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债务,近期的两件事 -- 闻过则喜

共:💬1253 🌺7208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矩阵管理是项目型公司的最佳选择,和公司大小没关系

                                                        对于传统行业,可能到了10万人之后,才适用矩阵。但对于其他的,做项目为主的,矩阵管理其实都适用的。

                                                        • 家园 我所在的公司正在抛弃矩阵管理,推广敏捷开发中

                                                          个人感觉:矩阵管理可以给管理者很大的方便,但是给被管理者很大的麻烦,而且大家很可能陷入文档的黑洞中。

                                                          举例说明:

                                                          我现在在维护一个项目,现场的工程师发现这个项目有bug,而且我也可以确认是一个bug.但是现场工程师需要把问题提交给项目的PM,然后项目的PM和我的lineManager确认我现在是free的状态才可以给我一个CR去修改这个bug。如果我现在book在另外一个项目上,那么大家要么等着,要么在resource poll中找到另外一个可以做bug fix的人来接这个项目。

                                                          大家可以看见,这个流程很复杂,而且我这个具体干活的人处于双重领导下,项目的PM和lineManager需要对我的状态多次进行确认,我才可以开始工作。这样给客户的感觉很不好,而且责任也不明确(如果我没有时间fix,那么接手的人员可能处理了一个bug而引入新的bug).最终的结果就是反应慢,项目没有延续性,代码越来越庞大,最终不可以维护。

                                                          现在公司希望引入angle的方法,目前还在阵痛中。

                                                          • 家园 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的。。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你举得例子正好说明矩阵管理的优点,如果你手上的新项目更重要,那么当然bug暂缓,先紧着项目来,对吧。这个判断是由项目经理和直线经理决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你被最优配置了

                                                            至于这样配置对不对?可能不对,但经理们认为对,呵呵。

                                                            管理是有弹性的。矩阵管理的效率,和项目经理与直线经理之间的磨合也很有关系。把纵向和横向磨合好,才能充分发挥矩阵的优点。

                                                            另外,你说的angel的方法,能否介绍一下啊,谢谢先

                                                            • 家园 打错了,应该是agile就是敏捷开发

                                                              这个的核心就是项目是迭代的,有生命的,不像以前的项目做完了就没有人管了。

                                                              先说一些废话:

                                                              项目开发分为: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四个步骤。在以前的开发模型中是一步一步来做的,没有分析完,后面的设计就不能够开始,如果用户有了新的需求,对不起那是一个CR(customer requester)需要重启一个新的流程。

                                                              然后我们把这个放到矩阵管理框架中大体是这样的:

                                                              sale得知客户可能需要这个东西,申请立项。找到一个PM(project manager)开始进入项目流程,然后售前的人跟进获得用户需求,然后售前在公司内部已经有的产品,并且和产品经理确认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然一般情况下需要修改,然后引入SA,制定概要设计。然后PM找到产品线或者外部资源将项目细化出去,并且制定详细设计。这时候一堆码农/工程师进来,根据详细设计开始干活。等着这些都干完了,测试人员进场干活。然后就是现场工程师开始安装调试等等。

                                                              在这些流程中需要引入不同部门的资源进行配合工作,现在的问题是:

                                                              1。PM没有直接的指挥权

                                                              2。大家相互间都不了解,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制度进行约束。最终流程本身占用了很多资源。碰到一个例子:就是一个配置文件的修改,干活的用了10分钟搞定,前前后后的流程走了2个星期才让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3。公司和个人得不到任何可以reuse的东西,项目完了人就回到原来的resource pool中,要干下一个项目了。

                                                              4。项目的后期维护很麻烦,很多时候第一波人已经走了,后来的人根本不敢修改前人的代码,只能够补丁摞补丁,最后出问题了谁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了。

                                                              现在公司引进了agile:

                                                              项目进来了就是product ower找一帮人开始干,两个星期demo一次,每天有晨会(中国一般到下午了),如果这个项目能够赚钱,队伍就不变了,没有双重管理了。

                                                              目前感觉的好处是:

                                                              1.人员联系紧密了

                                                              2.从开始,直接干活的人就进入项目,扯皮的事情少多了

                                                              3.压力大,2个星期就要完成一个feature.

                                                              4.项目和人员都会有积累,可以学到东西。

                                                              难度就是:对人员的要求高,需要PO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对公司现有体制冲击很大,如果有人走了,没有backup的时候对项目的冲击很严重。

                                                              • 家园 说我的一些理解

                                                                我不是软件业的,不太了解你们行业的情况。随便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吧。不当之处,大家再讨论啊

                                                                一,从产品的角度讲,管理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项目开发阶段的项目管理,一个是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管理。

                                                                项目开发阶段,应该就是你说的项目;产品管理阶段,是在项目结束后,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这个阶段时间很长,比项目开发阶段要长的多。

                                                                做的好的矩阵管理,在一开始策划时就包含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所以在这个产品生命周期之内,项目团队都不会拆散。当然,在项目开发结束之后,大部分资源会到另外的项目中去,但是会保留一些资源(例如产品工程师等),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原项目团队仍然可以被召集起来,解决问题。

                                                                这样就和你说的agile是否有些接近了

                                                                二,矩阵管理分强矩阵和弱矩阵。区分在于PM的权力的大小。如果PM只有协调权没有指挥权(考核权),那就不能叫矩阵管理。矩阵管理确实会导致双重领导,所以PM和DM之间的协调就很重要。如果两者不能协调,那一定出问题。所以推行矩阵管理,对管理人员是有要求的。是要先达成某些共识的。

                                                                三,10分钟搞定的活,走流程需要2周。这说明这个流程存在问题。这是很多公司的通病。很多流程都是咨询公司制定的,看上去完美华丽,其实过于复杂且不中用。但流程的存在又是必要的。10分钟搞定的活,通过一圈流程,一则可以知会所有相关的人,二则可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所以流程一定要实用,要重实效,而非形式。

                                                                四,公司和个人不能reuse 知识。这和矩阵管理无关。在项目开发中,大家都会认为产品做出来的,项目就结束了。其实不然,真正项目结束的标志,是在总结完所有的经验教训之后。养成这样的管理习惯,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可以reuse的ip或code了。

                                                                五,项目开发团队在什么时候介入开发。这也是需要考量的。测试的人员,不应该在项目快结束的时候进入。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就参与了解项目,然后在项目进行到测试阶段时,他已经做完热身,可以马上进入角色了。这样项目的衔接会好很多。

                                                                六,人员流失的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很难避免。需要加强培训,让新人迅速成长了。

                                                                如果以上几项都做好了,是否和敏捷管理差不多了呢

                                                        • 家园 我知道的相关情况是这样

                                                          美国在二战后,军队急速扩张,这样军队管理人才尤其是现代军队的后勤补给与军工生产等项目管理,美国政府严重缺乏人才。(美国参战前军队规模25万)所以就从各个巨型企业中招募各种人才。这批从企业进入军队的人才,他们在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反过来给战后美国跨国企业的全球扩张提供了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衍生了今天很多新的军事科学的亚学科,比如最近一个朋友攻读的就是源自美国军队经济学。美国这样的军事科学经济管理科学曾经催生出在美国政坛非常有名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以福特汽车公司高管为基础,纵横美国垄断财团与军政部门。后来人为他们写了本传记,这本传记在国内翻译后的名字就叫:蓝血十杰。我提到的矩阵管理模型,就是在他们手中开始崛起的。另补充一句,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利弊。即使在二战中成绩斐然的蓝血们,他们的矩阵管理模式在越南就碰了一个头破血流。呵呵,蓝血十杰的头就是那个开启美国越战的那个国防部长,麦克纳马那。

                                                          • 家园 嗯,管理的目的也是资源的最优配置

                                                            不论是传统的管理,还是矩阵管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这两种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要看在什么样的公司、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了。

                                                            嗯,其实我朝的架构有矩阵的样子。把各地方政府看做产品线,各个口子看作是各职能部门(如宣传等)。这些职能部门的资源,即受制于职能部门,又服务于各地政府。

                                                            • 家园 你的说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冗余系统

                                                              冗余系统就是主系统陷入瘫痪状态时候的备份。

                                                              现在这个状态既是给主系统打补丁,也是在完善冗余系统这个备份。

                                                              我给你个贴士就是,后面的改就是打补丁。在打补丁的过程中升级系统。具体模型可以参考微软补丁。从XP开始就可以了,不必追述到98。我知道这个架构的时候,微软才升级到维斯塔。

                                                          • 家园 好象是源自通用汽车的斯隆
                                                            • 家园 你这样一说倒是有印象了,我这个印象应该是来自

                                                              《石油风云》我读的第一本普利策奖的作品。

                                                              不过知道更多则是来自《蓝血十杰》这本书。这本书批评了,蓝血精英们对待战场上的士兵伤亡和对待流水线上的零部件损耗一样没区别。这种精英式的傲慢导致了他们无视了国内反战情绪的持续蔓延,最终来自国内的反对拖垮了他们的矩阵。

                                                      • 家园 国内对矩阵管理研究忒少了,不知道葡萄有没有什么书推荐一哈

                                                        不专业的于此相关的也行。

                                          • 家园 忙总说的“粉末合金无余量精密铸造成型”技术是不是3D打印

                                            的范畴?

                                            • 家园 你说的没有上下文我不能有效联系

                                              另外,我觉得在3D打印在金属领域要应用,概念是比较混乱的。比如,在金属加工应用3D打印部分技术算不算3D打印制造,比如在金属加工中部分工序采用3D打印技术算不算3D打印制造。这些事情一较真都是口水仗。

                                              我个人以为叫三维成型技术更贴近我对这个技术理解。三维成型不同于三维成型辅助设计,也不是单纯的金属领域常用的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是建立在三维模型细分后的精加工。

                                              有机会你看看国外有人一次用三维成型制作的面具。成品的表面抛光已经达到了有机玻璃的光洁度和抛光效果。我对此赞叹之余,矢量制图的人告诉我这个一次加工实际在数控加工和机械加工之争中数控加工的实践里就已经实现了。

                                              慢慢来,这个技术才起步。

                                      • 家园 一般做弱电实验都要用到PCB实验板

                                        虽然现在都在往单片集成整个系统的方向努力,但是大部分的电路还是要在板子上完成的。做一版大概要十天半月的,做好了焊上元器件一测不行还要修改,虽然比芯片周期短,也挺长了。

                                        PCB工艺本来就是二维的印刷工艺,一直以来的改进方向就是增加层数,增加复杂度,三维打印如果能同时堆砌介质和金属,做这个就跟玩一样,还能搞出不少新花样。

                                        以前只说按需分配,一直也实现不了,说集中决策按计划生产解决分散决策引发的生产过剩问题,副作用有点大,效果也不好。现在葡萄说按需生产能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这等于是把分散决策做到了最极致,直接让最终端的用户决定生产的数量和种类,免去了漫长的中间环节引发并放大经济失衡的问题。这当然是很好的想法,我的疑问是,不涉及分配方式的变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总归是绕不开的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