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的确刘3算是第一流的人

          不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当时怎么个情形已经很难知道了

          比如吕泽,为啥连篇传记也没有啊

          • 家园 太史公的笔法太厉害了,害得后世的人一直小瞧刘3

            只有真正的高人才能意识到刘3的长处,比如自比诸葛亮的左宗棠评价捻军张宗禹就用了:“智似刘邦,老亮非其对手”,也就是说后世神化的诸葛亮,比之刘3要逊色的多。

            但刘3的历史地位,其实还要高。——经过几百年的战乱,一个来自西方的军事强权,一统整个文明圈,建立了法律制度传之后世的帝国;但是在暴力统治的帝国内部,矛盾一直在潜伏着;仅仅在帝国诞生之后几十年内,在帝国的东方边陲,原来的两个东方大国交界的不起眼的地方,一些平民出身的人挺身而出,虽然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很快就被压制下去,但接着又有更厉害的人冒了出来,他们的呼唤,如同星火燎原,最终颠覆了帝国,并且奠定了文明的模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样的故事,我知道在整个世界史上发生过两次,一次在210AD的中国,先跳出来的那个人叫陈涉,接着冒出来的那个就是刘季

            在200年后,类似的事情在地中海世界又发生了一次,先跳出来的那个人叫约翰,接着冒出来的那个是耶稣。虽然他们颠覆旧帝国的方法不太一样,但佛经里早就作过类似的比较——不为世尊,则为转轮圣王

            • 家园 刘邦何止如此,人类历史上一个盲流起身,扫平天下统一了这样

              大的一个帝国,可能也就中国除了那么两三个人罢了。刘邦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后世石勒朱元璋等继之罢了。日本有个丰臣秀吉踩着织田的肩膀统一小小日本就被称为天下人。不知道刘邦要是生在日本会不会被称为天上人了。

              西方社会还真没怎么没听过有这样的豪杰。仅凭次一点,刘邦就不是人能学的。况且他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扫平群雄,后世统一天下有这么快的么吗,他战胜的对手可是项羽,后世有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的么? 被他统御的可是张良韩信萧何等人 。后世有几个开国皇帝有这样的风范和手腕统御这样优秀的部下的?(可能也就是李2和本朝太祖)

              后世石勒统一北中国的时候曾经问下边自己可比何人,属下说可比刘邦。石勒只是说若生在刘秀时候会和他挣一下天下。若果生在刘邦时代,一定会投效刘邦,为其卖命罢了。

              只有真正的豪杰才知道刘邦的不容易罢了

            • 家园 基本同意

              不过刘3是董事长,诸葛是职业经理人,两人职业路线不大一样

              诸葛和萧何可以比,其实我感觉萧何可能比诸葛强点

          • 家园 太史公肯立传的,吕泽可真排不上号。

            看看史记上能立传的都是怎样的牛人。能在别人传记里留下名字,不错啦。

      • 家园 花,再挑个小错,‘疆’应为‘强’

        当是时,秦兵彊,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

        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 家园 呼唤张良出场

      立下盖世功勋,却能急流勇退,千载而下,寥寥数人而已。扬名立万,造福苍生,不一定非要抢那个皇帝老儿的位子嘛。

      再换个角度,终老泉林,老死床上,难道就代表着人生的完美吗?谁能说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还有那位死在妇人之手的韩大将军就不是一世人杰?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论是人虫鸟兽,还有这宇宙洪荒,从无中来,终将又回到无。

      张良,有点像那长坂坡的赵子龙,在人生的舞台上杀进,又杀出,潇洒,自在,不为金钱美女权势虚名所累,顺势而为,应时而动,颇合“上善若水”的境界。

    • 家园 有没有张良啊,我最喜欢的人物。

      谁说我家祖宗是伪娘我跟谁急!

      • 家园 張涵予扮相有型有格噠安啦安啦 (所以支矶石算怎麼回事呢

        Natural History 博物館那個13億年星光畫廊很科普 果然自古能人異士都走天文學道路麼

        普羅米修斯有法鯊在算靠譜倒是年底的福爾摩斯續集服飾勘憂

      • 家园 等俺看到他的那部份,就会有,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变成坑。

        西河里耽美调调是很少的吧,你至少不用担心在西河会有人说你家祖宗是伪娘。

    • 家园 【原创】《史记》之 卫将军骠骑列传

      如今卫帅粉,霍帅粉很多,不知这篇会不会被扔砖头呢。

      言归正传。

      曾经有人因为《李将军传》写得精彩,而《卫将军骠骑列传》所记人物不精彩就说太史公偏心,我看这《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多数所记也确实不精彩,因为基本上就是边关送回朝廷的战报,军报上的内容,但这要怪也只能怪卫青霍去病,怎么不把战报,军报写得精彩一些呢?怪不到太史公头上。而关于卫青,霍去病出身这一段,想来也是宫廷正规备了案的身份调查资料,武帝总不能娶一个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的女人做皇后,是吧。

      而且一个人是否精彩,也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人与人的性格就是不一样,你想让一个性格不精彩的人精彩也是不可能的。

      卫将军青,性格是一个与李广完全相反的人。有什么好不甘心的呢,真正爱将军的粉丝,要认同他的性格才是真爱他啊。

      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这文的重点就说一些俺把这文与前文结合起来,看到的有趣的事儿吧。

      先看卫青的私事儿。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这一段可以看出卫青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也有些逆来顺受或乐天知命。这个‘笑’是重点。同样一句话, 有的人可能就是用‘哀’或‘怨’说出来的。以卫青的为人,这个事应该不会到处张扬,何况当时年少,谁又会在意此事?所以这事应该是多年之后,他功成名就,姐姐又真的位在中宫,回首往昔,感慨当中,他跟好友谈起的。

      那么卫大将军的好友是谁呢?先卖个关子。

      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皇后,堂邑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这一段应该是陈阿娇与卫子夫正式争夺后宫权利的导火索,而卫青的朋友公孙敖竟然敢于去劫他,除了说明二人感情深厚之外,更可见当时大汉王朝民风之彪悍。

      其后一大段,都是写卫青出征大捷之事了,诸位自阅即可,在战后三子封候,卫青有这样的奏折:

      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唡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这个奏折可以看出卫青的谨慎和小心,也很会说话。也可以看到他为部下着想的一片心意。在随军征战当中,苏武的父亲苏建失军,差点被斩,这是当时关于如何处置他,大将军的一段发言。

      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於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於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入塞罢兵。斋

      依然是非常谨慎,心思细密的一个人。这件事令卫青获得一个忠心耿耿的部下,苏建。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广的自杀,是他自己的选择。从这件事里,还可以看出卫青现在已经位极人臣,要夹着尾巴做人了。有时福祸就在咫尺之间,他不能不小心。虽然他是正牌国舅爷,但是他身后不知有多少哎呀国舅爷等着踢掉卫氏一门上位呢。

      苏建后来是不是成为卫青的好友了呢?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对于霍去病的出生年月,现在也有两种说法,一说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40年,这后一种说法其实是在《史记》明白记载的,不明白为何有些历史学家非得挖个平行世界出来。是岁,即公元前123年,武帝元朔六年。前推至公元前140年,霍去病出生。古人出生即算一岁,所以到了公元前123年时,便算十八岁。

      霍去病一战封候,战功非常明确:

      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

      这霍去病不得了,初次征战,就斩了二千二十八人首级,简直是杀神降世。

      下面这件事很有意思。

      大将军既还,赐千金。是时王夫人方幸於上,甯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原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天子闻之,问大将军,大将军以实言,上乃拜甯乘为东海都尉。主

      这件事颇令现代一些人对卫青冷嘲热讽,但这事回到一千年前的大汉王朝,皇权时代,这都是对君上效忠的表现。王夫人在宫中对着武帝是臣,但面对天下臣民,她也是代表君之一面,就算是面对皇后的弟弟卫青也不例外,二人依然是君臣关系。所以这件事武帝很高兴,他喜欢的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效忠,自然意味着他被尊重和效忠,因此还封了官给甯乘。有的时候,一个人能飞黄腾达,不需要做很多很多事,只需要作对一件事就可以了。而卫青的所作所为,也是保证了皇宫内的卫子夫后位稳固的一大原因。卫子夫成为皇后,卫青有机会出人头地;卫青出人头地,有助于卫子夫后位稳固,互相补益,姐弟俩可称天下无敌。

      冠军候霍去病的功劳持续显现:

      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霍去病也因此战功获得二千户的封赏。

      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率减什三。

      此战霍去病获得五千户封赏,从初战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斩首虏三万二百级,他的部队杀人数量直线上升,杀人不手软啊。自己也损失了十分之三的人马。大约便是十万死了三万,五万去了一万五。

      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在他的激励之下,他手下各将也战功显赫。

      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馀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

      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

      这两段都与李敢相关,一个是霍去病身边没有副将,就以李敢这些人作副将使用。这个事情其实是有些微妙的。霍去病身边为何不设副将?在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主帅出事,副将就要顶上来继续指挥作战,主帅坐阵营中,副将就要在战场上实战指挥,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啊。或许可以有这样的解释:霍去病亲自征战指挥,自信心爆棚,无须副将。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霍去病对军队的掌控非常重视,不喜欢有他人与他分权统军。另一个是李敢取得了敌人的旗鼓,这个不是小战功,而是大战功。以前指挥作战,不就是靠旗和鼓进行调度和联系吗?一只军队的长官,失了这两样,自然无法指挥士兵行军布阵,那还不乱成一团,任人斩杀?同样是夺旗,李敢封候,李广却因为私得梁王将军印而没封赏,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也不得不怪自己性格太大条。

      霍去病的战功陆续有来: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於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霍去病当时统兵五万,以损失一万五的代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获得了这些不世战功。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另外在《匈奴列传》中也有说法:

      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馀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

      这个事情,已经说出汉军也将渐成强弩之末,需要休整生息了。从出征到回来,汉军总共失去了十一万多匹马,那将士的死亡伤残只怕也不会少于此数。应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

      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後,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回长安之后,霍去病的封赏已经和大将军卫青一样了。这句话的重点一是霍去病取代了卫青的地位,丝毫没有因为卫青是他的舅舅而有所谦让,反而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二是任安。《报任安书》千秋传诵。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霍去病自小生长于宫庭大内,自然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少言不泄,这四个字说明他也是个很谨慎小心的人。但他也并不是一味的小心谨慎,离开皇宫,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他就变成有气敢任了。对于汉军应该如何与匈奴交战,他也看得很清楚,是个有远大眼光,并懂得随机应变的人,随机应变是身为将帅的人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所以他才会对武帝说出:“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说出这句话,谈不上恃宠生骄大言不惭,应该算是陈述实情。武帝喜欢的,应该也是敢作敢当之人,比如卫青送金给王夫人亲属,武帝问起,卫青就是直言不讳的。比如李当户打韩嫣,他也是赞其勇的。下一件事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但是再下面记录的这件事,就要好好分析一下了。少而侍中,贵,不省士。一个又富又贵的二代不懂得体恤和关心将士,完全可以理解。只是随后的事情不好理解。而且事情的严重性并不能用‘不省士’三个字就糊弄过去。霍去病出兵打仗的时候,武帝曾经赠送他几十车食物,待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他还在画定球场,玩踢球游戏。而且他做这种事不是一件两件,是向来如此。天子送给霍去病的米肉,他可以不给士卒用,因为这肯定不是按规定配给的军粮,那么这就出问题了,霍去病部队的军粮为何不足以令士兵吃饱饭?他是如何管理部队的?而在军粮接济不上的时候,他这个做主帅的有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很明显是没有的,因为近在身边的物品他都没有发下去。俗话都有说好男不当兵,去当兵的,不是为了寻求活命的出路,就是因为有罪发配军营,戴罪立功的。一个人去当兵,去打仗,做主帅的连饭都不让人家吃饱,一开始士兵可能还能忍,可以自己去找粮食解决,但长久如此,只怕就不能了,到时士兵发起急来,你说士兵是去杀匈奴单于呢,还是反过来杀了主帅呢,这是很容易造成士兵哗变的事情。粮草是打赢战争的关键的关键,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皆是如此。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事应该出现在霍去病最初领兵出战的时候,后来便有所改观。因为李敢在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随军出战时崭露头角,然后很可能武帝便将他从李广身边调到霍去病的营中直接归属霍去病指挥。而李敢应该是承继了父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样就解决了霍去病不省士带来的不良后果。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这句话说的是卫青,但是这句话,要和另外一句话合在一起看,另外一句话便是出自《佞幸列传》: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不知其他人如何看这两句话,但在我的眼中,太史公是在很委婉的替卫青表示惋惜。

      从武帝的用人风格可以知道,他喜欢用外戚之家的人,霍去病死后,他用的是李广利,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的才能跟卫青完全不是级数,但因为他是李夫人的弟弟,所以武帝就用他做了大将军。同理对于卫青也是一样,当初起用他作大将军,也不是因为卫青事先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而就是因为他是卫皇后的弟弟。所以太史公用一句然颇用材能自进,点出了卫青与其他外戚子弟的截然不同。像这些外戚子弟,给世人的大多形象只怕应该是一朝登龙门,就鸡犬升天的暴发户心态,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浸与中人乱,出入骄恣。但卫青不是这样的人,他是有自己的才华,而且肯积极求上进的人,而且他的为人是仁善退让和柔的,这样的人受人尊敬喜爱才是应得的待遇吧,可是卫青没有得到这样的尊敬,为什么?因为世人憎人富贵厌人贱,卫青位极人臣,令白眼狼憎;卫氏一门原是奴隶,不管卫氏一门后来如何宠冠天下,这样的出身,都只会令那些白眼狼为之轻视,憎厌,可谓世道不公。而卫青的遭遇对于霍去病应该是有影响的。所以他采用了一种看似相当酷烈的征战方式,以求用最快的速度获得军功,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纵观征战记录,就是他的军队数据非常精确,前后共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他就是要让如此毫无疑义的军功展示自己的能力。这里面有没有不可为外人道的心酸,就不得而知了。在汉,霍去病是战神,在匈奴,只怕就是杀星降世了。

      至于这个以和柔自媚於上的‘媚’字作何解,媚在古代有喜爱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是:媚,说也。另外也有逢迎取悦之意。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自媚于众’之说。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也用过这个‘媚’字。那么以和柔自媚於上这句话可以有以下的解释:以和柔的性情获得天子的喜爱/以和柔的性情取悦于天子。不管是天子喜爱卫青,还是卫青用这样的性情去取悦天子,卫青显然都没有做错什么,身为臣子的,自然应以和柔态度取悦天子,难道还能和颜悦色以对天子?和颜悦色这个词,是在天子对臣子,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时使用的,而不是相反。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霍去病死的时候,是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而在此之前的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发生了李敢被射杀的事件。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馀,去病死。

      李广死于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一年后,李敢于甘泉宫皇家狩猎时,被霍去病射杀。

      太史公把李敢打卫青一事记在这里,是想说霍去病杀李敢是为了给卫青雪耻,这个理由与其说是事件真实的理由,不如说是霍去病自己给出的理由而已。李敢当时已经不在军中,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郎中令,九卿之一,武帝的近卫侍从。前面苏建事件中,卫青已经说过了: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於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於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卫青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虽然他身为大将军带兵在外,有权利斩大将,但是这依然是一种挑战天子权威的行为,所以他把苏建送回朝廷,由武帝处理。将在外获罪尚且要等武帝自裁之,更何况是已经离开军队回到朝廷任职的官员呢。从卫青的话中也能看出来,武帝最恨为人臣子擅自专权。霍去病不可能不明白不知道,但是他却公然在武帝面前射杀了李敢,就因为一年前李敢打了卫青,霍去病就在一年后冒可能会令天子猜忌的危险射杀他?这怎么说也不合情理,就算汉朝有法令说官员打了皇帝的国舅爷要被诛九族,也轮不到霍去病在甘泉宫动私刑。霍去病的行为,是真正对帝王权威的挑战。武帝宠爱的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骠骑将军,而不是公然挑战他权威的骠骑将军。

      那么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李敢打卫青肯定会与霍去病交恶,这应该算是诱因。然后在甘泉宫狩猎的时候,两人再次发生了严重冲突。什么样的冲突呢?无责任的猜想一下,当时霍去病或许是犯了当年韩嫣曾经犯过的错,而李敢则做了当年他大哥李当户做的事情。但是,霍去病不是韩嫣,这激起了骠骑将军的新仇旧恨,结果在打猎的时候,把李敢当成了猎物。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在武帝面前杀的。因为李敢是郎中令,甘泉宫行猎,他首要的任务应该不是自己去打猎玩吧,他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保护武帝不受猎物或流矢所伤,所以肯定是随侍在武帝身边的。骠骑将军射杀朝廷命官,这可是严重的政治事件,就算刘彻天不怕地不怕,也不敢公诸真相,所以只好说李敢是被云鹿触杀的。

      那么霍去病又是怎么死的呢?太史公没有记录,其实也无须记录了。霍光曾经说过他哥哥是病死的。但这一说辞,就跟说李敢是被云鹿触杀的一样,都是借口而已。霍去病的死,实际上在他射杀李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估计是被赐自尽而死。除了令武帝猜忌的原因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李敢身后的世家豪族势力。李敢面对卫子夫,卫青,霍去病这三颗参天大树时,自然是小树苗。但是不要忘记了,卫子夫,卫青,霍去病虽然是参天大树,但眼光再放大一点,远一点,这三棵大树周围却是一片荒原。他们没有家族势力做基础,以至于在卫青死后,一个江充,连太子都掀翻,逼得卫子夫上吊自尽,让钩弋夫人捡了个大便宜。但李敢就不同了,小树苗的背后,是苍翠森林。李广死了,没什么可怨的。但李敢死了就不同了,而且是这样的死法,这不但令陇西李氏家族感觉到了灭门的危险,连其他的世家豪族也生出同病相怜,兔死狐悲之心,必然要全面反扑,找个说法。霍去病虽然立下很多战功,武帝甚爱之,但不代表他不可或缺。必要的时候,为了皇权的稳固,牺牲一个将军还是可以做得出的。

      自卫氏兴,大将军青首封,其後枝属为五侯。凡二十四岁而五侯尽夺,卫氏无为侯者。

      这里说的自从大将军卫青首次封候的时间算起,二十四年后便五候尽夺了,外戚的命运,大抵如此。

      最后,太史公是这样总结的: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这里要注意的是,太史公直接引用了苏建的话来做为结语。可见太史公与苏建交情非浅。而苏建呢,很显然跟卫青交情也很不错,不然,他不会对着卫青说出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这样的话。在那个没有科举,还需要靠人情来举荐才有出头之日的朝代,朋友,家族是很重要的。卫青没有家族可以倚靠,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重要了。除了苏建与太史公关系很好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跟太史公关系很好,那就是任安。任安很有可能是太史公推荐给大将军卫青的,然后又由卫青推荐给了武帝,因此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所以太史公才会在大将军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的时候,特意提了一下唯任安不肯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谈,那就是当时任安肯定还年青,因为跟随大将军出战的人当中并没有他。而像苏建这些人则早就随大将军功成名就,独立门户了。只有那些年青的,还没有谋得出身的人,才会要转投霍去病,以求得到升迁的机会。但任安为何不去呢?除了他忠心于大将军卫青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什么原因呢?

      这篇文章行文至此,俺也有些头晕了,好像看到的事情太多,但是这还没完呢。

      继续说。

      这篇文章的太史公到底是指司马迁还是他的父亲司马谈?俺在前面已经说了,司马迁应该生于公元前135年,那么到霍去病死的那一年,公元前117年的时候,司马迁只有十九岁,就算他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在霍去病死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九岁,总之不论是十九还是二十九,很明显以这样的年龄段,不足以跟苏建成为好友,更不太可能得到卫青的尊重接纳他推荐过来的任安。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司马谈还没死,还是太史公。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篇文章的初始作者,是司马谈,以司马谈位列三公的身份,足以有资格给卫青推荐任安,而卫青也肯定会给足人情替太史公推荐任安给武帝,为他谋个好前程。而任安在这当中,到底是处在什么位置呢?我估计他是司马谈的学生,所以他不会背叛卫青,因为背叛卫青,等于背叛老师。而且他应该是比司马迁大,所以后来他可以在司马迁任职中书令后写信责备他不为朝廷举荐人才。如果只是一般好友的关系,在司马迁身受巨创,担任那样的职位后,只怕不太好写这样一封信。因为他是司马迁的师兄,所以有资格写这样的信。

      在私,从苏建与任安之间可以看到卫青与太史公司马谈之间的关系。在公,太史公应该是大将军数次出征前最渴望见到的人,因为这个人可以为他卜到吉日,真心为他祈福,盼着他胜利归来。这样的情谊自然可算深厚,那么年少时他人的预言,应该就是卫青说给司马谈听的。

      《史记》应该是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两人的心血结晶。司马谈生前就是想写一部史传,所以应该是搜集了很多资料,而卫青与霍去病的这段光辉岁月,很明显对于太史公司马谈来说,也是属于他的光辉岁月,更可能是因为这段光辉岁月,令他位例三公之一。再加上他与卫青关系深厚,所以这篇文章可能较早写出了成品,后来司马迁只是对这篇文章作了一些编排,添加了一些司马谈逝后不知道的资料。

      终于说完了。

      二篇传记,写了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皆以各自的光辉名传千秋,若这世间真有灵魂,他们该是要多么的感谢太史公父子啊。

      卫青和霍去病,皆在《佞幸列传》里出现过,那下一篇,就说一下老刘家的男风之好好了。

      通宝推:庄汀2,punishment,中关村88楼,caj306,不打不相识,履虎尾,dahuahua,不远攸高,
      • 家园 从出征到回来,汉军总共失去了十一万多匹马,那将士的死亡伤

        从出征到回来,汉军总共失去了十一万多匹马,那将士的死亡伤残只怕也不会少于此数。

        这是错误的,汉军带去的马匹要远远高过士兵数。用损失马匹数字代替损失士兵数字是常犯的错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