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扶贫免费教育医疗讲讲消费与积累的大道理 -- 陈经

共:💬470 🌺580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普九的真正含义

            "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是个好数字.

            请看业务教育法: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条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请问现在真有85%的学生免收学费吗? 你不要说,哦学费免了30块,另外3000是教师费,书本费.

    • 家园 【原创】以我的高考故事为陈经作证

      部分赞成陈的观点。此外有一点补充:以我的高考故事为例。

      我1989年上大学,4年的学费多少呢?300多元。此外,每学年开学时,买一点新教材,大约2、30元。

      这还不算,由于我读的是师范专业,国家每个月发给我20多元的饭菜票(寒暑假不发)。大家可以算算这笔帐。

      这样上大学当然很合算,可是我读高三那个班,40多人,真正高考过线的,就我一个人。

      其他几位同学,有的走读、有的专科、有的委培、有的定向,以各种名义也上了大学,但不超过10个,且要交一笔当时不小的钱。

      对比现在的高招,动辄成千上万,可是城市孩子普遍都能上大学,只是档次不同而已。哪一种好呢?

      我认为现在也不算好,但是进步了。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花钱就能上大学,进步了。当年我那30多个同学,要是能花钱上大学,他们的人生绝对会不一样。可惜,当时大学门坎太高。

      这与陈经的观点有何关系?

      大学扩招,无非是金钱驱动,不管动机有多丑恶庸俗,毕竟师资、硬件上来了,架子搭起来了。去年我回大学母校,看到当年熟悉温馨的木质中文小教学楼被拆掉,树起一座体量庞大、形状丑而俗的闪闪发光的大教学楼,我当然伤感,也知道这楼里有很多腐败。

      可是我更知道,会有更多的我的学弟妹在这座楼里攻读。

      20年后会怎样?已经被利益驱动刺激得膨胀起来的各高校,会有很多房子、很多老师、很多设备,这时候,就算把大学学费降下来,他们也不得不招生了,只要不亏本,哪怕是微利,他们也会干。

      这里有两个假设的前提:20年后,国家蛋糕已做大,会调控;20年内,不乱。

      这两个前提我都相信,如果质疑这个前提,我无话说。

      以上是拿高考说事,其他如医疗等等,大抵如是。

      • 家园 请问初等教育呢?

        我了解到的,在美国上幼儿园,大学是要交学费的,一年学费从几千到几万美金都有。

        但是小学,中学是按就近入学原则(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大学差不多,你想上拿上那),家住在那个学区,就在那个学区的学校上学。在公立学校上学学费不多,各个州情况不一样,有的不收钱,有的收校车费,午饭,学费不一样,总的支出一年大概在几百美金(对贫困家庭政府有补贴,午餐费什么的)。当然如果你换算成人民币很可观,但是相对收入应该不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小Bush上台,正在试验一个政策,把政府补贴变成voucher一类,小孩可以凭这个voucher转学.比如小Tom本来住在校区A但是想到校区B去上学,家人可以申请(手续不清楚)voucher,这样政府会把给学校A的补贴转给学校B.只是这样小Tom每天可能得在路上来回奔波2~3个小时去上学.

        不知道中国地方政府对初等教育的补贴是多少,换算成每个小孩子身上是多少.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地产疯长,地方政府应该收入不少,如果这样还涨学费就不象话了.

        你需要知道,地方教育经费实际上还是从老百姓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房子,税,etc.

        就像一个公司,我向股东讲,今年我计划在某个项目上投入100块钱,股东也同意了.但是我转手把这笔钱投到另外一个发财的项目上去了,如果真得赢了利,可能还好(明年学校免学费,),但是真的能盈利吗?

      • 家园 高考本身就是选拔人才,不是福利救济站,更不是什么产业中心

        现在大学生的素质滑坡我看是很厉害的。做学问的都看得出。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原因并不是市场饱和。而是这些学生专业能力上拿不下来。整体素质差。高科技竞争能力差争取不到自己的那块蛋糕。那么企业养他干什么。花冤枉钱干什么。而且很多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水平差还骄狂不可一世。我们要那么多大学文凭的人渣干什么。我合作的公司现在在中国明确招员工不要新大学生。读趟大学最后都成了怨枉钱。改变什么命运了现在。这就是教育明显的差距。真是管收钱不管教好。就是扩招扩招。什么人都行。宽进宽出,人滚蛋钱留下。学风搞得他妈乌烟瘴气。有钱万事好商量。做学问是光是钱的事儿吗。搞得到处楼宇仙阁的除了方便泡妞谈恋爱。和一流大学有什么关系。和学生就业素质有什么关系。和国家科技进步关系大吗!老实说真正管用的一流人才还是国外帮着培养的。国内的大学就是不行。这是从科教兴国角度上讲。国家进步靠高素质的国民人的一生成功并不是靠一张文凭而是良好的基本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这种素质。在国外这是基础教育段完成的事。这是该大投入的。

        回到老命题。这样的解释和政府职责脱钩还是很大的。不是说教育不能收费,而是政府投入的比例对教育重视和扶持的力度和合理性。大钱决定性的力量还是要靠政府投入。不然坑定影响社会稳定。这个东西不能推向市场的。贵族学校可以办。但是不能所有学校向贵族学校看齐。贫民学校才是主流。搞得一般老百姓连上高中都上不起。更别提贫困地区的赖帐式搞教育了。

      • 家园 花之 我和你看法相同

        陈经或许说得过于赤裸裸的了,有些人接受不了

        一个两个人,或许可以一辈子用精神代替金钱去激励

        但绝对不要妄想对所有人都这么干

        逐利的市场总比稀缺的垄断

        因为市场是会扩大发展的

    • 家园 以史为鉴,简单说几句话

      第一,秦始皇修长城,是一件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结果罔顾民生,秦王朝二世而斩。(阿房宫和秦陵是始皇帝的个人项目,这里不论。)

      第二,隋炀帝开运河,也是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同样民怨沸腾,隋朝二世而亡。

      第三,日本明治维新,穷兵黩武但是仍旧不改教育投资。政府为了所谓“积累”,总不至于连百多年前的日本都不如吧。

      再说,积累和基本建设的定义也有待厘清。什么是必要基本建设?宇宙飞船,航空母舰,还是预防小行星撞地球,这些项目,是有待争议和讨论的。

      谢谢。

      • 家园 这样的简单类比没有丝毫意义

        你所举的历史上修长城及运河的例子,民工的付出是义务的,也就是说基本得不到什么报酬,只有付出,没有收获;而各种原材料也基本是无偿供应的。因此推动不了经济的发展,反而劳民伤财,最后民怨沸腾,国家崩溃。

        但是现在的基建是不一样的。最明显的差别:民工有收入(不考虑非法拖欠民工工资的,这应该在法律上制裁)。这么一个差别的影响是深远的,他说明民工有消费能力。基建所需的水泥、钢筋等也是要付钱购买的。生产水泥钢筋的企业因此有了收入,可以去买更多的原材料生产水泥钢筋,提供石材钢铁的企业也有了收入,以至炼钢所需的煤矿企业也有了收入,辛苦的煤矿工人也拿到了工资。基建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在这个产业上的所有工人都有了收入,都可以活下去了。民工有了收入,就可以消费,而民工的消费本身又带动了更多产业,养活了更多的人,从而有更多人从基建中受益。有了钱,民工的子女就可以上学,可以改变命运。更不要说在这个民工入城的过程中,民工在思想等意识方面的受益及改变,在更深远的层面上改变着广大民工的命运。

        这其实是经济学上的基本原理。我先前发的帖子有说过,可是沉的太快。总之,将消费与投资截然对立起来看待问题是片面的。

        • 家园 如果把这个话题局限在现代经济学内部

          对消费,积累和公共投入的理解和观点就会不同。而显然,这个题目已经超出单纯经济学,而是扩大到了政治的领域。

          所以在下有以史为鉴的想法。

          崇祯为平流寇而增税,说过,“暂累吾民一年。”结果“累民”十数年,自挂煤山。

          如今为政,不可不思之。

        • 家园 对 这就是所谓消费产生推动力

          不过老马无视这个啊

      • 家园 日本当初是强制收费教育吧 而且是只有职高没有大学的
    • 家园 转贴:一个愚蠢“红头文件”背后的“潜规则”

      一个愚蠢“红头文件”背后的“潜规则”

        2005年06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之间

        “为了响应上级严格控制班容量的要求”,河北省东光县文教局下发红头文

      件,要求该县办学条件最好的实验小学,将今年的招生对象确定为“县城内党政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子女”,报名时必须出示父母一方的编制证原件及

      复印件、所在单位有局长核实签字的证明书,不符该条件者一律拒收。(6月22

      日《燕赵都市报》)

        如此“红头文件”之荒唐,自是不需浪费笔墨予以驳斥。我感兴趣的是:为

      什么“红头文件”竟然敢公然践踏公平原则,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无所

      顾忌地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献媚―――实际上就是“媚官”。

        我相信,如此荒唐的“红头文件”得以出笼,决不会只是因为某人或某几个

      人“一时糊涂”,这应是一个“渐进”的结果―――换言之,办学条件最好的小

      学就要招收“有来头”者的子女,原本就已是当地有关人员头脑中的潜规则。即

      便以前没有这样的“红头文件”,如果家长没些“来头”的孩子想进入该小学就

      读,只怕也是难上加难。“择校”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实现的权利。观诸现实,

      很多地区的无数事例已经证明了这点。

        我判断,正是因为对基于上述“潜规则”的谬误思考方式的习而不察、浑然

      不觉,才使当地文教局浑浑噩噩间签发了这样一份愚蠢的“红头文件”―――否

      则,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么做的严重性,他们当不至于愚蠢到敢如此冒天下之

      大不韪。因而,这一“红头文件”只是用一种极致的方式,将该地盛行的潜规则

      “显化”了。

        这表明,当地某些人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教育公平原则的自觉。只是我不清楚

      的是,这是不是可以视作对当地普遍的官场思维方式的写照,不过该“文件”似

      乎并未受到当地受益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抵制。因而,这一事件让笔者

      很自然地想起了6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警惕权力交易潜规则失去上

      限》的评论文章,文中对河南登封市煤炭局纪检书记胡书杰收取煤矿80万“劳心

      费”、然后又将矿长告上法庭的事件评论时写道:“两个人干的完全是上不了桌

      面、见不得人的违法违规勾当……可他们二人面对记者采访时,竟然毫无忌讳,

      用出自肺腑、言之凿凿、理直气壮的口气公开为自己辩护”,作者由此判断道:

      两个人“是已被潜规则彻底洗脑的人……他俩不是故意留下腐败的把柄,而是已

      经失去了用‘显规则’即正义规则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东光县文教局一干人乃至更多人的头脑,是不是也业已被“洗”,还无从知

      道;但可以想见的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对基本的公平招生已经是不屑一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