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另一个角度看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庆节快乐 -- 真离

共:💬94 🌺513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陕北尤为困难是请求刘邓帮助,这事大概不成立,起码可能是 -- 补充帖

          你别过来,陕北也没地方。

          从道理上来说,彭老总率领西北我军对付的人数都是不少的,而且和毛主席的安全也没啥关系,转移出延安,我想毛主席也早想好了。

          因为调兵出陕北这也是必然,剩下的就那些人啊。

          还有刘邓出兵不仅是放弃晋冀鲁豫,这是个关键和事实,其实,刘邓到中原和大别山也没啥区别吧,既然可以在中原,你跑啥呢?不合逻辑啊。

          • 家园 不是这样的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和1945年七大以后,中共内部再也没有人挑战毛主席了,周无能力再做非分之想。

            但是,中共内部,对毛主席的思想(包括军事思想、政治思想、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等)的理解程度不一。显然,周是大部分理解不深人的代表,而不是他有什么个人野心。各个山头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实情,各个上头的领导人有不同的想法也是实情。

            任命101为东北王,调陈毅去中野、放手让粟裕独掌华野是毛主席安排全国解放战争比较突出的实例,不是周能做手脚的。

            解放战争是全国一盘棋,有车马炮,也有兵,但是大家的作用是一样的,不是小卒子的作用就小,车马炮的作用大。

            • 家园 不对,重庆谈判主导还是周总理,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在谈判初期 -- 有补充

              毫无地位。这个反对者一定是周总理。

              苏联是要求把日军重装备全部给我军的,但是我军拒绝了,这显然是买好国民党蒋介石。

              我这么理解周总理,他是一个社会主义内部请求和希冀外界援助的典型,就要别人援助多多的,促进自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否则无法解释他的独立性,比如45年拒绝苏军军援,这事绝对不可能是毛主席做的。

              任命101,实际上是改变了彭真方案,东北打成那个样子,不换不行,周总理根本无法阻止。

              同理大中原也是毛主席让步,不仅是刘邓自身,也是向周总理。

              粟裕是毛主席也立了军令状的,同时,毛主席的话语份额也不是延安整风之前了。

              但是解放战争,苏联的作用肯定是又重了。

              刘陈邓架构的来源是粟裕跃进支持刘邓大别山,这事显然不靠谱

              肯定没有在中原平汉路打更好。

              然后是粟裕拒绝了跃进,要求打大战,这事,刘陈邓是不看好的,还不如救刘邓。

              当然,后来变化了,邓小平回到中原后,粟裕打得成功了。

              成功了就有限度加入呗。

              说打光了,其实只是一种抱怨,而不是宣誓,就是怕豫东和淮海真打光了。

              然而黄维这么强,也没能突出去,也是废物。如果黄维再凶横一些,是可以突破包围圈的,当然蒋介石肯定不满意。可是黄维不敢顾忌,胡琏敢突破蒋介石的命令,不怕被批。

              当然了,他回去的时候,陈士榘已经加入了围困,跑不了了。

              通宝推:中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周对粟裕的控制是很严重的,否则粟裕不会三次斗胆直陈 -- 补充帖

              如果是毛主席,正如我前面所讲,毛是抗战后就要决战的,所以,他很看重粟裕七战七捷。虽然后来有失败,但是毛仍然更关注七战七捷和孟良崮能力。

              是这样的战役更重要,体现了粟裕的水准。所以淮海选择了粟裕,不是许世友。

              豫东和淮海也正是这样的安排,当然有幸运的成份,但是还是依靠军事实力对敌人的预估,比如黄维的犹豫导致不敢突围(向刘李兵团)。

              刘邓回中原是为了配合粟裕。粟裕明显兵力不够大战、决战。

              周也不算太野心,就是严重阻碍了毛的解放计划。

            • 见前补充 5034227
        • 家园 我对你的补充也补充一下,陈毅是贴近刘邓,毛粟裕接近。 -- 补充帖

          淮海战役或者之前,基本是毛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战略构想,粟裕则是贴近,不只是小淮海。陈毅则是大中原,甚至分兵了粟裕兵团和陈唐,当然,豫东战役前就不可行了。他是预备豫东失利后接手东南野作为大中原的二级战略区。当然,没实现。

          粟裕是一直按照这条线准备、构思的,饶漱石是支持的,所以战争打起来,后勤很从容。

          陈毅是周的小弟,绝对小弟。

      • 家园 豫东战役的意义在于

        它是在对国军最有利的条件下,国军做出了最大的主观努力,作战指挥也没有出现全局性重大失误,结果仍然遭到严重失败。所以,国军的信心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从此放弃了战役层面的进攻,转入消极防御——结果就是死得更快。

        豫东战役的参战兵力,国军略多于共军;战场地势平坦开阔,国军后勤补给和相互增援的条件较好;国军各部基本都做到了能及时配合,没有明显的卖队友表现。而且战区是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区,不是共军根据地内部。所以,这是国军最有希望打赢的一次重大战役。

        结果仍然失败了。这对于国军各部的信心是沉重打击,对共军则是重大鼓舞。从此战后,能够确信共军不是反围剿,而是争天下了。

        通宝推:呆头呆脑,青青的蓝,
        • 家园 的两段话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六章 《豫东之战》中有两段话,初看没留意,后面再看,颇有意思。

          第一段,是个注释

          一九四八年三月,华野奉中央命令,将所属野战部队编组为四个兵团,即以外线兵团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第三、第八和第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架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以内线兵团的第七、第九和第十三纵队组成第二兵团(亦称山东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第二纵队及华中第十一和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亦称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

          当时的粟裕,名义上是华野的军事指挥员,但实际上只是兵团司令兼政委。

          第二段,收到中央要粟裕带领三个纵队南下的电报后,粟裕的想法

          我看了这个指示,立即意识到,中央军委采取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正面战场,主要是配合中原战场我军作战,发展战略进攻。

          当时粟裕的角色还是配角。到了城南庄会议之后,明确华野由粟裕负责,但许世友还是听调不听宣,配合度不高;以华野为主经略中原,中野退居配合,也不够坚决。经豫东一战,粟裕主导华野,中野配合华野,才基本确立,然后就是中原战场的突然加速。

          所以,豫东战役,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定了共军中原决战的指挥体系。

          • 家园 这说明你对历史不够了解,这就是笨狼河友说的大中原的构思

            史称华野分兵,意思是华野配合兵力优势的中野晋冀鲁豫在中原开始大战。

            因为在之前,中野可以说是屡战屡胜,看起来很好,结果到了中原,晋冀鲁豫装备打光了,所以战斗力瞬时间下降,至于原因为什么,不说了。

            就是这个结果瞬间导致了刘邓部队的战斗力下降,进而逃跑到大别山猫起来了,回避中原战争。

            结果这个战略构思就无疾而终了,于是粟裕和陈唐共同针对邱清泉和李一弥。而陈唐早就不听刘邓招呼了,直属中央毛主席,粟裕此时的确为华野西兵团,这就是济南战役,粟裕许世友争权的来源,因为,是毛主席抓住了东北形势瞬时明朗的大好形势要在华东中原搞事情。

            所以毛主席不仅命令粟裕担任攻济打援总指挥,而且要求打援兵团兵力超出攻济兵团,这是一个示范,导致的结果就是之后的国军不敢救援,或者救援畏畏缩缩。

            最典型的就是救援黄百韬,邱清泉不敢使用全力,这点也给布置全线战争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

            虽然时间点还没有完全配合,但是也是很顶级了,有了黄百韬这个饵,才有各种操作,尤其是国军的反应。

            如果黄百韬直接被灭了,徐州集团就有可能固守徐州,而不是被蒋介石逼着救援。

            城南庄就这块战略,粟裕一定是主角,否则他不会单独汇报,各种直陈,现在主流意思是粟裕反对毛主席,因此比毛主席厉害,呵呵呵,其实毛主席和粟裕就是一致的,是毛主席带着粟裕向中央军委做军令状,意思是没有必要救大别山,而是邓小平出大别山,和提前出来的刘伯承共同配合粟裕的淮海战役。

            当时粟裕最初的目标就是清空华东海州一带加上黄百韬,粟裕打仗极限用兵,要求各方面配合,所以毛主席一定的给了粟裕这个底气,然后,又有辽沈战役的尘埃落定。所以粟裕就有了信心直接搞黄百韬,报复黄百韬。

            这里面的关键点,是我们事后诸葛亮知道辽沈战役一定胜利,但是,还是有风险的,这点我之前说了的。

            只有毛主席确认必会胜利,粟裕也只是强烈期望,并且部分信任毛主席的确认。林彪则是很谨慎小心。林彪总是想保存兵力,这是好,但是也要看时间点,为了新中国需要一定的牺牲的。这是毛林的区别。

            如果粟裕确认东北,那么粟裕就不会头疼昏倒了。

            早期不仅许世友不听话,陈士榘、宋时轮、谭震林都是不怎么听话的,因为他们一定程度的听毛主席的话,但是军事水平不够,理会不了毛主席的深深的战略意图。尤其是宋时轮也是个二愣子。

            不过进攻开封,陈士榘确实是领会到位了。这点技术水平还是很高的。

            粟裕打完了邱清泉,打残了黄百韬,还是显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我估计这个时候陈唐、谭震林等应该是想通了。

            但是毛主席还要解决饶漱石和粟裕和大家的配合的关系。时间太短促了。

            所以毛主席说是一碗夹生饭。真是太夹生了,由于这个转换太快,大家都不适应,但是这就是毛主席的节奏。

            所以毛主席在延安遛完胡宗南即要求东野在冬季攻势下加快战争节奏迅速封闭锦州是非常毛主席的思路而且时机也没问题。

            当然,我看到粟裕也应该是看到这点了。所以粟裕也要玩,一直开始斗胆直陈。粟裕有苏中七战七捷的思考,必然也在淮海中原进行了战略战术思考。

            所以他也一直知道毛主席希望在中原打大仗,只是刘邓基于能力和信心一直回避,各种诱惑,然后都放弃了。

            所以就是一直从刘邓转向华东的过程,最后是刘邓失败,粟裕崛起,然后确实就成功了,刘伯承打仗也是珍惜兵力,但是思路太小,所以根本跟不上毛主席的节奏。

            大概就是这个过程。

            但是,大中原指挥机构和淮海根本没有任何连续性。这只是邓小平获得一个功劳的操作罢了,很恶心的,因此淮海不仅没有指挥机构,更是奇怪的排序刘陈邓,邓为总书记。这是非常搞笑的。

            如果邓是前委,那么后方总部是谁呢?

            所以这个总前委只是歼灭黄维兵团的总前委统筹后勤机构罢了,就这里,负责华野军队部分的后勤还是人家华野自己负责的。人家用的是饶漱石全面统筹的山东来的老百姓。

            你知道华野炮多,中野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炮弹。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5006039

            • 家园 关于夹生与毛粟对比

              战争很少准备充分再打的。海湾战争那种仗,共军好像没打过。林副统帅教导说,打仗有七八成把握就可以打;五成太少,风险大;到九成十成了,敌人就跑了。按照副统帅的标准,大概五五开就是夹生。

              粟裕打仗,一向是孤军周旋于大堆敌军之中,见缝插针,虎口夺食,太多五五开的,反正胃口好,也就无所谓夹生不夹生了。

              而且,那个时候比的就是速度,就是看谁快。这方面,共军的党性与纪律性比国军高出太多,至少降两维打击,所以虽然自己看仍然有各种指挥不畅的问题,与国军比较起来,那就是丝滑了。所以,夹生饭,也就吃了。

              至于毛粟的水平,应该说,站在各自的位置,都是最高级的了。而且,粟裕以实际上的兵团司令的地位,构想出中原决战,绝对的炒高,比林、刘两个野战军司令高了一级。硬要对比毛粟,意思不大,毕竟让毛去直接指挥中原决战,估计他也搞不定。各有所长,各尽所能,相得益彰。

              • 家园 夹生是指和平津辽沈比较,至于你说都夹生,并无意义啊

                当然我也是这个意思,很少有准备充分的,所有这是我建议中国一战美国的基础啊。

                抗美援朝也是夹生饭。

                构想中原大战,是毛主席的总构思,这是一直以来的思路,从抗战没结束就开始了。

                粟裕就是在追随之。

                毛主席指挥四渡赤水就具体而微了,你这个说法是不够合适的,实际上也是很多人的思路,意思是朱德的功劳。

                要知道,晋冀鲁豫可是朱德精心指导的成果啊。

                同年11月,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朱德奔赴太行山区,把太行山作为大后方的依托,与刘伯承、邓小平一起率领129师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为了更好的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除了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抗日以外,还组建了地方武装力量,甚至还发动了根据地的老百姓参加到抗日活动中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之一。

                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指挥了无数次战斗,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军侵略我国土的阴谋,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华的狂妄计划,极大地鼓舞了每一位中华儿女。

                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写下了这首《太行春感》,以表中华儿女誓死抗日的决心和意志,以显中华儿女浴血杀敌的昂扬斗志与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当然,不止晋冀鲁豫,还有晋察冀。

        • 家园 两军差距不是一点点

          国民党不可能赢的

          • 家园 在这里借老帖说一下豫东战役之前的事情,有个有意思的事情 -- 有补充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83422-2240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5005470

            在淮海战役之前,粟裕其实是一直盯着辽沈战役的,打下了锦州,粟裕就开始动了,此时刘邓不仅位置没到位,而且也没有准备好作战,因此刘邓参加总前委的日子就落后于了粟裕歼灭黄百韬。

            这里面除了没有准备好的问题之外,除了战机之外,就是刘邓对这一块,实际上是疑虑的。

            这就造成了两部分人的思路脱节甚至有一些不配合,我个人以为,刘邓对于江北大战实际上一直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们俩始终是拒绝的。

            而按照官方历史所说,粟裕下江南,分散大别山的注意力,好吧,其实是所谓进攻国民党的核心区云云。

            这些当然不是事实,这个话题下的一些讨论多少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即粟裕并不能给核心区带来多少的困扰。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毛泽东的主意吗?

            我个人坚持我的意见,尽管毛主席确实出了很多的方案,但是毛主席并不赞成粟裕南下

            为此粟裕不仅虚假犹豫,而且做了很多的阻碍性安排,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毛主席从1945年就开始构思的中原大决战。

            然后经过城南庄会议,大家多少被粟裕说服了,但是必须要立军令状,歼灭邱清泉,当然了,由于豫东战役打得好,大家也就不在乎了,我个人判断还是毛主席为粟裕说了好话。

            在这里军委周总理的决定挽救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实际上不得不改为了先江北中原大战。

            而城南庄支持粟裕的是毛主席和饶漱石,在这里是初步的推出了毛主席的中原大战的构想,由于没有豫东战役,说了周总理他们,包括朱德也听不懂。

            所以在这里,经过了豫东战役之后,战争节奏就加快了,毛主席的运筹进入了正规,而毛主席确实要求减少休息,尽快打大战、快仗。

            那么,解放军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呢,应该说是超出一些的,在这里甚至林彪都判断错误了,我估计是毛主席做了充分的研究和估算,判断自己是有一些冒险,但是非常可行,粟裕是感知到了毛主席的意图,认为可以干,把握是比较大。

            林彪的感知稍微差一些,主要是对士兵牺牲和中国革命的考虑过于谨慎,没有想到,中国早解放一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利益,不是说他不愿意为人民服务,但是他怕失败。

            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算算清了辽沈的步骤,也不是没有危险性的,比如最简单的长春守敌突围,廖耀湘兵团积极一些,说实话,廖耀湘是一个十纵绝对不可能挡住的,就是因为廖耀湘的贪婪和犹豫,所以才打得犹犹豫豫,这种寄希望于廖耀湘必然犯错,其实是很危险的。

            侯镜如西进兵团打得再狠一些,锦州打得再慢一些,会搞得我军初步崩盘,这个损失有一些大。

            粟裕一直盯着东北的进行速度,甚至感到了毛主席对林彪的催促,因为大家现在都知道,毛主席确实多次催促了林彪打锦州,就是这个意思。

            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亦称开封、睢杞战役。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歼灭河南省开封国民党守军,并在睢县、杞县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作战。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6月17日至22日,攻克开封。第二阶段,6月27日至7月6日,围歼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

            林彪:辽沈大战

            2008年03月18日 15:05书摘【大 中 小】 【打印】

            “中央批准了的就一定不能变?那要我们这些指挥员干什么!”林彪有些恼怒地反问道。他还很少看到平素温文尔雅的搭档如此强硬过。

            罗荣桓知道自己的话刺激了林彪。林彪如果真的较真犯倔起来,还真不好办。于是罗荣桓放缓口气,说道:“101,你想过没有,从锦州撤围同样会陷入被动,影响战局。”

            “我没有说要从锦州撤围。”林彪争辩道:“我是向军委建议,锦州能迅速攻下还是打锦州,否则打长春。两个方案我正在考虑中,也请军委考虑,指示。”

            罗荣桓没有让步,他正色坚持道:“电报中强调打长春有利、打锦州困难,明显表现出了倾向性。我看军委是不会同意的。”

            其实这也是林彪担心的问题。他所以要用“林、罗、刘”联名发报,就是想增加说话的重量。现在罗荣桓坚决反对,关键看刘亚楼的态度了。林彪阴沉着脸,在月台上来回踱步,突然停下来,问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政委的意见,打锦州好。”刘亚楼话虽不多,但干脆利落。

            林彪又想了一会,不好再说什么,便叫来参谋,让参谋到机要室追回那份电报。参谋回来说:“机要室已将电报发出。”

            “怎么办?”刘亚楼问两位军政首长。

            林彪不说话。

            罗荣桓说:“不要等军委回电,重新表个态,说明我们仍拟攻打锦州。”

            林彪点点头,表示同意。

            以往林彪发电报都是他口授,秘书记下后经他看过便签发。这一次他却一言不发。罗荣桓知道他爱面子,就亲自起草了电稿,请他过目。电报稿开头一句写着:“前电作废。”林彪大笔一挥,将这句删去,吩咐秘书:“照发。”电报说: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攻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再说毛泽东接到林彪欲回师攻打长春的电报后,又气又恼。他马上以直露、犀利的语言,代表中央草拟了一封给林彪的电报。

            电报中说:

            我们坚持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春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八、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一个桌子来了两拨客人说)

            这封电报中一连用了三个“不敢打”,就差把统兵百万的林彪说成是百无一用的“胆小鬼”。电报中措词之严厉,语气之严峻,用语之尖刻,在毛泽东起草的数万份电报中是绝无仅有的。

            刘亚楼在机要室看完电报,苦笑一声,双手一摊:“果然挨批了。罗政委的意见还是正确的,幸亏我们又发了一封电报去,不然更糟。”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希望林彪打锦州是1948年一月份。如果考虑这个时间点,毛主席不可能自己真正支持粟裕南下。这样就失去了连续性。

            我个人认为三大战役就是一个整体,毛主席已经规划好,三个部分有机的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由此,粟裕下江南完全是无厘头之举。

            在“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凶猛如虎、威武如狮的悍将在即将打响的辽沈战役中,却显得过分小心,犹豫不决。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这个问题上拿不定主意,首鼠两端。

            1948年4月18日,林彪同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等人商量后决定,集结九个纵队的兵力担任攻城和打援的任务,进攻长春。他将这一决定报告给中央军委。

            毛泽东巨眼如炬,他断定东北战场的关键是锦州,多次明示和暗示林彪南下北宁线。在接到东北局的电报后,毛泽东有保留地批准了他们的作战方案,并在回电中委婉地指出:

            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很明显就是此时毛主席已经不同意林打长春)

            5月中旬,林彪决定集中两个纵队试攻长春。由于兵力和火力部署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攻城时也没有采用迫近作业和坑道爆破,主要指挥员林彪又没有亲临前线,在对地形、敌情都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就下令发起进攻,结果只是在外围作战中歼敌五千人,占领了西郊飞机场。我方付出了伤亡三千人的代价。作战方针亦由强攻改为长围久困。

            1948年7月,东北局鉴于攻打长春一举歼敌没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作战。毛泽东闻讯大喜,辽沈大战的作战蓝图,终于进入了他预设的轨道之中。

            1947年9月至11月,林彪又指挥发起了“秋季攻势”,歼敌六万九千八百人,攻克城市十五座,扩大解放区面积三万八千平方公里、人口二百六十万,又一次打到四平前沿。迫使敌军龟缩于北自吉林、长春,南至鞍山、营口,东至抚顺,西到阜新、锦州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内。

            随后,林彪挟“秋季攻势”的余威,又发动了“冬季攻势”。在持续九十天的作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沿四平至大石桥的中长路和山海关至沈阳的北宁线展开攻势,一举攻克敌军坚固设防的战略要地四平和其他十八座中小城市,歼敌十五万六千人,使敌军龟缩到长春、沈阳、锦州这三座孤城中。

            9月12日,当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在进行中,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集中了主力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地方武装共53个师,七十余万人,在东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对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的14个军共44个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意在全歼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守军,不使其南下入关或向东从海上逃窜,以迅速解放整个东北。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在粟裕和谭震林指挥下发起的济南战役,也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当中。

            9月25日,毛泽东批准了粟裕提出的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在接下来6天时间里,毛泽东吃了两次红烧肉,还吃了李银桥他们打来的炒斑鸠肉。二十多封电报指示林彪攻打锦州1948年10月3日,毛泽东发电报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攻锦打援上的犹豫和动摇,一再向其阐明了必须攻打锦州的战略意义。

            部署辽沈战役,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是首先强攻锦州。这个决心是不好下的。打锦州就是摆出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就是下决心用差不多相同的兵力一举吃掉敌人的四十多万大军;毛泽东面对的不单是国民党的这四十多万大军,还必须考虑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意见。

            林彪一开始就不想打锦州。他顾虑打锦州会受到锦西和沈阳的敌人合围攻击,使其骑虎难下;他更多的考虑是从东北这个战略区出发,而不是从全国的整个战势出发,他强调仗怎么好打就怎么打,意在从北往南追着敌人打,这样仗打起来容易得多,取胜的把握也大得多。

            但毛泽东是从全国考虑问题。他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他需要的也不是东北一个战场上的胜利,而是不使敌军入关而增加华北或淮海战场上的压力,是要全歼东北之敌进而围歼华北之敌和夺取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

            为此,毛泽东先后发了二十多封电报,一再说服林彪,严令其暂撤对长春的重兵围困,除留以1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之敌外,以6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1个坦克营围攻锦州,另以2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3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山、彰武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和沈阳方向救援锦州的敌军,务必全歼锦州之敌!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战略形势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通过对中原战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得失利弊的认真分析,三次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斗胆直陈应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

            1948年1月22日,他向中央军委发出“子养电”,31日又向中央军委发电重申“子养电”的观点,4月18日再次向中央军委建议我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粟裕的三次“斗胆直陈”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党中央研究决定,这个建议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这是官方主流历史叙述,看着时间点就别扭。

            在三大战役第一战——辽沈战役准备和进行期间,中央、毛泽东和林彪又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发生了一场长达7个月的争论。

            1948年2月还在陕北的时候,毛泽东收到东北野战军攻克辽阳、连续取得几次大胜的报告,根据东北战场的情势,就曾经致电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即首先攻占锦州的大胆设想

            但当时还是在征求意见,并没有下最后决断。林彪则对主力从北满远道南下打国民党军队坚固设防、并对周围有若干据点的锦州顾虑重重,担心久攻不下,敌人从华北和海上增援,将会陷解放军于被动地位,再三提议先打长春,并在4月18日报告军委,强调进攻长春的有利条件,“计划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无可否认,在军事指挥方面,林彪的思虑是很深刻的,他的这个报告,未始全无道理;而且,毛泽东在4月22日复电同意了他们先打长春的计划。但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等部共13个师试攻,发现攻占长春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容易,乃改用严密围困的办法。

            如果这个成立的话,显然,就和粟裕下江南的战略构思矛盾了。

            @ccceee

            @镐梓

            @桥上

            @杰瑞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31223

            @南门桥

            通宝推: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回一下回车河友关于豫东的思考,粟裕下江南不可能是吸引中原敌人 -- 补充帖

            越琢磨粟裕越觉得南渡长江有问题。

            粟裕认为,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吸引中原战场的敌人回防江南。

            东野要入关(锦州),中间隔个傅作义,粟裕南下,那么谁打中原,当时刘邓拒绝中原战役是明显的,刘邓部实力还极差。

            那么粟下江南会吸引邱等吗?不可能,不说别的,白肯定也不愿意。那么是吸引白吗?也不可能啊,不吸引邱南下,粟南下还有啥意义呢?

            所以毛主席粟裕的意图一定就是在中原面对邱黄。这个和淮海是一致的。

            • 家园 一般性的问题

              粟裕下江南,101打长春,济南只达成攻城战、豫东、淮海刘邓没有准备好,都是解放战争中一般性的问题。各级指挥员在自己位置上能做出的常规认知。

              在锦州关门打狗、粟裕不下江南在江北决战,夹生饭的淮海战役。

              用电影中范汉杰问101的一端对话来解释:

              范汉杰问:先打锦州是哪位做出的决策?

              101答:不是你我之辈能做出来的。

              所以,不要以毛粟来苛求其他将领。

              • 家园 这个是林总谦虚吧,这个问题他和毛主席是充分讨论了的

                只不过他过于谨慎嘛。

                粟裕我估计是不去想结果,做就完了。他的方案写的很好,当然了,周总理他们还是看不懂,不过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让他觉得可以一试。

                只是刘邓不咋信,所以一直犹豫,直到孙元良从宿县离开。

          • 见前补充 50058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