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林风清逸

共:💬72 🌺48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史实错误多了

            不过西河写手最大. 这次看到这末多宝推又收藏的.忍不住跳出来了放了一炮. 希望楼主不要只顾自己开心,误人子弟呵.

            • 家园 忍不住说一句,你倒是把我们这些被误的给救一下撒

              说半截话,吊胃口就不好了

              • 家园 不好意思,误了你,希望中毒不深
              • 家园 我也不过抄书 你不如

                直接去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此书介绍我国古代的政府结构演变, 包括相权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实名丞相这种官位和权力主要在秦汉两朝. 君权为遏制相权, 把行政权分批给若干人. 早期典型是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唐太宗就是一大名鼎鼎的中书令. 掌决策权. 皇帝诏书需要中书付署才得下传.后期是六部制度进一步稀释中书的决策大权. 可是没有中枢大臣总理事务, 皇帝根本招架不了政府日常工作. 因此明朝中后期皇帝制定大学士, 实际上成了政府首脑. 清朝开始还是六部, 后来加设军机处. 也是为了政府相权的运行. 这些都是随记忆写的,怕是错误很多. 还是读原书. 钱氏此书一个主要逻辑落脚点在于君权相权之争.我感觉他受到西方政治影响.

                • 家园 你说的和我说的是一样的事,为什么你会觉得不一样?

                  我们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你却说有很多史实谬误。

                  我国历史上实名丞相这种官位和权力主要在秦汉两朝.

                  我也谈了这个现象。

                  君权为遏制相权, 把行政权分批给若干人. 早期典型是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唐太宗就是一大名鼎鼎的中书令. 掌决策权. 皇帝诏书需要中书付署才得下传.

                  你提到了中书令这个名词。人们称唐代中书令直接称为宰相。从具体的角度上来说,你列举了“实名”丞相和中书令这样的具体名词(有实名的自然也就有无其名而有其实的丞相)。我从整体概括的角度,将外朝政府的权力统一称呼为相权。这是自古以来都许可、不认为是史实错误的事情。

                  后期是六部制度进一步稀释中书的决策大权. 可是没有中枢大臣总理事务, 皇帝根本招架不了政府日常工作. 因此明朝中后期皇帝制定大学士, 实际上成了政府首脑.

                  明代大学士,严格来说是入阁的大学士,也被认为是宰相一类人物(除却明初)。

                  [/QUOTE]清朝开始还是六部, 后来加设军机处. 也是为了政府相权的运行.[/QUOTE]

                  清朝一开始也不是尽是六部执政,也是设立过内阁的。比如说索额图。清代以军机处执掌政务要到雍正时代。

                  你根据钱穆所说,举了秦汉至晚清的历史,将变迁过程择要历数了一遍。

                  这些内容我以更加简要的形式进行了表述。我与你的不同点是,我将春秋战国历史也加了进来,融合了从世官制到后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管制变化内容,概括为内朝在建立之初实现了皇权从相权中夺回权力的目的、但是最后内朝总是不可避免地与外朝融合、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内朝与外朝不断的相互演变。

                  然而你却说“史实错误多了”。

                  我以为,你不会不知道中书令是真宰相这样的事情。相权、丞相作为概括名词,不应该算是史实错误。

                  我想,你也不会不知道每一次新建立的内朝都在向外朝转化这个趋势。钱穆的书我没有看,他即便不提这个概念,也至少也要描绘这个史实。

                  所以,现在出现这样的看法就很令人费解了。

                  我与你并无宿怨,那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呢?

                  • 家园 呵呵, "我与你并无宿怨"

                    此话从何说起。都不认识你个人,哪里来的私怨。你在西河也没有攻击过毛泽东,所以也不是我的公敌。

                    十年前我看老婆写硕士论文,总是写"谁谁谁说这个,谁谁谁说那个"。我就说你的意见在哪里,总是援引别人的。她说这是老师要求的规范。我文化低,对此颇不理解。

                    十年后看到你写这些, "我的看法,我的研究 ", 才明白我这十年还算有进步。

                    规范啊朋友。写历史文章首先要搞清历史事实,以及落实这事实的出处吧。

                    说真的,我看到你提到司马迁不是阉人这话就看不下去了,更没有兴趣在你的文章中找其他错误。为何?我最讨厌翻案文章。还有你写的"封建皇权外强中干", 这种青良历风格的文字,又空又大的标题, 你几千字怎末论证啊?中国历史上几百个皇帝的人生和从政经历你都研究过,有统计数字支持你的结论吗?否则"封建皇权"这四个字在哪里落脚?写点踏实的文字,哪怕叙述历史,也比做翻案文章更有意义。

                    • 家园 司马迁、石显的事情,怕不是一回两回有人提到了

                      如果说这就是翻案,那我觉得你们是过敏了

                      而且你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你们的确掌握了不少世面上不常见的资料,但是你们不交流,只是用来作为武器。

                      比如说管子文字的问题,一般人根本不掌握,但是你们没有主动提过。什么时候提的呢?作为武器砸人的时候用的。

                      再比如说这次,要说起来,我和你们没有打过什么交道,那么你们对我的看法从何而来呢?很显然,并不是你所说的什么司马迁是不是阉人的问题,而是因为我和解甲敌对。就好像郭十一,本来我和他有什么交集呢?没有过什么交集。结果他说什么“现在的情况是,有个台还在播就不错了”,何以如此呢?我和他的回帖主要是两次,一次是我发帖子谈论对于管子的解读时,很多人拿着错误的分析来批判我,而我和他们进行辩驳,在这个时候,郭十一回了个帖子说文本可能有问题。但是当时我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以为是和其他人一样硬改文本的情况(这种情况你总是知道的,是存在的)。后来郭十一另发一帖,明确说,我的分析立足于错误的文本,指出正确的文本应该是什么样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他的意见,并立即回帖说明了这一点,并且在我之前发的帖子里引用了他的帖子做了说明。然而,为什么郭十一却会用这样的态度说“现在的情况是,有个台还在播就不错了”呢?你们咬住一点问题,就绝不放过,但是这个态度我并没有看到你们在解甲身上用,反而和他一唱一和,很是融洽。那么你们知道解甲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吗?解甲曾经明确说,山地是死地。这在军事上纯粹是错误的。指出他这个问题以后他是死不悔改的。因为这件事情说了他很多次,他也从未悔改过。

                      这种治学态度,你们却是赞赏的。

                      我的确犯过一些知识性的错误,然而一旦明白错了就会立即改正,但是你们是这样的态度。解甲是犯了错误不改正的,而你们又是这个态度。成语叫入主出奴,又说党同伐异,就是你们这种情况了。

                      当然了,对于文史界的小圈子来说,在文史圈观点上有不同观点就是错的,如果在文史知识上有错误那更加就要踩死,但是军事在你们眼中就不是重要的事情、有错误也无所谓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在学术界存在这样的风气,谁只要承认自己在任何一件事上犯了错误,那么就会遭到对手的穷追猛打,最终失去全部的学术影响力。这个圈子就是这样的。

                      好标题,真客气,要求太高了,任何对你们的让步都是一样的结果。

                      当然,你们的入手点也不错。正好是我和其他人的观点有冲突的时候。甲乙丙丁戊,甲是错的,乙驳斥了甲;丙又指出了乙的错误,丁这个时候站出来,指出丙的错误,这个时候,戊站出来带着甲乙丙去指出丁的错误。而戊是己看到机会特意找来下手的。然后己出面,庚过来和戊一起帮忙攻击丁。

                      前几天我提到一个现象。重大话题突然消失的人都是有问题的。然后我注意到“己”突然出来回了几个帖子。

                      你们是怎么回事,你们有的人未必清楚。

    • 家园 用“学”字有点标题党

      单就帖中举例所用的例子而言,用“独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做标题更恰当。

      中国的史书、经什么的,大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教你如何混社会

      儒家、史家最擅长的就是教人混社会、教人与人斗,所谓“先做人,后做事”、“人主者以官人为能、匹夫以自能为能”的思想,写满无数古书。

      鲁迅说得比较偏激:翻开古书,满满的写的全是“吃人”!

      个个都“学”如何混社会,把与人斗奉为最高学问,科技贬为奇淫杂技,全社会人都一门心思琢磨如何通过与人斗的方式当人主,到最后,终于把自己的文明混成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圈外人,于是就有了百年耻辱。

    • 家园 这是北宋皇帝被架空的写照啊

      我以前说过宋朝皇帝很憋屈的。武将虽然给搞得地位低下似乎无法篡权,但文臣一样要篡权的。大多数的宋朝皇帝都给权臣架空了。

      寇准这个人现在一般是当作正面人物来宣传的。但考诸史册,这位的形迹是不折不扣的权臣,而且还是相当跋扈的权臣。就例如“澶渊之役”,他先是对紧急军情隐瞒不报,然后又一意孤行硬把皇帝拽出去亲征。这还真是像王钦若说的是赌徒式的博命一击。而到了澶州南城跟高琼搞的那个“劝驾”北渡基本就是兵变了。幸好阴差阳错把来搞前线侦查的契丹大将挞览打死了,契丹兵锋顿挫,这才达成和约。但这个和约的确就像王钦若所说是个屈辱的赔款和约。虽然史书上说寇准最初是不同意的。但不管他主观意志如何,打不过人家也只好签城下之盟。

      搞城下之盟不是问题,问题是搞了城下之盟之后怎么办?唐太宗签了城下之盟的反应是秣马厉兵,只过了三年就把突厥灭了当上了“天可汗”。而宋朝自签了“澶渊之盟”后醉生梦死了120年,不论是皇帝还是所谓的“主战派”寇准都没有想过要向契丹复仇。大家都是得过且过。而寇准更成为内斗的主角。

      皇帝对寇准猜忌可不是因为王钦若给寇准上眼药。而是寇准在澶州南城和高琼搞的那个“兵谏”实在太吓人了。所以高琼一死,寇准就被皇帝“疏远”了。最后被逐步削掉权柄。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啊。

      作为人主,只要有中人之姿,谗言啥的一般不起多少作用。人主“听信”谗言不过是找借口。而臣下进“谗言”也不过是表明政治立场罢了。表面上看,王钦若给寇准上了眼药。实际上则是皇帝当时被寇准-高琼的联盟架空在那里急需政治上的助力来打破这个局面。而瞌睡遇上枕头。王钦若以此“大义凛然”来试探皇帝的态度,皇帝则由此得到了王钦若代表的朝臣的支持。

      而高琼一死,寇准对军队失去掌握,皇帝和“主和派”立马反击,寇准就给贬了。寇准也不消停,搞政变搞出滋味来了,后来居然参与废立,可惜这回没有高琼了,最后事败寇准就给贬到雷州去了。

      宋朝、明朝的内斗都是从王朝前期就如火如荼。内斗不止,对外当然就软弱。并不是光兵制的问题。

      通宝推:北纬42度,明心灵竹,老老狐狸,
      • 家园 我觉得,封建皇权一直是个外强中干的东西

        一开始这个印象是从“晋无公室”的历史教训里产生的,后来发现皇权/王权其实一直都受到极大限制。

        晋无公室。春秋时代,晋国发生了两次公族内战。第一次,小宗逆袭,灭了大宗。由此造成了晋国对公族的严重防范。第二次,晋献公因为立嗣问题,与自己的诸子爆发内战。最后,经过十九年的流亡,晋文公重耳归国,平息了内乱。晋文公之死是一件很离奇的事情。据说,晋文公死后,出殡的时候,晋文公的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在吼叫的声音。有人说,人在封闭空间里怒吼时,在外面听来就是这样的声音。那棺材里还能有谁在怒吼呢?这事儿没法想。而晋文公出殡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出兵帮助晋文公夺取晋国君位的秦国,正在调集兵力密谋出兵攻打此前一度控制周朝朝政、称霸一时的郑国。结果,有极大亲秦嫌疑的晋文公被埋葬了,然后晋军伏击了秦军……事后,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偷偷释放了被俘的秦军将领。此后晋襄公在将领的要求下,设立了同时主管政务和军务的正卿。问题是同时主管军政那不就等于君主吗?后来晋国的六卿甚至将家族子弟塞进了公族的学校接受教育。公族的学校是教怎么做君主的,六卿的子弟蜂拥而入,公族自己又没有人,那还是公族的学校吗?结果最后就是六卿内战,发展到最后,三家分晋。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皇权/王权其实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如果皇族没有掌握权力的人,那么皇族根本就不是贵族的对手。比如说汉文帝决定继位,理由之一就是当时刘姓诸王皆在,那些汉高祖时代留下的权臣重将,不得不选择他来称帝。从这个角度说,吕后执政时代,只是封了自己几个兄弟做王,固然表明了她自己的野心,同时也说明她受到了很大限制。本质上就是因为受到了刘姓诸王的限制,同时也是为了对抗高祖时代的功臣集团。这与武则天时代,唐朝诸王力弱,被武则天杀得血流成河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这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利用废后之争首先打击了朝中功臣集团也有一定关系。没有自己的基本班底,一个人孤零零的,什么权力都是拿不住的。

        秦始皇那个时候不肯分封,大约他在外为质有关系,以及庄襄王本身混得不好,所以他和贵公子们的关系一般,因此对自己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安排。到了秦二世,就不是简单的不蓄群公子的问题,而是可劲杀。秦国核心权力圈动荡不安,结果很容易就激发了旧六国贵族煽动遗民情绪爆发反秦起义。

        先秦时代是世官时代,贵族就是官。此后雇佣来的官僚成了治理的主力,他们一样很强大。而皇权却因为猜忌皇族内战,而弱化了皇族。西汉接连爆发了几次内战。最后皇族问题确实解决了,汉武帝雄才大略,被迫建立内朝与外朝对抗。说的也是,一个人,怎么和整个官僚系统对抗?宋仁宗当年不是试过吗?官僚系统多会玩啊,直接将多得数不清的公文丢给宋仁宗,累得他中风。之后宋仁宗就投降了,让大臣们自己玩。宋仁宗因此号称“最会做官家的官家”。其实和汉武帝比起来简直笨得要死。都说司马迁做了中书令是被阉了,学者不是考证了么,这是假的。中书令虽然是中官,但是中官在当时并不是阉人。中书令是内朝首脑,丞相是外朝首脑,两人直接对抗。结果中书令直接被外朝称做是阉人。后来有个士人,叫做石显,原本名声还不错,结果做了中书令以后,也被说成是阉人。这仇大到什么程度了?东汉时代,皇权被迫要依靠外戚和宦官才能顶住外朝的压力。最后闹出两次黄巾大起义,很难说不是因为内外朝矛盾激化以后,以国家为战场的结果。

        再以曹魏为例,魏文帝通过九品中正制,将皇权中最重要的人事权交给了门阀豪强,同时又极力打击皇族,这种玩法就是作死。魏明帝一度打算亲善诸王,结果在他重病期间,人们操作了一场拥立曹植的大戏,从此他也开始猜忌诸王。最后他一死,司马懿那些人就肆无忌惮地开始谋夺曹魏皇权了。

        皇族权力的来源本身也会影响历史的走向。周朝建立时,受到了姜氏一族的极大影响。周王自己就是姜姓的儿子。齐吕申许由大姜。而这些恰恰是西周时代的重要诸侯国。许国在初封时代的中原腹地,齐国最初也在中原,后来改封到了山东。这样重要的腹心之地,封建的国家却都是姜姓的分支,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结果在西周时代,周王室与西戎——或者说与申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周王室是中兴还是衰落。到了东周时代,以申国为代表的西戎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王室从此就彻底废了。楚国对周朝诸侯的做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西周时代,楚国他们主要就是防守反击。虽然取得过逼死周昭王的战果,但是战场还是位于楚国周边的。东周时代楚国就积极多了,不断北进,形成了晋楚争霸的局面。

        后来中国历史上皇权比较稳定的朝代,大多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比如唐玄宗号称圣明的开元时代,唐玄宗基本采取了四年换一个宰相的任期制,同时还采取了中书令和侍中两人一正一副的二元执政结构。后来李林甫十九年,就出了事。清朝以满蒙贵族联盟为皇权基础,控制文官政府。结果行政能力也很强。清朝可以说是采取了入侵者的姿态却实现了稳定统治。虽然统治过程严重削弱了中国的竞争力,但是清朝这个制度确实很有意思。

        没有强大的皇权,也就没有办法控制官僚机构,没有办法控制相权。

        现在所谓的民主国家,真正站得住的民主国家,其实也是用的皇权与相权相制约的办法。

        比如说英国,情形就是,贵族院掌权,平民院负责选首相。跳出这个结构,简化来看,就是一群贵族一起开会,让管家来汇报工作。官家是哪里来的?是那些想当管家的平民子弟门客侍从自己竞争出来的。

        彻底简化以后,这个制度,就是将原先单独一个人的个人君主制,转换成了集体君主制。

        美国总说自己的制度很高大上。其实美国的制度是抄的英国。美国有参议院和众议院。其中参议院就是元老院,本质上就是英国的贵族院。众议院的众议员其实就是平民议员。众议员的任期很短,只有两年,每两年就会全部改选。参议员任期长达六年,每两年只改选三分之一。这就导致众议员每年不是正在准备选举,就是正在进行选举,或者是刚刚赢得选举。曾经有人举例,说给众议员安排一项工程,他压根没时间做完。也是,一项工程怎么干也得三四年。像国外整天喊工人福利,七八年也干不完一个工程,众议员根本就玩不了。任期少于四年,做不成大事。美国在向其他国家推行民主制的时候,从来不会花一点时间让他们建立一个稳定的参议员队伍,形成一个稳定的参议院。甚至于他们经常搞一些一院制的“美式民主”,这和美国自己的制度压根就不一样。所以那些搞美式民主的国家基本上都在出各种大乱子。比如说半殖民地半帝国的韩国,1948年,美国建立的韩国国会就是一院制,基本上每个韩国总统都是待宰的羔羊,区别就是宰到什么程度。相反日本就好很多。1889年日本自己建立的国会就是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这就看到区别了,美国人主导下给韩国建立的国家体制,是一院制的;日本自己建立的国家体制,却是两院制的。日本和韩国同样在美国的干涉下,韩国的总统就整天被韩国人自己抓走、撵走、弄死;日本的政治家就好很多,虽然也是经常被抓,但是谁都知道那是被美国人抓走的。菲律宾是一个更加有趣的例子。菲律宾议会在一院制和两院制中间来回演变,最后终于还是定了两院制。美国人整天喊民主,但是到给殖民地建国的时候,偏偏不按自己的制度来,连他们自己的制度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么?扯淡。所以,事实表明,美国人压根就没打算给别的国家建立美式民主。

        皇权代表的其实是国家内部的主权,相权代表的其实是国家内部的治权。二者其实是东主和掌柜的关系。两院制对于主权有所加强,控制起治权来是较为有效的。不过其实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加强主权。比如新加坡的主权其实就控制在人民行动党手里。这个控制方法是,人民行动党在自己的党内建立了类似于贵族院和众议院的制度,用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二元区分的办法保持了党内稳定,由此保证了一个稳定的统治集团。这样,也实现了“君主集体化”。其实,社会主义国家经常实行的一党制,也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君主集体化”。就和贵族院、参议院一样,实现了个人君主制向集体君主制的转化。正是因为在制度上大家是一样的,双方没有代差,因此才有竞争的可能。

        相比之下,封建时代那种只靠君主一个人、依靠血统、缺乏竞争的皇权,与庞大的、经过激烈竞争才形成的相权相比,实力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

        这里说一段关于上古史的事情。历史上,楚国一直很积极地攻打宋国,并且最终成功地跑去宋国祭祀了自己的祖先。我怀疑尧舜禹传说里被舜帝流放的尧帝的儿子丹朱就是指的楚国。楚国有据可查的祖先就是在丹江口一带活动。而丹江口本身就和丹朱有关。同时,在神话传说里,舜帝是和自己的父亲闹翻了,然后才做了帝。甚至商朝传说舜帝就是不满父亲的政策,造了反,才上的位。对了,商朝自称是舜帝的后裔。舜帝的父亲是瞽叟,而另一个有关的信息是,古人观测太阳,大约是汉代发明了通过观察油盆里油的倒影来看太阳的方法,此前是看水里的倒影。但是水里的太阳倒影一样很强烈。再早是不是有直接看太阳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知道一件事,就是直接观测太阳,视网膜会被紫外线永久灼伤,视力严重下降。我们知道,尧帝的重要功勋就是通过观测太阳运行制定了历法,那个时代有极大可能是采用直视的办法观测太阳的。这样看太阳,不瞎才怪。而舜的父亲就是瞽叟。这联系确实很诡异。再说楚国。楚国一直谋求回到中原。比如说在武王伐纣的时候,楚国自认为功劳很大。后来因为周朝对他们的态度不好,楚国又与周朝闹崩了。这里面的因素很奇怪,楚国对中原的渴望太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而周朝对他们的太坏,也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所以大概也许可能是,楚国确实是中原地区的原住民,因此渴求回归故里,而周朝不想让他们回去,影响自己的统治。值得一提的是,楚国的姓氏是“芈”,这个字的对字是“冉”,这两个字是上下颠倒的。在宋国地域附近,有一个地方叫做“楚丘”。这是楚人先祖所居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确实又是冉姓的聚居地。孔子的弟子冉有就是这附近的人。后来的秦相、楚人魏冉,其封地神奇的封在了远离秦国的定陶。问题是,定陶就在楚丘附近。魏冉还做过一件很奇葩的事情,他曾经将九鼎迁移到了他的封地。所有这些事情串来串去,给人的感觉就是楚人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大约是分道扬镳的一家人,而且一定是在宋国这块地方。宋国也是周朝封给商朝遗民的地方,理由也是这里是商人故地。这些事情串起来,尧舜的事情,大概就是宋地周围的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商朝建立时代的事情。这样说起来,夏朝似乎就有点问题了。不过宋地周围确实有夏的地名,比如雷夏泽,有趣的是这个地方同时还叫龙泽。这些事情关联性太强,让人觉得中国流传的上古史是一个被多种材料混淆在一起的混合物。

        关键词(Tags): #皇权#相权#官僚集团#政治集团通宝推:hwd99,决不倒戈,繁华事散,赵美成,老老狐狸,大山猫,
        • 家园 真外强中干名分就不重要了,资源在无能者手里是祸根

          真外强中干名分就不重要了,资源在无能者手里是祸根,在强者手里就是神兵利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较早,满清了还提复明口号干什么

          • 家园 东晋南朝多位皇帝表示名分确实是祸根

            资源在无能者手里是祸根,在强者手里就是神兵利刃,这话很对。

            可惜历史上的皇帝不是无能的问题,而是不强的问题。

            我曾经说过,有没有的问题好讨论,因为标准太明白,绝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但是强弱好坏的问题不好讨论,因为标准太精细,很多人不具备区分的能力。

            比如说有子弹和没子弹,这很好区分,有就是有,没就是没。弹药充足和弹药不足,这就不好区分了。不想打仗的,弹药充足也可以说弹药不足;想打仗的,弹药不足也可以打一打。这就需要精细的判断标准,指明多少弹药就算充足。但是这仍然防备不了有些人故意隐瞒数字,事后说有什么弹药在哪当时没找到所以没有算在内。

            谈有没有很容易,谈强弱很难,就在于标准较为模糊。在可以量化计算的领域,强弱的标准易于计算,最简单的情况是直接比较大小即可,复杂一点,也可以划定一个数字范围,在范围内就算,再复杂一些,数字也可以作为参照。最困难的是不能量化计算的领域,标准会更加模糊。

            我不过是对统计学有一点兴趣,所以发现对于君臣强弱的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计算其整体趋势,作为理解君臣关系的参照。

            封建帝王的选拔范围太小了,优秀率是很可值得怀疑的事情。毕竟,封建帝王和封建官僚接受的教育,在学识上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在见识和锻炼上却相差很多。在教育上也并不占明显优势,甚至未见得就占优势。

            选拔圈子这一点,统治阶级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阶级上较为固化的社会,都会选择将贵族集团封闭起来,或者至少将知识阶层封闭起来,其要害就在于选拔圈子太小。近代以来的西方的教育体系,将平民教育与贵族教育分那么开,让平民子弟在学校里傻乐,让贵族子弟在学校里接受军事化管理,就是出于阶级本性而做的事情。此举就是要让教育水平分层,然后在教育水平的高层里面保证贵族子弟数量,从而在高层形成贵族子弟的选拔优势。中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保障工农子弟的入学率和工农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其目的就是要保证统治阶级——工农阶级——的人才数量。但是随着公办教育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蚀,这种坚持变得十分艰难。我很担心,随着将来教育水平彻底分层,教育水平高层没有足够的平民子弟,将来会没有平民子弟说话的份。

            多说一句不相干的话,没有统计学基础,是不能理解社会的。我并非是统计学专业出身,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 家园 曹操司马懿刘裕赵匡胤等是强臣,这样的多还是皇帝多?

              曹操司马懿刘裕赵匡胤等是强臣,这样的多还是皇帝多?

              “多说一句不相干的话,没有统计学基础,是不能理解社会的。我并非是统计学专业出身,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不搜索,欢迎亮一下统计学具体科目

              或者干脆报一下大学高数课成绩

              “中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保障工农子弟的入学率和工农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其目的就是要保证统治阶级——工农阶级——的人才数量。但是随着公办教育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蚀,这种坚持变得十分艰难。我很担心,随着将来教育水平彻底分层,教育水平高层没有足够的平民子弟,将来会没有平民子弟说话的份。

              真这样,无非养一堆新士族等着被杀罢了

        • 家园 用封建社会称呼秦朝以后的中国,是错误的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关键是生产资料 ,主要是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封地内的大部分权力也被封建主控制,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

          我国秦朝建立的是郡县制,为我国历朝历代所采纳,也为现代所有国家采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