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波音的墓志铭 -- 北纬42度

共:💬171 🌺13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以中国当年的技术人员和技术都很发达呀!

                                  中国当年是怎么从一穷二白,连修车都修不好到能设计和制造内燃机的?当年的大学生毕业的首选就是进内燃机厂,做设计人员,单位还要择优录用。工资高,有住房,有医保,每月发的劳保福利全家用不完。

                                  当然不能给美国比,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姚明小时候也不能跟乔丹比身高。对国内技术最大的摧毁是自稻公已来,逻辑就是上述逻辑。

                                  通宝推:真离,方平,
                                  • 家园 你这话也不对

                                    老邓对发展科学技术不太上心,所以他那一段科学技术,尤其是体制内的科学技术进展缓慢甚至倒退。一直到老江,到炸馆之后才扭转。要是没有炸馆,九院搞不好都要被撤销。

                                    但是老邓的路线为科学技术开辟了体制外的广阔空间。真能找到市场,那技术人员也活的挺滋润的。举个例子,我们就不说华为了,联想,这个网络上的大反派,没技术的,它的员工,同级别年资的,收入不比计算所员工差吧。

                                    • 家园 市场经济无法实现技术上的后来居上

                                      美国和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搞了三百年,而中国才搞了三十年,所以纯靠西方式的市场经济想实现技术上的追赶不难,但要反超美国就很难。必须与国家体制的优势相结合。说白了,纯拼给技术人员涨工资,国企竞争不过外企,更竞争不过美国,不好留住顶尖的技术人员,但要是奖励住房,奖励国家荣誉,奖励其他的社会待遇就不一样了。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当然,这个技术人还得认可这块,依靠舆论和教育吧

                                        否则肯定竞争不过美国,甚至欧美差点都干。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体系确实优势。

                                        总得有点牺牲,单靠接轨,我们竞争力不足。

                      • 家园 同济大学一直把道交和汽车分开的

                        同济大学很早就有公路,交通的专业,并在82年成立道交系,当时好像属于建筑学院,合并了上海铁道大学的相关专业后,现在是单独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而汽车专业87年才成立,88年招生,起基础是原来就存在的工程机械专业和动力(内燃机)专业,刚开始是汽车系,属于机械学院,后来翅膀硬了才成立单独的汽车学院。

                        • 家园 当时报专业真是两眼一抹黑

                          我当时报的第一志愿是无线电和电子工程,第二志愿是计算机,但分数都差几分,而第三志愿没有太中意的,就是站在大马路上看着车流川流不息觉得有点意思,就报了汽车与内燃机专业。其实后来想起来,我喜欢的其实是交通,而不是汽车。我喜欢看流动的东西,无论是空中交通流,还是地面交通流,甚至水流也爱看,看着其涓涓流淌,感觉很舒服。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哈哈。

                          当时没有张雪峰,报志愿真是两眼一抹黑。

                  • 家园 你这种情况适合当兼职教授

                    你这种情况,适合去高校当个兼职教授。一年去上个一两次课,学校按你来校时间发点薪水。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祖国的年轻人了。

                    我理解你的自我认同是工程师。但国内高校里的工程师、高工一般是实验室人员,定岗定编,很难的。

                    你可能需要写一两本书,就像晨枫的《大话自动化》那种。因为你缺内线帮你说话。

                    • 家园 西方政府里的工程师和高工属于技术管理岗位

                      主要负责项目群组和技术管理,领导自己的核心小组和指挥内外的各路干活团队。我们是甲方,是业主,掌握资金和立项权,具体是负责道桥等交通设施的维修战略和规划管理,因为这边的各种城市设施都非常庞杂,密集而老旧,不能新建而只能分步改建,一处处地修缮,一处处地改建,又要维持基本运作,又要优化资金利用,又要协调冲突,是一个庞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而随着中国的各大城市完成新建和扩建,从而转向积极养护,我们的专业在国内应该是越来越有需求的。

                      • 家园 看上去对应的是交通局(厅)、下属的路桥公司、高速集团

                        县乡路桥归交通局管,小区归住建局管。交通局下属一般有路桥公司,现在都是招标。

                        县以上的工程省里有高速集团。

                        省城的城建公司刚改造了县里的雨污分流项目中的两条路,系统工程做得很好,挖沟铺管回填铺装,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另外几条路别的公司做的,工期长、杂乱无章,铺装的路这个冬天都没挺过去,回填的混凝土坑坑洼洼跟狗啃的似的。对比鲜明。

                        这些政府部门和公司里都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和管理的岗位上,水平也是千差万别,高水平的团队确实存在。

                        随着房地产的降温,土木工程的就业前景似乎并不乐观,高水平卷王还是没问题的。

                        理论上讲科级(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干部就可以在技术岗与管理岗(行政单位行政编制)间双向流动。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应该是各种设计院

                          比如西西河最著名的网友,马前卒就是假日归客校友,同济土木工程毕业。

                          他毕业后在苏州设计院工作,后外派西安。自己也开过公司。用他自己自嘲的话说,在本行业最黄金的时代,没挣到钱。

                        • 家园 这边城建就是属于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中西方高校在专业划分上有很大的不匹配性。现在不太清楚,上世纪中国的高校是承袭前苏联的高校,把专业划分得非常细,非常窄。好处是如果所学就是所用,那么将来毕业后,大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和适应工作。但后来中国工业体系和就业市场需求与西方的接轨,造成很多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过时了,大学生毕业后要从新定位,包装,自学和适应。最典型的就是我所在的内燃机专业,太窄太专一,要不是投考民航空管,就不好找专业工作了。我当时已经被录取的第二就业是交通部下属的一个三产:公路车辆有限公司的销售门市。自动就跑到交通口了,但去搞拖车和半挂车的销售,比民航的待遇差很多。而要干民航空管工作,又要学将近一年的相关知识,跟过去的所学几乎脱钩了。

                          土木工程也是一个例子。在海外没有直译的土木工程,也不知道这个翻译当年是怎么得出来,和怎么延续至今的,又土又木,哪里能吸引广大学生?土木工程按道理在海外对应的专业是CIVIL ENGINEERING-就是民用工程。而民用工程的涵盖范围要比土木工程宽泛得多,就包括市政工程和工民建,也容易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所以大学生就业可以机会很多,范围很广,以后再根据具体就业往某个方向搞深度发展。而很多大学因为有实习,所以往往在实习期间,大学生就可以根据工作和兴趣调整学习方向和自主选择课程,往专业和深度发展了。

                          • 家园 这不和国内的工民建一个意思吗

                            国内同时用土木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民建)称呼这个专业,可能工民建更正式,当年我们学校就用工民建。那时候分得很清楚,建筑学搞设计的,工民建搞结构的。

                            • 家园 美国CE还是挺宽的

                              不光管架桥修路,规划道路也管,路上的交通流也管,理论上铁路和航空也管。这主要是美国的学科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谁长出来的就归谁。

                              而国内曾经有严重的“工业不足恐惧症”,最严重的时候一气搞八个工业部,而计划经济时代各工业部自己办学,所以又会影响到学科划分。

                              两边演化的逻辑和历史完全不一样。

                          • 家园 “土木工程”翻译得很好啊

                            “土木工程”翻译得很好,反而是“民用工程”会不伦不类。“土木工程”是和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并列的,可能以后还要加上“生物工程”。而每个工程下面,都既可以军用,也可以民用。你把修桥修路搞成“民用工程”,那修军事堡垒挖导弹发射井算啥?放国内这分类就很科学,是土木工程下面的军用土木工程,一点毛病都没有。

                            土木现在不吃香了。但其实在过去二三十年,是中国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工程领域。论其他三个工程,国内最多说和美国并列争先;说土木,咱比比修的桥梁、水坝这些,无可争议的基建狂魔,世界第一啊。我参观胡佛大坝的时候,讲解员充满自豪地介绍完,看到我这中国脸,马上加上,“现在最大的水坝在中国了”。

                            你老兄是完美错过了国内土木的黄金时代。但是福是祸就说不清啦。

                            • 家园 我当年在国内是搞空中交通的,到底是属于土还是属于木?

                              再说一遍,我搞的是交通,如果说地面交通还跟道桥有点关系,但其实用土和木来形容就很牵强了,而我在中国民航搞的空中交通就跟土跟木没半毛钱关系,飞机属于金,火和空气,而空中交通属于信息处理和系统建设。而我们民航早就迎来黄金时代了,就好比开网约车能比得过飞行员吗?我们空管员的待遇也不是一般搞土木的技术人员能比的。

                              但问题不在这里,我在国内学的是汽车与内燃机,属于机械类加热能类,跟土木八杆子打不着。我是在中国民航搞空中交通,后来想学习深造却在国内投靠无门,才在国外靠民用工程涵盖交通的归类,从而学的交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的。而毕业证书上写的专业也是民用工程,而民用工程又有土木建筑的分项但要宽泛的多,但其实我对土木工程在当时是没有感觉的。

                              而如果谈待遇,说实话我就不用想回国了,这边不用说市政府的高工,就是工程师,技术员,也是没人不羡慕的,而且没有强制退休,每周在家工作三天,到办公室工作两天,有团队有资金自由发挥,不能再舒适了。

                              但人脱离了低级趣味是讲点情怀的,我当年出国和将来回国就是如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