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突然想到个问题,假如没有邓。 -- 沾花富翁

共:💬294 🌺1531 🌵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不知道什么是战略性产业?

                    半导体产业就是战略性基础产业,它就是新工业时代的“石油”产业,现在这个新的“石油”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这一点八十年代的领导人也看到了,只不过那时跟大飞机一样,他们也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引进和合资上,在不停地引进、合资的谈判中蹉跎岁月。

                    八十年代的高层就是这么普遍认知的。

                    大飞机、核电工业都是这么想的,甚至连军工都是这么想的。

                    幸好核电工业张爱萍顶住了压力,坚持保住了自己的项目,而军工行业在大事件以后也醒悟了过来。

                    • 家园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中国进口芯片是基于商业原因

                      因为进口比我们自己造更便宜,性能更好,我们的产品不用外国芯片的话在国际市场上面竞争力不足。可是进口芯片不影响中国的生存,最明显一个例子就是超算,中国相关科研单位被美国禁运以后,超算依旧能拿世界第一,在P级超算的研发进度上也不落后于美国。

                      • 家园 绝大部分进口是因为国内没有

                        在通用CPU,GPU,FPGA,DSP,模拟输入输出,存储器等领域,国内没有替代品。

                        即使有国内对标的企业,其产品性能也往往达不到进入民用市场的水准。

                        国产芯片当然在追,但耽误了那么多年,也不是一时半会追得上的。

                        更不宜过分乐观的是,说国产芯片时往往是指芯片设计,目前芯片设计仍然要使用国外的开发生态,比如EDA软件,这方面国产差距巨大,如果美国不让使用EDA软件,芯片的设计也会困难重重。

                        而且这些芯片仍然要生产,在半导体设备方面,我们的差距更加巨大,同样要面临制裁的危险。

                        不过,特朗普这次短视的芯片制裁,也许会让国产芯片有比以往更好的发展环境。

                        • 家园 我已经说了是没有

                          没有的意思就是市场上找不到,没听说过,下游企业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甚至刻意去找国产替代也找不到,你以为我们就不想排除被美国佬掐脖子的风险? 没有人比我们更想了。而国外供应商也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产业界的人是离它们最近的,如果它们有能用的产品,我们肯定会比你先知道。

                  • 家园 凡是中国成为第一的,都是在前三十年掌握了基础核心科技。

                    或者江胡时期世界新发展的技术。

                    而中国能够山寨的技术,都是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上。

                    而现在能卡中国脖子的,都是邓时期世界新出现发展的技术,被邓荒废,从而让世界拉大差距的。

                • 家园 从秦山开始最核心的主泵一直是买买买

                  秦山一期采用德国KSB的主泵,一直到今天CAP1400仍然要靠上海电气和KSB的合资公司。

                  中国民用核电的发展经验就是先把能干的做了,不能干的先买买买,以后慢慢补上。

                  客机工业拖到00年代才想明白这点,这不ARJ21运行良好,919也快了。

                  • 家园 别洗地了

                    要求运十国产化必须绝对百分之百的不正是你们下马洗地派吗?

                    运十团队说发动机,航空铝可以先用进口产品过渡,有谁听吗?

                    你资料那么多,能不能告诉我们当时决定运十下马走了什么程序,做了什么论证,论证出运十应该下马的理由是什么?

                    莫须有就是莫须有,别洗地找补了

                    • 家园 秦山核电买个主泵就能用

                      因为搞核电的人很现实的搞了小功率的压水堆,没有追求高大上非得弄什么熔盐堆(前期在搞后来果断放弃)或者直接上更大功率,否则肯定跟运十似的完蛋了。。。

                      运十要是直接把轰六改成客机,简单得很,苏联只试飞了180小时就搞定了,相比之下运十飞了170个小时离投入运营还早着呢。最大的问题是轰六的国产发动机寿命只有几百小时必须得换,换成4个斯贝或者2个麦道80用的JT8D发动机就行了。关键是轰六中国已经造了不少,70年代年产量高达30架,比较成熟,寿命也早整明白了,60年代的轰六甲就已经按照5000小时寿命设计,70年代那架装了四台斯贝的轰六I,机体特地加强过,虽然只试飞了一年,也知道设计寿命可以达到6000小时。还可以借鉴一下吨位类似的运八的设计(设计寿命12000小时),当然比起707那种6万小时或者图154的3万小时寿命差得远,可起码用户心里有数啊。

                      运十哪,非得学707,还学不明白,至今俺连个设计寿命都查不到,一笔糊涂账,那可真是早着呢,试飞了四年,允许试飞的寿命仍然只有区区200小时,可真有点可怜啊。机体本身的寿命不知道,这显然不是换个进口发动机能搞定的。现在只能YY,假如再给运十时间和金钱,也许能测出来个寿命。但反正是YY,那还真不如俺YY的轰六改,80年代初就搞定了,而且轰六的起飞重量77吨跟727(77吨)或者737经典版(68吨)类似,以后还可以学习波音如何改进737小步快跑。。。

                      总而言之,运十最开始那个飞国际远程航线的要求就是不靠谱滴,还是早死早超生吧。。。

                      • 家园 车轱辘话没必要说

                        你就把几十年前决定运十下马的技术论证过程、结论给出来就行了。

                        另外,运十的设计寿命是10年飞行3万小时,

                        qq97:运十的设计寿命是10年飞行3万小时

                        我在这个帖子已经回过你了,你不至于没看到吧。

                        • 家园 你没出处的一句话运十就三万小时设计寿命了

                          这么NB的事情还不早吹上了,怎么还会在乎那个200小时试飞寿命呢?到底哪来的,快来打俺脸。。。

                          • 家园 上海航空工业志 第二章 运10飞机

                            3.结构疲劳

                            1972年6月,设计组提出运10飞机结构按“破损安全”概念进行设计。1973年8月,在三机部、航空研究院和上海市召开的708工程飞机结构疲劳设计专题讨论会上,同意上述意见,并提出需要协作的10项研究课题和16项试验项目。在三机部的领导下,组织各厂、所、院校协同攻关,为国内全面开展疲劳、断裂研究打下重要基础。同时,设计组按10年使用3万小时寿命的要求,贯彻抗疲劳设计细则,广泛采用多路传力,控制应力水平;敏感部位设置止裂带,避免元件的刚度突变;采用抗疲劳紧固件以及喷丸、冷作孔等措施,还针对关键部位进行大量疲劳试验和寿命计算,在国内尚属首次。

                            qq97:运十的设计寿命是10年飞行3万小时

                            从你对设计寿命的错误认知上,我觉得你没有在工业界做实体产品的经历,分不清设计指标和研制中的过程数据。立项做一个设计寿命只有200小时的客机,这是侮辱谁的智商呢

                            通宝推:阴霾信仰,北纬42度,
                            • 家园 这脸抽得好

                              更多问题就来了,运10的打算可是先用LC4铝合金凑活,以后再改成更高级的7075铝合金,运8就是采用LC4造出来的,设计寿命只有1万2千小时,那运10这个所谓的3万小时的设计寿命到底是采用LC4的型号还是更高级的7075的型号?

                              设计方采用这么多的措施,却没法避免多次发生LC4铝合金裂纹(出处是上飞官方文章: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试飞只能保证200小时也就不足为怪了,解释要么是没做疲劳试验,要么改用7075铝合金就能解决。但这两条路其实都走不通。

                              首先试飞170小时就出裂纹,莫非做了疲劳试验就能防止裂纹出现?疲劳试验只是告诉设计师什么时候会出裂纹,现在根本不用做试验,没到200小时就已经出裂纹了,悲剧不?当然有了裂纹,疲劳试验做了证明这个裂纹在一定时间内没事,设计方也可以继续试飞,但投入运营就免了,170小时出裂纹,还不得把客户吓死。

                              其次换用7075的问题,运10第零批生产三架飞机,01机静力试验破坏掉了,02机试飞,但到了84年估算的200小时试飞寿命实际已经飞了170小时,不敢继续飞了,至于03机装配完成了2/3。

                              02机唯一继续试飞的希望是,03机做疲劳试验机,疲劳试验结果只要超过200小时,证明就算有裂纹也可以继续凑活的话,那么02机就可以继续飞。可03机和01/02是同一批次产品,都是用LC4装配出来的,如果以后机身材料要改成7075的话,LC4材料的飞机就算做了疲劳试验又有什么意义?还得找一架7075材料组装的飞机从头再做一遍,03机试验的全部意义就是保证02机能继续飞,基本就是浪费。可如果03机不做疲劳试验,那02机也飞不了,就算03机继续飞,也只能再飞不到200小时,然后项目还是结束。很显然,这时候运10已经进入死胡同了。

                              从根上说,从运10决定采用LC4凑活首批3架的时候(这都是72-73年的决策吧),命运就注定了。剩下就是车轱辘话:凭什么下马,凭什么不再拨款造3架。。。

                              • 家园 所以就别再扯技术问题的淡了

                                零批次做三架样机是73年运十总体方案确定后制定的第一步研制计划,到1979年,上飞开始考虑下一步的研制计划。

                                9月,上海市航办向三机部提出《关于708工程继续研制的调整方案报告》,调整后的方案为将原来研制六架进行设计定型,改为研制四架达到国内适航性要求。

                                1981年6月,运十成功首飞后,三机部和上海市府联合在上海召开运10飞机论证会,并提出再研制3架、2架、1架和用第三架已制零部件做必要的疲劳试验等4个方案,费用分别为1.1亿至3000万。

                                那么运十的这个要求过分吗?

                                其它自主研制的飞机歼十、运20、C919用于试飞的样机都不少于4架,说明这是飞机研发的正常做法。

                                而且这些项目都在首飞后的一年内,第二架、第三架样机即开始承担试飞任务,歼十的第一架样机很快就不能飞了,退役去了博物馆。而运十的首飞样机则飞了4年多,还上了西藏高原,从哪方面说运十的首飞样机表现都是优秀的。

                                所以,运十的研制过程就是被人为终止的。

                                至于说那时是不是没钱做运十。。。还是那句话,没有真正的没钱,只有谁更需要用钱。

                                通宝推:阴霾信仰,陈王奋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