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5 -- 桥上

共:💬44 🌺19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大名人,好多人都认为其”贤“,您能

        说说他贤在哪么?尤其是与其他名人相比,比如”赵盾“啥的。

        • 家园 谢谢回复,

          我觉得等看完共18篇《子产为政》,您自然就有结论了。

          以后我也会翻译到和赵家有关的部分的。

          • 家园 静等!
            • 家园 多说几句,

              我对子产的印象:能力非常强。处于小国,只能依靠七穆,资源有限,几乎不犯错误,小国也犯不起错误吧。尽管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能改革的都改了,但终究无力回天。

              至于赵盾,审时度势似乎不及子产。

              • 家园 子产外交上最大的成果

                就是很好处理了和宋国的关系。子产当政期间,郑宋没有发生值得一提的战争,这是很难得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以正确的姿势“事大”……

                擦鞋布国家的悲哀,古今中外都是差不多的。

              • 家园 嗯,我觉得赵盾的性格有些缺陷。尤其

                是对于扶立晋灵公的问题上。

                • 家园 我刚说自己40岁前性格有重大缺陷呢

                  这些年逐渐明白了,不能拿着性格缺陷当个性,性格缺陷能够严重制约个人发展。

                  同时我在想,性格缺陷是不是也是个人情商低的表现呢?就是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走极端,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事情的发展往往走向本来愿望的反面!

                  • 家园 我不喜欢情商这个概念

                    大多数的错误判断并不是被感情所左右,或者是忽视了感情因素;根本是对利益的分析没有到位,尤其是利益的时间性、普遍性矛盾。感情和性格不同,性格是一个人长期的行为方式,感情都是一时的——感情用事其实是性格的一种短期表现。情商这种概念,既不能定性,又不可度量,只可作为一种比喻的说法。即使采用情商的说法,情商高也不能说明这个人没性格缺陷——比如诸葛亮,这样的例子多的是。

                • 家园 是啊,成长环境和家族环境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5附:子产为政1

      《襄二十四年传》:

      晋侯嬖程郑,使佐下军。郑行人公孙挥如晋聘。程郑问焉,曰:“敢问降阶何由?”子羽不能对。归以语然明,然明曰:“是将死矣。不然,将亡。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下人而已,又何问焉?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程郑。其有亡衅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也。”((p 1093)(09241201))(111)

      我的粗译:

      晋侯(晋平公)宠爱程郑,让他当上了下军佐。我们的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九年,晋平公九年,郑简公十七年),郑国的行人公孙挥(子羽)来晋国访问。程郑就问他:“敢问降阶何由?”程郑是问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使自己的位阶降下去。公孙挥(子羽)答不上来,回国后就去问郑国的另一位大夫然明(鬷蔑),然明告诉他:“程郑是活不长了,要不就是快要被放逐了。地位高贵者都知道有所畏惧,有所畏惧就会明白要谦卑,自然就会找到降低自身地位的台阶,这不过是让别人在己之上而已,有什么好问的?而且已登上高位又寻求下降,那是贤明的人,程郑可不是这种人,难道他有被放逐的危险了吗?要不就是他得了神志不清的病,快死了,所以才会心神不宁。”

      一些补充:

      “行人”是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

      关于“程郑”,杨伯峻先生曾有注云:

      《晋语七》云:“知程郑端而不淫,且好谏而不隐也,使为赞仆。”赞仆当即乘马御。据孔《疏》引《世本》,程郑为荀氏别族。《晋语七》韦《注》云:“程郑,荀骓之曾孙(荀骓-成三年“将新下军”,时为荀——中行氏的二号人物),程季之子。”(《成十八年传》(p 0908)(08180301))

      程郑当上下军佐就进入了所谓卿的范围,当时晋国只有六位卿。考虑杨先生此注,这里所言程郑因晋平公宠爱而得位,盖因其非重要家族之首领,资格不够,而非因其能力不足。按例,只有重要家族之首领才能在卿位,而且即使是重要的家族,六个卿位也不太够分。

      《襄二十五年传》:

      晋-程郑卒。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子产喜,以语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p 1108)(09251401))(111)

      我的粗译:

      下一年,晋国的程郑果然去世了,郑国当时位列第三的卿——子产(国侨,公孙侨)也因此了解了然明(鬷蔑),就去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然明回答说:“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zhān,鹞类)之逐鸟雀也。”子产很高兴,就把这事告诉了郑国另一位卿、自己的堂侄子大叔(游吉),并且还说:“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过去我只看“蔑(然明)”的“面”(然明貌丑),现在我算看到了他的“心”。

      一些补充:

      “视民如子”(shì mín rú zǐ)在《左传》中还有一处与之类似的话:“养民如子”(yǎng mín rú zǐ)(《襄十四年传》(p 1016)(09140601))(083),而这两句话后来或者变成了“爱民如子”(ài mín rú zǐ),成了过去时代很流行的成语,所谓父母官嘛。但现在这个成语应该说已经不再有流行的土壤了,不过也难说,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当时“民”的范围其实与后世不同,当时的“民”只限于城(国)内那部分国君的“亲”和“姻”,而国君则是聚居于城(国)内的那个大家族的族长,国君的真的“子”——公子也有好几十个,而公子的地位并不都很高,何况城内拢共只有几万人,还不都够得上是“民”。因此,当时的贵族讲“视民如子”也好,“养民如子”也好,还是有可能做得接近到位的。

      ————————————————————

      《襄二十五年传》:

      子大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p 1108)(09251402))(111)

      我的粗译:

      子大叔请教子产如何治理国家,子产回答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治理国家就像种地一样,得老想着它,考虑如何开始更要确保最终实现,每天每晚都要努力。而且做事不能脱离传统,就像农田里有田埂那样,这就会少犯错误了。)”

      《襄二十六年传》:

      印堇父与皇颉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献于秦。郑人取货于印氏以请之,子大叔为令正,以为请。子产曰:“不获。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若曰:‘拜君之勤郑国,微君之惠,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其可。”弗从,遂行。秦人不予。更币,从子产,而后获之。((p 1115)(09260602))(111)

      我的粗译:

      再下一年,郑国的两位大夫印堇父与皇颉一起驻防城麇,被楚人抓住献给了秦国,郑人从印氏家要了礼物准备去赎。子大叔当时担任草文书的“令正”,他把起草的请求文书给子产看,子产看过以后说:“赎不回来。接受了楚国献来的战利品,却用来向郑国换礼物,这就不能算是国家了,秦国决不会这么干。最好改成:‘感谢主上照顾郑国,要不是主上的恩惠,楚国的人马现在还会在敝邑之城下没走。’”子大叔不肯听子产的,就这么去了,秦人也不肯把人给他们,只好回来。回来之后又准备了一份礼物,并且按照子产的意见修改了文书,再去请求,秦人这才把人放了。

      ————————————————————

      《襄二十九年传》: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p 1166)(09291305))(086、111)

      我的粗译:

      (又过了三年,吴国派出公子季札)访问郑国,季札见到子产,就像见到了旧相识,他送给子产一条缟带,子产则献给他一件纻衣。季札对子产说:“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他是说:郑国现在的执政非常任性,很快就会惹出大灾祸来,以后政权就会转移到大人手上。大人掌了权,请务必依“礼”行事,要不然,郑国就将破灭。

      一些补充:

      此时“郑之执政”是伯有(良霄),一年后他就在与驷氏的争斗中族消身灭,当时统治郑国的由郑穆公七位公子为始祖的七大家族——七穆推出子皮接掌政权。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

      缟音稿,白色生绢。带,大带,亦曰绅。

      纻音伫,麻也。麻所织之衣曰纻衣,《郑世家》云“子产厚遇季子”,即此互相赠物乎。

      《襄三十年传》:

      郑-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偪(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p 1180)(09301301))(111)

      我的粗译:

      郑国的子皮(罕虎)把执政权交给了子产,子产推辞说:“国小而偪,族大、宠多,不可为也。”他是说: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小,回旋余地很少,可是却有很大的“氏”族,又有很多的宠臣,治理不下去。子皮告诉他:“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子皮是告诉他:我“虎”带头听从你,谁敢冒犯你?大人好好干,国无小,小国只要能侍奉好大国,就有回旋余地。

      一些补充:

      “国无小”(guó wú xiǎo)是当时的成语,也是当时人经验的总结,大体上有两个方面意思:

      一方面是类似于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是说每一个诸侯国不管多小都难保没有几个贤明的人和厉害的人,都不可轻看。例如《僖二十二年传》臧文仲所言:“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以及《哀二年传》中叙及的:(赵鞅率军)追郑师,姚、般、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于是赵鞅感叹说:“国无小。”

      另一方面的意思是说不管多么小的诸侯国都五脏俱全,都得认真对待,也都大有作为,有点类似孔子所言“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第十一》)。我感觉这里的“国无小”也接近这个意思。

      此时的郑国有随时出动接近一千乘兵车的武力(五年前“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比城濮之战“晋车七百乘”比晚了八十四年),有纵横几百里的土地,大的城邑有二十几座,全部动员起来兵力应也超过两千乘,但与此时总兵力可达五千乘以上的晋、楚两国相比,还是小国。尤其是郑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只能附庸于晋国以自保,也就只能实行适于小国的政策。下面是《春秋左传注》初版所附的《郑宋卫》地图,图中叠印了棕色的现代地图,从中可见郑国在今天大致的范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迷途笨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