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西宗教差异的语言因素 -- 唵啊吽

共:💬121 🌺20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什么而活?是一个只有宗教才能解答的问题

        如果你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改为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上帝。

        在基督教里是完全正确的

      • 家园 vice versa

        所以我一直都很骄傲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

        西方宗教发挥稳定社会、人心向善的功能是非常好的,可惜我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和迷茫的世界中,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可悲可叹

        vice versa!

    • 家园 对“下雨了”这句特别有感触,法语也是这样

      前几天跟同学聊天,光记得动词不记得语法了,就犹豫了几秒不敢用,所以瞎用了一个语法和名词形式来表达下雨的意思。结果他刚好回过来一句,说他那边没下雨(同一个城市),把正确的语法写出来了:Il fait pluie(名词)。 翻译成英语就是:it do rain,这里非得要个it do;当时就心生纳闷,为啥非要来个it do(谁来do?),今天有幸看到这篇文章,才明白语法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谢谢楼主MM!

      此外,动词形式的句子是Il pleut ,翻译成英文是it rain,还是有个it!

    • 家园 好文,高人,花

      大开眼界,essay of the year!

    • 家园 又想了一哈,觉得还是不大对头

      老兄这个假说很有意思,但叫真儿起来,却感觉不太有说服力。

      首先是我下面提到过的,在欧洲人接受上帝之前,古希腊人 古罗马人 古日尔曼人并无造物主情结。但那时他们的语言已经存在了,而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样架构齐全 规则严谨。

      其次我来说说我的一个猜想假说。我觉得古希腊古罗马人与我们 华夏-汉人最大的不同在于 ---- 他们对事物有着极强的归纳抽象的 倾向,而我们基本没有这种倾向。

      证据一:古希腊先贤们最早开始思考万物本质的问题,并开创了 metaphysics (形而上) 这个概念。我们的文化中却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一件件具体的事物上,只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事物之间本质上的共性。我们的文化中没有“形而上”这个概念,直到从西方将其引进过来。

      证据二:古希腊人发明了体系比较完备的逻辑学,而我们文化中的逻辑却一直处于朴素的低级阶段。

      古希腊人的这种强烈的归纳抽象欲望,令他们习惯于对所有事物都进行归纳总结、试图找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再演绎(归纳之逆向) 到其他不了解的事物上去。

      将这种思维倾向代到语言文字上,自然就产生了语法!语法 语法,不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规律性总结么?

      在伯拉图PLATO(前427-346)与亚里士多德ARISTATLE(前384-322)时代,语法grammata 一词仅代表‘掌握读和写’,而它 的 派生词 grammatike 代表‘读与写的技巧’。可以说,是古希腊人首先开始了语言的思考和归纳。

      随着西方人对语法研究的逐步深入,西方语言逐步建立其庞大森严的语法体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语言多数时候都是主谓宾齐全、架构完整严谨。

      而我们中华人却始终没有出现过这种对语言的深入思考和归纳,所以我们始终没有自己的语法 --- 直到从西方引入之后。

      说了半天,我的意思是,西方语言中必须要有一个形式主语 it,大概还是与他们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抽象思维倾向有关,而不是因为他们有造物主情结。

      • 家园 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形而上,只不过受限于自身逻辑体系不够完备

        无法让自己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建立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将这些逻辑推理过程得到的定理、定律应用到更广泛实践的进程,反过来又抑制了体系自身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备,也就无法系统高效地推进和完善整个知识系统。

        中国形而上的公理系统实在太多,当然完备而且按照现代逻辑体系检验过的太少。起码老子、孔子等的哲学都是巨大的财富,当然如果加上诸子和佛家的体系,可以说哲学体系十分丰富。除了儒释两家曾经有相对完善的哲学研究外,其它哲学体系可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就是儒释两家按照现代逻辑重新演绎和检验整个系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已经相对完备的儒释哲学系统还是老聃为首的未经充分发掘的诸子公理体系,经过现代逻辑的推演都将有很大的概率获得全新的无以伦比的人类财富。想想德国哲学家刚刚接触一点老子的皮毛就催生了现代辩证法,那些未知的领域该是多么令人神往。

        中国传统公理系统的逻辑演绎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帮助逻辑体系自身的完善和丰富,催生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为代表的现代逻辑系统以外的进展,为人类认知能力的进步创造条件。

        关键词(Tags): #哲学#形而上#逻辑
      • 家园 谢谢酒兄讨论提供广阔思路

        让我们假设远古时候,符号的使用对大多数族裔都是基本上差不多的,就是开始时都是象形符号。后来,中国与西方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语言文字道路,中文成为表意文字,而西文成为表音文字。其结果是西人思考与语言密切关联,思维活动仅出现在大脑左半球,而中国人思维要用左右两个半球一起思维。

        这是历史演化问题。

        然而,如果西人收养一个中国婴孩,此中国婴孩长大成人后就以西语为母语,就容易接受西方文化而难以接受中国文化,特别地,更有可能认同造物主观念。

        我想,我们很难就语言与社会心理的因果关系争论出结果,我们不妨用达尔文的演化思路,社会心理与语言存在一种相互强化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或者说是社会心理的思维定式,这种稳定性或思维定势与语言密切相关。

        • 家园 嗯... 老兄的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意思

          我同意您说的“此中国婴孩长大成人后就以西语为母语,就容易接受西方文化而难以接受中国文化”,但却对“特别地,更有可能认同造物主观念。”有所保留。

          在我看来,现代西方文明由两部分组成 ---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延续,以及近现代基督教文明。(这也是目前公认的看法。)

          既然该中国婴孩从小生长于西方文明环境中,他自然比不在那个环境里的中国孩子更容易接受西方文明,又由于西方文明包含基督教文明,那他也自然更容易接受造物主观念。

          这与其使用何种语言关系并不大。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吧 --- 韩国的朝鲜语不属于西方语系,但韩国社会基督徒却比例相当地高(好像是28%),反正明显比中国社会要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韩国家庭收养一个中国婴孩并扶养长大,这个中国婴孩肯定全面接受韩国文化,也因此比普通中国孩子有更大概率认同造物主观念,但这似乎与西方语言就没什么关系了吧?

          另外这个例子本身似乎也说明,是否接受造物主观念,与使用何种语言关系不大 ---- 韩国目前的基督徒比例 恐怕不亚于许多欧洲国家的比例,可韩国人从未改用西方语言...

          “我们不妨用达尔文的演化思路,社会心理与语言存在一种相互强化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或者说是社会心理的思维定式,这种稳定性或思维定势与语言密切相关。”

          ---- 这个呢,我只认同西方语言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间的这种相互强化作用,但要接受西方语言与认同造物主观念之间的相互强化作用,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论证。

          老兄的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意思, 也希望招来其他小碰油一起讨论。

    • 家园 中文也是要分出个主谓宾的

      只不过大量省略句子的某一部份,但根据上下文能够补出省略的部份.如果根据上下文也不能够补出省略的部份,那就成了病句了.

      英文也有省略句子某一部份的情形,尽管不如中文的省略常见.

      • 家园 中文语法大部分是借用西方语法概念,有些概念描述中文不太方便

        我们说“下雨了”。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懂得这意思。套用语法后,反而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雨自己下来了,这时“雨”是主语。也可以理解天下雨了,这时“雨”是宾语。也可以理解为天气变为雨天了,“下雨了”就是一状语。或者“下雨”就是“天”的谓语。

        中文语法大部分是借用西方语法概念,有些概念描述中文反而不太方便。“下雨了”在中文中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必分出个主谓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