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工业角度看语言】为什么说汉字汉语比所谓屈折语优越 -- 林风清逸

共:💬176 🌺1338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核心是单音节

                核心是单音节。 用 one, two, tree, for , phi, si, se , ei , night, zi , 直译乘法表, 小朋友没障碍。

                tree se two one

                for night tree si

                ...

              • 家园 英语的99表不叫乘法口诀,叫强记忆的绕舌废话

                英语里3,5,6,7,8都不是单音,11以上更复杂。有99表不代表好用好记,更不代表朗朗上口。英语数字里3,5,6,7,8都不是单音,与1、2、4、9、10的单音节混在一起缺乏节奏感,再加上11-19以上全是与个位数没关系的独立双音节和三音节,这样搞在一起就是一团乱麻,出来的不是简洁的口诀而是绕舌的废话,比如汉语中无论是3、7、21,还是6、7、42,还是7、8、56,在朗读上都是一个节奏,5个音节一组,5个音节一组,非常容易朗读和记忆。但你拿英语说说看,多出多少个音节?每段话之间的音节相差多少?再把其他单音节的数字裹在里面,更乱了。我家老大12岁了,在加拿大出生和一直生活,在安省非常好的学校读书,英语是第一语言(脑子里是用英语在思考),数学在班上数一数二,但她都不背英文的所谓99表,完全是凭脑子强记忆,但速度总比我的汉语口诀慢半拍。

                中国的诗词和对联为什么那么整齐而优美,也是这个原因,都是单音节,一个字一个音一个意思,也可以组成双字的词组,三字的词组,无数字的词组,非常灵活,但要翻译成英文法文,就完全乱套了。而反过来,把英文法文的长短不齐的打油诗翻译成整齐的中文诗词却并不困难。

                当然,很多汉语黑说那没什么用,但很多口诀是直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的,比如成语和民谚,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用,让中国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都大大提高。

                通宝推:李根,林风清逸,年青是福,桥上,hwd99,
      • 家园 文言口语可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记述魏晋风流人物的趣闻,其中对白很多。说到吃饭的问题其实就和现在的说法基本一致。例如《政事第三》里说:

        存时为何上佐,正与謇共食,语云:“白事甚好,待我食毕作教。”食竟,取笔题白事后云:“若得门庭长如郭林宗者,当如所白。汝何处得此人?”謇于是止。

        这里“时为”是过去时,“正与謇共食”是进行时,“待我食毕作教”和“当如所白”是将来时。翻译成英文如下:

        Yu Cun was He Chong's assistant at that time. He was eating with Yu Jian (when Yu Jian submitted the petition.) "What you suggested is great! I will reply you after finish eating " Yu Cun said. After eating, Yu Cun took a pen and wrote on the back of petition:" If you can get a doorman like Guo Lin Zong, I will do as you suggested. Where can you find such person?" Yu Jian thus withdrew the petition.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何作?方食也。

        文言文不是不能表达时态,而是大多数的文言文是用于公文、议论、历史记录等等书面正式文本,用作口语的时候很少。所以一般都是过去时态。真要用到口语时态的时候其实也很容易。例如这段:

        项王曰:“壮士,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不能举,刑人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闲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为之虏矣。”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

        而且文言文最大的作用是统一语法。各地方言不同,其实语法也不相同。书同文之后,如果语法不同写出来的东西大家也看不懂的。例如日本也用汉字。不用文言为正式语法后,现在用汉字写出的日文就和中文区别很大了。而文言文的语法虽然有缓慢变化,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

        而任何文字如果没有时态是不可能有表现能力的。只不过西方现代语言中和现代受西方影响的汉语中的时态表达多用词的后缀表达时态变化,而古汉语里则多用固定词来表达时态罢了。

        通宝推:笑不拾,桥上,也要崛起,
        • 家园 感谢任先生回答。

          只不过,这答案我不太同意。

          我提出的问题是第一第二人称、现在进行时的表达,任先生自动忽略了人称代词,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什么?

          而单纯从时态来说,任先生的回答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问题。文言文确实能表达现在进行时,比如诗经式微一篇,“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都是现在进行时,但不是通过助词,而是通过位置状语来提示时态。简单的一句“何作”,我首先的理解不会是“在做什么”,而是“做什么的”。当然日常对话必有情景,这种误解一般不会造成沟通障碍,但从语法角度说,这就是模糊,而且文言文中的确非常缺乏这类表达。

          “方食也”,我认为“方”字表示的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过去进行时。有趣的是这个“也”字,也表判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对应的词汇,其作用部分地被标点和语气词所取代。而如果考虑到语气词,“呢”字一般也可以用于提示现在进行时,譬如“我在吃饭”还可以表达为“我吃饭呢”。同样的,文言文中也缺乏这类表达。

          至于任先生所引用这段古文并标黑了其中一些文字,老实讲,这些文字我觉得没一个是提示时态的。任先生如不同意,不妨提出何字对应何时态,我们再来讨论。

          ==

          任先生的另一个判断我很赞同,即文言文有其特定用途,因此其时态语态相对单一。这令我想到了英语论文的写作要求,我还记得初来美国,教授讲论文写作经验时提到,论文对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也相当于一门新的语言。这个例子用在文言文上我觉得很合适。

          但是文言文的应用范围远比论文要广泛,现在存世的古文作品里文言文居多。事实如果不考虑通俗文学这一古白话唯一的应用,大概可以说我们过去的文明载体完全是文言文。如果说一个文明留存下来的记录居然全都是论文——这还真有一种荒谬的伟大感。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这个和技术条件有关

            以前文字活动是一种严重耗费财力和脑力的活动。甲骨,竹片,早期的纸和笔,都是昂贵和高贵的,学写字,受教育本身也很昂贵。到孔子,秦始皇都还需要拿着刀在竹片上刻字,因此内容必须重要,语言必须简练。文言文还是符合这个技术要求的。

            古希腊人动不动几万,几十万字的著作,而载体都是羊皮,这个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

            通宝推:collaps,journal,盲人摸象,
            • 家园 比如现在对庄子书的评价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其实古书都是这个样子的,不论中外。但是因为其中有部分后学的思想混入,就说此书是伪书,那世界上就没有多少真书了

            • 家园 细节不够准确吧

              中国,竹简上面的文字大部分是毛笔写的,也许有的需要长久保存的才刻

              西方地中海地区,早期用的是纸莎草纸,羊皮纸这个东西是在罗马帝国后期才开始推广的;随着穆斯林崛起,切断了埃及的纸莎草供应(最大的打击是....伊斯兰世界不久从中国学会了造纸,自然纸莎草工业就消亡了),西方才彻底转用羊皮纸。

              而西方人也逐渐从伊斯兰世界学会了造纸术

              至于古希腊人巨篇幅的著作......现在西方人并未说它们都是古希腊人所写,而是

              1 其中包含了历代的注释(希腊罗马阿拉伯.....),实际上注释比本文要多

              2 而且有的实用书籍,比如古代希腊罗马人所著的本草(狄奥斯科里季斯,他是一希腊人而做罗马军医),其不同版本差异很大,不少阿拉伯、印度草药也混进去,还把作者画成一幅阿拉伯人的模样(古人写书基本无版权概念,经常大段摘抄前辈的作品,而和自己写的内容混在一起).就是连注释和本文都不分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著作也是如此,在没有近代考证学之前,晚出的《古文尚书》一直被视作真经典....(结果在尚书有作用的时代,晚出的所谓“伪”古文尚书一直被官方接受,光绪皇帝还在学习它)

              通宝推:盲人摸象,
              • 家园 发明了毛笔后才书写,之前都是用刀刻。
              • 家园 古书都是从右往左,我一直不太理解

                右边是刚新写的,就不怕墨弄脏了衣服,弄坏了字

                难道上古的时候左撇子多?

                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右边写,左边摊开竹简可以左右手一起干活,可这也是有限的,毕竟座位不能跟着走

                有下人帮忙拉一下的话,左右都是一样的

                和左右尊卑有关系?我印象这事情也常变来变去,但这个书写习惯直到新中国才纠正过来

                兄台能否给说道一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