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老蒋无迷 -- 熊皮帽子近卫军

共:💬784 🌺9417 🌵2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接下来再说死亡率:

                                                          统计年鉴给出的49年死亡率20‰,这是在54年以后的统计数基础上倒推的,从建国前一些学者的局部抽样看,当年死亡率在30‰左右,而印度,我查到的50年死亡率为25.4‰。

                                                          即便是可能低估的49年死亡率20‰,到57年,8年时间,降到10.8‰。

                                                          这个10.8%是啥概念?

                                                          1957年,美国的死亡率数据是9.6‰;1960年,印度的死亡率数据是19.8‰;1970年,印度的死亡率数据是15.9‰;1980年,印度的死亡率数据是12.8‰。

                                                          这里有个表,是几个国家将死亡率从20‰降到11‰需要的时间,以及8年时间,能将死亡率从20‰降到多少?

                                                          点看全图

                                                          我们知道,四川是西部地区,彭水又是当时四川最落后偏僻的地区之一,那么,在1959-1961年期间,以和同期美国接近的死亡率作为正常死亡率来计算非正常死亡数,是否合理?

                                                          我曾经梳理过那段时间公安户籍统计的相关资料,个人认为54-58年间的死亡漏报是比较严重的,迁移漏报、重报也是很普遍的,户籍清理也带来很大的年末数据变动,根据53年一普和54年二普人口数以及年鉴公布的期间出生率、死亡率、年末人口数计算,即使完全忽略出生漏报,总的死亡漏报超过1700万,漏报率超过18%。

                                                          不能否认,59-61三年确实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但具体数据计算,我只能说,曹树基、金辉、杨继绳以及这个淳世华,都是非常不靠谱的。

                                                          随便说一下,对比60年印度死亡率19.8‰来看,中国59-61,平均死亡率不到19‰。

                                                          表一 1931─1934年江苏省江阴县农村人口贫富死亡率(千分比)

                                                          1、普通死亡率

                                                          ---年 度 ------ 富有者 --- 安舒者 --- 贫穷者 ---- 总 计

                                                          1931─1932 ----- 26.5 ----- 39.6 ----- 45.6 ----- 42.8

                                                          1932─1933 ----- 32.3 ----- 31.0 ----- 39.6 ----- 36.1

                                                          1933─1934 ----- 33.9 ----- 49.3 ----- 56.0 ----- 52.0

                                                          1931─1934平均 - 30.9 ---- 39.9 ----- 47.4 ──

                                                          2、婴儿死亡率

                                                          ---年 度 ------ 富有者 --- 安舒者 ---- 贫穷者 ---- 总计

                                                          1931─1932 ---- 161.3 ----- 219.8 ---- 198.2 ----- 203.4

                                                          1932─1933 ---- 275.9 ----- 240.2 ---- 239.2 ----- 241.8

                                                          1933─1934 ---- 379.3 ----- 373.5 ---- 403.4 ----- 309.3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第叁编(1936年)。

                                                          通宝推:天天向上A,阴霾信仰,
                                                          • 家园 老哥好认真细致

                                                            我就是随意翻阅到处瞎谷歌。

                                                            彭水的资料似乎有待商榷,淳世华拿到的是彭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所以从54年到62年历年的人口数,出生数,死亡数都是精确到个位数的,所以算出来的出生率死亡率是比较准确的我觉得。

                                                            • 家园 有一点必须承认,3年确实有比较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

                                                              很多tx,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总觉得政府有档案、有数据,只是不敢公布。

                                                              这两年,梳理的资料越来越多,才明白,政府手里真没有全局的、靠谱的资料和数据。

                                                              你想想,参考人口普查,还要搞清具体死亡原因,这工作量有多大。当年的统计,还不是户籍警察之类为主,简单文牍汇总上报,58年才颁布户籍条例,工作规范和程序有待完善,一个稍微大点的行政区,连迁入迁出都没法核对清楚,当年又不像现在,数据全部联网,一不平衡就报警。

                                                              包括彭水县志在内,以及其他地方志的人口数据记载,还不是同一个干部群体做出来的,当年的资料是啥,咋不靠谱,后来补的,同样不靠谱。比如,本狐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57年全国的死亡率降到10.8‰,只比同期美国高1.2‰。

                                                              关于饥荒统计,我倒觉得戚本禹的记载是真实的,当然,我指的是他们搞那次统计的事儿是真的,而不是具体数据是准确的。他们那次的数据同样不靠谱。而且,从他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当年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是怎么出来的:一级级安排通知上报,下面报上数据,上面再根据自己的感觉或者掌握的其他材料,加加减减,成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戚本禹那次统计基本把四川漏掉了,说安徽死人80万是最多的
                                                                • 家园 戚本禹那次统计,李金泉还在台上,

                                                                  估计四川有漏掉的。但廖伯康,那是瞎扯。

                                                                  • 家园 川西大饥荒记实里的部分数据。

                                                                    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涪陵县志》公布的数字,该县1957年人口为 795,998人,1961年为 532,801人,四年间净减266,797人,减少率为 33.5%。专区所属的丰都县,3年死于 “肿病” 的就有10万余人(见《丰都县卫生志》1986年)。但作者未能掌握全专区的准确数字。

                                                                    雅安专区是又一个重灾区,所属的荥经县死人最严重,县委书记姚青因此被判刑(作者注: 雅安地委宣传副部长刘恩1959年因为到荥经县调查死人情况并写成报告而被打成“三反分子”,县委书记姚青到职不到半年,便因死人太多,于1960年被捕判刑)。据1998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荥经县志》公布的数字,该县1957年人口为123,717人,1962年为69,656人,五年净减54,061人,减少率为43.7%,是迄今公布的全国死亡比例最高的县。

                                                                    而全川绝对死亡数字最高的县,是以发明“蒸汽疗法”治疗肿病而闻名的简阳县。据巴蜀书社1995年出版的《简阳县志》公布的数字,该县1957年人口为 1,233,232人,1961年人口为864,034人,净减369,198人,减少率29.9% 。一个县四年减少近37万人,在全国已经公布的记录中绝无仅有。

                                                                    占尽天时地利的温江专区算不上死人最严重的地区。据当时的统计,温江专区非正常死亡人口约50万。但这至少是最低限度的数字,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共温江地区历史大事记》(成都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统计,全区人口1957年为494万人,1961年为433万人,4年净减61万人。据此推算,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的约为90万人。

                                                                    以下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县志中,有关温江专区各县大跃进期间人口统计。

                                                                    县别 1957年(人) 1961年(人) 净减(人) 减少率 资料来源

                                                                    陴县 281512 231318 50195 17.8% 《陴县志》

                                                                    崇庆县 446630 402323 44307 9.9% 《 崇庆县志》

                                                                    邛崃县 452756 378001 74755 16.5% 《邛崃县志》

                                                                    灌县 350873 321645 29228 8.3% 《灌县志》

                                                                    温江县 167751 143065 24686 14.7% 《温江县志》

                                                                    金堂县 521201 492986 28215 5.4% 《金堂县志》

                                                                    新津 187419 151733 35686 19% 《新津县志》

                                                                    双流 535582 443085 92497 17.2% 《双流县志》

                                                                    彭县 533404 466385 67019 12.5% 《彭县志》

                                                                    新都(含新繁)341465 293919 47546 13.9% 《新都县志》

                                                                    蒲江 149586 127630 21956 14.7% 《蒲江县志》

                                                                    什邡 299369 247498 51898 17.3% 《什邡县志》

                                                                    广汉县 355143 306216 48927 13.8% 《广汉县志》

                                                                    大邑县 346661 281491 65107 18.8% 《大邑县志》

                                                                    各县总计,1957年人口为 4,969,252人,1961年人口为 4,287,295人,四年减少681,957人,减少率为 13.7%。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年最出风头、先进经验出得最多、受表扬最多的县,恰恰是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如陴县、邛崃、新津、双流、什邡、大邑;而问题反映得最多、挨批评最多的县,往往是人口死亡率最低的,如崇庆、灌县、金堂等。“天府之天府”的郫县四年间人口由28万降至23万,净减5万,属温江专区的重灾区之一。毛泽东亲临视查过的红光社死人惨重。根据温江地委工作组1961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该社1958年有4020人,在庆祝毛主席视查红光社3周年的日子里,还剩2775人,净减1245人,少了三分之一。

                                                                    作为大饥荒的典型结局之一,是男女比例的变化。由于生理和劳动强度的差异,饥荒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一个大跃进,温江专区由男多女少变成女多男少。以郫县为例,1957年男性比女性多4千人,1962年,女性比男性多近万人。

                                                                    另一个结局是大批孤儿出现。据1961年的一份统计,大邑安仁公社有15岁以下孤儿251名,其中7岁以下 的26名,绝大多数孤身一个。公社成立了“爱幼院”,收容了其中70名,其余有些被人收养 ,有的四处流浪。

                                                                    • 家园 这本书就是瞎扯。户籍人口减少不等于死人。我一个同学的妈,

                                                                      困难时跑到华蓥天池煤矿,这边没上户,那边老家下了户口(可以少分一个人口粮),这在户籍统计上反映出来就是净减少一人。

                                                                      我姑姑困难时从闹着川东小城回湖北农村,重新上户也是一年后的事儿。

                                                                      当时,这种情况很多。

                                                                      56-59期间城镇迁入人口总数比农村迁出人口少1072万,光理清这一块就会导致户籍人口净减少1000万。

                                                                      • 家园 “这边没上户”?

                                                                        那她的口粮怎么办? 我不是很清楚煤矿上面的规矩,没有户口的话这个人从上面看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会给这个“不存在”的人发粮票吗?这么搞,从上面看有吃空饷的嫌疑阿。

                                                                        • 家园 临时工,议价粮,粮票也是可以买的。

                                                                          户口上有的人,不一定还活着;没户口的人,未必就不存在。

                                                                          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清理出大量重复上户和已死未销户的,按当年在公安部户籍管理部门的王??回忆,一次性销户几百万。

                                                                          • 家园 纯好奇

                                                                            口粮这个东西是不能开玩笑的。死了不销户、重复上户口可以理解,但您说的那边注销了户口、这边又没上户口的情况,相当于这个人凭空消失了。在按照城市户口发粮票、按照农村户口给工分的年代,这个人平时吃饭的粮食是从什么地方,以什么名义来的?

                                                                            至于议价粮,那是大饥荒之后的事情了吧?50年代初粮食统购统销到大饥荒之前,我没听说过有什么“议价粮”的说法。粮票当然是可以拿钱买了,但困难时期,别人的粮票那也是从口粮里省出来的,她手里的钱很富裕吗?

                                                                            纯好奇,您如果知道具体细节的话还请指教。

                                                                            • 家园 这种情况是很多的

                                                                              先说我的小姑,我小姑当年13、4岁,本来跟着自己大哥一家落户在川东小城,城镇户口,61年她闹着要回湖北农村老娘那儿,我大伯同意了,就带她去办理迁移销户,当年的通讯条件,川东这边户籍部门无法同步确认湖北能否上户,只能先下,开出户口迁移手续,这样的话,61年川东小城的户籍人口就减少1人。我小姑拿着手续回生产队,生产队并未立即给她上户。正常情况下,迁入地不同意上户的话,就应当拿着手续回迁出地,要么按迁入地要求补手续,要么还是原户籍地上户还原,当时我小姑不愿回四川,拖到62年,生产队才同意办手续,也就是说,61年底户籍人口数少了1人。你可能比较关心没户口、不分粮,她吃啥?当时老家有我祖母、二伯一家,大家挪挪,也就过去了。

                                                                              再说我同学的母亲,她也是那年前后,跟着人去华蓥天池煤矿做临时工,单位是不会给临时工上户口的,但当时这些大的、重体力、临时工用量大的单位,都有一定量的机动粮票和专门为他们调配的物资(文革初,干部们侵占困难时期国家专门为矿工调配的物资一事,是煤炭部长张霖之被斗致死的诱因之一),同时还有粮票交易,也有议价粮交易、私下集市交易,以及不要粮票的的食品,当然有部分是灰色的,量也不大。他母亲外出后不久,生产队就把这批人的户口下了,几年后他们回来,才重新上户。

                                                                              除了这些,还有下户后自己拿着户籍手续,不去落户地上户的。这在61年下放2000万城市人口时有很多。

                                                                              前面说了,迁入地不上户的,可以回原籍,要么重新办手续,要么恢复原户籍,当时被下户的都是城市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回农村,就拿着户籍等风口过后看能不能恢复原户籍。这种情况相当多,这些人中,有些本来就在城市做临时工,如果单位不错肯帮忙,翻年就还原了,还有一些,拖到64年人口普查之后才还原。

                                                                              至于这些人的生活,当年下放一刀切,如果是在城市做临时工,也有一定收入,很多时候,企业也是需要这些临时工的,也就留下来了。至于你担心的粮票,我才说了,有些单位有机动粮票能解决一部分,还有就是私下的粮票交易、议价集市粮交易,家里面再团结一点,咬咬牙过下去吧。

                                                                              你看58、59年,为啥那么坚决征购农村粮食?当时各级都在留自家的机动粮,大建水利也好、大办工业也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正式招工有指标限制,那就大量用临时工吧,这些都是需要粮食的。当然,这种举动,严重恶化了农村粮食留存,这就不多说了。

                                                                      • 家园 全国人口减少1千万,四川一省就减少600万。

                                                                        四川非正常死亡人数也许占大头。

                                                                      • 家园 丰都县得 “肿病” 死亡的就有10万余人。

                                                                        专区所属的丰都县,3年死于 “肿病” 的就有10万余人(见《丰都县卫生志》1986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