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 太乙仙工

共:💬21 🌺3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一 取经何以要当回事?

    这个坑里将填上有关取经的料。河里关于《西游记》的文章已经不少,又来讲取经,好像话题不够新鲜,惭愧惭愧。不过稍微担待一下,听俺解释。

    拿取经当回事,就是拿真经当回事,本坑的填料都要以“取经”和“真经”为核心来搅拌。这话似有反讽之意,好像原著没拿真经当回事似的。翻到第98回,明明写着“现付去唐朝《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卷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真经的总账清清楚楚;取经路上,多少美色诱惑都没往唐僧眼里去,说明真经已受到足够重视。

    仙工也来讲取经,不是要指摘原著,而是顺着“取经”的思路琢磨自个儿的事情。打个比方,市面上出了部畅销小说《赴宴记》,通篇讲主人公赴宴路上经历了多少曲折,直至终了才就位,面对一大桌美味幸福无比。大伙儿读着挺过瘾,搁二十年前仙工来读也会大感满足,可是现在不行了,对曲折故事勾不起兴趣,对美味倒更上心,所以一见题目,就琢磨着那顿宴席是个什么名目,有哪些花色,吃起来味道如何,吃完后如何回味。要是故事讲了一百回,最后只是把各样菜式点了个名,仙工就觉得不过瘾,宁愿另外琢磨这顿宴席怎么个吃法。明白了吧,仙工要讲的取经首先是为满足自己的胃口,见着“求取真经”,将错就错,当真考虑真经到底是个什么经。原著的确列出了真经的卷目,但那只是个菜单,不是菜式本身,更像是一部漫长的连续剧临谢幕才端出来的道具,还很可能是塑料做的,而仙工想要的是自个儿能品尝和体会的真味。

    对“何为真经”之类的问题上了心,自然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取经故事。唐僧如果只说去求取佛经,那就由他去,仙工想关注就关注,不想关注就不关注,因为天底下好经文多的是,仙工精力有限,关注不过来,而且即便想耧耧,也因判断力不佳,只能撞着哪个是哪个。但是他口口声声要去求取真经,俺就不能不另眼相看,因为既然是真经,必定是最真的那个,无论搁哪个时代,放到哪种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身上都有效,对仙工当然同样有效,这么说来唐僧要取的经就与俺有关,俺必须打起精神,关心他将取到怎样的经。

    比方说吧,照俺的理解,一加一是等于二的,要是唐长老取完经回来说一加一等于一点五,或者二点五,这很要紧,俺的工资向来以一加一等于二为基本算式来计算,算式没搞对,回到家是要受领导埋怨的。还有更糟糕的,唐僧取完经回来,万一借着真经的名义把一加一论证为二点五,并声称凡是得不到这一结论的都是二百五,仙工和广大观众岂不莫名其妙挨了咒?

    有人可能要说,小人吧你,人家好心好意不远万里取回来真经,你不念就算了,还担心人家的暗咒。俺承认自个儿心态有扭曲的嫌疑,但是要找理由也是很容易。类似“不信什么就下地狱”的说法,相信大伙儿都不陌生,那就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之后的心声。上次还见着一个帖子,去死吧,异教徒,读起来很可笑,可是真要挨那一脚就很不好笑了。

    原著中也有相似事例。就拿八戒来说,这几百年没少受取笑,但若当真存在八戒那么个人,征询他本人的意见,他能乐意吗?仙工觉着他那些事跟对真经的理解密切相关,等对真经有所认识,就知道他受了多大的冤枉。

    总之,唐僧师父取回的如果只是佛经,他爱咋说都随意,仙工没空搭理。但若他取回的的确是真经,情况就大不一样,仙工想不在意都不行,因为真经天然把俺包括进去了,相应的有那么一只脚对俺抬了起来,更有好多不中听的言语急着往俺耳朵里钻,俺再也不能置若枉闻。这么一想仙工就紧张,不由得瞪大眼睛,看他准备取回来什么样的经。

    取经非同小可,这就摸索故事的脉络,详细探查唐僧师徒所要求取的是怎样的真经。

    关键词(Tags): #取经 真经通宝推:不限,随性自在,fungi,安倚天,铁手,绿水,云中飞,捷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取经(十一)大圣从哪儿来?

      拿取经当回事儿 十一 大圣从哪儿来?

      从本章开始,主标题缩减为“取经”,留出空来容纳子标题。

      要问孙大圣从哪儿来,答案很多,为来源归类,有这么几种:

      名义的,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

      地理的,来自连云港花果山。韩国人也插一嘴,认为孙悟空是只韩国猴,依据么无外乎花果山背靠东洋大海。

      历史的,唐僧半道上曾受到一位西域人士协助,在演义里那人变身为白衣秀士,后来再演变为孙悟空。

      传说的,印度神话塑造了神猴哈努曼形象,孙悟空身上很有他的影子。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如今仙工以象征论取经,当然要给出象征的说法。

      孙悟空生来是只猴子,不管是野猴还是神猴,反正不是人,这就决定了他应被归类到神、仙、佛、魔里去。在得到天宫和佛门的认证之前,当然只能算作魔,所以把他定性为妖魔基本没错。后来即便当了神仙,也还是妖仙;成了佛,只是妖佛(妖佛,挺瘆人呢)。对于妖魔身份他自己也是承认的,有一回跟妖怪干仗,自我介绍时一得意就忘形,自称是“历代驰名第一妖”(17回)。既然是妖魔,依照前几章的结论,他就不是个现实生物,而是内心世界里的象征存在,具体象征什么要从他的作为里找。

      孙悟空跟从师父后小试身手,干掉了一群强盗(14回)。那些强盗举止很平常,名称却极不寻常,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对应佛经教导的六根、六尘和六贼,这恰恰是理解孙悟空身份的关键。这一回的标题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是指孙悟空,六贼就是那几个强盗。从贼人的名字就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人,而是寓指人所拥有的,能祸害人自身的六种毛病。这几位以妖魔面目出现似乎更恰当,原著却给他们以人身,或许是为了让孙悟空轻易杀掉,引发唐僧的愤怒,使得给孙悟空戴上紧箍成为必要之举。

      喜、怒、爱、思、欲、忧都是人的不佳情绪(是吗?至少在佛教来看如此,喜、怒、忧、思属于七情,后来又以七个蜘蛛精的面目出场,见第72回,“盘丝洞七情迷本”),引致这些情绪的则是眼、耳、鼻、舌、身、意诸种感受能力,佛教将这些感受能力归结为六根,需要加以警惕,又称之为六贼。为免除烦恼,追踪到根子上,就要警惕身体的种种感受,甚至将这类感受从思想中清除出去,因此《心经》连篇累牍地指点人要清除这种想法,消减那种意识,当然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音朵)。(《心经》,见第20回)

      好了,驱除六贼是经书要求的,唐僧作为虔诚的佛徒,当然要勤谨遵行,而遵行这些教条的途径是深刻理解,时时警诫,务求避免违犯。现实中的唐僧凭个人智能就能做到驱除六贼,而且也只有靠他自己去做。进入内心世界后情况变了,他需要一个帮手,这帮手是由什么演变而来呢?当然是心智,所以唐僧的帮手,驱除六贼的孙悟空,本来是唐僧本人的心智,只是经过象征操作后从他身上独立出来,包揽降妖除魔的事情。

      由此可以理解孙悟空何以称作“心猿”。心猿首先是心,是智能的载体,智能则是心思运动的结果。将心喻为猿,即指心本身躁动不宁,难以捉摸,像妖魔一样难于处置。有时心智也可理解为智能、理智、理性、智慧,这里不做细致分辨,而与“心”一道,笼统代表人的理解、计算、判断等能力,孙悟空就是指征这些能力的具体形象。

      有人可能大摇其头,“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是孤证,不足为据。质疑得有理,所以仙工还得多加几句声明。孙悟空形象内涵非常丰富,不见得有唯一正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理解,仙工主要是借助象征方法来发掘真经的秘密,取经始终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有关孙悟空形象的象征性,从原著能找见一大摞证据,不过得放到下一章集中列举,这会儿先喝口水,再聊些相关话题。

      将人身上的某种特性抽离出来,当成单独形象扮演角色,是一种相当奇妙的艺术操作,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一条救生船上载了一个人和四个动物,怎么看都跟唐僧的处境很相似。仔细寻找线索,将发现那些动物跟轮船上的几个人很有联系:母猴对应少年派的妈;斑马对应华人水手;鬣狗对应大厨;老虎则是少年派自身。经过残酷淘汰,船上只剩下少年派和老虎,那正是个人和他心中的野性。到最后老虎伸了个懒腰,头都不回地消没进丛林,少年派则回到文明社会。

      前文提到过,引诱夏娃吃智慧果的那条蛇也可当作一种象征,对应人心里的好奇。

      有时听说某大公司把一个部门拆分出来,单独成立公司,仙工就很不解,别人三天两头张罗着合并,大船并成巨无霸,天下无敌,拆分这是演的哪一出?后来渐渐想明白,分出一个公司来,职能部门增加,效率似乎降低了,但是可以专注在主业上,上头少些婆婆妈妈,干活更带劲儿。更关键的是,公司虽然拆分出来,背后的金主并没变,赚到钱仍然要划进那帮人的帐号。对孙悟空的象征性也要这么看。如果只是看故事,相当于把自己当消费者,公司或人物形象怎么拆不关偶的事,有人提供服务就行。关心取经,相当于当了投资人,取经人形象拆成两个,取经的总目标并没变,故事怎么演绎不用管,而只关心取经的得失。这就画张表,把对比要素全列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心取经,相当于买了取经故事的股票,从此昂首迈入投资人行列(哪怕是散户,也得算作投资人)。再来读故事,要像读财务报表,公司如何提供服务属于运作细节,不必太在意,而要把焦点放到根本目标上,于投资是资本赢亏,于取经是对真经的理解是否更清楚。

      把唐僧的智能从他心头剥离出来,单独处理成孙悟空角色,并且把焦点放在孙悟空身上,就是忽略唐僧这个人的衣食住行等现实因素,而更瞩目于他内心里的遭遇,包括遇见了哪些不良思想和情绪(妖魔),怎么对付的(跟妖魔的搏斗过程),结果如何(凭自身还是从仙佛处借力战胜妖魔)。这么一看,唐僧的确仍然走在内心的取经路上,虽然眼球都被孙悟空吸引去了,但是孙悟空当主角和由他当主角是一回事,效果还更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孙悟空来自唐僧的心智。

      关键词(Tags): #孙悟空 唐僧 心智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十)

      十 经典魔影

      想明白妖魔是指人内在的魔性,就知道妖魔横行是普遍现象,想躲也躲不开。不过妖魔毕竟不是好东西,所以看到孙悟空痛扁妖魔总觉着过瘾。维基百科上说,“佛教神话中的恶魔,指夺人性命,或阻碍善事的恶鬼神。也说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心理障碍,都可称为魔,如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后一个解释跟《西游记》写的妖魔蛮符合的。

      提到魔,也要考虑恶,平常这俩字儿结伴出现,就是常见的“恶魔”。罪恶是实际发生的,给人带来直接伤害,魔则潜藏在内心里,是促使罪恶发生的种种心理倾向。罪恶在前台,看得见,感受得到,魔性躲在后台,从内心里驱使人去做恶。取经故事把魔性直接推到前台,恶形恶色地跟取经人作对,写得太妙了,反而把人搞糊涂,不知道妖魔是种什么类型的生物。魔跟恶是对好哥们儿,必然要站在反人民反人类的立场上,所以“见魔必除”是有道理的,除掉魔就可以消除罪恶的心理根源,人将不再受伤害,多好,运动会上还是不要出现妖魔的身影才好。但是果真如此就没事了吗?下面观察另一种魔性。

      火神用黏土造出大地上第一个女人——潘多拉。众神很喜欢这个宝贝,送给她很多礼物,美丽、聪明、好奇心……但其中一件最危险的礼物是一个漂亮的魔盒。一旦这个魔盒被开启,各种精通混沌法力的邪灵将从里面跑出来危害世界。尽管众神告诫潘多拉千万不要打开盒子,但潘多拉最终没有听众神的劝诫,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她最终打开了魔盒。尽管她及时关闭了魔盒,但是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摘自百度网站潘多拉词条)

      美丽、聪明怎么能当有形的礼物送人?这明显是在用象征讲故事。

      从魔盒中释放的灾难、瘟疫、祸害都是伤害人的肇因,促使这些灾害流布的却是潘多拉心中强烈的好奇,所以好奇也是一种魔性。既已给好奇定了性,咱们可以轻易将好奇从心中驱逐出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人知道螃蟹肉味道很不错。当然不吃螃蟹肉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没有好奇心的驱使,神农就不会去尝百草,不了解百草的药性,很多人会因缺医少药而白白病死。好奇作为魔性,既可以害人,更可以救人,让人无法对它做简单处理。

      常言道“好奇害死猫”,好奇的确会给人带来伤害,但是跟所带来的成果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好奇这种魔性不仅不能消除,还要加倍呵护培养,比对待宠物更细心。

      西方传说里还有一位年轻女子也被好奇给害了,就是据说是人类祖奶奶的夏娃。上帝交待了不要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智慧、树?观念和现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显然也在讲象征故事嘛!),夏娃没经受住蛇的引诱,摘下来吃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夏娃连同她老公亚当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当了流民。这事里面包含上帝的告诫,夏娃所受的诱惑,再联系到上帝的特殊脾性,整件事并不单纯。谢文郁在《自由与生存》里提到齐克果(也译为基尔克果,克尔凯郭尔)所做的分析,指出夏娃这事儿隐含着让人伤脑筋的地方:

      在《旧约·创世纪》,“蛇”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犯罪的关键。这“蛇”用花言巧语让夏娃和亚当违背禁令而吃那棵不许吃的树上果子。这蛇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如果蛇是外在的,那么人的堕落也就是外在的。《圣经》反复强调上帝不会试探人,也不会被人试探这一立场。如果这样,上帝不试探人,那谁在试探人呢?(《自由与生存》第5章第3节,以下简写为5:3)

      依齐克果的理解,上帝若不发布禁令,夏娃和亚当就不知道智慧果的特殊,也不会去故意尝试。上帝发布了禁令,反而给他们制造了悬疑,天赋的好奇促使他们偏要去尝试那智慧果,因此蛇在故事中的作用看上去是多余的。既然有蛇的花言巧语在先,夏娃和亚当的犯罪就是受外在影响的结果,外在影响最终可回溯到上帝的试探上,而上帝又明确说了他不试探人,也不受试探,那么蛇的存在该怎么解释?

      有取经故事做参照,这个疑问就不难解释,把那条蛇当作象征,跟唐僧时常遇到的妖魔一样,对应夏娃和亚当内心里的好奇那种魔性,于是催促他们违反上帝禁令的仍旧是他们内在的心理倾向。有上帝的禁令在先,蛇(好奇)才开始起作用,促使人去做一些平时想不到的举动。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把罪责推到蛇的身上,亚当也就信了,这是犯傻,那条蛇还在夏娃和他自个儿心里蜷着呢,往后还会不时游出来撺掇人干蠢事。

      用象征方法讲故事看来是古人的拿手好戏,把神、魔和人搁一块儿,于暗喻中揭示人的精神处境。相较起来,《西游记》讲的故事既内容丰富,象征方法也用得巧妙,而且还围绕着取经主题,实在是有的好瞧。

      关键词(Tags): #取经 魔性 好奇 潘朵拉 夏娃通宝推:关中农民,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九)

      九 魔性

      人性、神性等词汇对大伙儿应不陌生,要说人身上也存在魔性,应该没有太大争议吧?取经故事所反复提及的妖魔既然来自内心,实质就是魔性。本章把目光从原著移到现实,看看自个儿身上有哪些魔性。了解咱们自身的魔性很有意义,由此可以使取经故事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明确取经和真经这些事儿的确与我有关。

      小人书无例外也曾是仙工的最爱,很多是有关历史和战争的,像《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仙工对书上画的兵器非常着迷,剑、弩、弓、矛、戟,没事就照着描画。那时候的电影很多取材于革命战争,常见到各种热兵器,驳壳枪、卡宾枪、三八大盖、机关枪、迫击炮、榴弹炮,同样令仙工着迷。再后来有机会读画册,各种大型武器装备进入视野,坦克、战斗机、导弹、战舰,都观赏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仙工就犯惑,那些东西,从低碳的弓箭到最不省油的航母,形态差异极其巨大,仙工竟然都着迷,而且是一视同仁地着迷,为什么?

      要说原因应该很明显,那些都是兵器,用来征战的,凡是跟征战有关的就让多数男孩感兴趣,仙工也不例外。到玩具商店去看看,男孩的玩具少不了刀、剑、坦克、飞机,喜欢兵器是男性的共性。

      可以进一步引申,每个人,特别是男性,身上都带有征战的偏好,因而一见到兵器就喜欢,想要归为己有,拿来试试。兵器都是用来杀人的,虽然拿到兵器不会马上用到人身上,但是与实际做恶已差不了几步。这种对兵器和征战的偏爱就是一种妖魔,准确地说是一种魔性。

      可与兵器做对比的是刑具。绞首架、老虎凳、皮鞭、钉板,都是刑具。虽然同是伤害人的东西,仙工不仅不喜欢刑具,还非常厌恶。商店里兵器玩具很多,刑具几乎没有,说明不喜欢刑具也是人们的共性。论到原因,或许可以归结到基因上。人类进入有文字、有社会组织的阶段之前经历过上百万年的原始阶段,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是群殴,主要武器是拳头,要是能找见兵器,石头、木棍什么的,一定要拿在手上,那会使你战斗力倍增。百万年下来,对兵器的偏爱足够写进基因了。而刑具是文明社会才有的东西,至今最多五千年,基因还没改造到那一步,也希望永远没有那一步。

      喜爱兵器是一种魔性,依照《西游记》里“见魔必除”的原则,咱们是不是应该立即断绝掉这种偏好?好像没有。现实是玩兵器可以(不管是玩具还是真家伙),但是不能用来杀人,否则就得吃官司。奥运会上仍保留标枪、射箭、射击、击剑等战斗项目,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给冠军发奖杯,没见有人不适到赶紧拿起佛经或《圣经》来念,一个也没有,说明人是可以和魔性融洽相处的。魔性没那么可怕嘛,说不定哪天众魔被正了名,可以开个人魔欢乐和谐运动会,欢迎大家前来捧场。

      人心中的魔性,破坏欲也算一个。小朋友搭积木时很用心,毁坏的时候可不手软,稀里哗啦就给推平。直接下手搞破坏的机会很少,那就看别处的破坏如何进行,火灾、洪水、山体滑坡、大楼爆破、倒烟囱,都有看头。现代电影技术给制造破坏场景带来极大便利,地震、海啸、大火以至彗星撞地球,都能声形并茂地模拟,相关海报上少不了极力渲染武器的酷炫和破坏效果的惊人。城市的毁灭可以集中展示破坏场景,所以出现《金刚》、《世界末日》、《超人》、《天地大冲撞》、《后天》、《复仇者联盟》等片,纽约等城市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不知道给毁过多少次了。

      其他的魔性同样不胜枚举,好传小道消息应算上,羡慕、嫉妒、恨已经粘连到一起,俨然成就新的三结义。另外攀比心理算不算?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不是?刚愎自用和没主见是否都魔性十足?这么列数下去,自个儿身上要附满妖魔了,跟满身虱子似的,想着就头皮发麻。难怪唐僧那么霉,心路上妖魔当然多,老是遇见妖魔,说明他确实走在正道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出门撞见鬼很难,进门遇见魔其实极容易,这是取经带来的重要认识。

      关键词(Tags): #取经 魔性通宝推:不限,fungi,江南水,关中农民,陈王奋起,
      • 家园 推荐一下《西游补》

        这是唯一的可以和原作媲美的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魔幻主义小说——可不是神魔主义,更是第一部穿越文。

        孙悟空进入的是几个平行宇宙,在几个时空里穿越,其中有的时空里唐僧居然娶妻生子;孙悟空居然从大唐穿越到了宋朝;又遇到了自己的儿子。最后才发现自己是进入了一个所谓“青青世界”,是一蜃的妖怪幻化出来的。

        假如,这个蜃不是别人,正是唐僧自己。孙悟空站在一边,目瞪口呆地看着师傅的脑子里咕嘟咕嘟不断地冒出新的世界:一个世界里他和西梁女国国王成了亲;另一个世界里,他亲手杀死了白骨精.....

      • 家园 写得太好了,马后炮一下啊,俺也曾这么思考过西游记,

        但是远没有仙公你这么系统和深刻,宝推。

      • 家园 越写越好,渐入佳境啊

        宝推感谢!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八)

      八 魔的象征

      佛教是最讲慈悲的(大致不差吧?),连蝼蚁都舍不得伤,可是在求取佛经的路上,在虔诚的佛教徒身边,杀戮却似家常便饭,搞不懂取经故事何以这般悖谬。一心念佛的唐长老简直是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历尽磨难的取经也跟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业相差无几,幸好抛的是妖魔的头颅,洒的是妖魔的热血。还是那个问题,妖魔招谁惹谁了,要被举着取经幌子的佛徒们无情追杀?

      仙工依然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取经故事讲的是内心世界的事情,所以也应将妖魔视为内心和精神世界的“生物”。

      原著在章回的标题上多次揭示妖魔和精神的关系,如“邪魔侵正法”(30回),“外道迷真性”(33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50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55回),“缚魔归正乃修身”(62回),“姹女还归本性”(83回),妖魔所侵害的是正法、真性、本性,妖魔本身则是爱欲、神昏、色邪等不良精神倾向。

      每一回的斗魔故事都复杂曲折,标题却给出完全不同的指引,指明跟妖魔的搏斗其实全发生在人内心里,是一种心绪跟另一种心绪的冲突,一类思想和另一类思想的战斗。以著名的盘丝洞故事为例,唐僧恍惚间被七个蜘蛛精捉住。那七个美丽的妖精,就算不能当下凡的仙女娶回家,留着也可以赏心悦目,结果都被孙悟空一通乱棍打死了,说来挺可惜的。从标题看,“盘丝洞七情迷本”(72回),原来妖精们是七情的化身,依照佛教的说法,七情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原来唐僧见到的不是仙女或妖精,而是自己心里头从来就有的各种情绪。唐僧借孙悟空之手把那些情绪都清除掉了,旁观者如仙工却为香消玉殒而叹惜,真是叹错了对象。

      第73回,黄花观道士用药毒翻了唐僧和两个徒弟,那毒药非常来之不易,

      山中百鸟粪,扫积上千斤。是用铜锅煮,煎熬火候匀。

      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三分还要炒,再煅再重熏。

      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

      俺不明白,一个道士平日不好好打坐念经,费那心思熬毒药,心地要多么歹毒,又多么无聊!还是标题解了惑,“情因旧恨生灾毒”,此毒来源于心底,是长久郁积的情和恨。这种恨对大伙儿应不陌生。常听说有人幼年遭受虐待,长大了仍心理扭曲,有恨埋着呢。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是这种恨在起作用。原来黄花观妖道士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道士,而是徘徊在好些人心底的怨毒情绪。

      第77回,三大魔头跟唐僧的三位徒弟对抗,战斗极其激烈,狮驼城简直是取经人们的斯大林格勒,然而一长段韵文刚写罢战斗场面,矛头马上指向精神方面:

      六般体相六般兵,六样形骸六样情。

      六恶六根缘六欲,六门六道赌输赢。

      三十六宫春自在,六六形色恨有名。

      要把六般体相、六样形骸、六恶、六根、六欲等交待清楚得写一大篇论文,然而那跟叮叮当当的战斗没啥关系。名义上故事在演述神魔对战,展现出来的是各种武器装备的比拼和作战技巧的运用,实质里却在讲解思想观念上的斗争,这种斗争不止发生于唐代和某个名叫狮驼国的地方,而就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天,每时每刻。

      唐僧说过,“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13回),这是明确地将“魔”归到“心”上,即魔是由人的心思和情绪生发出来的,是纯属于精神世界的事物。要消除魔障,刀枪等武器没办法对付,只能动用心思,清除各种邪念、恶念,使心思澄澈、思想纯净,才能截断妖魔生事的机会。

      唐僧不忍见到杀人和残害动物,因为人和动物都活在现实世界,唐僧在用现实眼光看待人和动物的生命。进入内心,事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则都完全改变,虽然妖魔被杀也惨叫连连、鲜血迸溅,唐僧却只是冷静观看,不置一词,因为所谓“惨叫连连”和“鲜血迸溅”都是比喻的说法,无非表示妖魔所对应的情感或心理倾向也有抵抗,不愿轻易遭到除灭。

      以前述大学宿舍里的三位同学为例,假如唐僧同学兼职辅导员,有意愿和职责帮助那二位游戏谜,一定果断拔掉插头,摘掉他们的耳机,要求他们拿起书本,专心思考哲学问题。那二位必定不情不愿,明着不打游戏,暗地里偷偷玩两局,或者跑到隔壁看别人打,用象征的方式看,那就是妖魔在顽抗和哀嚎。“妖魔”再哀嚎,唐僧同学也不会怜惜,因为既已认定了沉迷于游戏不好,就不会对迷恋游戏的妖魔保留恻隐之心。用这种方式来审视取经故事,就知道虽然杀妖魔和杀人效果相近,唐僧却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一个是现实中的残杀,受害的是具体鲜活的肉体,另一个指向内心和精神,对付的不过是不良情感倾向。唐僧师父的眼光对头,咱们观众也得跟上,别再把象征的杀戮和现实联系得太紧密。

      妖魔的特征里有一条是占有欲强烈,那么妖魔就是象征占有欲吗?大概不能做这么简单的对应。如果妖魔仅指占有欲,象征性就太单一,萝卜当杠使,不足以支撑《西游记》那么庞大的故事群和纷繁复杂的喻指。还以大学宿舍的游戏迷为例,迷恋打游戏只是喜好,不涉及占有欲。妖魔另有所指,而且指向的不是单一事物,需要就事论事予以分析。

      取经故事看上去热热闹闹,经常让人不明所以,其实众妖魔不过是些雕画丑怪的木偶,牵动木偶的是思想情绪的细线,孙悟空挥舞的棍子是在实现某些理念,一如许多标题所揭示的:“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77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90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妖魔是人心里的各种不良思绪,形象地看,真性、本性的人被喜、怒、忧、思、外道、邪念、情乱、神昏等等妖魔重重包围了。斗兽人任务艰巨。

      关键词(Tags): #取经 妖魔通宝推:不限,伏波将军,fungi,牛栏山二锅头,关中农民,
    • 家园 独出机杼,解读自成一家。真仙工

      植物神西游记里应该也有,杏仙,十八公这帮假以时日修炼路线图,不就是植物神吗?

      稍拓展一点,神话界不是百花仙子嘛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七)

      七 妖魔特征

      这就讲到魔了。魔在故事里作用极大,所以要多花些心思在他们身上。

      魔也常称作妖或怪。应该说怪、妖、魔所指并不同:

      怪只是偏离了正常,邪气不那么重;

      妖是超出常识范围的现象,如果能弄明白其原理,它就不妖;

      魔通常和恶结合在一起,能伤害人,相反如果人畜无害,魔不魔的就无所谓了。

      拿这几个词用到人身上,含义也大不一样。怪是个客观判断,说“那人很怪”,是指那人不正常,但是跟我没关系。妖含有主观成分,说“那人妖里妖气”,指那人的精神气质与我不合,并且我不想被那种气质恶心到。魔有做恶的倾向,须要及时回避。

      拿精灵古怪的黄蓉为例,江南七怪称她为小妖女,因为她跟郭靖相好,而七个老怪物一方面疼爱弟子,一方面不喜欢黄蓉的气质,所以用带有主观色彩的“妖”来称呼她,表明他们从心底里厌恶她。如果放在欧阳峰、杨康等人那儿,多半会用只含客观色彩的“小魔女”来形容她,因为他们不关心她的精神气质,而只看她是否于己有利,既然她常跟他们做对,又拿她没辙,当然认她为魔。

      怪、妖和魔在取经故事里没啥区别,反正都不是好东西。所以后文将不再提怪,对妖和魔也不做区分,为行文方便,统称为妖魔。

      先总结出妖魔的几项特征。

      1. 以人为食。

      妖魔的最大特征就是喜欢吃人,所以“妖魔”一向是贬义词,是极端伤生害命的危险分子。唐僧一出大唐国界,于乌漆麻黑的凌晨被寅将军带领的一干妖魔捉住,两个随从当着唐僧的面被吃掉,让唐僧,也让读者领教了妖魔的邪恶。往后唐僧频繁落入魔窟,见识了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的食品(72回)、蒸人肉的笼屉(77回),剥人皮的亭子(86回),可见妖魔专以人为食,以祸害人为业,极端邪恶。

      2. 形貌丑陋。

      既然行为极其邪恶,妖魔的外观免不了也非常丑恶。黄袍怪虽是星宿下凡,长得却似“牛头夜叉”(28回),唬得唐僧慌忙暴走;独角兕大王原身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下凡后“生得好不凶丑”(50回),找不出半点驯顺样子;赛太岁是观音菩萨的宠物,逃进山野后“口外獠牙排利刃,鬓边焦发放红烟”(70回),完全脱离了宠物范畴。其他的妖魔也大多没好面相,将人的形体和野兽面貌综合在一起,活脱脱就是半兽人,要想看他们的具体模样,可以参考有关西游的影视,好莱坞电影《魔戒传奇》(也译作《指环王》)里面也有大量半兽人。

      3. 身处山野,数量众多。

      妖魔虽以人为食,却偏爱住在野外,特别是住在山洞里。取经人们穿过人群密集的市镇时较少遇到妖魔,钻进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地,反而更容易碰见。黄袍怪所住的是碗子山波月洞,金角、银角大王住平顶山莲花洞,蝎子精住毒敌山琵琶洞,多数戏份足的妖魔住哪座山哪个洞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就差标上门牌号码。

      每一个本领高强的魔王手下都招纳了百十个小妖,到狮驼岭,大小妖魔更达四万八千之众,俨然是规模庞大的野战军。跟众妖魔比,取经人们实在势单力薄。

      4. 欲望强烈,手段拙劣。

      妖魔总是怀有强烈的占有欲,如黑风怪见到锦(衤阑)袈裟,卷了就走;白骨精为拿住唐僧,三番变作人形;赛太岁为博取金圣宫娘娘的欢心,极尽谄媚之能事,甚至主动叫小妖去报告打败仗的消息,“你如今去说那里人马骁勇,必然胜我,且宽她一时之心”(70回);狮驼岭的青毛狮子怪为守住到手的唐僧肉,“把唐僧抱住不放”(77回),像小朋友紧抱住可心的玩具。

      妖魔占有欲虽强,手段却一般,也就是凭武力或宝贝跟孙悟空硬碰硬对战。例如白骨精,同样的手段使用三次,对手再笨也想得出对策来;金角、银角大王揣着五样宝贝仍对付不了孙悟空,自己反而先后中招;赛太岁面对心爱的娘娘时憨得可以,对孙悟空耍的花招毫无警惕之心。相对而言,孙悟空经常表现出超凡的机灵,将自身的武器和手段灵活组合,运用到极致。

      5. 不受法律保护。

      不管哪个旮旯的妖魔,最大特点是跟法律无缘,杀人不偿命,被杀也活该。孙悟空杀人,唐僧通常反应强烈,严厉训斥和念几十遍紧箍咒都不够,还多次撵他走。唐僧在猎户刘伯钦家做客,见一座草亭挂着枪刀叉棒和数块血腥的虎皮,就嫌“凶险腌脏”(13回),可是往后孙悟空经常荡平魔窟,打得小妖尸首遍地,倍加血腥,唐僧却没什么反应,连句“阿弥陀佛”都不念。

      妖魔通常由动物修炼成精,虽嗜吃人,被杀时同样有流血和惨叫。从阅读感受来说,杀妖魔和杀人效果一样,身处现场的唐僧竟然未见心情起过异动,足堪生疑,不知妖魔到底是怎样一种生物。现代各个国家都出台了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法律,什么时候能出保护珍稀野生妖魔的条文?大概遥遥无期。

      观音曾对孙悟空说:“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57回),可见杀妖魔无须顾忌法律和道德。从这句话还可以总结出“见魔必除”的原则,往后将经常提到。

      6. 身份可以转换。

      故事里还有个广为人知的规矩,来一个怪物,是妖还是仙不好从外观和作为判定,而全看仙、佛界上层的意思,颁给你仙的资格你就是神仙,收你为徒你就得正果,偷偷下凡固然当了妖魔,主子出面说句话,妖魔眨眼还原为神仙。这么一来妖魔和仙佛的身份随时可以切换,妖魔干了再多坏事,能不能除掉就看有没有后台,有后台还能高升,若没后台,等着挨棍子吧。

      7. 有时也干好事。

      妖魔也不是千篇一律只干坏事,如车迟国的三个妖道,身为国师,为本地求来过不少雨水。这会儿如果加州政府招贤纳才,孙悟空和仨妖道都去应聘,妖道士更容易胜出,因为通天本领不如求雨来得痛快,而且他们还能常住,签个多年合约没问题。乌鸡国的妖道士替换了国王出来治世,把个国家治理得更太平,让人分不清国王跟妖道士谁更好。

      不管妖魔原先状况如何多样,取经人们一到,他们纷纷放弃安静生活,主动与取经人为敌,然后接受金箍棒的无情捶打。取经故事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妖魔跟取经人的冲突上,如果说是妖魔作祟才成就取经,恐怕并不过分。那么妖魔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使他们对取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将是以下几章的主要内容,仙工将祭出法宝,还是拿象征说事,细论妖魔的象征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妖魔不是好东西,显现为半兽人,于是取经人把自己内心建成一座斗兽场,取经人也不妨称作斗兽人。

      关键词(Tags): #取经人 妖魔通宝推:fungi,关中农民,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六)

      六 凡人困境

      人本身在仙佛分类图表里也占有一栏,可惜档位最低,要是把妖魔鬼怪也加进来,地位还得往下降。这就要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人处境如此可怜?

      神、仙、佛各据其位,在于他们拥有特殊本领,要么能力异常,要么德行高超,要么接近真知,跟他们一对照,人有什么呢?嘛也木有,除了蜷在最底层,还能怎样?

      说人什么本事也没有,马上遭到嗤笑,放眼望望,世上还有什么生物比人更能耐的?的确如此,然而这里讲的是观念里的人,不要和现实弄混淆了。在观念里头,狼虫虎豹全都不存在,有的主要是神、仙、菩萨、佛,这些都是人崇拜的对象。反过来说,人不崇拜自身,而是瞅见什么东西觉得神秘或高级,马上纳头拜倒,搞习惯了,自身自然掉到最底层。

      这里讲到的人要分两种状况,一是作为群体和阶层的人,统称为凡人,另一是作为个人,有时称为个体。

      个人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如果掌握了神异能力,他就成为神;要是德行超好,广受膜拜,他就升为仙;要是智慧超群,大彻大悟,就成了佛。取经路上的唐僧无能至极,来个妖魔就能调戏他一番,回头取经成功,他升级为佛,那些妖魔还能不能入他法眼将很难说。

      个体可以脱离凡人阶层,凡人这一群体却将持续存在,并因缺乏可受崇拜的特质而永远处于最底层。跟神、仙、佛比起来,凡人阶层的特征就很明显,不外是无异能、无德行、无真知,原来是一群三无的盲流。

      凡人在三无之外还有一个糟糕的特征,地位很不稳固……什么,都已经划到最底层了,还能往哪儿掉?当然是往妖魔那儿去呀。妖魔的情况马上就要讲到,这里仅需了解一点,妖魔总是要吃人的,人莫想安安心心当个凡人,难免哪天遭了妖魔的明算或暗算。妖魔和神佛都是观念中的存在,人即便被妖魔吃掉,身体还好好活着,好像并不可怕,只是吃完后人已不像原来的样子,而是和妖魔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人变成了妖魔。就拿狮驼国来说(77回),一国的人都被妖魔吃掉了,全死了吗?没有,只是都中了邪魔,行事和妖魔一个德性。

      既然妖魔专门和人做对,人就以牙还牙,磨练本事对抗妖魔,总可以吧?直观上可行,但要明白,九环刀、龙泉剑和三节棍全没用,妖魔不是现实存在,物质的东西伤不到他们。要对付他们,只能到观念中去找本事学,呼风唤雨啦,画符念咒啦,都成。嗯,如果可行,马上就办。可是仔细想想,这是干吗呢,还不是修炼特异本领,等修成了,人还是人吗,已成神了。同样,道德修养一样可以对付妖魔,但是修成之后将成仙;精修佛法也能祛魔,而修成之后将成佛,总之已不是凡人。

      这么一来就遭遇悖论,凡人如果安于做凡人,就没本事对付妖魔,早晚会被吃掉,变成妖魔;如果努力学习对抗妖魔的本领,就是奔着当神、仙或佛去,又做不成凡人,反正凡人这位子不得不坐,又维持不住。

      竟然得出这种结论,又出了什么问题?另外原著也没说啊,有证据吗?书里是没明讲,但是把各种角色考虑一遍,并且考虑到对真经的理解,结论只能如此。下结论不给证据不符合本河规则,而要找事实摆道理又大费周折,不如暂且了解凡人的不堪处境,转头继续观摩取经,等遇见合适机会再回到这个话题上来。

      关键词(Tags): #取经 凡人通宝推:简体英文,fungi,关中农民,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五)

      五 角色分档

      明确了取经的工作环境(内心世界)和主要工具(象征方法),可以进入主题了吗?哼哼,早嘞,热身仍得继续。

      取经人们一路上跟各种各样的仙魔打交道,包括土地神、山神、河神、城隍等地方基层干部,隐居各处的镇元大仙、东华帝君等高级神仙,天宫的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大仙,散居各山头的四大菩萨,还有灵山的大佛、金刚,四海龙王,另外地府的阎君和判官曾露过脸,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野仙也很多,如牛魔王和他一家子,碧波潭的龙王一家,瀛岛三星,再然后,就是地面上不可计数的大小妖魔。这样一大批千奇百怪的神、仙、佛、魔构成了取经故事的角色主体,对他们的状况要先有个大致了解,才知道取经人们所处的基本环境。

      仙、佛太多,挨个儿详细盘察等于写辞典,本文只能忽略细节,通过给他们分类来产生大致印象,而能采取的分类标准又有若干。

      依所属系统,主要分为天宫系和灵山系,此外还有不受两系管辖的野仙和妖魔鬼怪。天宫系包含了从地府、地面基层到天宫的所有神仙。灵山系在各地有菩萨,在灵山有大佛和金刚,此外还有大批罗汉、优婆罗、优婆夷充当背景群众。

      依居住位置,可分为地府,海底、河、井等水下,地面(又可细分为山野和城市),天上,广泛程度赛过细菌。

      依现实中有无原型,并考虑到原型的物种,可主要分为四种:

      ——自然神,由自然物体和现象演化而来,包括司风的风婆婆、巽郎君,管云的推云童子、布雾郎君,还有雷公电母什么的(参见第45回)。地方土地神、城隍、河神、山神也都算作这种神。太白金星对应离太阳第二近的金星,手托仙桃的老寿星对应南极老人星,也都属于这种神,不过他俩“进化”得很高级,已经很难看出原身了。

      ——传说神,来自传说,如王母娘娘是由传说搬进原著的大神。

      ——生物神,由动物演化而来(不知道有没有来自植物的神),如二十八星宿的原身全是动物,要是让他们变回原型,马上组成一座小型动物园。

      由人升格为神也算作生物神,但是特称为仙。太上老君原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二郎神来自都江堰总设计师李冰的二公子(也有说是灌江口的杨二郎),所以虽挂着神的号,其实是个仙。佛祖原身是释迦牟尼,也可归为仙类,不过还是称他为佛更恰当,否则好像称诗人为专家,怎么看都别扭。

      ——观念神,由观念具象化为神,如灵宝道君对应老子所论述的道,现实中没有任何对应物。菩萨原指大觉有情,揭谛意指去体验,也都是形象化了的观念。

      分类方式虽多,但都嫌象征性考虑得不够,跟取经主旨联系不起来。依仙工的理解,仙、佛都是象征,对应某种观念,简单来说是观念中尊崇什么,就拜什么样的神。依据尊崇的目标另行分档,得到如下一张简化了的神、仙、佛图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线下方是现实世界,神佛的原型都出自这里。上方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本应称作内心世界,因所遇仙佛如此众多,此内心就拓展为所有人的内心,准确地说是观念,因而要称这个大环境为观念世界。

      众仙佛不管来自何方,能够在观念世界立住脚,自然要有看家本领,主要本领可分为异能、德行和真知三种。图中列了一位故事里没出现的人物,关帝,对仙佛看家本领的讲解就从这位入手。

      关帝当然是指三国名将关羽。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下发生于王莽年间,关羽出世还得再过两百年,跟大圣比是新秀,然而等到大圣出山,新秀已经封帝了,上升得很快。《抗日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讲到河北和山西曾经每县每乡都有关帝庙,相对来说孙大圣虽然深受大众喜爱,却没见哪座庙供他,故事里倒是临时起了一座庙,供的还是取经的四位(参见第99回),可见孙悟空受崇拜的程度比起关帝尚有差距。

      关帝在取经剧集里没出面,名字倒是被提到过,

      老者道:“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了,取名唤做陈关保。”

      行者问:“何取此名?”

      老者道:“家下供养关圣爷爷,因在关爷之位下求得这个儿子,故名关保……”(47回)

      俺以为大圣听到这儿要勃然大怒:姓关的是个什么东西,竟然也敢称圣!然而他什么也没说,很快转换了话题。

      常被人们单独供在家里的有弥勒佛和观音,这关帝也享受同等待遇,心高气傲的孙大圣听了居然没说二话,可见他默认了关帝的地位。那么关帝有啥能耐让孙悟空心服?武力高强?虎牢关前刘关张联合出击都拿不下吕布,关帝的武力值仅抵得上吕布三分之一,在孙悟空面前更不值一提。用武力来衡量关帝明显不合适,他的强项在于品德超好,所谓义薄云天,孙大圣要是跟关帝拼义气值立马气短,所以还是闭口不提为妙。

      德行成就了关帝,也成就了一批神仙,包括太白金星和二郎神。太白金星是众星领班,进退规规矩矩,深合维护良好秩序的愿望,于是他地位日显,当上天庭宰相(仙工是这么理解的)。能跟他做对比的是南极老人星,形象化为老寿星,只给人带来延年益寿的好处,德行上说不出特别来,只好跟福神、禄神搭伙到处混吃混喝(参见第24回,三星各吃了颗人参果,赚大了)。二郎神和他爹一起兴修水利,功在千秋,做个大神仙理所当然(李二郎建立的是事功,而事功能够转换为德行,孔子推崇管仲即出于这种原因)。如果说德行在金星和二郎神身上表现得比较模糊,在玉帝那里就很清楚,佛祖还专门夸过他,后面将专章讲解玉帝怎么个有德法。

      明确玉帝等大仙高居尊位的原因,反过来就容易理解异能神们的不堪处境。

      异能不单指刮风打雷那样的特异能力,也包括长久存在,例如一座山不因岁月流逝而改变,所以必对应一位超然存在的山神;一颗星星高居天顶,神秘异常,应当对应一位星宿;天地自创世即存在,更对应一位大神,尊号有了,就是元始天尊。早期传说中的诸神,例如王母,故事也予以保留,但是得和异能神们划归一类。

      取经故事给人制造了深刻印象,这类年代久远、能力特异的神地位并不高。就说龙王吧,人间只有当了皇帝才能穿龙袍,龙简直是皇家专利商标。进入取经氛围,龙王只是天庭的编外部署,职责只有播雨,而且需要风、云、雷、电等神的密切合作,俨然是现代化生产线上的一名员工。天庭对播雨的品质把关还特别严,稍有差迟就可能掉脑袋(参见第9和41回),这龙王当的比富士康的年轻工人还不如。

      异能神地位不高是由精神演变造成的。上古人类看啥都很神,封起神来从不手软,然而到后世,理性精神日益彰显,那些神脑袋上的辉光就渐渐淡去。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将品德视为评判首要因素,即是理性精神大行其道的表征,相应的当然要另推一批神上位,于是玉帝、金星之类跟德行相关的神仙戴上大红花,容登灵霄殿,受到万众膜拜。与此同时异能神们纷纷退位,地位高的安置还算客气,王母领一拨神仙开垦蟠桃园,元始天尊明升暗降,去政协专门拉神仙开茶话会。土地神、山神专事基层,估计永生永世都望不到灵霄殿的门楼。风云雷电及龙王等虽然还能腾云驾雾,却无意间被塞进气象制造生产线,再苦再累都得干。

      德行瞅着挺好,然而并不是理性精神的唯一最爱,真知也是一大关注要点。灵山就是以真知为出发点构建的观念系统,树立起一大批大佛和菩萨形象,与天宫分庭抗礼。观音法力广大,其核心能力其实是接近真知,称之为观音经(21回提到过)。唐僧和观音名义上是师徒关系,还原象征,却是个人和观音经的关系,后文将专门讲到。佛祖是佛法的首倡者,俨然是佛法的化身,地位当然至高无上。

      应该说天宫原先已经包含了真知类神仙,一位是灵宝天尊,道的化身,另一位是太上老君,将道讲得最透的理论家。可惜天宫没好好看待真知,只把他们当普通的异能或有德神仙,时间一久,他们离开灵霄殿,一个去了人大,只在开大会时才露个脸,另一个去了科学院,潜心炼丹。将这两位边缘化,天宫是自废武功。天宫是个老系统,需要不断改造,改来改去,陈芝麻新谷子混到一起,改乱掉了。

      图中还有一档指向凡人,来不及讲了,留待下一章再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故事里仙佛众多,真正崇拜的主要是三样——异能、德行和真知。神、仙、佛的地位对应着不同观念受人们重视的程度,这就是唐僧所处的“时代背景”。

      唐僧高调奔灵山去,似乎真知集团已然胜出,然而不必仓促下结论,取经还有太多内容可予考虑,且待后文慢慢解说。

      附加声明,本人自称“仙工”,是不是想跟众仙佛比肩?当然不是,也没那妄想。仙工是搞工程的,虽然提笔论说取经,还是把这当件技术活,到处搬运基本原理,想办法整到一块儿去。是个仙必定道亨高深,不食人间烟火,仙工这个“仙”却不为远离现实,而是从现实感受到太多困惑,倾向于到观念世界找原因。同时,仙工这个“仙”也意味着尽量认清和回避现实逻辑,努力运用象征方法,将取经故事还原出象征本意,从而解决自个儿的困惑,简而言之,这个“仙”是“象征”的代称。

      关键词(Tags): #取经 象征 观念世界通宝推:铁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