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巴顿将军到帝国主义(兼复月之回忆)

      这两天我又把《巴顿将军》找出来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非常有意思,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信息量颇大。

      显而易见,电影对巴顿怀着深深的敬意,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是美国人拍的,巴顿是美国人,美国人才不屑于民族主义。

      在电影 中,巴顿充满着个人魅力,他不搞那套“卑鄙下流”的政治,打起仗来既充满着想象力又勇猛顽强;尽管他时常爆粗口,但他是一名绅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看起来桀骜不驯,但恐怕你无法否认他非常虔诚。如果你恰好是一名贵妇,也许你很愿意嫁给巴顿——巴顿的妻子确实就是一名贵妇。

      电影中的巴顿与现实中的巴顿有多大的距离呢?只有一丢丢。

      电影并不打算探讨巴顿的心灵指向何方,却对巴顿身上一种巨大张力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兴趣:他仿佛生错了时代投错了胎,他是活在16世纪的人,梦想就是成为拿破仑帐下的一名元帅。这看起来颇有技巧的表现手法,却像狗那样把头埋在床底下,尾巴却露在了外面。

      整个二战,浓缩在了巴顿一人身上。二战的爆发,其本质就是掠夺的帝国主义向躺平的帝国主义发起挑战,最终又被现代帝国主义摘取了胜利的果实。所以巴顿本人并不反感纳粹,如果让他敞开心扉,或许你能从他嘴里听到赞赏。为什么巴顿愿意活在16世纪而不愿意“活在当下”呢?因为他痛恨旧式帝国主义的腐朽,他是如此的痛恨,于是他怒不可遏的两次扇了“患有战争恐惧症”的士兵的耳光。希特勒也痛恨旧式帝国主义。

      痛恨腐朽的帝国主义,还是帝国主义。他们是一家人。这就是为什么巴顿主张在德国投降后将战争继续打下去的原因:苏联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也是为什么巴顿屡次因嘴巴大而引起轩然大波,艾森豪威尔却并没有把他送回国的原因。当然,从个人角度来看,巴顿喜欢战争,他巴不得永远生活在战争中,这是因为他最懂自己:作为帝国的一名干将,他无法面对自己所剩无几、硕果仅存的良心,他最怕别人问他,“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你们是怎么做的?”

      所以我们需要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帝国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案相当简单,简单到让人不敢相信——我本人就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事情要比想象 中简单一万倍,这就好比一个人把整个屋子翻了个遍,最后随手一摸,发现钥匙就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中。

      帝国主义就是“我”的马儿跑得快,但由“你”来喂养。

      显然,帝国主义自然就会分成两派:所谓的有进取心的掠夺派和整天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腐朽派。

      巴顿就是前面这一派,希特勒也是。为了衬托巴顿,电影特意给他安排了一片绿叶:来自英国的蒙哥马利。

      何以见得呢?请看在电影快要结束时巴顿的内心独白:

      一千多年以前,罗马征服者打完了胜仗凯旋而归,享受着胜利的荣耀,盛大的欢迎游行。在行列里,有吹鼓手、乐队以及来自被征服地区的珍禽异兽,还有满载着一车车的珍宝和缴获的武器。征服者站在凯旋的战车里,前面走着戴镣铐的俘虏。他的儿女有时身穿白袍,跟他一起站在战车里,或者骑马相随。一个奴隶站在征服者的身后,手捧一顶金冠,在他耳边低声警告说:“一切荣耀很快都会消失的!”

      所以,在另一些美国人眼中,巴顿和希特勒没有区别,他们是帝国的手术刀,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剔除帝国身上的恶性肿瘤。手术刀,是没有脑子的,没有脑子的手术刀就看不出来帝国有着“光明的前途”:现代帝国主义将取代近代帝国主义。

      比如,美国还搞武力征服和领土占有吗?“这么老套,美国已经相当不屑了”,美国人打仗,只是“适时”的向全世界展示他的肌肉有多么有力,领土占有是不存在的,打完伊拉克就退出伊拉克,打完阿富汗就退出阿富汗,新的帝国主义的鼓吹者管这个叫文明,叫尊重独立主权——他们很清楚,根本就不存在独立,所有被 帝国征服的所谓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必须组建一个傀儡政府。当然,和英帝国的干法有所不同的是,美帝国所扶持的傀儡政府致力于“发展民生”,也就 是专注于商业领域。

      新的美帝国主义的基本“玩法”就是:不打仗,只做生意。市场由帝国主义者组织,细则由帝国主义者制订——这本身才是新帝国主义的的核心。原因就是,众所周知,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离开全球市场,比如一个国家有铁矿有银矿但没有铜矿,但如果没有拿到全球贸易市场的准入证,这个国家如何开展生产呢?这个国家的民众如何生活呢?

      所以并不是北朝鲜的领导层无能,并不是北朝鲜的民众懒惰且野蛮,也根本就不是北朝鲜是个贫瘠的国家——总是有资源的——而是由于美国长期对北朝鲜实施禁运,封锁该国与别国的贸易往来。美国也是用同样的办法对付古巴、伊朗以及当年的苏联。

      美国之所以把北朝鲜、伊朗“留着”,其目的就是杀鸡给猴看——并不需要杀死鸡,而只需要鸡只能勉强混个肚圆(读至此处,是不是突然想到了什么?)

      美国是怎么做到的呢?正如前言所述,美国之所以成为二战之后全球市场的组织者(当然,他们自己宣称是领导者),是因为他们的“理念”更为先进。当欧洲战场杀得人仰马翻之际,美国的所谓精英们正在苦苦思考:帝国主义的出路在哪里?答案,就在历史书当中,英帝国与罗马帝国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答案是一目了然的:相对 新的英帝国,要比相对旧的罗马帝国,更加的“文明”。美国如果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参战呢?反过来,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为什么不参战呢?

      事后诸葛亮的说,美国精英捕捉到了真正的“战机”:市场,谁掌握了市场,谁就能实现一个在正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英国人“教授”的,而英国人显然是“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对此有着“精彩”的评论:“英国人与美国人是两个被一种共同的语言所隔离的民族。既然英美人民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治世界,我们越是互相了解,我们就会做得越好。”在这个片段中,美国人毫不掩饰地羞辱了英国人:巴顿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一众英国贵妇听得如痴如醉,点头称是,拼命鼓掌。只要不是聋子,就能听出来巴顿的意思是“你们英国人已然是明日黄花了。”不过,这似乎与巴顿梦想回到16世纪发生了严重冲突,这么“漂亮且睿智”的话,不应该出自巴顿之口。我只能说,大愚若智。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美国是怎么让全世界对美元上瘾的?首先,所有人都愿意出现一种全球性结算货币,因为从简单账面上看,如果有这么一种“硬通货”会降低交易成本,这就像“是糖人就爱吃”那样,不证自明,且双手双脚赞同。接下来,美国以私人部门(即中国人所熟悉的私企概念)的名义向他国进行投资,并且一定是利润分配时拿走大头。这个阶段,美联储要么处于降息周期,要么发行巨量货币,即所谓的使用货币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等到美国企业赚到某种程度,美联储就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货币政策,开始收紧,进入加息周期,这将“引导”美元回流美国。这么一来,被 投资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贫血”。所以过了一阵子,美联储又再次“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降息周期。此时,美国的私人部门再次向他国进行投资,而由于被 投资国“失血”严重,自然是干柴遇到了烈火,自然就会同意让美国企业拿走更多的利润。简单说,第一次,美国企业只抽走6成,第二次,就会抽走7成,第三次是8成……这就是世界各国对美元“上瘾”的所谓奥妙所在。

      美帝国主义的鼓吹者,从来不会告诉大家“美元霸权”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只会满世界“骄傲”地宣布:“美国企业、美国企业家是最优秀的,美国 的马儿跑得最快。”美国的月亮并不会比中国更圆,美国人拉的屎并不会比伊朗人更香,这已经被 “证明”了,但是美国的企业、美国的企业家是世界顶级的,美国的马儿是跑得最快的,也同样被“ 证明”了:这有“铁”一样的证据——快看,那些图表、数据,相当有力。

      美国为什么要向全球输出“快乐教育”?想想看吧,美国人组织了一场24小时连轴转的拳击锦标赛,美国派出的选手是“打生下来就苦练不止”,并且“经过了严格选拔”,他20岁,他没有世界拳王的金腰带;而美国的所谓的对手们,前20年都在享受生活,因为美帝国主义者的鼓吹者告诉大家,这是人性使然,是自然而然的,任何反对的人都是“反人性”,是“卑鄙下流无耻”的。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不到1秒,美国选手就将对方击出拳台。裁判示意,比赛继续。又过了10秒,美国选手将对方打到骨折。裁判宣布,美国选手赢了。而美国选手则“大度”的拥抱对手,说道:“你也可以跟我一样,因为我们都是人。”听到这样的“鼓励”,美国的对手们,又重新 “鼓起了勇气”,再次走上拳台,结果当然不必多说,美国选手再次将对手的另一根骨头打断。你可能会对此感到惊讶,“什么?自信心有这么大的威力?只要对自己猛拍两下胸脯,不光满血复活,并且战斗力倍增?”请不要惊讶,这是因为一来我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将“模型”缩小到便于理解的水平,二来“旁观者清”。

      还有更多的“技术性”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事情是很明白的,并不存在马儿跑得快且马儿不吃草。我所犯的错误,就是无脑的接受了一种分析方法,由表及里。我花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精力,才认识到,人的问题,是从内至外,人心的“种子”是好是坏,决定了一切。

      通宝推:光头佬,mezhan,
      • 家园 常识 -- 有补充

        下面要进行蹩脚的常识说明了。

        一旦明白常识背后也有前提预设,那么常识的本质就变成了前提预设。因为没有这些,常识就不存在了。

        听起来这似乎是说废话。

        1

        比如我坐着的是一把椅子,一切清清楚楚,哪里有什么预设了?但是知道那是椅子,也就意味着知道椅子的定义是什么。

        比如“有靠背的坐具”。那么“靠背”和“坐具”又是什么?比如“供人背部倚靠的部分”、“供人坐的用具”。那么“背部”和“坐”又是什么?

        显然这个游戏是没完没了的,就此打住,改为另一种分析。

        2

        坐的是一把椅子,也就意味着人可以感受到这把椅子。要么是通过眼睛、要么是通过触摸(盲人)、要么是通过后背和臀部的感觉、要么是别人的言说……总之,你必须有办法获取这一认识。进而,你知道这是一把椅子,意味着你有知道他是椅子的所有条件,作为预设。

        显然这也不过是常识,有眼有手、学过说话都知道这一点。那么再换一个例子。

        3

        左右相同吗?不。

        变是不变吗?是。

        右移到左,变了吗?是。

        还在右边,叫什么?右。

        右变了,还叫右吗?右不变,还叫变吗?

        这其实就是《通变论》。看上去,左右的确变化了、右的确是不变的。那么问题在哪?

        我们可以轻易地回答:右变化不一定是左、右边东西位置变了、右这一概念没有变化。

        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规定出主体、客体、左右概念、客体对于主体的位置这四个东西进行假设。而这就是得出这一认识的基本预设。也即,主体认定客体为左右这一判断的预设。

        所以变化的其实是预设。或者说对象不变,但是关于对象的意识有变化。这很容易理解对不对?

        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这种所谓常识,其实就是所谓的意向。不管是“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还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它们只是特定预设的结果。用术语来说,就是所谓意向性知识(对象逻辑)。

        预设被推翻,常识也就被推翻了。

        因为它们受制于特定的预设(义成有待)。否则将会有无穷种可能(待待无穷),我们无法将无法判断。而且即便是特定预设,自身也是无尽的。比如上面四个其实预设了观看的位置不变、观看者能够察觉变化(要知道动了1mm也是变)、观看者认为主客体没变化(没人偷换),这完全是无穷无尽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能规定出有限的预设来说明我们的东西(有待而然)。

        4

        到现在也不过是常识而已。作为分析语,汉语思维不就是这样的吗?“要求主体通过语用环境、条件的差异去领会、体验语义?”(预设=环境、条件)

        但如果能够真的理解到这点,日常中也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因为大家经常认为预设是一致的,至少也是近似的,不会有什么问题。

        进而,媒体会利用这一点进行叙事。有意保持概念的模糊不清,或者说不言自明。即便出了问题,也可以说,以为是自足的不需要说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领域和所谓文化研究,这个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其实结论就只有一句:很多人会把有前提的常识,说成万能的,忽悠人相信这是普世原则、绝对真理。

        或者说他们试图用私理替代公理,用意向替代方向,用程序替代实质,用方法替代目的。用无限的因果链条,替代世界的意义。

        大家虽然都知道这点,因为这也是常识。却不容易想到没有任何领域例外。包括最为精准的实证科学。

        通宝推:给我打钱87405,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简单地说 -- 补充帖

        我的意思是,连最基本的事实背后都是有前提预设的。

        所以事实,从来都不是最基本的。

        当你觉得它是如此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结果。

        甚至是,提出可能就是决定结果。

        因为可能背后的前提预设已经限定了结果的发展方向。

        所以有些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能接受。

        ---

        玩文字游戏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比如所谓复杂问题谬误:你为什么不吃饭——假定了你没吃饭。

        但其实所有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尤其是每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比如原子、比如民主。只是大家一般会把预设的变化,叫做例外。

        • 常识
          家园 补充常识

          百度又看到广告,论坛又看到推荐,觉得可以说两句。

          实际上是在重复以前的观点。

          ---

          (原子和民主)其实这些都算好的,当下的科普,尤其是心理类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会直接影响人的实践。

          他们首先制造了问题,告诉大家应该关注。之后告诉你一些近乎废话的说法,比如应该和问题和平相处,毕竟现在没有完美的办法。然后再给出所谓当前最好的办法,比如认识、疗法和药物。声明了权威的同时,又想好了退路。

          当问题简单化或者被消解之后,还可以制造新的概念对应“新的”问题,继续同样的把戏。事实上,出于现实的政治文化压力,有些问题必须被消解,比如性别问题。或者被制造,比如PTSD。甚至由于统计学标准,必须制造问题对象。(慢性病、死亡率、抑郁症,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一听就知道在说什么。而且被按成抑郁的现在学校里就有。)

          然而问题,可能多数人早就习以为常,因为那是生活常态。或觉得问题不大,因为文化上已经接受。不以为常,反而是这些权威知识灌输的结果。不是说问题不存在,而是简单化、普遍化,将现象与问题简单联系起来,并且预设你没有能力解决。进而变成「习得性无力」。

          看起来眼熟不眼熟?

          把这个问题换成经济、历史甚至是哲学都是完全成立的。通过制造假问题来维持永恒结构。理论来了又去,权威地位永存。就像伊格尔顿所说:关键不是要改变政治世界而是要确保政治世界中自己的文化地位。其中经济学的影响最大,编号兄已经说过很多。

          权威意味着什么就不用说了。

          这不是说他们的意向性研究是错的,而是与价值判断混淆在一起,作为权威性知识传播,实际上造成了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这可能不是主观故意的。虽然有时的确有人在推动。

          而且,这些依然是通过混淆概念来实现的。

          最典型的就是混淆情绪与症候,告诉人们应该关注。许多时候,有基本常识的会告诉你,不管是心理学还是精神医学,都有严格精准的定义,所以是不同的。但是不会告诉你根本差异,也不会说标准越来越宽泛、越来越自证,已经和不加区分没有区别(实际上仍然有,但这里说的是认识误区,区分的要求是明确分析性前提,和讨论的情况不同)。尤其是轻度的判断标准、重度的时间限制、特定情况的表现(比如亲人去世)。同时还有药物。甚至试图把特定病症障碍化并放宽标准,以削减价值判断的批判力度,进而合理化行为。比如性别和性的问题。(当然现在原生家庭害了我更流行。)

          当这些东西作为权威知识广泛传播会怎么样?有多少人变成Confirmation Bias,选择自行验证,之后再去诊疗,甚至直接购买药物?就不说药物本身的问题了,尤其是临床常见药物。

          他们当然没有直接说你应该这样做,除了少数科普。但通过潜在的价值倾向和日常语言的混淆,完成了「认识⇄行为」这一联系。也可以从传播学上描述这一现象,比如所谓议程设置、劝服传播,或者精心的可能性。尽管更多是无意识的,只是为了传播「正确」的知识。

          由于这些领域有太多尚不明确,可以说受制于此。但是换成生物学还会这么想吗?比如生命的本质是熵?或者物理学,比如宇宙大爆炸?再比如经济学,社会福利函数?比如计算机科学,因果推断?再比如法学的正义和史学的表征?甚至是最基本的,相关性?

          望文生义是一切的基础。

          ---

          也许有必要重复一遍:这不是说问题不存在,恰好是普遍存在才有了传播的基础。问题只是混淆。各种意义上的。而且要注意统计标准,普遍不等于某种「多」。就像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个孩子。不管是熊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另外,由于一些领域相对特殊,比如医学和经济,「万一」和「没有害处」会加强这种问题意识。以至于没人敢讨论什么。

      • 见前补充 4654974
          • 家园 孤岛、荒原、戈壁滩

            一种常见的思路就是:我一普通人,我又不想干多大的事,我捡个芝麻我觉得可以了。所以说,有的人压根就没有听懂这个比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意思是【总账】是负的。

            有的人,总能把一切事,理解为低等、高等,要不然为啥会说账房先生太多了呢?

            人是要算账的,不算账如何求生存谋发展?重点在于,有的事,属于有无问题,有的事,属于多少问题。有无问题跟多少问题,哪个为本,哪个为末呢?有都没有,去哪谈多少呢?

            浮于皮表到如此程度,当然认识不到最底层的概念才是必须要弄个明白的。所以,活几十年,既不会由表及里,亦不能从内至外。

            还是孔子说得对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今这个社会,不到处都是迷茫,随处可见躺平么?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所以快乐一定是建立在痛苦之基础之上的。而快乐和痛苦,都叫不自在。自在一定是建立在不自在之上的。是故,情绪波动越大、越频繁、越持久,越不自在。反之,越自在。这就是关于人的基本问题之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内忧外患,国恒亡,人恒亡。这也是关于人的基本问题。

            然而,这社会当中,又有多少人认为“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才是自己需要的呢?太多了,乌央乌央。

            梦想不过是虚妄,坚定地朝着海市蜃楼“前进”,这算是人类社会一大奇观。

            看起来繁花似锦的现实,其实就是一座孤岛、一处荒原、一块戈壁滩。不是习惯就好了,而是认清这一点,反而更愿意活下去。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吃屎吃成习惯,吃得津津有味,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大把的人,当“比分落后”时,他就放弃了。他放弃的不是分数,而是尊严。当一个人学会“放下”做人的尊严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人了。

            现实的荒芜,才跟生命的灿烂,形成绝配。

            • 家园 只要前进,别的就都落在后面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变成几个小土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因为就算变成土堆,生活也没什么改变。原来的虽然假,但也非常有效。

              他们其实是知道现实有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只是没什么意义而已。也不可能因此试图改造……谁有这个权力?

              原本写了很多,不比原来的少。虽然大部分是引用以前的说法。发现自己的思路还是倾向于罗列一堆材料,然后试图论证。或者是缩略到几个字别人看不懂……所以还是引用一下就结束吧。

                

              问题不在于是否能够消解或者解决问题,而是能够突破观念累积的桎梏,使成功作为对应的补充物。然而若非实在的崩解则很难带来转变的可能。纵使明知,稚子仍会为影所弄。即便明心,世人依旧会因障生恼。哪怕明白世事之空,所求之虚,真性难寻,心不可得,也无法动摇自身秩序之基。纵然知道理想与现实可以殊途同归,也难免因劳生倦(除非一开始便是生活)。归根到底,前者偏解构而多负反馈,而后者偏建构而多正反馈。正如断流截水,消解难以对抗生成(哪怕只是无根浮萍)。故幼儿学步,文武理法,皆借错证真,以期自行调整。自我探寻的可能足以生成一切。若无此基础,自性渐远,也只能靠逆缘幻灭。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需要的是实在的经验成为生成的源泉。

              这不是说只能等待南墙,而是说这种缺失的补充是最难的。

              就像大师们能告诉你一切都是虚妄,但什么是真的呢?

              知道是假是不够的,尽管自己可以找到道路,但最开始的时候,缺乏一个中介。

              只是很多人会

                

              不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转换为可以解决的形式。也即将问题重新定义,转化成自己认为的形式。

              不在试图“经验”,而是嫁接别人的经验,然后理所当然的否认掉,回到原来的世界中去。

              ---

              其实说这些意思很简单,我们不是意识不到问题,不是不想解决问题,不是没有尝试过解决问题,而是每个阶段,第一步就错了。

              就像第一段引用,那是从事后看的,只是告诉你有问题而已,但是知道这点之后,能按照我所提供的思路去想吗?有意识地去撞南墙?挑战所谓系统边界?

              也像第二段引用,不转化成自己的形式,怎么解决问题?别人是甜党,我也是甜党?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哪怕只是模糊的意识到问题,就已经足够了。既不需要发展更为精准复杂的说法去解释,也不需要待待无穷的探索背后的原初动力。既然知道了需要经验,那么就去经验。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就去做,做了才能说知道。只是空空的发展解释,有什么意义?

              或者说,这还是次级概念的问题。因为“经验”来自“经验”,“问题”来自“问题”,都是他们自己的加级陈述。

              • 家园 向死求生

                北京市教师轮岗的细则出来了。果不其然,必然会“吊打”上梁。

                老师这碗饭,看起来容易混,其实很难吃的。你敢吃,你就得明白,有的是折腾在等着你。这就好比有的人天真的想象,弄个北京户口或者美国国籍,跟本地人结婚是来得最快的,结果呢?

                做人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学会拒绝躺在温柔乡中——为什么我不说也要学会拒绝跑到油锅里去呢?温柔乡的另一面就是油锅,一体两面。

                啥叫内忧?就是你的肚皮被填饱之后,用不了多久又会饿。就是你血液中的氧气只能用一会。

                啥叫外患?就是你要天天把自己弄饱不是件容易事,即便是唾手可得,也不容易,一时容易,一世难。就是你如果在一个密闭空间中,氧气很快就会消耗完毕。

                内忧与外患,是与生命一块出现的。尽管有人将内忧与外患解释成矛盾,但这不重要,重要的不管称之为什么,那一定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然。

                所以,显而易见的,如果混个肚圆变得容易,那么就一定要找一个替代物。难道不是?

                有一次,我问我女儿:假设,假设人类社会有一天发展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所有人,只需要按一下按钮,一切衣食住行,都由机器人安排妥当。你觉得怎么样?

                大家猜一下,我女儿的反应。

                她先是“哭”,后来又转为“笑”,最后变得纠结。

                大家想一下,她为什么会感到恐惧?

                我的答案就是:这是来自生命的回应。

                这是她的机会,显然,她没有抓住。没有抓住生命。

                这其实是现代人身上的通病:麻木。像这种思想性的实验,我带着我女儿做过很多次,没有一次能点燃她的生命之光。如果换成我,我必定会出现“心灵遭受猛烈的撞击”之反应。

                该怎么说呢?也许可以说,这是学傻了的表现。一个人,如果不能对生命的抗议或者欢呼,做出适当的回应,那么他就已经,不是人了。

                我介绍过多次,我有“自动”调整体重的能力,但没有人问过我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做到的?我有回应。体重往上走,一定会出现一些变化,往下掉呢?

                什么时候该吃饭?

                答案一:看表,到了饭点就去吃

                答案二:饿了

                这里要稍微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等人感到饿了再吃饭,很容易吃撑或者饿过劲去(做饭需要时间)。所以我不是在讨论实际是怎么操作的。从理论上看,不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饿了再吃才是正确姿势:那么,是谁在告诉“你”饿了?

                生物学家会先清清嗓子,打算就这个问题,跟你谈一上午。所以我们需要把生物学家请出去,“这个问题不适合由你来回答。”

                是“我”告诉你饿了,是“我”告诉他饿了。那么“我”是谁?是我们一般用语中的那个我吗?并不是。“我”就是生命。生命并非是人类搞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存在。生命存在于宇宙当中,自然,死亡也存在。

                生命告诉你饿了,告诉他饿了,你和他就去吃饭,这就是对生命做出了回应。事情并不复杂。

                然而,现代人就变得不可思议了,他们不会对生命的活动(抗议或者欢呼)做出回应。这种麻木程度,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用夸张的语言来形容,就是你亲眼看到一个人,将自己的胳膊伸进火炉,他是如此的“坦然”,让你第一时间狠掐了自己一下,“我是 不是在做梦?”不,这一画面,连梦境中都不会出现!

                对于人类的梦,研究过的人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一条,不大受人重视:即便是做梦,也是讲“逻辑”的。比如某人在梦中变得无敌,他也需要先搞一番人物设定,往往是吃了什么仙丹,或者练就了某种神通,或者穿上某种无敌铠甲。比如,我小时候做梦,往往是连续剧型的,有时候梦到自己死了或者受了重伤,我就要“补”一集,解释解释是我怎么复活的。这跟金庸编小说完全一样,喝完酒忘乎所以,把前面剧情中已经死掉的某人又给写活了,只好再来一段倒叙。

                现代人在现实生活的表现,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梦境。

                所以跟一个21世纪的人,谈“内忧外患是一种需要”,他会真心认为你是个怪物,如果谈“劳动也是人的需要,不完全是为了填饱肚皮”,他会往精神病院打电话。

                所以你们知道吗?某人高举马恩语录,又同时掏心窝的告诉你“要是能不干活该有多好啊”,我不得不产生出怪诞感,恩格斯的名言之一就是“劳动创造人”。

                我还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场景,比如某人每天都坚持做“蹲起”,但是他只要有可能,就绝不会弯腰做某事,比如摆一下鞋子。

                这已经超出 了懒惰的管辖范围了,而是生命已经被抽掉了。

                在我想象的画面中,死神并非是拿着镰刀在收割生命,而是举着吸尘器将生命抽走。

                哈,你说对了,我说的,就是黑洞。

                天体物理学家会对此产生兴趣:“嗯,同志们,你们要知道人类是很渺小的,也许地球上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形成,而这个黑洞就在不远处。”

                这个黑洞在哪呢?在太空中吗?不,就在人类社会当中。换成中国人习惯的说法,那就是有一只千年老妖,盘踞在人类社会。

                人类记录下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笔交易,回报和风险,同样巨大。厚重的历史,在有的人看来,这就是成吨的享用不尽的“鱼”,在另一些人眼中,里面一定有“渔”,但要得到它,需要下足功夫才行。黑洞或者死神或者千年老妖,都是人类亲手培养出来的,不能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抽走生命,但一定会抽走生命。

                所以,现实是荒芜的。

                当一个人伫立在荒原时,抬眼望去,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他会怎样?他愈发会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就在自己体内。

                这就叫,向死而求生。

              • 家园 一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

                一个是继续编织谎言,不断”建设“迷宫。

                此学非彼学,有阳必有阴。一张太极图,说尽天下事。

      • 家园 美元霸权是美国花钱培训了大批各国精英

        让它们想象美元就是财富,甚至是唯一的财富。因为商品卖不掉会积压变成废物和垃圾。对比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就很少储备大量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不仅政府大量储备,而且精英们也私人大量储备。最近马霞女士根据统计数据指出,高达47万亿美元。这实际上代表了美国印钞免费获得的财富。由于各国竞相低价贱卖获取美元,实际损失财富恐怕远超过47万亿美元,就中国来看,实际损失数字就至少2倍于外汇储备。参考:

        评:美元霸权是借来的 - 视野/淘客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653375

        标题 黄卫东评:美元霸权是借来的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72286514085995

        • 家园 一个是毒品贩子,一个是吸毒者,搞的是“饥饿销售”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例,体会一下学会了从公理出发,威力有多大。

          美元霸权是怎么形成的?

          答:一个是毒品贩子,一个是吸毒者,营销方案是饥饿销售。完毕。

          饥饿销售究竟怎样一种机理?

          答:就好比老天爷,阴晴不定,所以你一定会去存粮食,你玩命的种田,存了很多粮,于是你就觉得心安了。然而,粮食被虫啃了,被 雨水泡了。这是第一招,也就是美国的制裁、封锁大棒,三天两头就把某国打一顿。

          第二招跟第一招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也就是大量印发美钞,为了掩人耳目,捧红一堆所谓货币学学者,大讲特讲,印货币的好处。正因为如此,货币总在贬值,等效于粮食被虫啃,被 水泡。

          这跟毒品贩子的招术完全一样。第一、毒品会失效,只能管一阵子,第二、毒品贩子会有意的玩消失,等你找到他,价格翻了一倍。

          所以,该怎么办呢?嘿嘿,我不告诉你。

          哪能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给你解决方案呢?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真学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办,假的,那就叫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吃。

      • 家园 从巴顿将军到帝国主义(2)

        帝国主义不得人心,这本没有什么好说的。根本就不存在马儿既跑得快且马儿不吃草,并且显而易见的是,全人类怕死(并非是所有人都怕死)。所以……

        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学界有一些败类,接受了中华帝国这一说法。之所以说他们是败类,是因为这些人接受过极其严格的学术训练,如同巴顿这位据称是全美马上剑术排名第三的“帝国手术刀”,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帝国,而中国,从来就不是帝国。

        所以,我只是有些闲情逸致,聊聊帝国是如何崩溃的。

        就帝国内部而言,他们是无法自洽的——一个有着帝国之心的个体,他也同样无法自洽。比如我们看美国就是如此。美国是一定要“拥抱”全世界的,他们不可能“闭关锁国”,然而得利者只有可能是其中一部分人,华尔街的金融大佬、硅谷的技术精英以及纽约的传媒巨鳄,其它人必然每况愈下。

        只有一个办法实现自洽,就是不断的收缩帝国内部的正式成员的圈子大小。2500年前的孟子已然知晓这一切,他告诉我们,失道寡助。

        多数在美华人、印裔以及其它外国移民对此心知肚明,他们砸锅卖铁的挤进美国,很快就发现,【真】美国与他们关系不大,这跟什么种族主义,一点都不沾边。这情况类似于三、四线城市的孩子想方设法留在北上广深,却最终深刻的认识到,他们不属于这些城市,即便他们有户口,买了房,甚至娶了或者嫁了当地人。

        为什么一定会这样?因为帝国主义永远在追求最高效率,他们既固执又天真的认为,分母为零——马儿不吃草——就一定是无穷大。显然,帝国主义者数学没有入门,分母为零不一定就是无穷大,如果分子与分母都为零,那么就可以是任意一个数,但这个数是有限数。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帝国死得千奇百怪,但都难逃一死的数学原理。超级简单。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投入巨额费用去包装自己呢?因为这些人很清楚,帝国的核心圈子越缩越小,仅凭一张美国绿卡或者北京户口证,无法向他人证明自己真正拥有美国身份或者北京身份。这“竞争”当然“残酷”。一定要买最贵的。智商不够,money来凑。

        特朗普的所谓横空出世,就是对此的回应。特朗普根本就不需要作弊,甚至不需要演讲,他也能得到7000多万张选票,这可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好成绩。

        显然,特朗普的收缩全球布局之政纲,金融大佬、IT精英、传媒大亨都不喜欢,IT精英负责计算轨道,金融大佬提供炮弹,传媒大亨专职“开炮”。而另一些人,被称为红脖子的人,被称为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非洲裔美国人,却为此感到欢欣鼓舞。“黑命贵”并非指向种族歧视,那只是障眼法,我给大家翻译过来就是“我也是真美国人”,言下之意则是“肉,我也有份,并且我拒绝肚圆,我不是叫花子,你几个汉堡打发不了我。”所以尽管特朗普被从总统宝座上轰了下来,甚至有人威胁要起诉他,但并没有人敢真的动手。帝国的智囊团,非常清楚事态严重。拜登的上台是民主党的胜利吗?这里面没有赢家,所以有人惊讶的发现,拜登在继续特朗普的治国方略。他们把这件事,完完全全的,搞错了。

        有人兴奋的开始讨论,美帝国到底会分裂成两块还是八瓣。这也很天真。要知道,即便到了最后,罗马帝国的嫡系军团,在军事上,仍然是所向披靡的。帝国,从来就不缺精良的“手术刀”。

        是的,帝国的“手术刀”们的一生,全是奋斗的一生。希特勒的自传就是《我的奋斗》,有人读了热泪盈眶,巴顿读了关于凯撒、拿破仑的传记之后同样的热泪盈眶。这些帝国的“手术刀”们一向对外宣称,他们是严格的人,是谨慎的人,是打不垮的人,还是爱民如子的人。只不过,所有的帝国“手术刀”都永远的无法面对这个问题:阁下,请告诉我们,你是如何让马儿不吃草又叫马儿跑得快的?

        帝国“手术刀”们,距离真正的严格、真正的谨慎、真正的打不垮、真正的爱民如子,只差了一丢丢。差一丢丢,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天上地下。

        六耳就是六耳,悟空就是悟空,不需要照妖镜,公道自在人心——全人类怕死。所以并不是有什么看不见的神奇力量在主宰在人类的命运,生命不需要解释,求死必死,求活必活。

        想来现在大伙 是恍然大悟了,为什么我之前一直唠叨,中国文化与西 方文化相比,只多了一丢丢。中国文化是公理出发,而西方文化从“紧随其后”的私理出发。当然高下立判。

        想来现在大伙同样的恍然大悟了,为什么西方那些个所谓的学者,将西方的帝国逻辑套在中国历史上,好像,也是那么回事。那只是好像,六耳,只是像悟空,如此而已。

        “我”同“你”长得如双胞胎一般,但“我”的心,与“你”的心,绝不同道。

        • 家园 我为什么保有良心?

          最后回答,我为什么保有良心。很简单,我兜了一个巨大的圈子,终于发现,我的错误就在于只有一根筋,这根筋叫由表及里。当我把另一根叫从内至外的筋补全之后,我当然就在第一时间彻底的明白,良心是全人类活到今天的缘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无法丢掉我的良心。

          这个地球上,或许真的有一块无形的巨石,这巨石时不时就打开一道裂缝,放出一些人形生物,过一段时间,这些人形生物又从这巨大的裂缝中跳了回去。但我不知道这块无形的巨石在哪里,我没有办法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更没有办法从石头缝中蹦回去。事情超级简单。

          我后来也搞明白了另一个问题,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指的是全人类毫无疑问的肩负活下去的使命,而要活下去,就必须传宗接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西方人所说的人性本恶,指的是每一个个体,生下来对于人类社会都是懵懂无知的,他们会犯下许多错误,并且他们还会变得狡猾且奸诈,集戏子、杠精、强盗、小偷、骗子“五毒”于一身。

          所以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the end.

          • 家园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恢复与现实的连接,重新沟通生命经验。

            顿悟前,挑水砍柴,顿悟后,挑水砍柴。

            现在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把上一个帖子没说的贴在下面好了。

            但只是车轱辘话组成的草稿,不看也没关系。

            这可能是最啰嗦的一次,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在说什么。

            ---

            意向

            一旦明白意向与方向的区别,下一个问题立马就来。那就是方向不仅可以指向好的,也可以指坏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孟子的定义,消解掉问题。就思孟学派来说,意向与方向,同时也就是之行和德之行的问题。没有内在精神的指引,道德行为终归只是一种意向性活动罢了。

            而意向性活动之间的地位平等,很难区分好坏。其逻辑结果就是个人主义、存在主义。谁也别说谁。由于行为是调适性的(以个人为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宣称已经尽力。进而以自性为由去维护自己,甚至批判他人。

            孟子的定义很简单,恶是未能发展善的可能之一。不是非此即彼。因为未能发展善也可能不是恶。而且几乎所有恶都可以看到方向和意向的混淆。即便是近似方向,也是以意向为基。本质上仍是意向。也即善恶是两套体系。

            道家的清静无为、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都可以说是意识到这一问题。成为纯粹意向的追求之后,(由于与实在解离,)追求是会不断扩张、不断膨胀的,永远也不会满足。因为已经成为一种永恒结构,必须不断消耗之前的意向作为基础,不再与现实发生联系。最终造成系统性风险。就像化书大化。力难跨。

            .

            共相

            由于方向和意向相近,很容易被理解为共相和殊相的关系。但这种共相,是抽象出来的普遍唯一。这种殊相,是普遍的一种限定形式。殊相本身包含了共相。也就是说,共相是殊相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像白马是马。就像共相是某种基本粒子一样,事物本身都包含了它们。也就是说,预设了一个不变的实在。这几乎就是在说方向本身也是一种意向。通过反论,意向本身是由方向组-成-的。

            这种理解的后果就是,认为意向可以解决方向的问题,等价形式就是科学可以解决人文问题。

            这实际上是古代倒置抽象同一为世界本体思路的深化。是观念先行的产物。忽略了方向先于意向,方向是秩序而非实在这一事实。把意向的抽象当作了方向。而且这种抽象必然包含一个预设:假定了一个确定性的世界,一个稳定的意识体系。(也就是下面的观念史)

            简单地说,是把方向和超验主体混淆成一回事了。然而方向不对应任何实在。(这也就是下面的形而上自然主义。这里说的非常别扭,可以直接无视。)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意向理解到背后的方向。比如他如此细心和认真,是因为他热爱这一活动。热爱是一个方向。这里实际就是通过形而下的器(认真这一行为)来理解形而上的道(热爱)。也就是器以明道。

            .

            观念史

            观念史是最可怕的。一般的六耳,只是制造人心可测而已。观念史制造的是整个历史之域的意识体系,其中的一切人、物、事都变成了人心可测。而且还是当下的一个“发展阶段”。也即已经做出了革新,完成了突破,不再落后……

            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制造第二现实,而是同时制造出对应的精神秩序。但是过去的真实已经被文化毁灭所掩埋,我们如何得知那就是真实?进而,这种精神不仅仅主导过去,更根本意义上是在主导当下。也就是说,同时主导现实与第二现实。成功地把应然,改成了实然的应然,所谓事实背后的“理性”。进而,过去与当下就变成了一回事……

            或者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只是构建过去,并不是视域的重合,而是明确的指出何为“现实”。他们的现实。

            最典型的就是性别和阶级。有人将整个历史的“发展动力”或者说“演化过程”转化为他们的历史。不是在否认这两者,而是“指出历史问题”和“等同现实”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在专门史和一些描述历史的作品中看到这种想象,哪怕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是在胡说八道。

            说白了,就是变成观念先行,进而规范一切现实。政治正确只是最弱的一种形式。

            .

            基础

            这些其实是最基础的东西。有时候感觉很颓废,一再重复的不过是这样简单的事实。原本可以不是这样的,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意识到。尤其是文化权威一再重复。这也是为什么会反对科学主义。因为那也是一种规范现实的力量。

            .

            公理

            公理和私理,就像德之行和之行的区别。之行,也就是意向性活动,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是地位平等无法区分的。逻辑上的结果自然就是性无善恶、亦善亦恶这样的观点。因为把善恶当作同等地位,互相对立的一对概念了。这就是观念的灾害。

            不是说之行不好,而是之行这种看法,转换起立场……或者说行为正当化,是非常便利的。于是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都是为了你好”。或者“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

            灵知

            进而,这也就是灵知主义

              

            对象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处境,所以可以轻易的进行干涉,必须干涉。不仅仅用立场代替现实的复杂,而且是什么都可以替你操办。任何违背对象利益的行为,都以对象利益的名义出发。

            所谓灵知,就是不再是对方向的追求,而是将方向等同于现实中的意向,于是善就变成了意向知识的累积。成为了知识本身。进而,知识就等于文化,所谓“文明”。

            当然实际上的灵知主义要复杂的多。但“拯救的工具就是灵知本身”可以“凭借知识进行自我拯救”,这点是没有变化的。(进而“将天国拉入尘世”,将实在拉入到意识自身。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观念史的问题。)

            .

            自然主义

            之前所说的本体的混淆。或者说观念与实在的混淆,实际上就是形而上自然主义。将对象理所当然的等同于对象自身。忽略了对象意识本身出自某种观念(认识论),对象自身(本体论)实际上是出于认识(超验主体)而构建的认识本体(经验实在)。(之前把这称作机械唯物,容易混淆问题所在。但典型的形而上自然主义,比如物理主义,的确可以称之为机械唯物。)

            或者说,这也是对象逻辑的问题。实在并不是具体对象(意向),通过将实在对象化,我们可以把握它们,但是这不能等于对象本身,所谓的本质。

            一旦使用这种思路,那么人就不再是人,不再是“活着”的东西,而只是一个对象。是由视点所决定的东西,不可能有自己的主体性。人只是一堆零件,或者一个齿轮而已。所以之前说很容易不把人当人看

            这就构成了灵知主义的另一个基础——“干涉对象”,使其符合“更高级别的价值”。

            说的别扭,简单地说就是把人理解为机器,通过改造可以拥有更高的性能。更高的性能意味着所谓自由发展的可能,是主体性的展现。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面对世界。

            这也是共建理想社会的必要条件,因为错误的思想必将导致错误的实践。所以需要改造。

            .

            改造

            由于改造是必须的,那么就需要广而告之,让大家接受这种看法,确立自己的权威。于是就有了意识形态和那些观念的灾害。

            文化权威和学术共同体都是出于自己的美丽心灵——对真理的追求,对至高善的向往,对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来改造你的。

            然后对你为所欲为。

            这不是说他们的追求是错的,而是说他们把形式和目的混淆,用最简单的逻辑错误为自己辩护——目的是好的,(形式和目的是一回事),所以我做的是好的。最典型的就是程序正义。不通过程序怎么可能正义?

            由于要确立权威,理论上的丰富,尤其是什么都可以解释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怎么说明自己的正确?进而,理论就不再只是对实在的研究,而是权威意识的一种反应,一种文化权威性的表达。最典型就是科普。

            .

            传播

            也就是从经验领域的优势,变成了传播领域的优势。于是,经验领域如何就不再重要。只要能说得过对方,能够说服别人相信就行了。甚至可以不断地制造假问题,通过自问自答来说明自己有多么厉害。也可以议程设置,制造出大家认为应该关注和重视的论域,然后通过丰富的经验展现自己的实力。(这听起来有点像不要和一个蠢货去争辩)

            学院学术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假问题,科普和生活中就更多,由于利益关系,不仅仅是无意的(上面的制造假问题是说结果,不是主观故意),更是有意的。

            .

            灌输

            由于不断地重复和宣讲,这实际上就是在灌输。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制造一种社会氛围,使人接受。

            由于他们已经已经覆盖了整个思想市场,甚至把所有能说的都说过一遍了,从经验上一般人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且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人们很少有精力去思辨发现其中的问题,觉得只要大差不差就可以了。这就是之前说的近似的补充物来充当真正的认识。反正评价并不差不是吗?

            .

            选择

            于是思想(动词),就变成了选择思想(名词)。这不是说选择之后不会去想,不然哪来那么多骂街的?而是说,思想本身限定了思想的结果,限制了思考的方向,很难恢复原本的整体性,尤其是碎片化的现代思想。

            选择这一行为所代表的,不是自己的懒惰,而是非此即彼的认识。认为你必须选择,或者预设了你必须选择。然而你可以不选择、“我全都要”,或者发现更多。

            .

            循环

            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进入这个完整的序列,进入观念所构建出来的逻辑闭环。怎么说他都是对的,反正只要你接受它的定义,甚至不接受定义,只是接受可以进行“辩证法”来进行讨论。然而辩证法之类的思考工具,本身也是他们提供的。是通过驳斥自己理论来证明其有效的。

            进而,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不只是观念本身的循环,还包括了否认观念再去寻找或者建立观念的循环。不管怎么做,你都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除非有勇气选择否认整个建置。然而一般人的确是没办法否认的。毕竟他们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论证自己的有效性!

            .

            灾害

            这就是观念的灾害。想要重返混淆之前的状态,只能通过对观念的观念,深化他们的逻辑游戏。或者诡辩,不按套路出牌,不符合形式逻辑(严格说是不符合他们的逻辑)。去发现并击败这种混淆。

            于是认识现实就变成了首先要对自己认识现实的观念下手……想要恢复现实,无论如何都得面对他们所制造的种种障碍。(很可能又掉坑里了。)

            .

            然后

            以上重复很多,经常是同一件事都符合关键词的分析框架。所以显得非常啰嗦和多余。核心只有一点,就是他们说的多,他们说得对。但是说的对的,只是说的多的里面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混淆主体。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可以构建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大厦。可见逻辑多么可怕。

            混淆本体(偷换概念、钦定唯一)最简单的形式其实就是之前所说的陈述级别。比如变是不变的。这里其实是两个变,不是一个变。或者认识本体。比如作为体系认证的产品,和作为有效治疗的产品。两者没有必然关系,因为体系认证有很多限定。

            虽然我们能发现这些问题,但是生活中的事物却很难发现。尤其是不断重复、不断灌输之后。或者说,他们制造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机制。哪怕不了解,也可以通过“有效的逻辑”构建出那种可能。

            .

            补充物

            之前写过一种情况:

              

            通过三点,记得从哪见过、不是不可能吧、反正并不当真,形成思维惯性,下意识把近似的补充物放到对现实的认识上去。

            重点是,人家始终知道不一定是真的。只是在没有更高级别的证据之前,出于需要,暂时充当真的来用。这源于一种心态——就算没有羽毛球拍,网球拍也可以打羽毛球是不是?

            所以就算你不当真,只要你觉得这个可能可以暂时接受,他就成功了。

            而一些强烈反对这种可能的,反而会显得偏执……为什么不可以呢?

            因为接受可能就是接受结果。

            .

            常识

            (只要接受了可能)人性可能是恶的,和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没有区别。

            证明可能太过容易,俯拾即是,不就是生活常识吗?所以常识就不加分辨的变成了现实。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科普要告诉你的,全部都是常识。而不是什么科学方法和学术思维。什么才是科学?

            说到这里没什么可说的了。不是说不下去,而是因为会不断地车轱辘话,直到把所有领域全说一遍。这很像枸杞兄所说过的:一句就能整出一部经书来。其实哪里是一部,是一整套经书。不管多少部,都不过是一个论点的深化而已。

            我们不能接受这种常识。不是说不接受可信部分,而是不接受作为一切的前提预设。要知道,这种常识本身,也带前提预设。

    • 家园 我,悟了

      知道为什么你总能在评论区见到这样的评论吗?

      “潜水了多年,今天实在忍不住,要说上几句……”

      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一个ID叫007,他确实是潜水了多年,一向不评论,这次忍不住了。有一个ID叫006,他早就注册好的ID,就等今天派上用场。哪个是假的?

      那我要告诉你,这俩都是假的呢?我又告诉你,这俩又都是真的呢?

      人们总说,鱼目不该仗着自己长得跟珍珠一样,故而鱼目混珠。人们为什么不问,珍珠为什么要长得跟鱼目一样?

      如果你是唯一的,那么就没有人能够模仿你。如果你不是唯一的,那么就一定有人能模仿你。

      是谓,大善即大恶。

      你永远可以靠“理性分析”,分析出毛泽东是大恶,胡适是大奸,钱钟书是大盗。就像有人,即便与我相识几十年,也坚定的认为我是大奸之人。

      因为,从来就不存在“你被 别人说服了”,而只存在“你是什么”。

      你是真善美,你就服了自己。

      你是假恶丑,你也服了自己。

      老庄孔孟,永远可以被 解读成真善美,也永远能够被 解读成假恶丑。

      你是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存在,你被 别人说服。从来就不存在。

      屠刀,就在你手中,愿不愿意成佛,只在你一念。

      人生,只不过,一念。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太极生两仪,阴生阳,阳生阴,善生恶,恶生善,善恶相生无穷尽也。何必要执着于“证明”某人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为什么不去问自己是什么呢?

      哈哈哈哈哈哈,人生,只不过一念。

      当一个孩子告诉你“水就是从自来水管流出来”时,你为什么信?你到底信他天真,还是在骗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孩子是最喜欢刨根问底吗?他会一直问到底,难道你忘了?为什么他如今改变了说法呢?不再问到底了呢?

      为什么,当你读到一叶障目、掩耳盗铃这些故事后,你捧腹大笑呢?你用大笑在掩饰什么呢?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说谎,装成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呢?你是不是其实很早明白,你需要尽义务担责任,然而你总是躲躲闪闪的呢?

      为什么,你会花那么多时间,所谓的辨析毛泽东是不是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呢?为什么,你会花那么多精力,所谓的研究钱钟书是不是只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一个利用人心躲在书背后的大懒虫呢?

      为什么,每当你听到某人伟大时,你就按捺不住要争辩几句呢?为什么,每当你听到有人说“其实你也可以时”,你就摆出一副“我其实是愿意的,然而现实叫人很无奈”的表情呢?

      哈哈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愿意放下屠刀,只在一念,手执屠刀不放,也只在一念。

      我,悟了。

      • 家园 求己不求人

        估计我的读者中有人会想:“这个人,把话说得这么的透彻,这么真实,想必是真的了。”

        过了一会,他又会想:“不对,特别奸诈的人,也是这么说话的。”

        哈哈哈,所以啊,为什么,总要问别人呢,而不问自己呢?

        哈哈哈哈哈哈。

        接着说说我女儿的同学。

        据我女儿介绍的情况,加上我个人的经验,我估计这孩子差不多“定型”了:求死得死型。

        这娃吧,也不知道怎么琢磨出个套路的:要么你打死我,要么你给我跪。

        其实,很多人都琢磨出这个套路,问题是,多数人杠不住,又“投降”了。我女儿这个同学,已经靠这个在学校“天下无敌”了,人见人怕。

        他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刀。最后被人打死。

        这娃的脑子钻进了牛角尖,忘了,既然你不怕死,那么解决你的方案当然就是你死。

        为什么这娃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刀”呢?这挺简单的,正如我前面说的,“痛觉神经被挑断的”是不是杀人利器?对,所以这就是求死得死型必然的命运,会有人“器重”他们的,用死为止。

        再来介绍另一种,叫反复循环型。就是每次都要跟人搞,但是被人一巴掌抽到脸上,又吃不住痛,杠不住求饶。重点在于,他一直这样。

        我女儿之前就这样。比如,她害怕数学,就天天造假,假装她成绩不错——相当于每次都摆出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式,但一到真正的考试,她又做不出来——相当于被人一巴掌抽到脸上。反反复复。

        反复循环型有一种比较好的改变:就是不跟人硬顶了,大意就是“我怂,我认怂,行了吧”。

        但是这种只能说治标,因为本没有治,还是弱小,还是没谱,还是无法拿上台面,诸如此类。所以他们很害怕别人来“搞”他,总想当鸵鸟。

        最有意思的,这种鸵鸟型,又会复发,变回反复循环型。这样,一会鸵鸟型,一会反复循环型,就构成了一种更为高级的反复循环型。

        之前我为什么会说今年春节“特训”,我女儿其实收获比较大呢?

        因为这次,她是打心底里承认了,至少对于考试而言,数学完全谈不上难。“随便一认真”,分就上来了。所以这次特训,并不只是对她的数学有影响,而是对她整个人,产生了一个影响:怎么治本,她体验过了。

        但是,这个影响是很小的,她还是更倾向于鸵鸟型,也就是认怂型,假装啥也没有发生,假装啥也不知道。

        所以说,这个教育吧,真要说,怎么教育人,就是无论如何,你要他两边都真实的体验一下。都体验过了,师傅就算完成任务了。为什么呢?都体验过了,还需要师傅吗?

        我对我女儿的教育,已经完成了。后面,其实已经不关我的事了。我屡次说,我对我女儿的教育,我是问心无愧的,就是指,我知道怎么让她两边都真实体验一下,我必定能完成这个任务。

        一个人,你脑补出来一个“怕”,你该怎么办?嘴硬?不怕死?当鸵鸟?还是去面对它?

        当然是面对它,你老老实实的回答,你这个怕是怎么产生的。然后你就会发现,这是你脑补出来的。既然是脑补出来的,有多少可信度呢?所以你就去你怕的那一边,真实的体验一下呗。你体验了,再两边对比一下,你不就知道好歹了?

        你是不是害怕用手捏大便?是脑补出来的吗?是。怎么办呢?用手捏,再凑到鼻子边,闻一闻。原来不过是大便嘛,自己小时候还吃过呐。

        我有一整套解决方案。我已经试过了,十分奏效。

        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很可怕呢?不可怕。非常舒服,并且“居然”不累。

        想想自己欠这世界多少,是不是很可怕呢?不可怕。每次想起来,自己的干劲就更足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愧疚感、负罪感。

        真实的回忆自己的过去,是不是很可怕呢?不可怕。曾经干过这个,那个,都挺无耻的。所以,以后不干了呀。

        自己是很怕死,是不是一想到这一点,就更是害怕了呢?不是的。就是很怕死,那就不要去“瞎搞”啊。

        放下脑补,你就能解放自己。

        以后,就不要再去判断、证明,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了。因为小人求诸人。

        稍微有点智慧的皇帝,从来不判断他的臣子是不是在说谎。皇帝,就是要办成什么事,看看谁能办成。

        别人,你永远可以“证明”他是好人,也永远可以“证明”他是坏人。

        这个社会上,总有人在教你,“有的劳动模范,是人前也装,人后也装,你不知道他有多能装,唉,我是好心告诉你呀。”

        一个人,只要是去证明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是小人。他只要是小人,他就一定会反复的欺骗自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己不求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