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统治阶级禁止民间研究天文,是否就是中国无法产生科学的原因? -- 绝对不是白领

共:💬98 🌺501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忘记说主体了,这个比较复杂 -- 有补充

              只能尽力说一点。

              中国有自己的基本主体,变化。

              1、中国是以变为主体,然后再分出各种类型的变化。先是阴阳五行,分出基本的变化。而后加级层累,不断限定,得到具体的变化。虽然不重视物理学主体,但是从未忽视引起变化的物质,如五行物。

              2、我们谈论的物理学主体,实际上是近代产物。重视也是十四世纪以后的事情。在那之前,尽管也关注基本主体(比如四大元素、原子),但和实际相差甚远。因为有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约束。

              3、只有消解了形式因,让质料(元素微粒)和作用因成为万物的本质,才能够出现近代科学。才能够出现我们所谈论的物理学主体。

              4、单纯从这两点讲,中国似乎更为先进。问题在于,中国的质料——气,实际上是质料与动力的组合。而且由于过早规定,也没人想过解气本身是什么。因为会用变化去规定,比如五行之气。

              下面开始民科。

              5、按照现代思路,就是用性质规范主体,而不是主体规范性质。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无法出现西方现代科学似乎是某种必然。但科学革命之前的西方也是如此。

              6、本质上讲,东西方的主体都是谓词,都是客体(对象)之上的规定。也就是定义。问题在于,中国的定义从未与客体有所分离。而自然数学化,实际上就是构造出一种可以脱离客体讨论的对象。

              7、尽管最后依然要回到客体,但是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已经有所分离。而经验研究则依赖于实验发现。进而形成了理论-实验的循环机制。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修正理论。

              8、只看这种机制,人类自创造文明就已经掌握。但回到以上语境就可以发现,理论是指这种构造性对象的理论,超验逻辑。而实验则是理论所规定对象的实验。

              9、或许我们可以讲,中国的部分学说算是这种理论。但很显然,一方面主体本身的探索有限,一方面未能形成普遍的体系。而这源于我们都知道的,数学化极为有限。也就是没有mathesis universalis。

              0、所以钱大昕说「中法之拙与欧罗巴也,由于儒者不知数也。中土之善于数者,儒家辄訾为小技。舍九章而演先天,支离附会,无益实用。」是十分精准的判断。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 补充帖

              这样有夸大数学化之嫌。实际上数学化或者说对象化是有严重问题的,那就是脱离经验世界。如果没有实验修正,就无法发展。换句话说,实验提供了数学化表征所对应的实在对象。但即便如此,也曾经难以发展,这就是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的背景。

              数学化表征、新实验运动和它们的本体论基础是自然数学化的实质。单纯强调数学化表征容易让人误会,必须有相应的实验才能够得到发展。数学化出现问题之后,现象学给出的办法也是回归生活世界。

            • 见前补充 4704755
            • 家园 因为现实太复杂。

              也可以说是为了省字。因为现实的复杂不是几卷书就能说明白的,必然要去繁就简,强调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中国更强调人文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境而定,永远始料未及,书本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国外也是解释、注解和额外成本啊,这点大家没有区别的。就连《几何原本》,看上去千百年来没变。其实关键在于中世纪,尤其是14-17世纪数学基础的改变,才有了如今这种理解。之前的《几何原本》,其实并不能像现在许多人想的那样,构造出所谓科学逻辑。所谓解释和注解,本质上是重新发明,至少也是扩宽人类的理解。

              中国的体系,简单说有六点:

              一、以不变应万变,以价值为导向

                探索无限变化背后的常道,告诉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二、以生成为结构,以类比为核心

                概念都是基于类比创造的,很少有纯粹的抽象符号。

              三、以情境为主体,以预设来分化

                框架不变,代入具体情境的预设来实现意义的分别。

              前三点是中国的特质,后三点实际上中外并无区别。你会发现,英语已经出现这种特征了,尤其是专业英语。也就是必须放到专业中才能够理解,必须保持预设才能够应用。这其实是分析语或者说谓词思维的基本特征。尽管中国的表达过分紧凑,几乎到了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用五行阴阳这一套学说来把握的程度。

              所以关键还是前三点。前三点加上后三点最终导致了这种简练。

              简单说,由于现实的复杂,从人文出发,更倾向于对事实的把握,而不是对事实的还原。用我们最熟悉的话就是太过实用主义。

              实用是不可能追求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去学个上百卷的(古代一卷至多一万字),也没那个时间。更倾向于给你个思维框架,然后用经验去填。而且古代官员什么都要管,免不了什么都要了解。就和现代管理几乎什么都要懂一样。

              所以简练。

      • 家园 不奇怪

        西方的现代科学也是从神学里脱胎出来的。终极问题、方法论上都有一些继承自神学的东西。这个不光要有宗教,还得有一神教,才能搞得如此精密而晦涩。早期的有些希腊时代的东西,那时候一神和经院哲学还不是主流,但潜在的“真理唯一”个概念是要有的。

      • 家园 而且缺过程

        这点也非常不利于传承。最后也是清代解决的,经学家们把注重考据的风气带到了数学研究中,出版了大量数学古书的“细草”,就是把步骤详细的写出来。

        通宝推:烤面包的胖大叔,
        • 家园 清代的数学水平已经下滑的很厉害

          没法达到宋元时期的高度,天元术的著作明朝时期没人能看懂,这就是传承的中断。

          • 家园 跟西方没法比,但相比宋元还是有提高

            清代有明代引进的西法数学加成,基本把宋元数学和西法融会贯通了,可惜二者都是初中水平,距离西方越来越远。不过清代数学也是在此基础上缓慢发展,比如宋元数学的垛积术,清人恢复后不断发展,李善兰今天被人记住是因为翻译微积分,其实他在接触西方微积分之前已经对微积分有了初步探索,而且就是基于传统的垛积术。

            明安图对牛顿级数的研究也诞生了清代特色的级数理论,在组合数学领域中有一些重要成果,比如现在码工面试考题之一卡特兰数,实际上明安图在卡特兰之前一百年就发现了。再比如李善兰恒等式,是西方数学中极少几个用古代中国人命名的定理 — 即使是中国人先发现,绝大部分情况下西方数学书仍然采用西方人命名,上面的卡特兰数就是一个例子,能以中国名字进入西方数学书的古代数学成果极为少见。而这个李善兰恒等式也是基于垛积术和清代传统级数研究。

            总而言之,清代数学水平跟同期西方没法比,这点该骂,但的确达到了中国各王朝的最高峰。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应该还有董祐诚—项名达这一路

              项名达是在董祐诚研究基础上推进。

              向下:通过学术交流对戴煦研究产生影响。

              又因为戴煦,收了夏鸾翔当弟子。

              董—项(戴)—夏,这一路对微积分的探索也有贡献,可惜董和夏比较年轻就去世了。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还有一个被遗忘的年希尧

                年羹尧的哥哥。他除了在医学、历史、美术、陶瓷等领域的贡献外,数学上也有一定成就。他和梅文鼎交好,对对数的应用做出了贡献,著有《测算刀圭》、《面体比例便览》、《对数广运》等数学著作;另外还著有《视学》,对几何中的透视做了详细的描述。

                可惜的是和清代的大部分科学著作一样,他的成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乾隆以“玩物耽安,不以榷务经意”为由将年希尧罢官。而这大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阶级对科学的态度了,也就不难理解百年后“天朝”就被英国这样的“小国”打败。

                “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被遗忘的清代才子科学家——年希尧

                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

              • 家园 可惜跟西方微积分的差距太大了

                李善兰自己评价,微积分是上等功夫,屠龙之术,清代的中法西法都可以作废了。

                另外清代太依赖于传教士也是个问题,明安图从传教士那里知道了牛顿的级数研究,在此基础上自己发展,却不知道牛顿最重要的两大发现微积分和万有引力。明安图本职是天文学家,还当过钦天监的头儿,不太可能知道了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却不感兴趣,极有可能是传教士根本就没告诉他。。。

                • 家园 明末王徵的书里面已经有引力的概念了,

                  邓玉涵口授,王徵笔译《远西奇器图说》

                  重何, 物每体直下, 必欲到地心者是。 试观上图, 圆为地球, 甲为地球中心, 乙、 丙、 戊皆重物, 各体各欲直下至地心方止, 乃其本所故耳。 譬如磁石吸铁,铁性就石, 不论石之在上在下, 在左在右, 而铁必就之者, 其性然也。

                  书里面还有力学的配图。

                  《四库全书》收录这本书的时候,加了这么段评论: 其第一卷之首, 有表性言解、表德言解二篇, 俱极誇其法之神妙, 大都荒诞恣肆, 不足究诘。 。。

                  看清朝在一鸦年间的反应,感想就是明末引进的这些西学基本都无人问津了。

                  丁拱辰在道光29年的时候写《增补则克录》,前面3本,就是把明代焦勖的《火攻挚要》抄了一遍。。。最后一本才是一些数据纠错。

                  要是不知道丁拱辰是清朝人,光看这段,打死我也不信已经200来年过去了。。。

                  比较无语的是:丁拱辰在略说里质疑《火攻挚要》炮壁厚偏薄,容易炸膛。。。

                  难怪遗留至今的明炮,明朝铜水缸,铜钟,各个质量都比清朝好。。。

                  • 家园 地心引力到万有引力有点差距的

                    关于重力的认识,著作不少啊。南怀仁的著作里也有,《新制灵台仪象志》就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还有既然是引文,为什么不大方一点,把引文引全呢?你这四库的引文算是断章取义吧?这一句后边不是还有个“然”字吗?“然”字后边怎么说的,不引出来给大家看看?

                    古代文人对“奇巧淫技”的颂扬之词批评几句,这不是正常现象吗?这也要上纲?

                    另外,丁拱辰就这一部书吗?再说了,你能不能看看书名?《增补则克录》,增补是什么意思要我解释吗?《则克录》不就是焦勖写的吗?《增补则克录》不就是整理焦勖的著作吗?

                    他自己有《演炮图说辑要》、《演炮图说后编》、《西洋军火图编》。

                    除了丁拱辰,龚振麟,丁守存,黄冕,潘仕成,汪仲洋,陈阶平,易长华,熊飞等人,不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通宝推:天空不空,北纬42度,
                    • 家园 引文引一半儿

                      这是真拿读者当白痴

                    • 家园 丁守存写了《西洋自来火铳制法》,结果二鸦时候还是用鸟铳

                      为啥直到一鸦,丁拱辰还要把200年前的书重新翻出来呢?还说这200年前的书和他写的《演炮图说辑要》语多暗和。这200年都干啥去了。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把第一卷的力学原理部分全删了,只留了后面机械的部分。

                      再看看四库:

                      “其第一卷之首, 有表性言解、表德言解二篇, 俱极誇其法之神妙, 大都荒诞恣肆, 不足究诘。

                      然其制器之巧, 实为甲于古今。 寸有所长, 自宜节取。 且书中所载皆裨益民生之具, 其法至便, 而其用至溥。 录而存之,故未尝不可。”的评论,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连200年前明人“理得而后法可立”的见识都不如。

                      • 家园 然而四库本并没有删

                        第一、只删了序,凡例,和一些小标题。你念念不忘的地心引力,一字不缺。

                        第二,倒是王徵编译《奇器图说》时删掉了西文底本中的数学证明。薛凤祚重构了其中的力学结构,梅文鼎补充了一些数学证明。

                        第三,至于丁拱辰整理古人著作,这不是很好理解吗?旧时期的文人觉得和古人暗合,才是正理。而且他不是做了自己的研究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