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讨论一下,习总会不会去旧金山参加APEC -- 湍流VII

共:💬785 🌺5686 🌵1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问题上你肯定是错的

                                                                                  利益初期受损也许是不知道的

                                                                                  利益中期受损是在忍受的

                                                                                  利益终期受损就有人出来开始说话了

                                                                                  利益受损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开始聚集起来了

                                                                                  新冠封控末期A4 你应该看得到。而且这个反应周期在缩短。

                                                                              • 家园 群众就是听从国家的严打安排!!!你别狡辩了

                                                                                核心提示:在彭真谈话的前后,国内又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大案。大案频发,社会治安环境差,老百姓没有安全感。1981年的中共中央文件指出:“目前群众意见很大,认为我们打击不力。”来自百姓的压力,使执政者不得不想办法重拳打击犯罪。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3年12月6日7版,作者:杨津涛,原题为:《“严打”出台始末》

                                                                                1979年9月9日下午,在上海市控江路,一名交警制止某青年抢夺小贩时,因方法不当,引发群众围观,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闹事,他们攻击警察、拦截轿车、抢劫行人,肆意凌辱妇女。上海出动大批警力直到当天午夜才告平息。因此案被逮捕的不法分子有31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仅仅两个月后,就发生了“控江路事件”这样的恶性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1980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在上海首次谈到“从重从快”的方针。当年5月,彭真主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武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时说,对于凶杀、强奸、抢劫、放火、爆炸和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现行刑事犯,目前应该继续依法从重、从快处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青年犯罪案件频发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1980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宣布要结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与当初全然不同,私营经济的兴起、邓丽君的流行、女生开始穿裙子,这些社会新兴事物无不挑动着青年人的欲望。以加里森敢死队为榜样建立起来的唐山菜刀帮、湖南斧头帮等猖獗一时,在街上公然抢劫、凌辱妇女。

                                                                                “文革”结束后,农民也获得了进城务工的自由,城市中的待业人口越聚越多,一度超过两千万。这些失业青年成长于“文革”时期,一些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对抄家、武斗习以为常。

                                                                                在彭真谈话的前后,国内又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大案。大案频发,社会治安环境差,老百姓没有安全感。1981年的中共中央文件指出:“目前群众意见很大,认为我们打击不力。”来自百姓的压力,使执政者不得不想办法重拳打击犯罪。

                                                                                1983年2月8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到无锡视察工作,曾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汇报说:“现在社会治安情况很不好,城市里女工晚上不敢上班,好人怕坏人,这样下去不得了!这件事情,只有你老人家下决心才行。”邓小平问江渭清怎么办,他回答:“调查研究,半年准备,打几个战役,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还有的押送边疆改造。”江渭清的话说完没几天,1983年2月12日,东北“二王”在沈阳持枪行凶。5月5日,中国民航296号三叉戟客机被卓长仁等6人劫持迫降韩国。

                                                                                这一年的7月19日,邓小平对彭真和公安部部长刘复之说:“刑事案件、恶性案件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很不得人心。为什么不可以组织一次、二次、三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战役?一次战役打击他一大批,我们说过不搞运动,但集中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还必须发动群众,这本身对人民是教育,同时能挽救很多青年。”

                                                                                1983年8月, 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强调了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方针;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

                                                                                1983年的“严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犯罪。此后在1996年、2001年和2010年,公安系统又组织了三次“严打”。 (据《国家人文历史》)

                                                                                我就佩服你凭借陈永辉一篇瞎话就能愣胡扯这些天。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不知道几次严打,还是很奇怪的。

                                                                              • 家园 我小时候大院聊天都是支持严打

                                                                                群众头脑就是比较简单的。大院丢自行车了,丢白菜了(晒在院子里,被人用车偷走了),大院聊天就是:中央不是让严打吗?怎么咱们还不打?那个说:要我说就是枪毙的少,多毙两个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有个电视剧“人世间”,里面也有,严打之后罪犯要坐卡车游街,枪毙要组织参观。游街我那时候经常看,还好枪毙谢绝小孩参观。

                                                                                普通城市老百姓,特别是我们那,都是体制内。 别说犯法了,一点出格的事情都不敢做。夫妻吵架了,第二天居委会都上门来劝。 当然不在乎对待犯罪分子公平不公平,也不会去想他犯罪是不是因为其实他没有你那种有保障的生活等等。所以那时候警察抓住犯罪分子把他揍一顿在我们那里是很正义,群众拍手叫好的一件事情。有点类似鲁智深打泼皮的架势。

                                                                                文明真是一点一点建立的,我到北京之后是第一次,看到警察抓卖黄色光盘的妇女。警察动手打,周围的群众真的上去骂,上去拦。 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文明程度的差异。

                                                                                通宝推:史料推理,潜望镜,方平,
                                                                                • 家园 没有人不支持“严打”

                                                                                  问题是应该不应该扩大化?教员在延安整风和镇反肃反时,都多次指示“大部不抓,一个不杀”的原则。

                                                                                  关于镇反工作和肃反工作的批语

                                                                                  不仅是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即使是对待反动的敌特分子,教员也是如此要求的。教员的原则是给人家出路。对比之下像稻公那样主张:可抓可不抓的抓,可杀可不杀的杀。。。这就是扩大化,确实是简单粗暴,短期内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是后患无穷。并且这些“罪犯”中相当大一部分可都是人民内部极小的矛盾,却被重判!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双方真是高下立判,稻公的历史评价就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像现在鱿鱼在加沙的做法,如果它们真的是在打击哈马斯战士,因为双方敌对,即使战争残酷一些,其他人其实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可是它们找不到哈马斯,只敢是对妇孺平民施暴,自然会受到全世界人民得谴责,几十年的虚假宣传毁于一旦。但是细思极恐得是,如果不是现在社交媒体发达,世人都未必知道其中得详情,因此肯定也不会形成现在的舆情。所以以“没有舆情”来证明自己正确性的,非蠢即坏。

                                                                                  通宝推:newbird,真离,
                                                                                • 家园 一般群众是无所谓,有点看热闹,也不是很热情,你们是大院,当然

                                                                                  支持官方。

                                                                                  我的问题是,你作为吉林的大院子弟怎么选择了不相信国家的。

                                                                                  无论是大院还是国企子弟,你不应该是最相信和支持国家的那类人吗?

                                                                                  当时是你的父母、老人的时代(粉碎四人),当然支持严打你们对立面的那些(对你们有利的)政策了。

                                                                                  • 家园 你这问题有点狠啊

                                                                                    还好只是不相信,而不是反对。

                                                                                    我小时候住的是铁路的大院。所以,懂的都懂,其实是看不起其他地方大院的。 大院里聊天的主要话题:一个是接班,一个是分房。接班那可以分出几十个门类来。比如单职工;双职工;虽然是单职工,但是妻子是家庭妇女;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参加工作,都可以影响子女的接班的人数,以及岗位。现在拼爹多少还有点点贬义在里面。当年的拼爹可是大家骄傲的在拼。 分房当年其实是领导们的话题。领导想的都是:怎么把我自己的一个大房子,换成两个小房子,这样我住一间,子女住一间。玩的更野的是,说好是两个小的,等到房子盖好了,哎呦,没做好分配,只剩下一大一小了。领导勉为其难,自己依然住了大的,孩子还得到了个小的。旁人也不敢直接骂,所以就夹枪带棒的天天当笑话讲。说实话,那时候的那些所谓不正之风,和现在比,简直就是吸烟和往血管里打海洛因的区别。

                                                                                    那后来呢,不是我不信国家了。是我父母那一代人彻底不信国家了。自己不信不说,疯狂的向我灌输:国家不可靠,国企不可靠,啥啥都不可靠的观念。反倒是我自己独立之后,又找回很多信仰。 他们不信也是情有可原的,停发工资,不报医疗,下岗,这不是好多电视剧都在演吗?范伟那个演的真好,一摸一样。我高中的同学,她的爸爸就是个厂长,16岁进厂从学徒,车工,开始做起,干了快30年当上的厂长。绝活就是“眼睛就是尺”。机床离老远一听就知道哪里有毛病。 最后散伙的时候分了几把椅子。后来在美国见到他的时候,倔强的说了句“心不够黑发不了财”。

                                                                                    我信不信其实还可以商量,他们那批人是绝对不信。

                                                                                    通宝推:史料推理,玉米菜,exprade,秦波仁者,桥上,
                                                                                    • 家园 聊起铁路大院又想起点事

                                                                                      就是写林海雪原的曲波,所谓小说中少剑波的原型,转业后任沈阳机车厂党委书记,后来到了一机部,最后划给铁路工业总公司。网上一直有人吹他“住在百万庄辰区一机部宿舍两居室,一住至今就是五十多年”。但事实是当年铁总分房子,他俩口子可是闹出了不少笑话,铁总的房子分了,原来的房子不退,不停地找领导说不够标准,不但自己要超标的房子,还得给孩子解决房子,最后是败尽了自己的人品。而当年我家的一个长辈是铁总的领导,说曲多次上机关去吵闹,被言辞拒绝,而是坚持按原则分配。后来聊起此事,满脸的鄙夷。也就是从这个事,我对很多人跟文艺作品描写的形象有了清醒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实的人跟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其实是两回事。同样的,还有奇袭白虎团那位,后来任203师的副师长。老68军尤其是203的一些军二代谈起来,也是给人另外的感觉了。

                                                                                      至于说大院子弟老实,也是相对的吧。看看王朔写的小说里,包括一些王中军、海岩等大院子弟的回忆,其实也是聚啸一方的,当年跟京都称霸的小地主的对战经常在他们脑海里回忆,甚至写进小说拍成了电影。

                                                                                      通宝推:凤城,史料推理,
                                                                                    • 家园 原来您也是铁路的,还是东北那边的

                                                                                      有个作家叫曲封的,写了不少东北铁路的事,您见过没有,如见过,和实际差得远吗?

                                                                                    • 家园 没看太懂,你的意思是90年代让你的家人和你对国家失望吗?

                                                                                      后面你的失望,我也是东北人,当然知道当时和今天的问题。

                                                                                      但是可能我家比较窝囊吧,出不了国,所以我不能因此不要中国啦。哈哈哈。

                                                                                      想当年啊,民国时期,中国人遭到的环境更差,拿到就不要国家了吗?失望、遗憾是一回事,另外还是得忍受,不放弃希望吧。

                                                                                      国家的问题谁都知道,只是有些人装无视罢了,嘿嘿。吹牛皮第一。

                                                                                      东北国企的问题,比如一汽,长春人都知道啊。

                                                                                      换了多少领导,还是大家不能满意,成绩也确实不行,唉。

                                                                                      去了国外的有你说的这种领导,比如我一个好友的岳父,在加拿大那是疯狂骂,其实他贪污很厉害,嘿嘿。

                                                                                      但是我说的是另外一种,自称对国家有信心的,跑得贼快那种的,在国内收入还好。大多稳定职业啥的,比如我的有些朋友,一起打麻将的,都是中级干部,说话也许还行,但是一说孩子,全送国外了,这就是唉了。

                                                                                      确实一言难尽,我想啊,在中国,有一些问题不是问题,现在经济不好也是属实,但是国家确实还是有机会的,你们愿意出去,也不是事。

                                                                                      但是这个国家留下的,各方面重视的还应该是真对国家有信心的人群吧,我是这么想的。

                                                                                      不信就走呗,也没啥,但是国家不该让他们占据关键位置和说一些继续这种模式的话语。

                                                                                      当然了,我是相信吴敬琏这个老东西是真心信他自己那套王八蛋学说的,这种老东西必须处死。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留下的不是有信心,是没能力

                                                                                        既然没能力出去,自然出不去。这个和信心又有什么关系,自己哄自己罢了。人承认自己无能不容易。

                                                                                        习主席都送女儿出国,你凭啥埋怨你一起打麻将的,他们再有信心能有过习主席?

                                                                                      • 家园 那个年代东北高考有一个标准

                                                                                        就是第一流的大学不说了,北大清华,科大之类的。剩下的前十名可能也没有太多疑问。但是后面,主要的就是离东北越远越好。离东南沿海越近越好。 所以什么上海大学啊,北京科技大学啊,往往比吉大分数还高些。

                                                                                        家长的嘱咐就是:走的越远越好,千万别回来。

                                                                                        不怕好,不怕坏,就怕从好到坏。那种落差,我到美国去铁锈带那里又体验了一次。 东北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回到它应有的位置。 如果从它其实不适合的国有经济中摆脱出来,重新回到当年闯关东时的重商的传统,也是未来可期。

                                                                                        • 家园 今天全国都有这个标准

                                                                                          亲戚孩子高考,宁可上个京沪的市级学校,不上兰大这样老牌名校。

                                                                                          经济发达地区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增益,远不是学校的学术能力可以比拟的。

                                                                                        • 家园 你的心思我懂,都是东北人,没啥不理解的,但是,有啥办法呢?

                                                                                          不过你这个考大学的说法我还真不知道啊。

                                                                                          得90年代后期了吧?

                                                                          • 家园 “严打”之后的效果,有几个数据

                                                                            第一,您提及的“错案的比例”问题,以及“可争议的是量刑标准,不是案件的性质”:

                                                                            1997年《刑法》修改后取消了流氓罪。而在1983年“严打”斗争被拘捕的人犯中,流氓犯罪的最多。用今天的标准来看,90%的人都不构成犯罪。当时对没有领结婚证而同居的,一般都按流氓罪处理

                                                                            安徽省第一战役第一仗打击的主要都是哪些人呢?杀人犯305,抢劫犯2190,强奸犯4706(里面有很多属通奸——笔者)

                                                                            不领证结婚而同居算流氓---当时既然有“流氓罪”,也就罢了。可通奸与强奸,那可就涉及到“案件的性质”问题了。

                                                                            第二、关于“打完之后有好转,我认为这才是没什么舆情说需要翻转的缘故”

                                                                            数据却恰恰相反。

                                                                            83年“严打”,自1983年起一直持续到1987年1月。严打之后,1984年全国立案数回落到51万起。而严打结束后的数据(全国立案数)

                                                                            1988年:82.7万

                                                                            1989年:197.1万

                                                                            1990年:221.6万

                                                                            1991年:236.5万

                                                                            用亲历者之一的说法就是:

                                                                            2004年7月,《公安研究》发表云南省公安厅长江普生的文章,他写道:“综观20多年严打整治斗争的历程,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即:发案多,破案多,抓人多;发案更多,破案更多,抓人更多。简而言之,就是‘打不胜打,防不胜防’。”

                                                                            第三、刑事案如果通过这种“运动式”的严打,特别是当时的口号是“可抓可不抓的,坚决抓;可判可不判的,坚决判;可杀可不杀的,坚决杀“,这可不是什么“司法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转变“。文革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无法无天”,问题是,邓公搞的严打,就是延续无法无天嘛,1980年1月1日施行的《刑事诉讼法》,连抹布都不是了 ---- 亲历者如是说:

                                                                            这不是“依法办案”,更不是“办案按程序进行”。公安局预审股对犯罪嫌疑人预审后认为有罪,需要判多少年徒刑,就直接移送起诉,检察院只要按公安局《起诉意见书》,照葫芦画瓢,写一个《起诉书》,然后法院写一个《判决书》,把这些东西放到犯人档案中,案子就办好了。公安局既负责侦查,又负责起诉、审判,检察院、法院完全跟着公安走,盖上两家公章了事。这和大跃进年代实行的“一长代三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一员顶三员(侦查员、检察员、审判员),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是一路货色。

                                                                            感觉这里的讨论成了一个悖论了:

                                                                            1、这种“严打”,从方式上看就是延续“大跃进”到”文革“的“运动式”的搞法,如果认为“严打”是有民意的且有效果的的,“舆情不需要翻转”,既然“民意”、“舆情”那么重要,那么当然不必翻案,而且还该继续下去;

                                                                            2、从”大跃进“到”文革“,一开始也是群众热情非常高,”舆情“支持高,既然“民意”、“舆情”那么重要,那么当然也不必翻案了

                                                                            也就是说,是否有“民意”、“舆情”支持,比是”运动式“还是”法治化“,要重要得多了。

                                                                            当然了,邓公会说:哦,“大跃进”的搞法啊,那个我熟啊~~

                                                                            玩笑玩笑。这个话题已经讨论充分了。谢谢兄台的回复。

                                                                            通宝推:史料推理,桥上,李根,秦波仁者,凤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