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茗谈(135):阅读“冷战” -- 本嘉明

共:💬207 🌺1285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茗谈(135)-2

      西方陆军的战术中,有一种“兰州拉面”战法,玩的有名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

      所谓“兰州拉面”,就是在陆战的决战中,使劲抻“面条”,把敌人的阵列尽量拉长,使之变形。因为古代作战,决战那天数万部队列成阵势,要花很大力气,一旦列成,轻易移动不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战局瞬息万变,打起来后又不得不动,真动起来,双方都会出现很多掉链子的事(部队之间的衔接处破断),而训练不够好或士气不够坚强的一方,破绽更多,容易为敌所趁,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大破波斯军的高加米拉战役。而所谓“拿破仑战法”也同样是抻“面条”,敌人没有破绽拿破仑也要“拉”出破绽来。

      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又特别讲求阵法,像“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等,大概中国人瘦小灵活,西方人傻大笨重吧,不然怎么羽毛球老是中国赢呢,讲步法嘛。所以我对演义里那些十大阵法,一直存疑。

      德国在一战前的战略,就是用6个星期打败法国(如果英国参加,一起击败),然后回头攻击俄国。因为俄国管理落后,道路破败,动员起来很慢,但一旦动员完成,俄军素来在西欧眼里就是“压路机”,可治小儿夜啼。二战后期苏军攻克柏林,美国驻苏大使去向斯大林道贺,大元帅倍儿谦虚地说:“柏林还太近,那啥,以前沙皇已经两次去巴黎出差了。”

      从二战初期,希特勒一鼓而破英法联军来看,在一战初期德军也是有可能击败英法的。英国陆军是专业陆军,固然随时准备作战,但兵力很小,第一波赶赴法国的远征军不过10万人。法国军队是非专业陆军,动员后可以达到400万,但动员需要时间。而列国里,德国的动员速度最快,动员员额又大,以快打慢,确实是有机会的。

      德国统帅部的统帅能力,固然已经远不如老毛奇和施里芬,但以多欺少,还是懂的。由于取道比利时受阻,德军速战速决的期望破产,小毛奇去职,法金汉继任德军参谋总长后(德国惯例,战时参谋总长代表德皇全权指挥德军),又回到施里芬计划的“务使右翼末梢拂海峡”原则,于1914年10月,在比利时发起攻击,试图击败比利时尚在顽抗的比军,和这一地区的英法联军。于是发生了“第一次伊普尔之战”(The First Battle of Ypres)。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在整个一战中不算太大个事儿,但在英国陆军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英国的上甘岭之战”,挽救了英国陆军的荣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为英国远征军当时能投入作战的部队太少了,而法军自顾不暇,不得不把一大段防线分配给英军固守。这一战,直到11月底,德国做了最后的努力后方才终止------这最后的努力,就是德皇亲自指挥普鲁士近卫旅发动攻击,但仍未突破英法军的防线。

      在战斗期间,最高时德军占有5:1的压倒优势,而兵力单薄的英军死守不退。到11月2日,英军已经残破不堪,第七师奔赴法国时有1.23万人,此时只有2400人了。德国普鲁士近卫旅进攻时,对手正巧是英国第一近卫旅,两支8341部队对打,打到最后,英国第一近卫旅剩余兵员只能缩编为一个营,只是由于德国近卫旅部分部队在森林里迷路,才让英军侥幸守住了阵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是一场“士兵的战争”,双方的统帅都昏招迭出,全靠火线上的士兵傻楞楞地死磕,谁磕赢了算谁。而在火线上,英国兵太少了,这是没有后援,没有纵深,没有退路的,一条单薄的”灰色线”(英军的军服是灰绿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军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尚且没有击败英军,一个原因是德军在这里使用的,是新动员的部队,虽然多数是以前服过正规军役的退伍军人和后备役,当了几年老百姓,养家带口舒服惯了,战斗力毕竟不如常备军。

      第二,就是德军基层指挥的古板。由于和平时期靠演习练兵,而演习的机会(预算)是有限的,因此德军只演习攻击,攻击成功后怎么办?打都打进去了,连长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办,就不演练了。结果在10月底,德军苦战后夺取了Gheluvelt镇,英军刚被逐出,立刻拼凑了少数增援部队,马不停蹄反击,打了德军一个猝不及防,又夺回了阵地。德军在战争初期,老是出现“进攻得手后,反而部队无所适从,近于瘫痪”的奇怪现象。所以说,基层指挥员只能靠实战培养,不能靠演习培养。

      第三,是英军的士气。双方的士气都没有问题,而英军在跨海的异国,身后毫无支撑,战友大批阵亡的绝境,仍死战不退,就更显得坚强。我们一般认为,帝国主义的军队,基层士兵来自于社会底层,是不会有真正的战斗精神的,但英军普通士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一战中表现出的骄傲和坚定,是不可否认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四,是英军的专业。由于民主体制的低能,英国陆军的武器更新非常缓慢,1908年时,陆军部(War Office)规定,每个营仅允许配备2挺机枪,因为机枪太费弹药了。这样,一战开战时,陆军部队的机枪和火炮非常不足,由于和平时期英国的军工厂习惯于拖后交货,英国陆军的炮弹一直库存不足(但这样省钱,军部是默许的),所以才打到1915年春,就闹起了弹药荒,直到1916年才真正缓解。所以在伊普尔,英军的武器,就质量和火力强度而言,都落后于“大陆军主义”的普鲁士人。但英军士兵服役期长,训练较好,有一个绝技,就是“李-恩菲尔德步枪每分钟15发快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单发击发,要不断拉动枪栓,每分钟能发射15发,需要严格的训练。

      但步兵携带的子弹数,最多只能支撑10次左右的15发连射,效果当然不如真正的机枪。

      通宝推:pulque,西瓜子,
      • 家园 强,宝推之。
      • 家园 时间搞错了吧

        于2014年10月,在比利时发起攻击,试图击败比利时尚在顽抗的比军???????

      • 家园 这个拉面条的战术恐怕毛子玩的最好,而且专门为此设计他们的

        而且专门为此设计他们的坦克,大名鼎鼎的T34坦克加满燃油,再加上外挂油箱,可以跑400+的航程。德国人的3号4号都只有200左右的航程,老虎更是退步到100+左右。

        在卫国战争的中后期,毛子的进攻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这一优点。他们常常投入全部坦克瞄准一个突破口,然后等到德国坦克反击上来后。全军突然收队,然后沿火线横移上百公里。由于德国人的坦克在最初的反击中已经耗尽了燃油,当毛子的坦克部队从第二突破口发起进攻时根本就开不过去。常常眼睁睁的看着毛子如入无人之境,完成突破切断其供应线。

        这个可以说是拉面条战术的坦克版吧

        • 家园 到了二战,打仗就是打物资

          一战时,沙俄的崩溃,是“俄国有资源而无工业”,支撑不了战争。二战时,德国的崩溃,是“有工业而无资源”。事实上德国的军工产能,飞机坦克等等,在1944年9月左右达到最高峰,但由于油料匮乏,大批新装备无法启用,等于是废铁。

          所以你说的苏军战法,是“抻面条2.0版”,诱使德军消耗掉宝贵的一线燃油基数,在新补给被批准送上来之前,靠苏军更加充裕的油料供应,困死德军坦克师。

          二战中最愚蠢的事,就是日本没有北进配合德国,从而使苏联能把大批工厂迁到东部,在不受任何空袭打扰的情况下全力生产。英美对苏援助,只是在几个关键节点时间段起了救命作用,大部分时间是以苏联工业为主力支撑着卫国战争。

          当然,我们对那一代日本半兽人的智商,是没有办法指望太高的。再说美国掐住了石油,日本也没辙。

          • 家园 如果日本北上打苏联绝对是脑袋被门给挤了。

            张鼓峰和诺门坎让日本打得是十分艰难,更何况当时苏联远东是一穷二白,而且也没有资源让日本人过去抢。还不如趁着荷兰、比利时、法国战败去南洋捏这些软柿子呢。只是没有想到白头鹰愤怒了。

          • 家园 问题是苏联有丰富的油田资源

            如果德国打下了高加索油田,没准二战史就不一样了。

            所以,日本如果全力支持配合德国打苏联,想必莫斯科是守不住的。

          • 家园 日本估计对德国也有疑虑

            怕德国完胜苏联,势大难治,最好是两败俱伤。不然德国打通来亚洲通路,日本最终也是个被灭对象。德国的日耳曼至上已经挂在嘴上了,很难得到无保留盟友。

          • 家园 战略上的物资和战术上的物资是不一样的

            在二战这样的高强度机械化战争中,哪怕你家里各种物资堆积如山也米有用。油箱里的油量才是决定这几天,几星期内这场战役的胜负。毛子的柴油机坦克,可以将燃油直接装在装甲外面,甚至可以在车尾上挂载副油箱。这让毛子的坦克拥有超过德国人2倍以上的航程,这些让毛子获得了对德作战的战术优势。这个甜头太大了,以至于今天毛子还把坦克两项比赛办成了坦克马拉松。

        • 家园 综观英国陆军的表现

          如果把英国陆军比喻为一根扁担,那么在历史上,它常常被压弯,却没有折断过(局部失败/投降不算)。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英军被对手拉了面条,但这根面条很韧,拉成龙须面了,都没断。这次战斗,被英军视为“民族之战(盎-撒对决日尔曼)”,“专业陆军与非专业陆军之战”(也就是“剑与菜刀之战”),英军打到最后,残部重新编组,军官和士兵互不认识,照样并肩死战,属于有血性的。战后检讨,如果英陆军的装备好一点,后勤充分一点,整个一战不至于死那么多。

          每支胜多败少的军队,都有可取之处。今天的美军,自称在陆地上尊重解放军,但大家不要自大,真交手,如果美军守解放军攻,解放军很可能输;双方各自对攻,胜率可能也是一半一半。

    • 家园 美英历史关系看了我写的这个应该就能懂了

      第二,美国独立后,英国其实已经失去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

      看历史首先要跟着时间线,日不落帝国大发展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在美国独立之后(1775-1783)。

      另外冷战的根子也并不是建立缓冲地带卫星国圈子,而是经济与政治根本理念上的冲突。

      链接出处

      思考是好事,值得鼓励

      • 家园 但是拿破仑和老本持同样看法啊

        拿破仑把北美300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路易斯安娜那片土地)卖给美国,固然是需要一点钱,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削弱英国的战略缓冲空间。

        维多利亚时代是可以继续发展,但赚的也许是热钱,比方说,它不可能把印度变成它的本土,因为殖民地人民一旦觉醒,甚至仅仅因为经济危机,殖民者就得滚回老家,而北美就没有这个问题。

        题外话,我以前也总是不明白,美国是曾是殖民地,为什么就不憎恨英国呢?去年才明白,此殖民地非彼“殖民地”,真的是英国人(虽然不入流的英国下层人居多)移民到空旷的北美,根本就是移出去的亲戚嘛,当然对英国不憎恨,打断骨头连着筋呢,顶多就是分家、分钱的矛盾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