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快来看啊,真武大帝现身了! -- 楚庄王

共:💬39 🌺796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快来看啊,真武大帝现身了!

    好吧,我是标题党,我是来骗花,上当了吧,哈哈哈。

    别点"X",千万别,点了你就会错过什么!真的不骗你!不信往下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外链出处

    故宫上面是啥,就是我划白圈的地方,明明就是一个老头拱手端坐在那里嘛。图缩得太小了,看不清楚可点击链接观赏。

    网上查了下:最早发现朱棣这个秘密的是个叫夔中羽的人,

    1978年2月的一天,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间暗室里,夔中羽正在冲洗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回来的底片,这是比普通照相机使用的“120”底片宽几倍的底片,拍摄北京的机会并不多,大家都期待着首都北京在这个卫星的片子上会是什么样子。

    夔中羽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七十年代就参加了遥感卫星对地面拍摄研究工作,他设计的感光材料已经应用到航天和航空领域。

    由于长期从事航天遥感片的识别判读工作,他很习惯在照片上仔细观察,奇怪的图形、变色的物体都成了他感兴趣的目标。夔中羽急切地等待去看个究竟,于是还没等底片晾干,就放在透明桌上去看。

    由天安门往北看,沿着中轴线,在紫禁城以北展现出一个神奇的图像,四周是方正的镜框,中间酷似一位老者的坐像,夔中羽十分震惊。

    于是他连忙招呼同伴过来观看,大家可以辨认出一个近似人像的图形,外围还有一个相框。它处于紫禁城北端景山公园的位置上。

    经过仔细辨认,这个图像的边框是由景山公园四周的内外围墙构成,近似于最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它的面积是0.23平方公里,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话,那它将是世界最大的用人工的建筑组成的人像。

    外链出处

    这到底是无意的天然偶成呢,还是崇拜真武大帝的明成组朱棣有意设计的呢?挖湖成山,这在古代得是多大的工程啊,当然我们现在不用问都知道要学挖机哪里强。古人是不知道山东济南找蓝翔啊!

    当然这不是我所要说的重点是:目前公布的图像宣称可以看清路面的斑马线,那么我所见过的斑马线最粗不过20公分,那么是不是可以推论以下,既然民用级的分辨度已经到0.2m级,军用的是不是到了0.1m级呢?这是不是最新的成就,钻石兄来说说。

    传说米帝的卫星能分辨你有没有刮胡子,那么如果属实,就至少达到0.05m级以下了——这当然是姑妄言,因为这和他们屡屡误炸队友的乌龙有点矛盾哈。

    通宝推:途人,
    • 家园 绝对人工的。

      朱棣这老爷子太牛了,移山填海啊!

    • 家园 部分技术资料,就是不知道雾霾对隐蔽性的作用

      “高分专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遥感技术项目,包含至少7颗卫星和其他观测平台,分别编号为“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它们都将在2020年前发射并投入使用。“高分一号”为光学成像遥感卫星;“高分二号”也是光学遥感卫星,但全色和多光谱分辨率都提高一倍,分别达到了1米全色和4米多光谱;“高分三号”为1米分辨率;“高分四号”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光学卫星,全色分辨率为50米;“高分五号”不仅装有高光谱相机,而且拥有多部大气环境和成分探测设备,如可以间接测定PM2.5的气溶胶探测仪;“高分六号”的载荷性能与“高分一号”相似;“高分七号”则属于高分辨率空间立体测绘卫星。“高分”系列卫星覆盖了从全色、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到雷达,从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种类型,构成了一个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能力的对地观测系统[4] 。

      “高分一号”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首发星,它配置有2台2米分辨率全色/8米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和4台16米分辨率多光谱宽幅相机,设计寿命5至8年。“高分一号”卫星具有高、中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和大幅宽成像结合的特点,2米分辨率全色和8米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组合幅宽优于60公里,16米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组合幅宽优于800公里

      ,“高分一号”的宽幅多光谱相机幅宽达到了800公里,而法国发射的SPOT6卫星幅宽仅有60公里。“高分一号”在具有类似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对一个地区重复拍照,其重复周期只有4天,而世界上同类卫星的重复周期大多为10余天。可以说,“高分一号”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完美结合。[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5372.htm?from_id=246872&type=syn&fromtitle=%E9%AB%98%E5%88%86%E4%B8%80%E5%8F%B7&fr=aladdin

      外链出处

      多光谱照相机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多镜头型多光谱照相机。它具有4-9个镜头,每个镜头各有一个滤光片,分别让一种较窄光谱的光通过,多个镜头同时拍摄同一景物,用一张胶片同时记录几个不同光谱带的图像信息;第二是多相机型多光谱照相机。它是由几台照相机组合在一起,各台照相机分别带有不同的滤光片,分别接收景物的不同光谱带上的信息,同时拍摄同一景物,各获得一套特定光谱带的胶片;第三是光束分离型多光谱照相机。它采用一个镜头拍摄景物,用多个三棱镜分光器将来自景物的光线分离为若干波段的光束,用多套胶片分别将各波段的光信息记录下来。这三种多光谱照相机中,光束分离型照相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图像重叠精度高,但成像质量差;多镜头和多相机型照相机也难准确地对准同一地方,重叠精度差,成像质量也差。

      http://baike.baidu.com/view/3842668.htm?fr=aladdin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842668.htm?fr=aladdin

      [/URL]

    • 家园 据说武当山神像模样原型是朱棣

      据说武当山神像模样原型是朱棣

      五峰山真武像模样原型似乎是嘉靖

    • 家园 很对称...可能是有意为之的...

      要是人的侧面地形地貌很多...有人在长江轮船上看到岸边的群山...大呼...佛...其实就是山脊线从一头至另一头...有额眼鼻口胸肚子等等...但一个正面人形比例对称很难遇到...还是一个典型的古人坐姿...还是在中轴线上的顶端...在头部的建筑也似人的面部布局...

    • 家园 没看出来啊

      不过小时候看三维图像也没看出来过

    • 家园 分辨率是指能分辨出间距多大的两个物体

      举个例子说吧,分辨率是一米的卫星晚上能够看见一个鸡蛋大小的发光灯泡。但是如果两个灯泡间距小于一米,卫星看到的仍然是一个发光体,无法“分辨”出两个灯泡。分辨率一词按字面理解即可。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咦,被点名了,那就说两句侦察卫星的分辨率问题

      拜美国大片的渲染所赐,很多人对照相侦察卫星存在很大的崇拜,以为可以用来观看沙滩美女,以为可以用来监视实时战况,跟玩游戏差不多,还有的说可以分辨汽车牌照、看报纸标题,等等。其实根本没有那么神,天顶星的技术咱不大了解,就现有的蓝星科技而言,所有的照相侦察卫星都不能摆脱物理规律的限制,即瑞利衍射极限,其对正下方景物的分辨率极限计算公式为:

      地面线分辨率=1.22*成像波长*轨道高度/有效成像口径

      这里面包含三个因素,分别是成像波长、轨道高度和有效成像口径。卫星的分辨率极限和波长成正比,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专业理论不解释;和轨道高度成反比,高度越低分辨率越高,这咱们肉眼看东西越近越清楚是一个道理;和卫星相机的口径成反比,镜头尺寸越大分辨率越高,专业摄影师爱用“大炮”拍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顺便说一句,别相信手机厂家的忽悠,什么摄像头多少多少万像素,就凭那个针孔大小的镜头,通光量的问题姑且不论,衍射极限摆在那儿,拍摄效果好不到哪儿去的。

      高精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属于机密数据,因为知道了这个数据,就能推出对方能把自己的看清楚到什么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不过,从基本的物理原理出发,简单估算一下还是可以做到的。从网络数据可知,美国的锁眼卫星的轨道高度为265-650千米,相机口径3米,可见光采用0.55微米的中间值计算,可得其分辨率的极限为0.06-0.15米。外界一般认为是0.1米,这个数值是靠谱的。此外,由于设计和制造中难免存在的种种误差,加上大气扰动、卫星轴线的稳定性(相当于拍照的时候手抖)等等因素,实际分辨率要比理论极限打个折扣。倾斜拍摄的话,即观看非正下方目标时,分辨率也要打折。

      想要提高也不是没有办法。最好用的办法是,只要豁得出去,降低轨道高度,比如降到100千米,提高到0.05米也是完全可能的,不过这么一来,这颗卫星的寿命也就基本告吹了。其他的办法也有,采用自适应光学成像可以减轻大气的干扰;近场光学可以突破衍射极限,但仅适用于显微镜系统;合成孔径成像可以增大有效成像孔径,但通光量太小,不太适用于光学成像系统;采用后续数据处理手段,可以针对特定图像结构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超分辨率,能更好的识别特定目标,比如坦克、道路,但并无普适意义,模糊识别不等于直接看清。所以综合下来,目前照相侦察卫星的分辨率最多也就是亚分米量级,说能比这更高的,那纯属战略忽悠。

      几种常见的忽悠:

      用卫星看沙滩美女。实际效果是给图像打上0.1米见方--大约是一个巴掌大小—的马赛克,一颗脑袋占不到2x2个像素点,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相当于一个16x16的小图标,你不可能分出是芙蓉姐姐还是潘长江。

      卫星看牌照。最大的障碍在于牌照是贴近并垂直于地面的,卫星从上面根本看不到,侧向牌照也会被遮挡。何况分辨率根本达不到,大家可以算算0.1米分辨率下一块牌照对应几个像素。

      卫星看报纸。同理,就算报纸是摊开在地面上让卫星照,能照出几个像素,别说标题,能找到报纸本身就不错了。

      卫星监视军事行动。侦察卫星是在近地轨道上以第一宇宙速度飞行的,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能在目标上空停留十几分钟就不错了,还得碰巧轨道正好合适。即便上述条件都满足了,也还是不可能的。侦察卫星是照相机,工作方式是扫描拍照--静对静,不是摄像机,在高速飞行的同时无法始终精确对准同一地点--动对静,更不用说地面的活动目标--动对动了;

      卫星提供红外战场摄像。首先,参见上条;其次,红外摄像不是超人的眼睛,不能透视帐篷、室内、树林;最后,人体发射的红外线波长约为十几微米,是可见光的二三十倍,相应的分辨率只有两三米,三个人并排躺下也不够一个像素的,卫星看个鬼。

      被卫星看见等于被定位。并非如此。卫星能看到图像,比方说看见一座房子,但除非借助于已知参考点的经纬度,并不能确定房子的精确位置,也无法据此发动攻击。根据卫星相机的轴线指向,只能大致确定图像对应的地面坐标,误差是千米量级的。所以我国严厉打击非法测绘的,这些人等于在为人家的卫星图像定标。

      嗯,吐槽吐得差不多了,回过头来说说咱们自己的卫星。去年咱们发射了高分一号,有2台2米的多光谱相机,4台16米的多光谱宽幅相机,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分辨率低。分辨率并非一切,高分辨率必然导致视场狭窄,而低分辨率、大视场的相机能快速提供大范围的概略图像,不同的分辨率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途。前几天,中国向联合国捐赠的30米精度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分别对应于2000年和2010年。这来自于高分一号之前的卫星数据,现在有了高分一号,又公开了这些数据,根据土共的一贯作风,这等于宣布我们已经掌握了更高精度的全球数据。至于说能用这些数据来做什么么,嘿嘿,嘿嘿,嘿嘿嘿嘿,某国心里自然明白。

      最近中国发了高分二号,并公布了高精度的地面图像,据说是“亚米”量级的。从字面理解,亚米可以是0.1-0.9米。如果是0.1米那裤衩也太红了,恐怕没这么夸张,个人猜测,保守地说,0.5米应该是有的。虽然和美帝还有差距,一步一步来嘛。敢公布图像,而且是首都中心的图像,属于自拍,别人不好说什么。至于咱们的卫星是不是自拍专用的呢,这其中的深意,也值得某国细细品味,呵呵。

      通宝推:西伊,晨翼,Rusher,途人,河区分,梓童,删ID走人,风暴,mingong,franky9,黄锴爱李莹,土八路,向前向前,实事求是,fisherx,柴门夜归,fhqiolj,夜无痕,广宽,df31,小楼春雨,春风不度,高粱,侧翼,年青是福,南风,逐水而行,tt086071,路过幸福,乱翻书nn,醉寺,kiyohide,每周虎,桥上,来骗骗你,红军迷,茉莉芬芳,朴石,牛黄解毒丸,一意孤行,西门飘飘,海底鼠拨土,李根,桃源客,米爹,老树,mezhan,回旋镖,三笑,jboyin,武侯大道,非吾有,温雅颂,楚庄王,
      • 家园 裤衩红吗?

        九几年看十万个为什么就提到了锁眼,现在都几几年了?

      • 家园 在应用中能够突破瑞利衍射限制么?

        此公式并非绝对禁忌,它只是在传统卫星成像构架下的一种局限。

        更高层次的定律,如热力学第二公式和能量守恒并没有限制卫星的极限分辨率

        这意味着,物理规则允许利用超常规、非传统的手段,获得突破性的分辨率。

        今年的化学炸药奖就是典型的例证,科学家通过采用激光束相干、多次成像等手段突破了阿贝定律。阿贝定律说显微镜分辨率极限是光波长三分之一,那是经典光学,那个时代对于信息学的理解几乎是零,也不懂激光这种手段,所以琢磨出那个公式。

        现在屹立不倒的限制性公式都很基础,热二定律,以及质量/能能守恒、动量守恒

        回到正题,分辨率想达到看清脸,物理上并不否定。大胆猜想一样,联想炸药奖,我们是不是能用主动成像,用激光束相干来搞搞,增强图像。或者类似多次成像,进行图像增强,应该在一定几率或者特定条件下获得超高分辨率。

        科学家要胆大心细,只要不是永动机、左脚尖点右脚尖这类,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创新

        • 家园 说得不错。关于衍射极限和本次炸药奖,再多说两句。

          衍射极限并非不可逾越的,但也不是可以随便超过的。衍射极限是针对特定光学系统而言的,如果采用特别的技术手段,也是可以超越的。在显微镜领域,这次的炸药奖就给了荧光显微镜超分辨率三人组。

          必须指出的是,称之为超越也好,或者突破也好,并不是推翻了原有的衍射极限公式。而是采用了特定的光学方案、成像原理,绕过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更高的 分辨率。这种超分辨率是在特殊条件下针对特定的观察对象取得的,称得上是个巨大突破,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但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在光学领域,衍射极限公式仍然是成立的,并且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在制造芯片的光刻机上,减小线宽的主要办法就是减小曝光的激光波长,以取得更小的衍射极限。不要小看前人的智慧,衍射极限公式还远远没到被击倒的程度呢。

          此外,这种超分辨率原理仅限于显微领域,还不能应用于传统的照相和望远镜等宏观成像系统。这是因为荧光显微技术的基础在于利用对象的化学性质,让激光在特定分子上激发出荧光,然后才能得到超越衍射极限的图像。对宏观物体成像时,我们只能利用其物理性质,即透射光和反射光,不可能靠单个分子的荧光成像,也找不大足够强大的激光源去激发大片地区的荧光让卫星成像,哪怕只照一个人、一棵树也不行。所以在宏观成像领域,传统成像技术和衍射极限仍然统治着一切,除了量子成像技术。据报道,量子成像可以实现超出衍射极限的三维成像,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能有多大发展还需要时间检验。

          另外一个限制这种超分辨率应用的关键在于,其成像的对象是光源,即被激发出荧光的发光分子,而不是随便什么物体。光源成像有其特殊性可以利用,一般物体就不一样了。对于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来说,只能靠外部光源投射到上面才能进行观察,对于分子量级的单个物体来说,其尺寸远远小于光波长,光照到上面根本不反射,而是直接绕射(衍射)掉了,后面的成像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衍射极限仍然存在,荧光显微的超分辨率就完全不起作用了,采用近场显微镜可以实现超过衍射极限的空间分辨率,但不能进行内部观察。所以从整个显微成像领域来看,超分辨率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完全解决,衍射极限仍然统治着大片的领域。

          再多说两句突破这件事。类似超分辨率荧光显微这种成果,并非来自于对现有限制性公式本身的推翻式突破,恰恰相反,是立足于对这些公式的深刻理解,找出限制的根源所在,想办法解除或绕过限制,从而取得了突破。这么说未免太空洞,结合荧光超分辨率这件事来具体说说。

          首先,衍射极限公式是这么来:光通过有限的光学孔径后,必然发生衍射,使得原本理想的像点发生扩散,从理想的无限小的点变成一块弥散斑,即点扩散函数。如果两块弥散斑挨得太近,无法分辨,这就是衍射极限。孔径越小,衍射越厉害,弥散斑越大,衍射极限的数值也就越大。用数学方法计算可以得出具体的公式,即瑞利公式。衍射的本质在于光的传播受到阻碍,任何形式的阻碍,无论是振幅上的(遮挡)还是相位上的(通过透明介质),或者二者兼备,一定发生衍射,这是由光的波动本质决定的,是无可避免的。即便是光通过玻璃也不例外,折射可以被认为是衍射的一种特例。

          其次,任何光学系统的口径总是有限的,照相机、望远镜受限于物镜口径(主要限制,其他部分姑且不论),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所以分辨率并没有理论上限。但显微镜系统就不一样了,传统分辨率极限公式为:分辨率=0.61*波长/数值孔径。除了波长,其分辨率反比于数值孔径,即物方折射率和半视场角正弦的乘积。空气的折射率基本是1,水是1.3,半视场角最多做到接近90度,正弦值小于1,所以数值孔径做到一点几就顶天了。对生物显微镜而言,取可见光的中心波长0.55计算,数值孔径至多做到1.3(在水中观察),分辨率是200多纳米,即光波长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就是传统显微镜的极限。

          然后,永不满足的科学家们自然会思考下面的问题:有没有办法提高分辨率?很容易想到用缩短光波长的办法,于是电子显微镜应运而生。但电子显微镜只能在真空中操作,看不了活体细胞。用比可见光更短的紫外光呢,显然也不行,那是杀菌用的。

          于是科学家们只好另辟蹊径,本次炸药奖的三位老兄就找到了办法。既然衍射不可避免,不如反过来利用弥散斑得到超分辨率:可以在衍射极限存在的情况下用计算弥散斑光强分布的办法提高荧光点的定位精度(Betzig),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激光照射过程减小弥散斑的尺寸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分辨率(Hell),这两者都是提高xy平面内的分辨率,更有甚者,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光学调制器件改变弥散斑的形状从而获得更高的z向分辨率(Morerner)。这就是三位本届炸药奖获得者的贡献。

          所以,说起来这里其实不存在“超常规、非传统”的突破,也没有“胆大心细、肆无忌惮”的创新。超分辨率的获得与其说是打破了衍射极限、超越了衍射极限,不如说是遵守了衍射极限、利用了衍射极限。科学发现常常就是这样,所有突破和创造都是既有基础上的提高,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所谓 开放思维,而是脚踏实地的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在无数科学家、无数研究小组反反复复的尝试和失败之后,才会出现成果。

          这在旁人事后看来,容易当成很轻易地打破了什么窠臼,突破了旧有的什么限制,仿佛科研成果就是天才科学家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只要敢于打破常规就行。一般人只要敢于放开思想,也似乎就能和他们一样做出些什么。记者这么写可以吸引眼球,也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遗憾的是,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突破往往是有前提条件、有范围限制的,而且实际的科研也不是这个样子的。创新人人想做,更常见的是在前人工作的夹缝里寻找一点机会,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之后,毫不容易有点想法,一查文献,发现有人已经做过了,然后只好继续痛苦的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当然也有人以苦为乐,偏偏好这口儿,那就另说了。

          有运气好的出了创造性成果,甚至是炸药奖级别的成果,也仍然不够,还必须注意保养身体,要合理饮食、作息规律、保持心情愉快,才有可能拿到炸药奖。炸药奖本来就是这么发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不发给死人、二是只发给已被认可的,每年把在尚在人世的排排队,然后从中选一个最好的发。早年的炸药奖,那时称得上群星璀璨,发都发不过来,越到后来就越难发,变成了熬年头的游戏,成果的含金量也是给人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华裔的高锟熬了近四十年,才带着老年痴呆症颤颤巍巍地上台领了奖;本界的物理奖得主赤崎勇也是熬到85岁了才得了正果。咱们中国人没拿过科学炸药奖,不用着急,也不能说明现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就如何不堪,谁让咱的年头还没熬够呢。

          最后顺便说一句。个人觉得这三位应该给物理奖才对。这项技术是采用光学手段研究生物化学问题,历史上照相和显微技术拿了4、5个炸药奖,都是物理的。何况三个人都是纯纯的物理出身,贡献也都体现在物理方面,给个化学奖有些莫名其妙。照这逻辑伦琴的X射线应该给医学奖才对。这次不会是因为化学方面实在找不到人了才拉过来的吧。

          通宝推:p47109,人在旅途,飒勒青,河区分,陈王奋起,南寒,删ID走人,李根,西门飘飘,文青,桥上,楚庄王,钻石象,黄锴爱李莹,波波粥,何求,侧翼,崇山彩云,朴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