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皖西乡村亲历记 -- lmylqh

共:💬222 🌺2219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厚此薄彼

                    或许有人从我的经历中看出我有厚此薄彼之意,其实并没,我是更喜欢活在当下的人。70年代我吃不饱饭,我不怀念,80年代我失去母亲,我深恶痛绝,90年代,农村就睁不开眼,没人会留恋,只有2000年后,我们家才好了起来,让人感觉像过日子的样子,我这样说,不仅仅是我自己过得好,我姐姐妹妹都在农村她们过得也好,我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加起来30多,过得都好,没谁吃不上饭,没谁看不起病,在老家都盖了楼房,大约四分之一在六安合肥买了房。太祖太宗各有长短,品评优劣对我这样的农村家庭并没有意义。说句丧气话,农民一直都是社会运动的被动参与者,就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争论化学李和生物刘那个更温柔没有任何意义,当他被抓进笼子时一切都早已注定。

                    还有,河里很久不见老光,光叔文字平淡质朴,但我就是喜欢,也说不清为什么,很久不见,令人思念,要是有人有联系能报个平安,那就好了。

                    通宝推:夜郎国主,北纬42度,醉寺,
                    • 家园 还是希望能多摆事实

                      我发现河里讨论问题喜欢引经据典,不是说这样不可以,问题是两方都有经有典,争论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旁观者也是一头雾水,那不如让亲历者多摆摆事实,总该有助于判断。

                      比如太祖拉人也不是全靠画共产主义宏图,主要还是靠官兵一致、分田减租这些实际的眼前的利益动人,靠画饼,他真不一定画得过炮党的三民主义,但炮党现实中就让人没法活,结果把人全赶到太祖一边。现在的果粉,你以为他信得是三民主义,错,他是想过地主资本家的辛福生活,你看,还是实物引人。

                      我希望在大集体时代过得很好的河友多发发声,讲一讲怎么个好法,比如吃什么饭,上什么学,怎么看病,怎么养老,父慈子孝,邻里和睦,凡此种种,都可以聊聊,不比数据理论更吸引人,当然最好能提一下这样的家庭在当地农村占比多少,像我家那样的家庭大概占当地的80%左右吧。

                      通宝推:夜郎国主,胡一刀,呦唔,
                      • 家园 不记得我宝推过了,你真是一个极其实在的人,活的安心啊

                        建议也很理性,可惜喔,河里的本本主义厉害的很哟,不可能接受你的建议的。

                        我到现在没有看到过你建议的帖子。

                      • 家园 无父无母的孤儿能活下去

                        能读书,最后还去参军。你觉得还需要什么?

                      • 家园 并没有否认你分田后吃饱的真实性

                        楼主的记忆是真实的,广大农民分田之后立刻吃饱的感觉也是真实的

                        我们讨论的是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

                        吃饱饭和分田在时间上是强相关的,但这种时间上的强相关关系是不是就是因果关系,甚至是唯一的因果关系呢?

                        这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深有同感

                        有些河友描述的当年农村的状况,跟我父母描述的完全不同,虽说我父母六十年代初离开农村,但是乡下大把亲戚,往来也多,当年农村的情况,自认还算是了解的,潮汕地区跟你的描述,也算是接近。

                        反而是8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因为很多亲戚都出来打工了,少了直接的信息来源。

                        您写的这些,真是最直观的,比所谓的统计数字真实多了!

                        • 家园 打工是农村生活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除了沿海少数省份之外,大多数地方的改变就是从打工开始。我是靠姐姐妹妹打工上完的学,不上学的家庭就靠打工盖房治病甚至是交上交,因为九十年代农业所得已不够税费,需要农村家庭打工挣钱去交,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返哺农业,真正返哺要到两千年后。

                          • 家园 你这就是扯了

                            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直在新中国发生的,只不过以前对农业生产,对农民生活的改善没有那么明显而已。没有工业反哺农业,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哪里来?另外,不是你没有看见他就没有。这个帖子里面很多回复说到黑龙江 的机械化农业,那些机械哪里来的?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是假设按照过去的发展路径走到现在,你以为现在的农村还是分地以前的样子,吃不饱么?你这个帖子,虽然看起来是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实说穿了,不就是公知那一套么,控诉前三十年呗。

                            通宝推:遥远天空,
      • 家园 集体制的效率确实不如包干单干吗?

        这个问题要看哪里是切入点。如果光看亩产的话,我觉得难说。刚分田的时候,有些上心的老农确实把种田当成绣花一样,如果化肥和农药投入类似的话,他们田里的亩产应该比大规模农业的亩产高,但是也有些有副业的农民只是考虑自家的口粮,并不指望从种田里获取金钱,那么他们的亩产就比较低。所以平均起来亩产还是差不多。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均产量。分田之前所有农民都在生产队劳动,分田之后农忙时全家下田,平时一到两个劳力下田就够了,所以至少一半以上的劳力可以从事副业,鉴于粮食总产没有大幅度变动的前提,分田后的效率提高了。

        以我自己家在80年代的情况为例。大伯父家,大伯父主业务农,大伯母持家,三个堂姐在家从事手工业,三个堂哥分别学了砖瓦匠,裁缝和石匠,二伯父家长辈类似,堂姐在家从事手工业,大堂哥砖瓦匠,二堂哥还在读书,我家父亲务农兼个体医生,我母亲民办教师再加点手工业,我们姐弟读书。所以大伯父和二伯父家亩产是村里的上等水平,我们家比较低,但是收入情况我们比较好。这里的手工业包括绣花,织毛衣,用咸草(席草)编织工艺品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