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芯片、运十与产业政策 -- 自以为是

共:💬134 🌺864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挑个错:80年代进口飞机数量到不了几百架。

        80年代再缺钱,都进口了几百架飞机

        • 家园 哦,我不小心把1990年的订单也算进去了。

          80年代引进的飞机不少,我收集了一些,可能不全,数量也很惊人了。

          波音官网上显示在整个 80 年代,中国共订购 32 架 737、35 架 757 和 10 架 767。

          其他还有:

          80年引进了4架波音747SP

          83年 2架 麦道82,然后国内有麦道82总共27架,19架国内组装,8架从美国引进。

          85年开始进口图154,大概有30多架

          85年引进5架二手707

          80年代进口了空客A310型5架,A300-600型3架

          当年还采购了英国BAE-146飞机,1986年引进首批10架BAE146-100型飞机和8架肖特-360。

          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有150来架了,1990年给波音下了36架确认订单和36架选择订单,加起来就要超过200架了。

          按波音官网,到94年,中国就接收了200架波音飞机了。

          像757,麦道等飞机,飞了一阵以后载客经济性不好,转货运,转邮政也飞了好几十年,经济性更差的707更是飞拉萨航线飞到新世纪(当年上飞报告里面就建议运十飞成都-拉萨航线),运10嘛,就一堆人在那边鸡蛋里面挑骨头。。。

          • 家园 运十80年代能生产几架啊

            到85年才试飞160-170小时,疲劳实验还没做。。。(对比下,麦道80系列这种DC-9深度改进型都试飞了1000+小时)

            或者更实际的是80年代能开始生产吗?民航不进口,等运十?

            运十经济性比这些进口飞机中垫底的707还差点呢。。。现在飞拉萨的双飞飞机也是没问题。ARJ-21也飞过,不过似乎因为没反推,不会拿来用。

    • 家园 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产业政策

      当时吹捧日本战后的产业政策如何了不起的文章非常多,不光中国,美国也跟着一起吹。我就去看日本通商产业省编写的《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看日本人自己的看法。结果就是,通产省说自己的产业政策很多时候就是“纸上的政策”——和我国当时说经济计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能说是如出一辙,只能说是一模一样。而且非常清楚地表示,产业政策只有在企业界认同,靠企业间的竞争实现,才会是成功的。这点给我非常大的震动。这套书内容非常详尽(摞起来大概一米厚),可以说当时流传的日本产业政策的神话,基本上都是扯淡。

      后来在西西河也发生过愚蠢小猪和陈经的长篇论战,也设计到这块内容。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原创】芯片、运十与小乙烯

      80年代的财政与投资体制与现在差别很大。那个时候中央财力有限,投资从拨款改为贷款(拨改贷),而且受当时农村承包成效的影响,经济管理倾向于包干,中央统筹投资大项目的能力有限。这里根据记忆,以小乙烯为例说明。毕竟年代久远,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错漏之处,敬请指出。

      乙烯/聚乙烯是现代塑料制造的基础原料。八九十年代乙烯的生产线路主要有甲烷和石脑油(可以粗略理解为没有精加工的汽油)裂解。中国当时缺乏天然气,所以都是石脑油裂解线路。石油化工行业规模效应非常显著,所以只要技术上能够做到,基本上装置规模越大越好。记得当时看到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书说日本在60年代就禁止搞30万吨以下的乙烯装置。四三计划引进的燕化30万吨乙烯是中国第一套30万吨级别的装置。吴铁娘子是从燕化出来的,这些对她来说应该属于常识范畴。

      当时中国缺塑料,对乙烯需求很大,但上大项目资金压力很大,财力又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于是全国同时上马了若干(10个?)13万吨小乙烯项目。北京当时有一套,本来计委不批,就把铁娘子从燕化调去当副市长,跑下了这个项目。但项目建成后,不要说盈利,连正常开工都做不到。前面说了,技术路线是从石脑油裂解生产乙烯,所以大乙烯项目都是跟着大型石油炼化项目一起规划的,例如燕化30万吨乙烯就是由燕化炼厂供应石脑油。这样生产上统一调度,可以保证给乙烯裂解装置持续、稳定地供应品质稳定的石脑油,利于乙烯裂解装置的平稳运行。北京市当时没有炼厂,只能到处去买石脑油,且不说能否买到,就算买到了,品质波动大,供应不稳定,装置也没法开,亏损得一塌糊涂。其他的小一些项目情况类似。

      当然,可以说这些都是投资决策错误,而且当时类似的错误相当多,学费那是极贵的。但是,就当时的财政、投资体制而言,形成这样的决策几乎是必然的,并不是完全出于无知,否则铁娘子怎么会跑去给北京市上小乙烯?

      至于形成这样的财政投资体制的原因,话题太大了。

      通宝推:达雅,唐家山,
      • 家园 税改前后

        河友抱朴仙人有一篇关于税改的帖子。

        1993年税改前,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大约是3:7,典型的强枝弱干,税改后(朱镕基的功劳)翻过来了,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也产生了跑部钱进的问题。

        从税收分配上看前三十年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当年的大跃进,只是中央知道,各地实施,除了很多乱子。书记处原本要在七千人大会上解决的是分散主义。

        80年代各地好多小乙烯项目都是地方自己的资金,只是需要发改委批一下。

        海南马自达就是未批先建的典型,据说江core曾经批评说海南马自达是一个私生子,而秦领导仗着自己的背景说是私生子也是孩子。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前三十年的强枝弱干有他备战的意义,后来的中央集权也有很多失误。

        特别是不能以税改后的中央集权能力评判前期强枝弱干时期的问题

      • 家园 主要问题就出在80年之后形成的财政、投资体制。

        问题出在主席台,根子就在前三排。

        80年赵买办开始领导经济工作。

        就当时的财政、投资体制而言,形成这样的决策几乎是必然的,并不是完全出于无知

        另外这个决策本身也存在问题,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是决策前就知道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小乙烯就不应上马。

        • 家园 分封诸侯

          可不止是一家一个副部。分权放权,即地方诸侯国化。

          记得有厂长负责制、省级派出行政管理机构实化、部门一把手负责制(例如厅长兼书记).........整个国家体制都在改动。记得体改委,一个消失有20多年的机构。

          追究起来,根子在82年宪法。

  • 家园 有下列爱好者请勿参与 -- 补充帖

    1. 喜欢给人扣帽子(包括但不限于:卖国、买办、被洗脑、五毛)

    2. 不谈事实,只会骂人

    3. 人身攻击(包括但不限于:辱骂,牵连他人亲属,问人多大了)

    4. 阴谋论爱好者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 家园 巨资?运十到首飞总投入不超过6亿,走完研制流程也就再花几亿。

      这5亿多还包含修建厂房、机场扩建等固定资产投资。

      为这样的需求投入巨资研发大型民航机,值得吗?

    • 家园 财政困难是改革错误导致的,改革前中央财政并不困难。

      当时的中央财政也很困难,变着法从地方政府手里化缘,直到1994年第二步利改税之后,中央财政才算宽裕下来。

      • 家园 这就涉及财政体制历史了

        财政体制历史是个很专业的话题,如果老兄是做这方面工作的,可以另开题目聊聊。这里不细说。

        建国后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变了N次,大致上的规律是,日子好了就收权,遇到困难就放权。改开后放权比较多,可以倒推,当初是遇到困难了。当然具体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当时的权力架构等等。再次集权,要江朱动手了。那又是一个话题了。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你搞反了,58年放权是日子好的时候,61年收权是遇到了困难。

          建国后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变了N次,大致上的规律是,日子好了就收权,遇到困难就放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