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茗谈(四十)-1 -- 本嘉明

共:💬82 🌺12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茗谈(四十)-1

    这经济管理版,就好比是一份报纸,明星大记大概就是忙总了,这大家看看头版头条就可以知道了。如今忙总挂靴,版面水准当然会掉一块,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所以不必哭哭啼啼,每人都多出一点力就是了。

    今天我们讲的,就是一份报纸,《华盛顿邮报》。

    (一)

    本-布雷德利(BEN BRADLEE)是属什么的?属鸡。

    他本来是一只人畜无害,羽毛鲜亮的大公鸡,神气活现地走在一地驴粪和象粪的花生屯野生动物园里,跟哪个食肉兽都很热络的样子。但不幸遇上日本核灾,两度核辐射之下,终于长成了哥斯拉。

    这第一次辐射,当然是肯尼迪家族的阳光普照;第二次,就是一位美女老板。

    哈佛法学院的高材生PHILIP LESLIE GRAHAM,是艳压约翰-肯尼迪的,真正的万人迷------跟这些老法的京城四少比起来,今天的“贝克火腿”连地摊货都不如。他娶的妻子,也不出意外地不同凡响------华盛顿政治金融圈的大佬,65岁的EUGENE MEYER的女儿,KATHARINE MEYER。这个倒插门女婿得到的,除了一位本性善良而又羞怯不自信的老婆,外加丈人的“行猎执照”------ 《华盛顿邮报》。

    老丈人尤金也是个不同凡响的大佬,他爱这个女婿胜过爱自己的女儿,很早就给了他一切,包括报纸的股份。但倒插门的自卑感最终击败了这个无比英俊无比才华的,被宠坏了的,敏感的男人。1950年代末期,他出现了忧郁症,58年59年,他只能断续工作了,随后,他完全公开地和另一个女人,奥地利来的ROBIN WEBB同居,他疯狂地用自己手里的《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攻击总统,当这两个美男在电话里争吵的时候,大吼“你知道你是在跟谁说话?”的那个人,并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后肯尼迪去直接向他老婆凯瑟琳投诉。他忠心耿耿的律师,来自花街的FRITZ BEEBE病急乱投医,甚至建议用全新的“锂疗法”来治他的疯病。

    谁都知道这家业是属于MEYER家的,当女婿肆无忌惮地带着ROBIN招摇过市时,华盛顿社交界开始分裂,男人们爱PHIL,大奶们则全部在凯瑟琳一边。到1963年,PHIL GRAHAM进入了狂躁期,当他在凤凰城的全国出版商大会上发疯的时候,家族不得不派了两名精神病专家,一位谈判专家的好友,大批私人侦探(当时的黑水公司),而肯尼迪贡献了自己的总统座机,总算把他扭送归案。1963年8月,48岁的万人迷开枪自杀。

    一个明星陨落,而小公鸡则在成长。

    (二)

    布雷德利从小就是个不安份的家伙,但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

    1953年,他还在美国驻巴黎的大使馆任新闻官,臭名昭著的麦卡锡最主要的助手ROY COHN以及DAVID SCHINE到美国驻欧洲各使馆巡视------主要是检查美国人的图书馆里有没有红色书籍,典型的破四旧------他们到巴黎后,心血来潮想教育教育记者们。于是布雷德利连夜招兵买马,扎下了口袋。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几分钟内就失控了,60名自带干粮的五毛展开了一面倒的大屠杀,疯狂发帖,痛殴两个不要脸的楼主。而版主布雷德利则无所事事地围观,比王府井麦当劳门口的保安还要纯洁。

    布雷德利当过底层的跑街记者,远比高高在上的总编们了解,谁是最棒的。而且他有他的办法笼络人心。在他当《新闻周刊》驻华盛顿记者站站长时,他就是这么干的:

    嫩记PHIL CARTER(好像中文名字叫熊配云)写了个无比五美分的反种族问题报道,刚交上去,就不小心听见布雷德利有意在他的隔壁房间给牛腰《新闻周刊》总部挂电话:“我靠,这是我见过最煽情的玩意儿了,你他妈的要是不用那就太BT鸟,你敢改一个字生孩子就没屁眼,有木有啊有木有!”你说小熊饼干童鞋要还不爱死大公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GRAHAM之死,带来了布雷德利新的人生。凯瑟琳立志要保住报纸,作为新的老板,她什么都不懂,因此敢于破除一切陈规陋习,只是需要人去替她干。

    新时代来到了,新人类成长起来了,就如同肯尼迪颠覆老派的白宫,布雷德利急不可待要颠覆老派的报社,但首先,他要压过女老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HILIP LESLIE GRAHA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KATHARINE GRAHAM

    本嘉明:茗谈(三十八)-2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fcboliver,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6个人的中宣部

      这是一篇关于6个犹太巨头掌控西方主要媒体的文章,当然大家也不要全信,西方白人小知识分子针对犹太人的“阴谋论”还是很厉害的。

      Six Jewish Companies Control 96% Of The World’s Media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译文节选如下:

      一) 迪斯尼集团

      迪斯尼堪称全球顶级传媒巨头,它的董事会主席兼CEO名叫Michael Eisner,是个犹太人。一位媒体分析家曾说,迪斯尼帝国的老板是一个“控制狂人”。他控制着若干个电视制作公司:沃尔特·迪斯尼电视台、Touchstone电视台、Buena Vista电视台。迪斯尼的电视台拥有1400万付费用户。

      在电影方面,迪斯尼影业集团的老板Joe Roth也是犹太人,旗下拥有Touchstone影业、好莱坞影业和Caravan影业。迪斯尼集团还拥有Miramax电影公司,由Weinstein兄弟负责管理。

      1984年被Eisner接管之前,迪斯尼集团一直在非犹太人的迪斯尼家族的管理之下,那时候它的形象清新健康,是家庭娱乐的首选。而现在,虽然它依然拥有白雪公主等卡通形象的版权,但风格却日趋色情和暴力。除此之外,迪斯尼集团在美国境内设立了225个分支机构,还部分持有一些欧洲电视公司的股权。

      二) 美国广播公司(ABC)

      ABC集团的有线电视分公司ESPN,其主席兼CEO是Steven Bornstein,犹太人。他的公司同时控股Lifetime电视台和Arts &

      Entertainment有线传媒公司。ABC无线广播公司在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等主要城市拥有11个AM广播站和10个FM广播站,同时设有3400多个分支机构。尽管以广播公司起家,ABC在出版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994年在该领域获得了10亿美元的收入。它拥有七家日报社、Fairchild出版公司、Chilton出版公司,以及Diversified出版集团。

      三) 时代华纳

      全球第二大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其董事会主席兼CEO Gerald Levin是犹太人。时代华纳的分公司HBO是全美最大的付费电视网。华纳音乐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旗下有50个品牌,其中最大的就是Danny Goldberg领导的华纳兄弟唱片公司,他和Warnervision(华纳video制作分公司)的老大Stuar tHersch一样,都是犹太人。华纳音乐推广了蕴含暴力的“冈斯特说唱音乐(gangsta rap)”,通过与环球唱片公司的合作,推广了别具一格的歌词风格,鼓励黑人对白人的暴力行为。

      除了有线电视和音乐之外,华纳在电影(华纳兄弟制片厂)和出版方面也颇有成就。华纳出版方面的总编Norman Pearlstine就是犹太人,他领导着美国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旗下的杂志包括《时代周刊》、《体育画报》、《人物》和《财富》。

      四)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1985年,一位非犹太人Ted Turner提出收购CBS,此举震惊了美国新闻界。Turner以广告业起家,后来创办了一个新兴的有线电视网络,名字叫作CNN。

      尽管Turner的CNN启用了很多犹太高管,Turner本人是一位杰出领袖,从未有过损害犹太群体利益的行为。但CBS主席William Paley(本姓Palinsky,犹太人)和董事会的一些犹太高管集体认为, Turner是个难以控制的人,他们害怕他将来有可能倒戈相向。Turner的前雇员Daniel Schorr(犹太人)则公开指责前老板曾有厌恶犹太人的情绪。

      为了阻止Turner夺取CBS,CBS管理层邀请犹太富豪Laurence Tisch充当白骑士,抢先进行善意收购。Laurence Tisch此前已经拥有剧院、旅馆、保险公司、香烟制造等多个产业,现在他又拥有了CBS。他从1986年到1995年一直担任CBS董事长兼CEO,努力将一切反犹舆论消灭于无形之中。

      Turner还想做最后的努力,这回阻止他的是时代华纳。时代华纳拥有CBS 20%的股票,在所有重大事务上都有决定权。

      五) Viacom

      Viacom是美国第三大传媒公司,年收入100亿美元。它的老板是Sumner Redstone,原名Murray Rothstein,犹太人。

      Viacom为全美最大的三家电视网络制作节目,旗下拥有12个电视台和12个广播电台。Viacom还收购了派拉蒙电影公司,后者的女老板Sherry Lansing也是犹太人。

      在出版方面,Viacom拥有Prentice Hall, Simon & Schuster以及Pocket Books三家出版社。它还拥有四千多家Blockbuster音像制品连锁店。

      Viacom因其制作的有线电视节目而广受赞誉,包括Showtime, MTV,Nickelodeon等等。从1989年开始,MTV,和Nickelodeon就在年轻观众中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

      犹太人垄断了全美前三位的媒体公司,如果说这里面没有蓄意的成分,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原译者注:不大明白作者依据的是哪个排名,根据2009年的最新表单,时代华纳、迪斯尼和Viacom分别排名一、三、四位,排第二的是Vivendi,索尼第六,新闻集团其实排在第七位) 那么,其他的媒体公司情况如何呢?排第四位的是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默多克不是犹太人,但他的全球电影和电视业务主管Peter Chermin却是的。排第五位的索尼,索尼是一家日本公司,但它的美国分公司老板Michael Schulhof是犹太人,索尼影业的主管Alan Levine也是犹太人。

      电影业

      那些未被大型集团收购的电视台和电影公司,大部分也处在犹太人控制之下。例如被影评家称为“美国独立电视先锋”的新世界传媒公司,其老板Ronald Perelman就是个犹太人。

      最出名的小规模电影公司当推Dreamworks SKG(注:拍了很多好电影的Dreamworks!),它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犹太企业。1994年,唱片业巨头David Geffen,迪斯尼前高管Jeffrey Katzenberg,以及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参照好莱坞大片场的模式建立了这家电影公司——这三个统统都是犹太人!现在Dreamworks不仅拍电影,还拍摄电视剧、动画片,灌录唱片等等,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好莱坞的两家大型制片公司:MCA和Universal(经常看好莱坞大片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了),属于同一个大型集团Seagram,Seagram的董事长兼CEO名叫EdgarBronfman Jr.,他不仅是犹太人,还是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the World Jewish Congress)的主席。

      众所周知,20世纪早期电影刚开始发展时,犹太人就控制了电影业全部的制作和发行渠道,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根据1995年的统计,迪斯尼、华纳兄弟、索尼影业、派拉蒙(属于Viacom)、Universal(属于Seagram)这五家制作的电影,占据了全球74%的票房。

      电视新闻

      在电视方面,美国的三大电视网络巨头ABC、CBS和NBC,现在随着传媒界的合并,这三家已经不是完全独立的公司了。当它们彼此独立时,每一家都被犹太人控制着:ABC是Leonard Goldenson,CBS先是William Paley,然后是Lawrence Tisch;NBC先是David Sarnoff,然后是他儿子Robert。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这些电视台从高层到普通职员都被犹太人占据着。当它们逐渐合并,融入其他公司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电视新闻受犹太人的影响仍然极其大。

      我们知道,ABC电视台现在已经部分被迪斯尼收购,它的新闻部门里所有的执行制片人都是犹太人,包括:Victor Neufeld(20-20栏目)、Bob Reichbloom(早安美国)、Rick Kaplan(晚间新闻播报)。

      CBS最近被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了,然而当初Tisch任命的新闻主管Eric Ober仍然大权在握,当然,他是个犹太人。NBC现在被通用电气收购了,它的新闻主管Andrew Lack是犹太人,几位执行制片人(今日新闻的Jeff Zucker、NBC晚间新闻的Jeff Gralnick、国际新闻的Neal Shapiro)也都是犹太人。

      Newhouse家族的传媒帝国

      日报是最普遍的新闻传播方式,每天美国人要购买6千万份日报(假定人们都会阅读自己买的报纸吧)。这6千万份报纸来自1500家不同的报社,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报社,应该不会都被犹太人控制。但事实并非如此,这1500家报社并不互相独立,彼此的竞争也很少,更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代表大众的利益。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小镇都有地区性报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部分地区性报纸都被或大或小的公司控制着,离真正的幕后老板几千英里远。据统计,全美只有25%的报纸是独立运营的,其他都属于大型新闻集团。只有少数几家大报社有跨地区采访能力,其他的报纸都依赖于从这几家转载国内和国际新闻。

      犹太人Newhouse兄弟(Samuel和Donald)拥有的Newhouse帝国(注,应该是Advance Publications)完美地诠释了美国日报业是多么缺乏竞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舆论的控制达到何等程度。Newhouse拥有26家日报社,其中包括美国最重要的几家日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the Newark Star-Ledger、以及the New Orleans Times-Picayune。它还拥有最大的图书出版公司Random House及其分支机构(原译注:我觉得Random House是贝塔斯曼的吧…… 查了一下,Advance 1980年收购的是Random House的美国分公司,然而两者的所有权很混乱,待查)。

      Newhouse广播公司拥有12家电视台和87套有线电视网络,包括一些最重要的电视网(原译注:我记得Newhouse家族好像还部分控股Discovery?)。

      杂志和期刊方面,Newhouse旗下的周刊Sunday supplement Parade每周发行2200万份。Newhouse家族的全资公司Conde Nast

      group总共发行了几十种期刊,包括发行量极大的the New Yorker, Vogue, Madmoiselle, Glamour, Vanity Fair, Bride’s, Gentlemen’s Quarterly, Self, House& Garden等。

      Newhouse传媒帝国的建立者是已故的老Samuel Newhouse,他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Newhouse的报纸和杂志发行量很大,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而不是读者。那些大公司做广告的时候,一旦选择了一家刊物就不会轻易更换,Newhouse于是渐渐排挤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在传媒界一枝独秀。

      三家犹太人的报纸

      从20世纪初开始,犹太人就成了美国经济的决定性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控制了越来越多的美国报纸。非犹太人的报纸难以生存,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大公司的版面广告,而很多大公司都被犹太人控制。即便是那些非犹太人开办的报纸,在选择报道新闻时也要考虑到犹太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通过减少竞争,建立垄断,犹太人逐渐控制了美国的舆论,这一点可以从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报纸体现出来,即《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三家报纸控制着美国的财经和政治舆论导向,影响着其他所有报纸。它们决定了哪些信息算作“新闻”,哪些不算。它们是信息的原始来源,其他报纸都在抄袭它们的文章。而这三家报纸,都控制在犹太人手中。

      《纽约时报》由两位非犹太人在1851年建立,然而他们去世后,1896年,犹太大亨Adolph Ochs收购了这家报纸。现在他的外孙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是《纽约时报》的CEO。执行总编Max Frankel和总编Joseph Lelyveld也都是犹太人。Sulzberger家族还拥有另外的33家报纸(包括《波士顿环球》)、12家杂志、7家电台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网和3家图书出版公司。《纽约时报》新闻社同时向506家其他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和图片。

      《华盛顿邮报》的王牌是它遍布在各大政府机关中的内线,使它总是能得到第一手的非公开信息。跟纽约时报一样,《华盛顿邮报》也由非犹太人建立,它建立于1877年。1933年6月,它在大萧条中破产,犹太银行家Eugene Meyer将之收购。现在经营这家报纸的是Meyer的女儿Katherine Meyer Graham。

      《华尔街日报》每日的发行量高达180万份,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它隶属于道琼斯公司。道琼斯公司的CEO是Peter Kann,犹太人。他同时兼任《华尔街日报》主管。

      ------译者:檀乐平shin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古老的文章啊

        CBS最近被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了

        这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啦。西屋买来CBS,把自己改名CBS,然后把制造业老本全甩卖了,西屋这个令人尊敬的制造业巨头就消失了,真是去工业化的典型。

        如今在超市里能看到的西屋品牌的产品其实就是个牌子而已,CBS把西屋牌子给出租了榨取剩余价值,跟以前的西屋电气毫无联系。现存西屋的嫡系是其核电站部门,被卖给了东芝。

      • 家园 整个人类思想史就是犹太思维一家独大的历史。

        整个近现代人类思维框架离不开得救,解放,弥赛亚,正义,律法这些大概念。让犹太佬管宣传一定是上帝亲自安排的。结果就是好莱坞煽情模式大行其道。老美的宣传、金融、战略制定加情报基本都是犹太和犹太裔的人了。

      • 家园 难怪标哥提出要收购扭腰时报就遭到排山倒海的口诛笔伐

        国内媒体最近黑标哥黑得很起劲,原来是踩到了它们金主的痛脚,也可见犹太幕后老板对于意识形态是多么的重视。

    • 家园 美国传统媒体的衰落

      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不是“民主”,而是“自由”。

      到今天,由于金喇叭(传统媒体,包括大报,大电视台,主要杂志)的坐台为娼,美国社会确实面临“精神鸦片”和“真实鸦片”(毒品泛滥,各种常用药物过量服用)的双重腐蚀,没有“遏制恶化,转为改善”的迹象。

      对于拉登之死的细节,西莫赫许(Seymour Hersh)公开抨击美国金喇叭们。

      外链出处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Seymour Hersh contends the 2011 U.S. Navy Seals raid that resulted in the killing of 9/11 mastermind Osama bin Laden is “one big lie.”

      “Not one word of it is true," Hersh told The Guardian newspaper in an interview meant to drum up publicity for his new book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Nothing's been done about that story, it's one big lie,” the 76-year-old Hersh told The Guardian

      “It’s pathetic, they are more than obsequious,” Hersh said of the American media. “They are afraid to pick on this guy (Obama).”

      "It used to be when you were in a situation when something very dramatic happened, the president and the minions around the president had control of the narrative, you would pretty much know they would do the best they could to tell the story straight,” he said.

      “Now that doesn't happen anymore. Now they take advantage of something like that and they work out how to re-elect the president.”

      据英国《卫报》27日报道,一名曾获普利策奖的资深记者表示,美国官方提供的2011年射杀本·拉登行动的版本纯粹是一场大骗局。

      76岁的西莫·赫许(Seymour Hersh)说,奥巴马政府有关射杀拉登的描述没有一句话是正确的。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赫许批评美国媒体无论从国安局监控到无人机轰炸,再到攻打叙利亚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没能挑战白宫。

      1969年,赫许因揭露越南战争期间发生的米莱大屠杀在国际上名声鹊起,第二年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赫许表示,问题是美国媒体允许奥巴马政府说谎但不受到处罚。“这太可悲了,他们阿谀奉承,不敢指摘奥巴马。”

      赫许称:“与我所能想到的相比,美国的媒体花费了更多时间为奥巴马奴颜婢膝地干活。”

      在赫许看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关闭诸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这样的电视公司及裁掉90%的主流编辑,用敢于向权力说真话的“真正的”记者来取代他们。

      赫许说:“美国正处在麻烦之中,我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说谎,说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2012年9月在美国出版的<NO EASY DAY>,由参加击毙本拉登行动的24名美国特种兵中的一员,冲入拉登卧室的首三名资深海豹六队队员之一(不是射杀拉登的排头兵)匿名撰写。这本书的细节里,对奥巴马政府的不满,比比皆是,尤其是海豹队在阿富汗作战时,官僚主义的压制无处不在;等到要杀本拉登为奥巴马赚连任了,上级们起劲无比。等杀完本拉登了,奥巴马接见海豹队员们时又敷衍了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S:这张模拟图上,海豹队员的装备是错的。他们戴的夜视镜,应该有4个镜筒,每具价值7万美元。

      但这些,在金喇叭们上,看不到。作为民主党的哈巴狗,那部分金喇叭们誓死捍卫奥巴马的光辉形象。

      中国的历史,为什么是“有限扩张”的历史,尤其是朱元璋的政治遗嘱“十不攻”?因为朱起于民间,深知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民意无法及时表达,君王就不能贸然挑起战争。因为老百姓何时开始厌战,社会经济何时不堪承受,君王不可能及时知道,等到国事糜烂无可收拾了,遮盖不住了,已经晚了。

      而美国开国后的历战,基本是每战都赚(直到朝鲜战争),民意能自由表达是基本前提。老百姓同意打了,你政府去打,不会亏。所以美国养成的脾气,勇于一战。

      但一旦金喇叭们斯文扫地,民意被压制扭曲,美国这种好战的“国家性格”,会带来大祸。奥巴马根本不敢得罪“宠爱”他的金喇叭们,去治理整顿舆论界,还声音于民,于是就只好“避战”,逢战皆避,锯箭杆,去骗第二个诺贝尔金鸡奖。

      • 家园 当传媒业也被金权完全垄断时

        就是万马齐喑,立仗不鸣,防民之口,道路以目。

        中国历代王朝,到了这种状态,还能持续多久?

        相比之下,茶党才是真正健康的政治生态,但不容于利益集团。

        自法国大革命起,人类组织方式的主流结构已经持续200多年未变,也该到整体上做根本改变的时候了。

        • 家园 任何一个社会

          一直在革命,是不行的。但几百年一直在改良,老是不革命,也是不行的------有些积习,非革命不能清除。

          美国社会,统治阶层与普通百姓拉锯上百年,才润物细无声地把舆论权从老百姓手里彻底夺走,怎么肯自己乖乖缴械?

    • 家园 华邮的落幕

      仿佛又见一场《霸王别姬》。

      贝索斯(贝佐斯)对《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收购,促使记者们急于破译其中的象征意义。这位电子商务的先驱可以说是美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家,身价达到250亿美元。这位Kindle的发明者从一个收入、员工和影响力不断缩减的纸媒业务中看到了什么?

      纸媒行业如今严重缺乏自信,因此对新进入者既有猜疑也有希望。记者们质问贝佐斯是否有自己的“议程”。他们审查了贝佐斯的政治捐款,怀疑他是否会利用《华盛顿邮报》来游说较低的互联网销售税率。

      其他人将贝佐斯视为数字时代的救世主。当年曝光“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明星记者、如今头发花白的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谈到了新闻报道的复兴。伍德沃德激动地说道:“设想一下,有人进来说,我们把投资增加一倍,增加两倍,增加许多倍。”

      担忧和希望都可能有所夸大。贝佐斯援引在1933年买下《华盛顿邮报》的尤金迈耶(Eugene Meyer)的话称,这家报纸要对其读者、而非所有人负责。贝佐斯同样坚信,他对解决纸媒业在数字时代的问题没有什么神奇的办法。

      迈耶作为一个伟大王朝的仁慈创始人而被人铭记。他的女儿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在“水门”事件期间捍卫了《华盛顿邮报》;他的孙子唐格雷厄姆(Don Graham)担任华盛顿邮报公司(Washington Post Company)董事长;而贝佐斯表示,他将让第四代出版人凯瑟琳韦茅斯(Katharine Weymouth)留任。

      然而,在“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期间收购破产的《华盛顿邮报》的华尔街富豪迈耶,确实有他自己的“议程”。他的妻子写道,报纸将提供“一个绝佳机遇,让迈耶在新美国的成型阶段发挥重大影响力”。

      如今报纸损害的声誉远远超过它们增色的声誉:问问山姆泽尔(Sam Zell)或布莱恩蒂尔尼(Brian Tierney)有关《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或《费城调查者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的情况以及它们是如何从被收购走向破产的。请求别人背上负担的格雷厄姆家族,正在追随钱德勒、普利策和奈特等传奇式报业家族的脚步。

      现在几乎没有家族所有的报业集团了: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后代受到私有结构的保护,而且他们明智地将业务多元化,创办ESPN等企业;同时,拥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超级投票权股份的苏兹贝格家族,于上周末卖掉了更多的“传家宝”。他们出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所得的7000万美元,比其承担的养老金支付义务还少4000万美元。

      外链出处

      别的不多说了,看看别人如何评论吧。

      《华盛顿邮报》即使不能给(亚马逊的老板,邮报的新东家)贝索斯带来立竿见影的变革,能够与《华盛顿邮报》的CEO、也是贝索斯的老朋友唐-格雷厄姆有着资本层面的合作关系,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格雷厄姆也是一个重视长线操作的资本家,Facebook的扎克伯格至今仍然感激格雷厄姆当年对他的帮助和指导。格雷厄姆曾经主导《华盛顿邮报》推出社交领域的新闻阅读产品Trove,它打败了《纽约时报》的同类型产品News.me——后者已经宣告失败,而Trove有着Facebook的数据支持,仍然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势态。《华尔街日报》有一个著名的“波纹理论”,指的是一篇新闻内容的产生如同投石入水之后引起的波纹一样,可以一层一层的反复销售,只要媒体布局足够全面:“道琼斯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华尔街日报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的媒体卖7次。”以往,只是拥有亚马逊的时候,贝索斯只能“承接”内容而缺乏“改造”内容的动力,但是有了《华盛顿邮报》以及格雷厄姆家族的支持,贝索斯的手可以伸得更远。

        理智的讲,贝索斯和亚马逊也许不会真的重金投入内容生产领域——这种工作还是留给默多克这种传媒大亨来做比较好,亚马逊继续搭建数字出版和内容发行的生态,其股东也乐于见到贝索斯在不会给亚马逊的财报数字带来风险的情况下,通过玩票的形式去测试报业转型的可行性,一旦成功,则是亚马逊之福,若是失败,那就是贝索斯的自讨苦吃——既然贝索斯花的是自己的钱,那么似乎华尔街也找不到理由去干涉他的败家路子。

      外链出处

    • 家园 2012年10月,两个新闻

      1)《新闻周刊》宣布,到今年年底最后一期出版后,自2013年元旦起,不再印刷出版纸质杂志,以后改为网上杂志。这等于是半停刊了,人员也相应裁减。

      2)《NewYork 时》报的前出版人,Arthur Ochs Sulzberger苏兹贝格,于9月30日逝世。他就是一手领导了“刊登《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当事人,凯瑟琳-格拉汉姆的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而且是带头大哥。

      说实话,今天的纸质媒体,苦不堪言。《福布斯》,全年订价原为150加元,2013年打折为49加元;《彭博》,全年原价130加元,打折为20加元;《时代》我明年不再订了,估计也差不多。《多伦多星报》已经在车站免费派发了,可见订阅数下滑之大。

    • 家园 茗谈(四十)-8

      (一)

      水门事件中,<邮报>的中流砥柱,就是凯瑟琳和布雷德利。这对搭档,在“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就宣告登场。但一家首都最重要的报纸(外加几个小电视台和<新闻周刊>)掌握在一个私人家族手里,有点令人担心。凯瑟琳这个杨排风,万一哪天再风风火火起来,硬跟大多数员外的利益拧巴,那也是有点恐怖的。

      法制法制,自有法律去治她。到1971年,问题摆上台面了,从继承税看,等凯瑟琳的儿子唐纳德接受这个私人企业时,可能付不起继承税。这还是将来了,眼门前,还有营运中的现金不足问题。

      总的一句话,要改制。谁不改革谁下台。

      凯瑟琳有强烈的家族观念,不想把报社向公众资本开放。但在客观逼迫下,在BIBEE等出身华尔街的老朋友老臣子的劝说下,不得不开门揖客了。

      报社派驻华尔街的金融问题专家,纽约记者站的PHIL GREER对这个前景严重悲观,他太了解那些银行家了。他们只要报表和成本核算------总之就是利润------报社的编辑跟流水线上灌香肠的工人,是没有区别的,反正都是坐家,剩余价值的一个创造单位而已。编辑们或许为一个好点子所激动,一拍脑袋就在阿根廷开个记者站;当广告商要求出一篇“软性报道”或者修改某篇报道里对他不利的消息时,布雷德利通常会跑出他的办公室,骂骂咧咧用大巴掌把老财们扇走;伯恩斯坦或许以前还有机会拿着报社的信用卡吃遍弗吉尼亚,最后用篇好稿子搪塞过去。但守财奴们不看重这些,无所谓一个有特色的报纸。

      他们只要利润率。15%?太低了!

      股票上市后,某个月编辑们可能很满意,出了好几篇够腕儿的头条。但董事会上,纽约中环来的董事在敲桌子:雷班衰仔搞魅呀?跌咗!

      (二)

      电视的威力,实在比报纸大太多。但很多杂志被电视打死了,为什么有些报纸还苟存性命于乱世?

      电视太浅薄,太浮躁了。一篇好文章印出街,读者可以击节赞叹,反复阅读,慢慢咀嚼其中的深度。电视新闻呢?BLABLA一风吹,谁去录下来再看?你做个试验,看电视看到7:13分的时候,还记得7:01的新闻联播说了啥?

      而杂志呢,又要卖得贵,又不能天天出,太矫情太迟钝了。

      但报纸想生存,自己也要努力。一家报社,我看应该像民国年间的晋商小铺头,小本经营,家族相传,不求暴利,有个大家庭的氛围,那才出细致活儿。

      但世界在前进,报社免于被挤扁的办法就是做大,去挤别人。而做大了,原来的管理方式,成本控制,经营宗旨,都要改变,努力向卓别琳的<摩登时代>看齐。编辑记者,逐步沦落为富士康的普工,流水线上冷冰冰的零件,也是很可能的。

      (三)

      晋商小铺头,需要一个掌柜的(职业经理人),这当然是布雷德利。

      首先,他在心理上即便没有征服凯瑟琳,至少也没有被凯瑟琳征服(凯瑟琳极不喜欢怕她的男人);其次,他用一种外表看来现代,时髦,冷酷的方式管理报社,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在“急躁”包装下的老式的“一臂之内”的亲力亲为的管理风格。第三,此前的<邮报>报社跟别家一样,讲究事件的是非曲直,而布雷德利则超脱于是非,只看重事实。

      布雷德利于1965年11月当上主编,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华盛顿人口中70%是黑人,立刻全城骚乱。<邮报>的摄影记者拍回来一张照片,白人店主带着儿子提着枪保卫铺子。太好了,太NB了,“头版!”布雷德利喊。“不行!”老资格的编辑吉尔布特奋起捍卫PHIL时代留下的规矩:绝不真实报道种族冲突,那是煽动!

      两个人头顶着头,狂呼乱叫。目击者们承认,看起来布雷德利会用左手叉住吉尔布特的脖子把他顶到墙上,然后右手用桌上的图钉把他钉在那块儿。

      最后,照片上了头版,只不过尺寸缩小了一号。

      布雷德利就这样如臂使指地摆弄整个报社,如同学龄前儿童摆弄乐高玩具。

      相比起来,<纽约时报>更大,更像现代工业企业;而<邮报>小而活泼,更富人情味。

      但,华尔街不喜欢这个。这个男人也不好控制。

      于是,黄金搭档被一一击破,首先屈服的是凯瑟琳。

      (四)

      报社是要赚钱的,而且也一直是在赚钱的,虽然家族并不刻意扩大利润,表面看就像在毫无进取心地混日子。但华尔街资本一介入,一切改变。别的报纸有20%的利润率呢,我们太少了,少了股价就会跌。

      注意,不是亏钱。赚少了,股东也不满意噢。

      <邮报>的改制,好有四比,是:

      老师下海,超女驻唱;胡子起义,团员入党。

      ------总之,脱胎换骨啊。

      水门事件大胜,给<邮报>带来了过度的荣耀和魅力。大批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挤破头要进来,但是,高潮已经过去,归于平淡了。

      报社内部,其实始终有一股张力,有不满情绪。布雷德利刚来时,报社不断扩张,随时有新职位,有新的项目。等到了水门期间,又是那么紧张和惶惶不安,仿佛随时会有两百个农民工冲进报社来强拆。这一段,团结紧张的气氛掩盖了矛盾纠纷。

      等到繁华过去,布雷德利不由得兴味索然,原有的矛盾浮上台面,而华尔街力量又激发了新矛盾。进入1970年代后,由于以前美国国策的屡屡失误,国穷财尽,美元贬值,通货膨胀,报社的利润率也降到了9%,华尔街不高兴了。银行家们并没有把报社看成一个完整有生命气息的活物,而只是印钞机而已。

      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小知识分子糊稀泥了,有些事情,要用华尔街的方式解决。

      这就是压成本。

      西方的工会,有一个大杀器,就是阻碍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要求两点:一,工会员工要不断自我加压学习;二,新技术大量裁减劳力,导致失业。

      <邮报>的印刷厂,是工会把持的,一直坚持老掉牙的手工排字,而<邮报>管理层也一直畏惧工会,睁眼闭眼。这使得报社的主要成本------印刷成本------异常高昂。这种情况下报纸还能有不错的盈利,写稿的那帮爷也真不是盖的。1974年下半年,<邮报>终于决心引进冷排(照相排版)技术,并因此同印刷工会冲突,导致印刷工人罢工。

      由于罢工工人捣毁机器,引起记者们的反感,记者所在的工会,报业协会,投票不支持罢工。于是最后以报社资方的胜利而告终。

      华尔街的铁血,立竿见影。工潮前报社年盈利1300万美元;到仍有断续罢工的1976年,达到2400万;1977年,3500万……

      现在,再没有人说<邮报>报社是温情懒散的,一群郊游的布尔乔亚了------他们被改造成了普鲁士步兵团。大批的老人马也在这阶段离开了报社。

      凯瑟琳没有时间讨好新闻工作者了,那本是她的上帝。

      她忙于讨好华尔街。华尔街资本正在根本性地改变报社,改造成高效而平庸的某宣部复印机。原来那个别样风华,在水门事件的沧海横流中遗世独立的《邮报》,已经死了。

      资本对臭老九们的“洗澡”,跟干校对他们的改造,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慢一点,温情脉脉一点。

      终于有一天,华尔街告诉太后娘娘,是时候了。

      是时候做两件事:新君登基,摄政退位。就是唐纳德接过老娘的枪,布雷德利交出主编的权。

      彻底平庸化。《邮报》无可挽回地走入没有楞角的中年。

      (五)

      相比起来,《邮报》还算好的。〈时代〉则走向了“废柴化”。

      〈时代〉其实一直不怎么大卖赚钱,公司早期的盈利成功,主要得益于〈生活〉杂志。但在电视业的冲击下,以照片取胜的〈生活〉在卢斯去世前已经奄奄一息,在最后一次努力推销中,卖到15美分一期,是净成本的一半价格。公司必须多元化,因为杂志越卖越亏钱。

      其他新闻集团的对策,是抓新的新闻行业,而时代公司则无意间跳出了新闻行业。

      在1952年,公司收购了EAST TEXAS PULP(东德州纸浆公司),购买的理由几乎是荒谬:以防将来纸张成本上升。一失足成千古恨,到了1972年,时代走得更远,同TEMPLE INDUSTIES 公司合并。

      TEMPLE INDUSTIES是一家德州东部的木材公司,这合并可以保证自家纸浆公司的原材料。既然在1952年失足了,那么现在再接再励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这家木材公司太大了,它拥有超过40万公顷的德州松林。你说你好好一个〈时代〉,要40万公顷的劈柴干嘛?!

      劈柴们的加入,使新公司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于牛仔们毛利颇高的林业。这是一枪爆头,一个媒体企业,可以有其他的多元经营,但那个媒体(这里就是〈时代〉杂志),必须永远是长子,是核心。文化事业是个很骄气的产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得哄着它。ARTHUR TEMPLE 这个西部牛仔最初几年虽然对东部的知识分子们(时代公司在纽约)保持尊敬,但文化人那酸不拉叽的调调儿,加上赚得木有老子多,新公司根本无法长期保持权力平衡,强势的牛仔渐渐把持了权柄。好,现在公司有木材,有纸浆,我们董事会当然坚定支持下游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你说最终产品是印成杂志?有病吧,杂志能卖几个钱?能用几垛柴?俺们看中的是~~~~

      1978年,时代公司以二亿八千万美元收购了……YOUTUBE?拜托,那时连AOL都木生出来呢。俺们收购了INLAND CONTAINER CO.,一家纸箱生产厂。

      在外部世界眼里,到今天〈时代〉似乎仍然是美国金光灿灿的巧实力(不如“巧克力”那么好吃),其实那是吹的。〈时代〉杂志在公司里的地位,是童养媳化,废柴化------而且以我的阅读体验,有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

      所以,将来“玖龙纸业”同德州林业结盟之余,顺便拥有〈时代〉杂志,我是一点儿也不会奇怪的,玖龙的意图,分明想要确保稳定的废纸来源嘛。

      (六)

      这个世界,其实蛮清楚的,如果大家都不要脸了,赤果果只讲赚钱的话,中国和美国,真的不大好分强弱了,你还牛个屁啊。

      所以赵姨也好,小盖也好,盖茨部长也好,都讲别的了,这一壶不敢揭盖了。

      通宝推:走一走看一看,天狼星,
      • 家园 恭喜本大得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资本控制传媒的手段果然厉害

        不但要盈利,还要高盈利率。这是挖传媒业的根啊

      • 家园 金融资本一家独大的话

        短期对经济的活力会有刺激作用,但时间长了,会扼杀企业和社会的生机和创造力,裹挟人类堕入深渊。

        可惜米国模式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被一些人奉为葵花宝典。

      • 家园 呵呵,说书时间到,本大的书要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