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铁血文革 -- 时光行走

共:💬341 🌺2301 🌵1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的质疑有些是有道理的,有助于更严密更完善的思考

                                                  但是也有不少质疑似乎固于己见吧?好似给官方的文革史背书一般。。。举个例子:

                                                  以上只有一小部分成绩是在文革中做成的,但也大多是科技人员排除了文革的干扰才干成,里面有许多领头人就是文革中要打倒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精密手工艺品、美术细陶器是文革初期破四旧的重要对象,只是后期拨乱反正才得以恢复,这是与文革派斗争的结果,不是文革派的功劳。

                                                  搞点文革后的成就对比好不好?文革后的科技人员可都是在没有文革干扰的心情舒畅的环境中。。。成就在哪里?文革才10年,文革结束都30多年了,我没看见几个能和连你也承认的文革中的一小部分成就媲美的,科技的春天只开花不结果,科研造假造到丢国家的人的成就倒是不少,想来想去我只能有一个结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文革来干扰来斗争。。。

                                                  • 家园 谁说现在得科技工作者没有出成果?

                                                    材料科学家得师昌绪的成果就很惊人啊,黄伯云得C-C材料也是很惊人的。 现在的高速计算机也同样是成果惊人。基础类研究得化学和物理等都是有很多成果得。工程类得话黑丝不算成果?瓦片不算成果?

                                                    863和973这两个计划得成果可谓硕果累累,绝对不是你所说得没有成果。

                                                    可以说同文革相比,现在得科技成果绝对是远大于得。

                                                    • 家园 我没说过现在没科技成果啊

                                                      我是说没有文革干扰的改开30年的科技成就没有文革的时候多。

                                                      文革时期(包括文革前的几年)的科技成就是全方位,各个领域的都有,现在似乎只有航天领域和医学领域还说得过去吧?

                                                      863和973这两个计划的成果更准确点说应该是发表的论文硕果累累吧?

                                                      可以说同文革相比,现在得科技成果绝对是远大于得。

                                                      这个说法是需要证据的,还请指点一二。我的看法是:对于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来说,这个说法还是不错的。

                                                      • 家园 文革时期的成果必现在多?

                                                        要不你也列举一下?

                                                        我记得文革港结束的时候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连很多基本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另外,就像老南京说的那样,不能把文革中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干扰取得的成绩规到文革的成绩上去。

                                                        • 家园 呵呵,你这是赶鸭子上架啊

                                                          网上发言吐口水很容易,要拿出点过硬的数据、资料还是要下点功夫的。我对文革的再认识其实是有了网络后才接触到一些和以前从传统媒体得到的全然不同的资料和数据以及说法,以前基本上就是看完拉倒,没想过做什么记录,近几年开始对有点意思的资料做点记录,但大量阅读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以前看过的东西也懒得再做记录,所以现在一下子对你的问题还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简单查了查,没有满意的支持自己说法的完整的东西,好在有网络,给我点时间吧。。。

                                                      • 家园 成果肯定还是近30多年多

                                                        成果肯定还是近30多年多,而且恐怕还要多不少。一是时间长,是文革的三倍还不止啊;二是科研发展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往往是呈指数增长的,这样越往后成果就越多。当然这些年来,骗经费的垃圾科研也不少。如果要细划的话,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的成果怕是又比80年代多不少,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文革头三年天下大乱,科研工作受冲击,很受影响。80年代么,呵呵。要公平比较的话,应该是拿80年代和文革十年来比。

                                                  • 家园 不能说与官方的文革史其本一致就是给官方背书。

                                                      你实际去了解一下经历过文革的人有多少给文革翻案的就知道了。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问题,不能说现在有问题就代表文革是好事。

                                                      至于文革中科技人员是否受到干扰,只要知道文革中如果专心搞科研的话,除了中央下达的政治任务,否则很容易被人说成是走白专道路。

                                                    • 家园 背书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你背的书符合逻辑和事实吗?

                                                      西西河的河友总体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发个帖子喜欢象写论文一样,查一大堆资料,动不动就搞个引文,粘个连接--对我是大有益处的,其实这些都是背书,关键是你背的书要符合你的逻辑和你认可的事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人的逻辑未必是一样的,比如说我引用的你的那段质疑,我用我的逻辑得出了中国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文革来干扰来斗争,显然这是荒唐的结论。那么问题在哪里?我的逻辑里有个基本判断标准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在于他们的科研成就(是指整体的而非个体,那个著名的公式99%的汗水+1%天才其实还有点遗漏,应该还加点运气 ,所以我不用这个标准判断个体的科研人员),事实是改开后30多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拿得出手的科研成就没有文革十年多,你可以对这个事实质疑么?如果你认可这个事实,那么你能用你的逻辑给个合理的解释么?我用我的逻辑从你摆的事实(文革的科技成就是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干扰的结果)中得出了荒唐的结论,我是不认可这个结论的,那么只能是你摆的事实有问题了。

                                                      其实我并不认为文革没有问题文革就是好就是好,文革中受打击的知识分子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在这里表个态就是我认为毛的眼光确实很不一般,真是洞彻历史和未来,仰慕一下先--同样的我也不认为这其中的每个受害者都是应该的,尤其是老舍先生这样的人),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受影响的也不少,总体来说还是极少数,就算这极少数我也认为是不应该的,这也导致了很多科研工作者对文革的巨大反感。按我的认识,知识分子也不是毛发动文革的主要目标。象白专这样的上纲上线的做法当然是文革的毛病,但对于文革中打倒权威我觉得也不全是坏事,或许文革中的那些成就就跟这个有些关系,反面的例子是非典时的那个中科院的病毒学权威,科学的进步本来就是不断的突破权威的历程。权威横行的时代,象袁隆平、屠呦呦这样的人有没有机会?貌似袁隆平只有中专学历,成就出来了在改开的年代还进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行列,屠呦呦当青藁素项目组组长的时候只有39岁,本科毕业而已,研究领域是现在很多医学院的学生都不屑一顾的中药研究。

                                                      还有你的其他一些质疑,感觉你信心很足,你真的做过调查研究吗?列几条在下面:

                                                      海城地震预报可以说是瞎猫碰到个死耗子,之后预报成几次?那些年全国到处防震,几乎半个中国的人民住防震棚住了好几个月,结果防震的震不来,不防的倒来了。

                                                      其中33-43岁的人群正好应该在文革中入学
                                                      你这不知从哪来的引用,所谓大量学校关闭的信息来源?关闭了什么学校?1982年中学在校生减少,难道不是文革乱的时候出生率减少的原因?大批知青下乡那段时间正是原来该有的生育期,而绝大部分知青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回城才结婚。前面说人多的时候用了入学率,后面又避开了?更重要的是,文革中的教育质量只字不提。

                                                      其他的不是很熟悉也懒得去查证,暂且不管了。总的来说,你的质疑只有几项科研成就的时间点确实是作者需要注意改正的。。。

                                                      • 家园 你根据什么说“文革中受打击的知识分子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

                                                          告诉你,文革中可以说教授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基本上百分之百都遭受过或多或少的打击。

                                                          文革中能拿得出手的科研成绩有几个?青蒿素还能拿出来当文革的功劳?青蒿素只不过刚好在那段时间,但那是中央下达的为抗美援越的政治任务,并不是因为文革才搞的。那时备战、援外的任务是天大的任务,那时哪个单位有了这样的任务文革就得停下来。

                                                          袁隆平的杂交稻试验田也被铲除过。

                                                          至于调查研究,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

                                                        • 家园 根据就是那么多的科技成就啊

                                                          你要问文革中的科研成绩有几个?那太多了,我都列不过来。。。自己去查近年来颁发的国家科技大奖得主吧,绝大部分得主得奖的主要成就都是6,70年代取得的,其中大部分又都是在文革期间的,80年代后的我记忆中似乎只有1个还是2个吧?至于这些成就是谁的功劳?那首先是科技工作者的功劳,你要怎么解释是你的自由,能说服人就行。问题是为什么改革开放科技的春天之后相应分量的成就怎么那么少?国家科技大奖现在不是快发不下去了么?那可是500万的大奖,名利双收的呀,都快没人去领了,情何以堪呀!很抱歉我不会在河里建连接,给个新闻地址吧:http://news.qq.com/a/20110116/000621.htm

                                                          青藁素你说不是文革的功劳就不是好了,反正你不能解释成改开的功劳;改开后的科技成就太少你也可以解释成文革的罪过,不是已经有人这么解释过了么?反正我对推导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犯贱的事实不感冒。

                                                          我才不管那些成就是政治任务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导致的,只要成就多成就高我就认为那才是科技工作者的春天,是科技工作者体现价值的时候,否则你春天什么春?叫春还差不多。。。

                                                          本来你年龄比我大又经历过文革,应该尊重你的意见,但你的有些说法我都让我懒于去驳了,什么“百分之百”,“教授”又怎么了,现在该叫“叫兽”的多了去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更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告诉大家合乎逻辑的事实,如果一叶障目,那就告诉大家那个叶片上的真实的细节,对有兴趣于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也是一个贡献。

                                                          • 家园 文革期间出成果不等于就是文革的功劳

                                                            先看看这个名单:

                                                            2010年 王振义(1924—,血液学专家)

                                                            2010年 师昌绪(1920—,材料科学家)

                                                            2009年 谷超豪(1926—,数学家)

                                                            2009年 孙家栋(1929—,航天技术专家)

                                                            2008年 王忠诚(1925- ,神经外科专家 )

                                                            2008年 徐光宪(1920— ,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2007年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5年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2005年 吴孟超(1922—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2003年 刘东生(1917—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

                                                            2003年 王永志(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2002年 金怡濂(192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1年 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2001年 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著名数学家)

                                                            2000年 袁隆平(1930— ,杂交水稻之父)

                                                            这里面绝大多数人是1920年到1930年出生的,40年代到50年代受的高等教育,不少人还都在国外学习过。60年代-70年代,对于这些人来说,正处于科学家的黄金年龄,出成果一点都不奇怪。难道不搞文革他们就不出成果了吗?

                                                            60年代-7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那些人,正常应该在最近30年出成果的,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 家园 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不反对教育培养的基本作用

                                                              主要是实践的筛选

                                                              以前有那么多机会做事

                                                              可以说是中学生做大学生的事

                                                              所以大家就觉得那时候人都很牛

                                                              现在是大学生做中学生小学生的事

                                                              那结果就是现在的学生真差

                                                              再举一个其他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很厉害

                                                              但也就是一个短期培训而已

                                                              难道考试的时候是万里挑一挑出了绝对的精英?

                                                              还是教员能点石为金?

                                                              再看新中国将帅里面公认的会打仗的两位:林彪和粟裕

                                                              这两位都是跟随朱德上的井冈山吧

                                                              而当初给朱德领导是什么样的部队呢?

                                                              绝对不是主力吧

                                                              就是这样的部队,出了这样的将帅

                                                              我承认人与人的差别,但我相信人的基数大了之后,人才总是有的

                                                              还是那句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家园 非常感谢你提供的资料,不妨就此分析一下

                                                              统计了一下,历届大奖得主平均出生年份是1924。4,然后我把他们取得成就的平均时间年份段假设为1966年(做假设只是因为我偷懒,没精力去把他们获奖的主要成就的一一罗列出来,根据以前对这个奖项的关注时的印象,取1966年作为平均年份误差应该不大,要校正恐怕也要向后校正,你可别往前校正,往前校正对我的推导更有利),我不管他们受教育或出成果是什么环境什么条件,总之他们出成绩的平均年龄是41。6岁,跟炸药奖的获奖者获得成果的平均年龄似乎相差不大,所以应该是个可接受的正常值。

                                                              然后呢,从现在2011年往前倒推,假如正常的话,现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如果同样取得类似成就,其出生平均年龄年份应该在1969年,那么这个1969年出生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受教育(不管是大学还是小学)也好,科研环境和条件也好,都是受文革影响的么?

                                                              我也想问,他们跑哪去了?!!!

                                                              非常感谢你提供的数据,这个回复也是对楼下[njyd]河友的回复。

                                                              • 家园 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首先,平均值这个算法就没什么意义,很显然科学研究是个持续性的过程,成果也是在一段时间内陆续形成的。这些获奖的科学家之所以的获奖,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某个时间点作出了什么成果,更多的是要表彰他们在某个领域多年来的耕耘。

                                                                其次,我问的建国前后出生,文革期间接受高等教育,正应该在80-90年代出成果的那批人哪去了,你没有回答。

                                                                第三,你问我69年出生的那一批人都到哪去了,实际上我觉得应该问60后的现在都在干什么,而不应该局限在69年这一年。

                                                                我现在给你介绍几位文革后接受高等教育的60后:

                                                                袁家军,1962年9月生,神舟飞船总指挥,1984年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柏楠,1962年6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系,3年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了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出任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2004年1月出任“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现在是天宫一号的总设计师。

                                                                秦文波,1984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1 9 8 8年毕业后就职于上海航天局,先后参加我国地空导弹、载人飞船等国家重要型号的研制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长助理、神州六号飞船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

                                                                陈善广,1962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还有尚志,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也是60后。

                                                                这几位接的是谁的班呢?答案是戚发轫,当然不止他一个人,应该是一群人。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1957年毕业于原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1992年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30后的棒直接传到了60后手里,还是我原来问的问题,40后、50后哪去了?

                                                                60后还有一位最近正风头正劲的,杨伟,1963年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兼常务副所长,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是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电传飞控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2001年同时担任国家高新武器装备某重点型号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以及我国新一代外贸军机超七/FC-1型飞机总设计师,并主持下一代战斗机等重大预研项目。其参与研制成功的某重点型号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现代作战环境的新一代先进歼击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杨伟接的是宋文骢的班,而宋文骢又是30后,40后、50后再次缺席了。

                                                                宋文骢(1930.3.26-),男,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七、歼八、歼九、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研制,担任过两个国家重点型号歼七C、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

                                                                50后也有出色的,比如高铁的总设计师张曙光、何华武,这两位都是55后,看简历都是文革末期或者文革结束后接受的高等教育,对你的观点证明力不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