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5008 🌺38283 🌵3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有支边的加成,那个速度可以理解 -- 有补充

                                  那个年代,凭一个大学校徽就能骗女孩的,何况还是北大的。我晚了几年,同学里面晋升快的,副厅也就三十出头。

                                  讨论历史话题而不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很无聊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同学中有工作十年左右当副厅的 -- 补充帖

                                  与胡相比,

                                  第一,晚了好几年,大学生已经不那么值钱了

                                  第二,没有支边加成

                                  第三,没有团干经历。那时候流行不从政,愿意做共青团工作,坐冷板凳的少

                                  三项加在一起,我同学能工作十年左右在国企、金融做副厅,胡少几年做到副厅,当然是很快的,但还在理解范围之内。

                                  拿这些同学做例子,是因为他们后来也没有再晋升了,至少说明没什么深厚的背景。

                                  当然,也有体制内到现在最多处、副处的同学。

                                  不能因为有相同经历的人没升上去,就说升上去的有问题。

                                • 见前补充 4989346
                                  • 家园 当时普遍教育匮乏

                                    秦晖说,那时候本科生比现在博士都稀缺。

                                    • 家园 那时缺的是教师和资源,因为建国才二十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配套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老师究竟是该怎么走,是重点基础还是高等教育,国家需要调整。

                                      至少当时还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至少不需要打游戏的大学生等等。

                                      只是方向不同罢了。

                                  • 家园 确实,讨论问题却不知道横向比较只知道围绕某个人找理由的

                                    不止是无聊了

                                    但你恰恰不知道恰巧当年有另外一个人跟他有基本一样的经历、学历。同样的北大本科毕业、同样的毕业去西藏、同样的79-83年的学习时间、同样的时间去的西藏。

                                    论工作业绩,一个在西藏一直工作了24年,西藏76个区县跑了75个,跑了近2万公里,遍访海拔4800米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形成“堵源截流、打头(蛇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综合治理办法的调研报告。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对此报告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日喀则非法出入境收容审查遣送站(现为反偷渡侦查总队)也由此获得批准成立,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的蔓延态势。此后,公安部还向全国推广此次调研形成的经验做法。24年后离开西藏还是厅级。

                                    而另一个则是最初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团委任干事,工作简单琐碎,就做些抄抄写写、擦桌扫地的杂务。1985年冬,组织上将调到拉萨饭店,作为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带领饭店扭亏为盈。1987年底,调任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1993年2月,当选为自治区团委书记,5月,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三届中央委员。96年中央党校学习一年,毕业后留京认共青团书记处书记。

                                    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带领饭店扭亏为盈的工作业绩跟调研非法出入境问题,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的蔓延态势,哪个更有工作业绩?

                                    唯一的区别是一个分配到团委,另一个没有分配到团委。

                                    1979年-1983年上大学,83年毕业分配到西藏工作的并非他一个人,有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王双全,这些人足以跟他比较了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家园 赶上那个时代,没有大学上,个人再怎么出色又能怎样?

                                  工农兵大学生不能算真正大学生,这点我同意,我还真接触过工农兵大学生,的确跟真正的知识分子两个世界。

                                  但这只能说反映时代背景,不能因此否定个人的能力。工农兵大学生有没有78年之后凭能力重新考大学?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估计当时政策也不支持。

                                  • 家园 工农兵大学生有再考的呀

                                    李源潮不就是个例子么,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当了几年中学老师77年又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

                                    • 家园 借地也给这位GWA河友,呵呵呵,看您的描述似乎有点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推荐的过程中有些群体是被偏爱的,因而那些刚刚被“解放”的老干部子女就占了一些便宜;而在被推荐后参加的考试中,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群体则呈现出了优势;不过平心而论,最后真正能够跨入大学校门的,“工作表现好”这一共同点基本上则没有什么争议。

                                      举我认识的实例为证吧:我的朋友,当时的国家某总行行长(非常廉洁的老革命,老知识分子)之女,和另一个直辖市的某局长之子,也都被推荐,通过考试,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曾经都是中学的老三届,一个当时在最危险和艰苦的老林里伐木,另一个正在水利工地开河呢。我自己的一个家人,当时在北大荒,作为“被教育好的子女”,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也经过了推荐,参加了考试,当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体检时才发现“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而没能入学。医生的诊断,这个情况就是在冰天雪地里“玩命”干出来的。

                                      3. 但是后来,一下子就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的事件,反右倾的风就大刮起来了。关于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花些功夫了解一下,包括那个“黄帅小将”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那是可以体会到许多历史的真像和教训的,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反正,这样一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也就寿终正寝了。

                                      这位河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工农兵大学生事情明明是针对老百姓的,结果到了这位先生嘴里却成了给老干部铺路,然后张铁山事情一出居然叫终止了工农兵大学生制度的状态。

                                      这真是啊,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啊。

                                      在工农兵大学生问题上,确实在一开始施行之时,一群老干部子第就会开始动了脑筋。

                                      然而,通过四人帮三箭齐发和张铁生事件,可以说很大的阻止了老干子弟的嚣张,而不是工农兵大学生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叶剑英为此做了检讨。虽然不是完全正式的方式,而且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家也谈了此事。

                                      当然了,毛主席给老干们也留了面子。包括陈毅,史称毛主席反对四人帮的三箭齐发(这倒是真的)!!!

                                      这个事情只是毛主席的政治斗争思路而已,让四人帮抓住重点,但是也严重打击了老干部们走后门的嚣张。

                                      毛主席宣称,自己也走了后门了,支持了几个服务员进入北大?等等等吧。

                                      我感觉这反而证明了毛主席的无私心。

                                      所以,无论张铁生、黄帅都是做成功了的,他们确实给平民子弟争取了一些名额,是正面的形象,显然,这位G先生似乎对黄帅很不满意。

                                      但是后来,一下子就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的事件,反右倾的风就大刮起来了。关于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花些功夫了解一下,包括那个“黄帅小将”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那是可以体会到许多历史的真像和教训的,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反正,这样一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也就寿终正寝了。

                                      因为当时的教材的落后和缺乏(这个问题,在后来我们这些人入学时,还没有完全解决呢),也因为科技教育停顿后的伤害等原因,他们的学习条件和结果当然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一代学子。今天回顾起来,这些人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承上启下的骨干。

                                      事实上是这个政策并没有终结,只是在78年改开后才慢慢终结的。也就是是被邓小平终结的,嘿嘿嘿!!!

                                      后面这段话不是自我矛盾么,呵呵呵。我感觉这位先生应该是对文革很不满意的。

                                      事实是文革用的教材的确不新,但是也还算尚可,学校条件,呵呵,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结果当然是没啥问题的,以张铁生为例子,我想任谁也没法不说他就是成功的典型。

                                      也许这位GWA先生认为改开后钻政策的空子成功的那些成功人士才叫人才吧!!

                                      这位先生说话逻辑倒是很不错,但是暗中透露的那种味道,也是实在是太恶臭了。

                                      起码工农兵大学生制度不是因为张铁生事件停止的,这点基本常识都不顾了,不合适吧?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至1976年入学的高校毕业生,即工农兵学员的学历,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做出了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制当时规定:普通班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自然为专科毕业。

                                      “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还是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了不能承受之重,依然有人困扰于“工农兵学员”的心结。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帽子,还在心里留下阴影。当年选拔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 [2]

                                      呵呵呵,其实这个制度本意是针对721大学的,也就是说国家也做了让步,增加好大学的推荐性,也就是老百姓更多的是去721大学,所谓的最差的大学,呵呵呵,这当然是毛主席不满意的,否则毛主席推荐服务员就没啥意思了。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这时,上海机床厂的培训经验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

                                      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

                                      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

                                      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

                                      而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也成为当时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

                                      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和编者按语。编者按语说,这个调查报告“提出了学校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革委会在上海机床厂召开扩大会议,要求“各条战线都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之后,上海和全国各地企业仿照上海机床厂的做法,陆续开办“七二一大学”。

                                      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

                                      上海“七二一大学”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成为“教育革命的方向”,迅速发展。

                                      到1976年7月,全国各类“七二一大学”达1.5万多所、学员78万多人。

                                      “七二一大学”不是严格意义上国民教育体系的大学组织,也不是职工教育组织,既没有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也缺乏必要的师资和设备,学员入学和学习不进行考试,也不脱离生产岗位,学习内容主要为结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还有政治、军体等内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恢复,1979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工教育会议,对原“七二一大学”进行了改造,除少部分学校充实提高,改称职工大学等业余教育组织外,大多数撤销停办。

                                      1984年,中共上海机床厂党委做出决定,彻底否定“七二一调查报告”。

                                      没有资料说明这个事情是张春桥王洪文操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事情没有他俩点头根本不可能,因为张是书记,王是市长。

                                      就是最后否定这个事情,也没敢提王洪文和张春桥,也是有意思。

                                      可见写这个条目的人很清楚问题在哪里。

                                      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因在1973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期著名人物,俗称“白卷英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出狱后成为企业家。2012年5月17日,张铁生持有3200多万股的禾丰牧业发布招股说明书 ,公司若顺利上市,张铁生身价估计将超过3亿。

                                      2014年7月30日,最后一只新股禾丰牧业(732609,现编码为603609)在上交所正式发行,发行价5.88元。

                                      仅以发行价计算,张铁生的身价已高达1.89亿元,直奔2亿。

                                      (哈哈哈哈)

                                      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最终他的考试成绩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信息被毛远新得知,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

                                      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1976年10月后被撤销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10月刑满获释,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

                                      1973年写白卷成功的张铁生怎么终止了1977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呢?张铁生反对的是工农兵制度吗?老百姓又不傻,怎么可能反对对自己有利的制度?

                                      那个时期最珍贵的东西是啥,就是这种事情老百姓可以真投票决定事情的走向,哈哈哈。

                                      黄帅(1960年——2017年),出生于北京,黄帅曾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

                                      1973年因小学生日记事件(或称黄帅事件)被关注。

                                      1979年,黄帅从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

                                      1984年9月,黄帅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她加入了留学队伍。(跑得快啊)

                                      1993年,黄帅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之后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出版散文集《黄帅心语》 [2]

                                      2017年12月10日,因癌症在北京朝阳医院去世 [1]。

                                      其实,我想说的是他:

                                      杨晓渡,男,汉族,1953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70年5月参加工作。

                                      1970-1973年 安徽省太和县宋集公社高庙大队知青

                                      1973-1976年 上海中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学习

                                      1976-1984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医药公司股长、副经理、党支部书记

                                      1984-1986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医院党委书记

                                      1986-1992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其间:1988-1989年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2-1995年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

                                      1995-1998年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党组副书记

                                      1998-2001年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财政厅党组书记

                                    • 家园 从工农兵大学生,看历史环境和个人命运

                                      从工农兵大学生,聊历史环境和个人命运

                                      关于“工农兵大学生”,也来聊几句吧。虽然自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是作为同时代背景下的同龄者,应该是可以作些个人的见证的。

                                      关于工农兵大学生的“入学”和“在校”:

                                      1. 工农兵大学生的招考,实际上就是在文革当中,当教师们回到大学后,对于招生再次采取的“择优录取”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文革后那个全面恢复“高考”的真正的前奏。

                                      2. 开始时是采取了“推荐和考试”两步来进行的过程的,对于第一届的考生,“推荐”的要求是按照“政治可靠、知识基础较好、工作表现出色”的标准选拔的;而考试后的“择优录取”(据了解,有的地区的考卷的难度,实际上是超过后来87、88年的高考的)也基本上坚持了“在考试分数面前,被推荐者人人平等”的原则。

                                      现在回过头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推荐的过程中有些群体是被偏爱的,因而那些刚刚被“解放”的老干部子女就占了一些便宜;而在被推荐后参加的考试中,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群体则呈现出了优势;不过平心而论,最后真正能够跨入大学校门的,“工作表现好”这一共同点基本上则没有什么争议。

                                      举我认识的实例为证吧:我的朋友,当时的国家某总行行长(非常廉洁的老革命,老知识分子)之女,和另一个直辖市的某局长之子,也都被推荐,通过考试,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曾经都是中学的老三届,一个当时在最危险和艰苦的老林里伐木,另一个正在水利工地开河呢。我自己的一个家人,当时在北大荒,作为“被教育好的子女”,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也经过了推荐,参加了考试,当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体检时才发现“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而没能入学。医生的诊断,这个情况就是在冰天雪地里“玩命”干出来的。

                                      3. 但是后来,一下子就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的事件,反右倾的风就大刮起来了。关于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花些功夫了解一下,包括那个“黄帅小将”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那是可以体会到许多历史的真像和教训的,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反正,这样一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也就寿终正寝了。

                                      4. 那么,在被录取后,他们是否学到了真才实学呢?这个则是要看环境的不同,应人应地而异的。因为当时校内的大多数师资,都是认识到接班人才“断代”的急迫感的,所以不管是那些年近花甲的老教授们,还是已经熬了半辈子的老“讲师”们,都是非常珍惜这个重新“走上讲台”的机会的。而入学的大多数人,因为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都切身地体验了学习机会的“来自不易”,除了少数的偏激者还是抱着“上大学管大学”的极左心态外,基本上都是如饥似渴的刻苦攻读的……。

                                      因为当时的教材的落后和缺乏(这个问题,在后来我们这些人入学时,还没有完全解决呢),也因为科技教育停顿后的伤害等原因,他们的学习条件和结果当然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一代学子。今天回顾起来,这些人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承上启下的骨干。

                                      我的认识有可能比较片面,就只能以个人的亲历再来举些例子了:

                                      1. 记得恢复高考时,我与四个童年时的朋友,曾经一起去试着“跳龙门”(因为当时考“研究生”不需要大学学历,而且考试时间也比较早)。五个人里面,有三个没有上过大学,就成为了北大物理系、复旦外语系和师大哲学系的名教授的研究生弟子;我与另外一个则都在初试通过后,在复试和面试中败给了“工农兵大学生”们。后来听入学的那些朋友说过,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研究生里,文革前的大学生和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好像是二分天下的。

                                      2. 从工作实践的结果看,这批人也都非常厉害的。记得大学毕业后,我也曾经“玩票”去参加过广电局的记者和编导的招募(那时因为青黄不接,刚刚才出风头的电视台只能向社会开放招考),过五关宰六将后,从二千多人的初试,到近二百人的复试,到最后大约录取二十人。记得在入选后,被邀请去电视台,领导班子和一些主任们来搞“集体面试”,我那一次的七个人里,五个就说自己有过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因为原单位的挽留,加上自己的犹豫不决,在电视台来商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向他们表示了谦意。

                                      3. 出国的前后,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在企业中,我也都与许多过去的工农兵大学生们共同工作过。自己作为天之娇子的文革后的首届学位获得者,我个人是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自己的差距,学习到过许多东西,终生难忘的事情并不少。

                                      我与河友讨论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或者只是关于哪个人或者哪个群体,而是想说明一个感受:

                                      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里“奋斗”。命运确实存在,但是机会也永远都存在,任何成败得失也都是一时的。

                                      每个人的途径和归宿当然不会相同,但是路却都是在自己的脚下的,方向也是在自己心里的。而走与不走,每个选择的取舍、每个行动的实践等……,都一定是会看得见结果的。

                                      通宝推:qq97,死扛着,zwx650,绝望坡前,达雅,
                                      • 家园 很客观的陈述

                                        工农兵大学生绝非被某些人妖魔化的那么不堪,虽然基础不如后来恢复高考的大学生那么扎实,但社会实践经历却是后者远远不及的。更主要的是你提到的:

                                        过平心而论,最后真正能够跨入大学校门的,“工作表现好”这一共同点基本上则没有什么争议。

                                        即使是文化基础差一些,这批人也是同时代人中接受了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整个群体相对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工作表现好,这就是老人家讲的红的一面;再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实现专的目标。这些人无论从哪方面都不比单纯的高考进入大学的人差。

                                        另外捉个虫

                                        而考试后的“择优录取”(据了解,有的地区的考卷的难度,实际上是超过后来87、88年的高考的)也基本上坚持了“在考试分数面前,被推荐者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里的87、88年估计是打错了,应该是77、78年吧

                                        • 家园 谢指正

                                          谢谢河友的指正,我行文匆匆,把77、78给打字成了87、88,请见谅。

                                          借着改错的机会,就再补写些。

                                          我文中的“工农兵大学生”,是特指的,谈的是文革中经过推荐或者“文化考试”(分科,数理文史等)通过而入学的普通高校生。与泛指的“工农兵学员”(包括文革中各级单位自办的“七二一大学”,或者职工、成人、业余高校的学生)不是同一批人。

                                          前者大约只有数十万,后者则无法计算,会很可能就上了千万级这个巨大的数量。因为那时,吹过一阵风,都向上海机床厂学习呢,大家都办起了各种各样的“七二一大学”。我自己还当过本厂的“大学”校长,兼专业课的老师呢!

                                          文革中期,是毛主席提出了“复课”,也正是他老人家停办了“五七干校”,撤回了占据大中小学的“军宣队”和“工宣队”,基本上让所有的教工们都回到了自己的校园。

                                          现在,好像大家只提77年才恢复了“高考”,那是因为它基本上取消了“经过推荐”的这个门票(但是在职的还是需要单位批准的,我就是这样才入学的)。其实从72年开始,已经就有了经过几个高校的筹备试点后,推广到全国的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在当时那些真正的讲台上的老师们要求下实现的,也是毛主席领导的党中央的决定。而校园长大的我,亲历过这个历史。

                                          因此,更确切的定义,如果把“工农兵大学生”和“工农兵学员”给区分出来,前者应该是“在普通高校经过完整的两年以上的正规学习”的群体。那些因为“停课闹革命”而影响了高校学业的则属于后者。职工高校、业余大学的学生则另外讨论。

                                          实际上,文革后在评价学历和评定职称时,曾经是客观和充分地考虑了历史背景的。我自己也参加过此类工作,记得当时给“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是“等同”大专学历,还特标上是“普通大学”的大专。这样就可以与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和电视大学的那些不低于“全脱产学习两年”和“业余学习三年”的“大专生”们区别开来了。

                                          对于这样的“普通大学”的大专学历的安排和使用,是应地应人而异的,有的当宝被重用,有的则当草被歧视,这里面的待遇和发展确实是两极分化的。

                                          最后再逻嗦几句:

                                          1. 工农兵大学生的出现,让许多真正当过“工农兵”的青少年进入了高校学习,他们的经历和表现,与中学毕业直接参加高考的是完全不同的群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2. “推荐”选拔和“考试”选拔,在当时是各有利弊的。而每个具体的个人和事件,都需要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3. 把当时的政治斗争与这件事情放在一起讨论,从目前已经公开了和被证实了的资讯看,实际上还是非常困难的。那些维基和百度上的东西并不足为信。至于另外为了搏眼球的“小道新闻”里的无稽之谈就更多了。

                                          通宝推:达雅,
                                      • 家园 我爷爷读大学同期有工农兵大学生

                                        他是恢复高考第一批考入大学的。他的经验是,在大家都不重视的时候,不要把学习丢下。每天晚饭后,睡觉前别人打扑克的时候,他都捧着中学的书看。所以考试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他说那时候虽然录取率低,但是并不难,因为多数人受社会风气影响完全丢掉学习了。后来随着大家重视,高考反而更难了。

                                        入学以后,他们学校还有很多在读工农兵大学生。他的观感是很多人基础确实不好,但是普遍都更加用功。特别是农村吃过大苦的,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其中工厂来的同学,基础一般更好些。这些人有很多的人后来都到了很高的地位,比如央企总工这种。当然有技术能力的原因,也有在社会关系上更成熟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有些很优秀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生活作风问题退学。他们专业就好几起。放现在非常正常的男欢女爱事情,那时候就是严重问题。比如有个农民出身的四川某地区某局的干部,连工作也没了,直接打回去种田。这个人极其有魅力,组织能力也强,全系都出名,本来前途很好的。这事成了我爷爷的思想钢印,当初我考大学还特意嘱托我谈恋爱一定要谨言慎行。和我妈说的在大学看见好姑娘赶紧下手搞定截然相反。

                                        通宝推:既然青春留不住,
                                        • 家园 前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是工农兵学员

                                          当初图地价便宜,我们有把办事处落在天津的想法。他正好在当地做政协副主席,所以一起坐了坐。他这个人非常聪明,一点就透,有些难堪的话无需说出口。但是缺点是过于浮夸,满嘴跑火车。让人觉得他明白你,你却拿不准他。而且此人贪权的很,合作总想拿主动,也不看看自己实力。

                                          我曾提起长庚有意在中国北方搞一个医院,利用一下中国丰富的基因资源,搞点生物学研究。他马上拍胸脯说来天津,他给办。我说王家觉得北京更好一点,希望有更多外地流动人口,才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他就吹嘘他在清华、在中科院都留着人马,说了都还算,一定找他合作,没有这种上层学术机构背书这个事情一定做不成。可能他代表了那个特定群体的权力不足恐惧症,生怕人家觉得他没用。我的印象,政协是个养老的地方,他或许在南开被斗垮了才去那里的,还这样吹牛,终究觉得靠不住,这个事情后来没有找他。不过和他谈过,觉得比当初想象的事大,也非所长,回去就推掉了,文渊兄妹还颇不开心。

                                          当时整体感受是整个中国北方的官员,不仅限于工农兵学员,做事都比较缺乏严谨的态度,而且心黑得很,不是和你讨价还价,而是老想把你本身办了。所以我们办事处最后还是落在上海。这么多年发展证明我决策是对的,美国老板也很满意。

                                        • 家园 不知道是不是严打针对你爷爷说的那人,嘿嘿嘿

                                          严打,唉。

                                          至于说用功有两种人,专注于各种项目任务,所谓的社会事务或者说看起来和学习无关的东西,比如,最近几十年的考证族。

                                          另外一种是死学习的。

                                          当然了,团干部溜须拍马,热衷于社团业务的一般不被所谓学习派认可。

                                          回到你爷爷,看来敏感性也不低,但是也没和你说政治,嘿嘿,只是暗暗谈了一点。

                                          实际上,如果今天看来你爷爷说的那人的作风算个啥?

                                          我都怀疑甚至和女人都没啥关系。

                                          宽进严出,这是世界普遍规律,在美国尤其明显,不敢说哪个好哪个坏,素质教育。

                                          其实,就是今天,贵二代也是要极力回避这个问题的。

                                          富二代上大学和没上的也没啥区别,这种纨绔状态,他们控制不了。

                                          比如,令谷,比如,长生药业的儿子。等等等。

                                          反过来,不一定都是差劲货,但是,其实没啥意思。有时候,有学习的心意更重要,知道为啥学最好。

                                          高知子弟死读书,也没啥意思。今天的所谓情商太差,也是一批。

                                          所以工农兵未必是能力不行,学习不行。

                                          所谓红专一样好使,甚至政治红也是不错的。

                                          不是没了红色就此啥也不是,最近几年,一些二代子弟的啥也不是已经非常明显而无法遮掩了,比如,北极鲶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绝对不止她一两个。

                                          嘿嘿嘿。

                                          • 家园 那个时代还没有严打吧

                                            就是整体思想比较守旧。刚从旧社会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来没多久,难免群众思想转不过弯。

                                            这个典型是个农村出身,就是天生的聪慧,才能从农村到城里当干部,再来读大学。我爷爷说人家就有那个气质,跟你说话找你干事,但是就能让你觉得人家是在替你着想,你给人家干事还能心存感激。我爷爷脑子也够数,他说这些话自己心里也会,但是说出来就不是那个效果。这可能就是现在说的情商天赋。这人发展下去能当大官,可惜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