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 忘情

共:💬12 🌺2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防御是军事行动中基本作战样式之一。但是由于卫国战争前苏联军事理论崇尚进攻,对防御作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造成苏军在卫国战争初期极其被动的原因之一。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苏联军民同仇敌忾,顽强奋战,在卫国战争的各个阶段,苏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技战术,提高指挥艺术,防御之盾日益坚固,终于遏制住德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并转入反攻。苏联军民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终于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一、 战前苏军对于防御作战的基本观点

    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用坚决的进攻粉碎敌人的侵略企图,在第一时间就将战火引至对方的领土上去,所以预计敌人深入苏联腹地的可能性不大。仅仅认为在整体进攻的情况下进行局部防御是合理的,防御行动的规模可以有所不同。只有在抗击敌首次突击时,才允许在整个防御战线或部分防御战线上进行战略防御。

    虽然战前苏军对于准备与实施战略防御的理论未作全面研究,但是通过研究德军闪击波兰、西欧战役,苏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防御已经超出战术范畴而具有了战役的规模。因此苏联军事理论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制定在战役战术范围内组织与实施防御的问题上。对组织与实施防御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个集团军的范围内考虑的,而对几个集团军和方面军范围内的防御战役的研究,则未给予应有的注意。

    战前苏军关于集团军战役防御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苏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标准编成:12—15个步兵师、1—2个坦克师、1个航空兵师、4—5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和其他加强兵器。集团军可以用自己的兵力在战术防御范围内阻止并击溃敌人。

    2、由于进攻军队的突击力不断加强,必须构成多地带的防御,以便不断增强纵深的抵抗力量。根据德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实施深远坦克突击的能力,苏军集团军可防守宽80—100公里、纵深为25—50公里的前进地幅(前进地幅在不与敌接触条件下转入防御时建立的,主要作用是查明敌人部署和迟滞敌人向战术地幅接近)、纵深为20—30公里的战术地幅(战术地幅是集团军防御的基础,包括保障地带、战斗警戒阵地、基本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集团军主力配置于此)和纵深为20—30公里的战役地幅(诸兵种合成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反坦克炮兵预备队配置于战役地幅内。在必要时,方面军预备队可调至这一地幅。

    3、步兵军防御地带的宽度为25公里,防御时的战斗队形包括战斗梯队、炮兵群和预备队(总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组成军战斗梯队的各步兵师通常配置在一线,构筑主要防御地带。军的总预备队为1个步兵团,该团配置在第二防御地带上,用于实施反冲击。坦克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只是在军的加强兵器较多时建立。步兵师防御地带宽10公里,战斗队形由战斗梯队、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和坦克预备队组成。第一梯队(通常为两个团)用来扼守主要阵地;第二梯队(师兵力的近三分之一)用来建立战斗队形的纵深和实施反冲击。

    4、基点式的防御工事。卫国战争前夕,苏军防御工事是基点式防御,强调用火力控制各基点之间的空隙。但事实证明,由于不构筑堑壕,军队机动和隐蔽配置都不方便,也难以保证军队不遭受火力的杀伤。

    4、在防御战斗中,必须协调一致地运用各种火器,纵深配置战斗队形,周密构筑防御阵地,不仅能抗击敌人的进攻,而且给敌以坚决杀伤。防御时不能平分兵力,要把基本力量集中在最重要方向上。

    5、重视对坦克防御。为了稳定受坦克威胁方向上的防御,要求一部分师属加农炮和团属加农炮对敌坦克实施直接瞄准射击,结合防坦克工程障碍物(防坦克壕、崖壁、断崖、桩砦)地雷障碍物,共同构成防坦克地域。一个步兵师的反坦克兵器在向纵深2至3公里作梯次配置情况下,反坦克兵器的密度可达到每公里正面6至9门火炮。如果敌人坦克突入基本防御地带纵深内,步兵师师长在判明敌人主要突击方向后,应即组织反冲击以阻止敌人前进。如果敌人大量机械化军队突破战术防御地幅,则应由集团军预备队和防坦克地域与其作斗争。

    5、防御战斗要求在基本地带的远接近地上就开始进行。为了破坏敌军的进攻或削弱敌突击力量,在敌人开进时,应由航空兵和远射程炮兵对其进行突击。敌人进入保障地带时,由前进支队,尔后由担任战斗警戒的分队投入战斗。扼守基本防御地带的战斗,则应由步兵部队的全部兵力兵器参加。条件有利时,可使用坦克部队在前沿前实施突击。在防御过程中,情况有利时,应对突入防御之敌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反突击的最终目的是击溃楔入之敌,使集团军得以转入坚决的进攻。团预备队、师预备队和军预备队的反冲击最好在争夺主要防御地带的斗争中实施。在战前演习中,集团军通常在扼守战术地幅的斗争中以1—2个加强师的兵力实施反突击。在敌人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机动防御。实施机动防御时要求按地区进行,同时广泛使用伏击和出敌不意的突击。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2)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3)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4)

    通宝推:njyd,路人癸,中关村88楼,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顶一下!
    • 家园 【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4)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2)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3)

      四、卫国战争第三阶段的苏军防御作战(1944年1月至战争结束)

      在卫国战争第三阶段,方面军防御战役通常是在战略进攻过程中实施的,目的是抗击敌反攻,或以部分兵力抗击敌人反突击;消灭敌军进攻集团和恢复已方的进攻等等。方面军在进攻战役的最后阶段,由于各军团的战斗能力遭到削弱、丧失了对敌优势和物质器材消耗殆尽,可转入防御。这种防御战役是在与德军胶着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方面军进行战役准备的时间有限。建立防御部署,准备火力配系和构筑工事都要在已经开始的防御交战过程中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将炮兵、坦克和各种预备队从未受冲击的地段迅速而隐蔽地机动到敌人突击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阶段,方面军防御战役的持续时间在6至13昼夜。在此时间内,德军只是在个别地段上楔入苏军防御纵深4至40公里,平均进攻速度不超过每昼夜0。5至3公里。只有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1943年11至12月在日托米尔——基辅方面上的防御战役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1945年1月在布达佩斯方向上的防御战役是例外。这两个战役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4和28昼夜,敌人楔入的纵深分别为40至60公里。

      1、 防御布势的进一步改进

      在战争第三阶段,在建立防御纵深方面有了重大的飞跃。苏军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各方面军就有可能以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或坦克集团军(有时甚至同时用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编成第二梯队,并建立由若干步兵兵团、坦克兵团和防坦克炮兵兵团组成的强大的预备队。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也采用一至两个梯队的战役布势,并建立强大的炮兵群和高射炮兵群,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对于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在交战过程中的使用均事先加以计划,实施反突击的方向和展开地区也事先确定并构筑必要的工事。采用纵深的战役布势,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而方面军和集团军只要对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加以合理配置,恰当使用,就可以实施战役机动,对德军可能进攻的各个方向均进行可靠的掩护。

      工程构筑的纵深逐渐加大。方面军工程构筑的纵深达到40至50公里,建有4至6个防御地带,其中包括3个集团军防御地带。此外,还构筑有中间阵地和斜切阵地,并建立完备的交通壕体系和障碍物配系,特别是防坦克障碍物配系。在一些最重要方向上,防御地带均有部队占领。第二防御地带及其以后各地带既可供配置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之用,又可当作实施反突击的出发地区。

      在决定性的方向上密集地使用兵力兵器,这是防御阵地编成的最重要原则。在巴拉顿湖战役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预期敌人实施突击的方向上,在80公里宽的地带内展开了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而在宽达200公里以上的其他地带内,却只有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防守。

      在敌人可能行动的方向上,战术防御通常已有2个防御地带(15—20公里),而集团军防御通常有3个防御地带(40—50公里)。方面军预有准备的防御的纵深达150—180公里,并由5—6个防御地带组成。在最重要方向上的战斗编成保证了以下战役密度的建立:在4—6公里的防御正面上有1个步兵师,在1公里防御正面上有30—60门火炮和迫击炮、2—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主要防御地带的3道阵地已建立成绵亘的阵地。每一道阵地的基础是由2—3道堑壕以及交通壕构成的营防御地域。最重要方向上营防御地域通常正面为2—3公里,纵深为1.5—2公里。这种兵力兵器密度保证了可靠地坚守所占领的地区和成功地抗击敌人的突击。

      2、 反坦克防御的进一步加强

      若时间充裕,在第一梯队各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全纵深有时还要在方面军战役布势的全纵深(如巴拉顿湖战役)建立对坦克防御。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方向上的反坦克炮兵密度可达每公里正面20至30门火炮,当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前出到受坦克威胁的方向时,反坦克炮兵密度可增大到每公里正面40至50门火炮。为了建立对坦克防御体系,为了加强对坦克防御的措施,开始将大口径火炮编入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还将重型自行火炮编入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反坦克炮兵的火力通常与完备的防坦克障碍物配系结合使用,并以遮蔽阵地的炮兵火力以及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火力予以补充和加强。装备有反坦克炸弹的航空兵也较广泛地用来对付坦克。在预期敌人实施突击的方向上,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的密度为每公里正面上2200至2500枚防坦克地雷和同等数量的防步兵地雷。

      在这一阶段,在防御战役中,方面军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内编有2个反坦克歼击炮兵旅和2至4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或自行火炮团。方面军和集团军各派出1至2个快速障碍设置队。

      3、坦克部队在防御中使用方法的改进

      战争第一阶段各次战役的经验表明,使用坦克部队实施反突击并非经常有效也并非随时可行,因此坦克部队有时就单独占领防御地段。在战争第二阶段的防御战役中,坦克部队用途主要是实施反突击,只有在交战过程中出于当时情况的需要才转而防守地区。但在第三阶段,已明确规定,当敌人深深楔入我主要防御地带时,坦克部队应占领并扼守第二防御地带,为此必须在上述地带预先构筑好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掩体。以这种方法使用坦克和机械化军最为合适,因为这样可以保存其力量,并提高整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防御的稳定性

      4、 防御中战法的改进

      卫国战争第三阶段,从防御战役一开始,方面军主力就在防御前沿以炮兵、坦克、自行火炮、步兵火器的密集火力和航空兵突击抗击德军的进攻。各集团军的预备队和第二梯队,方面军第二梯队、预备队和空军的部分兵力,以及从未受冲击的方向调来的部队,都参加扼守防御的战术地幅的作战。当德军突入第一道堑壕后,苏军便以轻武器的火力、手榴弹和白刃格斗杀伤敌人;当敌人攻占堑壕某一地段后,便以火炮和迫击炮的火力、营和团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反冲击杀伤敌人。当德军在兵力占有明显优势时,步兵团第二梯队通常不用来实施反冲击,而是在原地以火力抗击敌人步兵和坦克的冲击。当德军突入纵深后,便以火炮和迫击炮的火力、航空兵的突击和反坦克兵器,以及团、师、军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反冲击消灭敌人。此时,通常都向最危险方向派出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予以保障。苏军还特别广泛地由未受冲击的地段实施炮兵机动,使炮兵密度提高到每公里正面80至85门甚至更多的火炮和迫击炮。如果德军仍然保持有进攻能力,则各师甚至军的第二梯队应在原地抗击敌人突击,与退下来的第一梯队各分队协同牢固地扼守占领的阵地。这时,从纵深和未受冲击的地段及时而大胆地机动兵力兵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方面军的交战通常在占整个防御地带宽度的25%至50%的地带内展开。防御战役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地实施机动。在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1944年的沙乌利亚伊防御战役中,在德军进攻开始后的两昼夜内,苏军在德军突击方向上就集中了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调来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预备队的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步兵军。1945年1月在布达佩斯方向上,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防御地带内抗击敌人3次反突击过程中,机动都起了重大作用。

      战术防御的组织发生了一定变化。配属给步兵的独立坦克旅、营,多半被师长、军长编为坦克预备队,用于防御战斗过程中实施反冲击。此外,还广泛用作设伏坦克,以及编入防坦克支撑点使用,这样使用坦克和自行火炮能大大提高防御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卫国战争中,苏军防御作战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质的飞跃,经过浴血奋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苏军的防御日益坚固,不仅挫败了德军战略进攻企图,而且为已方实施反攻创造了条件。

      参考书目:

      《战争初期》

      《苏联军事思想史》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

      《苏联闪击战》

      《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

      《苏联武装力量》

      《回忆与思考》

      《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苏军内幕》

      《毕生的事业》

      《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

      《科涅夫元帅回忆录》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回忆录》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3)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2)

      二、 卫国战争第二阶段苏军的防御作战(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年底)

      1943年夏季战局中的战略防御的特点是:苏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总的优势, 并首先做好了转入进攻的准备。苏军最高统帅部早在5月就已经发现德军企图在库尔斯克方向上发起进攻,决定在预有准备的地区有计划地组织防御,疲惫和削弱敌军突击集团,最后通过反攻将其彻底消灭。此后再在西方和西南方向宽约2000公里的地带内转入总攻。

      1、苏军防御布势的改善

      方面军的防御地带通常为250至350公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重大战役中的防御地带为40至8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步兵师的防御地带通常宽7至8公里,每公里正面的兵器密度为20至3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样的密度保障了战役防御的顺利进行。

      随着方面军和集团军战斗编成的扩大,防御战役中军队的战役布势也有了变化。战役布势的纵深加大了。库尔斯克附近,集团军的防御纵深就达到了40至50公里,方面军则达到了120至130公里。在预见到敌军重兵将发起进攻的情况下事先进行防御准备时,方面军组成两个梯队的战役布势,拨出1个坦克集团军或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为第二梯队。在库尔斯克防御战中,沃罗涅日方面军第二梯队为1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进攻结束阶段实施的防御战役中,方面军照例组成一个梯队的战役布势,并建立强大的预备队。除第一和第二梯队外,方面军还建立有前线航空兵集团及防空兵集团、诸兵种合成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快速障碍设置队和某些专业预备队。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占领纵深内的防御地带,其使用程序均预先予以计划,此外还要指定展开地区和反突击方向并作好工事准备。

      在库尔斯克防御战役中,首次在大范围内解决了组织和实施预有计划的防御问题。苏军3个方面军在德军拟实施主要突击的库尔斯克地域预先占领了防御。在准备抗击德军进攻的过程中,在250至300公里的纵深内构筑了5至6个防御地带(地区)(其中2个在战术地幅内,1个为集团军防御地带,3个为方面军防御地带)、1个草原军区防御地区、1个顿河左岸国家防御地区。头3道防御地带(地区),纵深达50至70公里,都由军队预先占领。其战役布势的特点是,兵力兵器高度集中于主要方向上。例如,在中央方面军300公里的防御地带上,有58%的步兵师是在95公里的正面上组织防御的。这便使得库尔斯克附近的战略防御非常坚固。

      此时的苏军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步兵师编成内的火力加强了,师受领的防御地带宽度为6至14公里,军为15至32公里。防御战术纵深加大到15至20公里。战斗队形通常已编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师的各步兵团负责占领第一和第二阵地,第二梯队团占领第三阵地。步兵军的两个师和几乎所有加强兵器都用于扼守主要防御地带。军的第二梯队师则配置在第二地带,用以实施反冲击。战术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有0。6至1。5步兵营、18至30门火炮和迫击炮、11至14门反坦克炮、2至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库尔斯克战役的防御阶段,德军在中央方面军防御地带内只楔入纵深9公里就被苏军完全遏制住了,即使是在德军主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防御地带内,德军也只楔入苏军防线15至35公里就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2、防御工事构筑的加强

      防御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构筑的性质和程序。工程构筑愈周密,其纵深愈大,部队的防御行动就愈顺利。工程构筑按照最高统帅部的指示、由方面军的兵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工程兵部队和兵团,以及当地居民共同进行。统帅部确定方面军防御地区和后方防御地区大致轮廓、工程障碍物性质和参加工程构筑的兵力。

      主要防御地带的工程构筑最强。这一地带纵深构筑有两到三道堑壕,中间有交通壕联接。工事构筑获得了最大的发展。其基础是绵亘的堑壕和交通壕体系,这便保障了有效地使用各种火器,有助于兵力兵器实施隐蔽的机动,提高了军队的生存力。斜切阵地得到广泛应用,固守斜切阵地可使德军无法向侧翼发展进攻,还可用作反冲击的出发地区。

      各防御阵地、发射阵地、掩蔽部、掩蔽所均设有工程障碍物,布雷密度提高到每公里正面有1700个防步兵地雷和1500个防坦克地雷。机枪和炮兵火力与工程障碍物和地雷障碍物结合,构成了火力配系的基础。战胜敌人进攻集团的方法是沿前沿前进行稠密的不动拦阻射击和移动拦阻射击,将炮兵梯次配置于整个战术纵深,以及向受威胁的方向实施炮兵机动。防御中炮兵火力配系的总深度可达10至12公里或12公里以上。对结合部和两翼侧的火力协同也经过周密组织,对炮兵在战斗过程中的射击计划和指挥方法都有了改进。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仅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掩体和防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3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05个掩蔽部和土屋式掩体,埋设了637,500枚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设置了593公里铁丝障碍物。堑壕和交通壕的总长度达4240公里。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完成的工程作业总量大致与此相同。

      3、反坦克防御的加强

      1943年,对坦克防御的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防坦克配系以纵深梯次配置的连防坦克地域和营防坦克枢纽部为基础。对坦克防御的基本兵器开始集中使用于战术地幅全纵深内敌人坦克可能行动的地段上。炮兵防坦克支撑点开始同连、营的防御地域合在一起。在防御纵深内也开始建立团、师、军的防坦克地域。而炮兵的反坦克火力又以坦克和自行火炮火力予以补充和加强。预定在防御战斗过程中还要实施反坦克兵器的机动。各级都建立了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此外,还广泛使用遮蔽发射阵地上的炮兵进行密集射击。

      在库尔斯克附近,对坦克防御的纵深就增大到30至35公里,反坦克兵器密度提高到每公里正面25至30门火炮,在防御过程中还曾达到40至70门火炮。

      4、防御中的火力反准备建奇功

      为了破坏或削弱敌人的冲击,苏军通常使用各兵团的炮兵,实施炮火反准备。成功的炮火反准备常能使敌遭受重大损失,并迟滞其冲击。在战争第一阶段,炮火反准备的目的很少能全部达到,因为当时只在狭窄的地区上进行反准备,为此使用的火炮和迫击炮数量很少,弹药也不足。

      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反准备规模最大,它是在敌人可能突击的方向上准备与实施的,为此运用了大量炮兵:仅中央方面军的第13集团军及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近卫第6、近卫第7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内,参加火力反准备的就有2460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平均密度达每公里正面30至35门,而在一些最重要的地段达60至70门,共消耗半个弹药基数。空军第2和第17集团军的132架强击机和285架歼击机对德军8个机场实施了突击,击毁敌机60架。这次火力反准备,使德军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极大震撼,极大地削弱了德军首次突击的力量,使德军对中央方面军的进攻延误了2.5小时,对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进攻则延误了3小时。实践证明,以集中于进攻出发地域的敌人有生力量和火器作为火力反准备突击的主要目标,收效最大。

      5、防御中反突击组织方法的改进

      在这一阶段,苏军防御时不断提高反突击集团的数质量。为此,除使用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外,还使用了加强兵器、第一梯队的兵团和部队、从未遭冲击的地段抽调的兵力兵器,以及给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充实了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

      在如何使用集团军和方面军预备队和第二梯队(其基础为单一编成的坦克军、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方面确定了绝对集中使用的原则。为实施方面军反突击,通常使用1到2个集团军(其中包括1个坦克集团军)、一到两个军、数个独立步兵(骑兵)师、前线航空兵、队属炮兵和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炮兵。集团军反突击集团通常编有1至2个军和几个步兵师。

      在使用反突击集团方面,越来越力求将反突击集团最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缩小反突击集团的地带,提高兵力兵器密度和增大战役布势的纵深,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尔后向纵深发展。

      在这一阶段,战场上急剧变化的形势情况还迫使苏军计划与实施了一些正面反突击。当德军突击集团十分强大,而苏军又来不及变更部署和完成复杂的机动时,常常采用这一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反突击是沿捷径方向而不是沿对作战最有利的方向实施的。这些反突击通常牵制住了德军的主力,使德军遭受重大损失,从而消除了德军突入苏军整个防御纵深的威胁,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于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实施的一些反突击,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德军楔入防御的各个阶段都计划与实施过反突击。方面军第一梯队集团军所实施的反突击通常是为了扼守主要防御地带,有时也为了扼守第二防御地带;通常是在防御交战的第二天或稍后开始的。多数反突击是在早晨发起的,也有的是在下午乃至夜间发起的。近卫坦克第2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6集团军地带内实施的反突击,就是一个典型战例。

      在反突击的准备工作中,在预先转入防御和有足够时间的条件下,曾采取了更为充分的准备措施。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反突击的预先准备阶段和直接准备阶段。在第一阶段,司令员在定下防御战役决心时通常要根据敌军行动的可能性质,指出在哪一或哪些方向上适于实施反突击;大致规定反突击的目的和方法,反突击集团的编成及其各部队的任务,展开地区和进入展开地区的顺序,以及对战斗行动进行炮火保障、航空火力保障、物质技术保障的方法,协同与指挥的原则。所有这些措施都反映在战役计划中,各部队和司令部据此准备预定的行动和构筑工事。在第二阶段(从防御交战开始),司令员在对方面军(集团军)地带内的情况进行判断后,或者对最初的决心作重大修改,或者进一步加以明确。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4)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种大纵深、大兵团的作战样式,以后可能不会出现了!
        • 家园 怎知三次大战不会打?

          核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是步兵说话。

          • 家园 苏军在冷战时期的研发的主要陆战装备

            均考虑到了在化学战条件下和核条件下的生存与作战问题,例如T-64坦克的发展型号T-72在世界各国主战坦克中率先提出了“三防概念”,而翻开苏军列兹尼琴科中将所著经典《战术》,一大半的内容是叙述如何利用战术核武器掩护苏军分(部)队的突击,要不就是如何在核沾染条件下遂行行进间突破、通过水障碍、与敌遭遇等战术动作……总之,伟大红军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笃信“步兵解决战斗”和“大炮兵主义”,但已经放在了新的战场条件下加以讨论和实践了。

    • 家园 【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2)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一、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苏军的防御作战(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9日)

      由于德军突然袭击,抢先展开了突击集团,而苏军的兵力部署却拉得过长,这就使德军得以进行强大的首次突击,趁苏联边境军区军队陆续从纵深开到时,对它们逐个进行攻击。在遭受德军突然袭击后,苏军在基本情况未明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反击,而这些反击又都是在丧失制空权,部队未做好充分准备,各部队之间通讯联系不畅,组织协调很差。因此虽然苏军顽强作战,给予了德军一定打击,但反击的预期效果并没有达到。相反,这些反击导致苏军巨大伤亡,各部队建制被打乱,各方面军指挥机关无法和下属部队保持稳定畅通的通信联络。结果在整个西部边境地区,苏军布势散乱,整个战线千疮百孔,无法形成绵亘的防线。德军在数个战略方向上迅速向苏联腹地推进。苏军不能象战前规定的那样在集团军、甚至方向军范围的个别方向上完成防御任务,而是要以数个方面军的兵力在整个苏德战场上完成战略防御任务。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方面军防御战役的目的在于不让敌人突破到大的工业中心和政治行政中心,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和地区;使敌遭受重大伤亡;为担任反突击的预备队的集结和展开和为转入反攻赢得时间。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增加了方面军的数量,从5个方面军(1941年6月)增加到8个方面军(1941年8月),后来又增加到13个方面军(1942年11月);此外,1941年秋参加作战的还有4个独立集团军。结果在每个战略方向上参加防御的有2—4个方面军。但由于局势紧迫,从纵深调集的预备队被迫从行进间一部分一部分地在没有构筑工事的地形上投入交战,致使无法对德军进攻集团实施有力的回击和稳定战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初。

      这一时期由于总的兵力兵器不足,苏军的特点是:战役布势纵深不大,仅编为一个梯队和一个不够强大的预备队;兵力兵器、特别是反坦克兵力兵器的密集小;军队战役布势中有大的缺口和暴露的翼侧;阵地工事构筑不完整;对空防御薄弱。只是到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方面军才编有较强大的预备队(如1942年5月,南方方面军预备队编成内有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同时,防守重要方面的方面军第一梯队各集团军也开始建立集团军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和反坦克炮兵预备队。

      1、识破德军企图,判定其主攻方向,调集预备队

      苏军在这一阶段提高战略防御稳定性的办法是,及时地识破德军企图;将主力集中使用于德军进攻方向;增大工程构筑的纵深,加大军队的布势,提高军队行动的积极性,大量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器和防空兵器;保持军队不间断的协同和对军队的稳定指挥。

      对敌军企图识破越早,防御一方就有更多的时间组织有效防御。战前苏军估计德军将在乌克兰实施主要突击,因此苏军在乌克兰建立了最强大的集团。战争开始后,德军却在波列西耶以北莫斯科方向上实施主要突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只得赶紧将战略预备队的主力调往此一方向。6月底,苏军企图在这个方向上建立纵深达200至300公里的防御地区,而要完全占领这一防御地区和建立防御集团,时间却不够了。因此,苏军被迫将预备队方面军直接展开于西方方面军后方防御地带内,以求恢复完整防线。

      1942年夏秋战局中的战略防御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实施的。总参谋部于4月间便向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提出了暂时转入战略防御的建议,目的是抗击敌人可能在莫斯科和西南方向上发起的进攻,赢得时间,为组建预备队并为尔后转入进攻创造必要的条件。最高统帅部同意了这一建议,并要求在列宁格勒附近,斯摩棱斯克方向和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杰缅斯克、哈尔科夫地域,以及克里木实施进攻战役,以便破坏敌人正在准备的进攻和改善战略态势。

      1942年夏秋,苏军最高统帅部对于德军主突方向出现了严重误判。德主力集中使用于顿巴斯和沃罗涅日方向,不是象原先估计的那样集中使用于莫斯科方向。苏军将战略预备队紧急南调。仅从1942年7月23日到10月1日,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调集了55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7个坦克军和30个坦克旅,占统帅部预备队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但由于道路少,敌空军又握有制空权,这次变更部署未能以必要的速度完成。预备队不得不一部分一部分地在敌空中突击下投入交战。结果,战线直到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才稳定下来。

      因为在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及时组建、调集和展开了大量预备队,所以尽管当时双方总的兵力对比仍是大致相等,但苏军在选定的转入反攻方向上建立了决定性的优势,从而保证了苏军行动的胜利。

      2、加强协同

      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军队实施了绝对集中的指挥。总参谋部根据最高统帅定下的决心负责制定每一方面军组织与实施防御的训令。训令中通常要指出战役的目的与任务、分配的兵力兵器、必须加以扼守的地区和目标、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编成及任务,同时还要指出协同和指挥等问题。对战略性防御战役进程的领导也是通过下列方式实现的:明确各方面军之间的分界线,以兵力兵器加强各方面军,将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在实施方面军反突击时协调军队的行动,使用远程航空兵、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航空兵、国土防空军对敌军集团实施突击,以及其它方法。

      在各战略方向之间保持密切协同,对于提高苏军战略防御的效果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协同是按任务、方向和行动方案来组织的,它包括两种协同:一种是战略协同,另一种是战役战略协同。前者是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在相邻战略方向和战区实施战役的苏军各集团之间组织的;后者是由战役方向总指挥部(后来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代表)在一次战略性防御战役范围内军队战役战略布势各组成部分之间和各军种之间组织的。

      1941年11月,在德军进攻主力在通往莫斯科接近地上同苏军激战的时候,苏军在季赫文和罗斯托夫附近实施的积极的进攻行动,堪称为战略协同的范例。德军北方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主力被牵制住,德军统帅部无法从这两个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兵器来加强攻打我首都的突击集团。

      1942年6月,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号令,苏联远程航空兵、数个方面军的空军集团军曾对敌机场实施突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根据最高统帅部1942年7月30日命令,我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开始了尔热夫—色乔夫卡进攻战役。战役过程中,为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德国统帅部不得不从苏德战场其它地段包括从南部调来12个师,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战略防御中协同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连续不断地和灵活地指挥军队。在辽阔的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的情况下,为便于对军队实施战役指挥,从1941年7月10日起,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西北、西方和西南战略方向分别建立总指挥部,任务是负责协调本战略方向上各方面军、舰队、远程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的行动,具体包括监督完成规定任务的情况,协助准备与实施战略性战役,有时还直接指挥这种战役。从1942年夏季起,撤消总统帅所,改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所派出的代表及其工作机构来行使其职能。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曾带领总参谋部一个参谋组于1941年10月有效地领导了战略战线的恢复工作和在莫扎伊斯克地区组织防御的工作。

      3、改进防御布势

      1941年夏秋战局中,苏军进行防御和退却的正面达4000公里,纵深达850至1200公里;1942年夏秋战局,苏军仅在西南方向进行防御和退却,正面宽度缩小到750至1200公里,纵深缩小到500公里。战略性防御战役的正面宽度为450至800公里。

      战争初期,苏军总是力求平均使用力量以掩护所有作战方向,这就导致兵力兵器分散,形成横方向一线排开的防御。致使当时方面军和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很宽,而防御密度很低,战役布势中有很大缺口。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作战地带在战争初期有时达到200公里,在1942年也达到70至120公里,炮兵密度在许多地段上每公里正面仅有5至15门火炮和迫击炮。由于集团军兵器不足,步兵师不得不在宽大的正面上进行防御,因而只能建立一个纵深为3至5公里的防御地带。师的战斗队形通常为1个梯队,预备队内只有1个步兵营,有时是2个步兵营。即使有时给师配属坦克(这种情况很少),也只能作为师长的预备队使用。根据当时 步兵师的编制,在宽大的正面上建立部队和技术兵器必要的密度是不可能的,而师通常又得不到加强。苏军以积极行动对敌人进行顽强抵抗,使德军进攻速度减慢,并遭受重大损失,但总的说来,这种防御不能长期经受德军突击,特别是德坦克重兵集团的突击。

      在莫斯科会战中,以及1942年夏秋战局的历次战役中,苏军越来越注意集中兵力于最重要地段。步兵的防御得到了改善。师防御地带的宽度有所缩减,而纵深略有增大,部队的战术密度因而不断增高。由于方面军和集团军兵力兵器不足,甚至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防御的编成仍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防御纵深和战术密度依然不大。而当时方面军和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兵力,并非每次都足以阻止德军的进攻。

      战役防御的阵地编成发生了变化。在防御配系中已不再广泛采用前进地幅这种防御要素。有时仅在主要防御地带前5—6公里处构筑前进阵地,并往往作为防御的假前沿。在战争初期,防御的战术纵深通常是仅有一个3—5公里的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是集团军防御地带,构筑在距第一防御地带12—15公里处。方面军防御地区设在距前沿75—150公里处。1941年夏秋采用单梯次配置战斗队形,1942年则改用双梯次配置战斗队形。营防御地域内的宽度从战争初期的4—5公里缩小到1941年底的2—3公里,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苏军方面军防御地带包括:纵深为3至5公里的主要防御地带;距前沿12至15公里的第二防御地带;距前沿15至20公里的各集团军预备队防御地域;距前沿40至50公里的由方面军预备队占领的地域,以及距前沿75至100公里的方面军防御地带。由于方面军和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兵力较小,它们大都在战役第1至第3天投入交战,而且多半是在德军已经突破苏军第一梯队防御的不利情况下投入交战,所以对战役的进程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将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才能阻止住德军前进。

      战争初期,德军推进速度是每昼夜30多公里,到1941年秋和1942年夏则降低到每昼夜数公里。

      4、实施坚决的反突击

      反突击往往是在防御交战已经开始后准备的。待到实施时,战事已经有了异常迅猛的发展,德军已经夺得了主动权,并以强大的快速集团实施进攻,企图夺取两翼和合围苏军主力。加上苏军战役预备队不足,战斗经验缺乏,这便益发加重了困难。

      确定反突击的目标是准备反突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1941年最初所实施的一些反突击中,司令员通常力求粉碎已楔入的敌军集团和恢复原态势。但是,这个目标却与当时的情况,兵力对比,参加反突击部队的状况、态势和战斗能力不相符合。因此最初实施的一些反突击的最终结果,多半不是粉碎已楔入之敌,而只是在某些方向上暂时阻止德军的进攻。

      随着战线逐步稳定,战斗经验日益丰富,指挥人员的才能不断提高,反突击在防御战役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某些反突击达成了粉碎楔入防御之敌和恢复原态势的目的(如西方面军于1941年12月在纳罗弗敏斯克以北实施的反突击,外高加索方面军第9集团军于1942年11月在奥尔忠尼启则地域实施的反突击),第50集团军于1941年12月实施反突击,不但避免了被合围,而且还消除了敌人占领图拉的威胁。

      从1942年秋开始,苏军已取得了经验,战斗实力、突击力和快速力都增强了。防御是纵深梯次配置的,并建立有基本上由坦克(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组成的强大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这便使苏军有了强大而机动的反突击集团。

      反突击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突击集团的编成、战役态势和作战准备程度。战争初期,反突击主要是使用机械化军,而这些军通常是从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员所掌握的预备队中抽调出来的。但当时由于机械化军各部分配置得十分分散。在德空军不断的袭击下,这些部队进行紧张的远距离行军,损失严重,进入指定地域和展开地区为时很晚,不得不在没有足够炮火支援、航空火力支援和对空掩护、物质技术保障薄弱以及往往来不及现地勘察和组织协同的情况下,从行进间一部分一部分地(单个师乃至单个团)投入交战。所有这些当然对反突击的结果产生了不利影响,成为反突击效果甚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1年7月15日解散机械化军之后,反突击集团开始用独立的加强步兵和骑兵兵团来建立。为此,集团军在建立突击集团时通常使用1到3个加强师的兵力,个别情况下使用4个加强师的兵力;方面军通常使用5到6个加强师乃至1个合成集团军的兵力。例如,1941年11月底,第1突击集团军在莫斯科以北实施反突击时使用了一个坦克师(缺坦克)、两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旅的兵力;1941年11月27日,西方面军在卡希腊地域实施反突击时使用了一个骑兵军、一个加强步兵师、一个加强坦克师、一个坦克旅和两个独立坦克营的兵力。

      在不少场合,由于战斗行动组织仓促,甚至连编成这样小的突击集团也仍然是在不同时间内一部分一部分地投入交战。西南方面军第26集团军在基辅附近实施一次反突击就是如此。1941年7月16日对敌实施反突击的为骑兵第5军、1个步兵团和1个坦克营,7月18日又投入2个步兵师,7月23日再投入2个步兵师。这样使用兵力,往往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很少达成目的。

      战争初期,苏军曾试图使用第一梯队的兵力和从次要方向抽调兵力来加强反突击集团,但都很少奏效。担任第一梯队的部队通常都忙于应战,未遭冲击的防御地段担心兵力抽空,步兵的机动力又低,往往不能及时将这些兵力从其它方向上抽调到反突击出发地域。

      到1941年底,各集团军在实施防御时开始建立较强大的预备队,有时还建立兵力为1至2个师的第二梯队。1942年,某些方面军开始使用混合编成的坦克军、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来担任预备队,使方面军司令员有了快速部队,能够较坚决地于较短时间内在受威胁的方向上建立起必要的集团,实施强大的反突击。而整个军队机动力的提高,又使得有可能从未遭冲击的地段抽调兵力兵器来实施反突击,使反突击的效果大大提高。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942年7月底在上布津诺夫卡地域实施的一次反突击。为了对敌人5个师实施反冲击,动用了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第21、第62和第64集团军的部分兵力,空军第8集团军的航空兵,计5个步兵师,550多辆坦克和155架飞机。但由于在规定的时限内指挥、协同和保障工作组织得不好,结果仅一些坦克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的1个步兵师、第62集团军的1个步兵师开始了行动。坦克第4集团军则由于缺乏渡河器材在强渡顿河时被阻于渡场,以至两天后才以部分兵力实施突击。这次反突击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坦克第5集团军于1942年7月在沃罗涅日附近实施的反突击的教训表明,仅握有总的兵力兵器优势,尚不足以取得胜利。为了致胜,还必须坚决地将主力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以保证在该方向上造成对敌人的绝对优势。必须明确地给部队规定任务和给以必要的准备时间,必须可靠地组织协同和指挥;必须对战斗行动进行全面的保障。东南方面军第64集团军于1942年8月在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实施的反突击,就是如此组织的,结果粉碎了楔入之敌,恢复了原态势。在准备这次反突击期间,该集团军在有组织地占领了出发地域,各指挥员和司令部周密地制定了为时30分钟的炮火准备计划,协调了完成任务的顺序。在主突方向上宽约9公里的地段上造成了如下对敌优势:人数多出2倍,火炮多出1倍,坦克相当。

      选择反突击的方向和时机,对于顺利实施反突击起了最重要作用。方面军反突击是在敌人已楔入防御的战役地幅,特别是第二地带有被突破的危险的情况下实施的。通常在第一梯队各集团军扼守主要地带的期间,就应进行这种反突击的准备。因为这使得司令员有可能进一步查明敌军意图,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变更部署。经验表明,当楔入之敌在同防御军队第一梯队的斗争中遭受损失,暂时停止前进,其浅近预备队已经耗尽,而深远预备队尚未进入交战地域时,实施反突击最为有利。

      在大多数防御战役中,反突击是对进攻之敌的两翼或一翼实施的,为合围和消灭楔入之敌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例如,西北方面军第11集团军于1941年7月在索利齐附近实施的一次反突击就是如此。该集团军建立了两个集团(北部和南部集团),这两个集团沿向心方向对突入我防御的德军的两翼实施突击,随后即前出到其后方,结果击溃了德坦克第8师、摩托化第3师的部分兵力、摩托化第56军的后方部队。

      隐蔽地准备反突击,周密地组织协同军队指挥,对于取得反突击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942年8月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3集团军以部分兵力向佩烈拉佐夫斯基总方向实施的反突击之所以出乎德军意外,是因为反突击集团的建立和向出发地域集中炮兵的展开,强渡顿河的准备等措施,都是在夜间进行的,一切通话,包括电话通话,如涉及当前战斗行动,一律予以禁止;连反突击本身也是在未经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结果,德军只是在苏军深入其配置地域达200到400米之后才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反突击阶段的协同动作是按照进攻时采用的同样原则加以组织的。重点是使炮兵的火力和航空兵的突击同反突击集团的行动协调一致。对于反突击集团的行动,司令员通常是利用开设在反突击集团进攻方向上的指挥所进行指挥为此,往往建立一个作战组,由一名方面军(集团军)副司令员领导,或归某一集团军(军)领导。例如,1941年8月初在叶利尼亚实施反突击时,就成立了一个由第24集团军司令员拉库京少将指挥的作战组,下辖步兵第100、103、107、120师,机械化第106师,坦克第105和102师。

      1941年和1942年两次夏秋战局中,苏军实施了几十次方面军反突击。这些反突击对于消灭敌人,破坏敌进攻计划都起了一定作用。其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附近防御战役过程中所实施的反突击,效果最为明显。德军突击集团遭到了削弱而停止了前进,苏军赢得了集中战略预备队和准备反攻的时间。

      4、重视对坦克防御

      战争初期的作战经验表明,苏军在对敌坦克作战的组织方面存在重大缺点,战争初期采用的的防坦克配系是按地区组织的,反坦克炮兵的密度也不大(某些师每公里正面仅有1门火炮),所以不能保障必需的稳定性。

      1941年秋季起,为了对抗敌人坦克的密集突击,苏军开始将反坦克兵器集中在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上战术地幅全纵深内。将各防坦克支撑点和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作纵深梯次配置,同时将遮蔽发射阵地上的炮兵和高射炮兵列入防坦克配系。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以及加强的工程爆炸性障碍物,与步兵分队的防御工事构筑在一起,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使德军更难以通过。

      在斯摩棱斯克、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附近的战斗中,在敌人坦克可能运动的方向上,建立了由2至8门火炮组成的防坦克支撑点(地域),归炮兵指挥员指挥。另外,还建立了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为了对敌人坦克作战,广泛使用设伏坦克,还动用了师属炮兵、高射炮兵、强击机和步兵的反坦克兵器:如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1942年,连防御地域内开始配置反坦克枪和个别的反坦克炮,并由这些兵器构成连防坦克支撑点。各种反坦克火力之间的协同已趋于完善。各兵团的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也已加强。但即使这样的防御,也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胜任抗击敌人坦克密集突击的任务。

      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采取这种方法组织的对坦克防御,曾经成为敌人的严重障碍。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敌人坦克仍然能突入纵深,其原因除了苏军炮兵数量不足外,还由于各防坦克支撑点之间大都缺乏火力联系,没有组织好与步兵和工程兵的协同动作,对坦克防御的纵深也不够大,而占领遮蔽发射阵地的炮兵往往未能纳入防坦克配系。

      5、炮兵集中使用

      战争初期的经验表明,炮兵的使用不能沿防御正面平均分配。后来随着兵力的逐步增加,炮兵就预先集中在最危险的防御地段,这就增大了炮兵密度。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附近会战中,防御正面每公里拥有有16至18门火炮和迫击炮,

      在防御中,苏军炮兵通常预先准备好对付敌军集中地域和可能的展开地区的火力配系,并在防御纵深内也准备好火力配系,其射击方法和目标如下:对隘路、道路交叉点、道路枢纽和居民点采用远距离火力袭击,目的是当德军还在行军时即予以杀伤;对德军集中地域和展开地域采用集中射击击;在防御前沿前以及在可能被德军用来发起冲击的目标前方采用固定拦阻射击,目的是切断敌人步兵与坦克的联系和杀伤敌人的步兵;而对最可能遭受德军坦克冲击的方向则采用移动拦阻射击。在配置纵深内也准备了相应的火力配系,以备在不得不放弃某一防御地域时使用。

      6、改善工程保障

      在战争第一阶段进行机动作战过程中,苏军只在主要防御地带以及第二梯队和预备队阵地构筑工事。主要防御地带的基础是构筑单个步兵掩体、机枪座、火炮和迫击炮阵地的营防御地域,而且往往不用交通壕加以连结。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碍物,只设置在防御前沿前和个别地段上。这种基点式防御效果不好。

      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附近的防御战斗中,开始用堑壕沿正面将单个步兵掩体联结起来,这种做法起先用于排防御地域范围,以后又发展到连、营防御地域。到1942年,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范围内的阵地,只要时间允许,几乎处处都构筑了绵亘不断的堑壕,并且更广泛而巧妙地使用了工程障碍物。

      工程障碍对于降低敌人的进攻速度起了重要作用。根据大本营的号令,1941年6月底和7月在西方方向上建立和使用了3个障碍设置队(2至3个工兵营,搭乘汽车,携带储备地雷和炸药),奉命在受坦克威胁的主要方向上敷设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爆破桥梁和其它重要目标,阻止德军前进。1941年11月19日,根据大本营的号令,建立了工程兵作战群,辖6个工兵营,负责在西方面军右翼设置障碍物。该群于11月间在敌人前进道路上敷设地雷52600枚(257个雷场),爆破桥梁212座。该群所敷设的这些地雷共炸毁德军87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以及大量汽车。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3)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4)

      通宝推:李根,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