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取经(三二)真人版火烧观音院 -- 太乙仙工

共:💬21 🌺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取经(三二)真人版火烧观音院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一至十十一至二十二二十三至三十一

    三十二 真人版火烧观音院

    从火烧观音院演绎出个体和思想文化的恩怨情仇,跨度好像比较大,要是能找到具体案例来对照一下就好了。稍一想,还真有了,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潘知常的《失败的鲁迅和鲁迅的失败》,找回来再读,还真像那么回事,这就摘录几段文字,看看鲁迅老先生是怎么经历这一出的。

    1. 熏陶阶段。

    文章基本没提,咱就自个儿想吧,老先生能写那么深刻的小说和论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是一般的深,说他是“高僧”还嫌不够,安上“大师”头衔才恰当。这么个大师,熏陶阶段肯定很长,成果也特别优异,勿庸置疑。

    2. 进入问题情境。

    文章也没提,还得自个儿补,好在不难。老先生童年有过锦衣玉食的好日子,然后家道突然败落,使他很早就看到人情冷暖,冲击不小。在仙台看录像那段就更突出,从此看人看事眼光与旁人迥然不同,是走进问题情境的重要契机。

    3. 决裂与反抗,一个纵火犯的诞生。

    从《狂人日记》发表开始,世人见到的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处处看不顺眼的异类。在仙工来看,他具有了取经人的多种特征:取经人,闹天宫的主,收藏了数百件袈裟的老院主,纵火犯,往后黑风怪面目也将呈现,摘录和解读就此开始。

    历史的意义被消解了,道德的意义被消解了,二十四史的存在被消解了,一切都被消解了,剩下的只是绝望的个人。

    历史的意义、道德的意义和二十四史的存在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观音院”,老先生是在这样的传统中濡养长大的,然而经过他的反省,传统失去了以往所标榜的意义和价值,“观音院”遭到焚毁。

    顺便说一句,仙工来说道取经,主要工具是从别处借来的,包括谢文郁的《失魂与还魂》和潘知常的很多文章。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技术,凭仙工空空两手,把《西游记》翻上一百遍,莫想碰到象征性取经的半根毫毛。

    通过认识鲁迅,各种常见意义被消解后,求取真经对于绝望的个人方才分外迫切,因此专门提出自我分析方法。

    鲁迅发现并见证了在古代中国由于信仰匮乏所造成的人性颓败与历史颓败这样的两大病症。

    现实中一幢古建筑再不好,放在那儿也可以做个纪念,而对有严重欠缺的思想殿堂,不能仅仅置之不理,既然它导致了“人性颓败与历史颓败”,也就是豢养了无数妖魔,不采取措施就不能挽回颓势,因此举起“犯罪”的火把非常必要。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骨感现实却是“前人栽树,后人掉一身毛毛虫”,躲都躲不开。老先生本事很大,性子又急,抡斧子就干起砍树的活。

    最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对于生命是一个中间状态的强调。

    在个体诞生之前,人们供奉的是“普遍、永久、完全这三件宝贝”,这无疑是在用“棺材钉”钉死自己,使自己萎缩为失却生命力的“末人”。

    依仙工理解,“末人”意味着主动放弃思维主体的主人地位,打着“普遍、永久、完全”的旗号,将自我转变为意识客体,传统中与修行意识息息相关的成圣、成贤、成神、成佛都是这回事。鲁迅老爷子首先看出来,这事儿不靠谱,人只能成为自我,妄想成为别的什么是在给自己钉棺材盖子。

    鲁迅是怒触不周山的共工。

    “共工怒触不周山”也是个极富象征性的故事,适用于取经人——每一位取经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周山,对孙悟空是天宫,对唐僧和老院主是观音院,对鲁迅是传统文化。

    4. 与魔共舞

    与其躲进“普遍、永久、完全”三件宝贝中,不如“化为泼皮”、“寻野兽与恶鬼”、做“速朽”之“野草”。

    “化为泼皮”、“寻野兽与恶鬼”,是在与假经作对,立意要固守真实的自我。“泼皮”、“野兽”和“恶鬼”都有妖魔气息,与传统对抗之时,不经意间也使魔怪附体。取经人要与现实对抗,自然少不了偏激和怀疑精神,遭遇困顿时这些个性愈发起到重要作用,而这些个性都是魔性,施展开来,人就与魔无异。

    鲁迅的成功也是从发现了个体的尊严开始。但是又不仅仅发现了个体,而且发现了个体的悲剧,不但认为人生就是痛苦,而且认为痛苦就是人生。

    人活着就是因为他没有意义,那我就跟没有意义共死共生。跟没有意义共死共生就是我的意义。这就是鲁迅所提倡的“坟”的哲学。

    焚毁观音院是因为不相信观音院里供奉的那些偶像(普遍、永久、完全等宝贝),那么取经人找到了什么新宝贝来代替呢?没有。原先似乎拥有新袈裟/新信念,那是由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获得的,而一旦行动起来,将发现摧毁观音院的并非新信念,而是怀疑精神,是魔性取得了胜利。

    在怀疑精神之外,叛逆精神同样不会将新信念当作至为尊贵的宝贝,而是任由叛逆本身称王称霸。在怀疑和叛逆的双重作用下,没有什么信念不可质疑,取经人实际在为反对而反对,于是发现新袈裟/新信念不见了。

    鲁迅的成功在于他走得特别远,“发现了个体的悲剧”,也由于这个发现,他找不到新的立足之处,只有将“坟”作为终点,从这个“坟”里不会诞生崭新美好的新生命,倒很可能窜出成群的魔怪来。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鲁迅《野草·题辞》)

    老先生的意识中也有“老我”和“新我”之分,老我之死意味着新我的诞生,因而值得欢喜。可是新我如何获得存在的确据?凝视死去的老我就能确认新我的存在?恐怕没这么容易。

    新我的诞生没有带来持久的欢乐,倒是很快坠入阴暗思绪,与“野草”相伴,面向“坟”,“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野草·影的告别》)。这一阶段,孙悟空跟黑风怪斗得很激烈,在鲁迅这儿,与魔相处,内心很苦。

    在无价值之中承担无价值这一重负,无法与新世界共生,那就与旧世界共亡。这是一个“失败”的鲁迅。

    观音院破坏完了,取经人发现情形并不妙,美好前景并未出现,原有的信心、激情却遭遇考验,出路无处可找。

    对于心灵黑暗的真实呈现,无疑应该以鲁迅为尊。至于转向对内的否定一切,也以鲁迅为极致。勇敢地向自己也向世界说'不',无人能出其右。

    怀疑精神在做功,叛逆精神一往无前,直至彻底摧毁自己,妖魔勇猛!

    黑风怪在鲁迅身上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仍然是叛逆、偏激和怀疑,是个原生青春三魔组。观音收容这样的妖魔,说明观音在经受弟子抵牾过程中也日趋成熟。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鲁迅自道)

    喜欢跳蚤,不喜欢苍蝇、蚊子;不喜欢猫,而喜欢狼;不喜欢狗,而喜欢蛇。

    喜好越来越怪异,显示其精神日益充斥魔怪气质。

    对猫头鹰寄予无限希望,“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怵的怪鸱的真的恶声在哪里?!”

    令人吃惊,说这话的岂非妖魔附体?是的,一面与妖魔作战,一面变成妖魔,这就是反叛者的现状。在故事里,取经人此时也完全以妖魔(孙悟空)的形象出现,在与别的妖魔激烈缠斗。

    我自己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其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鲁迅自道)

    用取经的语言说,取经人变成了巨魔,心中感觉到了魔性,却无从清除起。

    我们经常说他是“民族魂”的继承者,其实并不准确,他其实是“民族魂”的掘墓人。

    “掘墓人”是对“纵火者”的另一种称谓。

    回到基本问题,为什么要取经?当然是看到了问题,从原有环境找不到解答,于是向外去寻找答案,寻找姿态本身就是对原有环境、理论、观念的不认同、不接受、不妥协,也就是举起了焚毁观音院的火把。取经之旅真的不是游山玩水的旅行,其内在含义自有其严肃性,甚至可说是非常残酷,观音院遭到焚毁是件可预期的事。

    5. 莫可奈何雁归来。

    黑暗是不可战胜的。面对无可救药的旧世界,鲁迅采取的仍旧是旧世界的斗争方式,即诅咒的方式、仇恨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方式。这样一来,旧世界的不可救药同时也就成为鲁迅自身的不可救药。

    至此清楚了,孙悟空斗不赢妖魔,不是金箍棒不够沉,棍法不够精,或者七十二般变化不够熟练,而是孙悟空采取了与妖魔相同的斗争方式,以魔制魔,没有赢的希望。他需要更好的工具,然而他就是在跟原先的工具(众神)和劳动环境(天宫、观音院)斗争,他的希望在哪里?

    从忧生转向了忧世,希望用启蒙和政治反抗的方式去寻找绝望之外的一个替代品来消解绝望,以至本来应该走向个人,结果却走向了社会,把个体的心灵黑暗归咎于社会的黑暗,这样一来,革命取代了思想,战士取代了歌者,行动取代了思考,自愿把书斋改成堡垒。

    忧世是传统思路,等于是请来观音菩萨帮忙,而当初对观音(传统思想)的反抗何其坚决!

    向前走不下去,就不自觉地转回头,到传统中去找解决方案。传统思维将群体和谐视为理想境界,在鲁迅这儿尽管贴上启蒙和政治反抗的标签,仍旧是不折不扣的回头路。

    观音来到黑风山时化作凌虚仙子,孙悟空说:“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就变做一粒仙丹。

    观音对观音院的焚毁,和菩萨妖精的议论都不生气,俨然有你们再闹也逃不出我手掌心的意味。孙悟空只好变做身体的药物,仙丹,去喂给妖魔,这和鲁迅用启蒙和政治反抗来消解绝望属同类举动。

    在鲁迅谈论着“绝望”、“虚无”、“黑暗”、“坟墓”的时候,又会偶尔说到“希望”,说到“人道主义终将胜利”,个体的绝望与社会的希望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存在于他的世界之中,个体的绝望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必要的代价,民族与社会改造的内在的乐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把鲁迅的绝望稀释掉了。

    谈论取经,需明白个体的绝望才是取经的根本动力,若转而从社会的希望中找寻解答,就是向被毁弃的观音院求助,结果是人与妖魔又被胡乱绑到一起,什么问题也不解决。

    “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鲁迅名言)

    相似的,枪棒碰撞比思辩的声音好听得多,于是在取经故事里多的是棍棒挥舞,却从不见费力思考。

    从传统的泥沼里一路杀来,却仍旧没能杀出泥沼。

    请回观音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象征演绎,这句话也是对“火烧观音院”故事的形象总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鲁迅的事儿就这么以失败告终,而在取经人那里一切才刚刚开始!取经道路异常漫长,看上去他已有充分准备,且看他还将经历哪些奇遇。

    通宝推:楚庄王,非鱼,
    • 家园 【原创】取经(三八)诗文点题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八 诗文点题》

      由取经故事改编的影视戏剧和画报数不胜数,仙工最初接触到的有戏剧《真假美猴王》(京剧还是越剧?不记得了),《三打白骨精》,动画片《大闹天宫》,广播里孙敬修老爷爷讲的西游故事,连环画也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央视连续剧。经过十多年耳濡目染,自认对《西游记》相当了解。这番拿出原著来一翻,才发现还有太多东西,孙敬修爷爷们全然没提。例如若问取经团队人员数目,十之八九都回答四个,算上白龙马至多五个。然而实际答案远不止这数,那五个在明处,暗中还有一大票贴身保镖(专业称谓是护法),分成四组,分别为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十八护教伽蓝,轮班值守保护唐僧(三位神仙徒弟已经够贴身了,那些护法更贴身,竟然没影响到长老行动)。想不到唐僧还享受元首待遇,不知远处有没有雷公电母肩扛狙击步枪手持望远镜随时待命。类似的想不到还有很多,河里也常见相关文章,不断汇报最新发现。

      以前读过部分原著,描写景物和神魔鏖战时常见到韵文,不免多读几遍,搞不懂作者怎么想到那么多陌生词汇的。这回再读,注意到在刀光剑影之外,还经常出现论说道理的诗文,那更是孙敬修爷爷和影视编导们不愿提及的。然而那些诗文直接道出故事主旨,相当于取经人从象征世界穿越回现实,向观众透露故事背后的秘密。小时候看革命战争电影,最烦里面的文戏,让个把大姑娘跟战士搞暧昧,那时仙工小屁孩一个,看不出那些欲说还休是个啥意思,巴不得冲锋号响了又响,战士们端着枪往前冲。搁现在,嘿嘿,不得不承认,文戏有文戏的价值,多数时候比武戏更值得回味。

      《西游记》里讲道理的诗文相当于文戏,孙悟空跟妖魔干仗当然属于武戏。电影里的文武戏讲究编排得当、水乳交融,跟大姑娘搞暧昧的战士,炮火声中得带头冲,要是暧昧由他来,冲锋没他的事,观众不答应。《西游记》里的文武戏却怎么看都像水归水,奶油归奶油,两不相关,难怪孙敬修爷爷和编导叔叔阿姨们自发帮咱把累赘文戏过滤掉,多谢哈。

      如今琢磨着象征性取经,观感又不一样,应该承认那些诗文和故事情节有内在关联,而且就是在点明故事的主旨,有时候甚至故事怎么演进不用太在意,直接把诗文多读几遍就够了。仙工这就准备列举那些诗文,看看取经人到底在想啥。

      处世须存心上刃,修身切记寸边而。

      常言刃字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

      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

      刚强更有刚强辈,究竟终成苦与非。(26回)

      心上刃即忍,寸边而是耐,这是劝人要能忍,有耐心,如此才能避免犯错,远离困苦。一看就知道这是玉帝腔调,难道取经人在向玉帝输诚?

      这首诗出现在人参果故事中段,孙悟空正为找能治活果树的神仙而焦头烂额,出事了才后悔当初太冲动,说明忍耐、戒怒欺之类说教的确深刻,哪怕去取真经,这些训言也不应忘记,甚至可以当作从实践中重新确认的真经来待。

      “上士无争”应出自《道德经》,“圣人怀德”则指《论语》所褒奖的美德,取经人面向佛教,心里也认同道家和儒家教导,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难能可贵。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

      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

      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31回)

      “金顺木”、“心猿木母”、“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人对五行也很在行,这般叨念,难道把五行也当作真经重要内容?仙工对五行不感兴趣,姑且放过。

      “法归本性”是讲法由人的本性而来,又回归于人的本性,因而认识人的本性方能符合“法”,合于“法”又能保守本性,可见“法”和“本性”是一体的两面,和真经非常接近。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明确给出成正果的方法,那可不是远涉山水的身体行为,而是从意念上消除六门趣,使心思免受干扰。这里“大雷音”看上去是真经的代称,“剪除六门趣”是符合真经的作为,是不是说真经已然知晓,需要的只是行动?那么一来还要取经做什么?

      德行要修八百,阴功须积三千。

      均平物我与亲冤,始合西天本愿。(53回)

      修德行、积阴功是传统观念的重要内容,这首诗再次宣讲,和第一首一样,重新确认了这些观念的正确性,可见取经人虽面向真经,但不准备否定原有观念,看来他不是危险分子嘛。那么火烧观音院是怎么回事,的确是场意外?或者取经人多走了些路,想法变了,真就回归传统了?仙工越读越搞不懂。

      “均平物我与亲冤”既然符合“西天本愿”,一定也是真经的一部分,值得认真领会。物是物,我是我,物我差别是天然存在,这里要求消除这一差别,说明西天本愿的真经指出了物我差别是造成人生困苦的一种根源,若能消除,必成就大功一件。

      亲与冤是人生常见的重要差别,更是可以想见的人生困苦的重要因由,如果能够从客观和主观上消除亲冤分别,显然生活将顺畅得多。

      “均平”就是消除差别。一提到消除,自然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是专门用来消灭妖魔的,可见物我和亲冤等差别都是妖魔,要接受金箍棒的敲打。

      这首诗出现在故事的中途(100回中的第53回),距离目标似乎还很远,但是从“要”、“须”和“始合”等命令式口吻可以看出,命令的目标(德行、阴功、物我、亲冤)都是西天本愿和真经的重要内容,下达的任务也很明确(修八百,积三千,均平),连数目字都清清楚楚,是不是观音告诉了取经人,三藏真经有15144卷,激动之余还告知了里面的具体内容,德行八百,阴功三千,让他路上别闲着,先琢磨起来?

      取经人一路向西,离灵山还远着呢,对真经的内容却似明明白白,他笃定了,仙工反倒困惑日甚,不明白他在想什么。他这取经越瞅越难解。

    • 家园 【原创】取经(三七)妖魔敬业好处多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七 妖魔敬业好处多》

      分清“吃唐僧肉”在现实和象征上的区别,就可以重新看待故事,当然也不免生出些许愿望,仙工的直接愿望是妖魔们能够敬业一点,对付唐僧时,

      把唐僧当作一个人来吃,而不是仅当作肉来吃;

      吃的时候开开心心,别再为长生不老那种说辞而瞎激动;

      捉住唐僧马上动手,不要想着过几日“身子干净”,那肉身干不干净不关妖魔的事;

      丢开“食不厌精,(月会)不厌细”的古训,也别想着蒸啊煮的,抓起唐僧来囫囵整吞,那才是妖魔的专业吃法。

      不过故事有故事的难处,如果当真捉住就吃,那就一枪扎死杨六郎——没戏唱了。妖魔有迟疑才给孙悟空提供了无数机会,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等等才派上用场。故事是一回事,解读是另一回事,仙工既然想要通过解读故事来领会真经,只好顺着自己的思路想下去,重新勾画妖魔面目。

      当妖魔眼里看着唐僧,心里却想着寿桃或仙肉,是对唐僧极不尊重,同时也不尊重他们自身——能够驾云和变化身形,妖魔已经超越了野兽和飞鸟,当然也超越了人的现实存在,进入不生不死、变幻莫测境地,如果还想着吃肉和长生,就是自跌身价,去跟野兽同流。这样的妖魔要再来,给他一枪,没啥可怕的。将唐僧当作人来吃,妖魔就保持了超越存在的尊严,从而可与仙佛比肩,要知道仙佛就是作为超越存在而受到人们膜拜的。

      妖魔们敬业了,还会带来两条好处,使故事读起来象征性更丰富:

      1. 唐僧面对邪魔的利齿时用不着那么恐惧。

      再凶恶的妖魔也只是个象征,只侵害唐僧的心灵,伤不到他的肉体。既然没有性命之忧,过度担忧就没必要,唐僧完全可以从容应对。

      参考一下《魔戒传奇》里的镜头,怪物喷着火步步逼近,甘道夫将魔杖往地上奋力一戳,怒吼:“你不能过去!”,怪物果然迟疑不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换成唐僧,妖魔张着血盆大口扑过来,唐僧把取经杖往地上奋力一杵,大吼:“你吃不掉我!”妖魔冲上来咔嗒一口,把唐僧吞了下去。安静片刻,又传来取经杖杵地的声音,唐僧又一次大吼:“你吃不掉我!”……

      怎么回事,刚才不是明明见着妖魔吃掉唐僧了吗?难道唐僧也会身外身功夫?孙悟空没把那功夫全拿走,或者又还给了师父?疑问一个接一个,比啤酒杯里的气泡还多。没看走眼,妖魔的确吃掉了唐僧,唐僧也的确又一次声称“吃不掉我”,这是象征世界才有的奇妙现象。既然是在象征世界,“我”就不再是肉身的我,而是指向精神的我,灵魂的我,作为观察者的我,这样的我一重又一重,无穷无尽。妖魔确实能吃掉唐僧,比如使他好奇、嫉妒、骄傲、叛逆,不停地吃吧,这是顿自助火锅,只要店家不打烊,妖魔就能一直赖着不走。店家什么时候打烊?那得看唐僧什么时候说不出“我”来,身体虚弱不算,象征世界里没有体虚口焦一说。唐僧只要还在想事儿,自然而然会用“我”来指称自己,他的自我就还存在着,妖魔也就没法把他吃干净。这么一来唐僧虽被吃了无数次,但也无数次明确体认自我的存在,根本用不着害怕妖魔。

      唐僧发现妖魔确实吃不掉他的“自我”,心情放松下来,在等待大徒弟实施解救之际,完全可以找点自救措施。一个办法是疑惑,心想“我干吗这么骄傲?”于是妖魔吃下去的骄傲的唐僧被原样吐出来,同尚存的自我合为一体;他再想“妖魔有啥可怕的?”恐惧的自我又还原了;再想“妖魔跟我有啥关系,我是要上灵山的”,于是他能够面向某种美好的东西,妖魔想要下口都难。只要唐僧还能感觉到自我,他的存在意志就完好,妖魔要伸展其存在意志就受到阻碍,难以完全占据唐僧的心思。这么一来,妖魔还可怕吗?多思多想,唐僧逐渐能占据主动,他怎么就不想呢?孙悟空把他的思考能力完全拿走了吗?

      2. 孙悟空跟妖魔搏斗的性质大为提升。

      师父没了担忧,孙悟空更不用着急,甚至可以拄着棍子点上根儿烟,吞云吐雾间看着他俩一打一还,进行单调的吃和吃不掉游戏。可是这么一来又出现新问题,还要大师兄做啥?对了,早就猜想过,孙悟空所掌握的通天本领对应着智能,根本上不过是工具,在取经这事上,有他可以,没他也可以,现在终于初现端倪。唐僧只要善加利用自己的存在意志,妖魔能吃他,但吃不完他,他凭一己之力仍有翻盘的机会。

      大名鼎鼎的孙大圣竟然面临失业的危险,往前回溯,妖魔敬业是基本原因。如果不让妖魔敬业,还把他们当野兽待,孙悟空岂不前程无忧?这相当于养寇自重,不失为救急良策,但面对已然丛生的疑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有妖魔敬业一说,对孙大圣从事职业的怀疑也已出现,有人说过,他只知道跟妖魔胡殴,不过是个高级打手,他所在的团队也不像有啥远大理想,而是由一帮武力凶悍、凶神恶煞的歹徒组成的“武装集团”(潘知常《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西游记〉:逃避自由》)。大圣形象成也为妖魔,败也为妖魔,那可咋办?

      既然取经是象征故事,不妨以象征为坐标,给大圣的职业重新定位。妖魔敬业之前,他是护卫鲜肉的保镖(虽然没听说过保这种镖的),妖魔敬业之后,鲜肉没了意义,师父也找见自我存在意志当护身武器,但那是消极防御,妖魔想吃师父还是能吃,要是自助餐厅赖着个长期食客,任哪个老板心里都难受。对付妖魔,金箍棒仍然大有用武之地,起的是积极防御的作用——唯我独尊是个魔,多读点书,就知道历史上和现实中大牛多了去,自个儿这个尊只是个小虾米;非我莫属也魔性十足,但是不至于忘了“地球离了谁都照转”的道理吧?嫉妒邪气不小,但是若把精力放在自我激励而不是使小性子上,魔性将转换为魔力,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工作,妖魔很难得手,师父也就可以省下力气,把存在意志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再往前一步,敬业的妖魔即便意识到吃不完唐僧,仍然赶着来下口,目的是要把魔性灌注到唐僧心思里去,使他变得自私、狭隘、骄傲、偏激、刻薄、歹毒……,总之是不像人。这时孙悟空还可以大展宏图,运用一切智慧力量,维护唐僧这个人的优良品性,使他保持真诚、执着、理智、热情、宽容、友爱……,归结起来就是富有人味——哇噻,猴哥不简单,干的是精深的思想工作,打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性保卫战,谁还敢说他只配当打手!

      除此之外,学习、思考、理性分析、明智判断等都是对付妖魔的手段,也都得经由大圣之手来完成,大圣有的是工作可做。

      唐僧师徒的形象都有很大改进余地,如果说妖魔端正业务态度是关键原因,那就大错特错,关键当然在真经和取经那儿,妖魔不过是给取经总目标打下手。

      妖魔的形象毕竟不太好,哪怕敬业了,也还是丑恶妖魔,和野兽不一样。人类对野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反过来可以改正野兽的形象了,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立法保护珍稀品种,宣传爱护动物观念,都使野兽不再跟凶恶保持固定联系。这些做法会不会用到妖魔身上,是不是要看人类能否对妖魔取得压倒性优势?别妄想了,无论人类开发出多么神奇酷炫的技术,妖魔也不准备改变食谱,飞机大炮在他们眼中形同无物。人类永远是妖魔眼中不二选的猎物,并且跟妖魔对抗的本钱依然少得可怜,所以对妖魔还是多提防着。

      取经故事多番强调唐僧肉,实在是误把现实思维运用到象征世界,取经那事在对唐僧肉的隆重关注中悄然结束,人物们以从象征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方式悄悄退场,关心取经的也撤吧,台上演的是另一出,跟咱没关系。

    • 家园 【原创】取经(三六)过度传奇唐僧肉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六 过度传奇唐僧肉》

      终于讲到唐僧肉了,这可是取经故事的核心哪,谁还记得真经!妖魔社群里广泛传言,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于是各路妖魔顶着金箍棒的巨大压力,或强抢,或暗夺,施展各种本领擒拿唐僧,然后跟孙悟空展开一轮又一轮激战。妖魔的强烈欲念和孙悟空的通天本领构成主要矛盾,将双方连接起来的就是唐僧肉,于是唐僧更像只家畜,以肉食为剧情提供关键道具。

      妖魔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心唐僧肉的。第20回,黄风岭的虎先锋拿住唐僧,当美食进献给老板黄风怪,但是黄风怪心存疑虑,和虎先锋商量:

      “且莫吃他着。”先锋道:“大王,见食不食,呼为劣蹶。”(有这么和老板说话的吗?)洞主道:“你不晓得,吃了他不打紧,只恐怕他那两个徒弟上门吵闹,未为稳便,且把他绑在后园定风桩上,待三五日,他两个不来搅扰,那时节,一则图他身子干净,二来不动口舌,却不任我们心意?或煮或蒸,或煎或炒,慢慢的自在受用不迟。”

      俩妖讨论了该不该吃唐僧,何时吃,如何吃,就是没提唐僧肉的妙用,看着让人着急。看来他们还没把唐僧肉和长生不老联系到一起。

      唐僧肉第一次被拿来说事是在第27回,有位个体户女妖为这传言,拿自个儿的骨头跟金箍棒比试硬度,不料白骨是套组合体,一碰就散了架。这事恰好发生在唐僧师徒吃完人参果之后,可以猜想人参果是促成唐僧肉传言的灵感来源。仔细找找,唐僧吃完人参果后出现这样的提示:

      有缘吃得草还丹,长寿苦捱妖怪难。(26回)

      证据确凿,确实是人参果引发了对唐僧肉的谣传!打这儿之后,故事找到了主心骨,妖魔出面阻碍取经拥有了合理口实,也才引出取经人们和妖魔不可胜数的争斗。双方闹腾得相当投入,但是长生不老当真对妖魔那么重要吗?考虑到妖魔的象征性,或许谣传里面存在某种误解,需要拎出来仔细审视。

      世上要是有吃了就能长生不老的补品,人们肯定趋之若鹜,厂家早就赚翻了,名列世界企业500强不在话下。唐僧肉据说具有这种功效,妖魔听了难免心动,真就要捉唐僧来吃吃看。逻辑就是这样的,唐僧肉是宝贝,妖魔们值得花费力气去争取,但是当妖魔被看作魔性的象征,这种逻辑反而说不通。魔性不是独立主体,没有肉身,也谈不上寿命,所以跟妖魔谈论长生不老,应似向大个子推销增高鞋,对方完全不感兴趣。妖魔不是喜欢吃人吗?多吃个唐僧,附带着长生不老,不是挺好?的确,妖魔天然要吃人,然而那是象征的说法,听话听音,不能顺着表面意思瞎想。

      读取经故事,始终要分清现实和象征的区别,不然到处拧巴,透着不可理喻。现实对应身体和身外可见、可感的世界,身体所能感受的,弄个探测仪,比如照相机、温度计、平衡仪什么的,都能检测到,并且比身体检测得更精确。象征则对应内心里发生的事情,包括愿望、情绪、观念、心理倾向,只有用心才能体会。比方说“他不尊重我”,拿仪器怎么量?“他不愿见我,因为嫉妒我”,人都见不着,还怎么测?象征和现实相比差别太大了,足以构成一重独立世界,人从来都同时生活在这两重世界里,各种想法时而是纯现实的,时而属于纯象征的(观念的),有时两者兼而有之。

      取经故事讲的是象征世界里发生的事情,解读的时候始终要避免跟现实观念混淆,以“吃唐僧肉”而言,象征世界里的含义就和现实世界有极大差别。现实中的“吃唐僧肉”就是切割一个名叫唐僧的人的肉,蘸上酱油,撒上盐和胡椒,或蒸或烤,要么就血淋淋地生吃。当然这是不折不扣的野蛮行径。换到象征世界,“吃唐僧肉”应是“控制唐僧心思”的意思,就是使妖魔对应的观念或情绪占据唐僧这人的心思,使他依照魔性“意志”的要求去思想和行动。比方说嫉妒这个魔吃了唐僧,他就一门心思嫉妒谁;骄傲这个妖慑取了唐僧的心思,他就高昂起脑袋,对谁都瞧不上。

      现实中的吃通常另有目的,填饱肚子,治疗疾病,提神保健,或者享受美味。单纯为吃而吃很罕见,要是像一群母鸡较着劲儿啄米,多半精神出了问题。妖魔的“吃”等同于“控制”,吃到人,他就实现了魔性存在的意志,除此之外,别指望吃了人妖魔就长高、长胖,那是现实肉身才有的特性。因此对妖魔来说吃人就是目的,其后没有更高目的;为吃而吃很正常,为别的目的而吃反而透着不正常。

      故事毕竟是写给人读的,人很容易理解“长生不老”的愿望,所以将这种愿望安到妖魔身上,故事读起来合情合理,但是需要留意,在自以为理解了的时候,很可能已经上当了,误将点缀当正题,反而忽略了原本主题。

    • 家园 【原创】取经(三五)返回哪个故乡?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五 返回哪个故乡?》

      听完唐僧观点,心里起了疑问,公开质疑不方便,就换到这儿来悄声说。唐僧说“见性明心返故乡”,他要去哪儿?他不是去取经吗?取完经不是还要回东土传经?东土是他的故乡,可是照他的说法,好像见性明心才是他的故乡,他这取经很有往而不返的意思,那么干吗号称“取经”?

      或许仙工弄拧了,东土是现实故乡,永远不会变,他强调的是精神故乡,在精神上返故乡,相当于给自己找个精神家园,不是挺好吗?可是这样一来仙工疑虑更甚,因为仙工是世俗中人,把世俗当自己的故乡,即便取经,无非是找到最真最好的道理,善加把握世俗中的生活。所谓世俗,不仅指衣食住行,也包含生活中的基本观念,如结婚生子自然而然,家庭生活很重要,应该找事做,对孩子有教导之责,个人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等等。唐师父还没取经就出家了,取经或许有此必要,但是他又说“见性明心返故乡”,彻彻底底跟世俗分手,要是他说的全对,仙工的,当然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全错,此事要紧,仙工不能置若枉闻。

      有一则故事,一个小朋友梦想做民航飞行员,有人问如果半道上飞机没油了,他该怎么办?他说马上跳伞,让人听了不免摇头。小朋友紧接着的话又让人感动,他说要尽快取到油,回到飞机上,加好油继续飞行。用这个故事可以解释取经的意愿。取经人看到了现实世界的问题,有心寻找答案,甚至采取了火烧观音院的激烈行为,但是取经人也有责任运用所感受到的真经重建观音院,因此取经就类似于小朋友拿到油,再回到飞机上的心愿。取经人的“故乡”仍然是原先的世界、原先的生活、原先的文化、原先的信念,取完经后终将返回原先的故乡,用从真经而来的观点改造原先的一切,让生活不那么别扭,不那么折磨人。要是如唐僧所说,取经就得出家,出了家还要奔见性明心的故乡去,根本不想返回,仙工就视之为畏途,觉得他把那驾飞机丢弃了,不能让人安然。

      “见性明心返故乡”的前提是“功完行满朝金阙”,更让人狐疑满腹。“功完行满”,行为和意识都完全达到某种目标,似乎是应当的。然而这只是看上去很美,内里包含很不妙的东西。鲁迅对成为“普遍、永久、完全”深恶痛绝,“功完行满”正是把那些东西当宝贝,唐僧的目标岂不就是要做个“末人”?换种说法,“见性明心返故乡”很可能是要放弃自我的主体地位,自觉做个思维客体,那么罪过可就大了。不好玩。

      当前人举起纵火的火把,烧的是历史造就的观音院,仙工没赶上趟,来到现场看见的已是废墟,不好再说什么。这回唐僧提到返回见性明心的故乡,在仙工来看就是又一次举起火把,准备烧向世俗观念的院子,仙工在里面有一份产业(观念上的),不得不站出来质疑,他这么做合适吗?然而唐师父走的是精神路线,运用的是高深理论,仙工是外行,很感到干着急没办法。他的举动肯定有他的理由,仙工坚持自己观念也有自己的原因,又是各说各的,关键还是在缺乏共同判断标准上,所以仍然非常需要真经,而且越来越迫切。

      仙工人微言轻,质疑无效,闲话还是少提吧,再回观点鉴赏会去逛逛。

      前番观点鉴赏会邀来了三样展品,另加一个玉帝观点荣誉出展,这会儿仙工仔细一瞅,好像又多了两样,戏里戏外各一,展品种类更丰富了。

      第五个观点由大师兄说出口,就称为悟空观点,主要言论包括:

      提到婚介登记,马上说“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

      鼓动八戒还俗,理由是“他想是离别的久了,又想起那个勾当”;

      眼前女庄主的提议跟八戒的愿望正相配,因此是“却才听见这个勾当,断然又有此心”;

      真相大白之后,出现一首诗做题记,跟大师兄论调一致,所以也归给他,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

      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

      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

      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24回)

      正常的婚姻生活在悟空观点里等同于性生活,性生活又等同于淫乱和纵欲过度,因而说出来总显得淫秽下流、危险重重,找一个词总结,不妨选用“勾当”,不是好事的意思。悟空同学的心思有点邪。

      现在来观摩第六样展品,是仙工从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一书里找来的,可称之为“铁生观点”:

      性爱,实在是借助肉身而又要冲破肉身的一次险象环生的壮举。你看那姿态,完全是相互融合的意味;你听那呼吸,那呼喊,完全是进入异地的紧张、惊讶,是心魂破身而出才有的自由啊!性爱的所谓高峰体验,正是心魂与心魂于不知所在之地——“太虚幻境”或“乌托之邦”——空前的相遇。(《病隙碎笔》5:33)

      哎呀不得了,那边将性生活当作妖魔唯恐避之不及,这边却将性爱当成追求自由的辉煌壮举,简直是在唱对台戏!说老实话,铁生观点过于偏激,把性爱的意义推得那么高,让人吃不消,反过来还是悟空观点更容易理解些。

      如果说庄主观点和唐僧观点截然对立,悟空观点就和铁生观点处于两极。根本上悟空观点和唐僧观点出发点一致,只不过表现得一个正经一个流里流气。铁生观点和庄主观点看不出一致性来,倒是和八戒观点有点接近,内里都包含着正常的生活观,只是铁生观点左得厉害,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八戒形象的象征性。如果把唐僧和孙悟空当作同一个人物(取经人)的不同表现,共同构成一号主角,那么猪八戒做首席配角当之无愧,这么个人物一定含有某种象征。猪八戒和孙悟空一样,也是个妖仙。既然孙悟空对应取经人的心智,猪八戒是不是也对应取经人心里的某种东西?要是这么想就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严格来说猪八戒和取经人没啥关系。唐僧和孙悟空再怎么闹矛盾,取经目标都从未动摇过,猪八戒身居要位,却不把取经当回事,心思一向停留在世俗生活上。用世俗观点看,唐僧、孙悟空,也包括观音,一门心思想着出家,都不想做正常人。八戒似应把史铁生引为知己,要是早遇见就好了,不必再在观音、唐僧、孙悟空那帮脑残面前大丢其丑(把猪八戒和史铁生拧到一起,不知铁生老先生乐不乐意,可惜老先生已经驾鹤远行,不能亲自表达意见了。无论如何,仙工认为这里面有很多事可以说道,不久就将看到)。

      为了更好地理解以上六个观点,下面画了幅图,把各观点重新排列,从中也可看出各观点间的关系。如果说整个框架是观音院,这些观点就是院子里的主要殿堂。唐僧观点、八戒观点和铁生观点都有很多细节需要认识,所以后面的任务更加明确了,取经继续进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原创】取经(三四)观点鉴赏会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四 观点鉴赏会》

      老板娘是来考验项目经理的,底下员工表现再活跃,还是没触及根本。她把自家优异条件讲了一条又一条,句句话都是冲唐僧说的,唐僧平时再迷糊,这会儿也不能犯困,必须和女庄主认真应对。他俩就是否留下成家做了番上档次的辩论,各念了首诗,相当于戏剧里一长段唱词。女庄主详细论证了在家人的好处:

      春裁方胜着新罗,夏换轻纱赏绿荷。

      秋有新刍香糯酒,冬来暖阁醉颜酡。

      四时受用般般有,八节珍馐件件多。

      衬锦铺绫花烛夜,强如行脚礼弥陀。

      唐僧高门亮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

      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

      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庄主的论点是留下过日子衣有美裳、饮有好酒、食有美味,四时享用俱全,身旁佳人常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比出家强。唐僧的主要辩驳是在家人只注重身体生活,出家人更关心精神生活,心中的好阴阳比四时衣食更受用,而且还可避免“闲口舌”等副作用;更关键的是出家人有未来,“见性明心返故乡”,能够到达某种高超境界,在家人没有未来,“老来坠落臭皮囊”,就等着凋零枯萎。老板娘听完很生气,再不跟他啰嗦了,实际上认可了他的答辩,考试通过。

      回头再翻出八戒的辩白,跟女庄主的接近,但不完全相同,三家凑一起,可以搞一场生活意义大辩论。真要辩起来,结果肯定是各说各的理,谁也占不了上风,因为这里缺乏一个关键因素,即共同的判断标准。好比赛跑,速度就是标准,谁最快谁赢,此外扯什么步伐稳健、长发飞扬,都没用。如今这场辩论刚见起色,就因缺乏判断标准而黄掉,实在可惜。其实标准是有的,正是唐僧待取的真经,只是还没取到,只好眼看着错过一场好戏。

      女庄主不跟唐僧谈了,转头料理二师兄去,咱们别在旁边傻站着,看看能不能鼓捣出点动静。一个办法是从各家答辩中抽取出本质性的东西,如根本目的、主要着眼点、思考的出发点、行动的目的和归宿,以及精神最终寄托,相当于让大家献出各自宝贝,开个鉴赏会,倒也热热闹闹、其乐融融。

      首先陈明观点的是女庄主。咱要明白,庄主说的并不是她的本意,但是她的话很代表了部分人的观点,不排除凡间某位庄主想的和她一样,所以就把她说的称为庄主观点。庄主话语里面内容很多,但是基本要素只有一件,就是“舒适”,无论吃的、穿的、用的、住的,怎样舒适怎样来,把身体伺候得服服贴贴。舒适是所有作为的总目标,考虑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能够达成,精神愉悦,别无所求。

      接着有请二师兄上场。二师兄那段话蛮感人的,有人或许怀疑他能不能做到,这里不涉及行为,而只看观点,况且他的观点也很有代表性。既然话是他说的,就应以他为名,称为“八戒观点”。庄主的话里包含很多好物件——新罗、轻纱、香糯酒、锦绫、花烛,都指向精致而舒适的生活,二师兄说的则全是行动,耕地、布种、起楼、扫地、通阴沟,精神上指向同一样东西——勤谨。只要勤谨,活着就有意义,说高尚点,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家人服务中去,通俗点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劳必有获,精神上舒坦。勤谨不单要把日子过好,还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含有自我实现的意味,难怪庄主听了立马心动,答应给他一个机会。

      在让唐僧再次开口之前还得打个岔,有人曾经提出过一种观点,跟八戒观点非常相似,那就是佛祖介绍玉帝时说的,玉帝苦历千劫,历时久远,方得高位,因此应以玉帝为名也列上一条观点,核心就是刻苦,管他刻的是劳作的苦还是修持的苦,反正生存的意义在于刻苦之中。八戒观点直指日常生活,玉帝观点却可以上升到修持高度,所以两者相似但不相同,玉帝的地位毕竟比八戒高得多。

      这下该轮到唐僧重新申明观点了,他说的当然就是唐僧观点。

      依唐僧来看,前两位唱得热热闹闹,不是新罗、轻纱就是耕地、布种,好像挺有内容,然而视野还是太窄,借用天竺以西某位名人的说法,一辈子只知道跟猪打交道,自身也变成猪(萧伯纳),所以别看二师兄说的挺真诚,改变不了他的身份。唐僧师父一上来就走高端路线,“出家立志”,精神起主导作用,再不把些猪呀、地呀、新衣裳呀什么的放心上,彻底推倒,从此我不认识它,它不认识我。立志之后方向明确,不贪恋外物,抟炼心中好阴阳(有点像道教说法,唐师父不纯是佛教徒?)。再往后目标也清楚,功完行满、见性明心,多美妙,相比之下,舒适和勤谨有目标吗?除了新了旧、旧了新的衣服,以及一车又一车拉不完的畜粪,还能有什么?吗也木有,费那劲图啥?

      唐师父观点从立志到行满全是精神工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完满”,从现实中彻底超脱出来,面向无限的精神未来。他这观点看着挺大气,热烈鼓掌!不过再强调一次,真经不在场,咱不要赞叹这个就鄙夷那个,评判不是咱能做的。但是不评判也不行,赞叹本就来自评判,而且两厢都有道理,咱如果必须在出家和在家之间二选一,可得怎么办?有点困难,要么就离开大厅,换个地方开小会,把疑问私下里抖出来,选择或许在答疑过程中自然出现。

    • 家园 【原创】取经(三三)重返观音院

      《拿取经当回事儿 三十三 重返观音院》

      对取经的解读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理清背景环境和人物,二是专注于第三类争斗,如今要进入平缓地带,讲些零碎东西。

      取经的目标有二,寻找真经,和寻找金镶玉唐僧。几段故事读下来,发现观音院也挺重要,所以要加入第三个目标,弄清观音院的状况。观音院一上来就一把火给烧掉了,但是诺大的院子咋就这么脆弱?应该立个谜题,借着取经名目一窥究竟。

      观音院既然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细节上应无外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天地君亲师以及修齐治平之类,不过那都是专业人士的囊中物,仙工一个外行,还是到取经故事里扒拉才符合自己身份。照这么去想,从故事里还真就找到线索,从本章开始介入这一主题。

      来在第23回,取经队伍人手和武备总算凑齐了,观音菩萨意犹未尽,亲自出马,再给取经人布置一道考题,于是引来“四圣试禅心”。

      观音安置了座豪华农家乐,自任经理,邀请黎山老母、文殊和普贤菩萨友情出演青春少女,等着唐僧等人来留宿,看他们想不想一直宿下去。既然这是观音亲自设置的庄院,称之为“观音院”似乎理所当然。不过这样想并不合适。观音院是观念中的宅院,观音的这座农家乐仍是具体的院落,起到的作用跟集市中间的戏台或者卡拉OK厅差不多,观音和唐僧等人对话的内容才真正涉及观音院。思路清晰了,这就打起精神,看看唐僧他们谈了什么。

      青春少女散发出强烈的诱惑气息,女庄主循循善诱,讲明庄上物质丰富男主缺乏的现状,等着唐僧等人来填补。唐僧铁了心要取经,当然不能就此还俗,所以当即拒绝,一旁却急坏了情欲蠢动的猪八戒,迫不及待地要答应。八戒劝说师父无果,回头悄悄跟女庄主商量,愿意单独留下来。女庄主嫌他丑,八戒好说歹说,得到个蒙上眼睛撞天婚的机会。美女们在身旁游来转去,八戒转晕了头也捞不着,临了还被捆住,吊了一夜。次日,宅院不见了,菩萨们早已离去,观音留下字句,肯定唐僧的诚心,批评八戒凡心未了。

      妖魔没出场,金箍棒闲置,这段故事也就没啥象征性,只是摆弄几句台词,说明彻底消除凡心的重要性。这里凡心即指情欲,更直指性欲,对取经人来说完全要不得,唐僧坚决拒绝,值得称道,八戒刻意追求,活该被捉弄,临了还要严厉批评。八戒当了回反面典型,空欢喜一场,既受奚落又受罪,尴尬之情无以复加。经过这一节,八戒外形丑内心也丑的形象似乎定了格,就算不做常任的丑角,再遭欺骗受嘲笑也当活该。

      在取笑八戒之余,如果问一声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回答?女庄主讲解庄园的状况,表示要招赘夫婿时态度相当诚恳,八戒顺势答应,不能算错,过家庭生活是寻常想法,不应受到嘲笑。他的猴急,不分老小全都要是有失分寸,但是基本出发点并没离谱。与他相比,孙悟空的反应倒有问题,一提到家庭生活,就想到“干那般事”,明面上把八戒说猥琐了,实际上他自己心态不正常。他跟沙僧谈论八戒何以如此急切时说:“他想是离别的久了,又想起那个勾当,却才听见这个勾当,断然又有此心”,把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称为“那个勾当”,女庄主招赘女婿的行为又是“这个勾当”,显然将二者等同起来,一概加以贬低。八戒也说“和尚是色中饿鬼”,见到美女时“淫心紊乱,色胆纵横”,对家庭生活的认识似乎和孙悟空无二,差别只在他动了念头而孙悟空不动心而已。然而就算八戒淫心大动,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无非表明他欲念正常,对家庭生活比对取经更有兴趣,以此来嘲笑他,理由并不充分。

      八戒这事还可以多换几个角度观察。话说有位旅客,就叫他二师兄吧,来到一间农家乐借宿,登记完毕,欣喜地从老板娘那儿得知,这里还兼职婚姻介绍所,仔细验看执照,好像没错,那就再登记一次呗。手续办完,该查找合适对象了,却被告知这里只提供电脑随机配对服务,真够啰嗦的。转念一想,随机配对也行,成事之后再慢慢建立感情,哪怕人家是越南新娘,也有信心把婚姻维持下去。谁知这电脑也跟人做对,等待光标转起来没完,直转到黑灯瞎火、晕头转向,突然弹出一条消息,“你是个色鬼!”太气人啦,不四下找砖头才怪。

      情形稍微变一变。二师兄不是独行客,而是属于一个慈善加暴力旅行团队,同行的有大师兄、师弟和师父,还有一匹急盼着到灵山化龙池泡温泉澡的白马。二师兄抛开伙伴,独个儿登记找对象,属于严重渎职行为。老板娘知道他们的来历,对二师兄善意提醒、强行拒绝,都不管用,只好露出真面目,正是团队赞助人兼幕后总管。刚才还热情诚恳的老板娘顿时成了严厉的女干部,二师兄狠狠吃了回瘪。

      暂停,把进度图标拉回开头,再播一次。这次别管二师兄和老板娘怎么对话,而要注意开场时的背景介绍。师父带这个团的目的是求取真经,拿到真经,据说可以“皇图永固”,但是从老院主以及鲁迅的事迹能看出来,那是哄人的,面向精神、面向个体才是真经的主要特性,也是取经人正在走的主要路线。面向精神、面向个体有什么表现?在没得到明确指示之前,先从实际出发做个大致推断,不再稀里糊涂过日子,勤奋、谨慎、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怎么像玉帝在召唤?),不算太错吧?换个说法,待取得真经,从此以正常心态过正常生活,谁若说这想法不对,二师兄可以反驳他心态不正常。世上有个把孙悟空不要紧,满大街都是孙悟空乱窜乱蹦就不妙了;个别人勤谨起不了大作用,多数人勤谨才有秩序井然的社会生活。这么一来,二师兄留下成亲的愿望跟师父带团出行的根本目的并不矛盾,对他的溜号行为就要另行处置,不能当色心作怪而无端羞辱。

      八戒想成婚的确不是雄性激素乱窜的结果,不信仔细瞧,他正跟女庄主自我推销,听上去他的志向也不低:

      虽然人物丑,勤谨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

      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

      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

      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

      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

      为了过好家庭生活,他情愿勤力耕作,以至修房扫地、家里家外的事情都上手,一个人撑持家业若能做到这般程度,真的已经很好,要求不能再高了。

      真经将帮助人认识自我,与自我好好相处,如果有人已经跟自个儿处得不错,那就别难为他,取经人应该克制一下唯我独尊的情绪(那也是个妖魔),更不要嘲笑志趣不同的人。相对而言,对唐僧的要求还可以再高些,因为他是取经人,并且据说要取的是真经,有太多话题可以向他问询的。唐僧哥,您怎么说?

    • 家园 经仙工这么一解释

      网上 恶搞唐僧的 “倒拔千丈人参树,火焚百间观音亭” 还是蛮有道理的吗,静等对 人参果的分析

      • 家园 唐三葬, 葬天,葬地,葬苍生

        擎天柱地金蝉圣,佛界仙家任纵横。

        曾赴雷音兰盆会,七千仙佛相逢迎。

        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逞雄。

        拳打金刚骨迸裂,脚踢罗汉血喷红。

        观音普贤心悚惧,玉帝老君胆怕惊。

        如来佛祖惶惶走,大雄宝殿险险倾。

        因此天上住不得,且去凡间玩一程。

        也是生来命太硬,克死亲父遇贼星。

        母亲放我江流去,江流不沉有神通。

        一路鱼鳖莫敢害,流到金山得师承。

        法明掌门亲传授,一十八年武艺成。

        寻亲报冤手段狠,剜心取肝祭先翁。

        偶逢擂台设比赛,比武招僧取西经。

        十万僧中无敌手,九重台上有威风。

        大唐天子三魂掉,阖朝文武七魄轻。

        八拜结交奉锡杖,锦斓袈裟送我行。

        行出长安离东土,遇着美猴孙悟空。

        双手劈开两界岭,一腿荡平五行峰。

        拿住齐天孙大圣,养作宠物小精灵。

        蛇盘山头屠猛虎,鹰愁涧底擒小龙。

        八戒沙僧都降顺,挑包牵马不敢哼。

        倒拔千丈人参树,火焚百间观音亭。

        嗔目超度熊罴命,弹指碾碎白骨形。

        经得一山剿一山,行过一岭杀一岭。

        妖魔鬼怪俱杀怕,险山恶岭都踏平。

        锡杖打开西天路,钢拳灭尽遍地精。

        尔等眼前全该死,佛爷手下不留生。

        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僧!

        • 家园 三藏是指真经

          把“三藏”领会成“三葬”,跨度满大的。

          太宗皇帝给唐僧交待完任务,说:“当时(观音)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唐僧)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

          “三藏”本来是指真经,唐僧还没上路,先冠上真经的名号,好像太轻巧了。打个比方,老师把学生叫到面前,对他说:“你应该做个好孩子,以后就叫你‘好孩子’吧。”这是在糊弄事。我觉得这里面有些道道,不过需要很多材料和观点铺垫,现在一时手痒,先撂这儿,搏君一笑。

          • 家园 别找了,真的唐僧出国前就这职称,作者顺手在这里补上而已
          • 家园 唐三葬带着孙刑者、诛八界、杀僧去西天强取真经

            “师傅,你唤徒儿前来有何吩咐”,孙悟空跪在三藏的面前,双腿瑟瑟发抖,虽然他知道三藏并无恶意,但是还是条件反射性的害怕,

            “悟空,为师虽然慈悲,但这取经路上也灭妖荡魔,本来都是出家人应该做的功德,可是现在有好事之人说师傅杀孽太重,就算到了西天也不配成佛,为师不知如何是好,特此叫你来商议……”三藏面陈似水的缓缓说来。

            “师傅,徒儿愚钝,请师傅明示……”

            “悟空,为师本是金蝉子,在西天多日,难免有人与师傅颇有积怨,但是你本山涧野妖,跟随师傅……”

            “师傅……”悟空突然打断师傅的话,:“徒儿认为,那些人根本是不了解情况……”

            “哦?”三藏若有所思的笑笑:“悟空,你且说说看”

            “那些妖魔,是徒儿所杀,师傅慈悲为怀,从不杀生,但怎奈徒儿顽劣,不听师傅劝导,还三番几次威胁师傅”

            “这……”三藏微微的皱眉“悟空,恐怕有些看到人不会这么想啊……”

            “师傅放心,待徒儿去与他们劝解一番……”悟空低下的面孔露出一丝微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