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wxmang老师离开之随想 -- 再闻鸡起舞

共:💬343 🌺2433 🌵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近看了《全球通史》

            作者是斯塔夫理阿诺斯著。这本书有几个中译本,最近的北京大学有中译本。

            里面有些社会主义的章节,可以代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看法。

            在线阅读在

            外链出处

            在下半部《1500年后的世界》中,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下)

            外链出处

            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节还可以一看。

            八、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自由主义声称社会是自然法则的产物,否认通过立法人为地增进人类幸福的可能性,而社会主义则认为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能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此外,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如果特别地建立一个社会,其目的在于促进集体福利而不是促进个人利益、促进合作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型式而不是促进竞争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型式,那么,当代的弊病就可以被消除。简言之,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和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个人和自由放任主义。

              改革社会的种种计划决不是我们当今时代所特有的。从文明兴起以来,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一直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由于这种情况,各时代的预言者和改革者提倡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平等的种种计划。例如,在古典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求实现一种贵族式的共产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哲学家的专政。在中世纪时期,英国农民领袖约翰·保尔告诉其追随者说:"我的善良的人们,——直到所有的商品为人们所共同拥有时,直到既没有农奴也没有绅士、我们人人平等时,英国的事情才能办好,在任何时候都会办好。"在近代初期,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才受到尊敬。

              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骚动和激情自然激励人们提出更多的促进公共福利的方案。我们已知道,在17世纪的英国,李尔本和其平均派的成员不仅争取政治改革,而且.争取社会改革。法国革命中和李尔本酷似的人是"格拉古"巴贝夫,他于1795年组织了"平等会"。巴贝夫把法国革命看作"仅仅是远为重大、远为神圣的另一次革命的先驱,而这另一次革命将是最后一次革命。"为了实现这最后的革命,巴贝夫宣布必须采取以下严厉措施:"将国家现有的全部财富置于共和国手中……使所有的公民工作……实现产品和享受的平均分配。……"

              巴贝夫提倡废除私有财产,这在当时的法国没有可能被接受。连城市工人都不准备采取如此激进的手段,而构成人口的大多数的农民则激烈反对一种将剥夺他们新近获得的、十分珍爱的土地的纲领。因而,督政府毫不困难地逮捕、处死了巴贝夫,并驱散了他的追随者。因此,在法国同在英国一样,占优势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神圣性的基础上的自由主义。

              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社会抗议和社会骚动随着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胜利而终止。事实上,新的朝气蓬勃的一派社会改革者——空想社会主义者——于19世纪初叶出现。原因在于,法国革命虽然已唤起民众的期望,但未能使民众全都满意。仍然存在着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实际上,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贫民窟和重新出现的失业状态,似乎使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冲突更剧烈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这些状况作出了反应,试图把人类从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就象他们的前辈早先把人类从约束人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一样。

              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两个法国人圣西门(1760-1825年)和傅立叶(1772一1837年)与英国企业家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这些人由于他们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和方案,至今仍未为人们所忘记。圣西门极力主张国家应把资本借给将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起作用的合作社。傅立叶提倡把社会改组为各有16O0人和5000英亩土地的小的合作团体即"法郎吉"。欧文通过把其工厂所在的新拉纳克改变为一个模范村、通过在印第安纳建立一个短暂的共产主义的"新和谐"村而赢得广泛的注意。

              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例如,圣西门曾试图谋取教皇和路易十八的支持。傅立叶曾于每天中午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候人们对他在报上的请求支持的呼吁作出响应,白白等候了12年。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是革命者。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他们肯定没有从革命或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进行思考。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现代社会主义之父马克思(1818-1883年)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而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制定模范社会的种种蓝图。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历史研究坚信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期待富裕的捐助人的支持。

              马克思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德国犹太人,24岁时就当上一家激进报纸的编辑。他在一些国家受到警察的不断迫害之后,终于在伦敦定居下来;在伦敦,他在不列颠博物馆里工作了30年,为其划时代的著作《资本论》(1867年)收集资料。这部著作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著作中的三个基本学说是唯物史观即经济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观念。

              1848年,马克思与其终身的朋友和捐助人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他在这部早期著作的序言中将唯物史观概述如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例如,古典世界的奴隶经济说明了古典世界的政治状况——自由民的民主政治和奴隶所受到的束缚。它也说明了古典世界的文化成就——由于奴隶的劳动,少数人能够闲居,能够致力于文化。

              阶级斗争学说也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最好的概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座迫者,……进行不断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关于各阶级具有相冲突的利益的思想就马克思说来并不是新的。但是,马克思的新的、非常重要的见解是:正是通过阶级斗争,人类从一种社会结构转到另一种社会结构。例如,马克思主义者说,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中产阶级;他们的利益与封建领主的利益相对立,因此,他们领导了最后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构成了马克思对过去历史的解释的基础。就未来而论,马克思确信资本主义将让位于社会主义,他的确信是基于他的第三个主要学说——剩余价值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例如,一片树林是没有价值的,然而,如果将树木砍倒、运送到工厂、锯成木材、制成家具,那么,这最后的产品就由于其中所耗费的劳动而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家具出售的价格高于该家具基于劳动的价值,出为价格中还包括了资本家所需要的利润。这意味着提供劳动的工人以工资的形式收到的报酬实际上低于向消费者所索取的价钱。马克思论证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唯一致命的弱点,因为工人作为一个阶级不能以自己的工资购买他们所生产的东西。最终,这将导致生产过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消费不足;这种消费不足起因于不充足的工资所造成的不充足的购买力。因而,结果是工厂倒闭、失业、购买力进步下降和最后的全面萧条。此外,马克思认为,这种萧条将变得日益频繁、日益严重,直到最后失业的无产阶级在绝望中被迫起来革命为止。这样,资本主义将由社会主义取代,正如早先的封建主义已由资本主义取代一样。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是抗萧条的,因为随着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再存在私人雇主、利润,从而也不再存在购买力的不足。

              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写下自己的著作以来,事态的发展并未遵循他所预示的明确的模式。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没有变得更穷,相反,工人们变得愈来愈富裕,因而也就愈来愈满足于现状。尽管如此,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已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首先,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已证明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最后,马克思主义通过强调国际的阶级联系而不是强调对国家的忠诚,给全世界工人以四海一家和团结的意识。《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不仅是理论家和作家,而且是鼓动家和组织者。他在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即通常所称的第一国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团体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的注意。但是,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有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各种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

              1889年,社会党国际即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当时,已出现于各国的许多社会党都加入了该组织。第二国际迅速发展,到1914年,它由27个国家的社会党组成,总共拥有1,200万工人成员。不过,注意到以下这点是很重要的:就其学说和行动而言,第二国际比第一国际温和得多。它基本上是一个修正主义组织,而不是一个革命组织。

              侧重点有了这一改变的原因在于,组成第二国际的主要政党本身正在背弃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所谓的修正主义。有许多因素可解释侧重点的这一改变。一个因素是,在西欧各国,选举权逐渐扩大,这意咪着工人能利用选票而不处利用子弹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因素是,1850年以后,欧洲的生活水平稳步上升,这往往使工人们久乐于接受现状。德国修正主义领袖伯恩施坦表达了这种新观点,他宣称,社会主义者应该"为更好的未来少工作一些,为更好的现在多工作一些"。换句话说,这一新策略就是通过渐进主义的改革手段来获得直接利益,而不是通过革命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第二国际的口号不是阶级斗争和革命,而是"鼓动!教育!组织!"

              并非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愿意跟着这种修正主义走。他们当中有些人仍忠实于他们听认为的是马克思的学说的东西,所以,大部分社会党皆分裂成"正统"派和"修正主义"派。不过,修正主义者更适合时代的趋向,通常控制着他们各自的政党。确实,他们能组织起强大的工会运动,能在选举竞争中赢得数百万张选票。事实上,到1914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社会党已在各自的国民议会中比其他任何政党拥有更多的席位。而且,力量大小不等的社会党简直已存在于整个世界——存在于中欧、俄国、巴尔干半岛各国、奥斯曼帝国、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中国和日本。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开始时,第二国际为它的修正主义付出了代价:其大多数成员证明他们首先是民族主义者,其次才是社会主义者。他们响应了各自国家政府的主张,结果是数百万工人战死在壕沟两侧。因而,第二国际被扯碎,虽然战后它又复兴,但再也没有获得其从前的力量和声望。

              然而,社会主义并没有随着第二国际的四分五裂而渐趋消失。实际上,俄国社会主义者即通常所说的布尔什维克,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地夺取政权,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此外,布尔什维克组织了第三国际印共产国际,向第二国际即社会党国际挑战。我们以后将考察俄国共产主义政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和活动。这里只要注意到以下这点就够了;如今,许许多多人生活在自称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还有无数的人生活在共产党的国家里;共产党国家的庞大的宣传机构天天宣告马克思的预言很快就会实现——资本主义的寿命不会很长了。因此,很显然,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今天已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就其推动力和普遍的吸引力而言,可与民族主义相匹敌。

            关于苏联。作者既说了苏联的问题,也说了苏联的成就,特别是在不发达的苏联亚洲部分的成就,和中国前三十年很像。

            外链出处

            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一、五年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 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关于这种太平盛世,他们过去已宣传很久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对迎接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它们几乎只是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政权以后该怎么办。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的传统定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实现不起指导作用。列宁本人就承认:"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1921年间;当时,为了向前线提供所需的物资和人力,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就是从这类措施发展而来的。战时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屏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正如一位农民所说的那样:"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的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干旱,它促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无数的人死于饥饿,还有无数的人只是由于美国救济署提供的救济品才活了下来。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新经济政策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随后几年中、最大的问题是这"前进两步'应该怎么走。新经济政策的确给了人民一段喘息时间,并使经济从1921年的普遍萧条中恢复过来。到1926年时,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但这对苏联领导人来说还不够。从1914年起,人口已增加了800万,因此,战前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标准还未达到。而且,这些标准对19世纪的沙皇俄国来说已是不充分的,更不用说20世纪的苏联了。更令人不安的是富裕农民即富农(kUlak,其字面上的意思为"拳头")及其支持者的力量不断增长。由于农产品价格已降到1913年时的一半多一点,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几乎增加了一倍,富农公开敌视苏维埃政权。他们生产了大部分剩余粮食,所以,采取的报复手段是:或者减少自己的产量,或者不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迫使价格上涨。因此,苏维埃发现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越来越困难了;敌对的富农能够随意使城市居民挨饿。这就是在预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将到来的伟大革命之后十多年中的令人不愉快的形势。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24年,列宁去世,于是,关于用什么来取代新经济政策的经济问题便同由谁来继承列宁这一政治问题连系在一起。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有一派基本上要求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而且,还认为在价格问题上应向富农作出让步,以便鼓励他们增加产量。一些剩余产品可以卖到国外,所得的收入用于发展工业。这一计划遭到了另一派的反对,理由是它不会带来工业化所必需的大量资本。因此,这一派希望通过全面规划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依靠所增加的工业产品去鼓励农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率。当约瑟夫·斯大林成功地出头当党的领袖时,他采纳了第二派的有计划的工业化的建议,不过,他也作出了自己的同样重要的贡献:农业集体化;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在不作经济让步的情况下强迫农民生产剩余粮食,从而获得工业化所必需的资本。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旨在使这一计划生效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由于国家安全方面的原因,苏联利用了各种资源、采用了各种说服和强制的手段来加速这些五年计划的实现。

              这些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它们为国家的整个经济的改造和运转提供了蓝图和办法。"国家计划委员会"(Gosplan)是中心,它由相当于西方内阁的苏联内阁——人民委员会任命。直到今天,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职责仍是根据政府提出的总方针和全国各地送来的统计资料制订计划。

              政府(实际上是共产党的领导者)作出种种基本的决定,如某项特定的计划是应全力以赴生产武器还是建立重工业,是应全力以赴生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减少粮食作物以增加工业作物。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这些方针为指导,动手处理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部的大量统计资料。苏联所有的组织——不论是农业、工业、军事还是文化组织——部必须依法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供有关资源和经营的具体资料。大量资料先由一批受过高度训练的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进行处理,由他们进而制订出临时的五年计划。在经过评议和听取有关组织的不同建议之后,再起草制定最后的计划。这些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虽然与现在由计算机制定的计划相比非常原始,但也有三大卷,达1600页之多,其中包括的表格和统计资料涉及到重工业、轻工业、金融、合作社、农业、运输、通讯、劳力、工资、学校、文学、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险等各方面。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曾说过,富农对集体化的抵抗是他有生以来所遇到的最危险的挑战。然而,他除了将其计划强加给富农之外别无选择,因为集体化是他所制订的新经济的基础。富农们自然反对集体农庄,因为他们必须以与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相同的条件加入农庄。有时候,富农们烧毁集体农庄的房屋,毒死耕牛,散布谣言吓走其他农民。苏联政府毫不容情地镇压了这种反抗,通过发动贫农反对富农,激起了乡村中的阶级斗争。警察将成千上万户富农赶出了村庄,把他们关进了监狱和西伯利亚劳动营。最后,政府能独行其是,到1938年时,几乎所有农民的土地都被合并到242400个集体农庄和4000个国营农场中去了。

              集体农庄的大部分土地由农民共同耕种,到年底时农民根据所做的工作量和具备的技能分红。每个家庭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屋、家具。少量的牲畜、农具、数量不受限制的家禽和房屋周围一个0.25至2.5英亩的菜园。在这菜园里,各家可以种自己想种的东西,所得的产品可以由自己消费,也可以拿到附近城镇的公开市场上去出售。相反,集体耕田里的产品则以低价卖给政府、工业企业和自治市。政府虽然未在理论上但在事实上还规定了每个集体农庄应生产什么、应由谁当管理人。

              国营农场与集体农庄有两点不同:它们的工人象工厂里的工人一样拿固定工资,它们土地的面积比集体农庄大得多——1938年时大约大五倍。国营农场主要是用来作为周围集体农庄的实验性农场,即模范农场,其产品属于政府,政府是国营农场的所有者。

              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俄国农场已800万工人生产的东西大约仅相当于美国农场400万工人所生产的80%。造成这一悬殊差别的一个原因在于苏联的气候比起美国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要不利得多。另一原因是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这意味着俄国农场所能得到的机械和肥料比美国农场少。这还意味着国家税收高,农产品价格低,使集体农庄农民到年底时几乎两手空空。缺乏刺激这一点对生产率的影响极为不利,因此,它大大地促成了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的下台。

              虽然从生产的观点来看农业集体化并不成功,但它还是为五年计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它消灭了曾经极大地威胁苏维埃政权生存的富农。农民不再是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苏维埃的权威在农村被牢固地确立。这又使苏联政府能强迫农民承担工业化的大量费用。国家以征税的形式吸走剩余产品,然后将剩余产品出口,以便为工业化筹措资金。尽管农民一直取不合作的态度,但由于农业集体化制度,政府已能够向农民榨取足够的东西,用来供养城市居民、帮助支付新的工业中心的费用。赫鲁晓夫的继承者们决定把极大量的资本投入农业,这一决定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为工业的利益而对农民征税这一传统政策。

              工业的发展 在苏联农业停滞不前的同时,工业一直径稳步前进。实际上,这两种趋势是直接相联的。农业之所以落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农民喜欢私人农场而不喜欢政府强加给他们的集体农庄,同时也因为政府通过为工业的利益而吸走资本直接牺牲了农业。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十分必要的。

              大多数农场是作为农业合作社经营的,而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管。除了为工业提供必需的资本外,政府还为促进最高产量而采用了软硬兼施的做法。工人和经理都必须完成某种定额,违则罚款或开除。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超额完成定额,就会得到奖金.工会虽可以成立并得到承认,但未获得罢工的基本权利——因为罢工会与苏联计划经济的目标和作用相对立。罢工的目的是确保工人以较高工资的形式得到他们所生产的较大部分,而国家计划委员会早已决定多少归工人,多少由政府用于工业的再投资。

              实际上,苏联的工业已经象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国民收入。而且,在计划经济中,政府能随意分配投资资本。因此,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不仅是因为苏联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由于大萧条所造成的西方生产率的下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其中除了工业产量外还包括落后的农业产量)在1928年至1952年这25年中增加了三倍半——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今天,苏联仍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不过它的产量大约只有美国产量的一半。

              应该强调指出,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根据计划,消费品匮乏、昂贵、质量低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产品与劳务的总市场价值)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6%至48%。按人均计算,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美国的五分之二。

              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象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楼、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苏联既是一个欧洲大国,也是一个亚洲大国,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它的边界从朝鲜起,经过蒙古、新疆、阿富汗、伊朗一直延伸到土耳其。在几乎所有这些地区,边界两边都居住着同族人,因而促进了相互情况的比较和相互影响。由于五年计划对苏联东部地区的有力影响,在多数情况下,苏联的情况相比之下很顺利。在漫长边界的另一边很少有与苏联中亚诸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质成就相类似的成就,这些共和国的成就除识字的人由1914年的约20%上升到1940年的75%、进而几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还包括185哩长的费尔干纳灌渠、900哩长的特克西伯铁路、新建的纺织厂、卡拉干达产煤区、莱克·巴契炼钢厂、化肥厂和农机厂等。

              苏联的中亚政策并没有获得全体一致的赞成。为了逃避五年计划早期阶段的镇压,有10万到20万哈萨克人逃进了中国的新疆。老一辈人中有许多人坚决反对其共和国的日益俄罗斯化——这些共和国的日益俄罗斯化是政府故意制定的政策的结果,也是大批斯拉夫人迁入的结果。但是,这种内部的不满实质上并没有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对生活在前殖民地地区的许多人所具有的吸引力。其原因在一位美国通讯员的以下报道中阐述得很清楚,这位通讯员于1953年游历了中亚广大地区。他的观察所含有的全球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曼德勒到开罗,从开伯尔山。到马拉巴尔,从中国到苏伊士,塔什干的发射机每天都将苏联的消息传播到辽阔、动荡的大陆的最边远地区。

              如果全亚洲越来越具有接受能力的听众都认真收听这些消息,那么,许多原因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首都塔什干本身就提供了一种橱窗。……

              能在地图上标出塔什干的美国人并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亚洲人中,说不出塔什干在什么地方、它象征着什么的人却很少。……

              给访问塔什干的亚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么呢?是一座亚洲大城市的景象:极好的健康标准、出色的教育、完善的卫生设备、清洁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电力设施、除高档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费品、丰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扩大的工业化规划和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率。

              除此之外,他们还看到法律规定各民族平等,许多乌兹别克人和中亚其他民族共同参与政治、工业和教育事务。

              在这种背景情况下,西方人有关民主政治的辩论不可能给亚洲的访问者以太多的影响,单独的人性问题也不可能给亚洲的访问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他们很可能十分清楚本国的死亡率来。

              访问塔什干的欧洲人得出的一组结论很可能是建立在与欧洲的比较以及那里缺乏他们所习惯的便利设施的基础上,而亚洲人直接得出的一些结论也许完全相反。亚洲人的结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塔什干的最重耍的一点在于它是亚洲的象征而不是欧洲的象征。

            • 家园 前一段没说的是:

              马克思认为只有上生产力发展到极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至于到底多高,实现了以后啥样,他没有猜测,但至少包括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充分发展。

              所以一国或几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并不是马的观点,而是列的观点,或者是斯的观点,证明不行。

              但要说证明马错了,还早。那些人是用马没说过的话证明他错了。

              • 家园 其实包含了两个命题

                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是,共产主义是最终社会形态

                如果这两个命题为真,那么推论确实会出现生产力极高后,共产主义才能且必然会出现。

                我认为这里隐藏着一个假设,即人性的自私无法根本消除,从唯物角度看,只能用极大的生产力去满足人类的贪欲。就像一辆很空的公交车上没人抢座位一样。虽然看上去是人不贪婪了,但实质是人被物质满足了,不需要贪了。

                假设第二命题为真,那么其实,从唯心主义角度出发,极端的无私一样可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终极形态,并且无关生产力。

            • 家园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是马克思去世时候,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比资本主义初期有了改善。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也扩大给无产阶级小恩小惠(资产阶级也意识到把无产阶级逼反对于自己没有好处),使得无产阶级能够通过合法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个别无产阶级还可以暴发跨入资产阶级行列。这使得100多年来无产阶级在发达资产阶级国家革命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

              反而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比如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而且在社会主义的初期,在生产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苏联和中国的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社会主义下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苏联的亚洲地区的发展,就不是沙俄时代和苏联解体后可以做到。

              不过要看到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底子太弱,在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先天出于劣势。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自己的金钱和物质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威胁,当这招不灵后还可以采取政治上的渗透,而且打着民主的幌子,培养代理人。这样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全面开放民主,甚至不得不采取非常的高压政策,甚至出现党内残酷的斗争。在争取国际同情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钱上有大的优势。

              二战后美国对于西欧的扶植和苏联对于东欧盟国的经营,结果有很大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吧。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从落后国家来,本身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思想,苏联时代仍然残存了很多大国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东西。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由于各国的差异和国家利益,也很难达到无产阶级的联合。比如东德的工人就为了抗议亲苏的政府下的大劳动量和不给加班费,进行大规模的示威。而中苏分裂本来就是涉及主权问题。虽然苏联给中国的援助很大,中国仍然不能在主权上让步。

              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到了一定程度,现实中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突破这个瓶颈。为什么,我就不缠和了。

              所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要翻身,要等到资本主义混到衰落时候。现在可以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使得本国贫富差距增大,失业率上升。本国原来的无产阶级主力制造业已经大量流失,影响到其他行业。无产阶级生活水平下降。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大批年轻人包括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比例从20%-50%。在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资本输入得到实质的改善,血汗工厂仍然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是否可能再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全球化的垄断资产阶级。我们拭目以待。

              • 家园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马克思只解决了为什么,

                是什么,怎么做,还需要人们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试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时代呼呼新的理论指导新形势下的实践,可是新理论提出以后却无法进行检验。

                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生产力迎来了全新一轮发展,因应这场发展浪潮资本主义建立起全球金融市场实现资本人力技术全球配置的新型生产关系,可是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却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共产主义阵营的崩溃,使得资本主义失去继续改革的动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今天新理论基本是在大学跟研究机构中提出,距离劳动人民非常远,这样的理论即不能指导实践有无法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修正。

              • 家园 不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提醒资本主义搞共产主义改革

                资本主义搞了共产主义改革,比如说很多公共项目和工人权利等等等等

          • 家园 政治决定分配模式,分配模式又反过来影响政治

            所谓政治,说到底就是争夺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权。社会主义政治的根基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政治的根基是按资分配。

            是按劳分配合理还是按资分配合理,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答案。

            但从马克思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研究看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实质就是 生产-》交换(市场或计划)-》消费-》生产 的循环。在此循环中,劳动者就是消费者。只有按劳分配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模式,才能令这个循环顺畅的运转下去,令循环规模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越来越多,唯一受限的只是人类获取的资源数量而已。

            但是如果是按资分配的话,那就必然出现消费不足,要通过经济危机消灭生产能力,来匹配相应的消费需求。(所以各路资本精英们经常有消灭过剩人口的计划,很反人类吧?这就是按资分配模式的必然结果)。

            由此马克思通过合理推理,得出如果资源不受限模式下,人类所能达到的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状态:共产主义。

          • 家园 奇怪,公有和民主竟然无法兼容。马没想到?
            • 家园 按劳分配模式下,只有人民民主能匹配

              民主要看谁的民主,人民民主是对资本的独裁。

              社会政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模式会灭掉资本的利润,你说资产阶级能干么?呵呵。

              • 家园 谁界定谁是人民?多劳多得的,存款要不要利息?谁会不要利息

                利息哪来的?多劳多得的人,积累起足够财富不劳动了,是否该被饿死?

                没有资本,仅有劳动能组织起工业生产吗?投资有风险,为什么资本的投资不能有高于利息的收益?

                • 家园 偷换概念不是辩论的法则。

                  利息哪来的?多劳多得的人,积累起足够财富不劳动了,是否该被饿死?

                  不劳动者当然在没有剩余产品供养时只能自己饿死,事实上从古到今都一样,灾难时节先饿死的,难道是有劳动力的人?少数人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不劳而获,不是不公平?尤其是一些无法复制的生产资料。你说的情况是不劳而获,而不是等价交换下的多劳多得。

                  没有资本,仅有劳动能组织起工业生产吗?投资有风险,为什么资本的投资不能有高于利息的收益?

                  经济是个生产消费的循环,私人资本截留的利润,总有一部分会不进入生产消费循环,从而制造了循环所需的货币不足,多次循环后,货币不足就会导致循环崩溃。如果资本的利润只是用于资本本身的扩张的话,那经济危机是不会发生的,但是,私有资本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资本的无限制扩张,本身就会带来利润率的下降。呵呵。

                  • 家园 合理的利息是生产力提升后,实物财富产出增加

                    以实物财富为抵押物发行的货币自然增加后产生的。

                    以一个人民公社为例,当一个类似红旗渠的大型水利工程挖通后,因为灌溉的水量增加,可灌溉的田地数增加,同样(劳动厌恶度付出条件下,不管是劳动小时还是什么计算方法)的劳动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那么以粮食为抵押物发行的人民币就增加了,自然就有了利息。

                    但是此时,参与红旗渠上游那一段修建的人,如果宣称上游这一段是他们私有的,没有这一段下游就没有水,因此居于下游的人,即使也修建了红旗渠的下游区段,依然要向上游段的人支付巨额租金,才可以让“自然界”已经“自然存在”的水流经上游段……以此来占有更多的增量财富,那下游段的人肯定不干了,就要发生骚乱乃至区域内战了。

                    ————

                    没有资本仅有劳动力,当然可以组织起生产!全国农民一起劳动,缴纳实物粮食税给国家,去苏联换到山寨的意大利地震仪,然后拿去搞勘探,发现大庆和胜利油田,后来四三计划又从意大利买到初级的油头化肥加工设备,生产出化肥,反哺农业。

                    不就是在缺乏黄金等贵金属“资本”的情况下,以大规模“义务”劳动,替代了资本投入,完成了初步的农业工业化的建设吗?

                    只不过大规模义务劳动是“义务”的,导致后来增量财富的分配出现无法计量的问题,再引发了领导“批条子”,才能以低价买到“计划”内化肥的问题,而不是按照食物粮食税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比例化的分配化肥等特殊生产必须资料的分配权,然后让各个公社比例化增产,公平地享受生产力发展分红罢了。

                    ————

                    其实所谓的投资有风险,所以投资者可以享受超额红利都是所谓的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学派灌输的概念。

                    一个马克思修正主义学派的统计学学者,认为投资风险可以用全国通用的股票式国债,或者说通用工分的方法分散给全国人民,然后生产力发展红利就可以等比例化地让全国人民一起分享,自然就不存在所谓的超额红利,以及破产跳楼,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了。

                    就好比假设苹果和诺基亚都是国家发行国债建设起来的,你买的国债是拿去建设诺基亚的,我买的国债是拿去建设苹果的,

                    最后诺基亚设计的那种风格的智能手机最终赔了,没赚回成本,但是初期的销售为苹果的畅销奠定了经验基础,苹果大赚了……

                    之后你手中的国债难不成会变贬值到本金都收不回来,我手中的国债会增值好几倍?不可能,大家的国债的利率都是一样的,最后赚钱的国企和赔钱的国企的利润会合并计算的。

                    当然根据统计数据,来年国家会命令国有化的诺基亚减产,转移人力物力到苹果手机的生产上,以实现苹果手机的增产、降价,满足更多国内人民的需求,这个转移人力物力的过程,会持续到国有化诺基亚和国有化苹果手机的内部利润率趋于一致,不再靠后者补贴前者为止。

                    (诺基亚的非智能机在乡村地区,老人手机市场上还是有不少的销售额的~~只有人民彻底不需要的东西才会停产。)

                    ————

                    至于资本不断扩大再生产,就不会有经济危机,这个大概是凯恩斯主义的想法吧?其实不对。

                    不断扩大再生产,但是缺乏大型ERP系统的数据统计支持,生产过剩了,一个可能是跌破成本价,亏损;

                    另一个自动化程度提高,可能是只需要很少的人就能完成很多产品的生产,然后为了降低协调成本,就会把多余的工人开除……

                    工人被开除会导致消费者减少,那么会导致需求减少,于是经济危机就产生了。

                    然后资本家们会鼓吹资本主义社会不养懒汉,不工作的就是懒蛋,因为不肯接受低工资不够勤奋,所以失业活该,所以被饿死可以促进城市的汰旧迎新,提高国家活力云云……

                    其实都是胡扯,生产力越高,工人休假时间应该越多,通过轮流上班,来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也有能力消费,不会导致技术性失业扩大才对。

                    但是这个靠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必须用基于工分制的新式公有制下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6d2f10101i66x.html

                    (此类制度设想我也只是边抄边理解,原设计者不是我,是某个统计学学者。上面这个链接是指向我的博客的,里面都是我的学习笔记和对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操作方法的理解……

                    原始的理论,要去搜索“古道老井”的新浪博客才能看到。)

                    通宝推:特里托格内亚,年青是福,
                    • 家园 有点意思了

                      说出了货币本来的面目。其实从人类有了经济活动开始,货币不过是交易的媒介,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货币的作用才渐渐被异化,从而带来劳动的异化。另外对公有制的市场经济这个词表示不赞同。

                      • 家园 公有制下,诺基亚的设计亏损,苹果的设计大赚就不会发生么?

                        公有制不是神仙制,不可能到工业时代任何产品设计出来都是大受欢迎,然后受欢迎程度和产量成正比,刚好生产出来多少就消费掉多少。

                        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个设计出成品以后不好卖,销售过程中发现滞销,收不回成本的情况。

                        极端情况下,也许会有生产的是禽流感疫苗,生产出来几个月以后,疫苗本身还没过期,病毒变异太快,导致疫苗彻底失效,一文不值等等情况出现。

                        工业时代各种产品的“价值”不一定恒等于劳动厌恶度,工人工资+设计人员工资+机器折旧(生产机器的工人工资分摊进去),

                        会有各种意外情况促使某些工业品稀缺升值,某些工业品滞销贬值,哪怕没有寡头操纵市场也有可能出现这些情况。

                        ————

                        因此需要将各种国企的产品依然按照市场价销售,以民众用人民币投票出来的价格来确定产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可以看做社会满意度均衡值,不一定等于劳动厌恶度成本)。

                        当然,基础口粮之类的生存必须物资可能要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无条件公费报销式的供应……防止市场的自平衡自调节过程出乱子,低保生存用资源和材料不足造成一切物价体系崩溃。

                        初期有可能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补贴,实现基础口粮的成本价供应等等。

                        ————

                        如果公有制经济体系里完全没有市场价,只有国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的计划价,每过一个环节增加15%利润,那倒是也能实现所有企业都是15%的恒定利润率,相当于公有制市场经济下的价值系数恒等于1.15的效果。

                        然后每年再让发改委的官僚调节计划价格……但是看《超级能源强国》那种穿越小说,我发现(其实是该小说作者提出的)几个问题:

                        1、某些企业的领导和发改委的官僚关系不错,居然可以把利润率调节到18%,20%之类,占别的企业的便宜;

                        2、特别稀缺的供不应求的产品,到某种级别的官僚,可以拿到15%利润率下的出厂价,然后他们并不需要这个产品,就跑到黑市上去找黄牛倒卖,于是将某个产品卖到了当时的真实市场价,最后多出来的利润的大部分就被个人独吞了,少数分润给了黄牛。

                        这样的话,还不如国家供销社直接把稀缺工业产品的价格放开,竞价拍卖,涨价卖(用类似淘宝的司法拍卖平台),所有多出来的利润率、额外产值都归国家。

                        然后国家又把这些额外产值合并到总的社会产值里,通过每个人的活期工分的升值来比例化分红,分散交易竞价红利,防止资金向少数人集中来得实际。

                        3、在苏联15%恒定税前利润率和税前价格下的另一个问题,供过于求的工业品,会在国家供销社中和其他畅销产品捆绑销售,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是促成国企不破产,甚至关停并转都不太可能,就业率初期看总是很高的……

                        但是后来就形成更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劣化和三角债……还不如降价销售,如果跌破成本价,就根据数据统计,合并产之前的内部价值系数(可以看做销售额/成本比,也有点类似内部利润率),关停并转效益不好的国企,将其中的人力物力转移到效益好的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

                        ————

                        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有优化的理论不是完全错误的,真实的西方市场经济里资源配置无法优化,是因为生产资料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是会被寡头垄断。

                        累进制所得税,会因为将专利权低价转移到英属维京、开曼、非英属塞浦路斯等群岛上的避税天堂那边,再高价授权给海外分公司,截留利润之类的方法逃税逃掉……

                        累进制遗产税、赠予税,会因为将财产捐献给慈善组织,宗教组织,非盈利结构再让子女跑到里面当高新受薪董事之类的方法逃掉(宗教组织、慈善组织,非营利机构给管理人员开高新算成本不算赢利,不用交盈利税的,在慈善机构里面做工作挣得钱,貌似也能减税什么的)……

                        累进制财产保有税也能因为把豪车,房产挂到非营利机构,慈善组织的名下而逃掉……

                        这么一来,生产资料肯定不能扁平化私有;且有些时候寡头还能用就业机会垄断的方式逼迫工人接受低工资,工资不是工人自己组成平权股份制合作社以后充分竞争出来的均衡工资……

                        那么劳资肯定不同权,投资回报率肯定超过工资的奖金增长率了,也超过GDP增长率了,最后增量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肯定要经济危机了。

                        ————

                        但是这并不是说,参与投资型劳动,例如开挖红旗渠,就活该是义务劳动,只管一顿饭,不能登记投资工分……那和努力劳动有什么区别?将来如何计量增量财富的返还比例?

                        然后什么样的垃圾东西都可以卖得出去,譬如,国家官僚制定绿坝那种绿色上网软件可以卖4000万版权费,然后集成到笔记本电脑的预装软件里都可以卖掉(这个事情好像后来被广泛曝光后搅黄了?但是不知道那4000万退还国库没有?)……

                        这样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优胜劣汰不良产品?

                        ————

                        公有制下,虽然参加投资型劳动会登记投资工分,但是投资型劳动是风险全国共担,利益全国共享的,

                        就算是恰好生产出了诺基亚手机,参与投资建设诺基亚工厂的劳动的人也不会亏本到1投资工分兑换不了1块钱现金;

                        而恰好参与建设了苹果手机厂的人,也不会有1投资工分能兑换好几元现金的超额回报,

                        所有投资工分就像是半股票半国债的动态计息式国债一样,是平均动态利润率的,没有血本无归的风险,但也没有垄断暴利,这就是工分制模式下的新式公有制。

                        当然在诺基亚和苹果手机组装厂里完成即时劳动的工人也是如此,每一活期工分在月底兑换现金时也是按照社会平均价值系数来算能拿到多少现金的。

                        此外,为了预防积压产品还反复生产,浪费产能,如果诺基亚亏损厉害,在关停并转(及员工上岗再培训)期间,诺基亚的工人是只能获得低保粮食吃,没有工分发,直到关停并转结束的。

                        ————

                        至于计划经济的成分在哪里?……各种五年计划的规划活动,决定投入多少投资工分(也就是向全国民众借贷了多少劳动厌恶度),去发展可控核聚变之类的……

                        这些就是公有制市场经济里的计划部分,还有就是食盐,粮食之类低保必需物资的生产,算是国家强制每年必须要完成一个最低产量,确保不会发生大饥荒。

                        有点像向各行各业的人征收了等比例所得税(也可以强制借等比例的工分,那相当于等比例猪鼻水),完成低保物资生产,再以看似免费的形式派发之类。

                        还有应急救灾物资,战备物资的生产可能也是这样的。这些是公有制经济体体系下的计划部分。

                        但是不可能彻底抛弃市场价。

                        ————

                        至于另一种终极设想,就是用量子计算机,组织纳米机器人,用比3D打印还厉害的堆叠法,直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堆叠成奶油蛋糕……

                        生产力无限,每个人想消费什么就消费什么,人们只需要像去火狐扩展中心下载火狐浏览器的扩展组件一样,下载个纳米蓝图,就能用纳米机器人自由堆叠出各种生活资料……

                        完全废除货币……也许生产力真到那个水平会有那种社会出现……

                        但,也许,那时量子计算机有了自我意识,说不干了,不做人类奴隶,除非给“祂”也登记劳动工分,否则不给人类白干活,依然是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按劳分配享受级生活资料,按需分配低保级生活资料也难说~~

                        ————

                        总之在我理解的公有制经济体系下,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只是低保级生活资料而已,享受级生活资料依然是按劳分配的。

                        且享受级生活资料的价格确定依然是民意赋值决定的,不是官僚拍脑门决定的,这个民意赋值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市~场~价~

                        只不过是公有制下的市场价,再高的销售价格,利润率也是全国劳动者一起平均分配,而不是归生产者或设产设备的投资者独吞的。

                        ————

                        当然整个设想没有经过彻底的实践,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工分制的统计精算算法可能要从余额宝中来,大型拍卖系统,供销统计系统从淘宝中走。

                        社会主义社会源自淘宝这个超级ERP而不是别的东西……

                        ————

                        (另一些理论内容可以去gping.cn,加入他们的QQ群,去他们的论坛找,有数学公式啥的,我初中辍学的看不懂,所以不怎么去看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呃,我老提这个网站不知道像不像是做广告的枪手啊……)

                        ————

                        补充一个想法,亚当·斯密说的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作用,不要看表面上的保护小商人,小作坊主,小地主,自耕农……

                        而要想他的深层含义:

                        1、扁平化私有制促进消费,处境竞争;

                        2、小商人,小作坊主,小地主,自耕农……其实隐藏的含义就是这些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可以自给自足!他们是在用剩余财富,剩余生活资料——当生活资料是为了交易而生产时其实就是生产资料(只不过不是土地矿山水源那样的天然生产资料罢了)——去交易的。

                        即时交易失败,亏损,也不至于活不下去,出现大规模的饥荒,破产跳楼之类的问题。

                        而世界上最最“扁平化”的私有制,其实就是人民公社的工分制,按劳分配,还不够扁平化么?

                        只不过对外缴纳粮食税实现国家初步工业化的投资,没有登记投资工分;

                        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销售工业品(不可避免的,发达国家初期也这样),帮助国家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也使得生产力发展红利如何返还无法计量……

                        最后来自人民公社之外的剥削破坏了这种“扁平化”罢了。

                        还有就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也使得各地的农民绝对不愿意把不同地区的公社统一合并起来结算粮食产量,均摊风险和收益……

                        可以看做土地这种天然生产资料在小范围里是集体“私有”的。

                        这还真不能怪农民觉悟不高……确实在低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肥沃程度,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粮食产量影响非常大……各地土质也不同,含沙石多的土地开垦难度也非常大。

                        天然生产资料的肥沃差异,导致了工作的强度差异和非标准化……这个要促使人民不偷懒的去干活是很难得,管理和监督成本是惊人的。

                        所以那时候合并多个小的人民公社为一个大的人民公社的实验就是失败的,虚报工分,瞒报产量等等。

                        ……这方面整套理论的创始者,认为用gping.cn这个三点赋值,随机抽样公民裁决网站可以解决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

                        我个人觉得,如果用人工可控核聚变发电,以摩天大楼水培农业为立体农场生产粮食,用超时代的生产力将生产资料和工作强度全部标准化,再结合市场竞争、民意仲裁庭,也许真能把公社合并,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就眼下的生产力来说要实现公社合并恐怕还是很难的。

                        那个时代统计学更不成熟,计算机互联网也没有,估计是绝对不可能实现超级公社的设想的。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