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一) -- Urey

共:💬81 🌺30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三之补)(字数限制)

      而到小说的第四部,第一批太空殖民者中反地球一派的悲哀预言已经基本成真,地球居民因为人多、命短,人命不值钱,所以敢于开拓,所以在太空再殖民的过程中压倒了第一批太空殖民者。而反地球派不甘心失败,偷偷潜入地球进行破坏,使得地球核心的核反应被大大加强,地球的的放射性将会缓慢地加强,最终人类不得不放弃地球。在这一部中,达尼尔的同伴机器人,具有读心术和写心术的吉斯卡特不幸丧生。原来吉斯卡特已经自行发展出超越“机器人三定律”的“零位定律”,即人类整体的利益比单个人的利益更重要。他觉得人类放弃地球反而可能“因祸得福”“破釜沉舟”而建立一个银河帝国,但是他也吃不准人类殖民的努力会不会完全失败,再加上有家难归而灭绝。结果,坐视反地球派破坏的后果是吉斯卡特就此玩完。不过在临死前,吉斯卡特把自己读心术和写心术的能力,通过调整达尼尔的电路的方式,传给了达尼尔,要他守护人类。

      到这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的机器人的部分已经完结了,后面只有达尼尔还偶尔出出场,而且那还是阿西莫夫老先生硬来的结果。在这里,我岔开来讨论一些,在我看来是有趣的细节。

      我当年首次看“美国机器人系列”和“机器人侦探”系列的时候,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即机器人三定律是记在机器人的电路上的!后来看到吉斯卡特的读心术、写心术能力,也是记载在他的电路上的。那个时候,我也开始接触一些电脑了,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做在硬件上而不是软件上。直到在河里读了萨苏的“萨爹纪事”,我才明白过来,原来阿西莫夫的小说反映的正是计算机技术早期发展中重硬件的历史,或者说是他那个时候的“现实”。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再看回阿西莫夫的小说,颇有“皇帝拿金斧头砍柴”的感觉。

      在“机器人侦探”系列中出现的第一批太空殖民者的后裔的形象,所谓的太空人。他们长寿、傲慢、纤弱(主要是不抗病,谁让他们把殖民地的细菌都灭绝了呢)、生育率低,曾经辉煌但注定要失败。当时看着没感觉,到最近看了一些奇幻小说以后,才明白过来。这不是一帮精灵吗?河里有网友在谈论《指环王的》时候认为精灵暗指的是中国人。我这里提出一个不同的解释,精灵所指的有没有可能是东罗马帝国呢?很多奇幻小说中都谈到精灵曾经和人类并肩抵抗过邪恶。由此推断,我觉得在奇幻小说中已经湮灭的巨人、龙指的实际上是古罗马帝国,精灵指的是东罗马帝国,人类则是西欧的蛮族基督国家,而兽人等邪恶种族,则是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大军。根据中世纪历史,西欧的蛮族骑士们虽然和东罗马帝国并肩抵抗过亚洲的游牧民族的侵袭,但是私下里也彼此看不起。在东罗马帝国眼中的西欧的蛮族骑士们正如精灵眼中的人类,肮脏、贪婪、粗鲁不文。反过来,在西欧的蛮族骑士们眼中的东罗马帝国正如人类眼中的精灵,纤细、迂腐、装腔作势。而这一段历史记忆,反映在后来的文化中,就是精灵的形象。

    • 家园 【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三)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在阅读这一篇之前,我希望你仔细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继续。除了在上一篇开头我说过的原因以外,我自己对这一篇也觉得不是很满意,主要是直到开始写,也一直没能想清楚到底怎么样把握住细节的尺度。配合配合所说的“说细节,藏结局”也做不到,因为我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特别要介绍各篇小说在整个系列中的位置和作用,所以结局是一定要讲的,否则就讲不明白。大家慎入啊!

      另外,我真是低估了自己啰嗦的程度。

      为了写本篇,我又去读了一遍《阿西莫夫逸闻趣事》和《钢窟》(The Caves of Steel),另外又总结了一下“机器人与银河”系列各篇的“历史时间”和出版时间,算是对于“机器人与银河”系列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发现我对阿西莫夫的小说的印象有些淡漠了,很多精彩的地方,我居然都不记得了。看来我似乎应该找时间重新看一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了。《阿西莫夫逸闻趣事》是一部不错的书,不过有些关于事实的陈述或某些对小说的评论我不能同意。不管怎样,这篇东西还是以我为主,而不是《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的改写、简述或重复。

      阿西莫夫写了大量的短篇和不少长中篇科幻小说。其中少儿科幻小说有两个系列,五十年代陆续出版的“斯塔尔系列”(David Starr)和八十年代与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合作的“诺比系列”(Norby)。我都没看过,好像也没有翻译成中文版,我对少儿科幻小说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也没留意。而在短篇科幻小说中,至少还有两个系列,厄思教授系列和马尔蒂瓦克计算机系列,前者有《响铃》、《钥匙》、《终夜》等篇翻译成中文,是以厄思教授为主角的短篇侦探推理小说,后者最有名的则是《最后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从来没有在国内系统地进行过全面的翻译出版,有相当一部分中长篇小说只有网友们的“网上翻译版”,而短篇小说里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厄思教授系列和马尔蒂瓦克计算机系列只是我个人的总结罢了。

      而阿西莫夫几乎全部的中长篇小说和相当一部分短篇小说则都可以归入“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大系列之中。在我看来,这个系列至少包括10~20部中长篇小说和更多的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末直到两万多年后。而这个大系列,严格来说是由三个系列和两个“过渡”组成的。三个系列包括“美国机器人系列”、“机器人侦探系列”和“基地系列”(名字是我自己瞎起的),“基地系列”本身又可以分成“基地前传”、“基地正传”和“基地后传”。两个“过渡”中的故事则发生在三个系列之间,但是其中只有相互独立的几部中长篇小说,本身不能构成系列。所以,如果把“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大系列比作漩涡星系的话,三个系列就是其中的旋臂,而两个“过渡”则是其中的空旷部分,点缀着一些像太阳系这样孤单但是重要的星系。

      第一个系列,“美国机器人系列”,写作时间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即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系列完全是由众多的短篇小说构成的。故事大多是发生在二十世纪末到大概二十二世纪。很多重要的故事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其中作为代表作的,是1940年~1950年间陆续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I, Robot)。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阿西莫夫的著作,现在还记得当年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情景。就是在这个短篇小说集中,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而其中的主要人物是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卡尔文博士(Susan Calvin),工程师麦克•多诺万(Mike Donovan)、乔治•鲍威尔(Greory Powell),阿尔弗雷德•兰宁博士(Alfred Lanning)。《我,机器人》的故事讲的主要是苏珊•卡尔文等人如何处理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出现的各种问题。阿西莫夫后来在1964年又结集出版了《其余的机器人》(The Rest of the Robots),据说是《我,机器人》的续篇。到1982年又把几乎全部的机器人短篇小说合成一个小说集《完整的机器人》(The complete robot)。小说中的这一个时代,我称之为“苏珊•卡尔文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机器人三定律”展开。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但是由于一些反机器人团体的反对,很快地球上禁止使用机器人,只有在宇宙开发过程中才可以使用机器人。而所有的机器人都在“正电子大脑”中植入了“机器人三定律”以约束其行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复杂的,机器人受制于“机器人三定律”则会得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后果,苏珊•卡尔文等人总是要根据“机器人三定律”来调查事件的起因和想办法解决。

      第一个“过渡”,包括三部小说,《永恒的终结》(THE END OF ETERNITY,写于50年代)、《二百岁的人》(Bicentennial Man,写于70年代)和《复仇女神》(NEMESIS,写于80年代)。这可能有些争议,因为在《基地序曲》的序言中,阿西莫夫所列举的“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小说是不包括《永恒的终结》和《复仇女神》的。特别是阿西莫夫在《复仇女神》的序言中还指明了这本书不应该包括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中。不过我觉得把这三本书放入“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是能够让“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历史更完整和前后更紧密的。其中《永恒的终结》我还没见到过中文版,其他的两部小说则有网上翻译版。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主要是人类建立第一批宇宙殖民地。在“苏珊•卡尔文时代”,人类还只是在太阳系的一些行星、卫星上建立采矿基地。在这一时代,人类终于发现了“超光速”的星际航行的方法,并发现了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终于可以进行真正的宇宙殖民。但是另一方面,宇宙殖民者在政治上和技术发展道路上,都日益与地球分道扬镳,这就为下一个系列中第一批宇宙殖民地和地球之间的对立埋下了导火索。

      《永恒的终结》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的关系在于宇宙航行,但是小说的主题是时间旅行,但是正如海因莱因的《你们这些还魂尸》一样,似乎任何精彩的时间旅行小说都必须和因果性开玩笑。这篇小说也是那因果性来大做文章,与《你们这些还魂尸》不同的是,《永恒的终结》因果性的关系最后被打断了。故事讲的是一个能够在时间中旅行,并干预历史团体,即“永恒者”。这些永恒者自认为自己不断干预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为了人类好,但是最后结果却导致人类迟迟不能发展出星际航行的技术而无法殖民银河系,等到远未来的人类发展出这个技术的时候,银河系早已被其他智慧生命所占据了,人类因为毫无出路而将慢慢灭绝。远未来的人类不甘心如此,决定和“永恒者”作斗争,正巧,“永恒者”的存在,本身也是不自然的,是一个后来的“永恒者”把未来的技术带到22世纪的后果。而远未来的人类则通过秘密行动,打断了这个因果链,从而灭绝了“永恒者”。可以说《永恒的终结》这本小说,实际上阐述了银河帝国为何能够存在。而且在《基地与地球》中,小说的主人公也讨论了“永恒者”这一类人存在和干预历史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永恒的终结》应该属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过渡。

      《二百岁的人》则起到了另外一种作用,即“美国机器人系列”或者说“苏珊•卡尔文时代”的终结。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机器人安德鲁•马丁是如何“变成人”。小说的跨度有两百年,从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早期,一直到后面人类开发宇宙,建立殖民地。既包含了“苏珊•卡尔文时代”的全部元素,又隐隐约约为我们放了一缕新世纪(宇宙殖民时代)的曙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放在第一过渡中,比放在第一系列中更恰当。

      《复仇女神》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的关系仍然在于宇宙航行,我很奇怪阿西莫夫会在序言中明确地将其划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之外,却没有给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我看来,《复仇女神》放在第一过渡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比把《繁星似尘》放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中要合理得多。《复仇女神》讲的是人类已经初步进入宇宙空间,建立了很多个类似“生物圈二号”那样的自给自足的太空站,但是规模要大很多,能容纳几万人或更多。但是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供殖民的类地行星,而太空站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却不太融洽。突然有个太空站消失了。原来是这个太空站发展出了“定向跳跃”的宇宙航行方式,并且发现太阳有一颗伴星“复仇女神”将会毁灭地球,出于对地球的痛恨,这个太空站就自顾自跑了!地球政府虽然不知道详情,但是推断出这个太空站发展出了“定向跳跃”,并且一定是有什么“不可告地”的秘密,于是也来发展“定向跳跃”。而那个太空站,发现了一个环境适合的类地行星,却发现人到了上面会发疯。在我看来,《复仇女神》实际上讲述了人类殖民宇宙的早期历史,虽然没有出现机器人是一个矛盾,但是“定向跳跃”的宇宙航行方式,殖民地与地球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甚至包括读心术,都和后面“银河帝国”的部分丝丝入扣。

      顺便说说,海因莱因的小说中,月球殖民地和地球的关系也是不怎么好。不知道这是不是美国人的“独立心态”的表现呢。海天在对我附录中的设定评论时提到了“定向跳跃”与《星际旅行》,实际上,阿西莫夫也是一个《星际旅行》超级影迷呢。

      第二系列,即“机器人侦探系列”是由四部小说构成的,即《钢窟》(The Caves of Steel)、《赤裸的太阳》(The Naked Sun)、《黎明世界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和《机器人和银河帝国》(Robots and Empire),全都有中文版。其中前两部写于50年代,后两部则写于80年代。这几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伊莱贾•巴利(Elijah Baley)和R•达尼尔•奥利佛(R. Daneel Olivaw )。其中巴利经常被译成白利,《钢窟》则被曾经译成是《太空镇上的谋杀案》。从时间来上看,故事发生在纽约已经建城约三千多年以后,或者按银河帝国历法来说是银河帝国前8000年的时候。在《基地与地球》中,达尼尔称自己已经活动了两万年了,而银河帝国一共也才一万两千年的历史。阿西莫夫还写过一篇叫做《镜像》的短篇小说,主角也是巴利和达尼尔,但那是一篇纯推理小说,风格上更像是第一系列的。

      “机器人侦探系列”都是巴利和达尼尔探案的故事,出了第四部是发生在巴利死后160年以后。但是很多方面都和第一系列截然不同,第一系列几乎都是短篇小说,“机器人侦探系列”则都是中长篇。在“苏珊•卡尔文时代”是由机器人专家根据“机器人三定律”去调查机器人的异常情况。在“巴利和达尼尔时代”,机器人则已经不再是焦点而退居布景和道具,是由巴利这个探案专家,而非机器人专家,去侦破人身命案。而更重要的,巴利和达尼尔所经手的案子,全都是涉及地球和太空殖民地之间关系的带有严重政治背景的案件。

      在“巴利和达尼尔时代”,与《复仇女神》相比,太空殖民地和地球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了。由于早在“苏珊•卡尔文时代”地球就严禁使用机器人和人口膨胀,地球上逐渐发展成满是巨大的、封闭的、地下的超级城市,人满为患,资源极度紧缺,机器人技术落后。而50个太空殖民地则相反,机器人技术水平极其先进,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高,人均寿命达到惊人的300年以上,相应地生育率低,人口密度小。而巴利通过解决了几个关键的命案,使得太空殖民地之中亲地球的一派得势,并允许和支援地球人再度殖民宇宙,同时巴利自己也身体力行,倡导地球上的居民走出“钢窟”,走向宇宙。

      在第一部《钢窟》中,“苏珊•卡尔文时代”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甚至提出了一个叫做碳/铁文化(C/Fe)的字眼,以描述太空殖民者和机器人“亲密无间”的文化、生活。然而到了第二部《赤裸的太阳》,随着对异化的索拉利亚星的描述,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被撕去了。之后,所谓的碳/铁文化再也没有被提起,实际上已经是破产了,剩下的只有巴利和达尼尔的深厚友谊了。

    • 家园 【原创】附录:2051:月球城与机器人(三巨头合作小说之Urey设定版)

      (本篇纯属个人发泄,大家可跳过不读……我也是设定党!我要展现我的自主坑人的能力!……某人在西西河边一边挖土一边嚎叫)

      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突然接收到来自外太空的,用地球上主要语言广播的图像与语音信号。原来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外星生命——克拉克人,背负着重大使命,在宇宙中游荡了很多年以后,要前来拜访地球。月球城太空局中的见习星舰大副海因莱因,受命协助地球太空总局派来的官员阿西莫夫,对此事进行调查,如果是真的,当然要大肆准备,如果是假的,则要查出谁是幕后黑手。当然,一开始,月球城土生土长的海因莱因和从来没在月球连续呆过六个月以上的阿西莫夫,有过一段不愉快。另外海因莱因还要面临和著名太空商业家族未来继承人、同为见习星舰大副的罗伯特争夺阿西莫夫的女秘书苏珊·卡尔文的芳心的苦恼问题。海因莱因甚至一度误解苏珊·卡尔文是阿西莫夫的秘密情妇而和两人剑拔弩张。

      在调查过程中老练的阿西莫夫发现了很多奇怪的蛛丝马迹,但是他高深莫测,对前来索要答案或者是试探的各色人等,他都会暗示和诱导对方自行推导出自己想听的答案。这一切令一旁的海因莱因目瞪口呆。海因莱因质问阿西莫夫,却被后者教训得一楞一楞的。但是之后不久,海因莱因却发现阿西莫夫在暗地里背着自己接受罗伯特家族的贿赂,出卖机密,还和一位神秘的R·达尼尔·奥利弗先生过往甚密。海因莱因决心向有关当局告发,但却被阿西莫夫略施小计破坏掉了。但是阿西莫夫既没有向海因莱因作任何解释,也没有责怪或惩罚海因莱因,令后者大惑不解。海因莱因在所有同事好友都不相信或者责怪的情况下,决定做最后的努力,打算用炸弹与阿西莫夫和达尼尔等人同归于尽,以使他们“勾结克拉克人和大财团以统治世界”的阴谋落空和曝光,结果却被苏珊·卡尔文制止和告发,被剥夺了行动能力。海因莱因万念俱灰之下,认定苏珊·卡尔文是阿西莫夫的秘密情妇。事情后面的发展一如海因莱因所料,罗伯特及其父亲和克拉克人在地球当局欢迎克拉克人的典礼上,突然发难要擒拿出席的地球当局的全部政要。正当罗伯特及其父亲和克拉克人弹冠相庆的时候,阿西莫夫和R·达尼尔·奥利弗却突然上演大逆转,告诉他们克拉克人的舰队、罗伯特家族的私人护卫舰队,都已经被一网打尽。罗伯特等人只得束手就擒。

      阿西莫夫这才将真相对刚刚恢复了自由的海因莱因和盘托出。原来这里出现的克拉克人,并不是真的克拉克人,而是——虫族!真正的克拉克人是银河智慧生物联盟的重要成员,银河智慧生物联盟对于地球早就有关决议,在地球上的文明发育成熟之前,不得与其接触。好战的虫族们为了颠覆银河智慧生物联盟,打算侵略具有战略地位和资源的太阳系和地球,于是伪装成克拉克人前来施展阴谋。那位R·达尼尔·奥利弗是克拉克人安排在最接近地球的一个太空观察哨上的智能机器人,觉察到虫族的异动后,前来进行侦查的。阿西莫夫前面的奇怪举动,当然是为了麻痹敌人和布置反击措施的。而那位苏珊·卡尔文小姐实际上是阿西莫夫的外甥女。故事的最后,海因莱因、苏珊·卡尔文和阿西莫夫目送R·达尼尔·奥利弗乘坐小太空船破空而去,消失在茫茫星海。临走前,R·达尼尔·奥利弗对大家说:“我会把这里的一切报告银河智慧生物联盟,而且我相信,过去一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重大的事实,地球的文明已经成熟了,人类的童年期已经终结,被银河智慧生物联盟接纳为成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 家园 【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二)

      阿西莫夫

      没想到河里喜欢阿西莫夫的网友那么多。不得不再做个说明。阿西莫夫的小说,大多数都已经翻译成中文了,相信喜欢阿西莫夫的网友都已经很熟悉了。因此我这篇闲聊,对于已经很熟悉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的网友来说,可能不会有什么新意,唯一勉强可以算是有新意的地方,就是我的视角和看法而已。另外,感兴趣的网友还可以去找一本叫做《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的书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阿西莫夫的人物传记和作品回顾,已经有中文版了。

      阿西莫夫是三巨头中我最喜欢的。虽然克拉克的小说我也基本上都看过,但是其中能让我喜欢的,没有阿西莫夫的那么多。如果要拿武侠小说作家来比较的话,我会选古龙。虽然两个人写的小说题材完全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塑造悬念的大师。

      阿西莫夫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悬念、进行推理和让敌对双方进行对质。这恰恰也是古龙喜欢干的。阿西莫夫常见的手法,是让敌对双方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所掌握的不完全的信息进行推理,采取行动,在高潮情节中,让敌对双方面对面进行对质和碰撞,这时阿西莫夫才把真正的真相向敌对双方和读者展示,就好像是你明明全程都紧紧盯住他的双手,他还是能在最后突然从礼帽中变出一只兔子来。尤其是在对质的时候,阿西莫夫小说中的人物总是能用“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语言把听众,不管是不是对手,给说晕过去。然后在片刻之后,在另外一个场合下,同一个(或者另一个)人物又会用另外一套同样有说服力的话让同一批听众“不得不”接受另外一套相反的观点。比如《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的最后的一部分,第一基地科学家们聚在一起讨论到底第二基地在那里,直到最后真相呈现的结局,实在是跌宕起伏,其精彩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阿西莫夫制造悬念、进行推理另外一种手法,在他的机器人系列中常见的,则是根据机器人三定律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保露出来的相互矛盾之处,进行推演,直到得出灾难性的后果,而让人类解决者根据着后果去反推、寻找作为起因的三定律的矛盾。

      阿西莫夫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在科幻小说以外,写了大量的非小说的知识性读物,涉及自然科学和历史等很多方面。

      三巨头的小说,各有各的特点。就小说的主题来说,克拉克写的是一个壮观场面的形成;海因莱因写的,要么是一个英雄的成长,要么是一个英雄事迹的全过程;而阿西莫夫写的,则是一个谜底的解开或者是一个难题的解决。

      就小说的反派人物来说,克拉克的小说中很少出现具体的鲜明的人类反派角色,最常见的是自然现象,因为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克拉克常写的题材,比如《太阳帆船》中的太阳耀斑,《月尘降落》中的月球尘埃;其次则是从来不出场却总是在给科学家、宇航员们捣乱的那些政客、官僚,比如《与拉玛相会》中的水星大使,《2010太空漫游》中的美、苏政府;一个例外是《2001太空漫游》中的发疯的计算机HAL,但即使是HAL,也在《2010太空漫游》中被诊断澄清是因为接受到美国太空总署前后矛盾的命令的结果,更在结尾中出现了为拯救联合太空考察组而自我牺牲的行为。海因莱因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常见的是一些不学无术、惹人讨厌的纨绔子弟、二世祖,比如《Space Cadet》中的富家子弟Burke,其次则是一些卑鄙小人,比如《Common Sense》中的前任船长秘书Narby,再次就是外星人,比如《星船伞兵》中的虫族、《傀儡主人》中的“鼻涕虫”外星人。而阿西莫夫小说,要么没有反派,这时候主人公需要解决的是一些客观难题,要么是具有疯狂理想、信念,和狡诈头脑的阴谋家,比如《空中石子》中的地球大臣的秘书巴尔基斯。

      就相关电影来说,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最有名,开创了科幻大片的时代,但是那是和库布里克合作的产品。《2010太空漫游》我觉得拍得很好看,其中男主角是Roy Scheider,也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的男主角,不过《2010太空漫游》在科幻电影中的地位怎么样,我就不清楚了,没见任何的褒贬,克拉克的其他小说我都没见过改编电影,其实克拉克的小说场面宏大,虽然人物弱了点,但这更适合编剧和导演夹带私货,应该是改编的好对象才对。不清楚了,也许是因为我能接触的美国电影太少的缘故。海因莱因的小说改编电影中,《星船伞兵》改编的《星河舰队》是最有名的。另外我还看过《傀儡主人》(The Puppet Masters)的改编电影,1994年拍的,萨瑟兰演其中的“老头子”。海因莱因的小说,那些反思类的肯定是不能搬上银幕的,但是那些鼓吹美国式的冒险精神和自由主义的,应该很适合好莱坞的调调才对。

      和阿西莫夫的小说有关的电影,我看过三部,《奇妙的航行》(fantastic voyage)(小说共有两部,和电影有关的是第一部),《二百岁的人》(Bicentennial Man)和《机械公敌》(I,Robot)。据说阿西莫夫和好莱坞的合作很不愉快,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不过我觉得更大的障碍在于,阿西莫夫的小说以纯悬念、纯推理为主,其中的分析、推理过程很多是借助当事人的对话来展现的,很少有什么暴力等刺激镜头。小说中的大场面,也都是一些很难在电影上展现的抽象概念,比如银河帝国的衰亡,基地和银河边缘小王国的外交战之类的。上面被改编的电影中,前两部恰恰是阿西莫夫作品中少数几部不是悬念推理类的。

      《奇妙的航行》的拍摄时间比较早,我觉得主要是故事本身限制了电影的精彩程度,微缩术本身就是和时间旅行并列最不合逻辑的两大题材,电影也免不了有不少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而阿西莫夫实际上是在有了电影剧本以后,去把电影剧本改成小说,所以严格来说电影和阿西莫夫一点关系都没有,缺乏阿西莫夫的风格也就不奇怪了。

      《二百岁的人》好像是1999年拍的,是《泰坦尼克号》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上映的。我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我先在电视上看了电影插曲的MTV,是席琳·迪昂(Celine Dion)的《then you look at me》,当时觉得个挺好听的,一看原来是席琳·迪昂,不就是那个戴着海洋之心站在破船头高唱《my heart will go on》的那位吗?就停下手头的事(放下手上正啃了一半的鸡腿)来看,一看到MTV里面冒出了个机器人和小女孩,心里咯噔一下,就知道这十有八九是阿西莫夫的小说改电影了,第一反应这是《罗比》(Robbie),再一看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已经穿了人形马甲在那里照镜子了,知道这肯定是《二百岁的人》。这个电影拍得很长,但故事本身不是那种大场面的科幻大片,而是文艺片。除了罗宾·威廉斯,还有在《侏罗纪公园》里面扮演古生物教授的山姆·尼尔(Sam Neill),来演主人老马丁。一个片子来了两个名角。相对于原著,电影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感情戏,个人感觉是对阿西莫夫原著的一个完善,至少是一个补充。因为阿西莫夫在小说中很少写爱情情节。原著比较简单,集中在机器人安德鲁·马丁“变人”的执着信念上,只是在结尾安德鲁·马丁临终遗言里暧昧地点了一句。反而是电影里渲染爱情戏,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了。一些次要人物也很有特色。很多批评集中在电影的长度,和内容的松散,但是没办法,电影把故事压缩到三代人已经是极限了。

      《机械公敌》,我还没机会看,只看过剧情简介和宣传片,因为写这篇东西才刚刚去找了剧本,还没看。剧情简介的说法,电影是基于小说集《我,机器人》中的一个故事改编的。看到宣传片中一大帮机器人象“异形”那样上窜下跳,我是很不舒服,这可以是随便什么人笔下的机器人,但决不会是阿西莫夫的。光看剧情简介就觉得很有问题,比如说机器人解开并不再遵守机器人三定律,比如说机器人公司的兰宁博士被杀。实际上在阿西莫夫的所有机器人小说中,没有一个机器人可以不遵守三定律而主动去杀人的。这些都让我觉得是背离了阿西莫夫的原著。毕竟没看过电影,只说这么多吧。如果以后有机会看了电影,再说吧。

      假如有可能让三巨头合写一个小说或者是电影剧本的话,克拉克应该负责其中的科学技术细节和场景,海因莱因应该负责人物形象和一般对话,阿西莫夫则应该负责其中主要情节的设置和高潮部分的对话。这就完美了。不妨参见附录。

      阿西莫夫的小说中直接涉及中国的部分很少,因为他的作品大部分背景都在非常遥远的未来,那个时候现有的国家都已经不存在了。在《奇妙的航行II》的背景中,中国和美、苏并列为三强,而在自行研究超光速飞行。在《复仇女神》(Nemesis)中,地球政府派去寻找逃走的太空殖民站的考察队中,有一个华裔高才生,在航行中发现了其导师的“太空跳跃”飞行的一个重大的漏洞,但是怕失掉新发现的优先权而要求返航,是个有才无德的形象。

      给人印象更深刻的则是间接描写。主要是《基地序曲》(Prelude to Foundation )中,对于在川陀上以Sunmaster为首的第一批太空殖民者的后裔的描写。当然,对这些后裔的形象塑造中应该还加入了穆斯林的元素,但是主要元素应该还是中国的。考虑到阿西莫夫曾经在八十年代访问过中国(具体时间我查不到)而《基地序曲》发表于1988年,我相信其中对第一批太空殖民者后裔及其居住区的描写是加入了阿西莫夫自己访华的感受,特别是其中谈及时差和美食。我相信如果大家把小说中的谢东教授换成作者阿西莫夫自己,把接待人员换成萨苏笔下的中国厨子,事情就一目了然了。总之在这一篇中,看得出,阿西莫夫是想营造一种异国情调和曾近有过辉煌历史的遗民。而拿中国来作模子,使得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这一篇就到此为止了,就下面一篇(应该也就是最后一篇)的内容,我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下面一篇我主要是介绍和评论阿西莫夫的主要的科幻小说。这里有一个问题,对于小说的细节要讲的多细。与克拉克不同,上面提到的克拉克的小说,基本上是独立成篇,而阿西莫夫最著名的小说,合起来是一个超级的未来历史系列,即所谓的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如果不涉及具体的细节的话,那么可能就讲得不清不楚,对于熟悉阿西莫夫小说的书友来说,就可能变成没有新意的温吞水。如果讲得太细的话,对于没怎么读过阿西莫夫小说的书友来说,又会变成提前泄露内容。请想看下一篇的网友给我留言,讲一讲您的看法。另外,我只在周末写帖子,所以,下一篇,最快要下周才能出来(很难说做不做得到)。

      关键词(Tags): #阿西莫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