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另一个角度看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庆节快乐 -- 真离

共:💬83 🌺482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在这里借老帖说一下豫东战役之前的事情,有个有意思的事情 -- 有补充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83422-2240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5005470

            在淮海战役之前,粟裕其实是一直盯着辽沈战役的,打下了锦州,粟裕就开始动了,此时刘邓不仅位置没到位,而且也没有准备好作战,因此刘邓参加总前委的日子就落后于了粟裕歼灭黄百韬。

            这里面除了没有准备好的问题之外,除了战机之外,就是刘邓对这一块,实际上是疑虑的。

            这就造成了两部分人的思路脱节甚至有一些不配合,我个人以为,刘邓对于江北大战实际上一直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们俩始终是拒绝的。

            而按照官方历史所说,粟裕下江南,分散大别山的注意力,好吧,其实是所谓进攻国民党的核心区云云。

            这些当然不是事实,这个话题下的一些讨论多少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即粟裕并不能给核心区带来多少的困扰。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毛泽东的主意吗?

            我个人坚持我的意见,尽管毛主席确实出了很多的方案,但是毛主席并不赞成粟裕南下

            为此粟裕不仅虚假犹豫,而且做了很多的阻碍性安排,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毛主席从1945年就开始构思的中原大决战。

            然后经过城南庄会议,大家多少被粟裕说服了,但是必须要立军令状,歼灭邱清泉,当然了,由于豫东战役打得好,大家也就不在乎了,我个人判断还是毛主席为粟裕说了好话。

            在这里军委周总理的决定挽救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实际上不得不改为了先江北中原大战。

            而城南庄支持粟裕的是毛主席和饶漱石,在这里是初步的推出了毛主席的中原大战的构想,由于没有豫东战役,说了周总理他们,包括朱德也听不懂。

            所以在这里,经过了豫东战役之后,战争节奏就加快了,毛主席的运筹进入了正规,而毛主席确实要求减少休息,尽快打大战、快仗。

            那么,解放军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呢,应该说是超出一些的,在这里甚至林彪都判断错误了,我估计是毛主席做了充分的研究和估算,判断自己是有一些冒险,但是非常可行,粟裕是感知到了毛主席的意图,认为可以干,把握是比较大。

            林彪的感知稍微差一些,主要是对士兵牺牲和中国革命的考虑过于谨慎,没有想到,中国早解放一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利益,不是说他不愿意为人民服务,但是他怕失败。

            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算算清了辽沈的步骤,也不是没有危险性的,比如最简单的长春守敌突围,廖耀湘兵团积极一些,说实话,廖耀湘是一个十纵绝对不可能挡住的,就是因为廖耀湘的贪婪和犹豫,所以才打得犹犹豫豫,这种寄希望于廖耀湘必然犯错,其实是很危险的。

            侯镜如西进兵团打得再狠一些,锦州打得再慢一些,会搞得我军初步崩盘,这个损失有一些大。

            粟裕一直盯着东北的进行速度,甚至感到了毛主席对林彪的催促,因为大家现在都知道,毛主席确实多次催促了林彪打锦州,就是这个意思。

            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亦称开封、睢杞战役。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歼灭河南省开封国民党守军,并在睢县、杞县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作战。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6月17日至22日,攻克开封。第二阶段,6月27日至7月6日,围歼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

            林彪:辽沈大战

            2008年03月18日 15:05书摘【大 中 小】 【打印】

            “中央批准了的就一定不能变?那要我们这些指挥员干什么!”林彪有些恼怒地反问道。他还很少看到平素温文尔雅的搭档如此强硬过。

            罗荣桓知道自己的话刺激了林彪。林彪如果真的较真犯倔起来,还真不好办。于是罗荣桓放缓口气,说道:“101,你想过没有,从锦州撤围同样会陷入被动,影响战局。”

            “我没有说要从锦州撤围。”林彪争辩道:“我是向军委建议,锦州能迅速攻下还是打锦州,否则打长春。两个方案我正在考虑中,也请军委考虑,指示。”

            罗荣桓没有让步,他正色坚持道:“电报中强调打长春有利、打锦州困难,明显表现出了倾向性。我看军委是不会同意的。”

            其实这也是林彪担心的问题。他所以要用“林、罗、刘”联名发报,就是想增加说话的重量。现在罗荣桓坚决反对,关键看刘亚楼的态度了。林彪阴沉着脸,在月台上来回踱步,突然停下来,问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政委的意见,打锦州好。”刘亚楼话虽不多,但干脆利落。

            林彪又想了一会,不好再说什么,便叫来参谋,让参谋到机要室追回那份电报。参谋回来说:“机要室已将电报发出。”

            “怎么办?”刘亚楼问两位军政首长。

            林彪不说话。

            罗荣桓说:“不要等军委回电,重新表个态,说明我们仍拟攻打锦州。”

            林彪点点头,表示同意。

            以往林彪发电报都是他口授,秘书记下后经他看过便签发。这一次他却一言不发。罗荣桓知道他爱面子,就亲自起草了电稿,请他过目。电报稿开头一句写着:“前电作废。”林彪大笔一挥,将这句删去,吩咐秘书:“照发。”电报说: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攻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再说毛泽东接到林彪欲回师攻打长春的电报后,又气又恼。他马上以直露、犀利的语言,代表中央草拟了一封给林彪的电报。

            电报中说:

            我们坚持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春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八、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一个桌子来了两拨客人说)

            这封电报中一连用了三个“不敢打”,就差把统兵百万的林彪说成是百无一用的“胆小鬼”。电报中措词之严厉,语气之严峻,用语之尖刻,在毛泽东起草的数万份电报中是绝无仅有的。

            刘亚楼在机要室看完电报,苦笑一声,双手一摊:“果然挨批了。罗政委的意见还是正确的,幸亏我们又发了一封电报去,不然更糟。”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希望林彪打锦州是1948年一月份。如果考虑这个时间点,毛主席不可能自己真正支持粟裕南下。这样就失去了连续性。

            我个人认为三大战役就是一个整体,毛主席已经规划好,三个部分有机的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由此,粟裕下江南完全是无厘头之举。

            在“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凶猛如虎、威武如狮的悍将在即将打响的辽沈战役中,却显得过分小心,犹豫不决。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这个问题上拿不定主意,首鼠两端。

            1948年4月18日,林彪同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等人商量后决定,集结九个纵队的兵力担任攻城和打援的任务,进攻长春。他将这一决定报告给中央军委。

            毛泽东巨眼如炬,他断定东北战场的关键是锦州,多次明示和暗示林彪南下北宁线。在接到东北局的电报后,毛泽东有保留地批准了他们的作战方案,并在回电中委婉地指出:

            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很明显就是此时毛主席已经不同意林打长春)

            5月中旬,林彪决定集中两个纵队试攻长春。由于兵力和火力部署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攻城时也没有采用迫近作业和坑道爆破,主要指挥员林彪又没有亲临前线,在对地形、敌情都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就下令发起进攻,结果只是在外围作战中歼敌五千人,占领了西郊飞机场。我方付出了伤亡三千人的代价。作战方针亦由强攻改为长围久困。

            1948年7月,东北局鉴于攻打长春一举歼敌没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作战。毛泽东闻讯大喜,辽沈大战的作战蓝图,终于进入了他预设的轨道之中。

            1947年9月至11月,林彪又指挥发起了“秋季攻势”,歼敌六万九千八百人,攻克城市十五座,扩大解放区面积三万八千平方公里、人口二百六十万,又一次打到四平前沿。迫使敌军龟缩于北自吉林、长春,南至鞍山、营口,东至抚顺,西到阜新、锦州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内。

            随后,林彪挟“秋季攻势”的余威,又发动了“冬季攻势”。在持续九十天的作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沿四平至大石桥的中长路和山海关至沈阳的北宁线展开攻势,一举攻克敌军坚固设防的战略要地四平和其他十八座中小城市,歼敌十五万六千人,使敌军龟缩到长春、沈阳、锦州这三座孤城中。

            9月12日,当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在进行中,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集中了主力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地方武装共53个师,七十余万人,在东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对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的14个军共44个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意在全歼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守军,不使其南下入关或向东从海上逃窜,以迅速解放整个东北。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在粟裕和谭震林指挥下发起的济南战役,也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当中。

            9月25日,毛泽东批准了粟裕提出的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在接下来6天时间里,毛泽东吃了两次红烧肉,还吃了李银桥他们打来的炒斑鸠肉。二十多封电报指示林彪攻打锦州1948年10月3日,毛泽东发电报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攻锦打援上的犹豫和动摇,一再向其阐明了必须攻打锦州的战略意义。

            部署辽沈战役,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是首先强攻锦州。这个决心是不好下的。打锦州就是摆出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就是下决心用差不多相同的兵力一举吃掉敌人的四十多万大军;毛泽东面对的不单是国民党的这四十多万大军,还必须考虑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意见。

            林彪一开始就不想打锦州。他顾虑打锦州会受到锦西和沈阳的敌人合围攻击,使其骑虎难下;他更多的考虑是从东北这个战略区出发,而不是从全国的整个战势出发,他强调仗怎么好打就怎么打,意在从北往南追着敌人打,这样仗打起来容易得多,取胜的把握也大得多。

            但毛泽东是从全国考虑问题。他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他需要的也不是东北一个战场上的胜利,而是不使敌军入关而增加华北或淮海战场上的压力,是要全歼东北之敌进而围歼华北之敌和夺取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

            为此,毛泽东先后发了二十多封电报,一再说服林彪,严令其暂撤对长春的重兵围困,除留以1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之敌外,以6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1个坦克营围攻锦州,另以2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3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山、彰武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和沈阳方向救援锦州的敌军,务必全歼锦州之敌!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战略形势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通过对中原战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得失利弊的认真分析,三次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斗胆直陈应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

            1948年1月22日,他向中央军委发出“子养电”,31日又向中央军委发电重申“子养电”的观点,4月18日再次向中央军委建议我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粟裕的三次“斗胆直陈”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党中央研究决定,这个建议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这是官方主流历史叙述,看着时间点就别扭。

            在三大战役第一战——辽沈战役准备和进行期间,中央、毛泽东和林彪又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发生了一场长达7个月的争论。

            1948年2月还在陕北的时候,毛泽东收到东北野战军攻克辽阳、连续取得几次大胜的报告,根据东北战场的情势,就曾经致电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即首先攻占锦州的大胆设想

            但当时还是在征求意见,并没有下最后决断。林彪则对主力从北满远道南下打国民党军队坚固设防、并对周围有若干据点的锦州顾虑重重,担心久攻不下,敌人从华北和海上增援,将会陷解放军于被动地位,再三提议先打长春,并在4月18日报告军委,强调进攻长春的有利条件,“计划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无可否认,在军事指挥方面,林彪的思虑是很深刻的,他的这个报告,未始全无道理;而且,毛泽东在4月22日复电同意了他们先打长春的计划。但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等部共13个师试攻,发现攻占长春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容易,乃改用严密围困的办法。

            如果这个成立的话,显然,就和粟裕下江南的战略构思矛盾了。

            @ccceee

            @镐梓

            @桥上

            @杰瑞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31223

            @南门桥

            通宝推: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回一下回车河友关于豫东的思考,粟裕下江南不可能是吸引中原敌人 -- 补充帖

            越琢磨粟裕越觉得南渡长江有问题。

            粟裕认为,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吸引中原战场的敌人回防江南。

            东野要入关(锦州),中间隔个傅作义,粟裕南下,那么谁打中原,当时刘邓拒绝中原战役是明显的,刘邓部实力还极差。

            那么粟下江南会吸引邱等吗?不可能,不说别的,白肯定也不愿意。那么是吸引白吗?也不可能啊,不吸引邱南下,粟南下还有啥意义呢?

            所以毛主席粟裕的意图一定就是在中原面对邱黄。这个和淮海是一致的。

            • 家园 一般性的问题

              粟裕下江南,101打长春,济南只达成攻城战、豫东、淮海刘邓没有准备好,都是解放战争中一般性的问题。各级指挥员在自己位置上能做出的常规认知。

              在锦州关门打狗、粟裕不下江南在江北决战,夹生饭的淮海战役。

              用电影中范汉杰问101的一端对话来解释:

              范汉杰问:先打锦州是哪位做出的决策?

              101答:不是你我之辈能做出来的。

              所以,不要以毛粟来苛求其他将领。

              • 家园 这个是林总谦虚吧,这个问题他和毛主席是充分讨论了的

                只不过他过于谨慎嘛。

                粟裕我估计是不去想结果,做就完了。他的方案写的很好,当然了,周总理他们还是看不懂,不过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让他觉得可以一试。

                只是刘邓不咋信,所以一直犹豫,直到孙元良从宿县离开。

          • 见前补充 5005826
        • 家园 国军认为豫东他们还算成功,唯一被歼灭的是欧兵团,主力没有损失

          虽然说行动中,黄伯韬掉了血,但是黄伯韬没服,邱清泉也掉了血,邱清泉也没服。

          确实对其他兵团有所震慑,但是还不算深。

          打掉了开封比较痛苦,影响比较大,但是事后又夺回来了。国军基本满意,在之前的态势延续下,这点改变根本没有引起国军的警惕。

          你说的也是今天的事后分析,确实感觉奇妙,问题是当时的毛主席有了判断,而且有了结论,但是我军很多人还是感触不深。就像笨狼河友一样坚定的坚持认为粟裕不行。

          否则大家就应该都服气了,而且黄河边上我们扔了几千伤员,还是很糟糕的,也遭到了打杀,这点非常可惜。

          如果没有这些伤员的损失就几近完美了,哪怕是对黄伯韬我们撤出,也不是事。

          但是豫东战役持续到最后的时候,黄百韬的第25师拖住了华野军。与此同时邱清泉兵团又突然迂回攻击,华野军预定的撤退路线被斩断,只能丢下大量的俘虏和伤员迅速撤退。

          在整个豫东战役中,华野军损失了近三万兵力,而且俘获的三千多名俘虏最后迫不得已还都丢给了国军。黄百韬兵团因为拖住华野军有功,蒋介石还亲自给黄百韬颁发了嘉奖令。

          就是掉血让国军不愿意打,有一点恐惧,但是还不是那么震撼的,就是济南战役,干掉了杂牌10万,王耀武部大部分是杂牌,王耀武要精兵10万,蒋介石没同意,没空理王。

          • 家园 评价标准不同,结果双方各自认为都胜(或都败)并不奇怪

            比如苏中战役,我军认为是重大胜利,消灭的敌人比自己兵力还多。

            国军也认为是重大胜利,只损失了四五万人就把共军从南京对面赶走了。主官李默庵在回忆录里很清楚地说了,国军方面从未对他的指挥有任何指责,都认为实现了基本要求。

            • 家园 我军的确是战略撤退,是重庆谈判失利的负面结果

              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是如此,粟裕本身也不想离开苏中,但是现实条件和日据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了,离开保东北和华东还是合理的。

              以粟裕的能力,在那里站住脚应该也难度不大,两个结果都可以。

              大多数领导应该是基于北方建国思路对粟裕信心不大。

              至于国军损失4、5万,这对国军算个事,抗日死亡那么多,他们在乎什么了,根本没有在乎。

              所以国民党自然认为胜利了,对于我们来说,消灭多少人,也没有太改善苏中的形势,意义不大,大方向就是北撤。唯一的好处是毛主席看到了粟裕的军事能力确实有可造之材,开始逐渐倾斜粟裕,放弃了陈毅。孟良崮战役还不太明显。基本上大家都认为孟良崮是陈粟联手所做,实际上当然也主要是粟裕的手笔。

      • 家园 并没有大家改变预期,这点可以从许世友等人的操作,宋时轮等

        看到,很多人对粟裕感到不满,笨狼河友的说法并非个例。你知道他是一贯反对粟裕的。

        华东的政治经济整合还有很大的问题,两次曲阜会议也只是贯彻了中央的意图。

        华野直到淮海战役结束渡江都没有彻底整合。

        百万雄师过大江,谭震林王建安集团和粟裕集团是分开的。

        林彪也还是不敢打锦州。等等等。

        说过山拗的只有毛主席。就和四渡赤水一样,绝大部分人的改变不会是那么轻易的。当时周总等可能只是感觉很厉害,但是未必看懂,所以西安事变还是周总为主。很多人跟着周总走,后来又跟着王明走。

        豫东战役同样如此,被抬高是建国后的事情,是越来越见真相、优秀。

        华野在豫东后展现的还是比较混乱,粟裕和饶漱石都压不住,这不是不存在的事情。

        陈老总可算阻碍之一了。

        • 家园 华野山头林立

          华野实际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捆绑。山东野战军又是红一和红四的复合体。山东野战军大佬林立,谭老板、许司令、宋时伦、陈士渠、唐亮哪一个不比粟裕资历老,建国后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但论统帅大兵团机动作战,没有一个能上台面。

          豫东战役是华野(实际华中)主打,山东兵团和二野配合,山东兵团本位主义,后期放跑了黄百韬兵团。豫东战役对国共双方都是经典一战,但对国军震撼的是共军第一次敢于外线大兵团机动作战,国军战略腹地可能失守。

          共军则有同国军正面作战的底气。

          解放战争大决战,主席制定和指挥了豫东一一济南一一辽沈一一淮海一一平津。从48年6月到49年初短短半年,一气呵成,波澜壮阔!战略家、军事家、统帅,主席可谓千古一人。

          林彪和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谁不拍板叫绝。

          对于陈毅同志看法,略有不同。不管是豫东战役还是淮海战役,大兵团作战情况下,都必须得到中原野战军鼎力配合。陈毅起到这个作用。

          淮海战役中,小平同志被主席指定为前委总书记。小平也起到这个作用。

          通宝推:青青的蓝,翼德,
          • 家园 毛主席格外关照邓小平,应该是当接班人培养

            按接班人培养邓。

            • 家园 小平大局观强

              纵观抗战后中共历史

              主席领导下,小平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大局观强。党内少有。

              小平既不犯路线错误,也不犯组织错误。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是儿戏。一二九师一帮红四方面军刺头,不也被小平管得服气。

              挺进大别山,明知是牺牲,仍能坚定服从大局,又有几人办到。

              人谓小平钢铁公司、帽子工厂,做事粗枝大叶。但其宏大执行力,党内谁能一比。

              六朝皆为门户计,惜哉小平。

              • 家园 任正非的军人背景对美国来说属于“污点”

                任正非的军人背景对美国来说属于“污点”,早期就对华为各种限制,“为门户私计”的人才能放心,美国反而觉得这是“亮点”,可以加强合作。到底啥是污点啥是亮点,看立场看观察角度。真的还是装的,看结果。

                试想如果当年任正非自污,撇清自己的军方关系(办法很多),那么华为就可以是美国的好朋友了。

              • 家园 居然看不出你是吹还是弹

                前后放在一起,就变味了。

          • 家园 大家都不愿意陈毅拖后腿

            怎么办呢,陈毅一直支持大中野,所以就去了呗。

            没活干,只好选择沟通。从豫东战役来来,沟通的不行。

            曲阜会议,他也是所谓协调,我观察还是拖后腿。

            真关心还用电话告诉手下,听从粟裕和中央安排?

            还当好事来显示他的心胸,有点难看。

            前言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投入全部正规军兵力的五分之四,即158万兵力对中国共产党的东北、华东、中原、陕甘宁、晋察冀等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面对蒋介石的嚣张气焰,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作战目标,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运动战之中消灭国民党军队。

            图:全面内战爆发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个月的战斗之后,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70余万人,导致蒋介石用于机动的兵力大为减少。1947年2月,蒋介石被迫调整作战方针,改为发动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此时正值山东解放军与华中野战军刚刚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不久,粟裕与陈毅判断徐州的国民党军队不久之后就会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因此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休整工作,以便进一步整顿思想,提高华东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协调能力。

            华东野战军合编后人们依然叫粟裕“粟司令”,粟裕立刻纠正

            在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之后,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中共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共同组成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指挥体系。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领导下,党政方针政策共同制定,而具体的军事战役指挥则全权交给粟裕负责。

            图:粟裕与陈毅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陈毅深切感受到了毛主席对粟裕的厚望,于是他对粟裕说:“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军事指挥问题主要由你负责,至于先打谁,后打谁,怎么打,请你大胆的负责考虑和指挥。”而粟裕则回复道:“我还是和过去一样,竭尽所能当好你的副手。”随后,粟裕在华东野战中的多次讲话之中强调,全野战军要尊重陈毅的领导和指挥,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凡事都要向陈毅请示汇报。

            在两个野战军合并之后,很多下级指挥员依然按照习惯称他为“粟司令”,粟裕听后总是立刻纠正说:“我现在是副司令员,怎么你们还叫‘粟司令’?现在华东野战军只有陈毅一个司令员,没有两个司令员,你们应该叫我副司令员。”

            到了后来,华野参谋处就想了一个主意:给首长编代号,于是陈毅就改叫501,粟裕改叫502等等。粟裕听到参谋处的办法之后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又顺口,又能够保护军事秘密,以后你们都叫我502好了。”

            图:粟裕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指挥工作也十分支持,在重大战役决策上都很尊重粟裕的意见。在战役发起之后,陈毅经常故意离开指挥所,并且对身边的人说:“我离开这里是很有必要的,免得粟司令什么事情都要找我报告,耽误军情。”不过,当粟裕指挥战役出现麻烦和问题时,陈毅也会及时站出来,打电话给下面的部队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华野指挥部和我的意见,你们要坚决贯彻执行。”

            陈毅和粟裕相互尊重,以身作则的故事在全军传为佳话,有力地促进了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原来的山东和华中部队之间,大家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共同进步,军队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图:粟裕将军1946年在汽车旁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华东野战军宝贵的整修时间之中,粟裕特别向全军强调了要树立牢固的运动战思想和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战思想。粟裕曾说:“我们大踏步的进退,是运动战的典型特征之一,我们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为了歼灭敌人,为了能够争取战场主动权,事实上就是从另一个方向去歼灭敌人。”

            在过去,不少指战员对“运动战”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脑海之中还残留着“占山为王”的思想,特别是在苏中战役打了胜仗还要后退的做法很不理解,部队从苏中退到苏北,又退到鲁南,以至于当时部队里流传着一句发牢骚的顺口:“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卷着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经过先前的宿迁战役、鲁南战役等实践经验,粟裕通过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总结了作战指导思想,为今后在莱芜、孟良崮等地区打出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打下了稳定的思想基础。

            舍南取北,陈毅与粟裕不谋而合

            194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集结重兵与陕甘宁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要与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在山东战场上,蒋介石特地拟定了一个所谓“鲁南会战”的计划,准备调集15个整编师和59个整编旅共计约31万人集中在华东战场,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在临沂地区决战。为了达到所谓“15天肃清鲁南”的企图,蒋介石特地将自己的参谋总长陈诚派往徐州指挥,并且还命令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对鲁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空袭,陈诚公然叫嚣称:“党国前途全赖于此,这次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图:蒋介石的参谋总长陈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中央军委1月31日和2月3日两次电令华东野战军:“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准备连续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争取在未来2个月左右的时间之中歼灭敌军10个旅左右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鲁南地区发动的进攻。”

            按照蒋介石部署的预定计划,积极在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队集结为两路,形成了两个强大的突击集团:南线的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以及20个整编旅为主力部队,从陇海线向北进犯;而北线的李仙洲指挥3个军以及9个师作为辅助攻击集团,沿胶济铁路向南进攻。为了吸取过去被逐一击破的教训,这次国民党采用了“齐头并进”的做法,向鲁南地区推进,对此陈诚得意地扬言:“就算这些兵全都是豆腐渣做的,也能撑死共军!”

            图:粟裕(前排左二)在西柏坡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敌人大兵团集结的报告之后,陈毅和粟裕准备集结50个团的兵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但是到底要如何打呢?华野指挥部历经了一个从“南征”变为“北伐”的战略决策转变过程。

            2月1日,华野前委制定了一个先打南线之敌,然后诱敌前往临沂外围进行歼灭的作战方案,希望用第三纵队的兵力诱使南北两线敌人突出急进,然后相机歼灭其中兵力较少的一路。可作战命令下达之后,国民党军队没有上当,反而就地安营扎寨,并且还有进一步向中路靠拢的趋势;此时北线李仙洲所部趁机占领莱芜,威胁华东野战军的大后方,而南线国民党部队重兵云集,十分不利于我军进行分割包围。

            对此,毛主席和中央军委4日电告粟裕、陈毅:“不管邱清泉是否到鲁,敌愈深入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急于求成,并且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临沂(当时临沂是华野指挥中心,山东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则此次我军作战必能取得胜利。”

            图:毛主席发给华野前委指挥部的电报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毛主席的分析之后,粟裕认为,中央军委之所以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临沂,是为了给华东野战军留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粟裕仔细分析当前态势,认为南线的国民党部队无论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军队人数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并且他们行动十分谨慎,并不容易逐个击破,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不应该过早的和敌军爆发决战。

            而反观北线李仙洲集团,他们的兵力相对较弱,战斗力也不高,而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和桂系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并且北线部队孤军深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华野的后方安全。由于此次敌人墨守成规,非要拘泥于“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主义,他们认为临沂为我山东解放区首府,我军一定会在临沂附近决战不可。如若我军放弃临沂,隐蔽北上,歼灭李仙洲集团,既能解北线之围,又能够置南线敌人的强大于不顾。

            与陈毅交流之后,粟裕发现陈毅的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都是“舍南取北”的思想。经过紧急商讨之后,华东野战军前委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若南线敌军仍不北近,亦或者是北进时不便消灭。除了留下少量兵力与敌军周旋之外,其他所有部队都应急行北上,彻底解决北线敌人,从而直接威胁济南。”

            图:华野部队战士们正在练习瞄准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6日,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作战意见,肩负着军事指挥重任的粟裕立刻开始了战前准备工作,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华野部队的指战员们对长途奔袭没有心理准备,而为了隐蔽真正的作战意图,这次急行军的目的也不能讲明,势必会产生很多认识上的问题,粟裕认为必须发挥广大政工干部的作用,使得广大指战员正确理解“大踏步运动”的核心思想内容。

            除此之外,负责华野部队后勤工作的60多万民工也要掉头北上,因此这意味着运到沂蒙山区的大量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也需要运输到北线,这也需要粟裕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协调工作。

            图:莱芜战役之中,民工们曾经使用的手推车(莱芜战役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迷惑敌人,粟裕和陈毅采取了一系列迷惑动作,造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假象:其一,指挥二纵在撤离临沂之前剿灭郝鹏举叛军。郝鹏举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政客,是原先国民党收编的伪军,1946年被我军争取起义,可1947年1月又公然叛变投靠国民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政治影响。接到粟裕的命令之后,华野二纵经过一昼夜激战,歼灭郝鹏举叛军2个师,郝鹏举本人也被活捉。

            图:郝鹏举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粟裕命令华野主力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在临沂阵地外围构筑第三道防线,摆出一副要“决战于临沂城下”的态势。临走之前粟裕嘱咐配置在临沂城外与国民党南线部队周旋的两个主力纵队,指示他们搞得“声势越大越好”,而华野的主力部队却已经悄然北上,准备对李仙洲集团实施合围。

            其三,粟裕组织地方部队逼近兖州,在运河周围准备架设浮桥,并且开始在黄河岸边筹集渡船。这样就算敌人识破了我军主力已经离开临沂地区,也会判断华东野战军准备西进同晋察冀野战军回合,从而难以判断我军消灭李仙洲集团的战略意图。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用表面现象迷惑敌人,本来就是兵家常用之计谋,可粟裕却能将其用得出神入化:首先是“可信”,也就是符合敌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状态;其次是“合理”,国民党军队谋求在临沂地区与解放军主力部队决战,而陈诚估计粟裕力量不足,自以为能够预料到华野接下来的行动是“不败而退”,却未曾想到华野主力此时已经北上,出其不意的对李仙洲集团实施伏击。

            用兵之道变化万千:粟裕根据战场变化因势利导,决胜千里

            2月15日,华野主动放弃临沂,国民党占据的临沂不过是一座空城。此时蒋军飞机发现,华野部队正在向西北云集,在运河架起浮桥,南京的国民党统帅部一片狂欢,蒋介石做出了“华野全面退却,无力和国军作战,准备同刘邓大军汇合”的错误判断,陈诚更是吹牛说自己消灭了16个旅,声称“山东大局指日可定”。

            图:国民党北线集团指挥官李仙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蒋军集团之中也有聪明之人,时任济南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的王耀武,得知华野主力已经开始向北云顶,南线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临沂,判断华野很有可能会包围北线的李仙洲集团,因此他没有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就自行下令让李仙洲全线后撤。

            可谁知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陈诚却命令王耀武重新出兵占领莱芜、新泰等地,将华野主力歼灭于沂蒙山区,他还警告王耀武不要擅自撤退,切勿“错失良机”。由于几人对粟裕的作战目标判断不明,导致李仙洲集团手下的6万多人和蜗牛触角一样,忽而北缩,忽而南进,频繁调动,搞得李仙洲苦不堪言。

            得知北线李仙洲集团后撤之后,很多华野指战员担心没办法抓到敌人,纷纷建议粟裕提前出击,就算没办法包围和消灭全部敌人,也能够切掉敌人后撤留下的尾巴部队。

            图:莱芜战役形势图(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考验粟裕耐心的时刻到来了:敌军行动暂时不明,敌变我也应该变,粟裕决定调整作战部署,不过粟裕坚持一个总的大方向不变,那就是以歼灭李仙洲集团为根本任务。由于北线敌军的行动部署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因此粟裕急忙督促各部抓紧各部队前往预定作战区域,粟裕认为不应该在此时过早惊动敌人。

            图:莱芜战役之中,我军机枪手正在进行火力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0日,北线李仙洲部队七十七师进入华野各部队附近区域,担任主攻的华野八纵、九纵立刻投入战斗,提前两小时发动攻击。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王耀武急忙电令46军从颜庄撤往莱芜同73军会合。粟裕立刻指挥华野各部,迅速歼灭77师,同时完成对北线李仙洲集团的包围工作。

            图:吐丝口镇旧城门(博物馆内复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日,蒋军七十七师被华野全歼,此时华野一纵已经攻克莱芜以西的村落,击退莱芜城北的国民党军队;华野六纵已经突入莱芜城北的吐丝口镇,并且歼灭了企图援助李仙洲集团的国民党援军,莱芜城内李仙洲的总部和73、46军已经成为了瓮中之鳖。

            不过,李仙洲手下毕竟有5万多人,实力不可小觑,尽管已经被包围,但如何歼灭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粟裕创造性地提出了“围三阙一,纵敌出城”的战略,毕竟莱芜城城防坚固,我军攻城的重武器不多,如果能在运动战之中将其歼灭,对我军自然更加有利。于是粟裕命令北面阻击部队向后撤退,放敌人撤出莱芜。

            图:莱芜战役硝烟弥漫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3日,接到突围命令的李仙洲集团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位于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12公里的狭长地段之中,东突西冲,动弹不得,李仙洲指挥系统崩溃,纷纷乱做一团,华野各部立刻发起攻击。战至下午5时,李仙洲集团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也被解放军生俘。

            图:莱芜战役形势图(之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由粟裕指挥的莱芜战役胜利结束,这一仗华野部队以伤亡8千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北线部队共计5.6万人,然后华野趁势扩大战果,几天内就控制了胶济铁路250公里,解放了附近13座县城,使得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华东战场的形势顿时焕然一新。事后,陈毅司令员这样夸赞粟裕:“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能力真是愈出愈奇!”

            而蒋介石得知莱芜战役惨败之后,气得直接飞到济南,大骂王耀武失职、李仙洲无能,还指责陈诚指挥失当,此时的王耀武真是百口莫辩,只是叹息说:“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啊!”不久之后,气愤之中的蒋介石干脆把徐州、济南两个绥靖公署撤销,让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负责统一指挥,对此粟裕评价:“顾祝同历来都是我军的手下败将,蒋介石这样做无异于用庸才代替人才。蒋介石在高级指挥员的选择是出现这样大的失误,证明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最后必然走向灭亡和崩溃。”

            这是佳话吗?这不是佳话。

            • 家园 老兄我觉得你有点偏

              对陈毅看法偏,说陈毅拖后腿。他拖后腿的事实表现在哪里。

              陈毅打电话命名不服粟裕权威的部下,难道也错哦?下面南门桥同学指出了山东部队多山头的实际。没有陈毅支持,粟裕难做。还能用孙武子的杀一儆百来立威?咱都经历过社会了。有个完全支持你的上司,放手让你工作,不嫉妒压制,你偷着乐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