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沉默的大多数 -- 孔老大

共:💬93 🌺166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自己的挨饿经验

      我自己的挨饿经验

      恢复高考前,回家种地。那年受到百年不遇干旱,死命抗灾,回天无力,收成才是往年一半,公粮还是要交,公粮的实质就是农业税收。生产队有三百多亩土地(二百多亩水田,一百多旱地),公粮数字1千多斤,不算很重。顺便说一句,2000年,上海率先免去了市郊农村的这项“税收”,次年北京等地也宣布免了,2002年,天津、江苏、浙江……,再后来……,去年全国都免了。

      国家救灾:卖的余粮,只是一个形式,通过这个形式,国家却返销了多于“交”的余粮。可是仍然达不到12个月口粮数,成人分到口粮500斤,小孩根据年龄大小递减。人均450斤左右,算9个月多的口粮吧。顺便说一句,口粮标准,55年(?或56年?)确

      定,一直到90年代取消,没有变动过。其他说法,重覆贴一千次,也许就会成真的了。

      9个月多一点的口粮,对孩子多的家庭,还真不容易,因为孩子能吃啊,他们在长身体,懂事程度自然与年龄相符,大人不忍心也没法说服他们,所以,早稻收割的7月底,就知道大事不好了,到11月晚稻收必,歉收“尘埃落定”,侥幸晚稻如何如何,全都落空,就开始盘算勒紧裤带过日子。

      首先,保证每家有杆称(一般已有),每天用粮不能超标,原来晚上的干饭改稀饭(我们那里习惯,一天三顿干饭的),而且加入蔬菜、瓜果、野菜,不出工的日子一律吃两餐……。每天、每顿都忍住,小忍、大忍,都得忍住,不去想吃饱的感觉,再饿再馋也得自觉,……。

      小小孩么,难点,半大的孩子,见大人都这样,懂事日益加速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山区农村,原来的日子,虽说是不受灾的话,粮食不会那么紧张。但还是不能与富裕地区、城里比,所以也没觉得太苦,算熬过来了。这当然与三年困难时期的灾害,不可同日而语。一年,次年就缓过来了。

      这个经历,给我后来人生最大的帮助是,体会到:人,不是那么容易被饥荒击倒。受灾后,没有人会在得到下一年口粮之后,前半年过往常年份的日子,后半年“塌底”,于是只好等死。一般老百姓,说得俗一点,偷不会、抢不敢的,节俭过日子,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BTW,早稻,收割期7月20日~8月10日左右,各地区纬度、海拔、气候、物候等不同,会有点修正,但大体就是这个时期了。与这不约而同的,恰是中国学校的暑假。农村来的,尤其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包括江苏、安徽、两湖、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北部、陕西河南南部、云贵川……)农村来的,都知道,放暑假,回家后,就是割稻禾。

      有人居然说“学生们暑假回家饿死了”云云。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是强调“事实毕竟是事实”的网友说出来的,希望这是听错了。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叫人怎么会不怀疑“59年~61年”大规模饿死人的说法,史实何在?究竟想说什么、干什么?

      我们现在人在国外,吃洋人的饭吧。当然有的人是有自己产业什么的,是吃自己饭的,还有洋人受雇于他呢,祝福您同胞,也羡慕。我没有那样的本事,是受雇于洋人,在洋人的学校、公司打工的。虽吃洋人的饭,可是洋人(也就一部分吧),企图

      唱衰中国的合唱,坚决不参与,那种所谓的良心没有也罢。

      呵呵……,声明在先,对历史上饥荒的看法,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我们所居住的国家,保障这样的权利。请不要自动对号入座,如果说浊者自浊的话,清者自然自清。

      给楼主“老夫子子弟”:天灾人祸,的确要辨证地看。

      人祸,当政者当然要挨板子。人祸就是大跃进时期的政策?

      有数个省份,大炼钢铁的闹剧,演啦,一点不比其他地区逊色。食堂,办啦,每个村都有,寅吃卯粮?那还用说,存粮?一扫而空……。高指标、高征购、放卫星、比例失调……,一个不落。经济损失,当然与别地完全一样,严重。

      可是,没有天灾,没有饥荒。没有天灾,就不发生饥荒!

      所以,合乎逻辑地说法应该是,政策错了,损及经济建设、也就损及老百姓,可是并不引发饥荒。天灾才引发饥荒,天灾是饥荒不可缺少前提条件。连天灾都不承认,还怎么摆事实讲道理?

      错误政策,加重饥荒的危害(办食堂损及抗灾能力,一个极有力的例证)。提出、支持什么样的错误政策,挨多少板子(负历史责任),就由此判断,这也是大跃进庐山会议等错误与文革错误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Tags): #没有天灾#没有饥荒。
      • 家园 您的挨饿经历是宝贵的财富

        所谓寒门出武穆,吃得菜根万事作得。

        我不是农村出身,但少年时代家中也算是清贫,因为家里人口多,父亲的工资是需要养父母,顾弟妹的。至今记得那时候我们常常放学时候捡一些附近工地丢弃的刨花和碎木块,就是为了回去当“炉子的粮食”,刨花引火效果很好,木块多捡一些,烧起来可以省煤。在这样的环境里,看着那些同样清贫的叔叔阿姨们一边娴熟的找到最便宜的蔬菜,一边孜孜不倦的忙碌于自己的事业,活得有滋有味,活得令人尊敬。今天,我会很自然的把地摊上十块钱的电子表戴上十年八年,而丝毫不会觉得它比劳力士有什么差别,在一个人的人生里,这实在是不太要紧的东西。

        跑题了。

        其实您所说的情况,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不是很罕见的,我所在的大学是师范院校,照顾食宿,因此有很多家境不是很好的朋友来这里上学。大学里我的一个同学来自河北,他每月的二十块钱助学金要省出十元来补贴家里,为的就是家人能“吃上饭”。这在师范大学是挺平常的事情。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米七八的个头只有七十多斤。

        可是无论您的遭遇,还是他的节俭,都是在“平常”年份的事情,没有人把八十年代末称作困难时期的,相反,那是个农民颇为愉快的时间。

        因此,您所说的“非困难时期”农村生涯的经历,刚好折射了“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如果平常年份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生活而默默的忍受,那么被称为建国以来唯一的“困难时期”,人民又该是怎样的艰难呢?又让他们怎能逃过饥馁呢?

        如果您能够想一想,也许您会发现您和其他朋友的观念并没有太大差别,您认为人是不那么容易饿死的,的确,在您形容的挨饿生涯里,您给出了最直接的证明,然而,那正是被称为“正常”的年份,今天您如果回想一下,在您“挨饿”的年份里,再进一步困难下去,比如那种情况下口粮再少上一半,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 家园 嘿嘿,

          先花一个。再劝一句:说了也是白说。您一句“在您“挨饿”的年份里,再进一步困难下去,比如那种情况下口粮再少上一半,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人家回一句:“你凭什么说困难时期口粮就会那么少?我算的数字是全国人均500斤粮食,即使有饿死的那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还是能度过难关”。

      • 家园 此帖我必回!-- 4

        西西河是个好地方。我心里的一些话,愿意对河友们说说。(可能没什么条理,想到哪说到哪。)

        听到过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也知道中国的左右好像和美国这边的左右好像是刚好反着的。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也不是中间派。我就是我自己,对每一件事情我想要有自己的想法,(出错的可能当然是不小的了,呵呵), 我不想被人PRE-DEFINED。

        河里的大部分XDJM都爱着祖国,在海外的人也是。大家的意见有时候很对立,但就冲着多少人不停的码字(大言不惭一下,我现在也是哈,though my typing is horribly slow, haha), 想要苦口婆心的说服同胞的这个劲头,我觉得XDJM们也都爱着吾国吾民,这就够了。

        史实何在?究竟想说什么、干什么?

        我们现在人在国外,吃洋人的饭吧。当然有的人是有自己产业什么的,是吃自己饭的,还有洋人受雇于他呢,祝福您同胞,也羡慕。我没有那样的本事,是受雇于洋人,在洋人的学校、公司打工的。虽吃洋人的饭,可是洋人(也就一部分吧),企图

        唱衰中国的合唱,坚决不参与,那种所谓的良心没有也罢。

        十八亩网友,我又一次引用了你的话。请相信我绝对不是挑衅,我只是想再唐僧一把,呵呵。“究竟想说什么、干什么?”-- 我的本意是尽可能客观的

        陈述(片面的)事实,不愿主动的或被动的引申。

        吃洋人的饭,唱衰中国的合唱?我还是再多表白一下自己好了,结论您尽管下。

        惘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看<追我魂魄>, 看一次流一次泪的人,是看萨,新华,陈经,葡萄等牛牛们的大文,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倍感自豪的人;是个坚定的反日,反独者,是个看到国内底层百姓的艰辛就心里难受的人, 是个时不时对美国嗤之以鼻,时不时又打心眼里佩服的人,是....

        我靠,已经四点过了? 惘然,忘了你也就是一average 潜水员了吗? 明天还上不上班了?! 收摊.

        • 家园 正是!反思、革除、并防止封建流毒对我国造成的巨大伤害

          才是真正爱国者所应该做的事。

      • 家园 此帖我必回!-- 3

        两点了。倒不觉得困了。接着来。

        每个班有30人左右,60年暑假过后,两个班各饿死了三四个。我问父亲,真是饿死的吗?他说:没别的死法,是饿死的。而且他接着说,其实大部分农村同学已经被动员回农村了,他们中有没有饿死的,有的话,饿死了多少,这个我不清楚。同学的死亡就说到此。父亲又提及了他亲见的不认识的农民的死亡。

        银山镇有个医院。因为是镇医院,设备很简陋,灾害年间也没什么药。从60年开始,农村来看病的人增多了。得的大部分是肿病,我父亲说。病人显得胖,也就是浮肿了。(插一句,这和非洲饥民的确是不一样的,我也不知是生理上的什么原因。), “病人们”没办法接受什么治疗。父亲说死在医院里的人不算少数。一部分人被抬回去葬了,当地的农民叫“抬干乌棒”。乌棒是当地的一种鱼,干乌棒就是死鱼。父亲说,60年时起,就有人不时的从医院里被裹着抬出去了。用“抬”, 是因为确实要用到一左一右两根木棒。另外有一部分人, 死去后不知什么原因无人认领,医院真的就是在公路边挖个坑,草草埋了。“公路旁边的地里时不时能看到死人的没埋好的脚, 真的。”父亲说的话。

        灾害年间死亡的话题就到此吧。我不想被别人说是有什么用心,还是尽可能的说事实,虽然我原来的帖子差错不少,真的抱歉。

        先发出去,我再接着写。

      • 家园 此帖我必回! -- 2

        * 同学死亡的数目是个硬伤.我只能说我的确有那个"小一半"的印象.但是我的记忆错了.沉重的向大家道歉.刚才和父亲通话时,多问了不少问题,希望能弥补一些错漏.以下是父亲谈话的大意.(这次是刚刚发生的通话,呵呵)

        灾害年就是三年多. 从59年下半年开始的. 59年以前, 资中县,包括镇,区,一共有14所中学.(父亲言之凿凿,我专门又问了一句:你怎么把具体数字记得这么清楚? 他说,就是这个数字,语气很肯定.) 到60年的时候,中学的数量变成了3所.分别是:资中一中,公明中学(父亲说这是一所民办中学,我只听清了发音,"公明"), 还有就是父亲就读的银山镇中学.学校的数量为什么减少了这么多? 父亲告诉我了原因.

        当时的规定是, 中学生每个人的粮食定量是20几斤一个月(这个数量没有精确到个位上), 无论学生的户口是城镇还是农村,定量都必须保证. 老师的定量是19斤一个月(这个数字被父亲确定了), 已经减得比学生少了.粮食不光是米和面,可用其他代替.他举了一个例子:10斤红苕藤顶1斤粮食.(叹一声,红苕,又见红苕.)

        他提到,实际情况是,粮食由学校来分配.学生的定额有克扣现象.提到了两个原因.一是老师会悄悄留一部分给自己(SIGH一声), 二是学校请的有农民工,是编制外的,也给他们一些粮食.

        灾害年开始后,这种学校的配额制度执行不下去了.各个中学都在动员学生回\到农村,以减少学生的数额.父亲说, 动员的面很广,要求学生自觉自愿的写申请.我的父亲是班上唯一一个没写申请的,呵呵.问他为什么没写,他说,你的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农村那时已没人了,回去能怎么办? (那个时候真的是长兄当父了)

        动员的情况不光发生在学校里.父亲说当时姑姑所在的工厂里也有动员人去农村的.也就是定额粮食不够了,动员一部分人自己找食了.

        这就是中学数量为什么当时剧减的背景.(有其他原因吗?我不清楚,因为这种减法令人难以置信,难道大部分是农村学生?还是有城镇学生也去了农村? 但是父亲说的非常肯定.)60年时,银山镇中学初中二年级原有的四个班变成了两个,每个班30人左右.

        先发出去吧,敲字敲的太慢了.下一贴说死亡.

      • 家园 也送您一花。同时不认同您说的这两点:

        十八兄做过农民,当得一花。(我祖父、父亲也都做过农民)

        高考恢复前就已基本成年,肯定比我年长,从前说话多有不敬,在此敬您一花 聊表歉疚之意。

        挨过饿,亦当得一花。

        所余两花明日送齐。

        这里要质疑您说的两点。

        1. 您说,“(我) 体会到:人,不是那么容易被饥荒击倒。受灾后,没有人会在得到下一年口粮之后,前半年过往常年份的日子,后半年“塌底”,于是只好等死。一般老百姓,说得俗一点,偷不会、抢不敢的,节俭过日子,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

        ---- 您这样说的目的是要说明,三年灾害期间不会出现太多饿死的人,因为人都有基本的前瞻能力,不会明知粮食到年底不够吃 前面还象好年份那么吃。

        我对您这个推测的逻辑有点疑问。您和您父母在欠收之年所表现出的前瞻能力,恐怕主要是因为对那三年饿死人的事记忆犹新吧?但那三年的老百姓未必有您的这种经验。而且当时GCD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威望极高、极受信任,肯定有农民相信政府肯定不会不管我们的,特别是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吃公社食堂了,说明政府粮食充裕,也许只有我们这一个地方受灾减产了,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政府肯定会管我们的,而且政府也有能力(粮食)管。

        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未作应有防范而继续优哉游哉地吃,不是很正常吗?

        2. 您说“天灾才引发饥荒,天灾是饥荒不可缺少前提条件。连天灾都不承认,还怎么摆事实讲道理?”

        ---- 首先没人否认天灾减产。但如果没有人祸 只发生天灾,会饿死那么多人么?

        最重要的是,虽然是天灾人祸两个因素的合力 导致饿死许多人这个结果,但我们不能认为两者效力相同,因为天灾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人祸却是人类凭自身能力可以避免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个人开车,限速65可他开80迈,结果开到一半时突然天降大雨,路面特别滑,可这位仍然开80迈,半小时以后终于出了车祸。

        于是您说:他平时开90迈都没出事,结果一下雨就出事了,可见是下雨引发车祸,下雨是车祸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对应您的“天灾才引发饥荒,天灾是饥荒不可缺少前提条件。”)

        十八兄不觉得您那句话逻辑问题很严重么?

      • 家园 网友讲朋友亲戚亲见的死亡事例,你说是伪造的。 你有证据吗?不要空口无凭

        诬陷人。

        别人各种有跟有据推算你不肯接受, 但又没有办法辩倒。 就只会拿你自己在某一个时候的挨饿经历来推测全中国在另一个时候的经历。

        你既然觉得当时没有大量饿死人。 能否有逻辑地解释一下那三年人口减少的原因?

      • 家园 此帖我必回!-- 1

        BTW,早稻,收割期7月20日~8月10日左右,各地区纬度、海拔、气候、物候等不同,会有点修正,但大体就是这个时期了。与这不约而同的,恰是中国学校的暑假。农村来的,尤其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包括江苏、安徽、两湖、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北部、陕西河南南部、云贵川……)农村来的,都知道,放暑假,回家后,就是割稻禾。

        有人居然说“学生们暑假回家饿死了”云云。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是强调“事实毕竟是事实”的网友说出来的,希望这是听错了。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叫人怎么会不怀疑“59年~61年”大规模饿死人的说法,史实何在?究竟想说什么、干什么?

        我们现在人在国外,吃洋人的饭吧。当然有的人是有自己产业什么的,是吃自己饭的,还有洋人受雇于他呢,祝福您同胞,也羡慕。我没有那样的本事,是受雇于洋人,在洋人的学校、公司打工的。虽吃洋人的饭,可是洋人(也就一部分吧),企图

        唱衰中国的合唱,坚决不参与,那种所谓的良心没有也罢。

        此帖我必回复。我打中文速度极慢。但必会给您一个交待。

        现在是美东时间11:30PM。我刚刚结束和父亲的通话。很惭愧的是,我原来的帖子里有两点与事实不符,是我的错。但有了更多的细节。不知能否冲掉一些你的怀疑?

        先列出我原贴错的地方。1。故事的发生地不在邛崃县, 而是在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2。这是一个硬伤,死去的同学的数目不是一小部分,而是每个班三四个人。

        * 稻禾的收割期。我是一个五谷都分不清的人,专门向父亲问到此事。父亲回答如下:八月底九月初是收稻的时候,九月同时收红苕,六月份是收麦子的时候。四川也有麦子。我问父亲同学是不是在暑假收获季节饿死的,并直接提到了网友的疑问,父亲说,人是在那时饿死的。因为:灾害年,田里根本就没长出来什么,没什么好收割的!

        * 二十来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父亲提到他同学饿死的事情。(和楼下某网友的经历有点类似吧,也是因为我不好好吃饭,SIGH,初中生还这样)我的籍贯是四川邛崃,父亲的童年也在邛崃度过。这是为什么我发帖时想当然的认为事情发生在邛崃的原因。现在知道的真实情况是, 父亲的大哥(比父亲大21岁,父亲是老六),也就是我的大伯,当时在资中县银山糖厂当技术员,所以当时父亲是在银山镇中学上初中。饿死人的事情是发生在那儿的,对于我原贴的差错,向大家道声惭愧和抱歉!

        先发出去,再接着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