩子,4岁,在游乐场骑自己的单车,因为玩别的把单车放在一边,结果被一个带孙子来玩的老奶奶以为单车是游乐场的,要拿去给她孙子玩,我朋友的小孩就说车子是自己的,但老奶奶不相信他一边批评他一边非要把车子拿走。当时我的朋友站在远处没有上前,只是想让小孩子锻炼跟人交涉,结果不仅小孩子觉得受挫哭了,她也生了气,反正老奶奶也没道歉,很凶的走了。前后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后来这朋友就跟我们感慨了半天。

      我当时时这么说的:

      让孩子跟孩子交涉或许是种锻炼,但我认为为时过早的是让小孩子这个年龄去跟大人交涉,--又是在一种状况不明的情况下,这容易让他对交涉的结果迷惑,从而对信心的建立不利。有的孩子在communication方面遇到重大挫折后,甚至会有自闭的情况发生。

      我是非常赞成家长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与包括成人的外界打交道,不是说代替他们,而是适当的引导与肯定。

      小孩子车子这件事情,让老奶奶给他道歉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就算这个肯,万一碰上个完全听不明白话的,且比较粗鲁的人呢?如何让小孩子去判断,如何让小孩子去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何让小孩子继续有分享的心,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小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的,这一点不假,所以需要保护,但要明确一点的是,保护,并不意味着替代。

      在这种场合,涉及到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的纠纷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参与,比如这个车子,我这朋友如果及时上前说明车子是自家的,并且主动问小孩子愿意不愿意借给那个小朋友玩一玩的话,这样的挫折发生的机率就要低得多了。

      至于如何重建信心,明白good sharing的道理,是需要再经历一些场景的。

      先写这些。有点罗嗦啊,呵呵。

      • 家园 小感想

        “反正老奶奶也没道歉,很凶的走了”

        让这个小孩知道年龄大和修养高毫无联系也没什么不好。

        人与人有对立很正常。但区别在于有的人虽然向你表示不满,你却愿意向TA解释。有的人对你说话的那种神态,你见了就想扇他几耳光

        • 家园 我倒是觉得

          这么大的小孩还很难明白什么叫修养。他们可能知道什么样是礼貌,但对于别人的礼貌和修养他们还缺乏划分其程度的能力。

      • 家园 之所以想听听由国内出去现居留在外的朋友的意见,是因为

        相信国外的幼儿教育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异,我想了解差异何在,这样才能究其原因,找到更好的一个办法。

        在有了儿子后,看了一些蒙氏的书,感觉跟东方文化有不少差异,但我觉得更倾向于蒙氏。

        无他,看得多,想得多,吸收他人经验,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做得尽量圆满。

        • 家园 这种差异不是了解了就能解决的

          东西方各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这些都是产生差异的根本。

          人是个体差异性的很大的生物种类。

          蒙氏目前在国内是很popular啊,呵呵。

          我个人觉得,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可以完全指导孩子成长的。多了解固然有好处,了解之后是否真的能够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觉得将来我要是有了孩子,我准备跟养羊似的放养他们。呵呵,kidding。

          • 家园 说说是很容易的,粗养的想法谁都有,但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理论不能完全指导实践是没错,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

            我是学工科的,习惯做一件事情前先看说明书,我是在看说明书。

            • 家园 紫姐姐说的极是

              这个我没有发言权了,前面说的都是我一己所想,和朋友说起来的时候,经常会被她们温和的教导说,等你自己做母亲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想了。

              在幼儿园做老师,与做某个孩子的母亲,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我想。

              但是,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和小孩子们呆在一起的时候,确实,很快乐:)))

      • 家园 【原创】还翻出一篇两三年前写的一点东西,自己看了都乐。

        大概也算一点看法。

        ------------

        阳光的颜色 (文评)

        (某日在网上偶读一中学生大考作文,漫谈老庄,思想趣味闲淡,获满分)

          说真的我佩服批卷老师的胸怀。中学时代的作文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在我曾就读的地方中学虽然有很多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物理金牌的得主,但大多数同学的作文依然是老师要求的高考模式,至今如此。如果这个得满分的作文放在那里,充其量是个中等分数而已,那还要看老师是否心软。

          在考试中能写这番不是主流的话,这孩子不简单。别的不说,从内容来讲,这孩子说的一句话我倒是极其赞赏,他说:“没上过群峰之颠,哪有资格独坐深谷?”能明白这一点已是不易。常常有人叫嚣着要过平淡的生活,我总是有些不屑。在我的理解中,真正的平淡应如阳光,看似无色,其实五彩。而大部分人所说的平淡不过是流于平庸。除非这人资质极好,从来对道理就悟得极透,那这种人反而是不会多说话的。

          庄子全生保身哲学的主要特色是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是要以内在的精神力量超越外在条件的限制,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更加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而让真正的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中解脱出来。因为看到人的无能为力,所以他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其实我觉得很多古书放到现在来看,很迷惑人。很多道理放到现在来讲,已经行不通。难怪这孩子会如此困惑。庄子其实也被荀子批评过:“蔽于天而不知人。”忽略了人自身的力量,哪怕是有限的力量,太过无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的。

          这孩子还让我想起另几个孩子,分别读初一和初二,随父母从深圳来玩,席间和我相谈甚欢,还说了好多不曾和父母说起的话题,关于正义和责任,关于对和错。大人们听得目瞪口呆,很多话题无法回答,因为涉及到了一些他们也在思索的东西,是应该坚持还是妥协的问题。实在是没办法回答。后来孩子们总结了一句:大人们真是虚伪。问题是孩子们也面临是否选择虚伪。

          记得小时候大人讲“孔融让梨”,我们觉得很对,现在大人再给小孩子讲“让梨”,他却会问:“我也真的很想吃呀,为什么还一定要让呢?……凭什么呢?”仅仅告诉他这是“美德”没有用的,抽象的东西已经不具备说服力。

          红尘早就乱七八糟,所以,我担心等这孩子到了能读庄子的年纪,已经“廉颇老矣”。

    • 家园 其实育儿与化学很相似,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又有很多的特例

      因此,经验要比理论有时更管用. 每个小孩子都有他的特性.单纯的搬书本的知识就显得太机械了.其实,只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如何能得,就算成功一半了.另一半是他后天自己悟的.你教不来的. 另外在品德方面,父母的影响最重要了.

      花说回来,说的容易做的难.我管我家女儿时,巴掌有时是要给的.

    • 家园 关于孔融让梨一段,我觉得可能有些易引起混淆的地方

      紫君谈到的,其实是好几种情况。首先须得注意到孔融让梨本身是有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他是基于儒家的家庭伦理中的亲仁观念。而并不是单纯的指谦让。如果脱离古代的背景在现在来看,那么这个故事可以理解为孩子通过理性有意识地培养基于血缘的感情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和父母是天生地亲密的感情,但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却并不是如此。孔融让梨就是指能通过理性的行为来培养兄弟姐妹间的情感。而能够培养这种情感,则孩子长大之后也就能善于培养朋友间妻子间的感情。所以这个故事的本意不在让,而在培养感情上。

      现在独生子女,但这个故事还是很有意义的。在生活中常见到父母为孩子尽一切心,而孩子却对父母漠不关心。这实际上就说明教育上有问题。孩子不能对父母从小就有一种报答之心,不能欣赏父母对他所作的一切努力,只能说在教育上没有注意这种精神的培养。孔融让梨在现代可以作孩子对父母让梨来解,如果孩子能有意识地从自己的利益中感受到应对父母的报答,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紫君在文中所谈到的情况其实和此一问题并不相同。首先象孩子扬起沙子,这是一个公德问题,不是让不让的问题。我们当然要立即制止孩子的这种作法。

      至于玩具,其实也不是让不让,而是两个孩子间有没有兴趣培养友谊,父母有没有兴趣在两个孩子培养友谊?如果有,才能谈得上如青君所说的共享,如果没有,大家彼此毫无关系,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有什么让不让呢?

      我个人觉得现代社会过于强调竞争,所以父母以致于把孔融让梨让梨的精神都担心,觉得谦让可能会导致孩子软弱。其实就是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也不是一味争斗啊?而且在退一步说,人毕竟是需要感情的。一个不懂得谦让的人,在感情上有怎么能与他人和谐呢?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只能是具体场合具体看待了。

      不过我自己没有孩子,什么都不如紫君的亲身体会,只是瞎说几句。

      • 家园 多谢指正~!:))

        说实话,对于这个让梨的典故和背景,我确实没有深入地理解和体会。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我用得不恰当,因此确实有些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了。

        我很赞同你的话,对于亲人要有谦让之心,于我而言,我希望儿子对于亲人,他要存亲爱之心。但我不希望他对父母有什么报答之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如果我想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那么就要抛弃这个报答之心。

        也惟有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保有自由、想象力、创造思维和快乐平和的心态。

        我的想法也许偏颇,如有不当之处,愿意和你进一步探讨:))

        其实从做母亲的体会而言,我亦对儿子存了感激之心。

        感谢这个小生命带给我那么丰富多彩的体验和那么充满光辉的,圣洁的幸福。我也在和他一同成长,更加成熟,心胸更加豁达,更加的懂得理解和宽容。

        我想,中西方的教育差异也很好的体现在这里了,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倾向于谦让,而西方则更加注重SHARE。

        这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这也是我所不了解不熟悉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希望在西西河能够得到这方面的提高和助益。

        再次谢谢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