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四章战役的物理环境和双方力量对比 -- 镐梓

共:💬6 🌺33 待认可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四章战役的物理环境和双方力量对比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孙子兵法》

    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到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果表现得当,指挥艺术确实可以,重复上面毛泽东的一句话,“有声有色威武雄壮”。一个成功的作战指挥官可以比作一个表演大师。但正如毛所指出的,作战指挥官在一个由客观物质条件形成的舞台上表演。这些条件可能会限制作战指挥官,但它们也可以创造机会。这就是指挥官的主观能力——他的知识、理解力、直觉、意志和决心——发挥作用的地方。他必须利用手头的工具,在客观现实设定的框架内工作,以塑造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整理】第四章(4)军事实力质量对比

      已经提出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定量比较表明,双方都具有产生强大战斗力的潜力,或者 FM 3-0 所定义的“战斗能力”。然而,除非在战场上需要时发挥这种潜力,否则拥有潜力就毫无意义。只有当可用的军事资产的潜在能力真正成为破坏性或破坏性力量时,这些资产才有价值。然后这些资产成为降低敌人战斗力的手段,最终达到敌人要么被摧毁,要么被迫投降的地步。

      FM 3-0 描述了军事资产成为战斗力的过程,即组合和应用所谓的战斗力要素。这些要素是机动、火力、领导力、保护和信息。它们是指挥官用来产生预期效果的基石——发展破坏性力量并降低敌人的战斗能力。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定量比较表明,国民党军队具有产生战斗力的巨大潜力,而共产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这种定性比较着眼于双方在战斗力五要素,并为理解为什么随着淮海战役的发展,国民党未能做得更好而共产党如此成功提供了基础。

      火力是战斗力的一个要素,国民党在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在能力和应用方面都具有优势。在战役前夕对双方可用武器的定量比较表明,国民党具有产生破坏力的巨大潜力。他们有更多的大炮、更多的装甲、更多更重的迫击炮,以及一支空军。然而,可用的装甲数量不足以在如此广阔的战役区域内产生重大影响。分散坦克以支持步兵行动进一步减轻了它们的影响。作战现场缺乏整体联合指挥部阻碍了空军贡献火力的能力。如表 5 所示,徐州的国民党空中资产不在徐州剿总的指挥下,因此难以协调地面和空中行动。此外,飞机和地面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系不佳以及缺乏近距离空中支援训练,使空军难以有效地为地面战斗做出贡献。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方,国民党能够利用他们在武器方面的优势来支配共产党军队。然而,由于战斗力的其他要素的弱点,这种主导地位是局部的和暂时的。随着战役的发展,因为共产党人能够操纵和集中他们较少的火炮,在每场重大战斗的最后阶段,他们都有火力优势。

      火力和机动相辅相成。根据 FM 3-0 的说法,“火力通过摧毁敌军并限制他对抗友军行动的能力来增强机动的效果。机动为有效使用火力创造了条件。“在淮海战役期间,共产党人使用机动手段将他们的火力用于对付国民党。他们还使用机动来创造削弱国民党火炮效果的条件。

      从战斗力的机动要素来看,国民党也拥有某些资产,这些资产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机动潜力。国民党可以利用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沿铁路快速将部队、装备和补给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国民党军队也比解放军更摩托化、更机械化。此外,国民党空军有可能迅速远距离空运有限数量的部队和补给,并迅速向任何战场增加火力。

      然而,实际上,这些潜在的机动优势领域意义不大。依靠铁路提供后勤支持造成了明显的脆弱区域,必须进行防御并限制了机动选择。在道路网络较差的地区移动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很困难。缺乏机场限制了空中支援,无论是攻击共产党部队还是运送人员和物资。此外,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收集能力较弱,夜间战斗不佳,养成了防御心态;指挥结构过于集中,太多的事情必须提交给南京的总参谋部来决定,而且往往要等到蒋介石审查问题并作出判决后才采取行动。到那时,机动可能性的好处早已消失。

      就共产党人而言,自 1927 年解放军成立以来,机动一直是他们作战学说的核心。解放军在规模和火力上不敌当时的国民党和 1937 年至 1945 年的日本军队,解放军依靠机动来保护其部队并为其战斗设定有利条件。1928 年初,红军 (PLA) 采用了以下以机动为中心的游击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936 年 12 月,毛泽东提醒陕北红军大校的学生,红军需要“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注:毛泽东,《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解放军于 1947 年 12 月制定的作战原则继续强调机动的重要性。

      粟裕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动。通过在国民党部队之间插入部队,他试图实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他的许多纵队都在进行战术防御,即使他们为作战级别的进攻做出了贡献。通过机动,粟裕寻求达成意外,制造心理冲击,建立和保持势头,占据有利位置,并获得道德主导权。粟裕认为,快速、深入的机动很快就会在地面上形成一种局面,确保第七兵团被摧毁。火力并不是实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为了遵守孙子的告诫,避开敌人强的地方,向空虚的地方进攻,粟裕命令他的指挥官不要卷入会减慢他们前进速度的战斗,而是让他们的部队继续前进,直到所有第七兵团部队被包围。

      为了实现粟裕的愿景,作战规划和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将机动拼图的各个部分放在适当的位置。一个有效的情报收集网络提供了有关国民党军队部署和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的详细信息。根据这些情报,粟裕悄悄地将他的纵队集中起来,并将它们向前移动到使解放军在战役开始前获得位置优势的位置。高级指挥官开会讨论在这种规模的作战中可能出现的指挥、控制和通信问题。指挥链布置清晰,以促进协调。强调对大胆、灵活和速度的需求。也许最重要的是,创建了一个能够支持作战级机动的大型综合后勤系统。

      除了动员起来为济南战役运送物资的 500,000 名平民外,还增加了 600,000 人。其中 142,000 名劳工被指派随部队移动。在战役开始并决定扩大作战规模后,该系统变得更大。最终,如表 6 所示,超过 500 万男性作为劳工将物资运送到前线。因为该系统主要依靠人和动物的肌肉力量运行,所以速度很慢,但也很灵活。无论战斗部队走到哪里,补给搬运工很快就紧随其后,使用运河、道路、河流、马车小径,甚至步道将补给品运送到前方。补给系统的步行机动性补充了解放军的步行机动性,并增强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机动能力。最后,共产党后勤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分布在广阔地区的庞大的部队的能力,在共产党的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表6

      点看全图

      根据 FM 3-0 的说法,保护是“保留一支部队的战斗潜力,以便指挥官可以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最大的力量。“在战斗力的这一要素中,优势显然在于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保留军事能力以备将来使用一直是解放军信条的一部分。1936 年,毛泽东曾表示一个简单的武力保护公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1948 年,解放军的作战原则仍然遵循这一策略,指挥官被指示在无法保证胜利或伤亡可能很高的情况下不要打仗。在淮海战役的规划、准备和执行过程中,保护部队是一个持续的考虑因素。

      淮海战役的作战概念反映了粟裕对部队保护的关注。机动用于削弱第七兵团进行连贯防御的能力。被指派保持战场孤立任务的封锁部队是利用大运河加强防御。徐州东北和西北的纵队将进行机动,以制造这座城市是主要目标的印象,从而使国民党指挥官不愿派遣大部队解救第七兵团。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以隐藏华野向南移动,以躲避地面上的国民党特工。有效地利用隐蔽、掩护、分散移动和黑暗,使移动的部队及其补给不被国民党侦察机发现。

      在战役期间,共产党人继续使用机动来对抗国民党的火力来保护他们的部队。他们致力于改进步兵突击战术和步炮协调。他们改进了野战防御工事。他们还实施了一项综合计划,以维持单兵的士气。

      共产党人通过解决士兵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来保持高昂的士气。首先,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住所,至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服务。其次,中野和华野内部的各级党委定期召开会议,解释对国民党的战争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对战争的贡献的重要性。战斗中的英勇得到了认可,模范士兵被纳入中共。困难被公平地分担,士兵的意见在所谓的“军事民主”框架内受到欢迎。通过建立良好的士气,这项计划有助于在军队中促进和保持进攻精神。此外,通过创造优于国民党军队的条件,该计划使解放军更容易招募被俘的国民党战俘加入其队伍。

      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在徐州-蚌埠地区的部署,在防护方面并不好。他们分散在他们赖以补给的单一铁路线上,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华野-中野作战级别的机动和火力的影响。这种倾向也使他们处于一种机动劣势而他们没有很快纠正它。在战术层面,共产党人重新审视了国民党战斗工兵快速构建强大野战防御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共产党在战役期间摧毁被包围的国民党部队的努力变得非常复杂。然而,抵消这种能力的是国民党在越野机动、夜间战斗以及在移动时保持有效指挥和控制方面的缺点。这些弱点使共产党人能够孤立和包围从连队到集团军群的各个层面的国民党力量。一旦部队被包围并且救援显然是不可能时,野战防御工事无论多么好,都只能推迟他们不可避免的命运。

      保持士兵的健康和保持他们的战斗士气是国民党人表现不佳的另一个保护领域。他们提高士气的主要方法是举行集体宣誓仪式,官兵们发誓要为保卫国家而努力战斗,对抗共产党。然而,一再失败、食物不足、医疗条件差和其他困难的现实是如此,尽管发誓,士气仍然继续下降。一些指挥官仍然相信他们的优势火力会在阵地战中击败解放军,他们欢迎共产党的进攻,将大量解放军步兵带入他们的火炮射程内。但是,总的来说,军队的斗志是低落的。1948 年 10 月 5 日,美国陆军顾问小组 (AAG) 的 G2 部门为 AAG 总司令大卫·巴尔(巴大维)少将准备了一份情报摘要,抓住了局势的本质:

      “国民党武装部队的士气似乎在稳步下降。士气低落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完全没有对共产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明显缺乏“战斗意志”的第二个因素在于,要让国民党士兵下定决心为他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事业而战是极其困难的。例如,一名广东士兵对强行将共产党军队从华北或满洲驱逐方面毫无兴趣。士气的第三个因素是政府无法为士兵提供适当的住房、衣服和医疗服务。国民党士兵缺乏医疗服务似乎不是故意的,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和足够的设施造成的。中国军队的低薪导致军队士气低落。“

      战斗力的信息要素也是共产党优势的一个领域。孙子指出,知己知彼是胜利的基础。FM 3-0 指出,信息“增强了领导力并放大了机动、火力和保护的效果”。共产党在其控制地区建立的严密组织结构使国民党难以获得有关共产党军队的位置和动向的信息。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不仅能够从侦察队或地面特工那里获得有关国民党人的那种信息,而且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的地下共产党人提供了有关国民党意图的情报报告。后一类信息在共产党计划战役时具有重要价值,但一旦战役开始,它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随着决策速度的加快,传输此类信息所需的时间降低了其实用性。

      国民党军官向共产党提供有关国民党计划和华东部队部署情报的两起最具破坏性的案件涉及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和张克侠,以及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何基沣与共产党的接触至少可以追溯到 1938 年春天秘密访问延安,当时他正在为冯玉祥的西北军与日本人交战中受伤而休养,张克侠的接触也是长期的。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何和张都已经成为中共党员数年,他们利用自己在第三绥靖区的重要地位,向解放军提供有关国民党在徐州周边的计划和部队部署的信息。华野特工定期访问何和张在贾汪的总部,收集有关国民党计划的最新报告,并让他们了解 华野的意图。

      郭汝瑰也曾是中共的长期党员,于1920 年代后期在担任连长时加入中共。他在国防部的职位使他能够接触到最高战略和作战层面的国民党规划和部队调动。由于通过南京和上海的共产党特工传递信息需要时间,郭的报告可能需要长达三天的时间才能到达解放军总部。这意味着他的报告在战术层面几乎没有价值,但它们确实为解放军最高指挥部提供了对国民党参谋人员思维的宝贵见解,并帮助解放军预测了大规模的国民党移动。对国民党来说更糟糕的是,郭汝瑰是作战厅负责人,因此他可以提出和倡导行动方案,这些行动方案虽然听起来很合理,但一旦实施,实际上会使国民党力量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

      共产党在情报的另外两个方面比国民党更有优势——军事欺骗(进攻性信息行动)和心理作战。共产党人非常重视这两点。欺骗是最初的淮海战役计划中的关键要素,在包围第十二兵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心理作战,或共产党人所说的“政治工作”,是共产主义努力削弱被包围的国民党部队并导致他们瓦解的一个组成部分。热食在晚上摆上,以此来诱使饥饿的国民党士兵投降。共产党心理作战小组会用扩音器大喊大叫几个小时,说那些很好的待遇正等着愿意投降的人。

      战斗力的五个要素中,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领导力。它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它为使用其他元素提供了目的和方向。根据 FM 3-0,“自信、大胆和称职的领导专注于战斗力的其他元素,并成为为成功创造条件的催化剂。“

      正如第一章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所表明的那样,这场战役的解放军领导人确实自信、大胆、称职。通过多年的战斗指挥官实践经验和/或在军事学校的多年学习,他们已成为军事科学和艺术的熟练实践者。他们相信自己,相信彼此,相信他们指挥的部队。他们准备大胆行动,创造机会,然后利用它们。

      淮海战役前夕的国民党军队领导人在专业军事教育方面即使不优于解放军领导人,也与解放军领导人相当。国民党政府建立的黄埔军校和后来建立的其他军事学校向大批国民党军官传授军事科学和战争艺术的理论。1928 年至 1937 年间,德国军事顾问与中国军队合作,许多中国人都前往德国学习。例如,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曾于 1934 年就读于德国陆军工程学校,1935 年至 1937 年就读于柏林陆军学院。中美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友后,更多的军官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广泛教育和培训计划中接受了专业培训。因此,此时国民党军队中已经有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国民党的作战经验也与共产党相当。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军队几乎一直在参与作战,要么与地区军阀军队、共产党人作战,要么与日本帝国军队作战。这些经验包括大规模的常规战役和小规模的平叛行动。军队在中国现存的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作战。

      尽管拥有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领导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国民党军队领导问题的核心是军队悠久的派系斗争历史。基于共同的地区背景、在黄埔军校任务期间建立的关系和/或在该领域的共同经验,围绕几位高级领导人形成了小圈子。在分析情况和制定计划时,客观性经常成为派系和个人利益影响的牺牲品。相互冲突的忠诚和相互猜疑阻碍了实现统一努力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蒋介石建立的过度集中的指挥结构是为了克服派系斗争的影响,但这带来了其他问题。它扼杀了现地指挥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浪费了时间,并且经常导致发布无用甚至有害的命令。蒋的严密控制导致对失败的恐惧增加,使国民党指挥官更加具有防御意识,并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多年后写道,将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大部分归咎于派系斗争和过度集中的指挥结构。他对蒋介石的领导风格说了特别严厉的话:

      “蒋介石的指挥风格是个人化和专制的。对所有军事形势的分析,无论大小,以及所有单位的转移,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他来做出决定和指导。但蒋本人无法集中精力,把握大局。每天,他只依靠一次所谓的“官方简报”来做出指挥决策和调动部队。或者,依靠他自己的“灵感”,他会疯狂地发布指令。因此,到达前线的命令要么过时且不合时宜,要么基于他自己的意见,因此不合理。如果前线的指挥官不服从他们,他就会犯有违抗命令的罪;如果他真的跟着他们走,他就会发现自己落入了陷阱。

      在蒋介石集团内部,封建派系关系阻碍了一切。每当有事情发生时,指挥官们只考虑自己的小派系,不考虑整体。他们只想着自救,并不关心大局。因此,在每次战役中,都会发生巨大的损失,因为追求的是小收益,而且战略总是在变化。“

      除了受到派系斗争和过度集中的指挥结构的伤害外,国民党军队领导人还受到不忠诚军官行为的伤害。前面提到了何基沣、张克侠、郭汝瑰在情报和策划方面造成的损害。在战斗中也存在军官领导的部队叛逃的可能性。这样的发展将与良好的领导完全相反,并代表着国民党军队的三重负面负担。一系列领导失败已经使中国中东部的国民党军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为了获胜,甚至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生存下来,这些部队必须产生他们能够产生的所有战斗力。领导层的弱点,加上信息、保护和机动方面的其他相对薄弱,将使这很难做到。

    • 家园 【整理】第四章(3)军事实力量化对比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淮海战役的一个共同主题是,在这场战役中,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军队击败了国民党军队,这些军队不仅拥有数量优势,而且享有技术优势。就参与战役的正规部队而言,这是真的。华野的 15 个步兵纵队和特纵包含大约 360,000 名士兵。 中野的 7 个纵队包含大约 150,000 名士兵。隶属于这些军队的各个地方部队使共产党军队总数达到约 600,000 人。国民党与这些部队对抗,投入了大约 800,000 名士兵。此外,国民党在火炮方面拥有2 比 1 的优势, 拥有 200 多辆美国 M3A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装甲优势至少为 10 比 1,并拥有一支小型的现代化空军,在空中没有对手。然而,正如第一章所解释的,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三层结构来组建军队。所有三个级别——常规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都参加了这次战役。共产党正规军华野和中野无疑是获胜的关键,但大约 500,000 名地方部队和民兵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最终动员了 500 多万平民,形成了一个后勤系统,在战场上维持着正规部队。民兵和运输人员不会出现在双方正规军的简单定量比较中。不过,他们的努力对战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该地图显示了共产党在淮海战役发生地组织的军区和分区。他们的名字反映了他们的位置。豫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豫皖苏区包括河南、安徽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冀鲁豫区包括河北、山东和河南省的一部分。鲁中南区位于山东省的中南部分。江淮区位于长江以北,以淮河为中心。苏北区位于江苏省北部。除苏北区外,这些区的地方军力都出现在解放军组织表上(见图 2)。

      点看全图

      图 2 显示了华野和中野的组织,一直到纵队级别。它还列出了每支军队中的独立师。在中野中,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控制纵队,但在华野中,一半的纵队被归入两个中间的兵团司令部,即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这些称谓反映了兵团组建和在过去 2 年中行动的一般地理区域。粟裕的华野总部直接控制了其余的华野纵队。

      图2

      点看全图

      在 1948 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纵队在规模和功能上相当于美国的军(Corp)。纵队是用于在作战层面进行机动的最大战术单位。他们通常包含两到三个师,规模从 20,000 到 30,000 人不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中野的第 4 纵队,这是淮海战役中最大的纵队。陕南师在战役前夕隶属于该纵队后,它包含 5 个师,人数约为 45,000 人。

      一般来说,华野的纵队比中野的纵队大,因为华野师的人数比中野的师多。此时,解放军没有固定的师规模,但解放军正在朝着建立每个师约 10,000 人的标准迈进。华野在组织、武器和战斗风格方面比中野在“正规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反映在华野的师的实力比中野更接近 10,000 人的数字。平均而言,华野的师的人数超过 9,000 人,而中野的师的人数在 7,000 至 8,000 人之间。

      如图 3 所示,解放军的师以三三制(注:原文为Triangle)为基础进行组织。师有三个团,团有三个营,营有三个连,连有三个排,排有三个班。在每个级别,有一个单独的单位提供额外的火力。正如华野的师的士兵人数比中野的师多一样,他们火力也更多。华野的师通常有一个单独的炮兵营,而中野的师通常只有一个单独的炮兵连。

      图3

      点看全图

      表 2 和表 3 显示了目前假设的“平均”中野和华野的师中的武器。由于解放军各师没有标准的组织和装备表 (TOE),即使在同一个野战军中,师的规模和武器也各不相同,因此任何一个师实际拥有这些确切数量武器的机会都很小。然而,这些数字是合理的一般估计,说明了两个重要点:它们显示了解放军师的“轻量级”,并且它们表明中野的师的火力比华野师弱得多。平均而言,中野的师只有2门 75 毫米山炮,而华野的师平均有4门。此外,中野的师的迫击炮和机枪比华野的师少。中野纵队也没有很多炮兵资产可以配置到到他们的师。如果中野纵队有一个完整的炮兵营,拥有 3 个连和 12 门火炮来补充其师中的炮兵,那么它就很幸运了。整个中野中没有一门 105 毫米榴弹炮。武器装备的差异部分是由于华野成功缴获了一些国民党军队最好的师的武器。它还反映了刘邓大军在 1947 年 8 月向大别山进军期间遭受的严重炮火损失的残余影响。

      表2

      点看全图

      表3

      点看全图

      中野的少量火炮意味着这支野战军的装备不足以进行阵地战。另一方面,华野确实拥有阵地战和在必要时支持正面攻击的火力。1948 年,随着从国民党手中缴获了大量武器,师的火力全面增加。此外,四个华野纵队——第 3、第 9、第 10 和第 13 纵队——被指定为特殊攻击纵队,并被赋予额外的火炮、迫击炮和重机枪,以便他们能够摧毁固定的防御工事并成功攻击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对于 3纵队来说,这意味着它的每个师都获得了两个 75 毫米山炮连,而不是通常的一个,并且该纵队获得了一个 105 毫米榴弹炮连。作为这一转型计划的一部分,这些特种攻击纵队还接受了战术和步炮协同方面的特殊训练。也许更重要的是,在将力量集中在战场上的决定性点时,华野在 1948 年期间能够部署多个 105 毫米榴弹炮连。一些连由山东兵团部控制,但大多数被部署在华野直接指挥的特纵内。

      到淮海战役时,特纵也被称为华野“炮兵司令部”,已经相当于一个加强师的规模,大约有 11,000 名士兵。它有三个炮兵团,包含华野的小型轻型坦克部队和一些工兵营。三个炮兵团各有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连,每个连有四个炮组。其中两个团有 105 毫米榴弹炮,第三个团有 36 门日本 75 毫米火炮。

      从数量上讲,国民党投入的常规军事资产比共产党开始时投入的要多。因为他们没有与共产党人的努力相匹配,无法组织和动员该地区的农村农民,所以国民党没有与共产党建立的地方武装或民兵相媲美的军事或准军事单位。在一些地方,地主和其他寻求保持社会主导地位和维持秩序的人组建了反共部队,但这些部队为常规军事行动做出贡献的能力微乎其微。对于国民党来说,保卫徐州-蚌埠地区的工具必须是他们的正规职业陆军和空军。从纸面上看,这是一支庞大而强大的力量。

      图 4 显示了淮海战役前夕华东国民党军队的指挥结构。参谋总长顾祝同将军在武装部队总司令蒋介石总统的领导下提供了总体统一的指挥。在徐州周边的广大地区,所有国民党地面部队都在徐州剿总的指挥下。该总部对第二、第七、第十三、第十六兵团、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绥靖区、两个独立军、总部设在宿县的铁路保护部队和位于徐州的几个独立团进行作战控制。然而,这个司令部并没有控制即将开始从确山向徐州移动的第十二兵团。该兵团由南京的陆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并在战役期间继续处于其控制之下。此外,徐州剿总并没有控制驻扎在徐州的中国空军部队。他们由南京空军总部指挥。

      图4

      点看全图

      国民党军队有两个传统任务——对非正规游击队进行平叛行动和摧毁大型机动共产党机动部队。这些任务体现在徐州剿总下属的两类大部队中。兵团的设立旨在对常规的大型共产党机动部队进行进攻行动。绥靖区部队旨在保卫区域免受非正规部队和小型正规部队的攻击。尽管兵团和绥靖地区的规模和组织大致相似,但它们却有很大的不同。兵团由中央政府筹集和训练的部队组成。他们的武器和训练是国民党军队中最好的。另一方面,绥靖区部队通常不是由中央政府组建的,而最初是由中国的一个地方军阀创建的。例如,第三绥靖区起源于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兵团和绥靖地区部队的背景和战斗力差异有时会导致他们的指挥官之间关系紧张,并阻碍他们的合作能力。兵团的军官认为,绥靖区部队在产生战斗力方面肯定不如兵团部队有效。

      在兵团和绥靖区,军是下一个较低的下属单位。国民党军的规模大致相当于共产党的纵队,从 25,000 人到 40,000 人不等,具体取决于下辖多少师以及他们是否处于满员状态。军也有自己的资产。在较好的国民党军中,一个工兵营、一个警卫营、一个通信营、一个 105 毫米榴弹炮营和一个运输团隶属于军部。

      国民党师和解放军师一样,都是以三三制为基础组织的。1948 年初,国民党师的规模设定为 14,488,然而,在 8 月,南京军事会议授权更改国民党步兵师(所有师都是步兵师)的师级 TOE,将师的标准规模减少到 10,445 人。到淮海战役时,一个一个师进行的这种重组进展到什么程度目前尚不清楚。然而,鉴于国民党军队在谋求补充战斗伤亡方面存在的问题,TOE 的这一变化无疑使 TOE 更接近战场上实际的人力情况。图 5 显示了1948 年 8 月采用的较小师的组织结构。

      图5

      点看全图

      平均而言,国民党师的火力比解放军师强。一个拥有 10,000 名士兵的师中的武器可能接近表 4 中所示的数字。1948 年初的师级 TOE 要求三个步兵团中的每一个团都配备一个四门火炮 75 毫米榴弹炮连。每个团都有一个 4.2 英寸迫击炮连,配备 8 门迫击炮。8 月通过的 TOE将三个团炮兵连合并为一个团炮兵营,并放弃了 4.2 英寸迫击炮连。鉴于此时决定的师的其他 TOE 变化以及师规模的普遍减少,任何给定师在 11 月初的实际武器类型和数量都是不确定的。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各师仍然有三个炮兵连和一个 4.2 英寸迫击炮连。

      表4

      点看全图

      国民党拥有额外的军级火力资产。通常这包括一个炮兵营,其中包含三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配备四门 75 毫米山炮和一个 4.2 英寸迫击炮连,配备8门迫击炮。在最好的军中——第二兵团的第5和第12军(注:原文如此,第十二兵团的第18军和第十三兵团的第8军——炮兵营配备了 105 毫米榴弹炮。

      国民党军的兵团通常不直接控制他们的炮兵部队。他们通常只有一个警卫营和一个配属的通信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淮海战役开始时,第七兵团司令部下辖两个炮兵营和一个工兵营。

      11 月初,如图 4 所示,徐州剿总(集团军群司令部)理论上直接控制了大量部队。这些部队包括72军以及装甲、炮兵、4.2 英寸迫击炮、宪兵、工兵、通信和铁路团。然而,除了与各兵团部保持联络和提供安全保障所需的部队外,这些团几乎都已经被分派到徐州周围的军队中。只有72军和装甲团随时可以在可能需要的地方提供额外的火力。

      除了每个师的炮兵火力外,几个受过美军训练和装备的师还内设一个拥有 18 辆轻型斯图尔特坦克的有坦克营。这些坦克安装了一门 37 毫米主炮和三挺 30 口径机枪。国民党将这些坦克用于步兵支援角色,事实证明,它们的保护火力对轻装解放军步兵有效。徐州的坦克团有 60 到 80 辆作战坦克,在战役后期,国民党又投入了多达 80 辆坦克参加淮河以北南线的战斗。

      国民党空军也可以将火力带到战场上。它是中国三个军种中最为现代化的一个,在二战期间接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表 5 显示,在战役开始时,国民党可以将 80 架战斗机、40 架轰炸机和 40 架运输机投入到徐州周围的空中。

      表5

      点看全图

      通宝推:大眼,
      • 家园 我在追看一个叫“一哥于一的博主”

        他也在写淮海战役,是从国民党军队方面写的,有几十篇了,已经写到国军退出徐州城了,细节很丰富。

        [URL=https://profile.zjurl.cn/rogue/ugc/profile/?active_tab=dongtai&app_name=news_article&device_id=65&media_id=1643579939588100&request_source=1&share_token=39b8b1b7-3b81-47ff-8fdc-85daebb2f9c4&tt_from=copy_link&user_id=97615885260&utm_campaign=client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source=copy_link&version_code=990&version_name=90900?= 一哥于一 - 今日头条]标题[/URL]

    • 家园 【整理】第四章(2)比较国共政治和经济实力

      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全面比较,远远超出了这项工作的范围。对战争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可以参考Suzanne Pepper的《中国内战:1945-1949 年的政治斗争》等书籍。这里可以说,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动员他们可能可用的资源,也没有有效地利用他们已经动员起来对抗共产党的资源。然而,共产党人正在从他们的努力中获益,将他们控制下的地区紧密组织起来,并动员所有可能的人力和物资资源来支持武装斗争。

      1948 年 8 月在南京参加国民党战略会议的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看一下共产党人,他们看到了一个组织结构,它确保了党、政府和军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相比之下,他们自己一直将“剿匪”简单地视为建立军事力量和开展军事行动的问题。这种方法显然是失败的。会议结束时呼吁协调军事、政府、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国民党政府领导人决心完全动员所有人力和物资资源,释放他们所谓的全面战争的力量。

      会议通过的“战略政策决议”建议的改革揭示了国民党弱点的具体领域。战争必须全面实现全国性运动。政治和军事活动将被整合。政府组织将得到加强。政府财政将通过税收变化和税收系统的变化来改善。将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包括在大城市实施配给。与淮海战役地区的政治军事局势特别相关,长江以北的每个省份都将成为绥靖区,以便政治和军事组织之间可以进行尽可能密切的协调。在县级及以下,每个政府组织都要得到加强,并被赋予更多的权力,以便它能够保护和拯救自己。

      改善经济和政治条件、动员民众支持以及加强军事行动和政府计划之间联系的新政策,如果有时间实施并且得到有效执行,可能会对国民党产生影响。然而,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并不可能及时采取措施以削弱共产党在华东地区拥有的组织优势。共产党没有国民党那么多的经济资源。尽管扩大了他们的根据地并将其中许多连接在一起,但它们的工业生产相对较少。他们也没有美国给国民党的数亿美元的援助。然而,他们通过组织来弥补这些弱点。在多年的斗争中,他们锻造和完善了一种组织结构,使他们能够深度开发中国农村的资源。第一章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的彻底性。成立组织是为了将尽可能多的人与该党的声音和影响力联系起来。还建立了组织来确保军队为党的目标服务,并确保军队和政治干部之间团结一致。虽然国民党在 1948 年 8 月决定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但共产党人早就已经这样做了。

      图 1(1948年夏秋中共的区域政治军事组织) 显示了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的共产党军事和政治组织。地方局在中共控制的各个区域实施中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计划。在这些地区内,还有一个军区组织,负责保卫和扩大共产党控制的领土。通过派员兼任中共地方局、军区和军队指挥职务,实现了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协调。

      点看全图

      没有比陈毅更好的例子了。在淮海战役期间,陈毅是华东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以及中共华东局副书记。此外,自1948年5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加强中共在河南省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 副司令员,以及中共中原局第二书记。其他中原局成员此时也担任的多个职位,如表1进一步说明了如何利用兼职来建立中共政治和军事任务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的任命还表明,早在淮海战役构思之前,就可以将华东和华中的资源汇集在一起以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战役的组织结构的轮廓已经存在。

      表1:1948年夏秋中原局成员的兼职

      邓小平,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

      邓子恢,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野战军副政委;

      刘伯承,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

      李先念,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

      宋任穷,中原局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政委;

      粟裕,中原局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华东野战军代政委;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

      陈赓,中原局委员;中野四纵司令员;

      张际春,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野战军副政委;

      谭震林,中原局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山东兵团政治委员;

      李达,中原局委员;中原野战军参谋长;

      通宝推:自以为是,铁手,
      • 家园 原来党国直到无可救药才全力以赴

        1948 年 8 月在南京参加国民党战略会议的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看一下共产党人,他们看到了一个组织结构,它确保了党、政府和军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相比之下,他们自己一直将“剿匪”简单地视为建立军事力量和开展军事行动的问题。这种方法显然是失败的。会议结束时呼吁协调军事、政府、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国民党政府领导人决心完全动员所有人力和物资资源,释放他们所谓的全面战争的力量。

        办事如此不认真。不过,好像德国二战是到斯大林格勒之后才总动员,然后44年才全面进入战时体制。

    • 家园 【整理】第四章(1)淮海战役地域的物理环境

      作战指挥官面临的客观现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 1993 年版的 FM 100-5 所描述的“作战环境的四个主要物理要素......[即] 地理、地形、天气和基础设施“。这些因素在军事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执行几乎所有类型活动所需的时间。他们可以塑造移动和机动,加强防御,或促进防御行动。用 FM 100-5 的话来说,“它们构成了规划工具 METT-T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必须在作战规划中考虑。

      从广义的地理角度来看,淮海战役是在黄河形成的大冲积平原的东南部进行的。行动范围很大,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枣庄,南至蚌埠。这个地区人口稠密,大多数人生活在小村庄并在土地上耕作。该地区被密集耕种: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高粱(中国高粱)和大豆。在战役期间,房屋一般是用干土坯砖建造的,屋顶是用高粱秸秆和树叶制成的。这些村庄被 6 到 9 英尺高的土墙包围,这些土墙的建造是为了防止周期性的洪水。这些墙壁上使用的泥土是从它们后面的地面上挖出来的。由于地下水位高,这个挖掘区域会充满水,形成护城河效应。在较大的城镇,一些建筑物和周围的墙壁是用更坚固的材料建造的,包括烧制的砖和石头。在战役期间,村庄和城镇在军事上很重要,因为它们的城墙和护城河提供了现成的防御阵地,他们的房屋提供了宝贵的避风港。

      淮海战役地区的气候是大陆性和海洋性的结合。夏季季风从 5 月到 7 月盛行,并带来潮湿、温暖的气团。在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带来了寒冷的大陆性天气。7 月的平均气温为 80 华氏度 (F),1 月的平均气温为 30 华氏度 (F)。整个战役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从北部的 31 英寸到南部的 37 英寸不等。平均而言,超过 50% 的降雨量发生在 6 月、7 月和 8 月。

      如前所述,淮海战役主要在冲积平原上进行。然而,在战役区域的中北部,有一片丘陵区域,从山东省的高山向南延伸到一条大致从睢宁到符离集的东西线。这些山丘通常有陡峭的斜坡,并且经常从周围的平原急剧上升到几百英尺的高度。然而,它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形块。相反,它们从平原的平坦表面到处升起,看起来几乎就像它们曾经在古老的海洋中的岛屿,早已被黄河冲积物填满。山丘上的一个重要缺口曾经是黄河的老河道,当时黄河流经徐州、双沟和古邳,流入黄海。另一个主要缺口是微山湖以东大运河的韩庄(注:在今徐州市)-台儿庄走廊。在这片丘陵区域内,最大的连续高地区域位于徐州西南部。在徐州和符离集之间,有几座山丘高达 1,000 多英尺,它们之间的高地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地形特征。

      然而,该地区最突出的地形是华东平原。平原几乎是平坦的,从东到西的海拔高度的增加几乎难以察觉。战役区域东南的大湖洪泽湖海拔仅 5 米,在距离海岸 280 公里的固镇和蚌埠,海拔只有 20 米。1947 年 12 月,美国远东司令部准备了一份关于中国地理的报告,指出从海州经宿县到阜阳的一条线以南基本上整个平原排水不良,沟渠、运河和小河对运动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交通基础设施,或者说缺乏交通基础设施,是淮海战役物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大城镇通过改进的道路连接起来,但改进只包括对天然土壤减缓坡度和碾压。如果有鹅卵石,它们就会被添加并敲打到路面上。在某些情况下,接着会将粘土倒在石头上以粘合和平整表面。由于排水不畅,道路经常因附近田地渗水而变得脆弱。大雨也造成了损失。大雨后可能需要四天的晴朗天气才能恢复正常的车辆交通。排水不良地区的道路维护尤其困难,因为当地没有砾石、木材和碎石。

      道路质量差使得该地区的两条铁路线非常重要。陇海铁路东起连云港海港,经徐州,西至甘肃省。津浦铁路北起天津,南至长江北岸正对南京的浦口镇。两条线路在徐州交汇,因此这座城市是主要的铁路中心。淮海战役开始时,商丘以西的陇海铁路和薛城以北的津浦铁路处于共产党控制之下,两条线路的其余部分处于国民党控制之下。铁路是国民党战略的核心。他们在 1946 年和 1947 年依靠铁路建立了超越共产党的机动性优势。铁路运输是他们后勤系统的支柱,也是他们有效应对共产党行动并重新获得主动权的计划的关键要素。

      战役区域内唯一的现代化机场位于徐州。在战役的前三周,它是国民党的重要空军基地和交通枢纽,但在 11 月 30 日被放弃。之后,国民党飞机不得不在南京机场外飞行。战役区域的主要港口是南京。连云港是陇海铁路东端终点站的海港,如果国民党有更多的船只和更多的储备可以部署到该地区,它可能会在战役中发挥作用,但国民党在共产党进攻前夕放弃了它。

      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给国民党人造成的问题比给共产党人造成的问题更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共产党人更多地依赖人类和动物的肌肉力量,而不是机械力量来移动。对于运送士兵和补给品来说都是如此。共产党指挥官为他们的部队能够跨国家行动感到自豪。搬运工不需要准备好的道路、铁路或飞机场来运输食物和弹药。国民党所依赖的固定交通基础设施容易受到攻击和破坏。共产党的袭击破坏了公路和铁路,由于几乎没有其他路线可供使用,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很快就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民背着大米或推着共产党组织的装满炮弹的手推车排起了长队,这些队伍无法用国民党人可用的手段来阻止。他们的路线和目的地也可以轻松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