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书三记 -- 间谍

共:💬78 🌺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一次顶盔贯甲,让咱给您分析一下为啥余华的文假

      好了,先看主线和结构:基本上是一条挖满了坑的金光大道。

      - 富贵家有钱,耍阔好玩,起

      - 全输光了,伏

      - 漂亮媳妇儿不嫌弃还领个儿子回来,起

      - 拉去当兵上战场死人,伏

      - 活着回家儿女已大,起

      - 女儿聋了,伏

      。。。

      各位聪明人就不需要俺一步一步回忆小说情节了吧?这不是命运弄人,你给我举一家子,儿子早死,女儿病死,女婿惨死,老婆早死的,一家,我要求不高。天灾不在此例哈,唐山一下几十万人,可那是一下。这儿是这家人得罪了余大叔,于是他阴惨惨地笑着,立起一个,砍倒一个,抬头一个,弄死一个。

      我不喜欢他的小说就是因为他不是水到渠成,让人物在条件下合理成长。他是先催肥,再动手,乐此不疲。我感觉偶的智商被低估了,偶的情感被玩弄了。

      咋忘了衲子同学的概率学统计了。

      人生几大惨:早年丧夫,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咱缺德点,就设其独立发生的概率为20%。

      算算成为富贵的可能性:20%(儿)X20%(女)X20%(女婿)X20%(老婆)=万分之16。

      再乘上年轻时享尽荣华一夜败家子的可能性,算1千分之一,不过分吧?毕竟穷人多哈。

      好,这下全中国只有1千万人里头才能出一富贵。当然咱就不算他败家后漂亮老婆回家的可能性了,否则全地球的人都给余大叔采样也出不了一个。

      出不了一个啥意思?瞎编的,胡捏的。那就请不要高举现实主义大旗骗取无辜百姓的眼泪及钞票。

      这富贵后来在农村就是一个孤老。您知道农村孤老的生活有多艰难吗?那个牵着牛和人闲嗑牙的不是富贵,而是牵着牛的陶渊明阿。真正的农村象富贵那样的孤老一般都很难长寿。

      当然余大叔是不会跟您说这个的。人死光了,他的起伏还靠谁阿?再说真尊重事实地写,他的书就只能卖两本:他一本用于自赏,他老婆一本用于捧场。(这是笑话,余大叔可不兴急。不过您玩了我那么半天,我就说这两句)

      您该说了,小说就是浓缩的生活。1千万人里一个?您这也太浓了吧?缩过劲了吧?

      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概率论好像不是这么个用法的

        我很理解您不太爱看余华小说的心情,但对你的论点和论据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而且不是出于我比较喜欢余华的缘故。我的观点如下:

        概率小只说明事件或实验重复困难,而不是不会发生或它的发生有多么的不合理。事实上西西河里的各位网友能各自成为今天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是小概率事件,让大家重新活一遍,生活一定会有很多不同。回到余华《活着》,里面的事件虽然极端,但他们在小说里发生去还算合理的,并不生硬。而且,真实,或更准确的说,和我们个人的现实生活接近与否,并不能成为衡量小说好坏的标准。如西游记,小说讲的事情完全不靠谱,但大家都说里面的人物朔造栩栩如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艺术的真实吧。

        关键词(Tags): #《活着》
      • 家园 花你一道,我对《活着》也是嗤之以鼻

        我看《活着》还是大学时,有一七尺汉子告我发现一本让他泪流满面一晚上的小说。我赶紧拿过来拜读一遍。好么,一肚子鸟气。富贵,嘛玩意,这不就一解放前版《渴望》主角刘慧芳么。什么苦都让他吃上,和他沾边的都死绝了才算解脱。余华颠来倒去无非就是想说,要活就得吃苦啊,吃多了就明白了,受苦就是生活本身。我呸!活一辈子要是就琢磨出这点,趁早死了拉倒。

      • 家园 要用艺术的眼光看文艺

        不带您这么玩逻辑推理的。“郑板桥的竹子,节节挺拔而上,是竹子不错,但附着的君子气,甚至比竹子本身更重要”间谍说这句话出来,可不正封您的嘴吗。故事情节就是那么一编,就算十代二十代单传那也照样香火不灭--艺术加工嘛,死的能说活过来,没有的能弄出一个来。艺术这玩意肯定得看它背后的含义,要不梵高那一向日葵还有什么可瞧的?

      • 家园 给您花,
      • 家园 让我想起王安忆谈悲惨世界

        要谈起情节的巧合性来说,悲惨世界岂不是更糟?可是王却认为是情节安排上的紧密。对小说的情节到底应该怎么看我觉得挺难说的。我对活着的印象并不深,不过要从小概率事件上来说这是一篇坏小说,那悲惨世界恐怕要更糟了。九三年也好不到哪里去。推理小说岂非成了最好的小说?

        作为间谍MM的粉丝,一定要跳出来和山兄抬抬杠,这才是尽显粉丝本色的时候啊

        • 家园 拿《活着》比《悲惨世界》太滑稽啦

          《悲惨世界》让读者看到一个悲天悯人的英雄,一个受多大罪也要活得像个人的汉子,有那股子千斤压不断,顶心顶肺做人的气概在,多少苦难都可以踩在脚下。惟其如此,受难的过程才得以升华。《活着》正好反过来,堆积苦难,灰溜溜的倾诉着人活着就得受罪的阴暗人生。拿着两本书类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室。

          • 家园 看这篇

            见此文,我觉得对比的不错,尤其对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一段,和美国式精神的对比。

            这里

            • 家园 各自保留吧。我觉得《活着》就是周星驰的一个噱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人对生活要都是富贵的性格,我们只能在文献记录里寻找了。

          • 家园 这个嘛

            我觉得阴暗也可以,光明也无妨。真正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其实余华所要表达的,只是生活中的一种韧性。中国历史中这样黑暗的时代是不少的。在这样的时代里,活着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再说我主要只是说情节的巧合性。雨果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在情节上有些很不自然的地方。其实我还是更喜欢那些单讲故事不讲道理的作品的。就好象诗,一讲大道理就让人烦。我其实最喜欢的小说是象嘉尔曼高龙巴小说这样的。不过觉得山兄要从这点上来批余华,好象不是很能立得住脚似的。不过我自己对小说的情节到底应该做到一个什么地步,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追求,也不是很明白。和山兄抬抬杠罢了。

            • 家园 场景能不能为人服务

              我之所以讨厌《活着》,打个比方,就好像看一出木偶戏,受苦的场景不断快速轮换,而木偶富贵永远在余华的牵引下做着同样的动作。木偶只有动作,没有血肉,没有思维,更重要的是没有灵魂。富贵每次遭罪都是被动的,被余华强压硬拽着在表演,安在他身上那根操纵线却被一次次美其名曰:命运—“这就是命啊”。惟其如此,这部小说虚得上火,让人感觉作者根本不是让人看戏,或者说没本事让人看戏,只能通过调换“受难”的场景博取一点眼泪罢了。写人受苦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数不胜数,从《奥德赛》到《悲惨世界》到《祝福》,场景不管怎么变,主角却都不是木偶,是人。人在受罪,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必须有选择,祥林嫂还知道捐个门槛呢。只有人演的戏,场景起码不会失真。在我读过的小说里,只有萨德侯爵的《淑女蒙尘记》和余华的《活着》算一个类型。可萨德还能在淑女被雷劈死的结局后面露个奸笑,余华呢,露出一张呆滞的大饼子脸,而且还在扮思考者状。我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