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借着《芳华》说点想法 -- 绝对不是白领

共:💬208 🌺2766 🌵1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聊一聊哲学艺术

            这几天,俺的母亲住院了,没有心情写东西,回复普兄晚了,甚为抱歉。下面简单聊一聊哲学艺术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有党性的,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在俺看来,唯物与唯心只是基础,哲学的根本在于是从【整体完善个体】,还是【从个体构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应该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是从基于整体完善个体,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政治局面”。

            2;理性人与社会人

            从个体构建整体,这里的个体必须是坚实的,这便是西方主流的【理性人假说】。

            而马克思则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第一属性,因此,每一个人归根结底都是【社会人】,与理性人假说相对应,不是假说的社会人,是基于整体完善个体的理论基石。

            理性人,从个体构建整体,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的主流,是因为这些理论与西方的发展过程相符。

            西方的殖民,的确有利于统一,个人意志的扩展,也的确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则是人类最最共同的事物。

            但是,到了现在,理性人,从个人构建整体,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已经没有新世界可以发现,可以殖民,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强有力的政府,和更大规模的企业支持才能实现,没有雄厚财力,和组织协作,个人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

            强政府,大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两大推动力,其根本都是整体性,而非个体属性。共同的市场和产业链,统一的执行和管理,相互抑制相互促进的市场主体,都是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文学艺术的指向性

            说哲学是有党性的,那么,文学艺术则有指向性,毛主席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是典型的例证。

            因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中国文艺创作与评论的最高纲领,冯小刚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就背离了这个纲领。

            如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样的说法过于政治化,那么,文艺要更有普遍性,更有持续性,就是文学艺术的根本追求。而工农兵,实际上则是普遍性与持续性的实际代表。

            冯小刚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具备普遍性,和持续性么?

            理性人,从个体构建整体,是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灵魂 ,其火炬已经传到了美国手里,随着特朗普的上台,说明已经难以为继了,也就是丧失了更大普遍性,更长持续性的可能。

            到了现在,难道中国还要抛弃社会人,从整体完善个体的优势,奔向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么?

            因此,文学艺术的指向性,源自哲学的党性,也就是从个体构建整体,还是从整体完善个体,而根本都是普遍性,与持续性。

            4;纯粹的艺术与艺术的纯粹性

            纯粹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必然具备时代,阶级的烙印,而艺术的纯粹性,即是形式,更是艺术的灵魂。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主要又两种途径,一是纯粹,二是升华。

            纯粹,主要是基于一个次元,而升华主要是基于多个次元。

            张飞,诸葛亮一出场就是特定的形象,直到死去还是这种特定形象,就是纯粹的典型。

            人物的纯粹如此,事件的纯粹化也是如此,主题鲜明的故事,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打动人心。

            5,大时代与小人物

            冯小刚的电影本身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冯小刚的电影成为主流,一旦与小市民,小资的集体无意识相呼应,所谓小确幸,香港优先,台湾优先,会不会扩展成北京优先,上海优先,广东优先呢?

            当小人物,对大时代无感,甚至反感的时候,集体无意识的小人物群体,也是能够左右大时代的走向的,而冯小刚的电影,很可能会充当某种媒介,激化这种不良的走向。

            所谓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趋势是息息相关的,只不过时效的长短不同,不确定性极大罢了,甚至死后很长时间,才能影响到后人,欧美的曾经的殖民统治,也是到了现在才真正反噬自身。

            看看我们周围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对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压根没有什么兴趣,小确幸的成为主流,某地优先成为主流,并非杞人忧天。

            通宝推:盲人摸象,mezhan,普鲁托,
            • 家园 哈兄照顾好家人,河里的东西先放一边吧
              通宝推:hullo,
              • 家园 也没什么大问题

                大约是二十年前吧,母亲的节育环没有完全取出来,大部分断在了体内,当时的计生委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没有将情况告诉母亲,另外也是母亲糊涂,虽然腹部经常疼痛,但总是忍着。

                去年疼的实在厉害了,上半年我陪她去了医院,但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很难正常取出来了,除非做手术。

                到了年底,母亲忍不下去了,也不确定是不是那个东西闹的,又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确定就是它,就下决心做手术取出来。

                住院二十二天,昨天刚出院,花费两万多,报销百分之七十多,自己实际花费六千七百多。

                母亲参加的是居民医保,每年交钱,分为350,和500两个档次,每个档次报销的比例不同,近几年都交的是最高档的。

                通过母亲这次住院,发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医院人满为患,因为每年交三五百,就能报销大部分,因此,更多的人都到医院治病,这的确是个好现象。但是,医院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甚至凭空添加项目,药物的情况也很普遍。

                母亲只是通过微创手术取一个节育环,就花费两万四千多,远出乎我的预料,我以为最多只要一万多,自己付三千来块就可以了。

                国家补助老百姓的医疗保险,的的确确是好事情,但怎样监管医院,不要将治病当成赚钱的生意,挖国家的墙角,也应该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

                可以说,母亲的这次手术,真是一场无妄之灾,申请国家赔偿,也是应当的,但找各种证据实在麻烦,多花了六七千块,也不算很多,只是苦了母亲,平白受了一场大罪,更有十多年的疼痛。

                通宝推:三笑,普鲁托,盲人摸象,
          • 家园 在这个问题上,我站在普兄一边

            尽管我认为葫芦兄弟对冯小刚的分析是到位的。

            但是,就艺术形式而言,多样性的存在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状况下,人类已经失去了方向感,也缺少那样的大牛(类似于摩西,毛主席等)能够引领人类走向未来。这个时候,多角度试错不是意见坏事。

            冯小刚的自由主义去向和个人主义思潮的确有解构的作用。问题是,不解构又哪来的重建?

            有些人的价值是负面的,但是却有存在的意义。恰如病毒和细菌。没有他们,人们就无法认清真善美。

            另外,无论是集结号,芳华,还是唐山大地震,以及1942,个人觉得作为电影作品,都很不错。可以打动人,就是好作品。至于其中的隐藏意图,我个人觉得即使包藏祸心也不是坏事。更何况,冯还不至于。

            通宝推:hullo,
            • 家园 多样性与整体性

              部分同意达萨兄的观点,艺术的多样性的确很重要,但必须不能破坏整体性,既有整体性,又有多样性,才是我们对艺术的追求。

              多样性,很容易理解,而整体性,则是不同国家,不同时候,各有不同。

              冯小刚的电影,本身危害并不大,如果这种强调个体局部,解构整体全局的思想,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呼应,形成协同共振效应,就十分危险了。

              那么,我们要问,中国当前强调个体局部,解构整体全局的思潮有没有逐渐成势呢?

              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小市民的所谓公民意识的觉醒,实质就是小资的觉醒,这些人是强调个体局部最主要的力量。

              很多鼓吹民主化的人,之所以乐观,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群体越来越多,而我在很多论述中,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民主化,尽管不好,最终还是会到来。

              平等开放的中央集权,是我的政治主张,但这主要是一种理想,从现实的发展来看,随着城市小资数量的增长,及其所谓觉醒,民主化是很难避免的。我们只能希望,中国的民主化来的更晚一些,更中国化一些。

              通宝推:盲人摸象,
              • 家园 其实我骨子里还要悲观一些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了巅峰。

                类似于共产主义,大同世界等结构的社会,对于人类而言已经是遥不可及。不是有说法吗!文革是人类最后一次挣扎。

                既然无望,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的。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的结构,与自由资本主义相比,国家资本主义避免了私人资本掌握制高点,进而将人类带入深渊的结果。缺点是,活力欠缺。所以,必要的解构是应该存在的。

                这个和前三十年又不一样。那个时候,目标很清晰,不需要考虑方向性,只需要考虑路径选择。所以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解构都是有害的。

                通宝推:呆头呆脑,hullo,
                • 家园 我为什么相对乐观

                  分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相对应,我的思想分为载体能动的哲学理论,人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健全主义。

                  层次极元是载体的基本形式,因此,世界是多次元的,人生也是多次元的。

                  抑制激发是能动的根本形态,抑制激发的闭弦与开弦,构成了各种次元,原子分子就是典型的次元结构,因此,相对于以力为基础的规律逻辑,以能为基础的节奏,即是物质的属性,更是世界的本源。

                  多次元的世界,即使世界毁灭,肢体残缺,人也能找到可以寄存的次元,因此,健全在无论何种情况下,都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是空间的范围,时间的长短不同罢了。

                  这种哲学基础,以及引申出来的健全主义,是我乐观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方面,马克思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我则以人为基础,将社会分为神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客体性人本主义社会,主体性人本主义。

                  中国的封建时代的外儒内法,秦始皇加孔子,就是一种客体性人本主义社会状态。

                  马克思的历史划分方法,是以时间为轴的,而我的划分方法,则是超越时空的,是彼此重叠的。

                  一个社会,既有神本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客体性人本主义,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只是各自的比重不同。

                  人类的希望,在于增加主体性人本主义的比重,减少神本主义,和客体性人本主义的比重。

                  主体性人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有效需求,和消费能力。

                  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关系,更强调消费和需求。

                  例如生产成本,可以归结为地租,利息,原材料成本,工资,税费等等。

                  同样消费需求的支出,也可归结为地租,房租,利息,抚养成本,教育进修成本,税费等等。

                  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降低生产成本,同样,要提高消费能力,则要降低不公平的支出。

                  无论生产,还是消费,能不能尽可能地降低地租和房租,以及其他各种成本支出,是经济活动良性运行的根本。

                  改开的成功,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生产成本更低,那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要从偏重出口,转型为偏重内需,那就必须要尽可能地降低不公平,不必要的消费需求支出。

                  近三十多年,中国人在日常的吃饭,穿衣,甚至出行方面并不是大头,而房子,抚养成本,医疗成本,教育进修成本等,则上涨的厉害。

                  因为房子,中国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因此,不解决房子的问题,不能安居,不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而过度的城市化,必然导致抚养成本过高,例如城市里的三代之家,如果只是男人上班,至少要抚养父母,妻子,儿子或女儿等四个人。即使不工作的家人有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支出,最终还是会转嫁给实际工作的那个人。

                  在我看来,过度高等教育,过度城市化,过度消费信贷,过度社会福利,是西方社会陷入困局的主要原因。

                  中国要避免西方的四种困局,就必须基于公有制和中央集权,找到一种既然完善,又低廉的社会保障体制,这便是我经常讲到的新型保障公社,和流动的城乡一体化。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生产与供给已经不是主要问题,需求与消费才更重要。

                  在这方面,也就是主体性人本主义经济,以色列的集体农业,新加坡的国有投资,都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

                  人类的希望在哪里?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都在主体性的人本主义,更低廉,更完善的保障体制,更公平,更充足的就业机会,不再依附于神灵,不再依附于资本,权力,更多的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有集中统一,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在生产力发达的今天,无论是个人,民族,还是人类,最大的敌人都是自身,人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起来。就如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权,但分自己的地就是不行,到了台湾分别人的地,就做的很不错。文革前,毛主席说我们可以革别人的命,为什么就不能革我们自己的命,但革别人的命难,革自己的命更难,甚至不可能。

                  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以及盲目守旧的民众,不愿改变,不能改变,才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桎梏。

                  希望永远是有的,健全无论在空间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是无极限的,人类永远在路上,感觉无路可走了,只是因为我们不肯走下去,或不肯一起走了。

                  在我看来,达萨兄的悲观,主要是太强调科技,太强调物质了,而我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能动性。

        • 家园 集体主义必须要经得起别有用心的人对它的解构

          如果经不起,那么这个主义就没有战斗力,自然就该被淘汰,淘汰了之后,自然会有更有战斗力的主义和思想得到发展与成长的空间。

        • 家园 芳华没看过

          我不是潘金莲控诉计划生育控诉的挺好。祸国殃民的自我阉割王八蛋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永远被挂上历史耻辱柱,世世代代鞭挞。

        • 家园 听君一席话,胜览三年书

          好几个河友喜欢这个电影的理由是,它描写了实际情况、个人遭遇、真实感受。然而描写者的角度、胸怀,决定着其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哪怕所谓的文艺片亦是如此。

          “艺术真正的价值在于纯粹与升华”

          善哉此言!

          通宝推:hullo,
      • 家园 没去看,也不想看。

        好多朋友圈在晒图,老婆也说要我陪她去看。一口回绝了,因为电影立意不好!前两天陪个客户吃饭,说八一厂怎么能拍这样的片子?这个跟集结号一样完全是负能量的东西。这些个电影跟张艺谋,莫言那些东东一样,完全就是祸害来的。

        • 家园 都什么年代了,还幻想所有人都一个调调说话
        • 家园 河里相当一批人持有你类似的观点。

          什么是正能量、负能量?这是一个很魔幻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山东莱阳教体局微信公众号、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均报道了莱阳第二实验中学14岁神童李向楠“被麻省理工录取”的消息。随后,经网友质疑、曝光,录取事件完全是假的。

          你说这到底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天才少年被国外名校录取,当然是好事,这样的报道显然是想要弘扬正能量。那么曝光造假算什么,负能量?我看整个事件应该算是正能量,其中穿插了一些负能量而已。

          在我看来,所谓正能量、负能量,关键在于事情是否属实,而不要被表明的好坏所蒙蔽。

          虚假的事情,夸得再好都是在粉饰太平,这是负能量;

          丑恶的东西,虽然让人糟心、让人不悦,对它进行暴露,却是正能量。很多人玻璃心,见不得丑恶的东西,要么是在逃避,要么是心理不成熟。这都是算好的,最可恶的是借此欺名盗世、粉饰太平。

          再回头说这部电影。电影中刘峰的无私、朴实勤劳,何小萍的善良、正直都是得到了充分展现的。中国人中有这样的男女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么。二人又是堂堂正正的男女主角,电影这样的安排、刻画还不算正能量么。

          一些人或许着眼于刘峰、何小萍的不幸遭遇,为他们抱不平,这很好嘛。电影暴露这些社会的丑陋面不正是要到达这个目的么。让观众对好人抱以同情、对丑陋施以批判,这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嘛。

        • 家园 站在邓改后至今的官方立场上评论,确实如此

          《芳华》无可辩驳的主题就是:对现实揭露批判。

          但是,如果因为如此,就以为《芳华》类似于张艺谋、莫言,那就让人无语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