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谈一谈混合所有制改革 -- wild007

共:💬206 🌺1317 🌵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物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

      这个有悖于常识,看不见的手应该对于物资的缺乏更敏感投入更即使才对。

      我观察到的是,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凯恩斯残留造成的一些垄断方面,才是导致某些资本主义效率不高,生产力不足的原因,这个与公有制下的国企是类似的道理,美国的邮局系统甚至接近倒闭,撒切尔与里根的八九十年代私有化的大潮,都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 家园 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需要从两方面分析

        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需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企业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导致了生产量是以利润最大化来确定。二是市场经济学的需求定义是有能力消费的需求,至于买不起的那是不予考虑的。另外,计划经济并不是导致产品短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的一般都是不发达的后进国家,资源有限,一部分要向重工业倾斜,一部分还要发展军工抵制外来威胁。其实吧,只要存在市场经济,那么追求利润的行为就不会被停止,那么人不可避免的就要被货币异化或者奴役。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和计划经济相匹配,反之,资本主义社和市场经济也是同样的关系。楼主发的帖子里面夹带了很多私货,故意混淆是非,等我有空了逐条批判。

      • 家园 可以这么理解

        资本的车轮需要价格剪刀差来推动,当自然地域物产差异的天然剪刀差被工业化迅速抹平后,只有两种方式可以维持剪刀差,其一是科技发展淘汰旧有,其二是人为制造垄断玩弄定价权。由于科技换代并不容易,私有的痼疾因此产生,那就是刻意制造需求不足,只要是有需求的物品,资本必然倾向于人为制造潮水效应,先破坏生产制造短缺,再加倍生产直至大量冗余,又一次破坏生产……周而复始,即所谓的经济危机。虽然资本主义的爆发力很强,单位时间效率可以远超社会主义,但反复震荡的结果是在时间轴方向总效能反而越来越落后于社会主义。这一点已经经由苏联对比上世纪前半叶的资本主义世界得以证实,那时的社会主义无疑是很有优越性的。也因此,二战后传统的资本主义就变异了,在基本生活物资领域,所有的国家大致都实施类同于公有制的架构,只是名义上不同罢了。

        归根到底,在稳定性方面,公有制是有显著优势的,但这仅限于基本物资领域,只要不涉及扰乱社会秩序,其他方面私有制几乎全面占优,这个现实已经给出了很好的例证。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什么样的生产领域不会扰乱社会或是国家的秩序?这恐怕就是一本烂帐了。

        我们的世界变化太快,国家关系复杂,又有美国这个头号搅屎棒存在,如何兼顾稳定和效率,这个没人会去教你也没人能够教你。当然恪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人也不能说错,毕竟什么都别改什么都不变是最稳妥的,万一中国狗屎运够好,不变应万变,歪打正着也说不准。只是历史告诉我们,天上掉馅饼不是常事,不积极应变的国家绝大多数都被淘汰了。而变的道路有很多,选择的过程就是赌国运,以中美这个体量级别,一旦选定道路就很难作大的调整,只能尽可能多地做预案,以期减少震荡,毕竟细节也是能决定成败的。

    • 家园 您可能搞错了一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不在于分配,

      而在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提升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而这一切措施的最终指向都是提升中国的内需,把中国变成消费型经济体,或者说,切实提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准。

      您说的“殊不知作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力的私有制民企,其员工待遇平均水平和公有制国企央企的平均水平相比是多少?休息时间劳动强度对比又是多少?”正是私有化分配不公的铁证,而不是公有制的罪状。

      私有制企业的低工资不是因为公有制企业或者说政府把钱拿走了,主要原因还是资本家的天性,也就是说,即便中国立刻给他们免除一切税费,私有制企业的工资同样不会有显著的上涨。而且如果真如您所愿,大家均衡工资水平的话,比起您所期望的员工收入普遍提高来,收入普遍降低才是可能性更大的结果。

      国企和私企的最大区别,不是双方员工的待遇落差,而是他们满足中国民众消费期望和适应中国民众消费心理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竞争力,私企提供产品的能力,和解决就业问题一样,也是政府最为看重的地方。

      汽车和手机是最能体现这种差距的对照组,国企主导的汽车和私企主导的手机,见证了不同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市场化程度,是如何在相同的行业土壤和消费气候中生长出判若云泥的花朵的。最近的反垄断大棒频频挥向车企,出发点正是消费者体验,这是国家意志的鲜明体现。

      在西方和苏联的舆论战争中,苏联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一个深刻的社会背景就是,苏联长期处于严重的日常生活用品短缺之中,比如著名的“买辆汽车等十年”之类的段子。对比同时代西方繁荣的民间消费和充沛的商品供应,苏联一方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官员和学者们往往底气不足,未战先怯。

      今天的中国要树立自身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击败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舆论洗脑,除发展国家经济的宏观层面之外,同样要重视改善民众生活的微观层面。现在的西方能在中国身上寻找优越感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不得不拿出压箱底的言论自由,清洁空气或者高福利来吸引中国的普通民众,这方面中国需要再接再厉。

      此外,中国的出口军团发展到现在,几乎开拓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似乎很有限,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市场的需求陷入长期的萎缩当中,中国的出口商们对前景持悲观态度。

      其实这是看不清真相的灯下黑,中国本国的十三亿消费者仍然是一块巨大的处女地,新型城镇化是启动这个市场的钥匙,而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国家为本国的资本力量指明的道路和方向。

      通宝推:flux,
      • 家园 拿手机和汽车行业作为比较案例是没有说服力的,

        汽车行业的私企一样干的不怎么样,IT通讯行业的私企、国企干的相对都不错。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个行业有没有进取心,有没有力争上游的勇气和能力

      • 家园 国企的铁道部搞了高铁,私企的娃哈哈卖身法国人。
        • 家园 刘恰恰是以私企的方式搞国企

          完善奖惩,破除薪资上限,简化程序,公关破格调动资源,甚至保姆手头保留几十亿资金充当临时银行……刘这些手段在私企完全不稀奇,在国企就是异类,因此死于政治斗殴毫不奇怪,他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踩了多少红线。国企并不缺人才,但是各种红线会把人死死绑住成了机器人而已。

          PS:正是因为刘的出现,才能给死水一般的国企带来改革的契机,刘应该被视为烈士。

          • 家园 行啊,那就用私企的方式来管国企啊?搞什么私有化?

            刘跨越不是证明完全可以用私企的方式来管理国企嘛?那还有什么必要搞私有化?

            红线碍事,那就撤掉,非要玩私有化吗?这不是当年叶利钦的搞法吗?

          • 家园 这些是私企做法?

            国企早就这样了

            不要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点都算成私企的了

            不过一个政府大部首长被逼成这样,可见其政治资源之少

            部内被前铁道部长挤压,国内被团派排斥,国外被西方敌对势力打压,都还能做成如此伟业

            唉!一声叹息

            • 家园 刘跨越托梦给你一枚通宝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老兄你确定呆过国企?

              国企是一丁点风险都能放大到天大,一丁点违规都需要人情潜规则来交换,用钱打通关节很多情况是大忌。刘是从上向下行政辅助金钱才能成事的,这种手段国企会有?

              • 家园 你说的这些情况放在90年以前也许是 这样

                但是,现在的确不是这样了

                • 家园 好吧,或许你所见的国企和我不太一样

                  本人见到的是号称最前卫之列的国企,领导人到哪都笔记不离身,创新天天讲月月讲,各种尝试确实也蛮多。但是在实际中层和一线层面,根本没人认真思考创新问题,按资历晋升依旧是主流,引进人才轻易就因为各种“指标”问题被边缘化。会山会海比以前稍少,但实际问题依旧悬而难决,新思路和提案优先考虑风险,基本上顶头上司一句话就连文本汇报都没必要存在,主旨依旧是不能出事,啥都不做成为自然的优先选择。那些看似五花八门的创新立项也就都成了形象工程。老兄如果多看看国企的绩效考评,再对比一下私企,我想自然会明白一些事的。

                  ps:酒桌依旧是国企获取实际权利的最佳途径,甚至比委任状有效,后者往往只关系到待遇。

                  • 家园 把通病说成是国企独有也是叶利钦时代就有的私有化招数。

                    先看一篇文章:

                    细数2006年发生的跨国公司质量危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不是说自己的产品根本不存在质量问题,就是说出了问题的产品不在中国销售。前者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代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在回应“苯超标”事件时表示,这些饮料的苯含量极微,对饮用者健康并无任何威胁。后者的代表是美赞臣,美赞臣中国公司在“金属门”事件中发出声明称,海外市场产品回收不涉及中国市场,美赞臣中国公司的生产完全符合中国及国际上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生产规范要求。

                    家乐福在出现质量问题时的态度也很具有代表性——回避。在事件被曝光一周后家乐福才给出说明和正式道歉。

                    看起来,你捧上天的私有企业的水平也并不怎么样啊。

                    大企业病

                      对变化中的中国市场反应僵化和迟钝是跨国公司大企业病的症状。换而言之,企业做大了,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执行决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和中国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倒如出一辙。

                      2005年大众汽车在我国的销量桂冠被美国通用取得,最主要原因就是跨国公司所表现的大企业病。从大众的历程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同时也积累下种种弊端。最终,这些弊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集中爆发。

                      由于在华建厂早,大众的合资厂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在观念和作风上也还基本沿袭老国有企业的方式。过去的20年里,德国大众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成长,连续多年占据中国汽车市场50%以上的份额,取得了在世界其他市场鲜见的成就。“对质量的追求”、“对战略的坚决执行”、“严格的管理”曾帮助大众走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融入了大众的企业基因中。但正是这些特质,却使大众面对竞争对手的凌厉攻势和中国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显得有些老迈。

                      大众之所以有今日,乃多年积弊。

                      多年来,大众在中国形成了一套非常庞大的体系,包括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据说上海汇众为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同时提供底盘组装,前者的供货期是三天,而后者是五至七天。这样的怠慢不是德国大众的做事风格,却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弊病。这样慢条斯理地工作,高昂成本在所难免。

                      事实上,大众滑落的背后是反应迟钝、官僚气息严重的体制。在各个跨国公司纷纷成立中国总部,并且给中国总部以相当大的权力时,大众中国的业务还需要德国总部来遥控指挥。

                    官僚体制?反应迟钝?组织机构膨胀?这不是典型的国企病吗?不过大众公司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中国国企的?

                    其实啊,你这种把大企业共有的毛病说成是国企独有的问题的招数,在叶利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真是没有想到,现在居然还有人在用如此老套的招数。

                    只不过,当年叶利钦还可以说自己上了当,但是,苏联、俄罗斯的教训如此深刻的今天,你还在玩命吹嘘叶利钦那套玩意,你到底是想干什么?摸着自己的良心好好想一想吧。

                  • 家园 你说的这些大多都属于大企业病

                    不只是国企独占

                    其实西方跨国公司巨型企业都是如此

                    如何克服官僚气是这些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