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386的几个段子 想想不容易 -- 太极学者

共:💬632 🌺6227 🌵18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基建成本占上海房价的十分之一不到

                      所以说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说法是假的,房租最后去了基建更不可能。

                      上海的房租分两个部分,一是商业房租,一是住宅房租。上海的商业房租是非常高昂的,几乎可以达到房价的十分之一,住宅房租则很低,只有房价的四十分之一。但无论哪个房租,每个人都需要支付。整个房地产的食利链上游的其实就是开发商和早年炒房者。其次是金融, 他们坐享3.5%的利差, 把钱贷给了有抵押物的买房者, 几乎毫无风险。

                  • 家园 再说这句话

                    我之所以觉得房子贵,是因为我认为很多人的贡献远大于那些砖头,他们理当得到自己的住房,一个人奋斗一生,仅仅能拥有那些砖头,实在是社会的悲哀,也不是我的人生目标。

                    因为你是上海人,本来在中国就算投胎好的那百分之几的人,现在也有多套房子,所以看房子看到的砖头。

                    对于全中国人来说,上海的房价不是那些砖头瓦块,而是你脚下的城市和地皮带给你的种种资源(不然为什么同样的砖头瓦块在新疆就卖不到这个钱)。而在中国这个大的国土上,只有这么几个城市有这样的资源,只能容纳这么多人。所以要住到上海这种级别的城市,就要比一般人多辛苦很多。

                    • 家园 今天的房奴就是新时期的佃农

                      如果你在上海开一间饮食店,一月营收8万块,其中原料等各项开支2万,毛利6万,房租2万,剩下的发工资2万,税前毛利2万。貌似房子的主人分享了GDP的33%?

                      其实不然,因为你买的原料里面也包含了房价,假定是四分之一,5000, 你发的工资里面还有四分之一要付房租,5000, 你剩下的2万里面,自己的房租/房贷要花5000,剩下的钱去做其他消费,也要支付房租,再算5000,总共4万块钱

                      整个社会实际要为房子付出的实际是占毛利的67%, 算上税收中的部分用于房子的,全社会贡献最后用于房子的,实际可能超过70%, 这就是今天的上海。房地产实际上是成了中国财富的分配器。

                      国民党的陈诚有一篇文章讲三民主义,提到民国时大多数人是佃农。我看今天的房奴就是新时期的佃农。 房子取代土地成了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人民的工具。

                      我反对这样的社会,即使我是“得利者”。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儿子是中人之智, 靠我的这点财产,不出两代,我的儿孙就会坠入贫民阶层。其实任何社会,想长治久安,自己发财,也要给对方出路。我是09年才知道我的一个表弟在上海过的蚁族生活,大为震惊。但是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我也找不到什么办法让他脱离蚁族。

                      胡温十年,是用房地产重建了过去的“佃农社会”。如此发展,我看不出将来的解脱之道。

                      不给出路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 一定是一个动荡社会。

                      通宝推:富柜,白玉老虎,老木,NoName,逐水而行,老老狐狸,watomi,日日是好日,烟动午夜,武侯大道,看得真过瘾,ccceee,衣香楚楚,花大熊,北纬42度,李根,puma2011,阿四,hullo,杨微粒,
                      • 家园 感同身受

                        为了在城市买房,把父辈的老底都掏空了。周边的普通同事大都是这样的。农村父母一般不怎么花钱,吃饭穿衣都是凑合来,人情礼节是大头。在城市的我们也不敢太消费,还了每个月贷款剩不了太多钱,还得攒钱装修。娃呢,为了不堕入赤贫阶层,暂时还不敢要。

                      • 家园 传说中的地租,这是那个物价上涨的起振点吗
                      • 家园 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叫着亨利·乔治

                        主张单一税经济制度,认为政府开支因该全部从地税中来。

                        香港以不收税著名,港英当局主财政要就是靠批地给房地产承包商。所以,香港房价历来都高。

                        北美房地产税的现金流折现的话,不见得比中国70年期收得少。

                      • 家园 地价奇高的原因是资源过度集中

                        地虽广袤,适合居住的地方却极少。“不适合居住”的原因,既有绝对不适合,也有相对不适合。

                        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原本就不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即使是一些名义上的百强县,看上去工农产值不错,马路房子也像是那么回事,但细究起来,水电网络质量不高,教育医疗水平低下,决定了稍有生活品质要求的人群都必需向城中心和中心城靠拢。

                        在此之上,还有相对不适合,中国的基础设施,从帝都魔都到穷乡僻壤,中间的级差能划出不知道多少级,资源依首都、直辖市、省会、地级市、县、镇逐级减少,再加上还有严重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相对于全国平均,京沪的建设水平畸高,绝大多数省会都难望项背,这样也就使人口进一步向极少数地方集中。

                        这种情况下,在那极少数“适合居住”的地方的人自然要付出惊人成本了。

                        • 家园 不光是马路水电

                          北京集中了大量党政军官员,公务员,科教文卫,演员,运动员,公司高管,这些人带动了消费,带动了就业。也就拉动了服务餐饮零售等等。

                          上海这方面不如北京,但是上海金融企业,大量企业,还有大学和科研单位,也不是一般城市可以比较的。这些人很多是不太可能去二三线城市去定居的。但是在大城市可以有机会。比如俺们知道一对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夫妇,夫妻都是博士,都不是上海土著,他们工资不高。但是工作了几年,一个人单位突然来了一笔几十万的房贴,隔了几年突然另一个的单位也给了房贴。这些单位并不承诺,也许后进一年的就没有了。但是这样,他们就有了首付。就可以在上海安家。夫人是西南一个比较不富裕的省出来的,博士是中国科大的,而且上海沦为房奴和佃农还是比中小城市深,但是显然上海更符合他们的期望。

                          还有就是由于大城市的市政建设,使得住得比较远也成为可能。80年代中住到田林就形同充军发配,现在可以住到多远。

                        • 家园 这个是实际观察不符合

                          江浙许多县城的房价也是上万的,他们的基础设施和上海相差无几。

                          • 家园 您的例子其实佐证了我的观点

                            总结下,我想说的是,在一个内部差别的环境中,居住在极少数条件相对较好区域的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江浙本身就是中国少数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自然会拥有一批基础设施较完善、几可与上海比肩、在全国属于顶尖水平的的小城市,那么有与上海可比的房价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他们的分担,以江浙的民间财富,上海的房价会比现在还高的多,比北京还要高的多。

                            • 家园 你是把现象当成原因

                              其实大家讨论的焦点不是房价有多高,而是应该占据你一生创造的价值的百分比。

                              如果房地产占了大多数人一生创造价值的一半以上,毫无疑问,你就是佃农。

                      • 家园 破解之道

                        一是税,不管物业税还是增值税都要缴。中国现在房租偷税漏税太多。

                        二是遗产税,让你无法传给子孙,防止食利阶层长期稳定出现。

                        买房出租收钱,是合法经营之道,无可厚非。只要不让他们稳定成为食利阶层就可以了。

                        至于租房做生意的大半都给了房租了,也是正常,愿打愿挨,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租房子,如果无利可图,你白租给他,他都不要。

                        • 家园 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房租成了大头

                          只要通过一些手段,让房租不在成为大头就基本公平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