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美出人意料发布联合声明促进气候合作 -- 燕人

共:💬77 🌺19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国内搞的这么好,为啥不大面积铺开建设?

                  以前超大有人讲过,高温气冷堆的死穴就是工作时会产生粉尘,工作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这么高温度一旦粉尘爆炸那不是好玩的。

                  而且核燃料本身也是浓缩铀,国内铀矿本来就不够用的。以前有人议论过,就是德国人不看好这个技术,所以才会白送给我们,至于王大中能改进到什么程度就不清楚了。

                  另外别给你随便扣帽子,拿什么不自信之类的话唬人。科研方向如果错了,那就是很多努力都是白费了,俗称点错了科技树。其实国内钍的资源丰富,与其花这么大精力搞这个,怎么不在钍堆上多投入一些资源?

            • 家园 是商用示范堆,请不要相信民科意见,比如B大的雷教授
      • 家园 陈王是否考虑买入中核电的股票

        目前价位还可以,市盈率相对其他股票很低,比较符合投资理念。

        从长远看,核电是稳定供电的必然道路。

        风电光电等不能稳定供电,这是一个缺陷。

        关于风电的储存我有一个脑洞。西北地区大规模安装风电,能发多少发多少,用来电解水制造氢气和氧气,再压缩到方便储存和运输的状态,或者液化,总之不许用外界输电。氢气和氧气目前可以销售给钢铁水泥化工等能耗大户。未来可以可以考虑氢气的管道运输,等家用氢气燃烧炉具成熟后直接取得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环保对经济增长是挑战,但是对技术升级和进步更是机遇。

        通宝推:朴石,
        • 家园 氢气没那么容易储存和运输吧

          自从18世纪拉瓦锡给氢命名以来,对氢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氢作为一种气态物质,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提高氢的密度将其储存来提高氢能利用的效率,但氢气储存难度较大,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所有元素中氢的重量最轻,在标准状态下,它的密度为0.0899g/L,为水的密度的万分之一。在-252.7℃时,可变成为液体,密度为70g/L,仅为水的十五分之一。

          第二,作为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一号元素,氢的原子半径非常小,氢气能穿过大部分肉眼看不到的微孔。不仅如此,在高温、高压下,氢气甚至可以穿过很厚的钢板。

          第三,氢气非常活泼,稳定性极差,泄露后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氢气的爆炸极限:4.0~74.2%(氢气的体积占混合气总体积比)

          • 家园 氢气没那么危险,也容易运输

            储存的确难,但运输很简单,用管道,因为原子半径小,需要专门新建或者在现有天然气管道的基础上改建,但并不算难事。

            如果少量运输更是简单到极点,德国规定现有天然气管道不做改动可以直接运输含10%氢气的天然气,因为沸点差太多,天然气和氢气的分离也很容易。俺跟做这个标准的德国人聊过,人家说10%定得十分保守,其实20-30%也没事。

            不危险是相对天然气来说,天然气虽然没少爆,但大家能忍,氢气也就没啥问题了。首先氢气爆炸极限的下限跟天然气差不多,氢气能爆基本天然气也能爆,其次这玩意太轻,非密闭环境扩散得比天然气快得多,有个小洞就跑没了。比如天津大爆炸,俺第一时间就在河里说肯定不是钠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爆炸,就是因为那是个露天场地,还已经有明火,氢气要么烧着了要么飞跑了,而那个规模的爆炸需要积累大量氢气,根本不可能。。。

        • 家园 陈王那个想法好点

          太阳能就地利用。风能也一样嘛。

        • 家园 风电和核电也不兼容

          老兄对核电太乐观了。核电能提供基础载荷,但是不能提供调峰载荷。核电一开机之后就很难调节,根本不能应付新能源带来的供应波动。调峰最好的还是天然气发电,热启动状态下半小时就可以从0到100%,煤电差点,两个小时左右没问题,核电要大半天。从西北地区运电出来比运氢气出来更合理,关键是怎么保证输出的西北电网的稳定和输入电网的稳定。

          通宝推:朴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